中医学基础专业 所使用的教材 要系统的,重在保健作用,想自己看看

中药学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的概念、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的目的、原则及药物“”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外文名Pharmacy&别&&&&名中草药学,本草学起&&&&源最早书籍
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古代有“”的传说。“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对各中药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而一种药,能治两种截然相反的病,这是一些中药奇特的地方。如:当归能治月经过多或过少,五味子有升降血糖的双重作用,、兼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等等。
本草的含义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因古代劳动人民所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是植物,其中又以草本植物为多,故中国古代药物学著作,几乎都称“”。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出现于。该书共载药物365种,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把新发现的药物又整理出365种加进去,编撰成《》。唐、宋时期,朝廷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唐代等人编写的是中国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明代又著成《》,该书52卷,共载药1892种,绘图1160幅,这一巨著对中国医药学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中国的药物学,是一代代的后人不断丰富补充前人著作的结果。
关于中药学,它本身也叫汉族药学,它起源于古代汉族,并由古代汉族学者发展出来的,其本身的基本理论体系也形成于古代汉族,它属于汉族文化体系。
在中国民族医学中,除了有中(汉)药学之外,还有藏族药学、苗族药学、傣族药学、蒙古族药学、维吾尔族药学、朝鲜族药学等。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的后期,人们从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出现于汉代。该书共载365种,是由若干陆续写成的。唐、宋时期,朝廷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神农本草经代表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作者: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充实和完善过程。
成书年代: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
载药数目:365种。
版本情况:《本经》原书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来考订、整理、辑复而成。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
2.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等内容。
3.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4.《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作者:梁·所辑。陶弘景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载药数目:730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2.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
3.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人所习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4.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代表作[又称《》],是上第一部本草。《唐本草》记载植物作者:、等主持编纂,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和物力。
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载药数目:844种。
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1.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2.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且对中外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宋代官修本草宋代本草本草纲目书籍的修订,乃沿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1.公元973~974年刊行的《》
2.1060年刊行《嘉祐补注本草》
3.1061年刊行的《本草图经》。《本草图经》亦称《图经本草》,所附900多幅药图是中国现存最早。代表作作者:。
成书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
载药数目:1892种(新增374种)。
主要内容和体例:全书52卷,约200,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论分16部、60类。各药之下,分正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
主要成就和贡献:《本草纲目》集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语言文字、、、、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清代研究的特色李时珍:
一是,由于医药学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补充修订的不足,如《本草纲目拾遗》。
二是,配合临床需要,以符合实用为原则,撷取《本草纲目》精粹,编撰成节要性本草,如《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
三是,受考据之风影响,从古代文献中重辑,如、等人的辑本;或对《本经》进行注释发挥,如《本经逢原》、《本经疏证》等。
四是,清代的大批草药专著,也为综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内容。
五是,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其中也不乏佳作。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医药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这对中国的社会及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出现了一股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药学的发展受到阻碍。但是,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本草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药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随着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讲义,对各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
②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陈存仁的《》(1935年),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③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植物学、生物学工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化学及研究。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本草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
从1954年起,各地出版部门根据的安排和建议,积极进行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残卷)、《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纲目》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六十年代以来,对亡佚本草的辑复也取得突出成绩,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发行,对本草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当代学术成就
当前涌现的中药新著,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各版、《中药志》、《中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从“”进入“”。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
药性有“阴阳”:“
中药”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金代医家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
治则有“反治”
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的独特之处。(
补益有哲理
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以“辛”为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补肝”(以下均仿此)。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中药后世称他为“攻下派”。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那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一类的寒药,为了“损阳而补阴”;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补阳”。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这正是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
用药讲“中和”
中药“中和”是儒家的哲学,认为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说文》云:“……事之调适者谓之和。”中和,用于药理之中,含义有三层:一是调和,以不同的因素适度配合,使之比例恰当,如厨师之烹调羹汤,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状态。“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孔子说:“。”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可见,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的古代医药家们就是这样的君子!在《论语注释》中形象地解释“和”:“和,如五味之调合,八音之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中药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君臣佐使之中,还有一个最佳组合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麻黄汤中的几味药能达到最佳的辛温解表之效,而麻黄与细辛、羌活等辛温解表药物相配,却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原因。君臣之间,不但有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而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何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意思是:君臣也是这样,不能君说可,臣也说可;君说否,臣也说否,这样“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应当君说可,臣献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的君臣,也是这样的道理。从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壅肺的名方,用麻黄为君药,宣肺平喘,是“”之义,但其性温,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既可清宣肺热,又可制约麻黄温性,使其去性存用,两者相配,肺郁解,肺热清,咳喘平,可靠,深得配伍变通之妙,此可谓“臣献其可而去其否”之范例。
用药有兵法
中药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用兵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病的。若说用药如用兵,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比拟中的联系:药有性属类别,兵有种类装备;药有轻用重用,兵有辅攻主攻;药有缓急攻补,兵有虚实强弱;药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胜……清代名医,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深谙,“舞刀夺槊、勾卒嬴越(布阵指挥作战)之法,靡不宣(广泛)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曾专著《用药如用兵论》,以讲述其中的道理。他十分形象而透辟地论述道:对于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要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的必经之路一样;对来势凶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的疆土一样;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辎车粮食已经烧毁一样;对新旧病的并发症,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此外,还说到用药要辨明,好比派出侦察部队;依据病的寒热有反治之法,好比实施分化离间的策略……病势正在发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好比使敌军疲惫;病势衰退,就一定要穷追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锐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的巢穴。
中药材全息营养
1、概念内涵
中药材全息营养的概念由等专家于2011年首次在《》一书中提出,又通过2013年出版的《》一书中加以完善。什么是中药材全息营养?祖国传统中医学利用“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规律将“自然”与“人体”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了理、法、方、药的医学体系,中药材在防治人和动物疾病中完全遵循了宇宙全息理论而有效地使用,这被几千年的医学实践所证明,所以中药材全息营养是指某种中药材含有防治人和动物相对应的某种疾病的全部物质形态和能量与信息的场形态的营养总和[1]。
2、概念外延
用现代分析理论建立起来的生物学和医学理论,衡量药材的药用价值就是用生物碱、有机酸、黄酮、皂苷、多糖、维生素、矿物质和各种微量元素作为依据而定,其实这是一种局限理论。因为,没有一种科学理论可以完全认识生命所有需要的一切营养、医疗和保健物质。但是,我们也不是科学的虚无主义者,最接近科学的中药材的药用价值标准就是遵循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食物链,它包含了防治疾病全部信息的药用成分,我们称之为药物的全息营养,它还应该包括无法用仪器测定的而被祖国医学证明了几千年的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等指标。中药材全息营养就是指药材的、、、、、、和各种以及和等综合药用价值[1]。
中药理念在许多普通人、乃至专业人士中,仍对此存在模糊的认识。“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中药”的概念与内涵,与之决不相同。尽管中药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药用,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称之为“中药”的,也不是可以笼统而言的,首先,是指经过炮制的各类饮片。的作用,除了清除杂质,便于制剂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加强疗效。以地黄为例,生地黄清热凉血,经用酒蒸晒成熟地黄之后,就具有温性而滋肾补血的功效。
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水制有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而每一种方法中又细含若干种具体方法,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而这些炮制方法,现在已成为国宝级的机密。其次,中药是指按照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与法则配比而成的药物,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杂合物,然后根据需要,或汤、或丸、或散、或膏……由此可见,“中药”与“天然药物”,既不可混为一谈,又不可相互取代。其一,毒药非“毒”
追溯到远古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
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70余种药物的特性。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
其二,四气疗疾
中药有“气”,“气”?它能治病?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27个义项。这个“气”,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有补气、补心、补中药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方药有“、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杞菊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又说:“……为君,主养命以”,“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这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汉书·艺文志·文技略》)。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还用一种“反治”。
其三,药补趣话
此外,还有味补。《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
其四,君臣佐使
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
早在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明代的何伯斋更进一步阐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使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十分清楚地讲明了君、臣、佐、使之药的功能。
更详尽一点说,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
以《》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的表实证。君药——(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桂枝(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中药花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 现分述如下:即不需配伍,单用一味药即可治愈疾病,称为单行。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血的病证。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上述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
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中药学》药学著作。南京院、江苏中医研究所编。这是一部较系统整理古代中药学的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设计、制剂及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1、版权信息
书名:中药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中药学》作 者:
:中国中医药
出版时间:2007
定价:42.00 元
2、编辑推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中医类别中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指定参考书,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参考书。全书共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的起源、发展、采集、炮制、药性等知识;各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的特性。
3、内容简介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之一。
本教材包括总论、各论、附篇、附录等部分。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学代表著作的学术价值;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与疗效的关系,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并介绍适时采集与药效的关系及与采集相关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是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合应用的目的、原则及药物“”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总论附篇介绍中药的命名与分类,指出中药命名规律与中药分类的方法。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
各论附篇为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是在全书以功效分类纵向讲解的基础上,再按病证分类横向分析临床病证用药经验,以期打下辨证用药坚实的基本功。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附篇:中药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章清热药
第十章 泻下药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
第十二章 化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五章理气药
第十六章 消食药
第十七章驱虫药
第十九章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安神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三章开窍药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二十五章收涩药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篇: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简介
附录一:药名笔画索引
附录二:药名拼音索引1、版权信息
书名: 临床中药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临床中药学教材作 者:张廷模
出版时间:
定价:32.00 元
2、编辑推荐
《临床中药学(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从教材规划到编写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步步强化,重在提高内在质量和精编意识。本教材主编为我国著名临床中药学家,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带头人。
3、内容简介
临床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北京、、南京、等11所中医院校临床中药学专家精心编写。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以掌握中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常用药物的应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和临床课程打下基础。全书共26章。总论4章,介绍中药及其相关概念,中药学及其发展概况,中药功效和性能理论,以及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各论分述解表药、清、泻下药等22大类共508种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各药的性能、功效、应用及用法。
本教材的特点如下:①与现有本科教材相比较,吸收了其优点,质量有明显提高,全书的结构和分类更为合理、名词术语更为规范,并首次对功效术语进行了界定,总论及各论概述部分,分项论述,条理清楚,便于学习和记忆。②对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阐述更加简明扼要,能符合教改地要求。③所附参考资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又反映了学科进展。
本教材编写立足于中医院校教学的需要,面向21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贯彻精品和质量意识,继承和发扬五、六版教材的优点,大胆创新,使教材内容更为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便于教学,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第一章 中药与中药学
第二章中药的功效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
第五章解表药
第六章 清热药
第七章泻下药
第八章 祛风湿药
第九章化湿药
第十章 利湿药
第十一章温里药
第十二章 行气药
第十三章消食药
第十四章 驱虫药
第十六章 药
第十七章化痰药
第十八章 止咳平喘药
第十九章安神药
第二十章 平肝潜阳药
第二十一章息风止痉药
第二十二章 开窍药
第二十三章补虚药
第二十四章 收涩药
第二十五章涌吐药
第二十六章 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
索引1.三品分类是本草史上的第一次药物分类,反映出当时人们已不满足于孤立地认识各种药物,而是力图找出药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思维上已经产生了飞跃。三品分类抓住了临床药物学药物分类的关键——主要功效(扶正与祛邪)和毒性,这对后世的功效分类和性能分类,具有巨大的启示,其历史功绩是应当肯定的。
由于历史条件和医药学术水平的限制,当时对药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并且还受到道家和方士思想的影响,其对药物品位的判定,带有若干的成分,未能反映出药物临床效应的客观实际。如书中将有毒的丹砂列于上品之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加之这种分类比较原始粗略,所以,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三品分类最终被其他分类方法所取代。
2.自然属性分类 依据药物来源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三类不同归属,再结合各类的不同特点进一步细分药物的分类方法称为自然属性分类。自然属性的分类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汉字中的偏旁部首,就是这种分类思想的集中表现。首先应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的中药学专著是《本草经集注》。该分类方法最适用于载药数目繁多的大部头药学著作,所以成为后世综合性本草药物分类的主要方法。
明代《本草纲目》则是古代本草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最高成就,书中采用该方法将1892味药分为60类。其矿物药的金类主要是金属的单体物质、合金和金属矿石,玉类主要是化合物,石和卤类多是非金属单体及其化合物。每一类中,还大体上将相同元素和化合物集中排列。植物药中的草部,又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9类。各类药物的排列次序也较为科学,如芳草之中当归、芎劳、蘼芜、蛇床、藁本、白芷等依次相随;毒草中大戟、泽漆、甘遂、续随子等列为同类。前者是因为“花实似蛇床”(伞形花序);后者则是茎叶“折之有白汁……结实一颗三粒相合生”,这正是大戟属植物的主要特征。其对植物的“析族区类”,已孕育着现代科属分类的萌芽。其动物的排列“由微至巨,由贱至贵”,完全符合生物进化的观点。《》的分类,领当时世界之先,纲目分明,便于查阅,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本草中的自然属性分类,基本上是实用性的分类,与现代系统的植(动)物学自然分类,尚有本质上的区别。但这种系统的自然分类,对临床中药学的意义不大,目前主要为、与药材学等学科所采用。
3.功效分类依据药物的主要功效进行药物分类的方法,称为功效分类。中药的功效分类,是以方便临床用药为目的而进行的分类,能够揭示药物防病治病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因此成为分类的主流。中药的功效分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种思想的萌芽,可以上溯至《神农本草经》,其所谓上品“益气”、“延年”,下品“除寒热邪气”等,无疑是考虑了功效为标准的。《本草拾遗》提出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类,虽然还不是具体的功效,但在功效分类的发展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中药功效认识的提高,以功效分类为主的本草逐渐增多。但在当时,药物按功效分类的方法初具雏形,所分列的类别比较粗糙,查阅时仍不够方便。
一般将药物分为、清、泻下药、祛风湿药等,其下再分若干小类(节),如清热药又分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热药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图书信息
作者:朱国福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图书详细信息:
  ISBN:2  定价:39.8元  印次:1-3  装帧:平装  印刷日期:
本教材分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中药的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命名与分类,中药的品种、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升降浮沉),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的剂型与剂量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各论共收载常用中药518味,按主要功效分为22章。每章先列概述,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原则、使用注意等内容。每味药以来源、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文献摘要(主要为古代本草文献)等项详细论述。
附篇包括引用方剂组成和药名索引。
本教材为清华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之一,供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类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材由来自国内21所高等中西医院校的23位教学一线资深教师共同编写完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用为导向、以方便教学为目的”的编写思路,充分汲取以往各版《中药学》教材成功的编写经验,严格按照中药学教学大纲和执业中医师、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精选内容,确保概念准确,内容完整,叙述精炼,知识点结合完备,充分体现“瘦、皱、漏、透”的教材特点,更加切合教学及临床实际需要。
本教材分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总论部分系统介绍中药的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的命名与分类,中药的品种、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升降浮沉),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的剂型与剂量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各论部分共收载常用中药518味,按主要功效分为22章。每章先列概述,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原则、使用注意等内容。每味药以来源、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文献摘要(主要为古代本草文献)等项详细论述。凡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物,除文献摘要外,其他各项力求与药典保持一致。附篇包括引用方剂组成和药名索引两项内容。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院校专家、同仁的热情支持。上海中医药大学钱伯文教授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审定,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使内容更臻完善。同时,本教材得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中药学院领导及中药学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大力协助,谨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本教材仍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订、提高。[2]
2012年3月中药学学科概念
概念: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和西药_.(化学药为主)相对而言的,绝大多数出产于中国,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3]
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来源、采集加工炮制、性能、功效、适应证及其使用方法的学科。
本草:中药学的旧称,首见于《汉书》,因研究对象多为草本植物而名。
分支学科:其自身的发展,其他学科_.(、、矿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的渗透,使得中药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扩大,分支学科日趋成熟。
临床中药学:中药学实为临床中药学,重点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对中药的来源、鉴别、采收、炮制、制剂、化学、药理等,不涉及或作仅作了解。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从事中药生产、经营、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中药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与特色
培养具有较合理知识结构,较扎实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其它各类有意义第二课堂活动,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中药学专业本科学生。
根据其学科属性并结合药学院自身的特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野外相结合,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受到中、西医药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受到系统的中、西药学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饮片加工、中药不同剂型的制备、质量控制与评价的基本能力。 [4]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
2.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药质量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3.掌握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4.具有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5.熟悉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6.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和实际工作能力。中药学、药学、中医、中药学、方剂学、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生产实习、设计等,一般安排22周左右。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5]初级职称:初级中药士、初级中药师
中级职称:主管中药师
高级职称:副主任主管中药师、主任主管中药师、药学
哈医大大庆校区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东医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6]1008 中药学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20所 ,本次有16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 参评高校共计28所。以下得分相同的高校按学校代码顺序排列。学校代码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上海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河南中医学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陕西中医学院
甘肃中医学院
[7]中药检验、中药研究、中药新药开发、医药院校、药厂、医院、医药公司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通过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测...提供资源类型: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学基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