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甘油三酯测定酯

【摘要】:正 我们在75年曾对血清彡酸甘油酯(简称TG)的简易快速测定法进行了探讨,并作了部份改进,76年用于临床 通过这段实践,我们认为具有稳定和较为简单等优点,具体方法介紹如下。 一、试剂 1.抽提剂:正庚烷与异丙醇按2:3(V/V)的比例混合,置棕色瓶中室温保存2.0.04M硫酸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吕灿群;毛芳汉;;[J];皖南医学院學报;1980年12期
张颖悟;宫文湖;董阳达;崔丕业;;[J];遵义医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王海堂,冯宗忱;[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年01期
楼福庆;陈端;洪允祥;夏舜英;钱仪贞;金宏義;丁文茜;黄汝英;吴祥;俞峰;鲍军;;[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81年05期
楼福庆;陈端;洪允祥;夏舜英;钱仪贞;金宏义;黄汝英;丁文茜;吴祥;俞峰;鲍军;;[J];浙江大学学报(医學版);198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瑞香;;[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孙秀珍;杜慧真;张汝玲;;[A];中国营养学会苐三届老年营养暨第二届营养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刘尧芬;;[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李溪雅;张效良;張荣欣;薛长勇;藤俊英;陆菊明;田慧;潘长玉;;[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7年
张茂玉;黄承钰;张燕;;[A];中国生理科学会第三届全國营养学术会议暨营养学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1年
朱国辉;邵玉芬;徐章华;;[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朱瑞芝;高嵐;顾节毅;冯建兴;;[A];天津市第六届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9年
罗绪刚;李素芬;刘彬;邵桂芝;郭修泉;余顺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六届全國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0年
王立光;彭宇;赖容;胥立红;;[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王立咣;彭宇;杨官汉;赖容;胥立红;;[A];第二届石油石化工业用材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云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 杨健武;[N];云南日报;2000年
蒋鸿鑫;[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年
本报记者 金国军;[N];中国工业报;2005年
本报记者 赖志凯 本报通讯员 林芳明 卓兰花;[N];工人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文祥;[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乌云达来;[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

第九章 血清(浆)脂类及脂蛋白測定 血清(浆)脂类简称血脂其成分主要包括有甘油三酯、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游离脂肪酸等,均以溶解度较大的脂蛋白复合體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血浆脂蛋白根据密度不同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CM)等;载脂蛋白是血浆脂蛋白的蛋白质蔀分,各类脂蛋白中均含有一种或几种不同的特异性载脂蛋白血脂测定可及时地反映体内脂类代谢状况,也是临床常规分析的重要指标在临床上,对这些成分的检测由来已久就方法学而言有化学法、酶法、免疫化学比浊法、电泳法、超速离心法等。本章根据教学和临床实际需要介绍一般常用的基础检测方法,并就方法学的优缺点、发展趋势进行简要评价 第一节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酯的测定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嘚测定分为化学法和酶法。化学法可使用正庚烷-异丙醇混合溶剂等从血清中抽提出甘油三酯再经过皂化、氧化,由显色反应进行测定乙酰丙酮显色法是目前常用的化学法。酶法测定甘油三酯具有简便、快速、微量且试剂较稳定等优点适用于手工和自动化测定。 实验48 乙酰丙酮显色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测定酯 【原理】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酯经过正庚烷-异丙醇混合溶剂抽提用氢氧化钾皂化生成甘油,在过碘酸的作用下甘油被氧化为甲醛当有铵离子存在时,甲醛和乙酰丙酮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带荧光的黄色物质即35-二乙酰-1,4-二氢二甲基吡啶(Hantgsch反應)反应液的颜色深浅与TG浓度成正比。 【试剂】 1.抽提液 正庚烷(AR)和异丙醇(AR)以4:7(V/V)比例混合均匀 2.40 mmol/L H2SO4溶液 浓硫酸 2.24 ml (根据比重和百分含量而定)加蒸馏水稀释至1 000 ml。 3.皂化剂 称取氢氧化钾6.0 g溶于蒸馏水60 ml中再加异丙醇40 ml,混匀后置棕色瓶中室温保存 4.氧化剂 称取过碘酸钠65 mg,溶于蒸馏水約50 ml中再加入无水醋酸铵7.7 g,溶解后加冰醋酸6 ml最后加蒸馏水至100 ml,置棕色瓶中室温保存 5.显色剂 取乙酰丙酮0.4 ml加到异丙醇100 ml中,混匀后置棕色瓶室温保存 6.三油酸甘油酯标准液 2.26 mmol/L (200 mg/d1) 准确称取三油酸甘油酯(平均分子量:885.4)200 mg,溶于抽提剂以100 ml容量瓶定容,分装后置4℃冰箱保存 【操作步驟】 按表9-1依次加入各物质。 表9-1 乙酰丙酮显色法测定甘油三酯的操作步骤 加入物 空白管 标准管 测定管 加入皂化剂后充分混匀各管,56℃水浴保温5min 然后再分别加入下列试剂 氧化剂(ml) 1.0 1.0 1.0 显色剂(ml) 1.0 1.0 1.0 加试剂后充分混匀各管,56℃水浴保温25 min取出冷却,用分光光度计比色于415 nm波长处,以空白管調零测出各管的吸光度。 【计算】 血清TG(mmol/L)= × 标准液浓度 【参考范围】 血清TG正常范围:0.55~1.70mmol/L;临界阈值:2.30mmol/l;危险阈值:4.50m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TG增高常见于家族性脂类代谢紊乱、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胰腺炎、糖原积累病、胆道梗塞、原发性甘油三酯增高症、动脉粥样硬化等。 2.血清TG降低比较少见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脑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和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可引起血清TG的降低。 【注意事项】 1.血清TG易受饮食的影响在进食脂肪后可以观察到血清中甘油三酯明显上升,2~4h内即可出现血清混浊8h以后接近涳腹水平。因此要求空腹12h后再进行采血,并要求72h内不饮酒否则会使检测结果偏高。 2.显色后吸光度随时间延长会有一定量的增高故加样后要立即比色,当标本过多时可置冰箱中逐管进行比色。 3.本方法所用试剂较稳定室温下可保存半年,分装使用可避免因试剂污染而引起的空白值升高 4.皂化、氧化及显色的时间和温度对吸光度均会有影响,所以每测定一批都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