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萎缩:2002年十月因胆道逆行感染感染治疗后

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无标题文档
胆囊B超外形增大或缩小、壁厚或毛糙及内有多数低回声的中医治疗
  胆囊B超显示外形增大,短轴径&4 cm或长轴切面为短椭圆形,或壁厚而内有多数低回声乃至较强回声光点,后回声增强不明显,或胆囊颈部见有结石等图像,均属急性胆囊炎的B超特征性图像;反之,胆囊B超显示整体缩小或萎缩,壁厚(常&O.4cm)或毛糙,或内有多数密集低回声,后回声增强不明显,常伴结石图像,或脂肪餐试验示胆囊收缩功能不良等,又均属慢性胆囊炎的B超特征性图像。实际上,B超正是根据胆囊的上述特征性图像而诊断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的,临床上则根据B超诊断并结合现症与病史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一般可确诊为相应胆囊炎。应该说,除慢性胆囊炎可因急性胆囊炎的反复迁延发作所造成之外,两者几乎均因结石、感染、胰液反流之类因素所引起,其主要区别在于上述病因存在着轻重之别,以因于结石为例,急性胆囊炎系因胆囊颈部为结石梗阻或嵌顿所致,而慢性胆囊炎则因胆囊壁为结石刺激、损伤所致,以致前者均来势急、病情重;后者均来势缓、病情轻而酷似胃脘痛,常被误诊或漏诊。然胆囊炎多发于40岁以上的体形肥胖女性(女性患者要比男性多1.5―2倍),常发于夜间、劳累、受凉、饮酒、饱餐特别是骤进高脂饮食之后,一般具有牵及右肩背的右胁下胀痛或绞痛,墨菲征阳性,或恶心呕吐,或厌油纳呆,或发热黄疸等表现。临证如能认真运用腹诊几乎不会误诊或漏诊。一旦确诊,除因于结石嵌顿并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需及时施行外科手术之外,余者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分别按照“发热”、“胁痛”、“黄疽”等病证进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 本检查异常结果所主胆囊炎大约70%都伴有结石。胆囊结石既是引发胆囊炎的主要原因,又是慢性胆囊炎持续存在的常见结果,两者关系甚为密切,犹如孪生兄弟,这就使得“8.1.2胆道系统B超管腔内强回声及后方有声影的中医治疗”所述证治方法基本上可移用此处。之所以另加论述,盖因伴有结石的胆囊炎的治疗不在于排石、化石而在于缓解和消除结石对胆囊有关部位的嵌顿、梗阻、损伤和刺激,更何况另由30%不伴结石的胆囊炎的治疗尤需侧重于控制感染或消除反流胰液的刺激。由此结合急、慢性胆囊炎的脉症分析之,即可发现其时乃以胆腑湿热互结,气机乖乱,胆液外泄,脉络瘀阻,甚或耗气伤阴为主要矛盾,可分为如下六种证候类型论治。
  (1)邪犯少阳证:主症为形体较胖,寒热往来,或先寒战,继而高热,时而恶寒,身目黄染,口苦咽燥,呕恶厌油,胸胁苦满,右胁胀痛,牵及右肩背,墨菲征阳性,局限性肌卫,溲黄便秘,舌质红,苔厚腻微黄,脉弦数;治宜和解少阳,利胆通腑;方用《伤寒论》合加减,可重用大黄,或去生姜、大枣,并加茵陈、厚朴、槟榔等。
  (2)热燔气分证:主症为形体较胖,高热稽留,烦躁谵妄,身目黄染,脘胁痞满胀痛,牵及右肩背,墨菲征阳性,腹肌紧张,呕恶频乃,溲黄如茶,大便干结,舌质红,有芒刺,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泄阳明,急下存阴;方用《伤寒论》合《外台秘要》味,一般可加茵陈、六一散等。
  (3)湿热扰胆证:主症为形体较胖,身热不扬,或身目轻度黄染,口干苦黏,时欲呕恶,厌油纳呆,脘胁痞满,右胁隐痛,墨菲征阳性,右肩胛下角压痛,小便黄赤,大便不畅,或黄带稠多,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兼数;治宜利胆泻肝,清热化湿;方用《伤寒论》合《兰室秘藏》加减,一般可去木通,并加竹茹、赤苓、佛手、槟榔、椿根皮、鸡冠花等。
  (4)痰瘀化热证:主症为形体多肥胖,倦怠乏力,面色憔悴,或下眼睑下方有烟灰状色素沉着斑,或低热昼轻夜重,口苦口黏,纳食欠馨,右胁胀满灼痛,或定点刺痛,墨菲征阳性,重按右肩胛下角疼痛,脘腹痞满,矢气多,溲黄便鞭,或黄带频多腥臭,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苔厚腻微黄,脉沉弦而滑数或沉弦而涩;治宜清热利胆,化痰逐瘀;方用笔者验方利胆化石汤或利胆排石汤合《古今图书集成》加味,一般可加竹茹、陈胆星、瓜蒌仁等。
  (5)痰瘀阻胸证:主症为体形多肥胖,神情倦怠,短气乏力,或下眼睑下方有烟灰状色素沉着,口黏不爽,心悸怔忡,胸宇痞满,或心前区刺痛,右胁胀痛,或定点刺痛,脘胀嗳气,墨菲征阳性,右肩胛下角压痛,舌质晦暗,有瘀斑、瘀点,苔灰腻,脉沉涩或结代;治宜宽胸利胆,化痰逐瘀;方用笔者验方利胆宽胸饮或合抗早搏汤加减,一般可加桂枝、白芍、苏木、檀香等。
  (6)气阴重伤证:主症为高热骤退,神志恍惚,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息短促,冷汗淋漓,或右胁剧痛,舌质淡红,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细弱或微细欲绝;治宜益气养阴,救逆固脱;一般先予或、参麦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或同时予以《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水煎取汁灌服或鼻饲,待势缓后,则按有关证候论治。
  2)专方专药
笔者认为本检查异常结果所主胆囊炎的中医治疗要点有三:一是应尽量缓解结石的嵌顿、梗阻及消除结石与返流胰液的损伤、刺激;二是应立足于消除和控制各种感染,关键又在于消除胆囊内壁的充血、水肿乃至坏死;三是在条件允许时,特别是在慢性胆囊炎时,又当侧重于排石和化石。因此在设计中医治法时,一般应紧扣脉症,从清热化湿,理气散结、化湿消肿、通腑逐瘀等法组方遣药,常用龙胆草、炒黄芩、茵陈、金钱草、赤苓、佛手、炒枳壳、生大黄组成基本方,随症灵活加减,多具良效。如武××,女,28岁,公务员,家住河南省焦作市政府大院,自诉低热、腹痛、便秘、带下半年余,一直经中西医按照慢性胃炎、附件炎治疗未能奏效,遂于日延余诊治。见症如上述,查巩膜无黄染,右胁下压痛明显,墨菲征阳性,右肩胛下角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即予B超检查为慢性胆囊炎,证属湿热蕴胆,腑气不畅;治宜清化湿热,通腑止带;方予上述基本方加砂仁5g,香附、青皮、椿根皮、鸡冠花各10 g,7剂,1剂/日,水煎取汁,早晚分服,并嘱低脂饮食,勿劳累,毋受凉。5月18日二诊:诸症著减,苔薄白,脉弦细,再予原方,后又守方出入,连治月余,1年后因他病就诊时告称,上次药后诸症悉除,并经胆囊B超复查正常,遂停药,迄今未反复。
  3)食物疗法
常食苦瓜、赤小豆、香橼、鲜槟榔等,也可用野菊花泡水代茶。
  4)调护措施 急性胆囊炎多需住院治疗,重证则应予特护,慢性胆囊炎均可门诊坚持治疗,注意休息,毋劳累,适寒温,勿受凉,不可冒雨淋湿,防外感,戒烟酒,低脂饮食,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忌进生冷及滋腻性食品。
  8.1.4
胆道系统B超扩张的肝外胆道内双线状回声光带的中医治疗
  胆道系统B超显示胆囊或不同程度扩张的胆总管或已处于肝总管内液性暗区中有1条或多条双线状较强回声光带,或伴急性胆囊炎之图像,当属胆道蛔虫的B超特征性图像。临床上根据B超诊断并结合现症与病史,一般可确诊为胆道蛔虫症。本病为蛔虫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发于青壮年农民,女性居多,均具右胁腹突然阵发性钻顶样绞痛,牵及右肩背,常呕吐胆汁或蛔虫,或发热、黄疸等见症,一般易确诊,可按“蛔厥”进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
本检查异常结果所主胆道蛔虫症的关键病机,在于蛔虫自肠人膈扰胆,当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及其蛔虫扰胆的程度而分为如下三种证候类型论治。
  (1)肠寒胆热证:主症为胁腹猝然绞痛,牵及右肩背,肌卫拒按,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吐出物为胆汁或蛔虫,时烦时静,时发时止,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治宜清胆温肠,安蛔缓急;方用《伤寒论》合及《保命集》加味,一般可加青皮、佛手、槟榔等,也可用双拇指按压灵台、至阳穴。
  (2)脾胃虚寒证:主症为胁腹猝然剧痛,牵及右肩背,喜温喜按,形寒肢冷,时呕恶,吐清涎,大便溏薄,舌质淡红,多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治宜温中健脾,安蛔止痛;方用《万病回春》理中安蛔汤合《伤寒论》加味,一般可加使君子、川楝子、延胡等。
  (3)肝胆湿热证:主症为腹肋猝然绞痛、拒按,牵及右肩背,时呕恶,口苦胸满,寒热往来,身目黄染,溲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兼数;治宜清热利胆,通腑安蛔;方用《伤寒论》加味,一般可加乌梅、川楝子、茵陈、金钱草、延胡等。
  2)专方专药
《伤寒论》实为历经千余年临床检验的主治蛔厥的专方,屡试屡验,后世诸方皆从本方化裁而成,也可变其制为乌梅、白芍、吴萸、细辛、黄连、茵陈、川楝子、枳实、延胡所组成,方中的寒热药物可据病情寒热轻重而变更剂量,使之更加紧扣病机,或寒证热服,或热证凉服,且需先行呷饮,后再顿服之,另在蛔厥缓解期,尚需全力驱蛔。
  3)食物疗法 可用适量米醋加花椒水煎取汁一次性饮服之。
  4)调护措施
重在防患于未然,主要应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冷蔬菜,瓜果应洗净后吃。有肠道蛔虫病者应积极认真驱蛔,体虚者可服《景岳全书》温脏丸。一旦发为蛔厥,可据情住院或门诊治疗,严重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戒烟、酒,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忌进生冷及香燥、滋腻食品。
泌尿系统B超检查异常的中医治疗
  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所组成。其中左右肾
脏在腰部脊柱两侧的腹膜后、紧贴腹后壁,右肾较左肾低1―2,成人的肾脏为(10.5―11.5)Cm×(5―7。2)cm×(2.0―3.0)cm,由外向内依次为肾筋膜、肾脂肪囊、肾纤维膜、肾皮质、肾髓质、肾盂。肾髓质主要由lo―15个锥体组成,锥体间的皮质为肾柱,锥体尖端为肾乳头,围绕肾乳头的小管为肾小盏,2―3个肾小盏汇成1个肾大盏,再汇合为肾盂,下接输尿管。输尿管长为25―30cm,直径为0.5―1 cm,并在与肾盂连接处跨过髂血管,并在进入膀胱处形成3个生理性的狭窄部位。膀胱状如锥形,位于盆腔前部,其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组成,容量为350―500ml,分为顶、体、底、颈等部位,其底部则分布着由左、右输尿管口与尿道口所组成的三角区,为膀胱肿瘤好发部位。尿道男性长而女性短,男性尿道有内1:3、膜部和外口3个生理性的狭窄部位,女性尿道较宽且下部轻度前弯而易发生感染。B超为非侵人性检查方法,系泌尿系统疾病仅次于尿液检验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考虑到由此所查得的某些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类同前述检验、放射学检查的有关结果,如肾下垂即可参阅“7.3.2胃肠X线钡餐造影胃小弯弧线低于髂嵴连线的中医治疗”,这里特就本类检查异常结果择要论述其中医治疗。
泌尿系统B超尿路强回声及后方有声影的中医治疗
  泌尿系统B超显示尿路强回声及后方有声影,当属尿路结石的B超特征性图像。其中肾结石的B超显示为肾集合系统(系由肾盂、肾盏及肾窦脂肪组织等所构成)有强回声光团、弧形光带或光点、后方有声影;输尿管上段结石的B超显示为扩张的输尿管液性暗区下端有强回声光团或光带及后方有声影,输尿管下段及中段结石在膀胱充盈时的B超显示为膀胱液性暗区的后壁一侧之后方或上方有强回声光团及声影;膀胱结石的B超显示为膀胱液性暗区内有1个或多个随着体位改变并向重力方向移动的强回声光团或弧形光带,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方均有声影。B超正是根据上述图像而分别诊断为不同部位的尿路结石,临床上根据B超诊断并结合现症与病史等,一般可分别确诊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路结石多形成于肾盏或肾盂,然后排至输尿管与膀胱,很少有原发于膀胱的结石。本病多发于20―40岁男性(男女比例为4.5:1),多因尿量减少,尿液中某些晶体物质绝对排出量过多及尿液pH异常等因素,致使尿液中的有关晶体物质呈现过饱和状态,由此被析出的晶体物质在肾盏或肾盂的某一局部逐渐聚集而最终形成结石。诸如长期饮用硬化水、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以及反复使用氨苯喋啶、醋唑磺胺类药物等,都可能从不同的途径启动或加剧晶体的上述饱和、析出和聚集的过程。本病的临床表现颇具差异,主要与结石的数量、大小、形状、所在部位以及是否移动、摩擦、有无感染等情况有关。轻者仅感一侧腰部、胁腹或正中少腹酸胀隐痛,重者则可突然出现肾绞痛或严重的膀胱刺激症状及尿血、尿闭乃至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等表现。除形态复杂的结石所造成的严重梗阻者需施行外科手术治疗之外,一般可据主要临床表现而分别按照“石淋”、“血尿”等病证进行辨证论治。直径&1.5cm的单个结石应考虑先施行体外震波碎石术。
  1)辨证论治
从中医来看,尿路结石如同胆石症一样,也不外湿浊痰瘀凝结所成,并可根据结石的数量、大小、形状、所在部位、所处态势(固定或移动)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而归于不同的病机,由此可分为如下四种证候类型论治。
  (1)湿热结砂证:相当于膀胱结石。主症为尿频尿急,涩滞不畅,难以排出,灼热胀痛,或分叉中断,或人盂有声,或尿中夹有鲜血,或尿如涮羊肉水,口苦口黏,舌质红,苔微黄而腻,脉弦数兼滑,治宜清热化湿,通淋排石;方用《证治汇补》合《和剂局方》加减,一般应去木通,并加金钱草、海金沙、川牛膝、荔枝核、琥珀、白茅根等。
  (2)痰瘀凝石证:相当于肾盂与输尿管上段较大结石或合并积水。主症为形体较胖,易疲乏,下眼睑下方常有烟灰状色素沉着,一侧腰部酸胀隐痛或刺痛,排尿偶欠畅,有时尿中带血丝,舌质晦暗,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而润,脉沉滑或沉涩;治宜化痰溶石,逐瘀散结;方用《医学心悟》合《三因方》沉香散化裁,一般可加金钱草、瓜蒌仁、穿山甲、桃仁等。
  (3)砂石迫扰证:相当于肾盂或输尿管小结石引发肾绞痛。主症为突然一侧腰、背或胁腹剧烈绞痛,沿输尿管向少腹、会阴、大腿内侧放射,男性以睾丸、阴茎等处痛甚,排尿点滴难出,烦躁不宁,恶心呕吐,或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治宜通淋排石,缓急止痛;可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大汗淋漓者可送服独参汤或《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煎汁,势稍缓则予《证治汇补》合《三因方》沉香散化裁,一般可加金钱草、荔枝核、川牛膝、穿山甲等。
  (4)正虚石停证:相当于多次发生肾绞痛或屡经攻伐的肾盂、输尿管或膀胱结石。主症为面色苍白,少气乏力,一侧腰膂酸胀隐痛或刺痛,排尿不畅,偶中断,时分叉,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而弱,两尺尤甚;治宜滋阴补肾,益气排石;方用(&小儿药证直诀》合《金匮要略》加味,一般应去防己,并加金钱草、冬葵子、台乌药、益智仁及少量肉桂等。
  2)专方专药
有关本检查异常结果所主尿路结石的中医诊治要点在于:一般应治从清热利湿、通淋消石之法,多以《证治汇补》加金钱草、海金沙等为基本方,除了可据体质状况酌加益气补肾之品外,主要应根据结石的大小、形状、所在部位、所处态势等来确定究竟重于排石还是重于溶石。体积较小、形状较规则光滑、部位较低者当侧重于排石,
常用生黄芪、荔枝核、冬葵子、台乌药、当归尾、穿山甲、川牛膝等益气、理气、活血等药组方治之;反之,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或多棱角、部位较高者应侧重于溶石,多治从化痰、消瘀、软坚组方治之。同时又应根据尿液常规检验所查得的pH值及内含晶体物质的类别等而分别佐用相关药物,如尿液偏于酸性者可重用金钱草、滑石、内金、王不留行等偏于碱性及中性药物,尿液偏于碱性者则可加伍乌梅、白芍、木瓜乃至米醋等偏于酸性的药物。但不可使用有损肾功能的内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及解热镇痛类西药。
  另肾盂与输尿管上段结石者都必须坚持治疗,药后腰部及胁腹隐痛是结石下移的正常反应,尤其是结石通过输尿管三处狭窄部位及其排出体外时都有一阵剧痛,这是必须向患者交代清楚之处。凡按上述思路和方法组方施治,除体积大、形状怪异的肾盂、肾盏结石的效果较差之外,余者多具良效。
如李××,男,36岁,农民,家住合肥市肥东县撮镇农村,近1年来两腰部时感酸胀隐痛,1周前曾因左侧胁腹痛甚并尿血,经合肥市××医院B超检查而明确为左侧输尿管下段有结石1枚及右侧肾盂结石并积水, 日找余诊治。患者右腰隐约酸痛,左少腹时时酸胀刺痛,溲黄排出不爽,大便于结,口苦口黏,舌质红而偏暗,左边有一瘀斑,苔微黄而腻,脉弦滑。综合脉症及B超检查结果,责其病机为痰瘀互结于肾,湿热交阻于脬,结石梗阻,水道不利,姑且先治从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予生黄芪、金钱草、海金沙、滑石各15g,炒川柏、鸡内金、冬葵子、荔枝核、台乌药、川牛膝、王不留行、当归尾、穿山甲各10g,7剂,1剂/13,水煎取汁,早晚分服。1周后其妻前来求诊时告称,其夫服上方仅3剂,即觉少腹一阵剧痛,随即排尿人盂有声,除右腰仍感酸痛外,余症随之悉除,后从痰盂中找出黄豆大小结石工枚,药尽即外出打工。日二诊:自诉3 13前又经某医院B超检查而明确为右侧输尿管中段有结石1枚,右侧肾盂、左侧输尿管及膀胱均无结石,右肾未见积水,见症犹如初诊,故治守前方出入,10剂,如前煎服,半月后特地前来告称,服药1周后又打下结石1枚,现觉浑身轻松。
  3)食物疗法
可多食益智仁、淮山药、赤小豆、丝瓜、冬瓜等,也可每日以茵陈或金钱草泡水代茶。
  4)调护措施
伴有严重感染或巨大结石引起嵌顿者均需住院治疗,余者则可门诊坚持治疗,注意休息,不宜操劳,怡神节欲,戒烟、茶,勿饮硬水,多喝开水,饮食宜富有营养,忌进刺激性、滋腻性食品。
  8.2。2
肾脏B超肾盏扩大如棒槌状及内为液性暗区的中医治疗
  肾脏B超显示肾盏扩大如棒槌状及内为液性暗区,当属肾脏中度积水的B超基本图像,同时常可显示肾脏轻度增大,冠状切面肾盏与肾盂相通,偏外侧的矢状切面2―3个圆形液性暗区如串状相邻,偏内侧的矢状切面为椭圆形液性暗区。肾脏轻度积水的B超则可显示肾盂回声分离,厚度&1 cm,内为液性暗区;肾脏重度积水的B超可显示肾脏增大,肾实质明显变薄,肾盂肾盏明显扩大,相邻的肾盂肾盏相互交通并与肾盂相通;肾脏巨大积水的B超可显示无正常肾图像,仅为巨大液性暗区,或有不全分隔的光带,肾实质回声全无或所剩无几。临床上根据B超诊断并结合现症与病史,都可作出肾积水之诊断。本病多因尿路结石或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因素致使尿路梗阻所造成。其中因于先天性尿路畸形所致者多见于小儿,多在6岁之前发病,常因新生儿腹块而被发现,多为双侧性的,一般需外科手术治疗。因于尿路结石等后天因素所致者多见于成人,男性居多,常为一侧性的,多因肾脏中度以上肾积水自感腰部胀痛而被发现,一旦发展为重度积水,即可引致肾性高血压乃至尿毒症。不论积水多寡,只要被肯定并非因于泌尿系统及邻近器官、组织的器质性疾病所致,且肾实质没有明显变薄者,即可考虑保守治疗。究及中医治疗,无疑当以去除尿路梗阻为基本原则,但需视其具体情况而区别对待之。一般可分成如下四种情况论治:一为结石梗阻所致者,多可归结为痰瘀互结之证,可按“8.2.1泌尿系统B超尿路强回声及后方有声影的中医治疗”所述相应证型论治;--为上尿路炎症粘连或出血凝结所致者,多可归结为气滞瘀阻之证,治宜理气活血,温阳通络,笔者为此组创基本方为官桂3―5 g,益智仁、台乌药、荔枝核、怀牛膝、当归尾、炮山甲、路路通各10g,1剂/日,水煎取汁,早晚分服,多具良效,如上节所举李姓治验,便是这方面的明证;三为膀胱功能障碍所致者,多可归结为肾失气化之证,治宜温阳补肾,化气利水,方用《金匮要略》肾气丸加味,一般可加益智仁、炒枳实、干地龙、桑枝等;四为已发展成肾功能不全者,可参阅“3.5.1血清尿素或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的中医治疗”。不论按何情况组方,又均需忌用“2.4尿液一般临床检验异常的中医治疗”所列举的内含马兜铃酸的诸多中药与成方。至于食物疗法和调护措施,均可参阅上节所述,故此不赘。
子宫与乳腺B超检查异常的中医治疗
  子宫为女性的重要生殖器官之一,它在育龄期的大小为(7―8)cmX(4-5)cm×(2―3)Cm,状如倒置的梨子,由宫颈、宫体、宫底三部分组成,狭长的下端为宫颈,输卵管人口以上部分为宫底,两者之间为宫体,内为腔(子宫体腔)管(子宫颈管),外为壁层,壁层由内向外分成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它位于小骨盆的中央,前有膀胱与膀胱子宫陷窝,后有直肠:乙状结肠、子宫直肠陷窝。它是成年女性的多事地带,常可引起各种相应妇科疾病。B超检查则被选为常用检查方法之一。
  乳腺虽为男女皆有,但它仅在女性随其发育而发育。它位于胸前第3―6肋骨,附着于胸壁肌层与胸大肌筋膜之上,内有12―20个乳腺腺叶,每一腺叶则由诸多腺小叶和腺泡所组成,并由腺管开口于位处乳房中央的乳头,而乳头则将乳房分成内外上下4个象限,乳腺疾病同样是成年女性的常见疾病。B超检查被选为常用检查方法之一。
  这里就子宫与乳腺疾病的B超检查异常结果择要论述其中医治疗。
  8.3.l
子宫B超外形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及肌层有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回声区的中医治疗
  子宫B超检查如显示:①整体增大;②表面凹凸不平;③肌层有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回声区,多数为低回声,少数为强回声、等回声,回声区内分布着状如螺纹或不均匀的点状回声;④宫腔内膜线变形移位等,均属子宫肌瘤的B超特征性图像。B超乃据上述图像而诊断为某种相应的子宫肌瘤,其中显示上述第3条图像者为体积较小的子宫肌瘤,显示1―3条图像者为子宫浆膜下肌瘤,显示1、3条图像者为子宫肌瘤间肌瘤,显示2、4条图像者则为子宫黏膜下肌瘤。只要具有相应症状与病史,临床上即可根据上述B超诊断而确诊为相应子宫肌瘤。本病是中年妇女的一种常见生殖器官肿瘤,都具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过多及继发性贫血等见症,一般可按照“症块”、“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进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
从本检查异常结果所主子宫肌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来看,均不出胞宫寒凝、痰聚、瘀阻为患,只是其原因各异而已,或因肝郁气滞,或因寒凝湿蕴,或因聚痰成块,最终都导致瘀阻胞宫,一般可分为如下三种证候类型论治。
  (1)气滞血瘀证:主症为月经先期,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经来腹痛,色红量多,内夹血块,迁延不尽,舌质红,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治宜疏肝理气,散瘀消症;方用《景岳全书》合《金匮要略》加味,一般可加广郁金、当归、广三七等。
  (2)寒湿凝聚证:主症为面色苍白,少腹冷痛,白带多稀,经来腹痛,色淡量多,时夹血块,迁延不尽,舌质淡红,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沉缓;治宜温阳化湿,化瘀散结;方用《金匮要略》加味,一般可加艾叶、苡仁、陈皮、路路通等。
  (3)痰瘀互结证:主症为面色晦暗无华,下眼睑下方有烟灰状色素沉着,头昏乏力,白带多稠,经来腹痛拒按,色暗量多,内夹血块,块下痛减,淋漓不尽,舌质晦暗,有瘀点、瘀斑,苔薄白或灰腻脉沉滑或沉涩;治宜化痰逐瘀,软坚消症;方用《医学心悟》合《金匮要略》加减,一般可加山慈姑、醋制鳖甲、醋制山甲等。
  2)专方专药
从子宫肌瘤的病理变化来看,理当治从化痰消症,堪称为治疗本病的效方,除单个较小肌瘤可径用之外,一般需据症加味。
  其中单个而体积较大或多个者宜加苡仁、象贝、山慈姑、牡蛎、鳖甲、山甲等;  
白带多者可据其颜色白或黄、质地稀或稠而分别增伍白术、苡仁、芡实或椿根皮、鸡冠花、莲须等;  
脾虚失统者可加太子参、炙黄芪、当归、阿胶等;   
肝气郁结者可加柴胡、广郁金、佛手等;  
即使单个且体积,良小者,至少也需坚持治疗2个月经周期以上,只有这样,才能获取良效。  
如王×X,女,39岁,保育员,家住安徽省军区大院,因近年来月经先期,色黑量多,迁延不尽,遂于半年前经解放军第×X X医院B超检查而确诊为浆膜下一处子宫肌瘤,大小为2.9cm×2.1 cm,迭经治疗罔效,于日找余诊治。当时恰逢经期,已历周余未净,舌质晦暗,边有瘀斑,脉弦缓,辨证为痰瘀互结胞宫,治拟化痰逐瘀消症,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药予炙黄芪、阿胶、苡仁、茯苓各15g,川桂枝、炒赤白芍、当归、桃仁、川芎、丹皮、醋制鳖甲、象贝母、山慈姑、蒲黄炭各lOg,5剂,1剂/日,水煎取汁,早晚分服。8月7日二诊:诉服药2剂月经即净,今日开始带下量多,质如稀水,苔脉如故,遂予原方去黄芪、阿胶、蒲黄炭,加白术、芡实各10g,煅牡蛎15g,7剂,如前煎服。此后按时复诊,所用基本方不变,经前加柴胡、广郁金、佛手各10g,经期、经后均按前述加减之,连治3个月经周期,诸症悉除,又经B超复查未见子宫肌瘤而停药,随访年余无反复。
  3)食物疗法
可多食海带、紫菜、鲜蚯蚓、清蒸甲鱼汤等,也可常食苡仁粥。
  4)调护措施
注意休息,不可劳累,特别是经期不可跋涉、负重、冒雨,怡神、节欲、叩齿,戒烟、酒,饮食宜富有营养,忌进滋腻性食品。
  8.3.2
乳腺B超示乳腺组织增厚及内部回声稍增强,分布稍紊乱或见散在性液性小暗区的中医治疗
  乳腺B超显示可扪及结节处的乳腺组织明显增厚,内部回声稍增强,分布稍紊乱,囊性期整个乳房散布着液性小暗区,当属乳腺小叶增生病(又称乳腺囊性增生病、纤维囊性乳腺病)的B超特征性图像。惟其始终都无局限性异常回声区,也即无局部性肿块,这是本病与乳腺肿瘤的B超鉴别诊断的要点之一。B超根据上述图像即可诊断为乳腺小叶增生病,只要具有相应症状与病史,临床上则可根据B超诊断而确诊为相应疾病,如仍有疑义,还可进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本病多见于20~40岁育龄妇女,多因肝郁气滞所致,多表现为乳房胀痛,每随喜怒而消长,经前加重,经后缓解,常可在乳房外上象限处扪及豆粒大小的韧性硬结节,时触痛,边界欠清,但与周围组织不粘连,一般可按照“乳癖”病进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
本检查异常结果所主乳腺小叶增生病虽都因于肝郁气滞所使然,但因年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故可分为如下两种证候类型论治。
  (1)肝郁痰凝证: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主症为情绪抑郁,烦躁易怒,时太息,乳房胀痛,可扪及小核块,每随喜怒而消长,经前加重,经后缓解,失眠多梦,咽干口苦,舌质红,苔薄白而微黄,脉弦滑;治宜疏肝泻火,化痰消癖;方用《古今图书集成》合《医学心悟》加减,一般可加牛蒡子、山慈姑、昆布、生牡蛎等,也可用其煎汁送服《医学心悟》消瘰丸。
  (2)冲任失调证:多见于中年妇女,主症为乳房胀痛,可扪及小核块,经前加重,经后缓解,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少色淡,或闭经,腰酸膝软,倦怠乏力,舌质淡红,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治宜调补冲任,软坚消癖;
方用《金匮要略》合《医学心悟》加减,一般可改人参为太子参,去生姜,并加龟版、鳖甲、干地龙、炮山甲等,
也可用其煎汁送服《外科全生集》小金丹。
  2)专方专药
笔者认为本检查异常结果所主乳腺小叶增生病,虽然也可见于气血亏虚,冲任失调之体,但基本病机又不出肝郁气滞,滋痰夹瘀,痰瘀互结,结癖成坚,每随情绪、经汛而消长,可见本病的治疗应侧重于攻逐病邪,并应根据体质亏虚而适当增伍补益之品,切不可一味调补,以免反助其邪。  
攻邪乃在于消癖,主要应治用理气、活血、化痰、软坚四法;  
补益旨在强体,主要应选用补肾、柔肝、益气、养血四法。   
故常用山栀、丹皮、当归、炒赤白芍、柴胡、路路通、牛蒡子、象贝母、瓜蒌皮、山慈姑、昆布各10g,生牡蛎15 g组成基本方,随症灵活加减。   
如属肝肾气血亏虚者可加生黄芪、淮山药、生地、枸杞等;   
核垛大或数量多者可加苡仁、陈皮、葶苈子、橘络、大枣等;   
核块偏硬者可加昆布、海藻、醋制鳖甲、醋制山甲、干地龙等;   
经汛之前者可加广郁金、绿梅花、无花果、青皮等;   
闭经者可加炙黄芪、熟地、川芎、桃仁等。   
一般坚持治疗半年左右,如能调达情志,可收取良效。  
如吴××,女,25岁,家住安徽省歙县农村。日初诊:自诉近年来情绪抑郁,心烦易怒,时太息,常失眠,乳房不时隐约胀痛,月经趋前,经前乳房与少腹胀痛较剧,经来量少色红,内夹紫色血块,块下则少腹痛除,经尽则乳房痛去,现正值经前,舌质红,舌两边散布有多处瘀点,苔薄白而燥,脉弦涩,遂嘱其自摸乳房有无核块,据告两侧各有一处核块,右侧大若黄豆,左侧小如绿豆,四诊合参,拟诊为乳腺小叶增生病及痛经,辨证为肝郁气滞,化火煎津,痰凝瘀阻,结癖成块,治宜疏肝泻火,化痰逐瘀。方予上述基本方去山慈姑、生牡蛎,并加生地、广郁金、无花果、川芎各lOg,3剂,1剂/日,水煎取汁,早晚分服,并嘱怡神制怒,次日查乳腺B超,经净即来复诊。3月13日二诊:乳腺B超为两侧乳腺增生病,自诉2剂药尽,月经即来,经量及血块均较既往增多,除核块之外,余症悉除,昨已经尽,苔薄白,脉弦涩,再予上述基本方加葶苈子4g,大枣5枚,陈皮、橘络各10g,15剂,如前煎服。此后守方加减(经前、经后加减方大致如前)连治半年,经2次乳房B超复查证实两侧乳腺增生先后消除而停药。  
3)食物疗法
可常食香橼、无花果、橘络、丝瓜、苡仁、海带、清
蒸甲鱼等。
  4)调护措施 务求性情豁达,毋忧虑,少生气,远房事,少触、
摸、揉、捏乳腺核块,戒烟,饮食应富有营养,忌进滋腻性食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道感染 综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