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e是什么药的一天一次拉丁文缩写缩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詞典的解釋:,
關於與「M」名稱相近的條目,詳見「」。
M, m 是中的第13個,在古典語言和現代語言中都發雙唇鼻輔音。它起源於的。人起初用它來表述。
有一個 Unicode 未收的帶的 m (m?)用來表示「呣」的發音。
M 的修飾字母
以M為首的兩個大寫字母的縮寫
以M為首的字母+數字的縮寫
要靠 m̀ 顯示
:隱藏分類:简单回答:&b&思考时未必会用到我们现有的语言文字,但默读时有可能会在心里“念出现有语言的声音”。&/b&&br&&br&————02/06 update————&br&那么,聋哑人在阅读的时候会不会有心声呢?&br&回答是,这个真的可以有,只是不是以声音的形式出现,而是会以手势语的符号表现出来。在默读绕口令的时候,聋哑人也会因为“绕口令”而“舌头打结”,这说明在他们默读的时候,也会用某种方式来表现这种语言的音系,只是并非用声音,而是用相应的手势。具体可以参见这篇论文:&a href=&/science/article/pii/0039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ongue-twister effects in the silent reading of hearing and deaf college student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至于为什么,这里再说————&br&先针对第二个问题吧,因为第二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好回答”,有实验性的定论。&br&在默读时心里出声音的现象,被称为“subvocalisation”,可以参见维基百科的&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Subvocalization_%28Learning_and_Memory%29&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ubvocalization (Learning and Memory)&i class=&icon-external&&&/i&&/a&。&br&一直以来人们都希望找到证据来证明我们在默读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把这些话读出来的,而且在一些情况下,心里的“inner speech”有可能会反映在生理活动里。1974年,Alan Baddeley和Graham Hitch两人提出了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理论(见&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books.google.co.uk/books?id=o5LScJ9ecGUC&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SYCHOLOGY OF LEARNING & MOTIVATION: V.8&i class=&icon-external&&&/i&&/a&,第二章),其中一部分名为Phonemic Loop(现在通称Phonological Loop,也有人称为Articulatory Loop),是指在听到声音之后,我们的音系系统会把语音串转成音系串进行超短时间储存,而同时有关发声的系统则会安静地重复已储存的内容,以达到短期记忆的效果。&br&之后,近几年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开始就“默读是不是默念”进行脑成像类的研究。在这个方面有几个经典的研究,如果你搜“silent reading”就可以看到。一个是1997年Abramson和Goldinger的&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article/10.3758%2FBF&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at the reader’s eye tells the mind’s ear: Silent reading activates inner speech&i class=&icon-external&&&/i&&/a&,通过衡量词汇选择的反应时间来看被试是不是有“脑内发声”的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在默读的时候,&b&就一个音的持续时间来看,阅读者在脑内反应所读词汇和大声读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不管这个阅读者是不是有足够的经验(比如说受过速读训练),都会有类似的反应,只是你读得越慢越明显&/b&。&br&另一个研究是Bertolotti小组在2012年发布的&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2/49/17554&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ow Silent Is Silent Reading? Intracerebral Evidence for Top-Down Activation of Temporal Voice Areas during Reading&i class=&icon-external&&&/i&&/a&,在文献回顾部分,他们总结了已有的实验成果,得出的结论是在默读的时候成年人依然会悄悄地把看到的词在心里读出来。他们自己的实验证明,&b&默读的时候,大脑负责与暂时出现的声音有关的部分(Temporal Voice A TVA)是活跃的,并且是由默读促进了这部分的活跃&/b&;在没有任何听觉刺激的情况下,阅读行为同时刺激了听觉部分的活跃,这种刺激几乎是自动的。简而言之:&b&我们的默读并不是完全无声的,或者说,默读几乎都是心里有声的&/b&。&br&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依然是为了促进短期记忆;在Bertolotti小组的研究里,他们发现,如果一个词在阅读中极为重要,那么它的“出声”不是一过性的,而是会受到大脑任务控制的影响一直持续下去。这和Phonological Loop的原因基本一致。&br&&br&————我是第一个问题的分割线————&br&第二个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的原因是它和生理机能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在默读时会不会“读出声”可以直接反映到我们的生理活动里。但是第一个问题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了——“思考”这个边界实在是太模糊了,而且也很难以生理机能的信号为衡量。如果第二个问题是个标准的脑科学问题的话,那么第一个问题几乎就可以是个哲学问题了——事实上它也算是现在语言学中比较哲学的一个话题,语言和思维,Language and Thought。&br&&b&人类的思维媒介到底是不是自然语言,在现代一直都有争论,并且尚无定论。&/b&最初的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是图像式的,在我们想到什么的时候,脑中就会真正浮现出这个东西的图像,但是很快这个理论就因为无法解释抽象思维而被抛弃了。当前主流的有两派:一派认为我们以自然语言作为思考媒介,也就是说“思考的时候会用到语言甚至文字”;而另一派认为我们并不以自然语言为媒介,而是用一种类似于自然语言结构但表意有所区别的系统,称为“心理语”(Mentalese),当我们需要说话的时候,再从心理语翻译为自然语言。&br&这两派目前谁都没有正式占上风。有关这个话题的绝大多数论文,都是基于诸如语言学习、双语使用、翻译的旁证以及自省式思考而展开的,而我们也知道自省式思考是很不靠谱的,我们很容易就会有错误的认知,或者一不小心“想出声音”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个问题无法进行像第二个问题那样的脑科学研究——如何从脑成像图上定义一个人在不在思考就已经很困难了,至于用不用自然语言,很抱歉现在科学还没达到这么高端的水平。&br&这里贴一段自己科普时写的稿子,原文参见&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note//&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十二周入门语言学”终结周 这都是你的幻觉&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你说语言未必在影响人的思维,但是语言是我们思维的媒介呀!既然我们想什么东西都要依靠语言,那么肯定也会让思维方式更加迁就语言的,没有语言,我们不就没法思考了吗?——真的是这样的吗?美国作家Susan Schaller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叫《A man without words》,并没有被引进到国内,所以我把它大概翻译为“没有语言的男人”,在平克的《语言本能》(Language Instinct)里面,也提到了这本书里的内容。这本书里记述了她和一个天生聋哑的墨西哥裔男人Ildefonso的交流故事:尽管Ildefonso生活在正常的社会里,但由于从小就听不到声音,也没有人以对待聋哑人的方式和他交流,所以他有着正常的认知能力,却从来没有学会任何语言。直到他在二十七岁的时候遇见了Schaller,跟随她勉强而缓慢地学习了美国手语,并且一直用不熟练的美国手语跟她交流。在之前的二十七年里,Ildefonso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语言,但是他能够做简单的算术,也拥有良好的记忆,当他开始使用美国手语之后,竟然还可以对Schaller讲述自己小时候发生的故事;没有语言这件事并不能阻止Ildefonso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他依然可以独立生活,并且顺利地长大成人了。如果我们说没有语言就无法进行思考的话,这样的情况又应该如何解释呢?&br&在目前的哲学与认知科学研究里,有关语言和思维媒介的争论,分成了明显的两派。一派以Peter Carruthers为代表,认为人类思维的媒介就是自然语言,特别是自己的母语,我们想的就是我们说的,而我们说的就是我们想的;另一派则以Jerry Fodor和Steven Pinker为代表,认为人类并不依靠任何一种现有的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使用一种和在结构上和自然语言极为相似但又不同的抽象媒介,这种媒介被称为“思维语”(language of thought,简称LOT),或者叫“心理语”(Mentalese)。和自然语言一样,心理语也有自己的词汇和句法,但是它没有语音系统,也没有文字,我们也无法完全把它具象化;我们以心理语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当需要语言表述的时候,再把它“翻译”成为我们平时使用的带有语音系统和文字系统的自然语言,以可以感知的形式表达出来。心理语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之前Ildefonso的那个例子——即使他不会任何一种自然语言,也可以使用心理语进行思考,只不过他所有的想法全都闷在心里,只有在学会美国手语之后才能对外界表达。同时,心理语也可以用来解释我们使用外语的可能性和语码转换的现象:当我们把心理语转换为外部语言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母语,也可以选择使用外语,而不是说非要用母语想清楚了以后才把一整句话翻译为外语;当我们熟练掌握不止一种语言的时候,也自然会就近选择含义更贴近于心理语概念的词汇,不管它到底属于哪一种语言。&br&心理语这个假设看起来非常地充实:它可以解释一些我们用自然语言思维看起来很别扭的事情,比如语码转换和歧义的出现,也可以有效地解决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没有语言的人该如何思考等等。但是,还是那句老话,实验证据决定一切——只要这一句话出来,再好的设想也有可能被轰杀至渣。目前在思维媒介方面的实验性研究相对比较有限,可以说,直到目前这个阶段,对自然语言思维和心理语思维的讨论几乎还停留在理论范围和自我检验的个例上。就算自然语言思维有所缺陷,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的自然语言完全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表述我们的思维内容,看起来没必要先用心理语想好了再加一层翻译;我们的确无法找到心理语的实质线索,但根据目前能够解释的现象,我们却又很难否定它的存在。所以,到现在,每当有人问我“你觉得你平时是在拿英语思考还是汉语思考”的时候,我的回答一般是——其实我还是觉得我在用心理语思考,但我不敢确定。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是有点敷衍,但没办法,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合适的答案了。&/blockquote&因此,我给出的回答是&b&“思考时未必会用到我们现有的语言文字”,就是因为现在无法完全排除心理语的存在&/b&。如果我们用心理语思考的话,我们就的确不是用通常所说的“语言文字”来思考了。当然如果题主愿意认为心理语算是一种语言的话,那么我们依然可以说是用语言来思考,只是是一种我们说不出口的语言。
简单回答:思考时未必会用到我们现有的语言文字,但默读时有可能会在心里“念出现有语言的声音”。————02/06 update————那么,聋哑人在阅读的时候会不会有心声呢?回答是,这个真的可以有,只是不是以声音的形式出现,而是会以手势语的符号表现出来…
首先,要感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9d7cef65fc34ac56f1748d8& data-hash=&9d7cef65fc34ac56f1748d8& data-tip=&p$b$9d7cef65fc34ac56f1748d8&&@白隱&/a& 先生抬爱。&br&一、「本」的本义是「根」,《说文》「木下曰本」,清·徐灏笺「凡木,命根为柢,旁根为根,通曰本」。&br&「本」量词用法见于汉,在当时仅用于称量草本植物,以「根」填补称量木本植物的空白。&br&&blockquote&有禾生景天备火中,三&strong&本&/strong&一茎九穗,长於禾一二尺,盖嘉禾也。(《论衡·吉验篇》)&/blockquote&南北朝时期,「本源」的根性隐喻衍生出称量书籍的用法,但此时并未见现代意义上的伴随用法。&br&&blockquote&今缮写一&strong&本&/strong&,敢以仰呈。(《魏书庭中一丛翠竹,户外数本苍松。(《魏书·崔光传》)&/blockquote&唐五代时期,「本」称量书本的用法,而且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量+名」结构。&br&&blockquote&但是洛阳城里客,家传一本杏殇诗。(王建《哭孟东野二首》)&/blockquote&近古后,「本」量称植物的用法也泛化了,但又因受到「棵」、「根」等量词的排挤而逐渐走向衰落,现代基本完全消失。&br&&blockquote&庭中一丛翠竹,户外数&strong&本&/strong&苍松。(《红楼梦·第一一六回》)&/blockquote&元代戏曲兴盛,「本」也可以称量杂剧,相当于「幕」。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分本,盖因当时杂剧都较长,书商为了获利,喜分本刊行,使得「本」成了杂剧的分节单位。&br&现代汉语中「本」主要用于称量书籍、簿册、戏剧、电影等事物。「本」的历时演变大致是「名词→量词化→用法分化→用法归一」。&br&&br&现代日语中的量词「本」与汉语的发展路径倒是截然不同的,其原初用法是称量长条形事物。&br&&img src=&/cf956b3f5d40f2a99bcce_b.jpg& data-rawheight=&344& data-rawwidth=&7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8& data-original=&/cf956b3f5d40f2a99bcce_r.jpg&&日语在「本」的词义嬗变过程实际上与中文「条」在原则上是相同的,关于条还可以参见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978acf9b25b10e00a7bc58fff2abea0& data-tip=&p$b$b978acf9b25b10e00a7bc58fff2abea0& data-hash=&b978acf9b25b10e00a7bc58fff2abea0&&@趙瑾昀&/a& 先生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修」和「脩」的用法相同嗎?如果相同,二者哪個正?&/a&中的论述。&br&&img src=&/dc021b9ad5997cfe2bd14f4de792f016_b.jpg& data-rawheight=&344& data-rawwidth=&7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6& data-original=&/dc021b9ad5997cfe2bd14f4de792f016_r.jpg&&&br&&br&二、《说文》「枚,干也」,《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毛传「枝曰条,干曰枚」。甲骨文中有「枚」字,卜辞中也有「枚舟」之语,郭沫若认为是泛舟或操舟之意,答者觉得「枚」字本义不明,训为「干」疑似有通假。&br&但「枚」作量词的用法不可不谓久远,传世文献中见于先秦。&br&&blockquote&祭父自圃郑来谒,留昆归玉百&strong&枚&/strong&,陖翟致赂。(《穆天子传·卷五》)&/blockquote&汉代「枚」的量词用法已相当广泛了,敦煌、居延汉简中,「枚」可以称量动植物、工具、衣物等诸多方面,比如「鸡九十枚、瓜一枚、笔一枚、黄单绔一枚……」。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确有「枚」称量树木的例子,如「痱树一枚」(《居延汉简》),但这并不足以证明「枚」的本义是树干。&br&汉代的嬗变使得进入中古汉语时期后「枚」大行其道,进一步泛化到了称量几乎所有的器物上。这种语用现象直到近代新量词的不断出现,分工更加明确,「枚」才渐渐萎缩。整个《红楼梦》中作量词用的「枚」仅出现一例——「大枣二枚」,而且这用法还是用的成例(晋·葛洪《神仙传》「天上见老君,赐羲枣二枚」)。&br&关于「枚」称量人的用法,王力在《汉语语法史》中认为是不可以的,但事实上唐·王梵志《贫穷田舍汉》有「如此穷硬汉,村村一两枚」,说明「枚」是可以称量人的,只是的确不多见。&br&&br& 「枚」在现代是个相对来说不活跃的量词,主要用于钱币、奖章、竹简、戒指、印章、枣果、邮票、商标、导弹等形体小的事物。「枚」的历时演变大致是「实词(词性不明)→量词化→用法泛化→用法萎缩」。&br&&br&三、「粒」的本义是「米粒」,《说文》「粒,糂也」。&br&「粒」量词用法较晚,先秦两汉都没有语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始才出现量词用法,此时一般称量颗粒状事物。&br&&blockquote&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strong&粒&/strong&辉映一堂。(《拾遗记·卷一》)&/blockquote&唐宋时,「粒」泛化到称量球形事物。&br&&blockquote&还丹一&strong&粒&/strong&,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五灯会元·卷七》)&/blockquote&同时,还出现了罕见的称量树木的用法。&br&&blockquote&遨闻华山有五&strong&粒&/strong&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新五代史·郑遨传》)&/blockquote&近古,「粒」和「颗」的含义交叠,但是都没有被对方完全排挤掉,用法持续共存的。&br&现代汉语的「粒」基本稳定地保持了中古以来的词义,仍然称量颗粒状或者球形事物。「粒」的历时演变大致是「名词→量词化→用法拓展→用法固定」。
首先,要感谢
先生抬爱。一、「本」的本义是「根」,《说文》「木下曰本」,清·徐灏笺「凡木,命根为柢,旁根为根,通曰本」。「本」量词用法见于汉,在当时仅用于称量草本植物,以「根」填补称量木本植物的空白。有禾生景天备火中,三本一茎九穗,…
&blockquote&388个简体字,汉代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唐代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1949年以后出现的只有1个字。&br&苏轼用过下列简体字: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blockquote&简化字拥趸总是混淆「书体」和「字形」的关系。&br&&br&你提到的这些简化字,在古代只是在「草书」这种书体中出现,将繁复的字形用草书的笔画书写出来。但在古代,从未真正把这些草书字用楷书的笔画重新规整出来作为一个「新的字」对待过。&br&&br&&blockquote&1909年主张推行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1920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两年后,钱玄同等人又提出8种汉字简化策略,当时共产党还没有出生。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指出“宋元以来有一种通俗的简体字,旧称破体或小写,其笔画较普通之体锐减,赴速急就,颇切实用。现在应该把它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故本书对于习见之简体字,酌收若干,用小字附注于普通体之下,以示提倡。”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br&&/blockquote&前朝和当朝在对待简化汉字的问题上,虽然最终目标不同,但都实施过简化汉字的方案。&br&&br&&blockquote&但又有说,简化字《总表》一共收录2238个简体字,“乡、宪、习、团、队”等很多字是解放区的人自行创造的。&/blockquote&解放字即在我党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中广泛使用的民间俗字,主要方式有僻字新用、古字今用、草书楷化、记号替换等。绝大部份解放字都不能算原创,我党为了宣传需要,将这些字定调为「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简体字」,只是增添革命色彩的宣传口号罢了。&br&&br&----------------&br&&br&就拿「宪」字来说吧。&br&&br&为了赞颂简化字是来自群众、天经地义、人民的呼声、人民的选择,那「宪」字就可以是伟大人民创造的解放字。&br&&br&为了支持简化字不是凭空捏造的,便找寻古人书写过的例子作为凭证,就可以有下面这段考证,然后说它不是49年后造的。&br&&img src=&/2dcc952d73ada38123ab68d_b.jpg& data-rawwidth=&456& data-rawheight=&1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6& data-original=&/2dcc952d73ada38123ab68d_r.jpg&&&br&==============&br&&br&所谓的49年后只造了一个新字这个说法(谣言),来自《简化字溯源》&br&&img src=&/caeb6b04be441_b.jpg& data-rawwidth=&653& data-rawheight=&3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3& data-original=&/caeb6b04be441_r.jpg&&&img src=&/7d3f733d241ab6f04ccab4_b.jpg& data-rawwidth=&602& data-rawheight=&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2& data-original=&/7d3f733d241ab6f04ccab4_r.jpg&&&img src=&/1fca3d0bbdfc1_b.jpg& data-rawwidth=&614& data-rawheight=&1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4& data-original=&/1fca3d0bbdfc1_r.jpg&&反正就是胡说八道,为了支持而支持,为了反对而反对。「帘」也不是新中国后造的,明清时酒家招牌挂着的布条,就有被写作「帘」的先例。&br&&br&另外一本可以和《简化字溯源》并列的书是李乐毅的《简化字源》,但李乐毅的立场稍微有些不同的是,李认为简化字不仅来自古人的笔记,还来自伟大的劳动人民。但同样属于颠倒是非,有的字形虽然古代出现过,但在古代也不是用作现在简化字的含义用法啊,只列字形不列出处不列原义不列上下文,不是耍流氓么?更多举证请看 &a data-hash=&b978acf9b25b10e00a7bc58fff2abea0& href=&/people/b978acf9b25b10e00a7bc58fff2abea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趙瑾昀& data-tip=&p$b$b978acf9b25b10e00a7bc58fff2abea0&&@趙瑾昀&/a&的答案。
388个简体字,汉代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唐代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1949年以后出现的只有1个字。苏轼用过下列简体字: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
&ul&&li&Arial:生造出来的词。Aria 是拉丁语「空气」,Arial 可以理解为「有空气感」。这款字体由 Monotype 公司山寨于另一款字体 Helvetica。&br&&/li&&li&Book Antiqua:Antiqua 应该是源自拉丁语「古」,字体名字就是「古书」的意思。这款字体由 Monotype 公司山寨自另一款叫做 Palatino 的字体,Palatino 则得名于意大利古代一位书法家。&br&&/li&&li&Courier New:脱胎于 Courier 体,一九五五年美国字体设计师 Howard G. Kettler 为 IBM 打&b&字&/b&机设计的字体。字体本来打算叫 Messenger,也就是「传递消息的人」,后改为源自法语的同义词 Courier「信使」,因为听起来比较高级[1]。&/li&&li&Helvetica:拉丁语「瑞士的」,因为它设计于瑞士。古代瑞士本地民族是赫尔维梯(Helvetii)人为主的几个塞尔特部落。瑞士因为官方语言有四种,用哪种都不合适,所以对内的官方名称「瑞士联邦」是拉丁语 Confoederatio Helvetica,铸在钱币上。&br&&/li&&li&Impact:「冲击」,因为这款字体的设计目的就是想产生视觉冲击力。&br&&/li&&li&Times New Roman:「Times」指泰晤士报。Roman 是字体的式样,也就是罗马体。直译就是「时报新罗马体」,详细故事请见[2]。&br&&/li&&/ul&&br&……怎么区分?你问倒我了。多看吧。&br&&br&[1]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Courier_(typefac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C&/span&&span class=&invisible&&ourier_(typefac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200&/span&&span class=&invisible&&9/02/964&/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Arial:生造出来的词。Aria 是拉丁语「空气」,Arial 可以理解为「有空气感」。这款字体由 Monotype 公司山寨于另一款字体 Helvetica。Book Antiqua:Antiqua 应该是源自拉丁语「古」,字体名字就是「古书」的意思。这款字体由 Monotype 公司山寨自另一款叫…
一些颜色的名字,拍案叫绝。&br&&img src=&/ce02397eca3fa23754c9ebd_b.jpg& data-rawheight=&6176&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ce02397eca3fa23754c9ebd_r.jpg&&
一些颜色的名字,拍案叫绝。
这些词汇百度上一搜一大堆,但有些词一看就有问题。&br&比如说:邋遢(lā tā, 北京话发音为lē te):来源于满语lekde lakd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br&我当时看到这儿有些疑惑,因为张三丰的外号叫“张邋遢”。难不成明初就有满语词渗透?&br&又一查,还有说来自英文“litter”的,我更疑惑了,元明年间怎会有如此日常的英文借词?&br&经此警醒,我又查了查,发现网上列的那一系列所谓满语入到汉语的日常词汇基本元明甚至宋朝就有了。&br&原谅我从一个另类的角度回答问题。&br&–––分割线–––&br&马马虎虎,被认为是满语:“lalahuhu”(真实词源是宋朝);&br&呵斥,被认为是“hacihiyambi”(文天祥还用过呢);&br&嬷嬷,被认为是“meme”,满语“奶”的意思(二刻拍案惊奇里就有);&br&劳什子,满语loksimbi,汉译:令人讨厌(据马王堆出土竹简《天下至道谈》:四曰,劳实。意为摩擦阴蒂)&br&还有很多连满语原词都没给出的所谓借词,就不举例了。&br&–––分割线–––&br&关于“劳什子”的疑惑,主要是因为,满语意思的“令人讨厌”,似乎并不是和“劳什子”的意思:玩意儿、物件,完全贴合的,在江浙方言里的“劳什子”只有“玩意儿”的意思,所以我把这个词举了出来。&br&其实还有一些我无法证实和证伪的词,比如现代汉语中表否定和无的“白”,被解释为来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空”。但是有人在网上表示“baibi”在满语是前置副词用法,且常语流音变为“wai”的音,像这种不确定的词,我也没有再举,希望有懂满语的朋友来真正地回答这个问题。
这些词汇百度上一搜一大堆,但有些词一看就有问题。比如说:邋遢(lā tā, 北京话发音为lē te):来源于满语lekde lakd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我当时看到这儿有些疑惑,因为张三丰的外号叫“张邋遢”。难不成明初…
&b&&u&10/18辛勤的楼主表示PS好了补图完毕,而且还自动自觉的补充了地名请看最后啊看最后——&/u&&/b&&br&&br&&br&&br&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算是知乎上为数不多的、有意义的满语相关问题。作为一个略懂满语的半专业人士,从满语角度对此作出回答。&br&&br&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情:&b&尽管满洲话对北京话、东北话甚至是普通话有一些词语、土话的渗透,但是在语音上,满语对普通话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b&。鉴于题主问的是“词语”,关于语音方面暂时不在这里赘述了,如有异议,我再补充。&br&&br&其次,上面有童鞋提到了瀛生先生的《北京土话中的满语》一书,是的,瀛生先生曾在多处提到过北京话中的满语借词(比如另一本书《满语杂识》),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资料,不过我个人认为他列举的一些词有一些还是有点牵强。另外满语词对普通话印象也是比较有限的,多数还是方言词汇保留较多。&b&以下是我从瀛生先生的总结中筛选出来我认为可以信任的词汇&/b&:&br&&br&&b&1. 萨其马,满文转写sacima&/b&。这个是一定的啦,就像咖啡是音译词,一个道理。作为发音简单的特色小吃,不音译都说不过去——当然清代满汉语字典还是给了个汉语名称的,翻译作“糖缠”。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位加V说民俗的账号,声称sacima“是满语‘糖’、‘方块’、‘奶油’三 满语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简音联称,意思是‘用糖、奶油、面制成的方块型饽饽’”——&b&这个说法无疑是非常错误的(为什么知乎没有删除线功能!)&/b&。我认为不懂满语的人最好不要言之凿凿的谈论这类词的满语来源,事实上萨其马一词语sacimbi(砍、剁)有些联系,共用一个词根(saci-)。&br&&br&2. &b&剌剌,满文转写lala,本意为 末尾&/b&。这个词……我不知道汉字怎么写,因为这个只是东北土话和北京土话里面的词。在东北话里,也略有这个意思。很长时间没人跟我说东北话了,有点记不清了,一般说成 “...末剌~不行了”,重读第一个la音,第二个la音有吞音的现象,比较符合满语口语的发音规律。&br&&br&3. &b&撒么,满文转写sabumbi,本意为 看见&/b&。瀛生先生说北京话里说成 sǎ(无me音),东北话中则是说成 sáme,“瞅一眼”的意思,例句:“我一撒么就知道他躲坑里了”。sabumbi在满语口语中经常读作 sawume,书面语里也有sabume的语法变化。&br&&br&&b&4. 掰持,满文转写baicambi(读bai
t?&/b&&b&a mbi),本意为 查看、详查&/b&。这个-mbi是满语动词的通用词缀,现在时就留着,时态语态一变就把mbi换成别的(或者去掉)。凡是到汉语中的借词,通常都不会保留这个词缀。baicambi一词中重音在bai上,ca(t?a)轻读,因此在东北话里说成掰持(北京话似乎还是说baicha),意思有点类似于“忙活、翻看”。例句:“我看你在哪捅咕了半天,瞎掰持啥呢?”还有一个意思是“争论”,例句:“这件事我得跟你好好掰持掰持。”&br&《北京土话中的满语》一书中记载北京话中也有baichi这个说法,就是“争论”这个含义(与baicha不同意),&b&瀛生先生认为来源于becen(读 b&/b&&b&?&/b&&b& t??n),拌嘴一词——我个人不同意这个看法&/b&。无论从词性、读音还是含义,我认为“争论”的这个意思依然来源于“查看、详查”baicambi一词。&br&&br&&b&5. 咔哧,满文转写kūwacarambi(读作 kua &/b&&b&t?&/b&&b&a la mbi),本意为 挖、刳、掏&/b&。这个词的意思实话说汉语不太好描述,引用一下清文鉴的满语释义吧:【Huwesi kiyokan i jergi agūra jafafi yaya jaka i dorgi be korime geterembume dasatara be kūwacarambi sembi】。附上一个自己的翻译:“&u&拿小刀、剔箭杆刀一类的器具,把任何东西的里面刮着清除干净、修理,称为kūwacarambi&/u&.”&br&&br&东北话里咔哧就有这个含义,“把东西挖挖刮刮抠抠,处理干净”这么个动作。例句:“把土豆给我咔哧干净了。”——其意主要指把土豆表面的皮打下去,以及把土豆上的坑挖干净。根据这个意思,咔哧一词在东北话中还有个引申义——我不知道满语有没有这种用法,可以研究下——在非常亲近的人当中使用表示“被剥削(得很干净)”。譬如老爸泪流满面的看看钱包,“你妈又咔哧我了……”T_T&br&&br&北京话中保留了书面语&b&kua &/b&&b&t?&/b&&b&a&/b&这个读音,所以这个词在北京话中说成kuacha。kuacha--&kachi,是满语口语中比较典型的音变(比如“看”这个词tuwambi(读tuambi)有些满语方言说成tami),东北话在这个词上保留满语方言的说法,北京话保留书面语说法(其实也就是北京满语这个词的发音按书面语走了)。&br&&br&&b&6. hende,满文转写hendumbi,本意为 说&/b&。hende(真的不知道汉字要怎么写……)东北话北京话中都有,重读hen音,轻读de音,意思是“训斥、数落人”。hendumbi在满语中作为引语的“说”(是的,满语里有好几个说),大概因为是作为引语的代表词,所以进入汉语以后专门用于“说人”这个意思了。老规矩,mbi尾缀被无情的抛弃了……hendumbi满语中重读第一音节hen,du音说话快的时候就弱化成了de。&br&&br&&b&7. 哈勒棒(哈勒吧),满文转写halba,本意为 肩胛骨&/b&。这个词东北话有说成bang的,也有说成ba的。说成bang的都是根据满语北方方言传到汉语的(满语北音有在词尾加ng的习惯,比如amba说成ambang)。有的只指动物肩胛骨,有的也可以指人。&br&&br&&b&8. 格叽,满文转写gejihe?embi,本意为……格叽……- -b&/b&。好吧,意思是搔腋下痒痒……东北话无情的抛弃了后面he?embi这些音节,因为这个词重读前两个音节。北京话说gezhi,原因北京满语有北音残留,北音喜欢把ji这个音的元音i脱落掉,然后读成d?,东北话保留书面语读音(哼所以他们终于也方言了一把)。例句:“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暴露年龄了是不是- -b)&br&&br&&b&9. 嘞嘞,满文转写leolembi,本意为 讨论、论述&/b&。北京话东北话中都有,意思为“又臭又长的无意义的话”。重读第一个嘞音,轻读第二个嘞音。属于逼逼的文明用语版……例句:“瞎嘞嘞啥?”&br&&br&&b&10. 哈勒,满文转写har,本意为 辣味刺鼻&/b&。北京话东北话中都有——东北话也有说成“kale”的——意思是东西放久了之后陈了的、不好的味道。例句:“别吃了,有股哈勒味。”&br&&br&&b&11. 嬷嬷,满文转写meme,本意为 乳(父、母)&/b&。有很多人误解了瀛生先生在《北京土话中的满语词》一书中,对其注解成“乳、奶”——我看到有人说潮州话管奶奶也叫嬷嬷——事实上嬷嬷并不是奶奶或者吃的奶的意思,而是乳(母)、奶(妈)的含义。比如我们熟知的容嬷嬷,就是个奶妈。之所以不写全乳母、奶妈,因为meme一定程度上是个中性词,本身并不包含性别信息。清文鉴中meme一词从不单独出现,而是分为meme ama(乳公)和meme eniye(乳母)两种。不过现代用于中多数还是乳母,所以逐渐嬷嬷就指代了乳母。例句:“容嬷嬷,去把紫薇关小黑屋。”&br&&br&&b&12. 各扭,满文转写ganio,本意为 脾气怪异&/b&。东北话北京话都有,保持了满语原意。&br&&br&&br&-----------------------------------------------------暂时写到这里的分割线-------------------------------------------------------&br&&br&还有些词是北京话中特有的,或者是我还没分辨得出是不是很确定的满语词,以后再补充吧。我这里的时间比较晚了,睡觉去也……&br&&br&顺便说一下所谓“满洲戏”。我并不太了解戏曲,但是清末的确出现了一些满语戏(之前有没有我不清楚),比较著名的如《烟鬼叹》,可以搜索一下相关论文(尽管这个应该不是题主另一个问题中讨论的满洲戏)。&br&&br&-----------------------------------------------被老板操练一天后补充的分割线------------------------------------------------&br&&br&昨日&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田文& data-hash=&f19a80e26ebd& href=&/people/f19a80e26ebd& data-tip=&p$b$f19a80e26ebd&&@田文&/a& 童鞋提到朱家溍先生在《故宫退食录》中纠正说不应当说“皇阿玛”,而应该是罕阿玛,我才惊觉居然忘了说如此经典的阿玛和额娘!(以下内容很长,如有不适直接拖致后面词条……)&br&&br&&b&1. 阿玛、额娘,满文转写 ama、eniye(读 e nie),本意为 爸爸、妈妈&/b&。这俩词影视剧中用的比较多了,另则京剧里可能也有。需要强调的是,&b&影视剧中多按照汉字“额”的发音来读额娘一词,这个&/b&&b&读法是错误的&/b&。原因就在于eniye这个词&b&重读第一个音节e&/b&,所以如果非按照汉语读,就要把“额”字读成四声以示重读——当然满语本身是没有声调的。影视剧里对阿玛的读法多数是正确的(重读阿字)。&br&&br&Eniye(enie)是怎么音译成额娘的呢?清代的情况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我个人认为很有可能还是满语北音流传过去的。之前提到过北音喜欢在词的后面加ng音,所以&b&北音中eniye很有可能被读作enieng,再加上汉语娘表示母亲,就演变成了额娘&/b&。我也听说过河北地区有一些满族老人会把eniye一词说成e ning,ening的说法也是enieng弱化而来的。&br&&br&关于满语中母亲的说法,书面语记载就有好多个……我印象中就有eniye\eme\aja三个。口语里eniye一词有些人按照书面语说成 enie(因此有些记录中写额涅/额捏);有些人说成 eni(额尼);还有些人说成ening。东北地区口语里经常说“讷讷”或者“讷”,我还搞不太清楚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br&&br&那么皇阿玛皇额娘的称呼对不对呢?首先,有清一代&b&大部分时间里&/b&,这两个称呼都是不严谨、不正确、不太可能出现的;其次,&b&“皇额娘”是一个绝对错误的称呼,尤其在满语语境下,绝不可能出现&/b&;最后,清末(光绪以后)是一个比较奇葩的、脑袋抽筋、逻辑不正常的时代,所以这两个称呼在清末的记录中是有出现和记载的。&br&&br&由于清代满汉文字并行,这些称呼上区分的也比较清楚。比如满汉合璧的谕旨中,满文写han ama(罕阿玛),到了汉文部分一定是对应皇父(若是已经去世则写“皇考”)。若是音译,则一定是将han ama全部音译成罕阿玛,没有一半翻译一半音译的道理。(刚刚初始化了电脑的答主表示PS没了先上个满文的han ama,满汉对照版本等我安好了PS再po上来T_T)&br&——&b&PS好了的补充图:&/b&&br&&img src=&/e6bd29c9dccde_b.jpg& data-rawwidth=&163& data-rawheight=&22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3&&&br&&br&为什么说“皇额娘”在&b&满语语境下&/b&是绝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按照Han ama的模式,这俩词(汗、阿玛)是同位语关系,意思是“本身就是大汗的那种阿玛”,而不是“大汗的阿玛”- -b...说白了这俩词中间没有“的”字啊……han ama=/=han i ama(i=满语的“的”)。所以如果说皇额娘,从语法上来讲就很奇怪了,身为女性,我们默认她是不能做大汗的(不包括可敦汗)——同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汉语中也不存在“皇阿哥”这个说法,要么说 皇子(皇某子),要么直接说age(阿哥)。&br&&br&在很久以前,我还木有看过那么多档案的时候,我曾推测说按照罕阿玛这个模式,尽管“皇额娘”的说法不可能的,但满汉语中极有可能存在诸如“皇后额捏/额娘”“太后额捏/额娘”的说法,这个猜测后来在档案中得到了证实:满文 太后额捏——&br&&img src=&/2502cee17a9fe38af8b88fe4ff818fd5_b.jpg& data-rawwidth=&150& data-rawheight=&27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0&&&br&&br&汉文 妃额娘——&br&&img src=&/0d9f608c08f44ef230c2eae0_b.jpg& data-rawwidth=&62& data-rawheight=&1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2&&&br&也是因为同位语这个结构,也存在 汗玛法(爷爷) vs. 太后奶奶 (Han mafa vs. Taiheo mama)——由于PS还没好,对比图片待续……&br&&b&——PS好了的补充图:&/b&&br&&img src=&/f2bfdc_b.jpg& data-rawwidth=&216& data-rawheight=&24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6&&&br&&br&&b&总而言之,无论满语还是汉语音译,身份(汗、太后、皇后、妃点点点)要和性别指示词(阿玛、额娘、玛法、奶奶)对的上才行&/b&——以上不包括清末(光绪以后),因为清末似乎的确有皇额娘的记录,从满语角度看非常的不严谨,而且满语永远不会这么说。&br&&br&若想了解更多关于额娘等词的分析历程,请戳俺微博:&a href=&/hasuranmuk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hasuranmuk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并搜索关键词“eniye”或“皇额娘”(真的不是做广告——请看我真诚的脸)。&br&&br&&br&&b&2. 格格、阿哥,满文转写 gege、age,本意为……(有很多意思不好说请往下阅读)&/b&。格格、阿哥也算是进入汉语中被大众所熟知的满语词。&b&&u&但是!&/u&&/b&由于清宫戏的摧残,好多人都认为格格、阿哥专指公主和皇子,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b&格格、阿哥最原本的意思就是女孩、男孩/女子、男子的尊称(类似于英语的中的madam/sir),也可做姐姐、哥哥的意思讲&/b&。&br&&br&格格一词在清前期确实有做公主讲过一段时间,但定制以后“公主”一词满文中采用汉语音译,格格只用于称呼郡主及以下级别的宗女来讲。而且凡是做宗女讲的时候,格格前面必须之名是什么人的女孩。譬如郡主一词写作 ho?oi gege(和硕的格格),意思就是和硕亲王的格格——说白了格格在这里依旧不是称号,而还是做女孩这个意思。阿哥在指宗室的时候,按照其满语解释,特指未受封的皇子。尽管格格、阿哥用于宗女、宗室称呼当中,但其本意从未丧失(意思就是民间一样用的很欢)。&br&&br&鉴于篇幅所限,更具体的论述请戳以前俺写的一个小文:&a href=&/bbs/read.php?tid=808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hampollion araha] 格格、阿哥二词释义勘误
[清史撷英]→[稽古右文·康雍梦华]&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3. 关于“白怎样怎样,白白如何如何”……满文转写 bai/baibi&/b&。bai这个词的意思有很多,做副词讲的时候其中一个意思是“没有效果、无代价”,与现代汉语中“这活白干了”、“白瞎了”、“白白浪费了一天”,是同个意思。满语例句:“bai gisurehe——白说了”;“te suweni jafaha jibca ulha be bai bargirarakū, gemu hūda salibume ?angname bumbi——今尔等所进皮袄,牲只,不白白收取,均皆偿付价银”。baibi这个词在这个含义上跟bai基本是一个意思,事实上我很怀疑baibi是bai+bi(bi表示存在的一种状态)两个词合成的……这个词从这个角度来看感觉略微妙……满语中这种小词最深不可测了……&br&至于现代汉语中“白xx”“白白xx”是不是从满语bai过来的,我个人也并不能很确定,还需要汉语语言学家在这方面的考证。&br&&br&&br&&br&&b&下面我再介绍一些北京土话中独有的满语词,由于我不太懂北京话,下面内容是从瀛生先生的总结中筛选出我认为可以信任的说法,恕我无法像前面一样做更多注解:&/b&&br&&br&&br&&b&1. xiadahunr,满文转写 yadahūn,本意为 贫穷&/b&。鉴于我不是北京人,也从来没听过北京人讲过这个词,所以我只能忠实记录瀛生先生的话:“北京话谓‘无业游民’、‘穷汉’为xiadahun(r)(hun重读,去声,加儿化韵。满语的ya,到汉语北京话里说成xia,只是一音之转”。原因也不需要多说,这个词太明显了。&br&&br&&b&2. 巴哈,满文转写bahambi,本意为 取得、得到&/b&。东北话中有没有这个词?我印象不深了&&...求提示。北京话中意思和满语差不多,“捞取”“攫取”的含义。&br&&br&&b&3. xx da,满文转写da,本意为 头目&/b&。满语中为中性词,比如mukūn i da族长,北京话里属贬义,如“坏事da”,读音为一声。&br&&br&&b&4. suihe,满文转写suilaha(suilambi),本意为 劳累、劳苦&/b&。suilaha是suilambi的过去式,由于重读第一个音节sui,入汉语的时候la音脱落掉了。北京话中意思是“累死了”。&br&&br&&b&5. shaoleng,满文转写?olonggo(读作
t?? long ngo)&/b&&b&,本意为 带尖的&/b&。东北话中似乎好像也有这个词来着?记不清了。?olonggo口语中由于语速和语流缘故,除第一个音节以外,后面元音o弱化成为
?音。北京话里为“支楞、物出尖”。&br&&br&&b&6. taihai,满语原文转写taihai gese,本意为 如长毛细狗一般&/b&。北京话中省略了gese(一般、一样),只留了taihai(taiha=长毛细狗,i=的),意为“人模狗样”。&br&&br&&b&7. 哇单,满文转写wadan,本意为 包袱&/b&。北京话里指变戏法的包袱皮儿。&br&&br&&b&8. tashan,满文转写ta?an(读ta
?an),本意为 伪的、差错&/b&。北京话意为“差错、过失”。&br&&br&&b&9. 巴沙,满文转写ba?a(读 ba ?a),本意为 工钱、工资&/b&。北京话保留原意。&br&&br&&b&10. 榻摊,满文转写tatan,本意为 宿营地&/b&。北京话加儿化音,保留原意。&br&&br&&b&11. 埃杭,满文转写aigan,本意为 靶子&/b&。北京话读aihang,属于北音残留,aigan--&aigang--&aihang,保留aigan原意。&br&&br&&b&12. 得合勒,满文转写dehelembi,本意为 钩&/b&。瀛生先生此处认为此词来源于dehele,并说dehele是勾子的意思,我不知是否是北京满语方言,然而书面语中dehele一词指的是无袖短褂。北京话此词用于摔跤。昨日&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笑道人& data-hash=&1adcebcac119de7ebd265d0& href=&/people/1adcebcac119de7ebd265d0& data-tip=&p$b$1adcebcac119de7ebd265d0&&@笑道人&/a&询问此次出自满语还是蒙古语,由于我以前的印象,回答说是满语。不过刚刚我又查了一下清文鉴摔跤部,摔跤用语里并不用dehelembi这个词表示钩,而是使用goholombi……所以满语中的dehelembi可能是蒙古语借词(如果蒙古语中也有的话)。&br&&br&&b&13. 挖行,满文转写wahan,本意为 马蹄袖&/b&。早年北京人称丧服袖子镶的蓝色袖口为wahang。wahan--&wahang,北音残留。&br&&br&&br&&br&----------------------------------------------------------补充地名的分割线--------------------------------------------------------&br&&br&看到楼下&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赫然& data-hash=&4bdf453d5ffa8db333b8ec& href=&/people/4bdf453d5ffa8db333b8ec& data-tip=&p$b$4bdf453d5ffa8db333b8ec&&@赫然&/a& 童鞋说到了吉林,忽然就想起来地名也算是进入了普通话的满语……特此补充: &br&&br&&b&1. 吉林,满文转写girin,本意为 地带、区域、临(街)、沿(江)&/b&。原名 girin ula,吉林乌拉,意思就是沿江。ula=江。后来简称吉林,也就是目前的吉林市。原因可能是吉林(市)乃松花江滴源头……&br&&br&&b&2. 图们江,满文转写 tumen (sekiyen i) ula,本意为 万源之江&/b&。清代的时候也写“土门”,韩国方面记载的“豆满江”乃女真时期北音的音译。金代时期的满语(彼时的女真语)发音偏北方方言(那时候的北音比较硬朗,t-d互换神马的、ci/ji说成ti/di神马的)事实上都是同一个词。tumen=万,sekiyen=源头,i=的,ula=江。几年前(大概是08年吧),韩国人热炒间岛事件,非要说图们江和豆满江是俩江,新中国时期把旧称土门改成图们乃中国人滴阴谋,楼主愤慨的抨击了这群没文化的人,心说莫非是欺我无人懂满语咩……&br&其实朝鲜在清末的时候就这样主张过,被清末外交官以看神经病的眼光顶了回去,顺带普及了对他们的满语教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懂一门少数民族语言是很重要滴……&br&&br&&b&3. 塘沽,满文转写tanggū,本意为 百(数字)&/b&。原因很直观,据说是因为塘沽离京(还是离哪- -b)有一百里。总之是因为一百里的原因……&br&&br&&b&4. 鸭绿江,满文转写yalu ula,本意为 田地的边端&/b&。yalu=田地的边端,ula=江。鸭绿 为音译(大家应该都知道这里绿字读鲁……吧……)&br&&br&&b&5. 法库,满文转写fakū,本意为 鱼梁(在河里拦鱼的工具)&/b&。&br&&br&&b&6. 木兰(围场),满文转写muran,本意为 哨鹿&/b&。简单说就是用鹿哨围猎(的地方)。muran i&br& aba,哨鹿围(aba=围猎)。&br&&br&&b&7. 宁古塔,满文转写ningguta,本意可能与 ninggute(各六)是同个意思&/b&。所谓“各六”,就是比如“每个人各六个”的意思。满语-ta, -te尾缀加在数字后表示“各(几个)”的意思。&br&&br&&b&8. 嫩江,满文转写 non ula,本意为 妹妹江&/b&。non=妹妹。不知道为什么会起这个名字……或许是有很多妹子出现在那个江?&br&&br&&b&9. 萨哈连(岛),库页岛的俄国译法,满文转写sahaliyan(读 sa ha lian),本意为 黑&/b&。俄国人直接音译了sahaliyan(黑色)这个词。&br&&br&&b&10. 牡丹江,满文转写mudan ula,本意为 蜿蜒的江&/b&。mudan有湾、绕弯的含义。我个人认为应当是满语。&br&&br&关于地名暂时就想到这些,如有问题欢迎再问……&br&&br&-------------------------------------------------------辛勤充完的分割线-----------------------------------------------------------&br&&br&&br&暂时就这些……写了这么长,希望大家不要嫌[划线]答主[/划线]&i&&b&我&/b&&/i&话太多……- -b 于是[划线]答主[/划线]&b&&i&我&/i&&/b&又要去碎觉啦(经&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娇妮& data-hash=&ea3dae94c46bc& href=&/people/ea3dae94c46bc& data-tip=&p$b$ea3dae94c46bc&&@Joni X&/a& 提示特改自称一下)……
10/18辛勤的楼主表示PS好了补图完毕,而且还自动自觉的补充了地名请看最后啊看最后——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算是知乎上为数不多的、有意义的满语相关问题。作为一个略懂满语的半专业人士,从满语角度对此作出回答。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件事情:尽管满洲话对…
我對語音學沒什麼研究(正打算暑假來把國際音標搞懂,對語音學做基礎的入門),所以這篇答案只有我對各拼音系統的主觀評價。&br&&br&我是一個&b&漢語拼音&/b&支持者,撇除它已為母語使用者和學習者廣泛使用的原因外,我認為它的優點有:&ul&&li&&b&使用最多字母,方便排序&/b&&br&漢語拼音使用了26個基本拉丁字母裡的25個。使用一個以漢語拼音排序的多項目列表,能較使用其他拼音系統排列的列表更容易找到需要的「某筆資料」——幾乎所有的聲母都使用單獨的字母,不共用。&/li&&li&&b&卻同時最省字母,簡潔有力&br&&/b&因為第一個特性,使用漢語拼音時不需要過度在「韻母」上著墨,能以最少的字母拼寫出一個讀音(例如,漢:xue、威:hsüeh、通:syue;漢:si、威:ssu、通:sih)。&/li&&li&&b&[y](yü)的三種形式&b&(yu、ü、u)&/b&並不複雜、各有用處&/b&&/li&事實上,字母「y-」可以辨別以[y]為聲母的讀音,很大程度地省去閱讀的麻煩,如果將「-yu-」作為介音或韻母,容易讓人錯誤分詞,比如,haoxyue,容易使人錯誤拆分成「haox'yue」;又,zhunyue究竟是「zhun'yue」還是「zhu'nyue」?〔如果需要改進,我覺得將「u([y])」一律以「ü」表示即可,如:yüe、nüe、jü。〕&/ul&同 @肖深刻的九叔 所說的,一般不加聲調的情況下,很難準確認讀一個拼音詞,也造成同音詞——比如「峽西」和「山西」——的問題,目前只能以例外的「國語羅馬字」規則來區別這二個省分。&br&&br&&br&&b&威妥瑪拼音&/b&&br&難以解釋為什麼,在從小沒受過漢語拉丁化教育的台灣人眼裡,「威妥瑪拼音」音譯出來的漢語,有一種神奇的魔力——看起來「很英語」,直接用英語的發音方式,便能很容易地唸出電視上洋人模仿中國人講中文時,那種「清清鏘鏘」的聲音。在某部分人狹獈的「英語即是全世界」的眼光裡,這不是正中下懷嗎?&br&&br&我個人認為,這就是台灣人對威妥瑪拼音難以放下[1][2]的原因。而多數威妥瑪拼音支持者,總是以外國人「比較容易發音」這個說法來為威妥瑪拼音辨駁,事實上:&ul&&li&威妥瑪拼音將「j、q、zh、ch」四聲母都以「ch」表示,看似好唸,但沒有人覺得這和「&b&Ch&/b&ink」有點相關連?為什麼洋人覺得中文總是「清鏘來、清鏘去」?(當然某部分來說,這是他們的問題)&/li&&li&「b、d、g」都以「p、t、k」表示,看似符合IPA的符號規則,但時常為了方便,「p、t、k」卻少以相應的「p'、t'、k'」清楚標明(我&b&唯一&/b&見過把送氣音符如實標出的地方是台北故宮)。「p和p(')」明明是二個音位,但不把「'」寫出來誰知道這是二個音位?當然一概吹氣唸咯。&/li&&li&以上二點,使得威妥瑪拼音作為一套標音系統,卻完全無法用來表示發音。&/li&&li&「-e」有二種表示法;雙韻有時縮寫、有時不縮寫,難記規則:-e/-o、-uo/-o和-uei/-ui。&/li&&li&「yu」(漢:you),非常容易跟「yü」搞混,而且多數情況下,「ü」誤寫作「u」。&/li&&/ul&我們可以發現,「好唸」的背後,其實是把二到多個截然不同的聲母用同一個符號表示、相同韻母卻用不同符號,反而造成了更多溝通上的不便。以上,我認為威妥瑪拼音劣於漢語拼音。(更不用說我在問題評論裡提到的,以威妥瑪拼音為基礎修改的香港政府粵語拼音。主要原因是,粵語和普通語相同:沒有「b、d、g」濁音、也過多重覆使用「ch」。)&br&&br&其實要說優點也不是沒有,為了不搞混yu和yü,還有四個看來很像的聲母「ch」,&b&[y]一定得寫成「-ü-」&/b&,我個人蠻喜歡這點的,但除了台北故宮,也沒在任何地方見過「ü」就是了。&br&&br&&b&通用拼音&/b&&br&說到通用拼音,不得不提它將「q、x及c、s」合併為「c、s」的問題,儘管(根據維基百科)這二對是同一個音位,但二組的發音差別很大,&b&需要靠後頭的韻母來區別發音&/b&,使閱讀的速度大大減退,我認為是設計上的一大缺陷。為了區別「qi、xi、ci、si」,「jhi、chi、shi、ri」也連帶得更動成「jhih、chih、shih、rih」。(所以我不大懂 @肖深刻的九叔 為何提出「g、k、h和j、q、x」合併?主要是想將「h」保留下來標示調號嗎?)&br&&br&跟威妥瑪拼音調整拼寫樣式不同,為了符合台灣人的發音習慣,通用拼音直接承認了「f」接「-eng」時唸作「fong」,導致&b&「崩、彭、孟」&/b&&b&(-eng)&/b&&b&和「風&/b&&b&」&/b&&b&(-ong)不再押韻&/b&(多數台灣人唸前三者其實也都「-ong」化)。「伯、婆、摸、佛」卻沒有改成雙韻「-uo」。&br&&br&通用拼音發明的用意,有很大部分是為了取代老舊的威妥瑪拼音,卻還是繼承了威妥瑪拼音的問題;通用拼音的出現,更大程度上是為了不讓「不夠符合英語發音規則」的漢語拼音進入台灣,但仍舊保留了「ca」、「cao」等讀音(我初學漢語拼音時,最搞不懂的就是這個「c-」了。),還自創了一個英語裡沒有的「jh」。&br&&br&所以,我覺得通用拼音只是口號喊得很響亮、卻始終得不到什麼迴響的一個為反對而反對的系統罷了,不足掛齒。送氣音符標好、該加二點的「ü」寫整齊後,威妥瑪拼音其實還好一些,畢竟看起來很有一回事。&br&&br&&b&參考文獻&/b&&ol&&li&〈淡水、鹿港不愛漢語拼音 2古城爭回傳統譯名〉&br&&a href=&.tw/2011/new/jun/28/today-life5.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tw/201&/span&&span class=&invisible&&1/new/jun/28/today-life5.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li&&li&〈建國中學 CK 正名運動〉&br&&a href=&/p/40sb/c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建國中學 CK 正名運動 at
on Plancast&i class=&icon-external&&&/i&&/a&&/li&&/ol&&br&&br&&b&參見&/b&&ol&&li&〈漢語拼音是比較好的漢字羅馬化方案〉&br&&a href=&http://chochopk-zh-/2012/03/blog-post.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hochopk-zh-&/span&&span class=&invisible&&/2012/03/blog-post.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這篇書寫的角度其實是給台灣讀者看的,不過也有做三種拼音系統的比較。&/li&&/ol&&br&&br&* * *&br&文章授權方式:創用CC BY-SA 3.0
我對語音學沒什麼研究(正打算暑假來把國際音標搞懂,對語音學做基礎的入門),所以這篇答案只有我對各拼音系統的主觀評價。我是一個漢語拼音支持者,撇除它已為母語使用者和學習者廣泛使用的原因外,我認為它的優點有:使用最多字母,方便排序漢語拼音使用…
8518 人关注
1098 人关注
205 个回答
2209 人关注
116 个回答
6440 人关注
549 个回答
5688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天一次拉丁文缩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