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结果总蛋白偏高的原因因

3岁的孩子血常规化验单:单核细胞数目偏高的原因
孩子10月16日有点感冒咳嗽,吃了点药觉得没事,所以没有去医院,10月27日在幼儿园发高烧39度,当时太晚在社区医院开了查血单,28日检查报告单异常数据如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9.5(50-70)单核细胞百分比11.6(3-8)单核细胞数目0.86(0.12-0.80)血红蛋白浓度115(120-16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6.5(27-3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13(320-360)其它数据都在正常值范围。听社区的医生说单核细胞数目偏高不好,说如果打了针还不好,建议我最好去儿科医院做个血液分析。听起来好吓人。不知道这正常吗?谢谢!
09-10-29 &
肾结石两大主要症状:疼痛,血尿。  肾结石未发作时,大部分患者平常并未出现任何症状。不过,这一旦发作起来,就真的折磨人到死去活来,恨不得干脆直接把肾给切了。肾结石的两大主要症状:疼痛,血尿,想必得过肾结石的患者都不陌生。  (一)疼痛:大部分患者出现腰痛或腹部疼痛。较大的结石,多为患侧腰部钝痛或隐痛,常在活动后加重;较小的结石多引起平滑肌痉挛而出现绞痛,这种绞痛常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如刀割样,向下腹部、外阴部和大腿内侧放射。有时患者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脉弱而快、血压下降等症状疼痛常阵发性发作,或可因某个动作疼痛突然终止或缓解,遗有腰腹部隐痛。  (二)血尿:由于结石直接损伤肾和输尿管的粘膜,常在剧痛后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血尿的严重程度与损伤程度有关。  (三)并脓尿:肾和输尿管结石并发感染时,尿中出现脓细胞。临床可出现高热、腰痛。应该到专业医院治疗,上海新科结石病医院很不错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化验单肌酐高的病例
来源:网络
发布者:xiaobai
  疾病无时无刻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给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苦恼。针对于这一病症今天小编将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化验单肌酐高的病例的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早日脱离疾病的困扰。大家请看下文介绍。病例一:病情描述 :  今天生化化验肌酐127标准133吃消渴丸今天生化化验肌酐127标准133吃消渴丸一天五粒血糖正常请问肌酐需要吃什么药?今天生化化验肌酐127标准133吃消渴丸一天五粒血糖正常请问肌酐需要吃什么药?问题回答 :  病情分析:您好,一般化验肌酐,尿素氮等是反应肾脏的情况,化验方法不同,正常值也不同,根据您的叙述您的肌酐属于正常范围,不需要治疗指导意见:您现在应该控制血糖,高血糖可以引起很多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病就是一种,根据您的陈述,您的化验结果正常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的化验结果来看,虽然肌酐仍然在正常范围,但是也是偏高了,正常人的肌酐一般在100一下的。指导意见:像你的情况,肌酐升高不排除是糖尿病造成的可能,建议注意血糖的控制,以及饮食控制,必要时你可以服用百令胶囊降低肌酐治疗。病例二:病情描述 :  我最近到医院化验血,血肌酐的参考值是77-10我最近到医院化验血,血肌酐的参考值是77-102,我的化验结果是120。我在网上查到的血肌酐正常值是男性44-133,不知道那个正确问题回答 :  病情分析:血肌酐化验的参考指标那个正确指导意见:您好:不同的仪器有不同的参考指标,您的指标暂无明显的临床意义,可以再行复查。   病情分析:不同的化验方法,正常值范围可能会一样,若您是在正规三甲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应该是可信的。指导意见:您的血肌酐有点升高,血中肌酐主要有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肾小管基本不重吸收且排泌量也较少,因此,在外源性肌酐稳定的情况下,血肌酐能够反映肾脏功能。血肌酐升高,可代表肾小球受损,建议您复查肾功能,若持续升高,建议您到正规医院进一步查尿常规、肾脏B超,明确病因。 病例三:病情描述 :  化验中的指标肌酐达到380,说化验中的指标肌酐达到380,说明那里有问题问题回答 :  您好:肾功能化验中肌酐达到380可能说明肾有问题,肾是人体废物的排泄器官,如果肾功能不好,排泄能力降低,肌酐这种废物会在体内累积,这种物质达到一定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建议你尽早就医,去肾内科看病.建议你做个肾脏B超,系统了解肾脏情况.   肾功能化验中肌酐达到380可能说明肾有问题,肾是人体废物的排泄器官,如果肾功能不好,排泄能力降低,肌酐这种废物会在体内累积,这种物质达到一定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建议你尽早就医,去肾内科看病.建议你做个肾脏B超,系统了解肾脏情况.
肌酐升高还肯出现的原因还有:1,体内失水,如出现发热,多汗,饮水量减少,多尿等导致血液浓缩,肾学流量减少,血肌酐升高.2生活中出现劳累,休息不好,生活细节不注意,也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肌酐升高.3,原有高血压,血压未控制好,长期中等量及大量蛋白尿的患者也可出现血肌酐升高.4,原有肾功能不全的人,如合并感染,包,括感冒,肺炎,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可以出现肌酐升高.5,原有肾病患者,使用了肾损害的药物,可以出现肌酐升高,甚至不可逆转.
不管那种原因,多需要就医的,建议你尽早去肾内科看病,做尿常规和肾脏B超,及复查肾功能,能排除肌酐的一过性升高.慢性肾功能不全不治疗的话很快进入尿毒症阶段,到时需要血液透析治疗.如原有肾脏病的病人,建议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病例四:病情描述 :  化验指数肌酐487.9过高应该用什么方法患者糖尿病近20年。最近身体不适,纳差。经医院化验结果是;肌酐487.5 尿酸518*钾5.5*钠140.30*尿素氮22.87*糖化血红蛋白9.3%*微量蛋白619.93*尿肌酐22-220*氯112.1*镁1.09*总胆固醇5.74*甘油三酯1.79*低密度脂蛋白4.12*高密度脂蛋白0.81*白细胞10.2*红细胞系数3.19*红细胞压积0.29*碱性磷酸酶115咨询最佳治疗方法问题回答 :  病情分析:您的这种情况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变后导致的。指导意见:看您的情况还是很严重的,不知道您现在是在医院还是在家中,尽快去医院就诊,因为您的血钾在正常高限了,可能还会升高就有危险了,最好去肾内科好好看看。   老年男性,糖尿病20年,纳差,肌酐487.5mmol/L,糖化血红蛋白9.3%,考虑并发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期,血糖控制不佳,对于高龄患者,建议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延缓肾功能的恶化,避免泌尿系感染,限制蛋白质饮食,建议住院治疗。   在文章里我们一起了解了有关化验单肌酐高的病例的措施,以上回答只能起到一个起参考的作用,患者朋友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的话,还是要考虑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为主。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更好的根治病根。
在寻医问药你还可以
大家都在搜:在检验科的工作中偶尔会遇到个别临床标本其CKMB的检测结果与CK的结果不相符,CK的结果在正常范围,而CKMB的检测结果却明显偏高,甚至出现CKMB的结果大于CK的现象。
肌酸激酶CK是由B、M两种不同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所以CK有三种同工酶即CKMM、CKMB、CKBB。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中,脑组织中几乎全为CKBB,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几乎无CKBB或极微量。理论上CKMB的活性是不可能大于CK活性的。目前常用的检测CKMB的方法是免疫抑制法,出现CKMB>CK的情况就是由这种方法的检测原理造成的。在人体中正常情况下CKBB很少,可忽略,而免疫抑制法就是建立在忽略CKBB的基础上的。即用抗CKM单体的抗体将M亚基完全抑制,所以CKMM会失去活性,而CKMB活性会失去一半,这样测出的活性实际就是CKMB的一半,所以CKMB的活性应该为测定的2倍。但如果存在CKBB就会使结果偏高,即测定的CKMB活性= CKMB+2CKBB。如果CKBB>CKMM,由于结果要乘2,也就是说2CKBB+CKMB>CKBB+CKMB+CKMM,即测得的CKMB活性>CK活性。
分析该法检测CK-MB结果与CK不符的原因可能有:
1、检测样本的干扰因素因素
据相关报道CKBB是CK中唯一随年龄变化的CK亚型,且在1周岁以内的幼儿中水平最高。对于儿童来说,其B亚基在总CK中的比例较成人高(表现为MB亚型或BB亚型)。由于儿童B亚基在CK中比例高,因此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儿童CKMB的绝对活性在总CK中的比例均高于成人,对于婴幼儿来说还有可能出现倒置现象。出现此种情况需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如当血清中含有大量的CKBB同工酶时,会导致CKMB>CK。而人的脑组织中含有大量的CKBB,所以当CKMB大于CK时,有可能已经引起了脑部的损伤,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新生儿窒息。还有就是在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时,大概有10%会出现CK偏高,当CK升高得很厉害时, M亚基无法完全封闭,这种情况也会出现CKMB大于CK的情况。
2、检测试剂盒应用的干扰因素
CK校准品和质控品在大多数的复合校准品或质控品血清中均提供有其参考值,而CKMB则由于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市面上CKMB的校准品或质控品较少见,而且其价格也较其他酶类校准品高得多。因此,一般医院都未使用CKMB校准品和质控品,而是采用厂家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提供的理论计算因子。在理论计算因子设置时,不同机型的仪器间或相同机型的不同维护状态的仪器间均存在差异,而在没有较好的校准和质控系统来保证结果的有效和可靠性的前提下。产生CKMB结果出现偏高甚至于大于CK的现象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责任编辑:lgh)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改正或删除。
其他媒体转载须事先与原作者和本网站联系。
CopyRight (C)
中华检验医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肌酶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