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忙生化肝功能检查什么单分析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姜绯
&&&&&& 人体的肝脏具有合成、排泄和代谢转化功能,狭义的肝功能试验就是指反映上述肝基本功能的试验,是肝脏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解读肝功能的结果,对临床患者的病情诊断起着重要作用。现着重介绍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检验的一些内容。
1 常用临床肝功能检验项目
&&&&&& 肝功能试验主要选用反映肝胆损害的各种酶试验,其中以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最为常用。由于自动化检测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又增加了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总胆汁酸(TBA)和胆碱酯酶(CHE)。常用肝功能指标及参考值见表1。
2 常用临床肝功能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 2.1 转氨酶& 血清转氨酶主要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肝富含这两种酶,只要有1%的肝细胞被破坏,其所释放的转氨酶即足以使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高1倍。在肝内,转氨酶主要含于肝细胞内,胞内/外酶活性为5 000:1。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肝内的酶释放入血,引起血清中转氨酶活力升高。
&&&&&& 目前,血清转氨酶测定仍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准试验。但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各种肝病均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但超过正常值10倍的血清转氨酶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或药物性肝炎、休克时肝缺氧和急性右心衰竭时肝淤血。在急性肝病时,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不成比例;慢性肝病时,转氨酶水平反映了疾病的活动性。如果转氨酶高于正常值10倍伴球蛋白升高1倍,且持续8周以上,则几乎可以肯定为慢性活动性肝病。胆系疾病时,转氨酶也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8倍。少数胆总管结石患者转氨酶可高达正常值10倍以上,但24~48 h后即大幅度下降或降至正常范围。酒精性肝病时,转氨酶轻度升高,可能与酒精耗竭了作为丙氨酸转氨酶的辅酶的吡哆醛有关。为了提高血清转氨酶测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在病毒性肝炎时,同时测定AST/ALT的比值(正常值1.15左右)则更有意义。急性肝炎早期肝损害时,大多数丙氨酸转氨酶和胞浆部分的门冬氨酸转氨酶被释放出来,致使AST/ALT降至0.56左右I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时,AST/ALT比值常&2;胆汁淤积及肝癌时,AST/ALT比值亦可增高。
&&&&&& 门冬氨酸转氨酶是检查有无肝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人体内,其主要分布在心肌内,而心肌容易受缺氧、酸中毒、感染等因素影响而损伤,从而释放出门冬氨酸转氨酶等多种酶。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也会因感染、缺氧等因素使心肌细胞受损,门冬氯酸转氨酶活性升高。因此,门冬氮酸转氨酶的升高不能说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 2.2 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是一组特异性很低的酶,几乎存在干身体各种组织中,尤以成骨细胞、肝脏、胎盘及白细胞中含量丰富。碱性磷酸酶是胰结合酶,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很多磷酸单酯化合物。生理性的升高只见于正常妊娠、新生儿骨质生成和正在发育的儿童。而妊娠期妇女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妊娠3个月即开始升高,随着孕期增长而逐渐增高,妊娠9个月达高峰。升高的碱性磷酸酶来自胎盘,与胚泡壁的细胞滋养层的发育程度直接相关,是胎盘逐渐成熟的标志,用于判断胎盘的功能。一般来说,不同肝病患者碱性磷酸酶升高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胆汁淤积、肝癌、肝细胞损伤。如: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增高一般提示伴有胆淤的肝胆疾病或骨骼病变。血清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值的2.5倍,转氨酶不超过正常值的8倍,90%的可能为胆汁淤积。碱性磷酸酶的增高可先于黄疸出现,多与胆红素增加呈平行关系。当两者发生解离时,如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的比值增大,表示肝脏损害严重且不断发展;如比值减少,则应考虑局限性肝病(肝癌、肉芽肿、脓肿等引起肝内胆管闭塞)、胆管炎、不完全胆道梗阻等。如果碱性磷酸酶显著增加,但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不高,则应考虑肝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3倍参考范围上限,且丙氨酸转氨酶&10倍参考范围上限,可作为急性肝损伤的判断标准。
&&&&&& 2.3 谷氨酰转肽酶& 谷氨酰转肽酶是一种参与蛋白质代谢的酶,在肝内存在于肝细胞胞浆和胆管上皮细胞中。其临床意义与碱性磷酸酶大体一致,但特异性不如碱性磷酸酶。由于其在骨骼中分布极少,故可鉴别肝胆和骨骼系统的损害,弥补碱性磷酸酶的不足。
&&&&&& 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见于各种原因的胆汁淤积。谷氯酰转肽酶活性在不同肝病中增高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肝外胆道梗阻、原发性肝癌,肝内胆汁瘀积、急性肝炎、肝硬化、中重度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时,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恢复期,当其他肝功能指标均已恢复正常,而谷氨酰转肽酶尚未恢复正常,提示肝内残存病变,肝炎尚未痊愈。如谷氨酰转肽酶反复波动或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则应考虑肝炎有慢转趋势。轻度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谷氨酰转肽酶多正常;中、重度慢性肝炎,谷氨酰转肽酶常可高出正常值1~2倍,如长期持续升高,表示病情继续发展。但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谷氨酰转肽酶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酒精性肝损害,尤其在急性酒精中毒时,谷氨酰转肽酶常显著升高,可达正常值的lO倍以上。对于慢
性酒精性肝损害,谷氨酰转肽酶也是有效的监测指标。
&&&&&& 2.4 胆红素代谢试验& 肝在胆红素代谢中具有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如其中一种或几种功能障碍,均可引起黄疸。检查胆红素代谢情况对于判断肝功能和黄疸鉴别均有重要意义。
&&&&&& 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表示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且总胆红素越高,表示肝损害越严重,病程越长。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的主要价值在于发现隐性黄疸。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某些肝胆疾病:病毒性肝炎黄疸前期或无黄疸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胆道部分梗阻时,约30%~50%的病例显示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而总胆红素仍在正常范围内。
&&&&&& 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等;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症、胆管癌、肝癌、胰头癌等,其升高程度与病情呈正相关,且癌性梗阻高于良性梗阻。
&&&&&& 2.5 血清蛋白质& 血清蛋白质是血清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构成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物质。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约占人体每天合成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血清中的白蛋白全部由肝脏合成,而Y球蛋白则主要由浆细胞合成。肝细胞还能将糖、脂肪转化为氨基酸,作为进一步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蛋白质的质和量均会发生改变。因此,检测血清中蛋白质是肝脏疾病诊断、观察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
&&&&&& 血清蛋白测定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没有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资料可以用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此外,总蛋白、白蛋白还是反映肝病预后的指标。总蛋白和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蛋白的功能,随着肝功能损害加重,失代偿期肝脏合成功能下降,肝脏合成蛋白功能减低,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致使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若自蛋白&20g/L,则提示肝损害严重,预后不良;若治疗后白蛋白值回升,为治疗有效的最好标志。
&&&&&&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烧伤引起的体液大量丢失时,可见血清总蛋白增高;反之,当血液稀释时,则总蛋白减低。白蛋白/球蛋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各种疾病导致血清中蛋白质个别组分含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引起血清总蛋白的质和量都有所改变,且可导致自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失调。自蛋白/球蛋白的改变,可粗略地反映血清蛋白质组分的改变动态观察该值的变化,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及估计预后。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由于异常球蛋白的增加,导致总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且白蛋白朦蛋白减低,甚至倒置。而肾病综合征时,则可见由于血清白蛋白大量丢失而引起总蛋白减少;或由于白蛋白丢失,机体代偿性球蛋白合成增加后,总蛋白含量维持不变,但其白蛋白与球蛋白组成比例却发生了变化。
&&&&&& 2.6 前白蛋白& 近年来,前白蛋白测定倍受重视。前白蛋白在肝脏合成,能更敏感地反映肝脏蛋白质的合成功能。对于静脉高营养患者,前白蛋白测定可作为营养监测指标之一。由于前白蛋白的半衰期比白蛋白短,故当肝脏合成白蛋白障碍时,前白蛋白下降出现早。在动态观察中,重度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后,虽然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有好转,但前白蛋白持续低于正常水平,而且总胆汁酸水平也高于正常,这说明细胞的损害在进一步加重。可以看出,前白蛋白比白蛋白更能敏感地反映比肝脏合成功能的轻度损害,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前白蛋白降低愈明显。因此,前白蛋白是反映早期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的良好指标。
&&&&&& 另外,有学者认为,前白蛋白也可以反映早期营养不良,前白蛋白降低反映了机体处于蛋白一能量不足阶段,前白蛋白以及其他蛋白降低导致蛋白类抗原的减少,减弱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加剧了患者感染的机会。
&&&&&& 2.7 胆汁酸代谢试验& 胆汁酸是胆汁中存在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是肝脏代谢的重要产物。血清总胆汁酸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最多的有机酸。一旦肝细胞发生病变,胆汁酸代谢发生了变化,总胆汁酸极易升高。因此,总胆汁酸已被认为是肝实质性损伤的灵敏指标。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时,总胆汁酸的阳性率在85%~100%;而慢性迁延性肝病时,丙氨酸转氨酶变化不明显,但总胆汁酸的阳性率很高,达85.4%,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的阳性率;在肝硬化后期,总胆汁酸改变明显,比丙氨酸转氨酶更敏感地反映患者病情,因此,总胆汁酸又可作为肝细胞慢性损害的指标之一。
&&&&&& 2.8 血清胆碱酯酶& 胆碱酯酶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胆碱酯酶(ACHE),即乙酰胆碱酯酶;另一种是假性胆碱酯酶(PCHE),也称丁酰胆碱酯酶。血清中的胆碱酯酶主要来源于假性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由肝脏生成后分泌入血,反映肝实质合成蛋白的能力,与血清白蛋白的减低大致平行,但能比自蛋白更敏感地反映病情变化:随着病情好转,假性胆碱酯酶迅速上升。慢性肝炎时,如胆碱酯酶持续减低,则提示预后不良。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明显降低,肝功能衰竭时,亦显著降低;在营养不良、感染、贫血性疾病,有机磷中毒时,血清假性胆碱酯酶也下降,应注意判别。脂肪肝、肾病综合征及原发性肝癌时,假性胆碱酯酶往往上升。
3 肝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 3.1 探测肝损害& 主要选用反映肝胆损害的各种酶试验,其中以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最为常用。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①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而作常规肝功能试验时,约有5%~10%的患者显示无肝病症状而有血清转氨酶升高。对于轻度升高者,可短期复查,以除外检测误差,如连续2次检测转氨酶均升高或是中度升高,则应追查原因。分析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幅度、持续时间以及与其他指标的关系,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显著升高的转氨酶水平几乎仅见于急性损害。②缺血性肝炎或“休克肝”是急性肝循环不全的后果,常见于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败血症、广泛烧伤、严重创伤中暑时,但不一定存在低血压。特征性改变表现为转氨酶突然升高(达正常值的数10倍),持续l周左右降至正常范围,接着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轻度暂时性升高。
&&&&&& 3.2 鉴别黄疸& 一般根据血清胆红素、胆汁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Y谷氨酰转肽酶等试验,可鉴别各类型的黄疽。实际应用时,可按以下程序:①证实黄疸的存在,皮肤、黏膜黄染除由于黄疸外,尚可由于色素或药物染色。②分清是哪一种类型高胆红素血症,即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抑或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测定血清直接胆红素可达此目的: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一般不超过85 umol/L),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所占比例低于25%,而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直接胆红素所占比例超过40%。亦可测定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表现为尿胆红素阳性,伴尿胆原减少(阻塞性黄疸)或增加(肝细胞性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尿胆红素阴性,而尿胆原增加。⑦如果是非结合胆红素
升高血症,应鉴别是哪一种疾患所致:疑及溶血性黄疸时,可检测外周血红细胞、网织红细胞、骨髓象以及有关免疫学指标;如无溶血证据,应考虑家庭性非溶血性黄疽(Gilbert病),可作低热卡胆红素试验以证实诊断。④如果是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应鉴别是肝细胞性黄疸抑或阻塞性胆汁淤积性黄疽。血清直接胆红素在胆红素中所占比例在阻塞性黄疸时常超过60%,而在肝细胞性黄疸时超过40%,但实际上两种黄疸之间重叠性甚大,无助于两者鉴别。同时测定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有鉴别诊断意义。如果转氨酶高于正常的10倍,而碱性磷酸酶低于正常的2.5倍,倾向于肝细胞性黄疸,反之,则倾向于阻塞性黄疸。血清胆汁酸、胆固醇在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升高;血清脂蛋白(LPX)在阻塞性黄疸时阳性,在肝细胞性黄疸时阴性。⑤如果是肝细胞性黄疸,应查明何种病因引起。可检测各种肝病,包括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癌的标志物。④如果是阻塞性黄疽,应分清是肝内型胆汁淤积或肝外胆管梗阻。⑦如果是肝内型胆汁淤积,应进一步查明病因,可根据血清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汁酸,胆固醇、转氨酶等的变化将其分为毛细胆管型、肝细胞型、肝细胞-毛细胆管型、胆小管型和分离型。
&&&&&& 3.3 判断预后& 根据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PT)可估计肝病患者预后,并有助于手术危险性的估测。在暴发性肝衰竭时,凝血酶时间延长和胆红素进行性上升是预后恶劣的表现。
&&&&&& 3.4 诊断特殊肝病& 主要检测各种疾病标志,例如:病毒性肝炎时,可检测相应的抗原、抗体以及病毒基因;肝细胞性肝癌时,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检测线粒体抗体等。日常工作中,对每一个患者不可能也无需同时检测上述各种肝功能试验,为了达到探测肝病、鉴别黄疸和判断预后的目的。一般可将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作为常规试验。在常见肝病时,这些试验往往各有其相对特征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临床需要增加其他检验项目。
&&&&&&&&&&&&&&&&&&&&&&&&&&&&&&&&&&&&&&&&&&&&&&&&&&&&&&&&&&&&&&&&&&&&&&&&&&&&&&&&&&&&&&&&&&&&&&&&&&&&&&&&&&&&&&&&&&&&&&&&&&&&&&&&&&&&&&&编辑:范伟伟
热门推荐: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本站发布的原创内容仅属本公司,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我司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检验医学 检验医学信息网 商务合作:010-/5/6 邮箱:
Copyright 2006 - 2014 .cn 京ICP备号生化包括肝功能吗
来自于:浙江|
提问时间: 11:42:52|
基本信息:
病情描述:
生化包括肝功能吗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1051收到了:
病情分析:
生化全项包括还有肾功能和血脂血糖,电解质和心肌酶。
指导意见:
如果只想检查肝功能可单纯做肝功能检查,节省费用。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316收到了:
病情分析:
生化检查是包括有肝功能检查的。生化全项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肾功和血液电解质,血糖和血脂等。
指导意见:
不同的医院,生化全套检查的项目会有差别,但大致的项目不会相差太大。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7400收到了:
生化检查包含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
TA帮助了1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35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30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介绍:
肝功能检查是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方法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以反映肝脏功能基本状况。与肝功能有关蛋白质检查有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血清浊度和絮状试验及甲胎蛋白检查等;与肝病有关的血清酶类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等;与生物转化及排泄有关的试验有磺溴酞钠滞留试验等;与胆色素代谢有关的试验,如胆红素定量及尿三胆试验等。
肝功能检查正常值:
谷丙转氨酶(ALT) 0~40
谷草转氨酶(AST) 0~37
谷草/谷丙(AST/ALT) 0.80~1.5
谷氨酰转移酶(GGP) 7~32
碱性磷酸酶(ALP) 53~128
总胆红素(TBILI) 5.1~19.0
直接胆红素(DBILI) 0.0~5.1
间接胆红素(IBILI) 5.0~12.0
总蛋白(TP) 60~80
白蛋白(ALB) 35~55
球蛋白(GLB) 15.0~35.0
白球比(ALB/GLB) 1.20~2.00
葡萄糖(GLU) 3.89~6.11
尿素氮(BUN) 1.7~8.3
肌酐(CRE) 53~108
乳酸脱氢酶(LDH-L) 109~245
肌酸激酶(CK) 24.0~195.0
总胆固醇(CHOL) 3.35~6.45
甘油三酯(TRIG) 0.48~1.17
尿酸(UA) 202~416
肝功能检查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1、谷丙转氨酶升高急性和慢性, 饮酒引起的肝脏损伤,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 , 其他引起ALT异常因素(、肝癌等) 需要检查人群肝功能损伤患者或是健康体检中。
肝功能检查注意事项:
不适宜人群:无
检查前禁忌:1.在检查前要注意不要服用药物,因为有些药物会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肝功能暂时性损伤,从而引起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在检查前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剧烈运动,这都有可能会造成转氨酶升高,从而影响检查结果。
3.前一天一定不能喝酒,喝酒会导致转氨酶的升高,影响检查结果。
4.检查前陪好溶液。
检查时禁忌:1.检查前不能进食,抽血检查要求空腹,空腹时间一般为8~12个小时。
2.所取的静脉血要新鲜,立即化验。
肝功能检查检查过程:
病人先抽血,拿去化验室检查肝病有关的血清酶类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等指标。
肝功能检查相关检查项目
好评医生推荐
各种常见眼底病的 ...
主任医师教授
青少年近视、儿童 ...
主任医师 教授
相关疾病专家答疑
我要咨询医生体检报告解读
请输入您要咨询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功能检查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