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焦作中医网网怎么查看留言?

我与中华中医药论坛的故事 - 庆典活动 -
中医药论坛 - ZHONGYIYAO.NET
&(,无需注册,安全又方便)
& 我与中华中医药论坛的故事
积分56571&
网瘾难戒,论坛迷人
---祝中医药论坛越办越好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编:050031&&地址: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209号
电话:82、电子信箱:
我上“中医药论坛”实在是很偶然的事情。
此前,尽管也在其他论坛发过帖子,参与过讨论,但是都没有长期泡在论坛上,心里时刻想着论坛。就好像一个急着下蛋的鸡,下蛋的时候去论坛,下完蛋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了。
2010年3月,铁骨铮铮刘世峰主任联系我,让我为他的《传承中医》写一个书评,我写了;此后又劝我,“中国中医药论坛”关闭了,还有一个“中华中医药论坛”,界面很好,人员素质更好,让我加入进来。
我注册之后,很快就认识了渔翁石院长、马文辉主任、李主管,他们热情地请我做客论坛。在我去山西医大二附院参加他们硕士论文答辩会的时候,我们还见了面。这次“网友会面”,石院长专程前来,介绍我认识马主任。马先生三部六病阐述得好,他招待的山西晋东南家乡菜更好。三个人小聚,学术争鸣的序幕拉开。俗话说“吃人的嘴短”,石院长不是这样,他一边吃,一边与马主任争鸣,语速之快,声音之高,绝对不像一个被请的客人。
饭后,已经是晚上十一点钟了,石院长要去看一个病人。马主任开车把我送到山西省工会的宾馆里。此情此景,时常萦绕在脑际,盘旋在心田。
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爱被人请,吃饭的时候,一般是“酒肉穿肠过,妙语心中留”。饭桌上人们的闲言碎语,远比大会上主席、嘉宾的报告精彩。因此,我宁肯错过报告,也不愿意错过吃“桌饭”。
中医药论坛的年轻记者们,更是红颜不让须眉,问题提得高明,采访写得也很快。她们表扬人的时候,就让你有一种离开地皮的感觉,虚无缥缈之间,我就被封了几个冠冕堂皇的称号,其中“中医的笔杆子”一词,还被今年2月的《广州日报》借用了一回。邓老打电话说,报纸上说方舟子又和中医叫板,批他的人就有你,还被人称为“中医的笔杆子”。我听后,头皮一炸,这才知道开玩笑有的时候也不该过分,吹牛皮有的时候会让你纳税。
接受“优秀会员采访”,也是论坛出的难题。本来中国中医药论坛也搞过这样的题目,南京陈斌先生给我留言,先是劝我做斑竹,后来要采访我,都因为我归属感太差,长期不到论坛报到,就错过了机会。他说,不要紧,日后还有机会。现在看来,这个论坛采访我的机会,一定是下一个“猴年”之后的事情了,因为这个论坛也虚拟化了,至今不见恢复的迹象。
接受完访谈不久,渔翁就提议让我当斑竹,专门开一个以我的名字为板块自留地。这一招果然厉害,我一下子就被“画地为牢”了,凤凰论坛、新华论坛的地里都是野草,不用偷人家的菜,自己家的菜也没时间收割了,全都成了荒地。每天下班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回复网友的问题,时不时地发一篇文章,或者放一篇转来的文章,逗着网友玩儿,自己乐,网友有的乐,有的急。兀山乙丁网友曾经感慨地说:“论坛上这几只猴子怎么都跑到你这里来了?!”
我也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仁海中西医”如此对我咆哮,也不理解和氏璧、哲学家一遍又一遍的拍砖头、灌水。我学着应对,学着绕着走,有雷区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准备。当然,这些网友带给我的是更多的收获,此前所没有想过的很多问题,一个一个地被提留出来,晒在论坛上,接受历史的审视、检验,也接受后学的质疑与评说。
我是一个真名实姓注册的人,而且绝对不会用网名发言。
对与错,都是我自己的足迹;好与差,都是我的答卷。
很坦然,很受用。有这许多朋友,有着许多诤友。这是人生很难得的收获。此前,也在生活里交了一些朋友,但是,能够直接劈头盖脸不留情面进行质疑的人,可以说从来没遇到过。而在网络里,你是老几啊?说就说了,批就批了,你能奈何我?这真是一个非常平等的平台,也是让人敬畏的地方,出言不谨,论述不公,自有“秋后算账”等着你。谁不怕历史老人?谁不畏惧“白纸黑字”?
我希望这是一个尝试,真正的成长从论坛开始。
这不是为了晋级,也不是为了生意,而是无怨无悔地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因此,我希望把自己知道的尽早告诉网友,把自己的最好的文章尽早贴在论坛里,尤其是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字,都可以贴进来交流。比如:“如何给院士讲中医?”“中医药立法正在征询大家的意见”、“现行教材错误集锦”等文章,是绝对不会出现在正式刊物里的。参加了会议,无论是在广西大厦、香山饭店,还是在重庆两江丽景大酒店,我的文章几乎是“现场直播”。我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机会,也是广大网友可以了解的新进展、新情况。
论坛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
我感谢论坛,依赖论坛,回报论坛。
因此,我衷心希望论坛越办越好,成为大家心灵向往的地方,成为中医药发展的策源地、加油站。
评分坛友同时说:
张先生 说:实话实说 是 最容易让自己坦然、让别人尊敬的, 再次表示敬佩!!!
zm2222 说:曹老师是面旗帜也是个窗口,得尊敬爱护。
提示: 您需要【】或【】才可以浏览更多内容。
评分坛友同时说:
却波渔翁 说:谢谢曹老记的! xychen 说:曹先生,一个爱好者向您讲声:敬礼! 铁骨铮铮 说:曹教授为中华中医药论坛添光彩。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56571&
这篇文章,本来是应论坛张总的要求而写的。
“我与论坛共成长”有奖征文
  今年10月是中华中医药论坛成立五周年,为庆祝这一节日,论坛决定开展“我与论坛共成长”有奖征文活动。内容可以是“初到论坛”、“论坛经历”、“论坛感悟”、“建议与展望”、“其他”等等。
文章写完了,自己觉得很有意义,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应该保留下来,时常复习一下,回味回味。
可是,再找这个帖子,不方便。
因此,就搬家,放在这里。
做一个纪念吧。
这就是最好的奖品。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56571&
网瘾难戒,论坛迷人
---祝中医药论坛越办越好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编:050031&&地址:石家庄 ...
引用 1# | 曹东义 发表于
我回忆过去,很想听周华健唱的《朋友》
这些年一个人
风也过雨也走
有过泪有过错
还记得坚持甚麽
真爱过才会懂
会寂寞会回首
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
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一辈子
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还有痛
还要走还有我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56571&
我回忆过去,很想听周华健唱的《朋友》
这些年一个人
风也过雨也走
有过泪有过错
还记得 ...
引用 3# | 曹东义 发表于
不会唱歌,却喜欢听歌。
就像我不会喝酒,却总提到喝酒一样。
歌曲、朋友、美酒。
多么美好的人生经历啊,一定不要错过。
即使不会唱,也可以听;
即使不会喝,也可以闻;
即使宴席散,友情还在。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56571&
不会唱歌,却喜欢听歌。
就像我不会喝酒,却总提到喝酒一样。
歌曲、朋友、美酒。
多么美好的人生经 ...
引用 4# | 曹东义 发表于
还有一篇写喝酒、吃饭的文章,一并迁移过来,凑成一席,也许更丰富一些。
我有美酒,与友共之。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56571&
还有一篇写喝酒、吃饭的文章,一并迁移过来,凑成一席,也许更丰富一些。
我有美酒,与友共之。
引用 5# | 曹东义 发表于
湖南之行令我难忘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编:050031&&地址: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209号
电话:82、电子信箱:
我于日去长沙参加“第五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会议,20日到达长沙,当晚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黄一九先生与出版社的主任、王跃军编辑等几人请我在湘江边上的酒楼吃饭。这是他们的盛情,令人感动。感动之余,也有些担心。因为大领导的饭不好吃,不是饭菜花样少,而是饭后往往有一些任务不好完成。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去年九月下旬,中华中医药学会的领导把我请到北京,在广西大厦单独安排一个房间,配上电脑,屋里摆着水果,并且还有陪同的工作人员在旁边的房间里,随时听候“吩咐”。住下不久,李会长和曹副秘书长等领导还专程前来请我吃饭。吃完饭之后,布置了任务,要我起草中国科协12届年会王部长的讲话稿,说是要在11月1号福州的会议上,为120位两院院士讲中医。
李秘书长说,这不是一个专业报告,如果是业内人士听,我们就不用发愁了。关键是如何让院士们听了这个报告,对中医有印象、有利于中医发展,就像去年会议上铁道部长说中国高铁那样,让人们感到既为国家振奋,又与自己有关,这很不容易。这次会议上,中国科协的领导让中医的部长做大会主题发言,5、6千人的大会,一共有5各部长讲话,中医是其一,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因此,这个稿件,一定要写好。
我按照李秘书长的要求,起草了初稿、二稿、三稿、四稿,几乎是一天一稿,而且还要计算字数与时间,在模拟阅读的时候控制时间,还要听来当模拟听众领导们的反馈意见。9月30日回到石家庄又改了一稿,国庆节之后10月8日晚上,在香山饭店,由孙光荣先生客串王部长,20多位听众又提意见,当晚谈到10点半。半夜我又修改一稿。可以说,前前后后,实在不容易。孙光荣先生说,他为领导起草报告,改的最多的20几稿;一次合成的稿件,几乎为零。其难度,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
黄一九先生寒暄过后,直入正题,他饭后还有其它的事情要办,不得不如此抓紧时间。他看过我整理的《国医大师谈养生》之中,关于朱老的部分,虽然已经是第3稿了,仍然不能令人满意,需要继续修改。果然,这次饭后,也有不同寻常的任务。我了解到,黄社长的大学经历,也是七七级中医专业的毕业生,与我同年。但是,他在业界大名鼎鼎,能与普通作者共进晚餐,我已经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了,何况还是招待酒宴?
其实,我来长沙开会,也是在“受请”酒席桌上敲定的。4月28日孙涛局长请我吃饭,他说此前在保定开会,那时就打算与朱嵘先生一起到石家庄看我,一听说我要到北京开会,就等着在北京请我吃饭。孙局长酒量不大,还一个劲儿地咳嗽,但是为了陪我喝酒,不得不多喝一些。其实,我也不能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然后再说请我去长沙参加“第五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会议的事。因为,2007年首届会议的时候,朱嵘先生就想请我去参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这一次请我尽量参加会议,并且最好就我出版的《永远的大道国医》做一个主题发言。盛情难却,何况是领导垂询,如此抬举,却之不恭。再说,我也很想参加这样的盛会,已经连续办了四届,还要办第五届,据说有几个分论坛,可见不一般。
到会场报到一看,果然名不虚传。长沙岳麓山下,枫林宾馆几道气充起来的拱门上,一幅幅欢迎标语,就让人感到这个会议的规模与热闹。
21日上午,国家局吴刚局长、孙涛局长、学会李俊德秘书长连续讲话,颁奖、新书首发揭幕仪式之后,就是我的主题报告“何谓永远的大道国医”。原计划从10点30分开始,结果前边的仪式进行得很快,虽然有照相和颁奖,10点钟主持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何清湖教授就宣布让我上台。
一开始,还真有些紧张。不过,话入正题之后,就顾不得台下的领导是如何评论了,“目中无人”起来。谈他自己的理解,汇报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这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为了说明中医用“模糊集合走向清晰”,还大胆地举例子,说有个人假如到会场来找李秘书长,他不认识,怎么办呢?就按照几个模糊概念形成的特征,比如,穿着西装,坐在前排,大约50多岁,中等个头等,结果一找就找到了。因为,“一个模糊集,只对应一个事物”,它或者属于这个模糊集,或者不属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关于方证的论述,用的就是这个原理。任何一个合格的中医,绝不会用麻黄汤治疗白虎汤证,更不会用它治疗承气汤证。
这时,坐在第一排的孙涛局长频频点头,与李秘书长会意一笑。后来,我说“喜怒哀乐也受升降出入规律支配”,举例说,儒家的经典《中庸》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文章把人的喜怒哀乐,作为天下的大本、达道,可见一个人的情绪,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致中和”,这个词语是如此重要。不由得想起“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看着台下的孙局长,我又斗胆举了一个例子:假如孙局长无缘无故打我一拳,我肯定会生气,或者动了肝火。但是,这个情绪是暂时的,误会一旦消除,就不能再发怒了。这就是“不发”为“中”,发而皆中节为“和”。如果一个人长久地被一种情绪控制着,不能释怀,就必然是一个病人,或者即将成为病人。情绪可以直接伤五脏,而六淫外感开始时只伤皮毛。
报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出版社摆在那里我写的《永远的大道国医》,200册一会儿就卖空了。何清湖校长说:“我也买了一本。”我心里知道,这是批评我为何不事先送一本,又不好明说。我欠了很多人的情分,都说看过我某某书,是自己买的,而这位“读者”很可能早就把他的著作送给我了。我欠的账很多,书出的越多,欠账就越多。只好搪塞说:“对不起,我送人的书,也都是从网上购来的。”
中午的酒席上,为的是答谢吴局长等领导。孙光荣先生告诉我,讲座他听了,还要提炼,要形成思想。很多老中医,只有经验,没有思想。当然,在这个宴席上,我才知道,孙光荣先生、何清湖校长都是“无党派人士”。无党派是需要有关部门登记填表加以确认的,也就是需要经过批准,才能是“无党派”。不是没参加党派,就可以说自己是无党派。在这个意义上说,无党派就是一个党派。而当时的饭菜虽然丰盛,但是现在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了,只记住了这几句话。
会后,看了贾宜故居、魁星阁等名胜,还看了“中国琴岛音乐会”,据说这样的娱乐大舞台,长沙有六家,天天爆满,可见长沙的文化生活之丰富,的确不一般。
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下午来看我,我们一起在顶楼的茶室,聊了一个下午。我20多年之前到长沙开会,就是他主办的马王堆医书国际研讨会,那个会期间我与孙光荣先生住一个房间。彭坚教授说他日前,刚刚受孙光荣先生邀请,在南京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授课,讲的是《伤寒论》经方临床运用经验。他说,自己从背诵《伤寒论》开始跟伯父学习中医,几十年来一直运用经方治病。经过多少年的摸索,逐渐归类为三大类,气、血、水气引起的病变,就分别用柴胡、桃核、五苓散加减,已经是“大道从简”,不再是112方、397法那样散漫了。而疗效,更加理想。我们谈了很多,除了他的著作《我是铁杆中医》,除了朱良春先生对他著作的高度评价,除了一起参加“中医影响世界高峰论坛”,主要讲了中医现实不容乐观的“异化”、“西化”问题,他很乐意参与潘德孚先生牵头的“铁杆中医联谊会”,愿意为此而尽力。当然,这是我牵的头,他与潘德孚先生虽未谋面,已经神交很默契了。
晚上,彭坚教授请我吃饭,地道的湖南风味,很有特色。九点左右,在楼顶的观光茶座里,我们一起观看湘江橘子洲头的焰火。彭教授介绍说,从春节开始,每个周末长沙都有这样的焰火,很多人开着车前往观看,交通难免为之堵塞,盛况自然不同一般。可叹的是,这样的活动,竟然可以持续半年以上,成了一道风景。每周烟火映天空,不见洲头毛泽东。真是换了人间,橘子洲头已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忧虑了。
说起被请吃饭,中医同道请我吃饭,我可是“数不胜数”了。
今年4月29日在北京,潘德孚先生的徒弟请了两桌中医同道,我在其列。5月在长沙之外,还在太原被马华教授、李丽教授请吃饭,那是多年以来每年必请的研究生答辩会的活动之一。6月,在广东,李剑教授、梅全喜教授也请我吃饭;重庆段翔同道虽然不相识,但是在刘世峰主任的介绍下,也请我吃饭,还去车站接我,陪同我参观。在北京,全国人大代表唐祖宣先生,他为我们几人买单,还送给我《我为中医五十年》几十万字的巨著。原《中国中医药报》社、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刘智利主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范志霞主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国辰社长等等,等等都请过我。一起吃饭,不仅是友情,而且饭桌上谈的往往是更“原创”的思想,聊得都是与中医有关的人和事。尤其是可以近距离地了解那些给予自己帮助、指导的同道。当然,在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家里,朱良春先生家里的招待饭,也是进一步走近大家的一种特殊经历,非常难于忘怀。
善于被人请,即使是感恩,也是被别人请,这是我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也许,很多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沾光不止”,铁公鸡一个。真是有口难辩,事实俱在啊。
马文辉主任去年,在太原请我和渔翁吃饭,是晋东南的风味,至今口留余香,不敢忘怀。
还有,很多同道请过我吃饭,如果我一时忘了,请您大声批评!
李源,在宁晋请过我,我没忘。姬领会在石家庄、正定都请过我,我也没忘。
忘记的是当时的饭菜花样,记住的是我们讨论学术,发展中医的梦想。
写湖南之行,写了一大篇吃饭,被请吃饭的话,真是“文采已尽,颇为乏味”,请多原谅。
有诗为证:“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56571&
湖南之行令我难忘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编:050031&&地址: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209号
引用 6# | 曹东义 发表于
今年到重庆参加学术交流,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会见老朋友。也很令人难忘。
重庆国医大讲堂,不同角度话南阳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科研与临床的深度交融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曹东义
邮编:050031&&电话:82、电子信箱:
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能发扬,已经成为中医界的新风气,也是落实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切实可行的途径。日前,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学会拟分期分批,聘请国内50余位中医药著名学者,组织“国医名师大讲堂”,为临床一线的中医药人员讲课,传承学术,夯实经典理论基础,把学术研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以提高中医诊治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国医大师邓铁涛闻讯后,挥毫泼墨为“重庆首届国医名师大讲堂”题写书名,并把重庆抗战精神与中医药的振兴联系在一起,说这是“实现振兴中医途径之一”。他认为中医之腾飞已经列上日程,祝愿“重庆市成为国医名师传播造福人类健康福音之平台”。国医大师周仲瑛、郭子光、张学文等专家题词勉励,成都中医药大学发去了热情洋溢的贺信,认为这是“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步伐,提高中医药队伍整体学术水平的一个重大举措。”他们对于这次大会邀请郭子光国医大师前去授课极为支持,并在大会举办期间,由范校长、张书记带领几位领导聆听了郭子光教授的学术报告,会后举办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友联谊活动,把四川与重庆之间的中医传统友谊,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几十年前,与著名伤寒学家刘度舟教授研究不同版本《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这一次他把自己近年来研究的新成果带到了山城重庆。他主要从张仲景学术渊源之一的《汤液经法》谈起。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中的经方,来源于更早成书的《汤液经法》,但是后者早已失传千年以上,历代学者都以为它成了“绝学”。没有想到上世纪初叶,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敦煌卷子时,找出来陶弘景写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其中引用了《汤液经法》的系列经方,而学术界知道这件事也颇为曲折离奇。
原来,北洋军阀混战的时代,河北省威县军中“马医”张偓南先生,奉命去敦煌购买战马,他家藏很多古籍,精通医学,有缘从王道士手里购买了陶弘景的手写卷子,带回家中秘藏,几十年中一直没有外传。文革前夜张偓南的孙子张大昌先生,欲把这件无价之宝献给国家,但是随之而来的革命风暴不仅抄走了他家藏的千卷古籍,他自己也被人构罪陷入狱中,惊恐彷徨之中他只好学着华佗的做法“索火烧之”。文革后期,想到极为珍贵的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张大昌心急如焚,就找来自己的中医弟子事前的“抄件”,加上自己应用时背诵的记忆,整理编订在一起,以“赤脚医生”的名义,于1974年献给了中医研究院。这才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经过多次反复研究,大家总体上肯定了张大昌捐献的抄本是一件国宝级的珍贵历史文献,这对于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张仲景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医著作主要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类,邓铁涛先生认为张仲景“把医经家的理论,与经方家的经验结合起来”,才形成了《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体系。钱超臣教授对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子本抄本的可信程度,以及《汤液经法》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继承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介绍。其“被发现”和“被研究”、“被重视”的曲折历程,与辛亥革命前后中华文化被摧残,文革前后中医药所受到的冲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认为“医随国运”,中医药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富强,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自称“小马哥”的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马有度先生,今年已经75周岁了,他走上讲台,仍然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委员会主委所具有的“科普语言”,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对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与体会。他说自己当初所以“嫁给中医”,就是《伤寒杂病论》结的缘,它的经方治愈了自己奔走于西大医院多次求治而不愈疾病,也把他这个青年学子变成了中医药的传人,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佳话。他在几十年的行医治病过程之中,时刻不忘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他认为张仲景六经辨证,体现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四诊八纲八法”,历代医家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与运用,“以八纲八法为主轴来研究《伤寒论》,不仅能提纲携领,执简驭繁,更易理解和掌握这一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便于临证运用,而且对于探讨各种辨证纲领的相互关系,和各种治法的紧密配合,进而创立统一的‘中医证治学’,也有重要意义。”
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西俭先生,从自然界六气六淫的气机变化,与人体六经气机升降的关系,来探索《伤寒论》对于临床诊治工作的指导作用。他通过自己的临床病例验案,加以解释阐发,还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颇有提纲携领、执简驭繁,便于掌握的效果。
我被邀请参加这次学术演讲,深感自己学养不够深厚,恐怕难以给台下300多位来于临床一线的主治、主任医师们带来新的知识。我对恩师邓铁涛先生说“我是最年轻的一位,恐难以服众。”邓老立即说:“你也不年轻了,已经50多了!”实在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尽管在95岁的国医大师面前自己像孩子一般,但是,也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了。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周天寒会长等领导,也许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为了传承中医事业,检验、督促后学,就选择了我跟在各位前辈的后面,汇报自己对于经典著作的学习与运用。好在我20多年之前读研究生的时候,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先生让我做的题目是《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探要》,需要回答宋金元时期如何继承了张仲景的伤寒学?如何启发了明清温病学?如何认识长达几百年的寒温论争?
2003年SARS瘟疫爆发,考验中医药防治能力的时候到了。尽管中医界做出了令世人信赖的突出贡献,但是,事后冷静地思考中医药应对现代传染病的指导理论,难免忧虑重重。比如,SARS是伤寒,还是温病?还是瘟疫?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医预防服药的根据是什么?至今仍然没有统一认识,当初的困惑依然存在。假如再来一次新流行,我们用什么理论指导临床中医的诊疗?我们还能再次陷入一片相互矛盾的说法之中吗?
非典流行的时候,有人回答说“服中药可以预防非典”,靠的是抗病毒、提高免疫力。这看似用“科学语言”的回答,很快就引来了一系列的质疑声音:中药里靠什么具体物质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有实验室数据吗?前期基础是什么?质量可控吗?很显然,只要用西医药的理论作指导,中医药就陷入困境,难以回答各种质疑,甚至会有“立即停止使用组方汤药”的危险。也就是说,指导中医药人员防治传染病的理论,只能是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而不能是西医药理论。西医理论、方法,只能做中医临床有效的“事后简单说明”,而不能做临床诊治的“事前指导”。
在中医的传统理论里,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大家深入思考。假如说SARS属于温病,那么,张仲景的《伤寒论》还有指导意义吗?如何用经方防治传染病?伤寒与瘟疫、温病的区别,是病种的差异,还是发病类型与证候的差异?
多年以来,中医界逐渐形成了“寒温统一”的学术观点,邓铁涛先生主张“逐渐将伤寒与温病融合为热病”。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建立一个开放的诊治体系,以“热病”为一级名称,用“病证结合、分级诊疗”的方法,包容古今的研究成果,并为未来的理论探索、新药开发预留空间,以促进中医药诊治水平的提高。
“重庆首届国医名师大讲堂”的压轴大戏,是国医大师郭子光先生的学术报告《论伤寒,话临床》。郭老回顾了《伤寒论》发展的历史沿革,他说:“如果说,寒温分治,创建成独立于广义伤寒之外的温病学术体系,是中医诊治外感热病的一次大发展,那么,倡导寒温统一论,则又是正在酝酿的另一次推陈出新的升华。其实,伤寒与温病在临床上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寒温经常渗透,或是在疾病的过程中不同阶段上表现或寒或温而已。”郭子光先生赞赏寒温统一,至于寒温如何统一,他认为“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寒温统一自然水到渠成。”郭大师以他丰富的病例资料,介绍了六经辨证的诊治经验,并且“与时俱进”以病历资料说明“寒温合法的必然性”。
笔者通过这次重庆之行,不仅见到了神交已久的马有度、周天寒、刘世峰等先生,也认识很多新道友、新朋友,收获颇丰。更意想不到的是,得到了国医大师郭子光先生惠赠的大作《郭子光养生新论》,他题词说:“养生贵在养神!”我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王辉武教授,他送给我一个长卷轴,上面书写着《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养生箴言,并赠给我他的大作《实用中医禁忌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的洪蕾教授,不仅带我参观了三峡博物馆,共同探讨汉代“生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影响,而且她还馈赠大作《中医养生学》。刘世峰主任等陪同我,一起参观民间中医诊所,渝和堂中医药文化特色等,浓郁的巴蜀文化,令人流恋忘返。在与周天寒会长的畅谈之中,得知他1985年至1986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进修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一年,而那时正是我读研究生基础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是“同窗道友”!只是岁月无情,26年之后我们互相都认不出来了,但是回想起当初在课堂上一起听王琦教授讲“伤寒五论”的情景,两人的印象却依然那么清晰,恍如昨日一般。可见,学术交流,以文会友,传承中医,影响悠久。
渝和堂的姜经理请我题字留念,推脱不过,只好遵命。面对嘉陵江、长江的两江交汇,我想起了李昱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医药尽管历尽坎坷,毕竟迎来了即将复兴的伟大时刻,“重庆首届国医大讲堂”的成功举办,就是对这一事业的有力推动。因此,我拿起笔来,师其意而又有所区别地写道:“滚滚江水向东流,因有重庆在上游!”以此表达我此时此刻的感想,和对重庆中医药事业的美好祝愿。
评分坛友同时说:
铁骨铮铮 说:学经典多临床,杏林学子共携手,开创未来。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经过多少年的摸索,逐渐归类为三大类,气、血、水气引起的病变,就分别用柴胡、桃核、五苓散加减,已经是“大道从简”,不再是112方、397法那样散漫了。而疗效,更加理想。”
彭坚老师终于归结到类似日人的“气血水”上面了!只是晚了几百年!
积分56571&
“经过多少年的摸索,逐渐归类为三大类,气、血、水气引起的病变,就分别用柴胡、桃核、五苓散加减,已经是 ...
引用 8# | 质难 发表于
彭教授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由博返约,大医精诚。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著作叫《我是铁杆中医》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17445&
湖南之行令我难忘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编:050031&&地址: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209号
引用 6# | 曹东义 发表于
呵呵,只有我没请曹教授吃饭,喝酒,曹教授反而亲自洗苹果给我吃。经后有机会一定补上。
积分56571&
呵呵,只有我没请曹教授吃饭,喝酒,曹教授反而亲自洗苹果给我吃。经后有机会一定补上。
引用 10# | 铁骨铮铮 发表于
没有酒,心已醉。
友情深,水也是酒。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彭教授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由博返约,大医精诚。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著作叫《我是铁杆 ...
引用 9# | 曹东义 发表于
谢谢曹先生介绍!
彭老师的大作已经拜读!
由博到约,思路大变。
积分14782&
向曹老师致敬!人生难得几知己,山高水长觅知音。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积分56571&
向曹老师致敬!人生难得几知己,山高水长觅知音。
引用 13# | 马文辉 发表于
马教授抬举我,不敢当。
我很敬重马教授,对学术深入研究,孜孜以求,不断进取,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我认识的马教授,除了文辉先生之外,还有马华教授,也是山西的,中医教授,巾帼英雄,也很令人敬重,我接受她的招待更多,多次学术交流,多次酒宴招待,感受颇深,体会多多,就是写不出来。
不知道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道该写什么,但是,只有向她学习,不断努力,才能不辜负马教授的鼓励与鞭策。
巧的是,马文辉教授与马华教授互相熟悉,一巾帼,一须眉,二马争先,不分冠亚军。
山西中医之多彩,之多才,令人羡慕不已,感慨万千!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积分56571&
马教授抬举我,不敢当。
我很敬重马教授,对学术深入研究,孜孜以求,不断进取,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引用 14# | 曹东义 发表于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马华教授,中医世家传人,并且是名师之得意衣钵传人,硕士导师。
2004年,我们一起在广州参加邓铁涛先生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互相认识,留下美好印象。
然后,每年马教授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函审,大部分由我来看,从中可以看到马教授对学生要求之严格,学术造诣之深,令人景仰。
自然而然地,马教授推荐我,李丽教授(研究生部主任)等领导同意让我参加他们的硕士毕业生论文答辩会,这样一来就认识了更多的学术同道,与张剑宇教授、刘冬岩教授、董联玲教授以及他们的学生、弟子,也就逐渐认识了。久而久之,年复一年,相互了解得就更多了。
山西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济济,令人羡慕,让人赞叹。
学习中医,应用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作中医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