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中医诊断学的朋友 帮助我下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推荐到广播
116905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hello hi)
(我思故我在)
第三方登录:[转载]初学中医的朋友多看看【3】
4.学习经典的意义
(1)不是守旧
上面我们从文化层面的角度来谈经典,目的就是想说明,经典的年代虽然久远,但,它不一定就过时了,就落后了。所以,大家不要轻易地否定它,遗弃它。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现在强调二千年前的经典,大家还是会担心,这是否在守旧?因此,对于新、旧这样一个概念,大家还是应该从多层面去看待。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谈到:“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张仲景在这段文字所显示的数据,提醒我们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正值经典产生,或愈是接近经典的年代,名医、大师愈多?而为什么一旦远离这个时代,名医、大师就“未之闻也”?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所以,我们现在强调经典的重要,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而是明知我们在时间上离经典愈来愈远了,但是,能否通过有效的学习,使我们在实质上接近它呢?接近它,其实就接近了这些大师,我们通过学习经典,最后把我们自己造就成了雷公、少俞、少师,这有什么不好呢?我想这是我们学习经典的最根本的意义。张仲景在序言的下一段文字中接着谈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在
1700年前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守旧,什么是创新。当时的医生中,各人只抱守家传的一点经验,这就叫守旧;而反过来呢?能够“思求经旨,演其所知”,这就是创新。所以,我们学习经典,学习《内经》、《伤寒》这些著作,完全是为了“演其所知”。演是什么意思呢?演就是推演、扩大、发展、延续的意思。能够把我们那点局限的知识发展、拓宽开来,能够发扬光大它,这个东西就是只有真正地思求经旨。现在我们老说中医要创新才有出路,但,你凭什么去创新呢?所以,搞经典完全不是守旧,而是为了创新。这一点你学进去了,你就会有体会,这个过程究竟是不是创新,你会有感觉,临床实践上也会有印证,光是口说还不行。我经常谈到,做学问要学会“喜新而不厌旧”,这也是孔子的一个思想。孔子所说的,做学问的一个关键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家好好琢磨这句话以后再来做学问,不管你做什么学问,西医也好,中医也好,我看就会有着落。学,学什么呢?学就是学习过去的、现在以前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旧有的东西,只是这个旧的程度有不同而已。光学现有的东西行不行呢?这种为了学习而学习,孔子认为那是罔然。所以,光是学了很多东西,知识积累了很多,哪怕你成了一部活字典,那还是不行。有知识,不一定有学问。古人的这个认识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孔子说学了还要思,思是什么呢?思就是一个组合的过程,通过这个组合,各种材料,各个部件逐渐碰撞、接触,融合成新的东西。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喜新”这是每个人的习性,但,新不能凭空来,新是从旧中来,所以,“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材料,我们怎么搞建筑?学习经典亦是如此,要想有收获,就得这样去做。不这样做,光学不思,你哪会有收获,当然是白打工,罔罔然!现在听许多人说《内经》、《伤寒》没什么,不是丢在一边,就是束之高阁,心里面很是难过。这样宝贵的东西,他们却说没什么,怎么不叫人痛心。所以,学经典必须要即思即学,即学即思。
(2)万变不离其经
我们说经典的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这是有实义的。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两个我经历的故事。1998年上半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南宁附近宾阳县上的一位老中医,老中医名叫廖炳真,我喜欢称呼他廖老。廖老从医几十年,在某些病的治疗上有独到的经验,但更使我感到佩服的是廖老的医德与人格,所以,我很喜欢去拜访廖老。而廖老亦视我为忘年交,有什么心得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一次,廖老给我讲蛇伤的治疗,在旧社会,有些江湖郎中治疗蛇伤往往都会留一手,这一手的方法很巧妙,让你根本没有办法察觉。郎中给你治蛇伤,很快就把蛇毒治住了,让你没有生命危险,很多症状也消除了,可就是有一点,伤口老不好,隔上一段时间伤口又腐烂,你又得到郎中那儿买些药,管上两三个月,就这样拖上一年半载,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江湖上,这叫郎中钓病人,病人养郎中的招数。但是,这个窍门被廖老从父辈那里探知了。窍门就在忌盐,如果让病人忌盐几天,再吃上几剂解毒、生肌的药,伤口很快就长好,而且不再腐烂。就这么一点奥妙,可要是你不知道,你会被折腾得够呛。听过廖老的这席话后,我就在琢磨,这不就是《内经》的东西吗?《素问·金匮真言论》上说:“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豕。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肾家的臭是腐,所以,凡属腐烂一类性质的病变都与肾相关。肾病需要忌盐,“多食盐则伤肾”,这既是《内经》的教证,也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常识,蛇伤引起的伤口腐烂,忌盐几天,再吃几剂普通的中药,伤口便从此愈合,这是一个多么神秘而又极其简单的事实。经典的东西就是这样,没有揭开时,它非常神秘,揭开了,又这么简单,这就是至道不繁!这些东西,百姓日用而不知。像这些江湖郎中,他绝不知道,他留的这一手,原来是《内经》的东西。这就是君子之道。还有一件事,就是廖老治骨癌的经验,骨癌在所有的癌症里,疼痛是最剧烈的。而且这个疼痛往往很难止住,就是用上麻醉剂,效果也不见得理想。而廖老对这个疼痛有个撒手锏,虽然骨癌最后不一定都能治好,但是,这个疼痛却能很快地消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病人的痛苦。廖老用的是什么药呢?就是在一些草药里面加上一味特殊的东西,然后煎汤外洗患处,洗几次以后疼痛就能逐渐消除。这味特殊的东西很灵验,加上它就很快止痛,不加它完全没有这个效果。这样特殊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棺木的底板上长出的一种东西。过去人死了,用的是土葬,把尸体放在棺材里,再埋在土里,埋下去以后,这个尸体就逐渐腐烂,腐烂的这些东西就往下渗,渗到棺木的底板上,连同木质一同腐坏,上面这个东西就是感受这个腐气而生的。大家可以闭目沉思片刻,在所有的腐气里面,还有比人的尸体腐臭更厉害的吗?所以,说到腐字,应该到这里就打止了。既然这个东西是感受这样一个腐气而生的,那么,按照上述《内经》的教言,它与肾的病变就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亲缘关系,所以,用在骨癌上有这样特殊的疗效。后来我问廖老,是谁告诉您用这个方法的?廖老也说不出所以然,这个方法既没有传承,也没有理论的依据,廖老只是觉得骨癌是个怪病,而上述这个东西也是个非常的东西,那就以怪治怪吧,可万没想到有这样好的效果。当我将上面的那段经文翻给廖老看时,廖老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又是《内经》的东西。上述这两个事例,虽然都比较特殊,但,都可以从《内经》里面找到教证。当然,这个过程是被动的,事情发生了才去找依据,但这个被动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经典的内涵,经典的潜力。让我们对经典的每一句话都感到不可小视,如果我们对经典建立了这样的信心,然后变被动为主动,利用经典去主动思考一些东西,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我坚信,我们从《内经》里面,必定能够找到解决艾滋病的方法。
另外,我再讲一件相关的事情,几年前有两本书曾经引起很大的轰动,一本是美国人写的《学习的革命》,一本是日本医学家春山茂雄博士写的《脑内革命》。尤其是后者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脑研究热潮。《脑内革命》这部书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探讨如何提高大脑的效率,唤醒脑细胞的巨大潜能。而这个焦点又集中在如何引发大脑的α波,如何启动内啡呔的分泌。在增加内啡呔的分泌,使大脑处于更多α波状态这个关键环节上,春山茂雄博士总结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其中包括运动方面,饮食方法和调节心身方面。在饮食方面,春山茂雄博士的研究显示,在日本所有的常用食品中,惟独有一种日本人很钟爱的食品,在促进内啡呔分泌方面独占鳌头。这种食品,类似于中国的豆豉,就是大豆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这是日本人每天早餐必备的食品。这种食品为什么对提高大脑功能有这样独特的作用呢?打开经典我们才发现,答案还是在《内经》里面。上过《中基》大家都很清楚,这个属于神经系统的脑,与肾的关系最密切,有道是:“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所以,要想改善和提高脑的功能,从中医的角度来思考,就要设法从肾入手。这是一个基本的方向和原则。这个方向确定后,那就好办了。还是上面的《素问·金匮真言论》的那段话,肾的谷为豆,其臭为腐。肾之谷为豆,这个很好理解,大家只要拿一颗豆瞧一瞧,你就明白了,豆的外形与肾怎么样?简直一模一样,只是缩小了。所以,豆与肾有一种非常的关系,这是不难理解的。另外,经过发酵的豆,使上述这个“亲情”关系又密切了许多。为什么呢?因为发酵,实际上就是一个腐质化的过程。所以,发酵以后的豆,对肾的作用更大了,对肾的作用大,当然对脑的作用就大,这就从经典的角度印证了春山茂雄的研究。上面这段短短的经文我们已经用它来说明了三个事情。当然,还可以继续地说下去,从这个过程,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一些经典的魅力。事情不管你再复杂,不管你再怎么变化,似乎都没有逃出经典,这就叫“万变不离其经”。
(3)读经开智
讲到经典的意义,我还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经典与智慧很有关系,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如果大家以为研习经典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知识,那经典的意义当然就不大了。知识多了不一定就有智能,知识多了,也不一定学问就高,这个关系大家应该搞清楚。而读经典却确实能够提高智慧和学问。所以,我经常说,学问是从读经开始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有共识。现代的脑科学研究认为,人的左脑是逻辑脑,主管语言文字、逻辑思维,人类所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左脑。而右脑是直觉脑,这右脑大部分时间是在闲置,当然,这与科学讲求逻辑是有关联的。近些年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已渐渐地把目光瞄向右脑这块处女地,如上面提到的春山茂雄的《脑内革命》就较多地阐述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大脑处在较多的α波状态,就是一种唤醒启动右脑的状态。对于上述这个左右脑,我喜欢用另外一个概念来描述和定义。左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逻辑脑定义为现代脑;右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脑定义为传统脑。所以,左右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具体地说,现代脑的涵义是什么呢?所谓现代脑就是这一世的脑,或者称现世脑,自从你生降到这个世间,与你相关的一切信息就贮存在这个脑里。所以,如果从信息的角度来看这个左脑,它的信息容量有多大呢?就与这一辈子的经历有关。经历的时间长短,这个要看每个人的寿命,经历事情的多少,这个要看每个人的阅历。但,总起来说,与它相关的信息就只是几十年,至多百年。这是左脑的大体情况。那么,传统脑呢?传统脑的信息要大得多了,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与右脑发生联系。所以,右脑所贮存的东西,或者说与右脑发生联系的这些信息,这些经验,就不仅仅是这几十年,这百年。这个信息关联的跨度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若干亿年。而且这个信息,这个经验不是个体的,有可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整合(这有点像道金斯所谓的“觅母”)。如果我们借用一个藏传佛教的概念,这个右脑,也可以叫做伏藏脑。什么叫伏藏呢?伏就是埋伏潜藏,藏是宝藏,人类无始以来的文明宝藏都潜伏在这个右脑里。如果从意识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说,人类无始以来的意识宝藏都埋伏潜藏在右脑里。我们这样来对比左右脑,就知道这个差别太大,大到难以形容的程度。只可惜现在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知道现代脑,而没能认识传统脑,进而想方设法去开发它。大家可以思考,认识右脑,进而开发右脑,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真正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站在这个基础上往前走,与我们仅仅依靠个体的,非常局限的这几十年,这是一个什么量级的差别?所以,认识、研究左右脑,这个意义太大了,大家不可小视它,也不要当作天方夜谭,这绝不是天方夜谭!我们从《脑内革命》的研究,已经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可喜苗头。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卡缅斯基在近期得出结论,人的记忆除了我们所知的神经记忆之外,尚有一种遗传记忆和免疫记忆。其中,遗传记忆又被称为“自然界的储备基金”,这与我们前面所称的“伏藏脑”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人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个沟通和联结两侧大脑的结构,这个结构叫脑胼体。脑胼结合体的存在说明左右脑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右脑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交换到左脑而为其所用。所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是必然的,这里面有生理结构作基础。我这一节的题目叫“读经开智”,阅读经典为什么能开智慧呢?其实这个意义就体现在上述这个过程。有效地阅读经典、研究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挖掘伏藏,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上述的伏藏脑,从而让人类文明的共同宝藏源源不断的流向个体。这个过程如果实现了,大家想想,怎么会没有智慧?怎么会没有学问呢?大家如果从这个高度去认识经典,经典就有意义了,经典就容易学进去了,这是真正的源远流长啊!愿意开取你的伏藏吗?当然,现在许多人不但不会对我上述的观点表示赞许,而且还会嗤之以鼻。因为他们一提到传统就喜欢跟现代对立起来,以为传统的东西都是阻碍现代的,都应该抛弃。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没有真正地认识好传统。在门外谈传统,对它望而生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台中师大的王财贵教授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到位:“凡是将传统看成是包袱的人,不是懦弱者,就是败家子!”希望大家能以懦弱者和败家子为戒。传统怎么可能是包袱呢?它是资本!通过适当的“投资”,它可以发展和壮大我们的事业。
5.认识经典与现代
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经典,可以分三方面谈:
(1)保守性问题
一提起经典,一提起传统,大家都免不了会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保守性问题。以为现代文化必然都是开放性的,而经典的、传统的文化,必然带有保守性。中国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甚至中国的科学家为什么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这些似乎都与我们的文化有关,都是我们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造成的。这样一来,传统的东西当然就成了障碍。但,事实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如果我们对传统的文化持这样一种见解,那就是太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了。1998年度,又有一位香港的华裔科学家摘取了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在一次座谈会上,杨振宁博士专门就此谈到了大陆的科学家为什么至今仍未有一位问鼎诺贝尔奖。他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受儒家文化保守性的影响。在这里,我想单就儒家文化的保守性问题提出来与杨振宁博士商榷。儒家文化有保守性,我想杨教授的这个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现在要是抽问
10个人,起码会有
9个人这样回答。但是,儒家文化究竟有没有保守性呢?有保守性,你要拿出证据;没有保守性,你也要拿出证据。这个证据从哪里找呢?当然要从孔子那里找,当然要从正宗的儒教文化里找。《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我们翻开《论语》,哪一点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保守性呢?这一点我们似乎看不到。而相反的,我们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它的开放性。《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也就是谈论学习方面的问题,一门文化它有不有保守性,它是不是固步自封,很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学习的方面。在“学而”篇里,孔子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篇的这段教诲,实际上道出了治学的三大窍诀。第一窍诀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窍诀。它不仅仅是学习了知识,要经常安排复习的问题,大家都经历过复习,大家回想一下,学习了,复习了,是不是就产生了快乐呢?是不是就有喜悦呢?当然,时习之还不仅是指复习的问题,更多的是指实践的问题,用的儒家的学问问题。大部分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这个过程是枯燥的,要不怎么会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呢?所以,在学问海里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见到“悦”。没有见到“悦”,那学习就是件苦差事,吃力不讨好,哪个愿意去做?前些年为什么那么多人下海经商,原因就在这里。海里面有“悦”,书里面没有“悦”。有几个人能见到书中的玉女,有几个人能见到书中的金屋呢?所以,学问能不能真正地活到老学到老,关键的就要看他有不有这个“不亦说乎”。这个“不亦说乎”在学问上叫“学乐”,要有学乐融融,在佛道里叫“法喜”,要法喜充满。初学的修行僧,为什么叫苦行僧呢?因为这个过程非常苦,几乎没有乐趣可言,全靠一个信念在维持。所以,这个阶段戒律很重要,要靠这个戒律来约束,否则坚持不下去。而一旦迈过了这个阶段,学以致用了,在用中有了乐趣,有了感受,真正产生了法喜,到了这个境界,那完全就不同了。你不用再担心你的信心会退失,不再需要用什么东西来强迫你、约束你修持,你会自然而然地去行持菩萨道。修行变成了你的生命,修行变成了你的生活。这又叫无勤而作。所以,学问能不能做下去?修行能不能搞下去?这个“学乐”、这个“法喜”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第一个窍诀就是讲的你要设法获得这个东西,这样你的学问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学习为什么一定要讲兴趣呢?兴趣就与这一窍诀有关。第二窍诀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学而”篇里讲“朋”,显然这个朋不是讲的一般的酒肉朋友,或义气朋友。这个朋友是与学习有关的朋友,是有志于学问的这么一帮人。古人讲: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但,这个同门我们不应该狭隘地去看,同一个师门才叫朋,这个同门是广义的,同一个学门都叫朋,也就是凡有志于学问的都是朋。朋从远方来,这个远方有可能指省外、有可能指国外,有可能来自秦国,有可能来自赵国,当然也可能是楚国、燕国,甚至是偏邦。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学人自然带来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问。与他们在一起交流,吸取新鲜血液,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吗?按照今天的地理观念,这个远方为什么不可以指西方,为什么不可以指美国呢?所以,孔子的这第二个窍诀明明是在讲学习就要善交流,就要有开放。保守和自封会有什么后果呢?孔子告诫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第二窍诀。第三窍诀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窍诀也很重要,它讲的是做学问要能耐寂寞。这个窍诀对于做传统的学问,特别是像中医这样的学问尤其重要。学中医要是不能耐寂寞,三年二年就想出名,就坐不住了,那我劝你尽早改行,改个什么金融或电子,也许会更适合你。学中医要能够沉潜下来,十年、二十年人不知你都不愠,这样才有可能学好中医。做学问一要讲兴趣,要有学乐,学习要想坚持下去就必须有这个东西;二要开放,要交流,不能固步自封,孤陋寡闻;三是学问要做得深,要真正成为学问家,就必须能耐寂寞。大家想一想,这三条能够少吗?一条都不能少!从孔子给出的这三大窍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哪有一点保守性呢?根本没有!以上我们是讲道理,讲理论依据,下面我们可以摆事实。大家知道中国文化主要有三大块,就是儒、释、道。其中儒、道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而释家则是完完全全的外来文化。三者之中,儒家始终是主导文化。讲三家文化,大家就应该留意一个问题,释家文化是怎么传入我国的?这个异域文化的传入说明了什么?儒教祖师孔子出生于公元前
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出生年代亦大致相近,约在公元前 565
年。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公元前 2
年,即西汉哀帝元寿元年,距孔子不过 400
余年的时间。这正是儒家文化非常鼎盛的时期,儒家文化是主流文化,皇帝老子就以这家文化来治理天下。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儒家文化是说话算数的。大家不妨思考一个极简单的事实,如果儒家文化是一门保守性很强的文化,如果儒家文化固步自封,那么,在这个时候,佛教这个异域文化有可能传入中国吗?简直一点可能也没有!就凭这个事实,已经足以说明儒家文化是一门开放性、吸纳性很强的文化。哪有一点保守可言?说儒家文化保守,很显然,这个儒家文化已然不是孔子所创立的这个文化,而是被后世的这些徒子徒孙们歪曲了的这个文化,这哪能算是儒家的文化呢?所以,要了解儒家,就一定要到孔子那里去了解,这才算正宗。同样,要学正宗的中医,也一定要从经典着手,这就避免了以讹传讹。这是我们强调学习经典的另外一层意义。
(2)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
谈到经典的特殊,以及它与现代的差别,我们可以作一个很形象的比较,就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古典音乐与流行曲在现代是一个什么情况?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问卷,在年轻人当中,甚至扩大到整个人群中去调查,看喜欢流行音乐的有多少?喜欢古典音乐的有多少?我感觉这个问卷不问即知,喜欢流行音乐的占绝大多数,喜欢古典音乐的寥寥无几。大家可以看一看港台歌星,大陆歌星的演唱会,歌星往台上一站,眼睛一闭,台下人山人海,群情亢奋,有时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而演奏古典音乐呢?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演奏厅里静悄悄的,人也少得多,最多在一曲终了,有些掌声,这个反差太大了。现代的人为什么喜欢流行歌曲?为什么不喜欢古典音乐?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反映出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流行歌曲在过去叫做下里巴人,它是一种很浅白的音乐。比如唱爱情的歌,它似乎把什么都唱出来了,爱得死去活来,爱得发疯,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心态下,你一听都会知道它是首爱情歌曲。可是古典的音乐呢?情况就不同了,比如我们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你不静下心来,你不认真的去感受,你根本就不知道这首乐曲的主题是什么。音乐和歌曲都是为了抒发内心,表达志意。流行歌曲较古典音乐在表达上虽然更加直截了当,但是,正如古人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于很深沉的内心世界,对于复杂的感情,这种很浅白的旋律是没有办法表达的。可是大家为什么还要这样偏爱它呢?从这样一个喜好,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人的浮躁心理,现代人的急功近利。他们只喜好吹糠见米的东西,做什么都要立马见功,而不愿意静下心来感受什么,体悟什么,这种情况令人忧心。在中医界,为什么要取消经典?为什么对经典的重视程度日益下降?中医界的这个情况正好可以用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明。经典就好比古典音乐,而现在的这些书籍,包括各种教材,就好比流行歌曲。经典的东西不像现代的教材这样白,拿起来什么就明了,它需要你去感受,需要你去悟。这个过程与听受古典音乐十分相近。要真正感悟出“味”来,并不那么容易,而一旦你感悟出这个“味”了,你才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你才知道音乐的真正生命力在古典音乐那里。同样,中医的真正生命力亦存在经典里面。大家应该都喝过茶,喝过饮料,茶与饮料有什么区别呢?饮料很方便,打开来就能喝,而且立马可以尝到它的滋味。可是茶就不那么方便了,它讲究沏泡,特别是功夫茶,这个过程很讲究,而且味要慢慢品,这个比饮料要麻烦得多。所以,很多人没这个耐心,宁可去喝饮料。但是,饮过以后的回味,饮过以后的感受,饮料是没法跟茶比的。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读经典与读后世的书就有点像品茶与喝饮料,大家可以认真琢磨,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们不能用喝饮料的眼光去看茶,同样也不能用流行歌曲的标准去衡量古典音乐,如果我们把茶当成饮料来喝,这个味你是品不出来的。
(3)《中基》能不能取代《内经》
经典为什么要改成选修?甚至很多人干脆主张取消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现在不是有《中基》教材吗?《中基》不就是从《内经》里来的?而且较《内经》更清楚、更明白。所以,《中基》为什么不可以取代《内经》呢?应该完全可以。《中基》取材于《内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基》能否真正涵盖《内经》?进而取代之呢?我们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是病机,病机这个概念是中医一个很关键性的概念,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综观《内经》全篇,就是这一章讨论这个问题。这样一个问题放在“至真要”里来讨论,已足见它的重要性。与之相对应,在《中基》里,病机亦立了专门的章节,而且在章节下罗列了许多内容。可是你看完这整个章节后,你就会感到这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内经》中的病机,它只字不提。用《内经》的病机做名,可实际上《内经》中那么丰富的病机内容却不提,这个差别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此其一也。另外,就是《中基》对病机这个概念的解释。这里我们引用它的原文:“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能不能作机理讲?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可以从文字上去考究。病,这里当然可以作疾病讲,当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关,但是,“机”作什么讲呢?机是不是机理?我们翻《说文》、翻《康熙》,都看不到这样的解释。机的原义我们可以从说文那里看到:“主发谓之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这个关键与机理显然不是一码事。这就让我们看出了《中基》与《内经》的不同,《中基》有些时候很难说明《内经》。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是“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首先来看“肺主气”,在《中基》里,这个气指的是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所主的这个气究竟是不是指的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呢?从《内经》里我们知道,肺主气实际上说的是“肺者,气之本”,这段经文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里。《六节藏象论》在讲说肺的这一重要功能前,首先探讨了气的概念。让我们来看一段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上面这段对话是很关键的对话,但也不失幽默。黄帝说我很想知道气这个概念是说的什么,请夫子给我发蒙解惑,好让我清楚它。可这一问触到了岐伯的难处,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轻易说出来,这是“上帝所秘”的东西,是先师单传下来的,可是碰到黄帝老子问起来,又不能不回答。没办法,只好如实言之。什么是气呢?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这个十五天的周期就叫做气。大家算一算一年有多少个“气”呢?一年有二十四个气。原来这个气指的就是节气。这不很简单吗?现在读小学都能背二十四气歌,翻翻日历我们也知道,2月
4号立春,再过十五天就是雨水,再过十五天就是惊蛰,似乎没什么稀奇。可是大家想一想,在当时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你如果知道了它,老天的奥秘你就知道了,天地变化的节律你就知道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中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天人怎么合一呢?说白了就是天地在变化,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个变化的节律要能够同步。从上面这个气的概念中,我们知道了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就是气,也就是十五天一个变化,十五天一个变化。在这个节律上,人也要有一个类似的同步变化,这个变化跟上了,天人就合一了。那么,在人体内,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这个基本节律层次上的天人同步变化呢?就是肺。所以,肺者,气之本,说的是这么一件事。这个气与呼吸之气,与一身之气又有什么关联呢?显然没有什么大的关联。
再一个就是“肺主治节”,《中基》里把这个“治节”说成“治理和调节”,这个差距似乎就更大了。什么是治节呢?治节这个概念出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它与后面的气之本是相呼应的。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三候为一气,实际还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细分起来,一个月的两个气,一个叫节气,一个叫中气。所以,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节与气实际上是非常相近的概念。治节当然是治的这个“节”,怎么会扯到治理和调节的问题?即便它是调节,调节什么呢?有关上面的“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思考。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大家数一数,肋骨有多少根呢?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是二十四节气这个数,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是一年先有二十四节气变化,还是先有二十四根肋骨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另外,节与关节也有关联,我们先看一看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二十四个面,这里一个面与节气相应,一个面与中气相应。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这是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我们可以问一问周围上年纪的人,特别是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她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气象仪器。气象预报说有雨,她可以说没雨,结果真的就没雨。她为什么敢这样断言呢?因为她的关节有反应,这个反应与天气的变化是十分相符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关节看做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个传感器。而这个传感器是由肺来掌管的。弄清了肺与节气的这层关系,肺的意义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天人相应,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落实在这个“肺主气”、“肺主治节”上面。但是,我们看一看《中基》,却根本没有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如果现在就急着用《中基》来取代《内经》,大家想一想会是一个什么结局?
6.如何学好经典
(1)直觉与工具的重要
学习经典必须有方法,而基本的一个方法就是(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之最高境界)要懂得借重工具。经典至少产生在东汉以前,由于特殊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必须用很精练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它那深广的内涵,这是经典的一个特色。我们现在学习经典,你凭什么去了解经典深广的内涵呢?别无他法,惟有从文字开始。了解文字就要借重工具。所以,学习中医经典要有象样的工具书,光是《新华字典》还不够。古人云:文以载道。我们要明白道,当然就要首先知晓文。所以,《康熙字典》始终是案头翻动最多的一部书。翻弄多了,对文字你就会有感受,你就会觉得中国的文字的确有很多优越的地方,你就会对它生起感情。中国文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很注重形义之间的关系。所以,看到一个文字,除了查阅工具外,你还要分析它的结构,形部的结构需要分析,声部的结构也要分析,两者都与义有关联。以“味”字为例,味是由口去感觉的,所以,它用一个口作形部部首。声部呢?由未组成。义除与形部有关外,与声部似乎有更特殊的关联。未是十二地支之一,它位于西南方,西南这块地方在五行中属土,属长夏;后天卦中属坤;五藏属脾。弄清了未的上述涵义,我们就知道“味”字为的观点。这什么要用它来作声部。学过《中基》我们懂得,脾开窍于口,脾和口方能知味。也就是说味觉是由脾来掌管的,而脾属土,土在西南,所属的这个方位正好是由脾来主理的。所以,用一个未,已然将与脾相关的这样一些生理全包括进去了。这是其学作用。其二呢?味在古代涵义很广,在《内经》里称五味,实际上,凡属食物一类的东西都归于味,当然也包括药物。大家可以考虑,大地生长的食物,特别是粮食一类,主要成熟于什么时候呢?在长夏。味成熟于长夏,这个成熟显然又与未有关联。另外,未处西南,在我们国家,西南这个地方由四川所居。四川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就是“天府之国”,为什么叫做“天府之国”呢?因为这个地方的物产特别丰富,味特别丰富。而我们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的物产丰富,味属丰富呢?因为它属未,属西南,属土,土生万物。所以,从文字的造字,从文字的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里面的涵义太深太深了。像这样一个味字,它的形、声、义结构已然将许多很深沉的理论包含进去了。一个文字包融这样深广的内涵,这在其他文字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要想深入经藏,文字就是一块敲门砖,一把钥匙。而要解决文字,当然就得依靠工具,依靠对文字结构的一种直觉。二者不可缺一。
(2)曾国藩的读经窍诀
对于经典,熟读强识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个口诀尤其适用于经典的学习。学后世
思考中医的书,我们不用读百遍,有时一遍就行了,而对经典,非读百遍不行,尤其是像《伤寒论》这样的典籍。有些人读经一二次就想过关。一二次没有感悟,就以为经典没什么,丢在一旁了。这哪是读经典呢?这是把茶当饮料喝了。你把巴赫的曲子当成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你怎么会感受出味道呢?有关读经,我以为曾国藩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他在道光二十三年给其诸弟的一封信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记述:“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曾国藩的这个“耐”字诀,可谓深得读经三昧。当然,对于曾氏的这个诀我们也可以灵活地看,不一定这句不通,就不读下句。但是,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这是一定要做的。总之,读经不是三年、二年的事,更不是三月、二月、一个学期的事,读经是一辈子的事。经要放在案头,更要常置心头。经典是一辈子的必修课,你要想真正学好中医,学好经典,就必须做这样的打算。
(3)基本条件
学好经典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具备一个基本条件,或者说一个基本的素质,这就是信受奉行。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1991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形成思考中医骨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这一节里讲的这个条件,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以上这一章,我们从宏观的方面,理性的方面,和从某些感受上谈了中医学习和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从思想上把这些问题真正解决了,学习中医才没有障碍,学习经典才没有障碍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诊断学讲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