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细菌还了解什么,请结合非典或2009年的手足口病及h1n1流感病毒,谈谈你的看法(50字左右

近年来传染病时有发生,从非典、禽流感,到如今的甲型H1N1流感,截止北京时间日23时,世界卫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的特点,传染病流行的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因此图中最有可能属于传染源的是A.故选:A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09年5月语文焦点写作素材---H1N1流感及人类危机思考
>>高考作文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09年5月语文焦点写作素材---H1N1流感及人类危机思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地球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系愈来愈紧密。“地球村”名副其实,这给我们人类社会带了巨大的繁荣,但也有灰色的记忆,这些记忆都深深地刻在人类的历史石碑上。
关注我们自身,是关注人类社会的体现。
中国的是国家为选拔优秀人才而举行的大型考试,考试内容或考试预测常常是人们的谈论焦点。
从近三年的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考查内容与人类生活、生产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有关社会最热点的内容。
据上,笔者联系当前社会热点之一――甲型H1N1流感,来谈一下语文写作的相关话题及素材应用。
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其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可以人传染人。
以下是截至北京时间5月19日21时,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有关国家和地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新累计数字,括号内为有关国家和地区自己公布的数字。
&&&&&&&&&&&& 死亡病例&&&&&&&&确诊病例(包括死亡病例)&&&& 疑似病例
墨西哥&&&& 72 (70) 3648 (3646)&&&& (3954)
美国&&&&&&&& 5&&&&(5) 5123 (5123)&&&&&&&&&&&&(0)
加拿大&&&&&&&&1&&&&(1)&&&&496&&&&(520)&&&&&&&&&&&&(0)
哥斯达黎加&&&&1&&&&(1)&&&&&&&&9&&&&&&&&(9)&&&&&&&&(128)
日本&&&&&&&& 0&&&&&&&&&&&& 159&&&&(191)&&&&&&&&&&&&(0)
西班牙&&&&&&&&0&&&&&&&&&&&& 103&&&&(103)&&&&&&&& (23)
英国&&&&&&&& 0&&&&&&&&&&&& 102&&&&(102)&&&&&&&& (3)
巴拿马&&&&&&&&0&&&&&&&&&&&&&&&&59&&&& (59)&&&&&&&& (29)
法国&&&&&&&& 0&&&&&&&&&&&&&&&&14&&&& (15)&&&&&&&& (26)
德国&&&&&&&& 0&&&&&&&&&&&&&&&&14&&&& (14)&&&&&&&& (19)
哥伦比亚&&&& 0&&&&&&&&&&&&&&&&11&&&& (11)&&&&&&&&(164)
意大利&&&&&&&&0&&&&&&&&&&&&&&&& 9&&&&&&&&(9)&&&&&&&&&&&&(0)
新西兰&&&&&&&&0&&&&&&&&&&&&&&&& 9&&&&&&&&(9)&&&&&&&& (48)
巴西&&&&&&&& 0&&&&&&&&&&&&&&&& 8&&&&&&&&(8)&&&&&&&& (18)
以色列&&&&&&&&0&&&&&&&&&&&&&&&& 7&&&&&&&&(7)&&&&&&&&&&&&(4)
萨尔瓦多&&&& 0&&&&&&&&&&&&&&&& 6&&&&&&&&(6)&&&&&&&&&&&&(0)
比利时&&&&&&&&0&&&&&&&&&&&&&&&& 5&&&&&&&&(5)&&&&&&&&&&&&(0)
中国内地&&&& 0&&&&&&&&&&&&&&&& 4&&&&&&&&(4)&&&&&&&&&&&&(1)
智利&&&&&&&& 0&&&&&&&&&&&&&&&& 4&&&&&&&&(5)&&&&&&&&&&&&(0)
韩国&&&&&&&& 0&&&&&&&&&&&&&&&& 3&&&&&&&&(4)&&&&&&&& (30)
荷兰&&&&&&&& 0&&&&&&&&&&&&&&&& 3&&&&&&&&(3)&&&&&&&&&&&&(0)
危地马拉&&&& 0&&&&&&&&&&&&&&&& 3&&&&&&&&(3)&&&&&&&&&&&&(0)
古巴&&&&&&&& 0&&&&&&&&&&&&&&&& 3&&&&&&&&(3)&&&&&&&&&&&&(0)
瑞典&&&&&&&& 0&&&&&&&&&&&&&&&& 3&&&&&&&&(3)&&&&&&&&&&&&(0)
中国香港&&&& 0&&&&&&&&&&&&&&&& 3&&&&&&&&(3)&&&&&&&&&&&&(0)
其它国家及地区省略
相关历史链接
西班牙流感&&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所造成的灾难是流感流行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7亿以上,发病率约20%~40%,死亡人数达多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年导致5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源自鸟类。
亚洲流感 (病毒类型 H2N2)日,首发于中国贵州,3、4月间席卷中国。5月到6月袭击了日本及东南亚各国,7月到8月流行于中东、非洲,美国在9月开始流行,10月加拿大和前苏联也遭侵袭。这次世界性的大流感发病率高达15%-30%,全球至少1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香港流感 (病毒类型 H3N2)1968年7月,香港突然爆发流感,发病人数多达50万。8月,流感传入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这次流感使美国5100万人染病,超过3.4万人死亡。接着又传入前苏联和欧洲。根据国际红十字会组织统计,这场流感至少波及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全球150万-200万人死亡。
俄罗斯流感
俄罗斯流感 (病毒类型 H1N1) 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前苏联,“俄罗斯流感”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许多国家也纷纷出现感染流行。受袭击的集中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
疯牛病&&& 1985年,主发国在英国。据估计死亡人数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逐年上升,迄今为止死于此疫的人数为69人。波及的国家以欧美国家为主。据美国有线新闻网估计,疯牛病事件将给美国造成了至少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口蹄疫&&& 2001年,英国暴发口蹄疫,集中宰杀、焚烧了近700万头感染口蹄疫的牲畜,许多农民损失惨重。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南韩、澳洲、新西兰及一些欧洲国家等;东南亚各国、中国香港、中国大陆等皆属”口蹄疫疫区”。
SARS&&& 2003年4月起在中国广东省及香港地区所爆发的流行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截至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
禽流感&&& 2004年初禽流感席卷美国和亚洲部分国家,中国、日本、越南等国上百万家禽染病死亡,多人可能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去世。截止到2005年,禽流感已造成全球超过1.5亿只禽类被扑杀,6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亿美元。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2009年我国手足口病发病处于上升阶段。2009年年初到4月7日,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15618例,死亡50例。
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问题背后的冷思考
1、人类不能善待动物,恶劣的饲养环境为病毒的生长和变异提供了机会。人类不爱护环境和滥用抗生素 。
2、人类对自然的掠夺破坏越来越厉害。研究证明,66%的传染病病是从动物身上传播而来。
3、病毒加快变异论:病毒变异性的加快与“物种障碍”的跨越加快,使人类面临的危险越来越大。
4、病毒比人类更具有智慧论:病毒不断寻找人类的弱点,加以利用。人类与病毒的持续战斗,病毒战斗力越来越强大。
5、全球公共卫生预防机制应该趋于更加完善,科学预防需要全球合作,科技发展需要大力尊重自然。
6、气候变化论:气候变化促进动物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全球气候变化肯定会促生部分细菌发生变化,这样,人类的危险不单单就是宏观上的,微观世界也在酝酿着病变。
集中讨论点关键词
人与自然&& 自然环境& 环境保护&& 人类危机& 全球问题&& 公共卫生&& 反省意识
生物病毒&& 生态掠夺& 人为阴谋&& 生命代价& 和谐契合
【焦点解读】
人类正在改变着地球,而这些改变的背后却引发了良性质变和危险隐患。随着时间的迁移,有了许多新的疾病和名词, “非典”、“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这些看似陌生却又如此熟悉的病菌像一阵飓风骤然降临,而这一切正在改变着我们。
这一社会焦点是值得我们的重点关注。它关涉着“人与自然” 、 “全球问题”、 “公共卫生”、 “生态保护” 、“环境”、“危机”、 “反省”、 “灾难”、“珍惜”、 “尊重”、“震撼”、 “生命”、“合作”、 “和谐”等话题,而这写话题也是我们所关注的。
[运用实例]
话题1& &人与自然
自然,是动植物的栖息地,是生命的起源,是我们的一切的源泉。
人类诞生于天地之间,生存于大自然之中。集灵气与采万精华的我们勇敢地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
人与自然存在着莫大的关系。在自然中,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而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现在的地球已经发出了痛苦的呻吟: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病毒横行。这一切是值得我们的深思。03年的非典、04年禽流感、今天的甲型流感无不让我们深思人类应如何对待大自然?人类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呢?
也许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善待自然和谐相处。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人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思想。
话题2&& &&&灾难
面对“甲型H1N1流感”的到来,也许我们想到一个灰色的词“灾难”。其实我们已经经受了无数的灾难了。厄尔尼诺、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海啸、非典、还有现在的甲型流感,这里的每一场灾难无不伤痛着人类的脆弱的神经。而这一切究竟缘何。
也许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许是地球对人类的惩罚,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灾难,我们在思索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掠夺性地开采,工业污染严重,全球温室效应明显,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掠夺自然的基础之上;任意残杀其他物种,北冰洋的海豹被剥皮,海洋里的蓝鲸被宰杀,山林里的稀有物种被烹饪等等,人类的食欲是建立在残杀生灵的基础之上。简单地总结,境破坏,生态失衡,灾难就频发。
低下头吧,高傲的人类将目光放的长远些吧;咽下涎吧贪吃的人类将口味放的平常些吧,不然,人类只能自己承担地球的惩罚――频发的灾难。
话题3&& &&&反省
反省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思源。而缺乏自我反省是人类的共同弱点,不仅限于对大自然的傲慢,更主要的是总有理由为自己的过失开脱责任。
气候异常,三废严重,恶疾流行,灾害频仍,因工业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诱发的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和共同难题。当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就事论事地解决各种具体的环保问题的时候, 人类需要真正反省自己了。因为对大自然的傲慢,环境污染破坏已促成了更多的菌体变异。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漠视自然的盲动行为,已经成为了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有多少病毒将要变异?人类还要尝试多少自食其果?这一切在告诉我们,必须静下思维来,认认真真地反省了,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自然环境的问题,反省工业与自然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的弱点等等。
从根本的内容,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关系上,我们去反省,也是对人类哲学及我们的人性本质思考。
话题4&&& &&&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地球上的无数形式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地球上的生命又都有着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命的彼此关联又都造就了世界的多彩。
丰富多彩的地球世界,又时时刻刻充满了各种因素的威胁与危机,而这些威胁与危机动辄就是生命的毁灭。历史上的“西班牙流感”夺走4人的生命;“亚洲流感”使全球至少1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香港流感” 至少波及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全球150万-200万人死亡。现代医学的进步依然挽救不了03年的非典的900多人的生命。在微生物加快变异的今天,人类的生命显得异常的脆弱,而这个脆弱又何尝不是破坏其他生命的折射呢?
生命是需要和谐相联的,生命是需要和谐共处的。
话题5&& &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不是小事,是关切环保的要事,是关切民生的大事。努力营造洁净公共卫生的环境,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经济发展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
环境卫生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关乎民生。要小康,首先要健康;健康是最大的财富。环境越洁净卫生,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病菌就越没有生存的土壤和活动的空间;反之,它则滋生蔓延、张牙舞爪、凶相毕露,对人类构成严重的威胁。像当年猖獗一时的非典病毒,能肯定的是一定的环境为其大行其道提供了“气候”。生活小事随地吐痰、随地便溺、随倒垃圾等的顽症劣习,我们一定搞好教育,搞好宣传,搞好监督,从基础抓起。
公共卫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爱国、爱家、爱己的体现,是富国强民的基础。
流感危机及公共卫生
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一效应与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何其相似―――如何不让一个“猪、狗、鸡、鸭、鹅”的病毒所代表的非安全性因素击溃、破坏我们社会的发展成果,或击溃我们“全球化”的文明建构,已经变得如此迫切。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例如对SARS的控制预防治疗属于典型的公共卫生职能范畴。
&&&&&&&&&&&&&&&&&& 面对新型流感,中国反应过度了吗?
  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记者 徐兴堂)从SARS到甲型H1N1流感,两次不
同的传染病疫情,中国的应对举措都受到来自境外的批评。上一次是因为反应迟缓,而这一次则是因为“反应过度”。
  SARS的突然暴发让人措手不及,初期的应对措施确实不够科学。但中国政府随后采取了科学、有序、有力的举措,最终使疫情得到成功遏制。有了对抗SARS经验的中国,在这次对新型流感疫情的防控中及时采取了测温、隔离等措施,向公众随时通报疫情发展情况并宣传预防感染的常识。
  出人意料的是,中国的防控措施竟然受到一些西方国家官员和专家的批评,认为中国“反应过度”。此前,他们也曾指责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型流感反应过度。
  那么,面对仍在多个国家蔓延的新型流感疫情,中国反应过度了吗?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中国的反应是以人为本、积极有效的,不但不应受到指责,而且值得褒扬且为其他国家效仿。
  首先,“反应过度”论者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其中一个观点是,中国“未能区分新型流感病毒与SARS病毒的致命性和传染性”。要知道,新型流感疫情尚在暴发初期,世卫组织及各国很多医学专家都承认,新型流感病毒会否发生变异以及是否会在晚些时候卷土重来等问题都还是未知数。历史上已经有过流感二次暴发夺走千万人生命的先例。
  到目前为止,新型流感的致死率确乎不高。但在病毒的性质得到科学论断前,任何武断的说法都是不科学的。
  批评者还说,“中国领导人不明白为什么需要避免反应过度,他们完全不了解外国媒体与外国公众舆论。”这更没有说到点子上。疫情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试想,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中国政府会因为外国媒体怎么说而改变可能使国民避免疫情袭扰的策略吗?
  相关国家的政府官员也曾指责中国的隔离措施,抱怨其国民受到歧视。其实中国对中外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是一视同仁的,何来“歧视”之说?有几个被隔离的当事人说自己受到歧视?中国通过各种渠道与有关国家沟通,真诚表示了在防控新型流感方面加强国际合作的意愿。
  中国的特殊国情,也决定了中国不会对新型流感的防控掉以轻心。中国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而医疗卫生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果防控不利,小小的病毒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采取的严格措施同时也为阻断病毒在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贡献。正如温家宝总理近日指出的,中国这样做,不仅是为了13亿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对全世界防控工作也是有利的。
  事实证明,中国采取的严格防控措施辅以宣传教育,不仅没有在公众中引起恐慌,反而得到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网络论坛里几乎一边倒对政府的支持就是佐证。
  新型流感从暴发到现在,中国境内只发现了数例输入型确诊和疑似病例,大部分密切接触者也已经陆续解除隔离。这与被感染人数不断上升的其他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做法是科学有效的。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回应对世卫组织的批评时说,面对疫情,宁愿过度准备,也不能不准备。疫情正在流行的国家倒是应该反思,自己的因应措施是否科学完善?
从非典到甲型流感中国走了多远
作者:李文钊
4月,一场肇始于墨西哥和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全球流行。到5月13日格林尼治时间06:00时,33个国家正式报告了5728例甲型H1N1流感感染病例,其中中国内地确诊2例。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甲型H1N1流感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及时和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中国政府充分、完善和快速的应急预警和处理机制。
从应对非典到应对甲型H1N1流感,6年来,中国积累了哪些经验?取得了哪些进步?
危机还没有结束,做全面评价还为时尚早。不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通过对到目前为止,各级政府和行动者的应对行为、过程的观察,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端倪。这些经验对以后的疫情防治至关重要,我们也期待下一步的防治工作更细致、更透明。
1 疫情应对进入最高决策层
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复杂性,使得任何一个区域性政府和部门都不可能处理好公共卫生事件,无论是与国际社会的协调,还是国内各级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调,都需要依靠最高决策层的权威。
中国最高领导和最高决策层,第一时间将甲型H1N1流感防治纳入最高议事日程。在中国还没有发现疫情时,4月28日,胡锦涛就对做好防范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工作做出指示,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中国加强人感染猪流感预防控制工作。5月5日,温家宝再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前一阶段汇报工作,再次部署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
5月10日,中国确诊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患者。随后,5月11日,胡锦涛再次就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工作做出指示,温家宝第三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防控措施。
纳入最高领导和最高决策层的议事日程,是保证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
2 将中国纳入世界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
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事件中,中国以开放的心态融入世界,将中国纳入世界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加大对国外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与监测,及时与其他国家开展各方面的合作。
比如,5月13日下午,陈竺部长应约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陈冯富珍通电话,双方围绕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本次疫情的特点和发展、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制和储备等交换了看法。中国每一步都与WHO保持沟通。
3 政治动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参与
在危机状态之下,政治动员是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做法,中国拥有政治动员的传统,适当的政治动员有利于及时制止公共卫生事件的扩大和蔓延。
胡锦涛的两次指示,温家宝的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是实现政治动员的体现。
在政治动员过程中,新闻媒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动员信息的扩散者和信息传播渠道。自4月24日以来,甲型H1N1流感是各大媒体、网络和电视的主要焦点话题。
在此之后,中国为了应对甲型H1N1流感,采取医学观察措施,大部分公民都表示理解,可以看出政治对社会的动员起到了作用。而各级政府快速的反应和应对措施,表示政治动员对各级政府起到了作用。
4 准备充足的财政资源,注重发挥专家作用
据报道,为了应对甲型H1N1流感,中央财政已经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地方各级财政也要拨出专款。此外,各个市都确立了定点医院,并且安排充足的物质资源储备。例如5月6日北京地坛医院发言人表示,已储备2万个口罩和2万套防护服,还有达菲药物以及抗生素。
专家是甲型H1N1流感防治方案的提出者,是甲型H1N1流感发现者和监测者,以及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者。在整个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中,他们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报道,卫生部组织专家在《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甲型H1N1流感最新诊疗经验和相关资料,研究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并于5月8日向全国发布,成为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最权威方案。
到目前为止,从四川和山东两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治疗情况看,方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5 改进了信息公开的数量、质量和类型
信息公开的过程,也是各个主体明确责任的过程,更是各个主体自觉地协调和约束自身行为的过程,通过信息公开客观上能够起到政治、权威和命令所不能够协调全社会的作用。
甲型H1N1流感信息的公开,个人会根据流感的信息来评估被感染的风险,从而采取理性的选择行为。当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时,整个社会的防治水平就会提高。在信息公开中,看似无秩序,实际上有秩序。
据观察,与2003年非典防治相比,中国在甲型H1N1流感防治过程中,大大地改进了信息公开的数量、质量和类型,实现了公共卫生处理机制的全过程信息公开和实时信息公开。从应急预案,到应急处置,以及进一步的防治措施,都做到了向全社会公开。
据《南方周末》报道,四川出现内地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后,为“避免恐慌猜忌情绪蔓延”,5月11日凌晨,成都市政府着手准备新闻发布会,凌晨3点正式召开。这种速度在以往是没有过的。
6 提高了分散化处理危机的能力
应对危机,快速反应和快速行动十分重要。而快速反应和快速行动,需要以分散化处理危机为制度前提,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并不需要集中处理,相反,需要属地化管理和分散化处理。
这次北京市在应对危机的分散化处理上可圈可点。据报道,5月10日22∶30分,四川发现疑似病例,北京市卫生局在30分钟内起动应急预案,调动了所有应急网络,并将147名乘客根据所属14个区县,分别由各区县负责寻找隔离旅客,最终在24小时内完成了隔离任务并进行风险评估。
可以说,应对危机最重要的是明确责任,将危机分散化、分部门去处理,而不是让一个统一组织来进行集体处理。
7 加强了跨地区和跨部门合作,形成协同治理的政府
分散化处理危机,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协调,相反它对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协调,跨地区协调,跨部门协调。这其中,信息网络机制是协调的重要途径,据报道,5月12日,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表示,北京能够很快获得与四川患者接触的信息,得益于遍布全国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网络,以及北京市卫生部门和民航部门出入境检疫局建立的防控信息实时通报制度。
当然,中央政府的协调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次,卫生部通过通报四川确诊信息,实现四川与北京之间协调。不过,在山东案例中,由于卫生部门与铁道部门之间没有很好沟通和协调,错过了对重要密切接触人员的及时医学观察和隔离,其中的教训需要总结。
总体来看,在甲型H1N1流感防治中,政府公共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中央政府协调地方政府间的能力得到提高,地方政府各级部门之间协调也得到加强。
8 学会用法律来处理危机
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时,政府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包括实施隔离和医学观察。并且随着危机的深入,强制性措施会加大。中国在迈向法治政府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得危机处理符合法律的逻辑。
因此,危机应对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采取强制性力量来处理紧急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另一方面需要遵循法治的逻辑。
这两者的结合,就要求用法律来处理危机,使得危机处理法治化,这样既可以保证法律的尊严,也有利于危机的处理。与此同时,将危机处理法治化的过程,也是提前预防危机的过程。不过,与危机相比,法律往往滞后,因此,必须针对每一次危机,不断地完善法律,为下一次更好地处理危机提供法律基础。
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中国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理法治化得到了加强,比如,通过修改和制定一些法律,包括《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使得疫情监测、流行病调查和治疗实验等都有了法律依据。
据报道,在5月初,成都市疾控中心根据卫生部下发的《防治技术指南》和《诊疗方案》,已经对232名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传染病医院也已经进行了4次演练。
当然,在用法律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例如,如何使新的传染病纳入传染病防治法,如何对交通工具实施传染病防治等,都是在全球化、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时代需要考虑的问题。
2003年经过非典之后,政府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逐渐形成了与政治体制和传统相适应的一些做法和措施。在甲型H1N1流感的应对中,中国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并正在形成一些制度化的措施和手段,应对危机正在从一种非程序性决策走向程序性决策。
这意味着,危机正在从一种非常态走向常态,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危机和风险纳入政府管理。
在未来,中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完善。比如,如何形成完善的事后评估机制,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政治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如何形成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如何在各级政府、组织和个人之间分担成本,使得成本和收益对等?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和决策在跨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
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无危机的时期。展望未来,相信我们依然看到,雄奇的山脉,广阔的原野,清澈的溪流,蔚蓝的海洋,自由的鸟儿,畅游的鱼儿,大自然的美依然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每一天当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时事焦点素材中话题较多,学生在理解时候,可以根据写作要求灵活选择话题,同时要求必须站在一定立场上认真深刻地审视这个话题。力争作文内容丰富深刻。&
文章录入:szf98&&&&责任编辑:old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专 题 栏 目
备课中心导航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h1n1流感病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