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里硝石矾石散里面的硝石是朴硝还是火硝??

金匮要略笔记五十九
原文: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硝矾散主之。&
解初:黄疸患者午后四五点是发热,而后反而恶寒,这是因女劳所得。膀胱拘急,少腹胀满,全身黄,额头上色黑,足下发热,发作为黑疸。患者的腹胀如水,大便一定是黑色的,时时便溏,这是女劳所病,不是水病,腹满的难治,用蛸矾散治疗。
《金鉴》:
原文: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矾石(烧)等分&。
右二昧,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解初:硝石矾石散方:硝石,矾石(烧)等分,上二味药,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一日三服,病虽大小便而去,小便黄,大便黑,就是其病候。
:肾者,阴之主也,为之根,血尽属之。血虽化于中土,生之于心,藏之于肝,若病,则中土莫得而化,心莫得而生,肝莫得而藏,荣卫莫得而行,其血败矣,将与凝淤于肠胃之间。肾属水,其味咸,其性寒,则治之之药,必用咸寒,补其不足之水,泻其所客之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用消石为君,《》矾石能除固者,骨与肾合,亦必能治可知也。大麦粥汁为使,引入肠胃,下泄郁气。大便属阴,由是而出,其色黑。属阳,热液从是而利,其色黄也。
:《》,者泄之于内。作咸,消石之苦咸,矾石之酸咸,皆所以泄中满而润下,使其小便黄而大便黑也。然消石主闭,涤蓄结;矾石主热在骨髓,而经言,是方得无太峻屿?然所服者,方寸匕耳,和以大麦粥汁,正所以宽胃而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
王付经方:
【学用导读】&&运用硝石矾石散主治病证,应当重视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瘀血湿热黄疸证:胁痛固定不移,或疼痛难忍,入暮尤甚,身目小便黄,日晡所发潮热,腹满或胀如水状,大便黑,或时溏,或膀胱急,或少腹满,或肢冷,额上黑或紫,足心热,或便血,或呕血,或肌肤有瘀点,舌质紫或瘀斑,脉涩。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硝石矾石散,以主治瘀血湿热黄疸证为基础方,以主治湿热脚气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湿热内蕴,气血郁瘀,浊气壅涩,经脉不利,以此而演变为瘀血湿热黄疸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身目小便黄,日晡所发潮热,胁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或瘀斑,苔薄或腻,脉涩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肝胆结石,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肿大,脾肿大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硝石矾石散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血管及血液疾病等,都必须符合硝石矾石散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硝石矾石散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前列腺结石等。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方药西用】&&具有保肝降酶、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糖元及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代谢、调整肝脏的物质代谢、增强免疫调节(调节非特异自然杀伤细胞、细胞因子网络机制,减少免疫反应,对抗损伤效应)、抗自由基、抗氧化等作用。
【处方用药】&&硝石&&矾石烧,等分&
随证加减用药:若瘀血明显者,加当归、桃仁,以活血化瘀;若气虚者,加西洋参、白术以益气健脾;若气郁者,加柴胡、枳实,以行气解郁;若肾虚者,加巴戟天、枸杞子,以滋补肾虚等。
【煎服方法】&&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方证研究】&&湿&热瘀血阻滞,经脉滞涩不通,则胁痛固定不移,或疼痛难忍,入暮尤甚;湿热瘀血熏蒸于外,则身目黄;正气借自然之气而奋起抗邪,则日晡所发潮热;湿热壅滞气&机,浊气逆乱不行,则腹满或胀如水状;湿热瘀血胶结于下,则大便黑,或时溏,或膀胱急,或少腹满,或便血;湿热阻遏阳气外达,则肢冷,额上黑或紫;湿热郁&蒸于下,则足心热;瘀血阻滞,新血不得归经,则呕血,或肌肤有瘀点;舌质紫或瘀斑,脉涩均为湿热瘀血之征。其治当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方中硝石破积聚,散坚结,逐瘀血,除积热,泻邪气,利小便,推陈致新。矾石利水而化痰湿,逐瘀而散结。大麦粥调和药性,保养胃气,制约硝石、矾石伤胃。
【使用禁忌】 气血虚弱证,慎用本方。
原文: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解初:酒黄疸,心中烦闷或是热痛,用栀子大黄汤治疗。
《金鉴》:
原文:梔子大黄汤方&
梔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解初:栀子大黄汤方,栀子十四枚,大黄三克,枳实五枚,豉1升。上四味药,用水一千二百毫升,煮取四百毫升,分温三服。
《金鉴》:
《》:栀子、香豉皆能治心中懊憹,荡涤实热,破结逐停,去宿积也。
《王付经方》
【学用导读】&&运用栀子大黄汤主治病证,最好与茵陈蒿汤合并应用,若夹气虚,可与四君子汤合方治疗。
【中医辨证】&&酒毒湿热黄疸证:胁痛(即肝区疼痛),腹胀,脘闷,不欲食,胃中热痛,心中懊憹,头晕,目眩,身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栀子大黄汤,既是主治酒毒湿热黄疸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湿热气滞黄疸证(身目小便黄,腹胀,小便短少,大便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胃脘热痛,不欲食,舌红,苔黄,脉弦数)的基础方。
病变证机:湿热蕴结,气机壅滞,湿热熏蒸,以此而演变为酒毒湿热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身目黄,头晕目眩,腹胀,舌质红,苔黄腻,脉数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急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胆囊炎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栀子大黄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感染及传染疾病等,都必须符合栀子大黄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栀子大黄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猩红热,支原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中医治法】&&清肝利胆,理气退黄。
【方药西用】&&具有保肝利胆、降血脂、抗突变、解除肠胃道平滑肌痉挛、增强肠胃推进功能、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
【处方用药】&&栀子十四枚(14g)&&大黄一两(3g)&&枳实五枚(5g)&&豉一升(24g)
随证加减用药:若黄疸明显者,加茵陈、滑石,以利湿清热;若食少者,加生麦芽、莱菔子,以消食下气;若酒毒者,加葛根、绿豆,以清解酒毒等。
【煎服方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证研究】&&湿热蕴结,肝气郁滞,经脉不利,则胁痛;湿热壅滞气机,则腹胀;湿热肆虐,胃气不降,则脘闷,不欲食;湿热灼损脉络,则胃中热痛;湿热熏蒸于心,则心中懊憹;湿热上冲于头,则头晕,目眩;湿热熏蒸,黄色外溢,则身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均为湿热之征。其治当清肝利胆,理气退黄。
方中栀子清泻湿热或酒毒之邪尽从小便而去,使邪有退路。大黄清泄湿热或酒毒之邪从大便而去。枳实破气行滞,使湿热或酒毒之邪不得留结而溃散。淡豆豉轻清宣散,行气消满。
【使用禁忌】 寒湿黄疸证,气血虚黄疸证,慎用本方。
原文: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中)&
解初:各种黄疸病患者,就要利其小便。假使脉浮,应当用汗法治疗,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方见水气篇中)。
《金鉴》:
原文: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解初:黄疸,猪膏发煎治疗。
《金鉴》:
原文: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解初:猪膏发煎方:猪膏十八克,乱发如鸡蛋大三团。上二味药,和在猪油中煎,发消融药就成了,分为两服,病邪自小便中祛除。
:不能升发谷气上升,变为,反泄,受抑,气不上通,故从作声而吹出。猪脂补、生血、润;乱发格。腠理开,通,则各得升降,而气归故道也。
:湿热经久,变为坚燥譬如盦曲,热久则湿去而干也。《》:猪脂利血脉,解;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故曰病从小便出。
引沈目南:此黄疸通治之方也。入于血分,久而生热,郁蒸气血不利,证显津枯血燥,黄而暗晦,即为。当以猪脂润燥,发灰入血和阴,俾脾胃之阴得其和,则气血不滞,而湿热自小便去矣。盖疸皆因湿热郁蒸、相延日久,必耗,不论气血二分,皆宜兼滋其阴,故云诸黄主之。
:前阴气吹而正喧鸣,此谷气之实,后窍结塞而不通也。猪膏发煎,猪膏、乱发利水而滑,泄湿而通也。
1.黄疸:予友骆天游,黄疸,腹大如鼓,不效,用猪膏4两,发灰4两,1剂而愈。
2.妇女阴吹:沈某,38岁,1947年7月间一孩,将近弥月。一午,因甚热,神疲欲睡,遂将竹床于阴凉处迎风而卧,约2小时;是夜即出气作声,如放屁然,但无臭气,自后经常如此,迁延5-6年。诊其色脉及各部,惧无病证,唯询得经常,遂按《金匮》法用膏发煎治之。半斤,乱头发如鸡子大3团,洗净油垢,共熬至发溶化,候温度可口,分2次服。服2剂,果获痊愈。
原文: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解初:黄疸病,茵陈五苓散治疗(一本说茵陈汤与五苓散并主之)。
《金鉴》:
原文: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右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解初: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蒿末三克,五苓散一点五克(方见痰饮中),上二味混合,先吃饭,再冲饮方寸匕,一日三服。
《金鉴》:
《:,神良之品也,故诸方多用之;、、、味淡,故可以导利小水;官桂之加,取有辛热,能引诸药直达之处。
:罗东逸曰,治酒积黄疸,盖土虚则受湿,湿热乘脾,黄色乃见。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利;桂为向导,直达热所,无不克矣。
原文: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解初:黄疸,腹部胀满,小便不利,色红,自汗,这是表和里实的症状,应当攻下,用大黄硝石汤治疗。
《金鉴》:
原文: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梔子十五枚。&右四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解初:大黄硝石汤方:大黄十二克,黄柏十二克,硝石十二克,栀子十五枚,上四味药,用水一千二百毫升,煮取四百毫升,去滓,加入硝,再煮取二百毫升,一顿服下。
《金鉴》:
【学用导读】&&运用大黄硝石汤主治病证,必须重视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湿热夹瘀疸证:脘腹满痞,胁痛不移,身目发黄,小便黄赤而少,汗自出,舌质红或紫或暗有瘀点,苔黄,脉涩或弦。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大黄硝石汤,以主治湿热夹瘀疸证为基础方,以主治下焦瘀湿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湿热蕴结,瘀血内生,肆虐外溢,以此而演变为湿热夹瘀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身目发黄,脘腹满痞,胁痛,舌质红或紫,苔黄或腻,脉涩或弦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或伴有肝硬化,胆结石,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大黄硝石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感染及传染疾病等,都必须符合大黄硝石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大黄硝石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猩红热,支原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中医治法】&&清肝理血,利胆退黄。
【方药西用】&&具有保肝利胆、降血脂、抗突变、改善微循环、解除肠胃道平滑肌痉挛、增强肠胃推进功能、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能力等作用。
【处方用药】&&大黄四两(12g)&&黄柏四两(12g)&&硝石四两(12g)&&栀子十五枚(15g)&
随证加减用药:若湿热明显者,加茵陈、滑石,以利湿清热;若热毒盛者,加板兰根、虎杖,以清热解毒;若瘀血者,加当归、赤芍,以活血凉血补血等。
【煎服方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方证研究】&&肝气不疏,胃气不降,则脘腹满痞;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而为瘀,则胁痛;湿热熏蒸外溢,则身目发黄;湿热下注,则小便黄赤而少;湿热熏蒸,津液外泄,则汗自出;舌质红或紫或暗有瘀点,苔黄,脉涩或弦均为湿热瘀血之征。其治当清肝理血,利胆退黄。
方中大黄泻肝胆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去。硝石泻热逐瘀,使瘀热湿溃散,并软坚散结。黄柏清热燥湿。栀子清热泻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去。
【使用禁忌】 寒湿黄疸证,气血虚黄疸证,慎用本方。
原文: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消渴中)&
解初:黄疸病患者,小便色不变,想要自利,腹满而喘,不能用清热的方法,热消一定会哕,如果哕,小半夏汤治疗(方见消渴中)。
《金鉴》:
原文: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杨。(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解初:黄疸病,腹满而呕吐的,用柴胡汤治疗(必是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金鉴》:
原文: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解初:男子黄疸,小便自利,应当用治疗虚劳的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金鉴》:
原文:附方&
瓜蒂汤&治诸黄。(方见暍病中)&。
解初:附方:瓜蒂汤,治疗黄疸(方见暍病中)。
原文:《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
麻黄三两&,右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解初:《千金》麻黄醇酒汤治疗黄疸。麻黄九克,一味药,用美酒一千毫升,煮取五百毫升,一顿服用。冬季有酒,春季用水煮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谈黄胆及兼并证之治法
谈黄胆及兼并证之治法
(不明处请咨询医生指导)
黄胆之证,中说谓脾受湿热,西医说谓胆汁滥行,究之二说原可沟通也。黄胆之载于方书者,原有内伤、外感两种,试先以内伤者言之。内伤黄胆,身无热而发黄,其来以渐,先小便黄,继则眼黄,继则周身皆黄,饮食减少,大便色白,恒多闭塞,乃脾土伤湿(不必有热)而累及胆与小肠也。盖人身之气化由中焦而升降,脾土受湿,升降不能自如以敷布其气化,而肝胆之气化遂因之湮瘀(黄坤载谓肝胆之升降由于脾胃确有至理),胆囊所藏之汁亦因之湮瘀而蓄极妄行,不注于小肠以化食,转溢于血中而周身发黄。是以仲景治内伤黄胆之方,均是胆脾兼顾。试观《金匮》黄胆门,其小柴胡汤显为治少阳胆经之方无论矣。他如治谷疸之蒿汤,治酒疸之栀子汤,一主以茵陈,一主以栀子,非注重清肝胆之热,俾肝胆消其炎肿而胆汁得由正路以入于小肠乎?至于硝石矾石方,为治女劳疸之的方,实可为治内伤黄胆之总方。其方硝石(俗名火硝亦名焰硝)矾石等分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约重一钱),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色,大便正黑色是也。特是方中矾石,释者皆以当之,不无遗议。考《》矾石一名羽涅,《尔雅》又名涅石。徐氏说文释涅字,谓黑土在水中,当系染黑之色。矾石既名为涅石,亦当为染黑色所需之物,岂非今之皂矾乎?是知皂矾、白矾,古人皆名为矾石。而愚临症体验以来,知以治黄胆,白矾之功效,诚不如皂矾。
盖黄胆之证,中法谓由脾中蕴蓄湿热,西法谓由胆汁溢于血中。皂矾退热燥湿之力,不让白矾,故能去脾中湿热。而其色绿且青(亦名绿矾又名青矾),能兼入胆经,借其酸收之味,以敛胆汁之妄行。且此物化学家原可用硫酸水化铁而成。是知矿中所产之皂矾,亦必多含铁质。尤可借金铁之余气,以镇肝胆之本也。硝石性寒,能解脏腑之实热,味咸入血分,又善解血分之热。且其性善消,遇火即燃,又多含养气。人身之血,得养气则赤。又借硝石之消力,以消融血中之渣滓,则血之因胆汁而色变者,不难复于正矣。矧此证大便难者甚多,得硝石以软坚开结,湿热可从大便而解。而其咸寒之性,善清水腑之热,即兼能使湿热自小便解也。至用大麦粥送服者,取其补助脾胃之土以胜湿,而其甘平之性,兼能缓硝矾之猛峻,犹白虎汤中之用粳米也。
[按]︰原方矾石下注有烧字,盖以矾石酸味太烈,制为枯矾则稍和缓。而愚实验以来,知径用生者,其效更速。临证者,相其身体强弱,斟酌适宜可也。
或曰︰硝石、朴硝性原相近,仲景他方皆用朴硝,何此方独用硝石?答曰︰朴硝味咸,硝石则咸而兼辛,辛者金之味也。就此一方观之,矾石既含有铁质,硝石又具有金味,既善理脾中之湿热,又善制胆汁之妄行,中、西医学之理,皆包括于一方之中,所以为医中之圣也。且朴硝降下之力多,硝石消融之力多(理详砂淋丸下)。胆汁之溢于血中者,布满周身难尽降下,实深赖硝石之善消融也。又朴硝为水之精华结聚,其咸寒之性,似与脾湿者不宜。硝石遇火则燃,兼得水中真阳之气。其味之咸不若朴硝,且兼有辛味。似能散湿气之郁结,而不致助脾湿也。
特是《金匮》治内伤黄胆,虽各有主方,而愚临证经验以来,知治女劳疸之硝石矾石散不但治女劳疸甚效,即用以治各种内伤黄胆,亦皆可随手奏效。惟用其方时,宜随证制宜而善为变通耳。
[按]︰硝石矾石散原方,用硝石、矾石等分为散,每服方寸匕(约重一钱),大麦粥送下。其用大麦粥者,所以调和二石之性,使之与胃相宜也。至愚用此方时,为散药难服,恒用炒熟大麦面,或面亦可,与二石之末等分,和水为丸,如五味子大,每服二钱,随证择药之相宜者,数味煎汤送下(因药中已有麦面为丸,不必再送以大麦粥)。其有实热者,可用茵陈、栀子煎汤送服。有食积者,可用生、煎汤送服。大便结者,可用、麻仁煎汤送服。小便闭者,可用、生杭芍煎汤送服。恶心呕吐者,可用赭石、煎汤送服。左脉沉而无力者,可用生黄、煎汤送服。右脉沉而无力者,可用、煎汤送服。其左右之脉沉迟而弦,且心中觉凉,色黄黯者,、皆可加入汤药之中。脉浮有外感者,可先用煎汤送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出汗后再用甘草汤送服丸药。又凡服此丸药而嫌其味劣者,皆可于所服汤药中加甘草数钱以调之。
又黄胆之证,西人谓恒有胆石阻塞胆囊之口,若尿道之有淋石也。硝石、矾石并用,则胆石可消。又西人谓小肠中有钩虫亦可令人成黄胆。硝石、矾石并用,则钩虫可除。此所以用此统治内伤黄胆,但变通其送服之汤药,皆可随手奏效也。
至外感黄胆,约皆身有大热。乃寒温之热,传入阳明之府,其热旁铄,累及胆脾,或脾中素有积湿,热入于脾与湿合,其湿热蕴而生黄,外透肌肤而成疸;或胆中所寄之相火素炽,热入于胆与火并,其胆管因热肿闭,胆汁旁溢混于血中,亦外现成疸。是以仲景治外感黄胆有三方,皆载于《伤寒论》阳明篇,一为茵陈蒿汤,二为栀子柏皮汤,三为汤,皆胆脾并治也。且统观仲景治内伤、外感黄胆之方,皆以茵陈蒿为首方。诚以茵陈蒿性凉色青,能入肝胆,既善泻肝胆之热,又善达肝胆之郁,为理肝胆最要之品,即为治黄胆最要之品。
至愚生平治外感黄胆,亦即遵用《伤寒论》三方。而于其热甚者,恒于方中加数钱。又用麻翘赤小豆汤时,恒加滑石数钱。恐连翘利水之力不足,故加滑石以助之。若其证为白虎汤或白虎加汤证及三承气汤证,而身黄者,又恒于白虎承气中,加茵陈蒿数钱。其间有但用外感诸方不效者,亦可用外感,诸方煎汤,送服硝石矾石散。
黄胆之证又有先受外感未即病,迨酿成内伤而后发现者。岁在乙丑,客居沧州,自仲秋至孟冬一方多有黄胆证。其人身无大热,心中满闷,时或觉热,见饮食则恶心,强食之恒作呕吐,或食后不能下行,剧者至成结证,又间有腹中觉凉,食后饮食不能消化者。愚共治六十余人,皆随手奏效。其脉左似有热,右多郁象,盖其肝胆热而脾胃凉也。原因为本年季夏阴雨连旬,空气之中所含水分过度,人处其中,脏腑为湿所伤。肝胆属木,禀少阳之性,湿郁久则生热,脾胃属土,禀太阴之性,湿郁久则生寒,此自然之理也。为木因湿郁而生热,则胆囊之口肿胀,不能输其汁于小肠以化食,转溢于血分,色透肌表而发黄。为土因湿郁而生寒,故脾胃火衰,不能熟腐水谷,运转下行,是以恒作胀满,或成结证。为疏方用茵陈、栀子、连翘各三钱,泻肝胆之热,即以消胆囊之肿胀;浓朴、陈皮、生各二钱,生姜五钱开脾胃之郁,即以祛脾胃之寒;茯苓片、生薏米、赤小豆、甘草各三钱,泻脏腑之湿,更能培土以胜湿,且重用甘草即以矫茵陈蒿之劣味也(此证闻茵陈之味多恶心呕吐故用甘草调之)。服一剂后,心中不觉热者,去栀子,加生杭芍三钱,再服一剂。若仍不能食者,用干姜二钱以代生姜。若心中不觉热转觉凉者,初服即不用栀子,以干姜代生姜。凉甚者,干姜可用至五六钱。呕吐者,加赭石六钱或至一两。服后吐仍不止者,可先用开水送服赭石细末四五钱,再服汤药。胃脘肠中结而不通者,用汤药送服牵牛(炒熟)为末三钱,通利后即减去。如此服至能进饮食,即可停药。黄色未退,自能徐消。此等黄胆,乃先有外感内伏,酿成内伤,当于《伤寒论》、《金匮》所载之黄胆以外另为一种矣。
或问︰医学具有科学性质,原贵证实,即议论之间,亦贵确有实据。仲景治黄胆虽云胆脾并治,不过即其所用之药揣摩而得。然尝考之《伤寒论》,谓“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是但言发黄证由于脾也。又尝考之《金匮》,谓“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是《金匮》论黄胆亦责重脾也。夫古人立言原多浑括,后世注疏宜为详解。当西医未来之先,吾中华方书之祖述仲景者,亦有显然谓黄胆病由于胆汁溢于血中者乎?答曰︰有之。明季喻嘉言着《寓意草》,其论钱小鲁嗜酒成病,谓胆之热汁满而溢于外,以渐渗于,则身目俱黄,为酒疸之病云云。岂非显然与西说相同乎?夫西人对于此证必剖验而后知,喻氏则未经剖验而已知。非喻氏之智远出西人之上,诚以喻氏最深于《金匮》、《伤寒论》,因熟读仲景之书,观其方中所用之药而有所会心也。由斯观之,愚谓仲景治黄胆原胆脾并治者,固非无稽之谈也。
徐灵胎云︰《金匮》硝石矾石散方,原治内伤黄胆,氏之发明功效卓然大着。至矾石即皂矾,张石顽亦曾于《本经达源》论及,而先生则引《神农本草经》兼名涅石、《尔雅》又名羽涅,即一涅字,知其当为皂矾,又即其服药后大便正黑色,愈知其当为皂矾,可谓具有特识。又于临证之时,见其左脉细弱者,知系肝阳不能条畅,则用黄、、桂枝尖诸药煎汤送服;若见其右脉濡弱者,知系脾胃不能健运,则用白术、陈皮、薏米诸药煎汤送服,不拘拘送以大麦粥,此诚善用古方,更能通变化裁者也。
一妇人病黄病五六年,肌肤面目俱黄,癸亥秋感受客邪,寒热往来,周身浮肿。一医配与柴胡桂枝汤和解之,二剂肿消,寒热不作。遂配硝石矾石散一剂,俾用大麦粥和服。数日后复来云︰此药入腹似难容受,得无有他虑否?医者令放胆服之︰“倘有差错,吾愿领咎。”又服两剂其黄尽失。该医欣然述之于予。予曰︰“仲圣之方固属神矣,苟非名医之审定而阐发之,则亦沉潜汨没,黯淡无光耳。”噫﹗古人创方固难,而今人用方亦岂易易哉﹗盐山·张氏
我的更多文章:
( 13:19:08)( 11:07:25)( 01:30:22)( 01:24:47)( 23:36:15)( 09:09:00)( 04:09:40)( 03:59:47)( 03:54:29)( 03:38:0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匮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