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e驻胆囊炎胆结石症状西医治疗方法,胆结石的小偏方,?

您的位置:
1肝胆科定义
肝胆科定义
  我国是肝胆的高发国家,其中肝细胞癌、肝胆管结石、肝炎后和重型肝炎所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严重威胁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中国的肝胆外科结合国人的肝胆疾病特点,在肝细胞癌、肝胆管结石病以及损伤性胆管狭窄等的外科治疗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未来肝胆外科的发展将有望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1.现代生物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阐明肝脏和胆道的复杂结构和功能。2.肝胆系肿瘤等重大疾病本质认识的深化,将导致肝胆疾病治疗理论取得创新和突破。3.肝胆影像评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基于三维影像重建的虚拟手术系统的应用,将显著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安全性和彻底性,在围肝门外科、部分、移植肝胆道并发症等领域的外科治疗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4.循证医学原理和方法普遍运用,将使经典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获得不断改进、补充和完善,疾病治疗模式和规范也将得到重塑。5.社会经济的进步促使国人健康理念发生转变,更多患者将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预后将得到显著改善。6.随着以疾病为本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及联合诊疗机制的建立、完善和普及,将使各类肝胆疾病患者都能获得最优化的系统治疗。7.经济和学术的全球化将进一步推动东西方肝胆外科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全球肝胆外科事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本段由""编辑
2肝胆科易感染的人群
肝胆科易感染的人群
  1、长期不吃早餐者  许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有不吃早餐的习惯。然而医学专家对患有胆石症的人群同一些与他们年龄、体重相仿的健康人群作对照核查,结果发现,这些患胆石症的人群空腹时间都比健康人群长。其原因是空腹时胆汁分泌削减,胆汁成分也发生变化,其中胆酸含量削减,而使胆固醇在胆囊中沉积,长此以往,便可形成胆固醇结石。  2、爱吃甜食者  女生们比较爱吃甜食。不过在一份抽样核查中发现:90%以上的胆石症患者都有吃甜食的习惯。过量的糖分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加速胆固醇的积累,还会自行转化为赘肉,促使人体发胖,进而引起胆固醇分泌增加,促使的发生。  3、者  如今有许多肥胖人员,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的人,其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凡人高5倍。由于肥胖者血中胆固醇升高,以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也升高,而形成胆固醇结石。  4、长期食素者  正凡人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按一定的混合比例呈微胶粒状态悬浮于胆汁中,当这一比例破坏时,可引起胆结石。长期素食者,摄进卵磷脂不足,且素食中过多的纤维素妨碍了对胆汁酸的重新吸收,使胆汁中的胆盐浓度下降,卵磷脂与胆盐不足,导致比例失调,造成胆结石。  5、蛔虫感染者  不留意饮食卫生,易将蛔虫卵吞进消化道,成虫后蛔虫逆流进胆道产卵或死亡,可形成胆石核心。据核查,70%的胆结石均以蛔虫残体和蛔虫卵为核心。
本段由""编辑
3肝胆科常见的肝脏疾病
肝胆科常见的肝脏疾病
  一、 各种病原体感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如最常见的;还有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肝结核,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阿米巴肝脓肿等等。  二、 肝脏占位性。所谓占位,简单地讲就是指不正常的或非肝脏组织在正常肝脏组织内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并可能在其中生长、扩大,大多数可引起肝脏或全身损害。比如,各种良恶性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肝内胆管结石,等等。  三、 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脏疾病。最常见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是。  四、 酒精性肝病。顾名思义,这是由于过度饮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肝病,严重的可发展为脂肪肝、。  五、 药物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肝病。  六、 。比如,引起的肝炎。  七、 先天性或遗传性肝病。比如,主要以黄疸为表现的Gilbert综合征,就是一种先天性肝病。其他如多发性肝囊肿、海绵状肝血管瘤等等。  八、 肝硬化。它是各种原因长期损害肝脏后,肝脏病的晚期表现。比如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病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多见于慢性心功能衰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等。
本段由""编辑
4肝胆科胆结石治疗方法
肝胆科胆结石治疗方法
  对于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可以随诊和观察,但对于合并以下情况的患者,需要门诊就诊:  1、 充满型胆囊结石  2、瓷性胆囊  3、 合并  4、胆囊结石大于2.5cm  5、萎缩胆囊  6、有胆道家族史  7、合并胆囊息肉  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建议门诊就诊,在的指导下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本段由""编辑
5肝胆科胆囊炎治疗方法
肝胆科胆囊炎治疗方法
  胆囊炎,属中医“胆胀”、“胁痛”、“腹痛”、“黄疸”等范畴,因湿、热、瘀结肝胆,风寒湿热,肝胆脏腑功能失调,饮食劳倦,情志郁结所致病。风气通于肝,人体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寒温失调,气机不畅,阳气阻遏,枢机不利,导致邪热内蕴肝胆,阻遇脾胃,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失调。  论证方剂——蒲草清胆方  [成分] 败酱草、蒲公英、三颗针等。  [辨证] 肝胆气滞,湿热蕴结。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消痈散结,利胆消炎。  [用法] 水煎内服  针灸疗法  急性胆囊炎的针灸治疗,始见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已有人就针刺治疗胆囊炎的机制作了初步探讨[3]。但有关资料还不太多。近三十年来,在方法上有较大发展,电针、穴位注射、耳针、光针、腕踝针等法竞相应用,使治疗效果有所提高。从目前情况看,针灸及其各种变革之法对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疗效确切,如属急性化脓型、急性坏疽型胆囊炎或伴中毒性休克的胆囊感染则宜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甚或手术处理。  体针(一)体针  1.取穴  主穴:胆俞、阳陵泉、中脘、足三里。  配穴:绞痛加郄门、期门,黄疸加至阳,加曲池,呕吐加内关。  2.治法  每次从主穴中选取2-3穴,据症状加配穴。除期门不宜深刺,胆俞穴斜刺向脊柱外,余穴均宜直刺、深刺。在引发出强烈得气感应的基础上,施以泻法,持续运针3分钟-5分钟,留针30分钟-45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l分钟-2分钟。每日可针刺2次。  3.疗效  体针治疗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的效果,有效率在80%-90%左右。  (二)电针  1.取穴  主穴:胆俞(右)、胆囊穴、中脘。  配穴:日月、期门、梁门、太冲。  胆囊穴位置:阳陵泉下1寸-2寸,压痛明显处。  2.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不佳时,酌加配穴。寻准穴位后。进针深刺,出现强烈针感后即接通电针仪,胆俞、中脘接阴极,胆囊穴接阳极。采用可调波,强度由弱渐强,以能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1-3次。  3.疗效  据观察,电针后数天内症状可明显改善,体温恢复正常,腹部压病逐步消失,有效率在90%左右。  (三)耳针  1.取穴  主穴:分两组。(1)肝、胰胆、腹、耳迷根;(2)肩、神门、交感。  配穴:三焦、十二指肠。  2.治法  急性发作时取主穴第一组针刺,如效不明显,加配穴。采取病人能忍受的强刺激,持续捻转,或用电针。留针30分钟-60分钟,直至症状有所缓解。取针后,再选第二组穴行压丸法。压丸法治法将直径约1mm-1.5mm成熟之王不留行种子粘附在0.7cm见方的小块胶布上。在所选耳穴穴区探得敏感点后,用镊子夹取这种胶布一块,对准敏感点贴敷好。各穴贴好后,按压数分钟,并嘱病人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持续5分钟-10分钟。急性发作时,可增加按压次数,延长按压时间。  3.疗效  通过114例观察,用耳穴压丸法对减轻和减轻发作有明显效果。  (四)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胆俞、足三里、胆囊穴、中脘。  2.治法  药液:当归液、红花液、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B1,任取一种。  主穴每次选二穴,以五号齿科注射针头深刺(胆俞穴须斜向脊柱深刺),得气后,略作提插使针感明显,推入药液。如用当归液或红花液,每穴注入5如用10%葡萄糖液,每穴注入10ml。日穴注1-2次。  3.疗效  经临床应用,本法治疗急性胆道感染有一定效果。  (五)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日月、期门。  2.治法  氦氖激光器,功率7mW,波长632.8nm,光斑直径3mm。用导光纤维直接照射上述二穴,每穴照射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l)痊愈:经治疗后,疼病消失,超声波复查3次,提示阴性,随访未发;(2)有效;上腹部疼痛消失,唯放射痛尚存,超声波检查(规定在食后2小时)胆囊进出波间液平缩小在2.5cm之内,白细胞在8000/mm3以内;(3)无效:治疗后无改善。  完成全部治疗的胆囊炎病人76例,按上述标准,痊愈35例(46.1%),有效28例(36.8%),总有效率82.9%。  (六)其他措施  1.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禁食。静脉输液以纠正脱水和酸中毒。在右上腹热敷等。待急性发作缓解后,酌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3]  2.严重病例,应配合中西药物抗感染治疗。  3.针灸效果不显时,须即改用其他有效疗法(包括手术疗法)。
本段由""编辑
““肝胆科””英文释义:
此英文释义还没有添加
求医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求医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肝胆科词条统计
编辑总次数:30
最新编辑时间:
肝胆科合作编辑
肝胆科相关百科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胆结石的治疗中西医连连看
来源:全球医院网
栏目关注:
从胆结石的形成来说,胆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色素性结石和两者混合型结石。胆结石的治疗方法可分为保留与切除胆囊两大类。前者适于症状性胆结石和隐性胆结石。
导读:人生有三痛:、产痛、结石痛。对于患者,此病发作时的厉害可都是有所体会的,那么,胆结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胆结石的治疗方法可分为保留与切除胆囊两大类。前者适于症状性胆结石和隐性胆结石。胆结石的治疗中西医连连看胆结石的治疗中西医连连看之西医治疗: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胆结石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可分为一下两种:1、胆囊切除手术。胆囊切除手术主要适用于急、、胆结石、胆囊损伤及胆瘤。胆囊切除后,胆的作用就依靠肝内胆管分泌胆汁来起作用。2、胆囊造瘘术。对一些危急病例,由于发病时间久,全身情况差,胆囊无法切除又不允许继续非手术治疗时,胆囊造口术仍不失为有价值的胆结石的治疗方法。胆结石的治疗中西医连连看之中医治疗:从中医的角度看,胆结石主要根据不同的症状分为:型、湿热内蕴型、热毒炽盛型、血瘀内阻型。中医胆结石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对症的方法具体为:1、肝郁气滞型: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利胆排石。2、湿热内蕴型:清热化湿,通里攻下,利胆排石。3、热毒炽盛型:芳香开窍、镇静、清热解毒,通下泻火,利胆排石。4、血瘀内阻型: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利胆排石。(林雨芬)(责任编辑:jbwq)
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可以给予消炎药物和消炎利胆片口服对症治疗的
这位朋友你好,按现有的情况来分析,有可能是肠麻痹引起的,需要详细检查.明确一下诊断.才有治愈的希望,还要注意休息...
你好。这是需要根据检查的结果来选择治疗的方法,认为胆管结石直径大于1.5厘米,胆囊结石大于0.5厘米,一般不适合非手...
你好,需要化验肾功能和电解质看看。这个目前没有特殊治疗方法,
(一)血常规:大量出血后数小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即显著降低;失水病人则发生血液浓缩,红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压积增加,白细胞计数一般增高,严重感染者大多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的显著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可减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透表豁痰。用于急性惊...详情
[功能主治]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详情
[功能主治]清血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毒热。...详情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南门仓5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
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
治胆囊炎、胆石症秘方
53.1 变通大柴胡汤
【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18克,大黄、白芍、枳实、黄芩、半夏、郁金各9克,生姜12克。
【用法】每日1~2剂,水煎服,日服2~4次。
【功用】疏肝利胆。
【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疏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之邪热,与黄芩相伍能和解表里、清热利湿;与白芍同用,能柔肝舒肝止痛;半夏、生姜化湿和中、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腑清热、利胆消炎;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气药,并有利胆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之效。本方既能治“本”(抗菌、消炎),又能治“标”(止痛、退热),诚为一首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方剂。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附记】本方多为苦寒之品,故对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之急性胆囊炎不相宜,忌用。临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可套用照搬,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53.2 变通一贯煎
【来源】顾伯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2克,首乌、枸杞各9克,茵陈、虎杖各12克,生大黄6~9克(后入),生山楂12克,鸡内金3克(研粉分吞),麦芽12克,玫瑰花3克,佛手6克,绿萼梅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肝柔肝,疏肝利胆。
【方解】胆囊炎、胆石症多为肝胆湿热之标实证,又有肝阴不足之本虚证,本虚标实,治当兼顾。故方中以生地、首乌、枸杞甘寒补肾、滋水涵木、养肝柔肝;茵陈、虎杖、大黄清热利胆、消炎化石;山楂、麦芽、内金消食化滞以健胃,内金尚有化石之能;玫瑰花舒肝和血;佛手、绿萼梅舒肝理气。诸药合用,共奏滋水涵木,疏肝利胆之效。本方标本兼顾,一方面滋阴扶正,使水生木旺而不恋邪,一方面清泻祛邪,使炎消石溶而不伤正,相反相成,正复邪除,故收效颇著。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阴不足者)。临床胁痛隐隐,体倦乏力,口干咽澡,头晕目涩,舌质红,体瘦小,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为特征。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颇著。
53.3 金钱利胆汤
【来源】张羹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钱草60克,平地木、板蓝根各30克,枳壳9克,柴胡3克,赤芍、白芍各9克,生军3克(生大黄,后下),生甘草3克,硝矾丸4.5克(分吞)。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热,利胆排石。
【方解】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为君;硝矾丸、生军利胆排石、溶石为臣;板蓝根、柴胡、枳壳疏肝清热解毒;赤白芍、平地木养血、凉血、活血为佐;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为用,共奏清热、利胆、排石之功。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寒热、厌油、口苦、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疗效】多年应用,每收良效。一般服10剂即可见效。
53.4 加味五金汤
【来源】俞慎初,《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金铃子、川郁金各10克,玉米须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胆,化结排石。
【方解】中医认为,饮食厚味,劳逸失宜,则湿热内蕴,郁于肝胆,不通则痛,内灼胆汁,炼液成石,或湿热蕴于下焦致淋,煎熬尿液则成石淋等。根据湿热内蕴、炼液成石这一病理特点,而采用清热利湿、化石排石的药物配伍成方,故方用金钱草(为大金钱草)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排石;海金砂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鸡内金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脾胃、消食滞、止遗尿、化结石;郁金辛苦寒,入心肝肺经,行气活血、疏肝利胆;金铃子清热利湿、理气止痛、玉米须甘平,利胆、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消炎、排石之效。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加减】肝胆结石加枳壳、朴硝各6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后入);尿路结石加石韦、猫须草各12克;有绞痛者,加元胡粉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不但病情能得以控制,而且结石也多随之而化。
53.5 舒肝汤
【来源】盛国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香附、郁金各10克,枳壳6克,赤芍15克,枇杷叶10克,藕节15克,川芎9克,百合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舒肝理气,行气活血。
【方解】方中以香附为主,行气之中兼能理血,辅以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气;主以枳壳,入脾、肺而理气消胀,辅以赤芍入肝经而活血散瘀;枇杷叶专入气分,降肺胃之气逆;藕节专入血分,宣经络之瘀滞;川芎活血兼能行气;百合养阴柔肝以润燥,并防诸气药辛燥伤津之弊。诸药相伍,功能行气解郁、舒肝理气,使气行血运、源洁流清。
【主治】胆囊炎、急慢性、慢性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等。证属肝气郁结、肺气怫者。临床以胸胁闷痛或呼吸迫促等气机不得舒畅之症为特点。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附记】治病常法不应,另辟蹊径。从肺肝论治,从气血入手。调气不忘活血,理血不忘调气。气血同调,肝肺兼治,故顽症可愈。
53.6 威参汤
【来源】胡树芝,《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威灵仙、丹参、连翘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清热行瘀,通络止痛。
【方解】本病病因较多,但胁痛是其主证,瘀血、郁热,是其病机核心。方中以辛散温通咸软之威灵仙,通经络而止痛;苦微寒入血分之丹参凉血、行血、祛瘀;苦微寒之连翘清热,消痛、散结。全方清热而不伤中气,行血瘀而不损气血,以此为主方加减变化治疗慢性胆囊炎,药简效宏,取效颇著。
【主治】慢性胆囊炎。
【加减】如大便不通,或虽通而黏滞不爽,加枳实、二丑;腹胀、便溏、食少难消,加白术、莲肉、麦芽、炮姜;口干、咽燥、善饥、烦热、便干、溺赤,加杭芍、沙参、石斛、丝瓜络、天花粉、冬瓜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加赤芍、栀子、莲子心、芦荟;口甜而苦涩,加生半夏、莱菔子、冬瓜仁、佛手、川厚朴、桔梗、杏仁;合并胆石症,加金钱草、鸡内金、穿山甲;瘀血症状典型者,加水蛭、全蝎。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附记】另有一食疗方:小米30克,核桃2个(去硬壳)共煮至米熟,食之。每日1次,连服3个月,对于巩固疗效,大有裨益。因核桃肉甘涩富油脂,故用量以2个为宜,多则有腻胃滞中生热之弊,不能坚持久服,应予注意。
病非一日,非旦夕可奏全功。调畅气机,升降中枢,顾护胃气;节饮食,适寒温,和喜怒,医患结合,至为重要。
53.7 清胆消炎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20克,知母、黄芩、黄连各9克,金银花20克,连翘12克,柴胡6克,青蒿5克,丹皮9克,滑石12克,龙胆草、川郁金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退烧,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解】病由气滞血瘀、湿热夹杂所致。病为急性,此时湿热,尤以热盛为著,故用大队清热退烧之品——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龙胆草,配以柴胡、郁金解郁化瘀;青蒿、丹皮养阴活血清热;滑石利湿,诸药配伍,其清热退烧、消炎止痛之功甚著。
【主治】急性胆囊炎,高烧,胆囊肿大疼痛。
【加减】若恶心呕吐,加竹茹、藿香、清半夏;黄疸加茵陈、栀子;大便燥加大黄;胸脘痞闷,加枳壳、苦桔梗;腹胀加莱菔子、大腹皮;神志朦胧,加牛黄清心丸;烧退后,胆囊肿大疼痛不减者,加川楝子、元胡、生鳖甲、三棱、莪术、桃仁、犀黄丸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3.8 金钱开郁散
【来源】魏长春,《中医杂志》(2)1989年
【组成】金钱草30克,柴胡、枳实、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郁金、乌贼骨、浙贝母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
【方解】本方所主之病证,系湿热、气郁、结石阻于胆道,以致通降失职所致。本方系根据张仲景四逆散加味而成。方取柴胡疏肝达郁;枳实理气泄浊;白芍缓急止痛;甘草益胃和中;郁金解郁止痛;大贝母化痰散结;乌贼骨中和胃酸。金钱草一味,有清化湿热、解毒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金钱草有利胆作用,并能促进肝细胞的胆汁分泌,肝胆管内胆汁增加、内压增高,胆道括滑肌松弛,而使胆汁排出。还能使小便变为酸性,而促使存在于碱性条件下的结石溶解。综合全方的作用,具有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之功。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见上腹部间歇作痛、右胁疼痛尤剧,或呕吐苦水,或嗳气泛酸,恶心,舌苔薄白,脉弦。
【加减】作者经验,用本方宜随症加减,若兼脘痛,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若阴虚血热、烦躁、头昏头痛,舌质红绛者,则去柴胡,加焦山栀、决明子、旱莲草;若舌边有瘀斑,或妇女有痛经、经血色紫量少,加川芎、当归、丹参,或失笑散。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凡胆病湿热壅盛、大便秘结、出现黄疸者,即非本方所宜。
53.9 利胆解郁汤
【来源】任继学,《中医杂志》(2)1989年
【组成】柴胡15克,茵陈50克,马齿苋、金银花、川楝子、元胡各15克。
【用法】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半小时,然后煎服,每日1剂,头、二煎早、晚饭后半小时分服。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解郁。
【方解】《灵枢·胀论》描述“胆胀”的症状“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颇类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此方适用于肝郁不伸、湿热内壅、胆失通降者。故方用柴胡疏肝解郁;茵陈利胆清热;金银花清热解毒,川楝、元胡泄肝镇痛。马齿苋是治疗湿热下痢之要药,方中选用之,取其凉血解毒之功。药简力宏,功效非凡。
【主治】慢性胆胀病。症见右胁下作痛及压痛,经常向右肩背放射,纳呆,口苦,腹胀,恶心欲呕,反复发作,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数者。或有黄疸病史。胆囊炎见上述证候可以用之。
【加减】作者经验,运用本方应随症加减,如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少阳证候者,加黄芩、龙胆草各15克,清半夏10克,送服紫金锭1锭;偏湿热证候者,加木通15克,滑石75克,郁金30克,青皮15克,送服紫金锭1锭;偏胆郁证候者,去金银花,加砂仁壳10克,香橼皮15克。
【疗效】屡用效佳。
53.10 利胆排石汤
【来源】费宗祥,《新中医》(11)1987年
【组成】柴胡、广郁金、枳壳、木香(后下),炒山栀子、茵陈各10克,生大黄6克(后下),金钱草30克,焦山楂15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按常规煎煮3次,共取药汁600毫升,和匀,分3份,于早、中、晚饭前20分钟顿服。连服35天。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理气排石。
【方解】方用柴胡、郁金行气解郁、疏畅枢机;茵陈清肝胆之湿热,得大黄、山栀子之助,使湿热从两便分解,则清湿热、利肝胆之力尤著;金钱草清湿热、化结石;木香行气止痛与枳壳为伍则功效益增;山楂为消肉食积滞之要药,与木香相合,更增芳香健胃、消胀止痛之功。合用之,则可使肝胆疏、枢机利、湿热清、结石除。据有关实验资料证明,投本方有关药物10~20分钟,即可使胆汁分泌明显增加,40~60分钟,胆囊明显收缩,奥狄氏括约肌相应松弛,有利于胆石排出。本方随症加减,长期服用,未见伐胃伤脾现象。
【主治】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等。或合并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或慢性胆囊炎。
【加减】肝郁气滞型,加制香附、小青皮各10克;肝胆湿热型,加炒黄芩10克,并适量增加茵陈剂量。肝郁脾虚型,加白术、茯苓各10克,党参12克,或加炙黄芪15克;结石过多、过大者,酌加金钱草、海金砂(包)各15克,鸡内金10克,囊壁粗糙、增厚者酌加炙乳香、炙没药各6克,赤芍、桃仁、红花各10克;肝管结石及术后残余结石,加三棱、莪术各12克;痛甚加元胡15克,川楝子12克;纳差,加鸡内金10克,谷芽、麦芽各12克;呕恶加法半夏、陈皮各10克;便秘加芒硝10克(分冲)。同时配合脂餐,耳压疗法(附后)。
【疗效】治疗64例,以本方为主配合脂餐,耳压的三联法后,治疗1疗程者43例,2疗程者18例,3疗程以上者3例,结果:临床疗效:显效28例,有效36例,有效率达100%;排石效果:药后次日排石者4例,周内排石者54例,半月内排石者6例,未见治疗半月以上似未排石者。其中排石最多的胆囊结石为500余粒(多为黄豆,绿豆大小);排下最大的胆囊结石为1.6×1.1厘米,排下最多的肝内胆管结石为30余粒(多为黄豆、绿豆大小),排下最大的肝内胆管结石为1.0×0.6厘米。按照要求复查B超或胆囊造影,X线平片摄影40例,提示结石排净者5例,明显减少者27例,减少者3例。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三联法,即中药+脂餐+耳压。脂餐,即服上药后20分钟进餐。治疗期间,患者每餐均需适当加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如猪蹄、油煎鸡蛋、猪肉等。为避免日久厌食,可不断更换烹调方式或交替食之。耳压疗法:①取穴:肝、胰、胆、胰腺、胆管、胃、十二指肠、三焦、交感、眼、耳迷根;②加减:痛甚加神门:便秘加便秘点;③操作:常规消毒患者耳廓,并将事先备好的黏有一粒直径为0.1厘米大小的王不留行子的0.5×0.6厘米的胶布,准确分贴于上述耳穴上(贴前,可以探针寻找压痛点,胆石症患者之上述耳穴多数压痛点均较明显)。每次贴一耳,左右轮换,每周贴2次,连续5周。嘱每日餐毕,取仰卧、屈膝位,胆总管结石及肝管结石患者取坐位。然后自行用拇、食两指以适当指力压耳穴。压迫耳穴时切勿使贴于耳穴上之药丸移位或脱落,以免影响疗效。
53.11 清胆汤
【来源】经验方,《急腹症方药新解》
【组成】柴胡、黄芩、栀子、郁金、枳壳、大黄(后下)各15克,金银花、茵陈、金钱草各25克,黄连、芒硝(冲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理气开郁、利疸止痛、通下解热。
【方解】方中柴胡、郁金、枳壳疏肝利胆、行气止痛;黄芩、栀子、黄连、金银花、金钱草清热解热;茵陈利湿利胆;大黄、芒硝攻下通里。合而为方,互助为功,治疗胆囊炎症力专而效宏。
【主治】急性胆道感染、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属郁结型者。
【加减】热结型,加蒲公英、连翘各25克;热厥型,加人参15克,麦冬、五味子各20克;有瘀证者,加当归、红花各9克;伴有高热昏迷者,加犀角1克,冲化后由胃管注入。
【疗效】屡用皆效。
53.12 茵柴清胆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北柴胡6克,茵陈蒿9克,大黄3克,黄连6克,丹皮、金银花、大青叶、枳实、乌药各9克,栀子6克,猪苓15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方解】本方由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大黄牡丹皮汤等加减化裁而来。方用柴胡和解少阳;茵陈利胆退黄;大黄、枳实内泻热结;丹皮凉血清热;黄连、栀子、大青叶、金银花清热解毒;乌药理气止痛;猪苓除湿利便;甘草解毒。大队清热解毒药物的运用,对于因胆管阻塞或致炎性细菌侵袭所致的胆囊炎症,有较好的疗效。
【主治】急性胆囊炎。
【加减】湿重,加泽泻、车前、茯苓各9克。
【疗效】屡用效佳。
53.13 消癥积汤
【来源】张羹梅,《临证偶拾》
【组成】荆三棱、蓬莪术各9克,金钱草60克,硝矾丸4.5克(分吞),青、陈皮各4.5克,赤、白芍各9克,生川军3克(后下),车前子30克(包煎),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利胆。
【方解】本方主要适用于胆囊肿大积液者。胁肋属肝,右胁下块物则属于肝经积血。故方用荆三棱有“通肝经积血”,(《汤液本草》)的作用,与蓬莪术同用,则破血祛瘀、消积止痛的作用更好。大黄亦是“下瘀血,破症瘕积聚”(《本经》)的要药,同时有利胆作用。车前子配合赤白芍,则养肝柔肝的功效更佳。又以青陈皮、金钱草、硝矾丸等疏肝、利胆、消石的作用。诸药合用,活血化瘀以消癥,疏肝利胆以消石,其功甚著。
【主治】梗阻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积液。症见右胁疼痛、时时泛酸、痛处拒按、肿块、脉弦、苔腻。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本病初愈后,应改用参苓白术散加金钱草、硝矾丸善后,巩固疗效。
53.14 利胆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红柴胡、法半夏、炒栀仁、炒枳壳、莱菔子、川郁金、瓜蒌皮、焦山楂、炒神曲、枯黄芩、龙胆草(酒炒)各10克,大腹皮15克,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可连服5剂。痛胀愈后则停药,以后病发可以服此方数剂。自然逐渐减轻而痊愈。
【功用】苦辛开泄、宣湿清热、行气解郁。
【方解】本病为肝胆两经气血郁滞而成。故方用柴胡平肝胆相火,散血凝气滞,治五脏寒热邪气;用半夏开郁下气、散痞消胀、宣通阴阳;用栀子利三焦、解六郁、清热散结;用枳壳散留结、消胀满、散血破坚;用莱菔子化滞散瘀、消胀下气;用瓜蒌皮除热解郁、下气消痰;用郁金破瘀行气、散肝解郁;用黄芩除脾土湿热、泻肝胆;用山楂去食积、消油腻;用神曲泻胀满、消积滞;用大腹皮降逆气、消痞满;用生姜消胀满、开胃气。诸药相伍,共奏苦辛开泄、宣湿清热、行气解郁之功。
【主治】胆囊炎。症见右上腹膨满胀闷、胆囊压重、气逆嗳饱、甚则呕吐、右胁痛或时剧痛、食脂肪过多或油炸食物则痛发。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3.15 疏肝利胆汤
【来源】李培生,《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草),金钱草各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白芍、炒枳实各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解】本方是李教授多年临床诊治肝胆疾病的经验方,对肝胆湿热证有良好的疗效。本方是以经方大、小柴胡汤、四逆散为基础,又综合时方之有效药味加减变化而来。方用柴胡苦平疏木解郁;黄芩苦寒清火泻热,柴胡引达,黄芩苦降,升降协调,最能疏肝利胆,而为本方应用之主药。海金砂(系中草药之海金砂)、金钱草二味寒凉清利湿热,从而协调柴胡、黄芩发挥疏肝利胆之作用。鸡内金化石磨坚、消积导滞,使肝胆疏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郁金理气解郁、和血散结,佐芍药以和营舒急。金铃子入肝行气、止痛解结,伴枳实以消痞除满。茯苓白入气分、赤入血分,本方用赤茯苓深入血分而利湿行水。车前子通气道、利小便,使肝胆湿热蕴结之邪,得以从小便而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肝胆湿热蕴结之证(包括胆系感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黄疸以及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等)。
【加减】黄疸色深加茵陈;泛恶欲呕加炒川连、法半夏、橘红;腹胀加川厚朴、大腹皮;大便秘结,加酒洗川大黄;胁肋胀甚,加青皮;胁肋痛甚,加玄胡索;小便不利加滑石、猪苓、泽泻。又曾试用本方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治疗肝癌晚期病人出现黄疸者数例,亦有暂时缓解作用。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效果甚佳。
【附记】本方是李教授多年临床诊治肝胆疾病的经验方。据临床长期观察,用治肝胆湿热证确有良好的疗效。
53.16 通胆汤
【来源】李浚川,《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遂、大戟各3克,白芥子10克,虎杖12克,金银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功用】疏肝利胆,通络止痛。
【方解】中医文献本无胆囊炎、胆石症之名,但类似记述颇多。如《灵枢·胀论》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金匮要略》之“悬饮内痛”证,《景岳全书》之“痰饮停伏,胸胁疼痛”等,都与本病相近似。且治疗都以逐饮去痰为主,本方即寻源于此,如方中以控涎丹为主方,意在逐痰饮以利胆道之开通。方中四逆散虽为“少阴病,四逆”而设,但柴胡、白芍、枳实都有疏肝理气、散结缓痛的作用;黄连,吴茱萸能清热平肝和胃,有“左金平木”,调和肝胃之用;再加金银花、虎杖以清湿热;砂仁、木香以和胃,共奏疏肝利胆、排石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加减】发热加连翘、蒲公英;痛甚加延胡索;小便短赤加白茅根、茵陈草、金钱草;发黄加茵陈、黄柏;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呕恶加陈皮、白术。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附记】消化道出血及孕妇忌服。
53.17 利胆消胀汤
【来源】董建华,《光明中医》(3)1988年
【组成】柴胡、白芍、香附、枳壳、苏梗各10克,青、陈皮各6克,郁金、香橼皮各10克,佛手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理气通降、和胃利胆。
【方解】本方是治疗胆胀(肝胆气滞症)的首选方。该方重在调理肝用,但不伤肝体。故方用柴胡疏肝解郁,为肝郁症之要药;白芍养血敛阴以护肝体;香附、青皮辛苦疏肝理气;郁金辛苦凉,入心肺肝经解郁理气、凉血活血,堪称解郁之佳品;枳壳、苏梗、陈皮理气消胀、和胃通降;香橼皮、佛手理气而不伤阴。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通降、和胃利胆之功。
【主治】胆胀(肝胆气滞),症见右胁胀满或胀痛、口苦、善太息,常与情绪变化有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有情志、乳房胀痛、胃脘胀满疼痛、食少纳呆、心烦、头晕。
【加减】大便秘结,加槟榔10克,酒军3克;腹部胀满,加大腹皮10克,乌药6克;头晕目眩明显,加菊花、钩藤各10克;口苦心烦重者,加山栀子、黄芩各10克;脘腹痞闷,舌苔黄腻,加藿香、佩兰各10克,黄连3克;大便稀溏,加茯苓10克,苡仁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53.18 疏肝利胆汤
【来源】邹志为,《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柴胡10克,白芍、郁金各15克,绵茵陈30克,香附12克,青皮5克,延胡索、木香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胆囊炎。
【加减】夹热者,加黄芩、黄连或黄柏;兼呕吐者,加法半夏、川厚朴、竹茹;兼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兼有蛔虫者,加使君子、川楝子、槟榔;兼血虚者,加当归;兼脾虚者,加茯苓、白术;兼气虚者,加党参;苔厚腻夹湿者,加苍术、川厚朴、陈皮、茯苓;夹瘀者,加丹参、川芎;兼寒者,加干姜或桂枝。
【疗效】治疗82例,除1例疗效不佳,再经胆囊造影证实为胆囊粘连转手术切除外,其余81例均临床治愈,有效率为98.7%。
【附记】治疗期间以及预防复发必须配合饮食宜忌,饮食上必须戒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戒油炸、肥腻的高脂肪食物或质硬难消化和生冷寒凉之品;宜食质软容易消化的瘦肉、鱼类及新鲜蔬菜等,食用植物油。
53.19 利胆宽胸饮
【来源】张笑平,《中医杂志》(10)1990年
【组成】蒲公英、茵陈、赤茯苓各15克,瓜蒌皮、薤白、炒枳壳各10克,生山楂、紫丹参各30克,沉香3克(后下)。
【用法】水煎2次,心肌梗塞,急性胆囊炎每日2剂,4次分服,余者为每日1~1.5剂,分2~3次服。伴呕恶者,频频呷饮,呕吐即顿服之。除心肌梗塞者外,余均单用本方治疗。
【功用】清热利湿、通阳宣痹、理气宽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伴发冠心病,称胆心综合征。
【加减】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随证加减,即:①凡具右胁下胀满疼痛、胸宇闷塞、心悸气短、疲乏无力、纳食呆钝,或时欲呕恶,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白厚及滑腻,脉沉缓或弦滑或濡,或兼结代,证属中焦停饮、胸阳抑遏者,加川桂枝、炒白芍、焦白术各10克,炙甘草20克;②凡具右胁灼热胀满疼痛、胃脘或心前区闷痛或绞痛、心悸怔忡、纳呆或欲呕、口舌生疮,舌质红,苔白燥或薄黄,脉弦数或兼结代,证属肝胆郁火、心气郁滞者,加炒山栀、柴胡、荔枝核各10克,檀香5克(后下);③凡具右胁灼热胀满疼痛、心前区闷痛或绞痛、心悸不宁、口苦而黏、欲呕恶或厌油,或黄带频下,或身目黄染、溲黄便干,舌质红或绛或紫暗或兼瘀点、瘀斑,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或弦濡或兼结代,证属胆腑湿热、心脉瘀阻者,加龙胆草、红花各10克,广三七、生大黄(后下)各5克;④凡具胸胁持续剧痛、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冷汗淋漓,脉沉细欲绝,证属胆心痹阻、气阴两竭者,加西洋参或生晒参(另煎)、麦冬、五味子、延胡索各10克,并静滴参麦或参附及丹参注射液。
【疗效】治疗75例,服药时间最短20天,最长120天,治疗结果:临床治愈43例(占57.3%),好转28例(占37.3%),进步4例(占5.3%,均为病程长达20年左右的高龄患者),总有效率达100%。其中中焦停饮、胸阳抑遏型31例中,临床治愈29例,好转2例;肝胆郁火、心气郁滞型19例中,临床治愈10例,好转8例,进步1例;胆腑湿热、心脉瘀阻型22例中,临床治愈4例,好转17例,进步1例;胆心痹阻、气阴两竭型3例中,好转1例,进步2例。
发表评论:
馆藏&5362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囊炎胆结石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