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2T平扫(层厚层距7mm)右顶叶兽片状密度减低影,体位关系不除外

46例眶内肿瘤CT诊断--《徐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46例眶内肿瘤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CT在眶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Sytec4000型全身扫描机对46例眶内肿瘤进行扫描,层厚层距均为3mm,范围从眶上缘到眶下缘。结果46例眶内肿瘤,位于肌锥内19例,肌锥外27例;肌肉浸润4例,视神经压迫移位5例,视神经增粗3例。45例行增强扫描,轻度增强5例,中度增强4例,明显增强19例,无增强17例。结论CT扫描在眶内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分类号】:R814.42,R814.42【正文快照】:
眶内肿瘤种类繁多,病因各异,鉴别诊断困难。自CT应用于眼眶检查,大大地提高了眼眶肿瘤的发现率和诊断率[1],其临床价值已得到广泛肯定。本文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1998年1月我科住院的46例眶内肿瘤的CT表现,讨论眶内肿瘤的CT诊断价值。1资料和方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艳红,戴玲,林征;[J];临床护理杂志;2004年03期
张可杰,徐梅,蒋德君,牟琳,郭梦翔,董劲虎;[J];临床误诊误治;1999年06期
张长河,信鸽,李兵,牛贺平;[J];临床眼科杂志;2003年01期
郭素珍!100730,宋国祥!300211;[J];眼科新进展;2001年02期
毕小军,胡怡芳;[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1997年05期
吴伯乐,黄庆琳;[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5年02期
孙保锦,陈力,房彤,韩鹏,李力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11期
向前;许雪亮;刘双珍;王成业;;[J];眼视光学杂志;2006年05期
戴玲,颜建华,于强,庞友鉴;[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年04期
高玲,王涛,唐罗生,朱晓华,唐朝珍,刘湘平;[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翼飞;[D];暨南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才松;[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8年02期
李兴亚;[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王茂强,崔志鹏,于国,杨立,张金山,曹丹庆,高育?;[J];中华肿瘤杂志;1999年02期
刘利君,彭明惺,魏兴长,刘铭;[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8年04期
赵虹,李彬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冼超贵,林焕新,郑列,黄芳;[J];癌症;1998年04期
吴剑波,梁立华,罗泽斌,唐震,刁胜林;[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年01期
黄正林;[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年07期
方文涛,陶巨蔚,陈文虎,凌美玲,周允中;[J];中华外科杂志;1998年10期
郑穗生,奚美芳,吕宏林,陈阿娜,任付邦,周勇;[J];实用医学杂志;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邵毅全;钟鸣华;邵毅敏;;[A];第一届全国流体动力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0年
陈树林;;[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秦承显;孙清刚;于树才;巩凯;;[A];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朱立东;;[A];山东抗癌协会普外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王勇;沈峥嵘;;[A];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九届推拿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继续教育项目论文汇编[C];2006年
朱武生;石静萍;刘新峰;张仁良;徐格林;殷勤;张申宁;樊小兵;杨昉;;[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李新华;彭沛;;[A];贵州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何永刚;蔡伟耀;陈曦;杨卫平;李宏为;;[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刘群;李鹏;王鹏;朴颖哲;王晓光;李文良;;[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章崇志;;[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伟;[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冯野;[D];吉林大学;2006年
郭会芹;[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段鸿飞;[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07年
杨明;[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肖驰;[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陈黎明;[D];清华大学;2002年
梁宗辉;[D];复旦大学;2005年
卢秀波;[D];郑州大学;2007年
张惠琴;[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丙飞;[D];吉林大学;2007年
茹海明;[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邵惠江;[D];浙江大学;2008年
张浩;[D];吉林大学;2008年
郑剑忠;[D];吉林大学;2008年
李小龙;[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张丹霞;[D];中南大学;2009年
郭治宇;[D];浙江大学;2006年
林益山;[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杨珠莹;[D];浙江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CT在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清&&&&作者单位:杨清 223600
江苏,沭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探讨CT在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39例经手术证实的胆管结石患者,男23例,女16例,西门子Somatom AR nova全身CT扫描机,使用层厚10 mm,层距10 mm扫描,12例使用薄层CT扫描机(层厚、层距均为5 mm)。结果
显示肝内胆管结石23例,合并胆管损伤4例,胆管癌2例,20例显示CT高密度影等直接征象,17例显示肝内胆管间接征象,肝外胆管结石24例,均位于胆总管下端,胆管癌胰头癌各1例,14例显示胰头高密度影等直接征象,22例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等间接征象,8例合并胆结石。结论
CT在诊断胆道结石时,依据直接征象,参考间接征象可提高诊断准确性,薄层扫描技术可提高结石显示率,证明CT在胆管结石诊断中有肯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胆管结石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T on diagnose of gallstones in bile ducts
&&& YANG Qi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Shuyang People?s Hospital,Shuyang 223600,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CT action in diagnosing gallstones in the bile ducts.Methods& Thirty-nine patients had been confirmed with disease of gallstones in the bile ducts,of which 23 were men and the rest 16 were women. Whole body CT scanning machine was produced by Siemens Somatom.AR.nova,with layer thickness and layer distance both in 10 mm,12 patients were scanned by lamella CT scanning machine (layer thickness and layer distance are in 5 mm). Results& Showed 23 patients with disease of calculus of intrahepatic duct,4 with coalition bile ducts damage,2 with cancer of biliary duct,20 results showed direct sign of CT high density hatching,17 results showed indirect sign of calculus of intrahepatic duct and 24 calculus of extrahepatic duct,which were all in the lower end of common bile duct,1 suffered cancer of the bile duct,1 suffered carcinoma of head of pancreas,14 results showed direct sign of head of pancreas high density hatching etc,22 suffered cholangiectasis in liver and indirect sign of choledochectasia,8 persons were coalition gallstones in the bile ducts.Conclusion& In diagnosing gallatones in the bile ducts,CT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es based on direct sign and indirect sign.In the mean time,lamella scanning technology can show gallstones more clearly.This proves that CT is justified with positive clinical value in diagnosing gallstones in the bile ducts.
&&& [Key words]& tomography,X-ray computed;bile ducts gallstones
&&& 胆管结石在我国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有关胆结石的CT诊断国外文献已有报道,但国内报道甚少。笔者收集四年经手术证实的胆管结石39例,对其CT征象和诊断进行了分析总结。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1998年10月至2002年10月搜集39例胆管结石患者,均经手术证实。男23例,女16例,年龄23~71岁,平均48.4岁。右上腹痛37例,发热33例,黄疸31例,病程23天~42年,平均8年。&
&&&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使用西门子Somatom AR nova全身CT扫描机,层厚10 mm,层距10 mm,12例应用薄层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 mm)。34例行超声检查,10例行PTC检查。胆管结石按部位分为三类:(1)肝内胆管结石15例;(2)肝外胆管结石16例;(3)肝内外胆管结石8例,其中合并胆囊结石8例。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三类分别放入第一、二类中讨论。肝门胆管扩张的划分:在肝内层面以肝门为中心将肝断面分为同中外三等份,以内中带胆管扩张者称轻度,三带胆管扩张并外带胆管断面数目>5个者称重度。
&&& 2& 结果
&&& 2.1& 肝内胆管结石& 共23例,无其他疾病者17例,合并胆管损伤4例,胆管癌2例。
&&& 2.1.1& CT直接征象(20例)& (1)肝内胆管结石高密度影18例,呈圆形、椭圆形、环形、同心圆形、斑点状和不规则形态,为多性,边缘锐利,CT值为59~133 HU。(2)肝内胆管软组织密度影2例,呈斑点状,边缘欠清,CT值为43 HU。
&&& 2.1.2& 间接征象(17例无合并其他疾病者)& 肝内胆管扩张,轻度扩张14例,重度扩张3例。
&&& 2.2& 肝外胆管结石& 24例均位于胆总管下端,无其他疾病22例,胆管癌和胰头癌并发者各1例。
&&& 2.2.1& CT直接征象(14例)& (1)靶征9例[1]:高密度靶征7例,胆总管内高密度影,围绕有水样密度影,软组织密度影呈椭圆形。(2)胰头内高密度影5例,呈圆形或点状,边缘锐利,CT值为91~112 Hu。
&&& 2.2.2& 间接征象:(1)为肝内胆管扩张,22例无其他疾病者中有20例肝内胆管扩张,轻度扩张15例,重度扩张5例;(2)胆总管征象:①胆总管扩张,下端逐渐变细,无肿块6例;②胆总管扩张,下端突然变细,无肿块2例;③胆总管不显影2例。观察31例无其他胆系疾病的胆管结石,发现内带胆管显示23例,未显示8例,外带胆管显示22例,未显示9例。&
&&& 2.3& 胆石胆囊炎& 8例CT表现胆囊增大,长径超过5 cm,胆囊壁增厚超过3 mm,胆囊周围出现低密度环,是继发性水肿表现。
&&& 3& 讨论
&&& 3.1&& CT与其他影像诊断方法的比较& 本组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顺序为超声、PTC、CT。但CT对含钙结石的显示率较高。与超声检查比较,CT在显示肝内胆管结石、胆囊颈结石以及钙胆汁方面优于超声。而在显示胆囊内等或稍低密度结石及泥沙样结石方面不如超声[2]。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顺序为PTC、CT和超声。超声准确性高,简便迅速,价廉,无禁忌证,具有无创性而成为首选,但受消化道气体影响对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结石检出率低。PTC尽管具有定位准确,成功率高的优点,但因有创而常慎重采用。CT无创,无禁忌,图像清晰逼真,密度分辨力高,能显示不同密度的结石,不受气体、脂肪和骨骼的影响。CT是多器官检查法,在阻塞性黄疸,上腹部疼痛及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中常因其无创而应用,由于其密度分辨率是X线检查的10~20倍[2],有时可意外发现胆管结石。当首选方法的超声因技术原因不能进行时,CT可代替它做初筛检查,如CT发现肿瘤或大的胆管结石,影像诊断即可告终,其不足是价格昂贵。在结石诊断方面。CT不宜首选,如有条件可作为补充手段。
&&& 3.2& 胆管结石的直接征象
&&& 3.2.1& 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多发性高密度影提示为结石。本研究中发现在23例中有肝内高密度影18例,比例较高,可能与本组肝内胆管结石含钙高有关。同时发现高密度影多位于扩张的胆管内,伴远端胆管扩张(18例),这点有别于肝内钙化灶。同时应注意对软组织密度结石的发现。
&&& 3.2.2& 肝外胆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的直接征象靶征和胰头高密度影可作为CT确诊的依据。我们发现靶征9例,胰头高密度影5例,共14例。9例靶征中7例为高密度影,2例为软组织密度影。另10例无直接征象,说明低密度或软组织密度结石的发现较困难。胆总管结石显示率的高低与胆色素结石含钙少有关,也与扫描技术有关。24例肝外胆管结石中薄层扫描12例,发现直接征象9例,说明薄层扫描能增加直接征象的显示率,并能了解周围结构,提高诊断率。另外训练患者呼吸,保持层面的连续性很重要。
&&& 3.3& 胆管结石的间接征象& 肝内胆管扩张程度在良恶性病变之间有无差异,用直接胆道造影发现良性胆道梗阻为枯树枝征,恶性胆道梗阻为软藤征,两者相差显著。良性病变的肝内胆管扩张要比恶性的少,重度扩张均为恶性病变所致。笔者发现本组结石的肝内胆管扩张在CT上表现以轻度为主,与PTC的枯树枝征表现相似。经与肿瘤组对比发现两者肝内胆管最大直径均数相差不显著,故肝内胆管扩张程度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 3.4& 胆总管征象& 胆总管下端逐渐变细为肝外胆管结石多见,本组6例。胆总管下端突然变细,本文2例,为非结石特征,而以肿瘤多见。胆总管下端突然终止为恶性病变所致。
&&& 胆囊结石即使含钙量少也能被CT清楚地显示,但阴性结石仍需静脉注射胆影葡胺或口服碘番酸,诊断不肯定的病例,更换体位扫描可以显示结石相应的移动,从而明确诊断[3]。阴性结石引起的胆囊炎合并其他疾病时,需与胆囊癌鉴别,有文献报道一种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它的CT表现与胆囊癌类似。同样有胆囊壁增厚,胆囊内结石以及胆囊附近形似胆囊癌侵犯肝组织的脓肿[4]。术前误诊为胆囊癌。
&&& 总之,我们提出胆管结石的CT诊断,应依据直接征象,参考间接征象,提高诊断率。薄层扫描技术可提高肝外胆管结石的显示率。总之,CT在胆管结石鉴别诊断中有肯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9.
曹丹庆,蔡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6.
李果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Goodman ZD,Ishak KG.Xanthogranulomatous chdecystitis.Am J Surg Patho,3.
(本文编辑:江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咽旁间隙肿块的CT诊断--《2005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5年
咽旁间隙肿块的CT诊断
【摘要】:正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简称PPS),是位于咽周深部的潜在间隙。CT检查可清晰地显示该区域的组织结构,对肿块的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本文收集我院年间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咽旁间隙区肿块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2例,女9例,年龄21-83岁。发生在腮腺10例,颌下腺2例,涎腺外肿块4例,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检查方式采用东芝TCT-300S型和西门子Esprit Plus全身CT扫描机,层厚层距均为5mm。所有病例均采用平扫+增强。
【作者单位】:
【分类号】:R816.96【正文快照】:
咽旁间隙少田旧ph狱yngeal,简称即s),是位于咽周深部的潜在间隙。CT检查可清晰地显示该 区域的组织结构,对肿块的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本文收集我院年间经 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咽旁间隙区肿块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8年05期
,赵瑞利;[J];中国综合临床;2002年08期
张治成!463000河南驻马店,高学瑞!463000河南驻马店,林汉文!463000河南驻马店,邹伟云!463000河南驻马店;[J];人民军医;1999年04期
王明亮;董光;全世杰;王现亮;孟凡莲;;[J];放射学实践;2007年10期
谭汉提,潘朝斌,李劲松,陈伟良,杨朝晖;[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9期
崔广学;闫学勇;韩小梅;李文超;;[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年07期
杨一兵;;[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0年05期
熊海健,王国民;[J];上海医学;2000年06期
朱旭东,席建设;[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7年02期
;[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德安;;[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交流大会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诊断与研究学习班论文集[C];2007年
胡建妙;;[A];2005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宋济昌;;[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徐雷鸣;;[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惠周光;高黎;易俊林;李素艳;黄晓东;罗京伟;肖建平;徐国镇;;[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董频;;[A];华东六省一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暨2008年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戴利波;林山;程可佳;汪审清;;[A];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成立60周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邓毅;吴元庆;陈荣荣;初亭;;[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李兆生;;[A];华东六省一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暨2008年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徐雷鸣;章士正;;[A];2005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东朱 广平记者 蒋寒;[N];科技日报;2006年
广东佛山第一人民医院
段园晖;[N];健康报;2009年
刘东朱?广平记者
蒋寒;[N];科技日报;2008年
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
罗小宁;[N];医药经济报;2011年
;[N];保健时报;2005年
首都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
艳华;[N];华夏时报;2002年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主任医师
王正敏;[N];文汇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邦华;[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庞学利;[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黄江琼;[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罗德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伊志强;[D];北京大学;2008年
邱明国;[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兆生;[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阮洋;[D];吉林大学;2008年
张静;[D];中南大学;2008年
刘小红;[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王锋刚;[D];苏州大学;2011年
高泳;[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殷磊;[D];暨南大学;2007年
杨红茹;[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陈一鸣;[D];暨南大学;2009年
谢光辉;[D];暨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顶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