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 推荐几本书 能够消除浮躁心理的 修身养性的书籍 小弟感激不尽

有人说当今社会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心理严重,对下面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的心态
我恨裤兜囵齶亂
这种现象的确很严重.大家都不想脚踏实地工作,都想一夜暴富.具体在各个行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娱界,快男超女比赛,一夜成名,不再象以前的演员,演戏十几年才获得公众的认可;各种“门”事件,利用不道德的事情,来炒作,让自己出名,甚至利用潜规则出名.……官场,都是按照领导意图办事,领导重视的才做,领导指示的才做,不愿意按照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以期在3~5年任期内讨好上级,升官发财.企业,什么值钱就跟风生产,完全不顾行业发展规律,不愿意夯实消费基础,不愿意辛苦研发,只希望一次发达.教育,什么值钱就生产什么专业,完全不顾国家长远发展.要求越来越低,出来的学生根本不适应社会的要求.以前一个中专生能够马上上岗,现在本科生都要重新培训人心,人人都想赚大钱,上班时候都开着电脑看股票,完全放松对专业的学习和深造,只希望赶快赚钱.…………对我来说,我倒是很随和,在喧嚣浮躁的都市,仍然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我不炒股、不炒房,只炒菜.有时间回去陪伴家人,不热衷应酬.好好干好自己的工作,不抱怨,也不讨好.能够升职就升,不能升也不讨好.钱不要多,够用就行.空闲时间看看书,主要是文史政治类,陶冶一下自己,偶尔钻研技术问题,通常交错进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篇一:《浮躁社会》
大自然在缔造生命的同时,赋予了每一个生命种族一个平等的生存存在发展的空间机会,看似桎梏生命生存存在发展的缺陷劣势,恰恰却是推进种族进化演绎的优势。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界中长久不衰而且建立起居于人类自己的霸业,就是因为人类在自然进化演绎过程中将本属于自己的劣势充分发挥到了极至,人类的群居,使人类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监督,共同改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整体。人类这种特有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监督,共同改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整体属性,不断增强人类整体的凝结了,从而进一步推进人类的进化演绎,使之人类闪耀着文明的光辉,从披枝戴叶,茹毛饭血逐步走向装
戴丝,佛鼎错杯。
人类文明的核心不仅仅只是物资的丰富和生产生活工具的先进,更重要的是人类整体提升的凝结力。人类整体的凝结力当然有赖于处于整体核心位置的个体的水平能力素质及进化发展水平,但是更重要的是,整体的水平能力素质(智力)及进化发展水平(文明程度)决定着整体的生存存在发展空间和机会。优秀的团体孕育着优秀的个体,优秀的个体不断提升着团体的凝结力,从而不断推进着团体的进化演绎。
功利主义,私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不过是人的自然生物属性的沉渣泛起,浮躁的社会,狼烟四起,狼烟四起首先是思潮四起,其次是流言四起。一个充满血腥的社会与虎豹豺狼生存的环境有何区别?
因此,浮躁社会,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种倒退,每一次由浮躁引起的杀戮其实就是对妨碍文明进程行为的一次清理。人类要想长期占据自然界中处于不贩之地的位置,上万年乃至数亿年的进化演绎,能够打破人类的不是其它种族生命,恰恰是人类自己。人类只有不断提升整体的凝结力,相互学习,相互关心,相互监督,共同改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拼弃狭隘的功利主义,私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人类才有望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存在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浮躁社会,是个性张扬的社会,是自由主义泛滥社会,是野蛮与文明交织的社会,是人类从四肢着地到两脚直立逐步走向文明理性的必经程序和重要发展环节。浮躁社会是一个过渡社会。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浮躁表现
浮躁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根源,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和功利化、生活和工作不稳定、人生发展没有稳定的预期、竞争激烈和天灾人祸等等,都是浮躁的诱因。
对于学生来说&
浮躁是有广泛原因的。一位大学生在大学网站的论坛上写道:“我们所经历的改变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成长的人所不可比拟的。社会的急剧发展、竞争的急剧上升,让我们还没有走向社会就感到了社会的压力……大量的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准则也给我们带来了难以抗拒的冲击。”
有些青年人往往在本领域内还没彻底钻研明白,就这山望着那山高了,他们嫌自己的工作成功太慢,有太多的人力无法解决的因素阻碍自己成功,于是四处张望、寻找“跳槽”机会。等他们到了新的工作中,板凳还没坐热,又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外界的诱惑下,想去尝试更“适合”自己的机会,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把浮躁心态传递给同事。尤其在学术界,许多大学老师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利用手中的资源业余经商。国家的课题申请不了几个,在企业里却是地道的“红人”,没有三两年,房子车子就置备齐了。这不免让安心做学问的同事眼红不已。正因为人人都爱跟周围人比较,于是走捷径获得眼前利益的人,往往成为人们眼红与效仿的对象。这便是浮躁容易传染的根本原因。
中年人的浮躁&
有自己的特色,不少人发现,人到中年理想没有完成几个,不免急躁外加懊恼。工作与生活初步稳定,但忙于应酬,身心俱疲,又只能坚守。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总会不自觉地表现出对变化的渴望,显出“不合时宜”的浮躁。
老年人的浮躁&
人到老年,不少人感到寂寞、孤独。于是,当社会中贪污腐败、世风日下的现象被媒体大量报道后,老年人正好有大量时间来消化这些内容。他们每每和自己记忆中的那个美好年代做比较,越发感叹社会的道德滑坡、人心不古。也有不少老年人退休金微薄,感觉被社会欺骗和抛弃了,而不停地抱怨。身体有病的老人,更容易有情绪障碍。上述这些都可能是老年人心情浮躁的来源。
人类既无疾跑如飞的能力,又无尖牙利齿,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自然界萌生劣态中使之种族得以继续延续并不是因为人类的进化演绎打破了自然物种生存存在的发展规律,而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弱点缺陷迫使人类为了生存存在发展不得不选择群居的生存存在方式。
战胜浮躁的关键是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
减少浮躁情绪可能是个长期过程:
首先需要我们放平心态,正本清源,无论身居何位,都不要盲目攀比,更不要惟利是图。
其次,要有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或心理复原能力,通常可以通过阅读一些饱含智慧的书籍、经常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来获得对浮躁的免疫力。
浮躁的产生大多数都是由于压力太大、头绪太多,或选择太多,节奏太快。
因此,要暂时告别压力太大的社会情境,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身心,徒步旅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另外,培养一种闲情逸致,一种为之神往的业余爱好,也是很好的解决浮躁的方法。
篇二:《陈明:物化目标让社会浮躁》
【题解】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心灵的不平静形诸于外,神马都是浮云。当今社会强调所谓的“物质决定论”,势必导致物欲横流的社会取向,同时又缺乏道德引导及精神建设,这种风气将无所约束进而泛滥了。
【题解】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心灵的不平静形诸于外,神马都是浮云。每个人都在物质的大潮中随波逐流,而不能沉静地对待生活乃至生命。《大学》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当神马都变成浮云】
浮躁是现代性的特征。因为世界被分解,人也失去统一性,灵与肉不仅分离,而且以肉释灵,身体成为本体。而后现代的特征,则更是碎片化,“神马都是浮云”。浮云似的目标,令人目不暇接,套用庄子的话:“吾生也有涯而欲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显然,结局只能是夸父逐日,在饥渴中死去。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只是为了这个进步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又该如何弥补?事实上,生命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一切的价值和意义,离开了个体这个经验主体的承担都是虚无飘渺的。
宗教或许是应对浮躁的良药之一。宗教一般建立在关于灵(指灵魂、性灵等)的基础上,也可称为灵的守护者。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物质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所以它应该是指向精神的、灵魂的,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
& 【知止而后方能定】
怎么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寻找心灵的安宁?或者古人的智慧可以给我们帮助。《大学》里说“知止而后能定”,“止”的原意是脚趾。“知止”是人知其所止的意思。作为目标,它是主体意识的投射或外化。不同背景的哲学家列维纳斯和塞尔,都认为意志、欲望、理想、信念等都是意向性的、目标性的。
具体到个人,定、静、安、虑、得应该从每个人的经验中得到验证。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怎么走?肯定是朝向心中的目标。又如何确立目标?最后剩下的问题必然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大学》中的“止于至善”,是儒家提供的选择。与《圣经》中的论述是基督教提供的选择一样。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机缘、心性做出自己的选择。这里面很难说有什么高下的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人生的整体规划,只有以这样一种终极性目标为基础,才能带给心灵深处相对稳定的平静。这个目标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是生命的最高本质――“目标”即意味着它是待实现的,是生命存在本身。
& 【《大学》不仅是行为规范】
宋儒把《大学》理解为“大人之学”,即成人之学,学的不再是“洒扫应对进退”等事,而是要“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个“至善”是圣希天的天地境界,是戴震说的“与天下共遂其生”。我理解“得”是指“止于至善”这个目标的确立。那么确立这个目标之后,如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大学》有一个十分系统的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成为作为经验个体的我们立志、志于道的起点。这里要强调的是“格”,即“感而通之”的意思。物之所以可感,是因为它不是单纯的物理事实,而是一个体现着天地生生之德灵性存在。“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体现的是宇宙生机,宇宙被理解为一个大生命体。它是有目的的,因而是有价值的,也因而是有意志的。作为其中之一员,我们如果灵性尚存,难道不会凛然有感凛然有悟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 【每个人都该有目标】
在这个精神流放,意义缺失的时代,身可以有家,心却在流浪。寻找一个精神家园,精彩地度过一生恐怕是很多人的渴望,而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是在大海中失航一样,让人感到无助和恐慌。所以,对于个人来说,目标的设定与个人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相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最终指向的“至善”,所以从修身开始,要求人们谨遵仁、义、礼、智、信,懂得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这对我们建立和谐社会不无益处。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找到与自己位置相对应的进一步追求的目标。
传统社会中的目标实际是一个道德目标。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应该是一个普遍的价值原则,这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不要成为票子的奴隶】
其实,说现代人没有目标也是不合适的,很多人追逐金钱、职位、房子、车子等物质财富,这也是目标。不过目标有境界高低的不同,不同的目标指向不同的人生。现代人趋于逐物而为物所役,这是一种悲哀。物质生活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但不是最终目标。像古人一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许有点难,但是现在我们大部分人已经衣食足、仓廪实了,在追求物质生活进一步丰富的同时,给自己的灵魂也留一点上升空间,不仅应该,同时也属可行吧?
& 【物欲必须有一个“度”】
造成逐物潮流,应该跟社会和个人两方面都有关系。首先,物质是人们必不可缺的生存基础,如荀子所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这是人性的一方面,人们希望过得安逸舒服,而这些必须通过物质来满足,这是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一个诱因。但是,物欲必须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就与教化有关,与社会风气有关。当今社会强调所谓的“物质决定论”,势必导致物欲横流的社会取向,同时又缺乏道德引导及精神建设,这种风气将无所约束进而泛滥了。
篇三:《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由于社会变化的节奏太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太激烈,知识更新的速度太高,诱惑的强度太大,一步登天或一夜暴富牵动了不少人的功利神经,致使某些人心静不下来,书读不进去,工作沉不下去,陷入浮躁之中,迷茫不安,烦躁偏激,失去了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向,这种浮躁心理、浮躁情绪与社会形势、社会风气有关,更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内在的联系。许多事实证明,浮躁非但不能使人成功,反而容易使人走向极端,甚至身败名裂。
心态决定状态。
心态是存在于一个人内心的待人接物的一种心理模式,状态是一个人在生活、工作、思想、身体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态势。人只有拥有健康的心态,才会有好的状态,做事时思想才能集中,精神才能振奋,工作也才能有激情。有些人在一个地方干久了,看到别人“进进出出”
,觉得自己老是“原地踏步”,心态就浮躁起来,缺了工作激情,少了竞技状态。
消除浮躁情绪,保持良好状态,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要保持好的心态:
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要想拥有一切,必先拥有健康的身体。否则,你的智慧、能力就无法体现出来。
其次,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乐观向上、豁达大度,才能构筑快乐的人生。决不能像有些人那样,总得心理上的疾病,或是嫉妒心强,常得红眼病,或是自卑或自傲,一心只想着名利、荣辱和升迁,如此,很难清醒,很难冷静,很难踏实,也很难愉快。再次,要有健康的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思想必然导致错误的行动。人只要拥有了健康的思想,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追求什么、不该追求什么,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什么。心态决定状态。拥有健康的心态,心中才能始终充满阳光,也才能始终保持一种奋发有为的状态。
埋头换得出头。
埋头,就是专心致志,目不斜视,耳不旁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鹜,低调做人,埋头干事。出头,就是有所作为,出人头地,施展平生抱负,实现远大理想。埋头是出头的基础和前提,出头是埋头的动力和结果。埋头是出头的前奏,是为出头作积累和铺垫的;出头是对埋头的报答,是对埋头的奖赏。无数事实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只要埋头认真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取得成就展示给人们,就能拿出业绩说服人们,就能做出功绩赢得人们的尊重,如此,出头才有理由,才有底气,才有希望。只想出头,没有埋头,永远不会出头。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埋头创业的过程,不断埋头追求成功的过程。成就与成长成正关联,埋头与出头也成正关联。成就越多,成长越快;埋头越多,出头越快。能否出头,主要靠本事、靠品行、靠勤奋、靠理头干事、靠实实在在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组织的认可、社会的认同,才能赢得出头的机会。埋头干事业,出头展抱负,这应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追求的。
静心方能用心。
静心就是静下心来,保持内心的安宁,不为名利得失困扰,不受进退去留影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用心,就是精神高度集中,精力高度投入,专心致志于某人、某物、某事。做人做事,只有坚定执着信仰,保持宁静的心态,才能承受名利得失、进退去留的考验。如果内心浮躁,就不能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就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处理纷繁的事务,也就不能真正用心干事、创业。有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因此,要学会闹中取静、在浮躁中清醒,不为一点成绩而骄傲,不为一时挫折而沮丧。静心方能用心。只有静心,才能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用心,才能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进取赢得获取。
进取是一个人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不断奋斗的过程,获取是一个人采取各种手段去实现目标。前者重视过程,后者注重结果。进取是获取的前提,获取是进取的结果;没有获取的目标,就不可能有进取的动力。人需要进取。进取给人带来的是发展方向,是精神能量的释放。进取人生是快乐人生的组成部分。进取人生就是把人固有的发展潜能尽可能地释放出来,在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获取需要实力、资本。优秀绝非与生俱来,而是一个人在不断求索、进取、奋斗中养成的。唯有不断地进取,才能获取实力和资本。有的同志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没有兴趣,前进没有方向,工作缺乏动力,进取精神退化。这种现象和状态根本不可能在工作上有什么作为,也不可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争取到什么,更难为自己赢得成长和成功的机会。为此,我们必须用进取之精气实现获取追求的目标。(和我最近提出的品牌核心价值完全一致-----积极进取)
快乐取代享乐。
享乐是建立在自我享受之上的一种乐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是一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或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消极行为。快乐是健康的处世哲学,是乐观的人生取向,是追求自我内心的和谐而且能感动并传染给别人的积极行为。享乐与快乐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有根本的区别,享乐有赖于“得到”,快乐却不吝啬“给予”;享乐更多的是追求物质上的刺激,快乐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拥有快乐首先在于拥有健康向上的心态,有了这样的心态,就不至于错把享乐当快乐,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快乐。快乐在哪里?一个人的快乐是建立在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心地善良、乐观生活、善于舍弃并有成就感的基础之上的。要善于在心态调整中追求快乐,在勇破挫折中追求快乐。
篇四:《俞敏洪关于社会浮躁说》
浮躁本身倒不算一件坏事,为什么呢?因为浮躁本身表明了中国还有活力,表明了中国要往前走,因为只有一个想要往前走的国家和人他才是会有浮躁的。所以浮躁表明了中国实际上充满了生命活力。一个国家不浮躁死水一潭的时候它表明它的社会结构、秩序已经全部完成甚至带有某种意义上的僵化。但是大学生浮躁不是一个好事,就是因为大学生这四年,对于他们来说是除了为工作做好准备以外是心灵净化和心灵提升的四年。
凡是想要一下子把一件事情干成的想法的人,就算他干成这件事情,他也没有基础,因为等于是沙滩上造房子,最后一定会倒塌。只有慢慢地、一步一步把事情干成的,每一步都给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一步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交代,再重新向未来更高去走一步的人,他才能够把事情真正地做成功。
伟大与平凡的不同之处是:一个平凡的人,每天过着琐碎的生活,但是他把琐碎堆砌出来,还是一堆琐碎的生命;所谓伟大的人,是把一堆琐碎的事情,通才一个伟大的目标,每天积累起来以后,变成一个伟大的事业。
篇五:《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剧烈变革,激烈竞争;信息爆炸,高频节奏;过度包装,媒体炒作;多元世界,充满诱惑。许多人感到,现在似乎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时空之中。面对难以预知的变化和有形无形的压力,有的心烦意乱,神不守舍;有的着急上火,不知所措;有的马不停蹄,疲于奔命;有的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的孤注一掷,鱼死网破。如此等等。这种心态谓之“浮躁”。
治疗浮躁病有一方良药:养一点静气。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诸葛亮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今天读来,还是那么发人深省。
静气贵在“养”,即靠平时修炼。
首先,静靠正气支撑。正气在身,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无欲则静,心态平静,心有定力,不为进退滋扰,宠辱泰然不惊,浮躁会远你而去。
其次,要立大志。胸怀广阔,志存高远,就不会为一点成绩而骄傲,为一时挫折而沮丧,自然会保持冷静。
第三,就是要多读点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无论多忙,一定要挤时间学习,静下心来读点书。越是博学的人,越是视野开阔,头脑冷静,正像深水表面,总是波澜不惊,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处理问题从容不迫,举重若轻。
& 有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篇六:《浮躁的社会如何去面对》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浮躁的时期.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信任与真诚.多了虚假,多了猜疑,多了攀比与竞争.给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压力.如何在这种物欲横流,浮躁的社会中过上轻松,安定塌实的生活呢?这就是智慧之人不得不去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浮躁”一词,指做事轻浮,无恒心,心神不定,急功近利的意思.现在社会是商品社会,科技社会,网络社会,现实的社会状况。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给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面对现实社会不敢去面对,但又深感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又不得不去面对.
现在的年轻人急功近利的思想特别重。学校还没毕业,心里就有了远大的志向,一定要成为一个名利双收的大老板。但从学校真的毕业出来,面对现实的工作,并不像他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容易,又开始萎缩当初的初发心,最后导致待在家里沉迷于网络,整天无所事事。这种社会浮躁的现象普遍存在。
人与人攀比也是产生浮躁现象的直接原因。现在社会拜金现象相当严重,认为有了钱就会有了一切,所以导致了对金钱盲目的追求。佛法讲:‘烦恼皆由贪欲起’,的确如此。最近听新闻,经常听到什么地方的企业老板因为企业倒闭,最终选择了不归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当然现在有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贪心所导致的,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心里就坐不住了,蠢蠢欲动,想把企业发展的更大,变成集团公司,不管有钱没钱,盲目发展,贷款发展,遇到了一点金融风暴就会不堪一击,最终导致一命呜呼。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
1.要有务实精神
务实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务远,要脚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增强自己的工作技能,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
2.定位要准
我有个朋友在他亲戚公司里做技术副总,他总是和我说要自己要出来单干,看到老总大把票子收进,他眼红。我比较了解他,他性格比较内向,不适合做一把手,做技术还可以,就劝他不要出来,自己单干没那么容易。我就讲了个比喻给他听。有个举重运动员,他举一百公斤没问题,很轻松。但有一天在比赛场上,他看到别人举了一百一十斤,他就不服,不想做第二,想做第一。他要举一百二十斤,结果没举成功,最终第二名没拿到,还把自己的腰折了,成了废人。朋友听了我的话继续安心地做他的副总,现在很开心。所以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要盲目的攀比,自己要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发挥自己对社会最大的作用。
3.遇事善于思考
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说的就是如果我们能安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就没有做不好的。我觉得非常对。我们做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半途而废,在开始的时候是一腔热血,然后是热情消退,最后完全放弃。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放弃呢?是浮躁的心理,是急于求成、不愿面对困难的浮躁心理。我们总是在想着事情的最后成果,急于看到我们所作的工作的成果,而这些却不是一天两天能看得出来的,所以我们就觉得这些工作是没有意义的,于是选择了放弃。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真正的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学习、工作,我们做的会比现在后很多。只有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才能找到幸福和快乐,那么,幸福和快乐在哪里?幸福和快乐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都可以支取。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急需在心中添把火,以燃起某些希望。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急需在心中洒点水,以浇灭某些欲望。你会感觉到,其实我们很幸福,其实我们很快乐。
浮躁的人分两种:只观望而不学的人;只学而不坚持的人;
浮躁的人永远不是一个高手。
已投稿到:鏈?被鏂囩珷鎬绘帓琛岀増
鏈?被鏂囩珷鏈?湀鎺掕?
鏈?被鏂囩珷鏈?懆鎺掕?
鐩稿叧鏂囩珷朱小黄:党员如何修身养性
日00:00&&&来源:
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监事长 朱小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他在关于“三严三实”的论述中把严以修身摆在首要位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修身体现了党员干部行事作风的基本准则,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三个大关”、保持政治定力、不断自我净化的永恒课题。
一、深刻理解严以修身的重要意义
中央部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非常契合中国现状和当前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都作出了非常深刻的描述,对我们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理解这个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讲到一些群团组织目前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问题,其实质就是脱离群众,就是从党性修养上反映出来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正在经历由人治到法治、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换的过渡时期。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国有企业也逐步由管资产经营的方式向管资本运营的方式转变。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下发,内容非常丰富,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很重。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巨大变化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和命运,也催生出社会运行中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国家治理层面来看,一方面,党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一个比较贫穷的执政党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执政党,支配着整个国家机器,掌握着大量的资源、资产和实体经济,党的执政心态、工作作风和监督机制都面临着新的重大考验。另一方面,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也在不断增加,过去我们人穷,企业也穷,居高不下的负债率就是企业贫困、资本缺乏的表现。但是随着财富的快速积累,人们的心态和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面对席卷而来的物质浪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财富?如何看待经济增长?在利益冲击、财富冲击面前,我们追求公平正义的信念会不会受到挑战?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迷失、宗旨淡薄、作风漂浮、无视公序良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警醒的。当然,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会带来多种多样的问题,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有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地认知风险。中央之所以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正是清醒地看到了党内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下决心通过从严要求,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关切。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全面从严治党从组织体系来讲是强化党的纪律和规范,从党员自身而论则是加强党性修养、践行宗旨和道德。“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党员干部行事作风的基本准则,其中严以修身是核心,只有严以修身才能做到严以用权、严于律己,才能提高本领,理解“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所蕴含的工作方法和处世态度。
二、修身首在“修思想”,要具备“三个大观”
所谓“三个大观”,一是“知识大观”,即从人类源远流长的文明中汲取滋养,掌握文明积淀下来的基本常识。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会遇到很多挫折或考验,其实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按常识办事、按常识解决问题。我认为,很多事情还要回归常识,不要迷信所谓的“专家”。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打鸡血、吃红茶菌、江湖“大师”、特异功能、神医、活佛等等不少社会现象,包括经济上的“庞氏骗局”,用常识去判断和衡量,都是再简单不过的骗局。之所以有人会吃亏,就是忘记了常识。掌握常识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学习积累,要了解市场经济、人际关系、国际形势及生物、科技、互联网等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多读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世上的智慧和经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知识大观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方方面面的专家,什么都懂也不太可能,但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常识和基本的逻辑能力。
二是“正见大观”,即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实现对真理的彻底领悟。正见是佛教里的第一道基本功。佛教里讲入门要有八个正见,所谓正见就是建立正确的教义,让人坚定不移的信奉,自觉按照它的要求行事做人,也就是要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实现对真理的彻底领悟。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具备“正见大观”,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形成对世界、人生、资本、劳动、公平、效率等基本问题的正确认识。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等一些著作,他们讨论的马克思主义对早期资本主义血腥性的批判是非常有意义的。马克思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价值。《21世纪资本论》总结了300年的数据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资本平均回报率远远高于劳动平均回报率。这从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得出了异曲同工的结论,只不过在开出的药方上有时代差异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为追求公平、正义、效率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通过市场效率实现社会整体富裕,同时通过公有制的制度安排保障社会的基本公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想清楚这一出发点,明白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深刻理解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才能有所正见,坚定理想信念。
三是“人生大观”,即对人生价值、意义和立身处世哲学的看法。“人生大观”不是读几本书就能形成的,需要增加阅历和思考。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有一些基本的人生问题并没有解决好,比如人们一直无法自然而豁达地面对生死、财富、贵贱、男女这些人生中的命题,很少有人能够举重若轻、自然豁达地面对,这与以前的长期贫困是有关系的。中国人一向喜生厌死,说死的时候都很忌讳,但是科学告诉我们死亡是每个人必经的终点。说到财富,有很多暴发户一味地炫富,大家都认为是他们有钱造成的。但财富本身不是坏事,之所以炫富是因为思想出了问题,并不是有钱造成了炫富。所以,解决社会财富问题,才是解决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根本办法。要加强修养,强化我们的思考能力,提升我们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财富。
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些问题上绕来绕去,始终没能走出来,特别是当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这些问题的负面效应会更加凸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在共产主义信仰的基础上,解决和洞穿这些人生观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要带着人生疑惑去求知,通过读书和思考掌握好生活的辩证法,明辨得与失的关系,追求志趣高远的人生境界。
三、修身难在“有定力”,要做到“四个保持”
我们常说“静以修身”,修身最难的是该止而不止、该定而不定的过程,也就是处理好“止”和“定”的关系,从不止到止,从不定到定。严以修身,最考验的是党员干部的定力,要在具备“三个大观”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定力,守住根本,做到“四个保持”。
一是保持冷静。把控制贪欲、拒绝浮躁作为人生重大考验,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人们常会向往闲适静谧的生活,择一方清幽的山水之地,远离俗世烦扰,坐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待在这样舒服的环境里,没有定力是不行的。真的把你放在深山老林里,可能两个小时就待不住了。保持冷静和定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大家也在谈论最近一段时间的股市,股票也是对人心理的考验,自我控制能力要强,适时退出才能够赚钱。作为一名党员,要始终记住,保持冷静才能心静,保持定力才能远离浮躁,不被诱惑。
二是保持激情。《易经》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保持激情不是打鸡血、兴奋、空喊口号,而是源于认识和修养,源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革命年代的共产党员,在战争的淬炼中有着强烈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他们对于事业的激情和牺牲精神令人敬佩。而今国情党情世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员保持激情,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信心,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坚定“三个自信”。
三是保持克制。要克制功利心,功利心是人性的一部分,一个人想升官发财是正常的心态,过去常说无私才能无畏,其实这话值得推敲,无私一定会无畏吗?可能一个人有了自己很想要的东西、有了利益驱动也会无畏。另外无知也会胆大,也会无畏。所以重要的还是懂得克制,有修养地去表达和追求,决不能利欲熏心、唯利是图,把个人利益作为唯一的出发点,甚至用公共资源满足一己私利,与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相冲突,与共产党员的信仰相违背。党员领导干部一般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总会经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诱惑,犯错误的可能性反而更大,所以要保持克制,固守本色,追求“慎独”,就像《道德经》讲到的“抱元守一”,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心治身,慎守其一,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
四是保持童心。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体制、一个成熟的人,保持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不是傻乎乎的跟小孩一样什么都不懂,而是不圆滑不世故,不阿谀奉承,是胸怀坦荡、返璞归真。要提倡纯洁和简化人际关系,摒弃那些人情社会的糟粕,什么事都不要搞得太复杂,回归我们的信念、坚持、文化、追求。要努力追求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事之间相处也要纯真一些。有些人说话做事滴水不漏,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是两套,反倒令人敬而远之,这样的人也不利于我们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不严不实”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属于性格问题,包括快人快语,有可能带来修养失调,需要通过提高修养来进行纠正。
四、修身贵在“常坚持”,要提倡“三个习惯”和“四不”原则
严以修身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于平时、体现在日常,坚持久久为功,日复一日,毫不动摇。就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要坚持从严办事,严格组织纪律和组织生活,提倡“三个习惯”,即习惯于受约束,习惯于受批评,习惯于按程序办事。过去在粗线条的管理模式下,集团的很多子公司自己当家做主,不习惯受约束,一说有项目需要请示、报批就不情愿。其实受约束是好事,一个人如果由着自己性子去发展,风险很高。习惯于受约束,对改革发展、思想规范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习惯于受批评,自我批评和互相批评历来是党内的优良传统,要发扬这一传统,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调适好心理状态,有承受能力,不能既经不起表扬又经不起批评。习惯于按程序办事,要认识到规则的价值远远大于个案价值,重视维护和坚持规则带来的长远利益,不能因眼前小利破坏规则、不讲程序。
严以修身,还要坚持“四不”原则,着力改进自身存在的与中央要求不符、与人生大道相悖的作风和做派。一是不走极端。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不是消极、庸庸碌碌,而是中正平和、保持从容的心态。要把握好外在情势和内在规律的“度”,不追求一夜暴富、纵横天下、快意江湖之类极端的快感,做到动中取衡,静中就重,有所余地,适可而止。二是不图特权。不要总想做一个特殊者,尤其不能做党纪国法以外的特殊分子,要祛除追求特权的病态思想。现实中有些人“牛哄哄”,插队、闯红灯、耍特权,令人很反感,这就是思想修养的问题。党员就要在小事上守得住小节,在细微之处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三是不受殊荣。殊荣就是特殊的荣誉,特殊的荣誉就是虚荣。现在很多人一朝权在手,什么好处都想要。评先进报上来的都是的“官”,评劳动模范也不是一线的,反而在基层一线努力工作的同志很少有机会。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保持淡泊的心态,不为名利所累。四是不谋私欲。我不反对私欲,私欲是人性真实的一部分,是有利于人类繁衍发展的动力。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追求必要而恰当的个人私欲并非坏事,而且有利于激发动力。但必须处理好私欲和他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如果过分追求私欲,搞不好就会导致滥用公权损害他人。所以领导干部越是有权力,越要控制私欲,甚至比常人更要收紧,绝不能损害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修身养性的内容很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在加强修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三个大观”为基础,正确把握与判断各种问题,关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心地球生态,关心国家和民族,关心党的事业,关心大众的处境,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三严三实”要求落到实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身养性的音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