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耳炎急性中耳炎的症状和诱发因素??

小儿中耳炎的症状、诱因、预防及治疗护理总结
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病,常常因为喂奶姿势不当或者呼吸道疾病及游泳时耳朵进水等原因引发,为了达到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及正确护理的目的,本文从小儿中耳炎的诱因、症状、预防、治疗及护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小儿中耳炎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家长有用:
一、如何判断小儿是否得了中耳炎,小儿中耳炎有什么症状?
1、出现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
若孩子出现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家长们就需警惕他是不是得了中耳炎。
2、孩子得中耳炎的症状表现二、不肯吃东西、哭闹,不愿入睡
耳朵的构造很特殊,里面是骨头,外面包着一层皮肤,两者间没有其他可起到缓冲作用的肌肉组织等。所以,中耳炎一旦发病,会剧痛难忍。婴儿虽然说不出来,可 是只要动动嘴,不管是吸吮和吞咽动作,都会压迫感染部位感到疼痛。因此,宝宝可能会在吃东西时烦躁、哭闹,也可能不愿入睡。
3、孩子得中耳炎的症状表现三、反应迟钝
分泌性中耳炎不会流脓,可是有液体大量存留于中耳部位,可能给宝宝造成暂时性的听力障碍,出现反应迟钝的症状表现。
4、孩子得中耳炎的症状表现四、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
如果孩子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你的宝宝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流出的脓液说明原本留存于中耳的液体已经冲破了耳鼓。
二、引起小儿中耳炎的原因:
1、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
比如感冒、鼻炎、咽炎等。中耳与鼻、咽管相通。当鼻咽部存在大量细菌的时候,这些病原体就很容易进入耳部。所以,宝宝感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异常。
游泳时,水会从外耳道进入耳朵,但如果鼓膜没有孔的话,水是不会从外耳进入中耳的。不过,如果游泳池里人较多,清洁卫生又做得不是很到位的时候,水中的细菌或消毒剂会通过孩子的鼻、口进入体内,导致感冒,进而引起中耳炎。
3、躺着喝奶
来自美国的研究报告称:婴儿平躺着喝水、喝奶,水或奶会向鼻咽方向流入,有导致中耳炎的危险。所以,宝宝喝奶或其他饮料时,要将他的头抬高一些,并随时给他擦掉流出来的水或奶。
睡眠不足或体力消耗过大,是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活有规律、饮食营养均衡再加上适量运动对于保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要让孩子玩得太累,而且一定要让他得到充分的休息。
欧洲的研究报告表明:家里有人吸烟,容易诱发中耳炎。即使你把那个吸烟者赶到阳台上吸烟,他的头发和衣服上也会沾有香烟的有害物质。他再去抱宝宝时,这些有害物质就会吸附在宝宝的鼻咽黏膜上,容易引起炎症。
6、集体生活
在幼儿园里,孩子接触感冒病菌或病毒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增加患中耳炎的可能性。
在密闭的火车或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者在通风不好、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很容易感染上感冒病毒,也很容易让宝宝患上中耳炎。所以,带孩子外出,要尽可能避开人群拥挤的场所。
8、治疗中断
通常急性中耳炎在吃了几天药后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这时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就认为宝宝已经好了,停止吃药和治疗。中途停止治疗是急性中耳炎长期不愈甚至转为慢性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预防小儿中耳炎?
1、平时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宝宝感冒后鼻腔分泌物较多时,不要捏住两侧鼻孔擤鼻涕,正确的方法是压住一侧鼻孔擤鼻涕,然后换另外一侧。但当宝宝鼻塞特别厉害时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注意做好宝宝中耳炎的预防护理工作。
2、晚间在孩子的卧室内使用喷雾加湿器。空气干燥会引起鼻腔干燥甚至发炎,造成咽鼓管肿大、阻塞。请注意,加湿器必须要保持清洁,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另外,你也可以采用以温热的毛巾为宝宝敷鼻子以减轻鼻腔的肿胀和阻塞,做好宝宝中耳炎的预防护理工作。
3、如果宝宝鼻塞得比较厉害,睡觉时可将头部垫得高一些,以便积聚于鼻腔内的黏液不至于流到咽鼓管内。对于一周岁以内的婴儿,可以将婴儿床的床头一端用 电话簿之类的东西垫高一些;对于一周岁以上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比平时厚一点的枕头将头部垫高即可,可以有效的预防中耳炎的出现。
4、及时注射流感疫苗。少含奶嘴少吸二手烟,可减少患中耳炎风险。
5、婴幼儿患中耳炎往往和喂奶姿势不正确也有关。有的妈妈或保姆在喂乳时图省事,让婴儿平卧喂奶,或人工喂养时喂奶过多、过急,使婴儿来不及吞咽而呛 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从咽鼓管进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预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势,应该抱起婴幼儿来喂乳,人工喂奶时不要太多,太急, 这时注意想到宝宝中耳炎的预防护理。
6、让宝宝的鼻腔尽可能保持清洁。如果宝宝的年龄和能力允许的话,应该教会他自己用手帕或纸巾经 常擤鼻子;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可以用医用吸耳球帮宝宝吸除鼻腔中黏液。同时,医生还特别推荐给孩子的鼻腔中滴入一些润舒剂以保持鼻腔畅通。预防宝宝中耳 炎,必须做好宝宝的冬季防寒,积极预防感冒,避免病菌感染。
小鸭子商城
听儿歌,看动画,学知识,玩游戏
时间感冒,家长都应带孩子到耳鼻喉专科检查一下耳朵,特别是...
而因感染使中耳有积液存在者,则称为积液性中耳炎。中耳炎大...
1:指甲的甲板上出现白色斑点和絮状的白云朵
预示:多是由...
医生提醒鼻炎治疗得规范,病了。 苍耳子在治疗过敏性鼻炎和慢...
发性细菌感染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引起听力障碍,...
前几日突然发高烧、哭闹,还不吃东西,医生检查说是尿路感染...
,而且就在三天前,承敏还感冒了。“情况不太好啊,承敏好像...
[][][][][][][][][][]小儿急性中耳炎有三个先兆_育儿文章_宝宝树
小儿急性中耳炎有三个先兆
浏览 36161
  中耳炎需连服药两周
  家长要注意,急性中耳炎的治疗,一般需连续服用抗生素十天至两周。当孩子服药后两至三天症状减轻或消除后,切勿掉以轻心,要继续带孩子到医院治疗。
  急性中耳炎有先兆:
  由于两岁前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当他们出现持续低烧或突发,食欲不振,抓弄耳朵等症状,尤其是在夜间哭闹躁动不安,异于往日表现时,家长应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以确诊是否患上中耳炎。
  三招预防:
  1.提高婴幼儿的抵抗力,防止,如多带宝宝进行有益的户外活动等。
  2.半岁内患上小儿中耳炎的孩子,有50%是因呕奶、呛奶污染了咽鼓管所致。所以新妈妈孩子的时候,要养成正确的喂养体位,不要平躺着喂宝宝吃奶。若宝宝吃饱后应及时让他打嗝,将空气吐出,防止其呕奶时污染咽鼓管。
  3.家长要看护好孩子,防止小朋友间的玩耍引起耳膜穿孔等外伤。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清洁耳朵的习惯,可到医院清洗耳垢,切勿让孩子自个用手指或火柴头等除耳垢。
还有疑问?
现在就注册,与同龄宝宝的妈妈们一起交流
登录即可免费抽取
价值500元孕育宝盒,包含奶粉、辅食、母婴化妆品等,应有尽有!
微信扫一扫
孕期知识随时看呵护宝宝听力 谨防小儿急性中耳炎(图)
  每到秋冬季节,随着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增多,急性中耳炎的发病也明显增多。本期,新世纪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刘跃将就儿童急性中耳炎的症状和治疗为您进行专业的介绍。
  宝宝得了急性中耳炎会有哪些症状?
  在不同阶段的急性中耳炎,其程度和范围不同,症状也有所不同。早期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宝宝可能有轻度听力下降和耳痛。随着病情进展,耳痛和听力减退加重。年长的儿童主要表现为耳痛难忍和听力障碍明显,婴幼儿则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呈急病容,体温38.5度以上,且常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呕吐等。当耳膜发生穿孔,中耳腔内脓性渗出物得到引流,前述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当您的宝宝出现了以下情况时,应到耳鼻喉科就诊:(1)原因不明的发热、呕吐、腹泻及哭闹不安;(2)上呼吸道感染后又发高烧;(3)麻疹、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过程中又出现高热和哭闹不安。
  呵护宝宝听力 正确治疗急性中耳炎
  已经确诊后,应根据病变不同时期及宝宝不同情况,使用不同方法治疗。早期,若宝宝一般情况良好且耳部症状较轻,可不使用消炎药,只使用鼻黏膜血管收缩剂,每日3次,每次3-4滴。滴鼻药时,患儿取平卧位,头后倾30度即向患耳侧转30度,滴药后稍过片刻,鼓励宝宝饮水或做吞咽动作,以期咽鼓管张开,改善咽鼓管引流和通气。
  鼓室内若已有积液,仍持续加强滴鼻药治疗,此时,一般仍暂不用抗生素,而用中药清热解毒,如蒲地兰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等。若耳膜充血明显,有发热或全身情况不佳,应服用抗生素。
  中耳若已化脓,有发热、耳痛、耳膜红肿明显,应积极使用抗生素,耳膜未穿孔时,可使用3%酚甘油,可以起到减轻充血、止痛及安慰作用。耳膜穿孔时,应及时用3%双氧水清洁耳道,再滴入沙星类水溶性滴耳液。
  经上述规范化治疗,急性中耳炎一般经7-10天可以达到全身及耳痛症状消失,但是否完全痊愈 ,还应到专业的耳鼻喉科检查耳膜动度和听力情况,通过阻抗、纯音检测了解中耳功能状况。如有问题应继续治疗并定期随诊。在随诊期间要注意宝宝的鼻部及鼻咽部情况,明显的腺样体病变、鼻炎、鼻窦炎等也应适当治疗,以利中耳炎的痊愈和防止复发。
  刘跃 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28年儿科临床工作经验。
  专业特长:儿童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疗,耳鼻喉科常见及疑难手术的治疗。
  耳鼻喉科出诊时间:
  周一至周日8:00-17:00
  鼻炎与感冒有什么区别?儿童鼻炎该如何防治?
  新世纪健康宝贝课堂本期课程—孩子流鼻涕一定就是感冒吗?
  主讲医师:小儿耳鼻喉科医师 牛小燕(8年儿科临床工作经验)
  讲座时间:日14:00
  报名热线:(名额有限) 讲座地点:和平区赤峰道33号院内
本文来源:天津网-城市快报
关键词阅读: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儿中耳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