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静脉曲张迂曲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王玉玲大夫本人发表
以前有盆腔炎,现B超显示积液没了,盆腔静脉淤血综合症,子宫肌瘤大小为44*35*42怎样治疗才最
状态:就诊前
咨询标题:以前有盆腔炎,现B超显示积液没了,盆腔静脉淤血综合症,子宫肌瘤大小为44*35*42怎样治疗才最
肚子有点坠感,有点胀的感觉,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女,42岁,患子宫肌瘤已有5年时间,今年9月24日在阴道B超检查中发现患有盆腔静脉淤血综合症,子宫肌壁间的肌瘤44*35*42,去年的B超显示为28*21不知什么原因今年长的特快,是手术还是药物治疗?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也吃过一点药,好像没什么效果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该怎办?最好是药物治疗。如果手术是微创还是其它(大的肌瘤边还有个小的肌瘤一公分左右)
s***发表于
副主任医师
你好。这么大的肌瘤还是手术效果比较确切。多个肌瘤也是开腹比较好。腹腔镜伤口虽然小,但是出血可能会多。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
指导下进行!)
王玉玲大夫本人
状态:就诊前
王大夫你好!非常感谢您给我的及时答复!9月24日的B超描述是这样的: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增粗,子宫壁肌间探及多个一中等回声团,大小44*35*42毫米。内膜线清晰内膜厚9毫米。宫颈大小正常,内回声未探及异常。
盆腔内静脉迂曲,扩张,静脉内径为5毫米。
左,右卵巢大小正常,内回声未见明显异常。左侧卵巢旁探及一20*17*16mm大小的囊性液性暗区,内透声较差。
现月经正常,经期6天左右(经期从来就长),色暗,量不多,肚子有点坠胀感。发现子宫肌瘤已有6年时间,去年是28mm左右,今年长的快。左侧卵巢旁的囊性暗区是我2004年宫外孕保守治疗后留下的胚囊(胚芽当时排出来),现不知有没病变。我每年都定期检查。王大夫我该怎样治疗才好。不胜感激!
状态:就诊前
如果做开腹手术子宫可保全吗
副主任医师
你好。左卵巢囊肿我怀疑是巧克力囊肿,不是你所说的胚囊。胚囊早就吸收了。你想保子宫就能保,但是保子宫以后的问题你要想清楚,比如肌瘤复发等等。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
指导下进行!)
王玉玲大夫本人
状态:就诊前
谢谢王大夫的及时答复!!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王玉玲大夫的信息
不孕症的内分泌和微创治疗
王玉玲,致力于研究子宫内膜异位证的诊断和治疗,阅读了国内外最新的文献,严格按照国内外的最新的内异症的...
王玉玲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近期通话:
妇科可通话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红房子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华西妇产儿童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妇产医院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主动脉迂曲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主动脉迂曲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09-02-24 & 发布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使血管壁变硬、缩小、失去弹性,从而继发血栓形成,致使远端血流量进行性减少或中断。以45岁以上男性多见,男女之比8:1,四肢动脉均可发病,但以下肢多见,常侵犯股浅动脉,其次是腹主动脉下1/3处,包括腹主动脉分叉处和髂总动脉及动脉近端。远侧端血管受累以胫前动脉受累较胫后动脉为多。故下肢发病率高于上肢,且病情较重。近10多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的发病也随之逐年增多,已成为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之一。 本病属于中医“血痹”、“脉痹”、“脱疽”范畴。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其临床特点以肢体发冷麻木、疼痛、间歇跛行、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趾(指)紫绀、溃疡或坏疽等为主症,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其病因病机为寒邪阻滞脉络,气血淤滞,脉络不畅所致。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对本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明了,可能是综合因素导致发病。 1、 类代谢紊乱:应用高胆固醇和动物脂肪饮食给家兔等动物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结果与人类相似,提出了脂类代谢与本病有关的看法,高脂血症如何侵犯血管壁?经血管紧张素和其他血管收缩剂实验表明:可能是通过血管收缩剂增加细胞收缩和细胞松解,使细胞裂隙加大,有利脂类进入。在人类高脂血症者有多少人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还不清楚,但糖尿病者可见经常发生动脉硬化,而且起病较早。同时高脂血症者未必都会患动脉粥样硬化症,这在近年的研究已得到证实,可能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高,比例未见失调,或与载脂蛋白比例失调等有关。 2.血栓生成说:有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系血凝块之误,并无脂质潴留在血管壁,但此说虽难以证实,然而,可看到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堆积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在本病的发病中是起一定作用的。 3.动脉壁血供改变:正常的动脉血管营养来源有:①血管滋养管分支穿过外膜,但不进入内膜;②血管腔内营养物质直接供应内膜。当动脉一旦出现病变,则毛细血管形成并穿进内膜,与血管滋养管分支吻合,伸到血管腔内,若压力改变或支撑组织坏死,这些血管即破裂,引起内膜下小出血,其结果引起脂肪变性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动脉壁异常负载:高血压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且血压的高、低与动脉硬化及组织学改变的程度成正比,高压血流对动脉壁产生张力性机械性损伤,促使局部血栓形成,脂肪变性沉积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5.遗传因素:如同一家族或同胞兄弟本病发生率较其他人高。应引起重视。 6.感染:近年来,感染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重视。感染可以引起血管壁细胞功能改变,血管通透性改变,以及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激活补体进一步损伤血管内膜,都可促使血栓形成。另外感染影响脂质代谢也可促使动脉硬化。 7.其他:肥胖、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平衡失调等因素,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二、病理变化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动脉的局部表现,是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1.内膜和内膜下改变:在血管壁最有意义的改变是在内膜下组织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过量的纤维物质(特别是无血管的胶原纤维)沉积,并因此使内膜结构增厚。动脉粥样硬块呈黄色肿块,突入管腔。组织学所见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泡沫细胞增生和大量脂质浸润,后期可见钙质沉积,内膜这样改变有利于血栓生成,几经反复使管腔发生阻塞和出血。 2.中层改变:内膜发生病变的同时,中层变性改变。包括肌纤维萎缩和坏死,代之为胶原纤维和其后钙质的沉积,仅少数病例于后期在肌性血管出现环状排列的中层钙化,其内膜常不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常累及肢体大、中动脉,发生肢体动脉高位狭窄和闭塞,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广泛,常引起肢体严重的血供不足和发生坏疽。 三、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称之为“脱疽”。其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如《灵枢.痈疽》曰:“发于足趾,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到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中对脱疽的发病病因、病状、治疗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载,提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 中医学认为,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因老年人气血虚衰,阴阳失调,血脉痹阻所致。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然其最后的病位主要在血脉。病理机制主要是气血凝滞,血脉瘀阻。正如《灵枢.痈疽》所示:“营卫稽留于经脉之内,则血流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而且外因六淫,内因七情等诸多诱因和体质的盛衰皆可干碍气血、阴阳,导致气血不行,阴阳失调,脉络失于濡养,遂发作本病。正所谓“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血不行则脉络瘀阻,血脉不通则痛,不通则筋脉失于濡养,故而见有肢体疼痛、酸、麻、胀、木、冷等症。而且老年人久病多虚,气虚则助血运行无力,亦可造成血脉瘀阻,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以气血不足为本,血脉不通为标,乃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主要症状之一间歇性跛行无力就是气血虚和血脉受阻的症候表现。 四、病史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随着年龄的提高,发病逐渐增多,60岁以上的患者更为多见。根据我国调查报告,60岁以上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达79.9%;在尸检50~60岁为77.3%,61~70岁为87%,70岁以上为100%。男性多于女性。绝大多数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和嗜食肥甘油腻的生活习惯。在寒冷季节较易发病或复发。病变可累及四肢动脉,以下肢多见,且病情较重,而上肢病情较轻。发病部位最常见于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胭动脉、胫后动脉等,病变较广泛,可有节段性加重。本病多双下肢同时发病,但多数表现一侧明显。多伴有冠状动脉、肾动脉和脑动脉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糖尿病等。 五、临床表现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局部血供不足所致。我国目前采用的Ⅲ期三级的临床分期方法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出现的症状是患肢发凉、麻木、间歇跛行等。根据病变侵犯血管的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常侵犯的血管为: 1.主动脉分叉处闭塞:发病年龄较轻,多在55岁以下,男多于女。表现为阴茎不能勃起,股动脉以下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若病变发展慢,闭塞程度轻,侧支循环迅速建立,患肢皮肤温度和皮色无明显改变,早期多不出现皮肤营养障碍。5~10年后,出现下肢皮肤营养障碍,且逐渐加重,最终发生肢体坏疽。 2.髂股动脉闭塞:闭塞的部位常见于髂总动脉起始部,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跛行引起的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臀部及股部内侧,患侧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部皮肤温度降低,趾甲生长缓慢,足汗减少。 3.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常开始于关节后面及内收肌群,股动脉是最易受累的部位。当股动脉闭塞时,小腿部肌肉供血不足,间歇跛行痛点在小腿部,足部怕冷发凉,皮肤干燥,腘动脉以下动脉搏动消失。 4.胫前和胫后动脉闭塞:其中一支动脉闭塞,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长时间的胫后动脉闭塞,足部可发生缺血,足温低,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六、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2.血糖、尿常规: 3.血脂测定及脂蛋白测定: 4.血液流变学: (二)X线检查 1.肢体x线平片 2.CT 3.血管造影 4.磁共振成像检查 (三)无损伤检查 1.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2.光电肢体容积检查 (四)其他检查因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临床中还有必要做心电图检查、眼底检查、微循环检查、核素动脉造影检查等。 七、诊断标准 1995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如下: 1.男女之比为8.5:l,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 2.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性表现:麻木、怕冷(或灼热)、间歇跛行、淤血、营养障碍改变,甚至发生溃疡或坏疽,常四肢发病,以下肢为重,有20%~25%发生急性动脉栓塞或动脉血栓形成。 3.患肢近心端有收缩期血管杂音。 4.各种检查证明,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性改变,下肢胭、股动脉以上病变为多见(常累及肢体大、中动脉)。 5.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血管动脉硬化等疾病。 6.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病、冷损伤血管病等其他肢体缺血性疾病。 7.动脉造影:①下肢动脉病变,胭、股动脉以上病变占60%以上;②动脉多为节段性闭塞,闭塞段之间的动脉和近心端动脉多呈迂曲、狭窄,因粥样斑块沉积,动脉呈虫蚀样缺损;③由于广泛肢体动脉硬化,侧支血管很少,而肠系膜下动脉,骶中动脉,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等主要分支动脉,就成为侧支血管,可发生迂曲、狭窄、闭塞。 X线平片检查,主动脉弓、腹主动脉和下肢动脉有钙化阴影。 (二)临床分期标准 1995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临床分期标准如下: 一期(局部缺血期):有慢性肢体缺血表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有发凉、麻木、胀痛、抗寒能力减退。 二期(营养障碍期):肢体缺血表现加重,同时有皮肤粗糙,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趾(指)脂肪垫萎缩,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有静息疼痛。 三期(坏死期):除具有慢性肢体缺血表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疼痛之外,发生肢体溃疡坏疽。 八、治疗方法 1.西医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Q戒烟、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适当运动,但不宜搬动重物。 ②抗凝、抗血小板疗法:长期口服阿司匹林。 ③扩张血管药治疗:直接作用小动脉药物:烟酸每次50~l00mg口服,每日3次,或抗栓丸每次100—200mg口服,每日4次。或已酮可可碱口服200-600mg,每日3次。 a受体阻滞剂:妥拉苏林口服25mg,每日3次。或酚妥拉明口服25mg,每日3~4次。 B受体兴奋剂:苄丙酚胺口服lOmg,每日2—3次。或丁酚胺口服25-50mg,每日3~4次。 ④溶纤及去纤疗法:选择克栓酶、腹蛇抗栓酶、尿激酶任何一种,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在病变区经微量输液泵施行连续灌注。 (2)手术治疗:主要有动脉内膜血栓剥寓术、动脉旁路转流术、静脉动脉化三种术式。 九、我科特效药物治疗 口服纯中药通血保系列药物。以一月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的开始前和结束后均做彩色多普勒超声、凝血系列、肝肾功能等项检查。 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脉管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判定。 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肢体血循环改善,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基本恢复,肢体侧支循环建立,疼痛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肢体血循环较前改善,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有明显好转。 有效:自觉症状好转,但肢体温度、皮肤颜色及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略有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无效: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溃疡坏死扩大。 对100例观察病例,经“通血宝系列药物”全疗程治疗,临床痊愈93例,显效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8%,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无毒副作用。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好 主动脉迂曲主要提示动脉硬化.随年龄增长大多会发生,另外长期血压高,会致动脉硬化,也会在X线上见到主动脉迂曲.一般没有治疗方法,控制血压,预防延缓血管硬化算是保健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静脉曲张(俗称「浮脚筋」)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腿部皮肤冒出红色或蓝色、像是蜘蛛网、蚯蚓的扭曲血管,或者像树瘤般的硬块结节,静脉发生异常的扩大肿胀和曲张。根据统计,台湾约有25~40%女性、20%的男性患有静脉曲张的现象。老师、外科医师、护士、发型师、专柜小姐、厨师、餐厅服务员等需长时间站立的职业皆是高危险群。此外静脉曲张和遗传、口服避孕药及怀孕也有相关。因人体没有自我修复办膜的机制,所以静脉曲张为一种不可逆的现象,但是我们仍可藉由保守治疗(如使用弹性袜、运动、饮食及生活作息的改变)来预防静脉曲张的范围扩大及减轻其症状。走路、游泳、脚踏车等较缓和的运动,除能改善循环外,还能降低新的静脉曲张发生的速率。在饮食方面,应多吃高纤、低脂饮食及加强维他命C、E的补充。在日常生活方面,则应控制体重,避免服用避孕药、避免穿著过紧的衣物及高跟鞋、跷二郎腿及避免久坐或久站。每天睡前将腿抬高一段时间,睡觉时可侧睡左边以降低骨盆腔静脉的压力。抽烟会使得血压升高及动、静脉受损,静脉曲张的病人应立即戒烟。 大多数的患者静脉曲张并不严重且不需治疗,保健与预防是最重要的。但若静脉曲张太严重时则容易产生反覆溃疡、感染和出血的现象,误信偏方与用错治疗方法反而会加重静脉曲张的症状。所以最好的方式还是请教专科医师给予适当的建议。静脉曲张的治疗方式包括以下数种: 压迫治疗法:使用弹性袜,利用外在的压力来减少运动时产生的水肿。理论上说,弹性袜的压力,在足踝部最大,往上逐渐减少其压力。通常最好能穿至大腿的弹性袜。弹性袜最好是在清晨尚未起床时穿著,一直到夜间上床后再脱掉。如果病患已因静脉高压而产生腿部溃疡,则应尊重医师的指导服用抗生素和利尿剂并辅以特殊卫材治疗。 硬化剂治疗:将高张性溶液(如高浓度盐水或硬化剂)注射到曲张的静脉,破坏血管内膜,使其封愈后消失。但仅能治疗小的曲张血管、且治疗中可能会有剧痛,色素沉淀,甚至发炎,红肿,溃烂等后遗症,且有容易复发及复发后难以处理的问题,所以仅适用於少数患者。 血管外雷射或脉冲光:和去除斑点的雷射美容原理一样,优点是只需局部麻醉,治疗时间短,疼痛低,伤口相当小,不会留下难看疤痕,可立刻行走。但只针对微细的蜘蛛状静脉曲张,要自费且需数次疗程才有效。 外科抽除手术:在腹股沟做切口,切断结扎或抽出大隐静脉,需要半身或全身麻醉,需住院2-3天。若静脉曲张太厉害时,可能需要数个小伤口,一段段的抽除曲张静脉。治疗完整但有皮下瘀青及伤口较疼痛的缺点。 血管内烧灼治疗:在膝盖或足踝内侧做小切口,放入极细的导管,用高频波(或称射频)或雷射光束烧灼、阻断曲张的静脉血流。单纯的血管内烧灼治疗手术有可在局部麻醉情况下进行、不必住院、疤痕与疼痛较少、治疗后绑上弹绷就可走动回家,成功率高等优点。不过健保不给付,需自费,且大多数病患可能不仅单以此法即可解决,需辅以其他方式如微创静脉曲张旋切系统才可有较完整的治疗。 微创静脉曲张旋切内视镜系统:使用内视镜及抽吸旋切方式将蚯蚓般的静脉绞碎吸出,伤口比传统手术小,较美观,但有麻醉及住院需要且耗材需自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使血管壁变硬、缩小、失去弹性,从而继发血栓形成,致使远端血流量进行性减少或中断。以45岁以上男性多见,男女之比8:1,四肢动脉均可发病,但以下肢多见,常侵犯股浅动脉,其次是腹主动脉下1/3处,包括腹主动脉分叉处和髂总动脉及动脉近端。远侧端血管受累以胫前动脉受累较胫后动脉为多。故下肢发病率高于上肢,且病情较重。近10多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的发病也随之逐年增多,已成为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之一。 本病属于中医“血痹”、“脉痹”、“脱疽”范畴。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其临床特点以肢体发冷麻木、疼痛、间歇跛行、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趾(指)紫绀、溃疡或坏疽等为主症,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其病因病机为寒邪阻滞脉络,气血淤滞,脉络不畅所致。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对本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明了,可能是综合因素导致发病。 1、 类代谢紊乱:应用高胆固醇和动物脂肪饮食给家兔等动物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结果与人类相似,提出了脂类代谢与本病有关的看法,高脂血症如何侵犯血管壁?经血管紧张素和其他血管收缩剂实验表明:可能是通过血管收缩剂增加细胞收缩和细胞松解,使细胞裂隙加大,有利脂类进入。在人类高脂血症者有多少人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还不清楚,但糖尿病者可见经常发生动脉硬化,而且起病较早。同时高脂血症者未必都会患动脉粥样硬化症,这在近年的研究已得到证实,可能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高,比例未见失调,或与载脂蛋白比例失调等有关。 2.血栓生成说:有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系血凝块之误,并无脂质潴留在血管壁,但此说虽难以证实,然而,可看到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堆积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在本病的发病中是起一定作用的。 3.动脉壁血供改变:正常的动脉血管营养来源有:①血管滋养管分支穿过外膜,但不进入内膜;②血管腔内营养物质直接供应内膜。当动脉一旦出现病变,则毛细血管形成并穿进内膜,与血管滋养管分支吻合,伸到血管腔内,若压力改变或支撑组织坏死,这些血管即破裂,引起内膜下小出血,其结果引起脂肪变性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4.动脉壁异常负载:高血压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且血压的高、低与动脉硬化及组织学改变的程度成正比,高压血流对动脉壁产生张力性机械性损伤,促使局部血栓形成,脂肪变性沉积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5.遗传因素:如同一家族或同胞兄弟本病发生率较其他人高。应引起重视。 6.感染:近年来,感染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重视。感染可以引起血管壁细胞功能改变,血管通透性改变,以及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激活补体进一步损伤血管内膜,都可促使血栓形成。另外感染影响脂质代谢也可促使动脉硬化。 7.其他:肥胖、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平衡失调等因素,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二、病理变化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动脉的局部表现,是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1.内膜和内膜下改变:在血管壁最有意义的改变是在内膜下组织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过量的纤维物质(特别是无血管的胶原纤维)沉积,并因此使内膜结构增厚。动脉粥样硬块呈黄色肿块,突入管腔。组织学所见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泡沫细胞增生和大量脂质浸润,后期可见钙质沉积,内膜这样改变有利于血栓生成,几经反复使管腔发生阻塞和出血。 2.中层改变:内膜发生病变的同时,中层变性改变。包括肌纤维萎缩和坏死,代之为胶原纤维和其后钙质的沉积,仅少数病例于后期在肌性血管出现环状排列的中层钙化,其内膜常不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常累及肢体大、中动脉,发生肢体动脉高位狭窄和闭塞,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广泛,常引起肢体严重的血供不足和发生坏疽。 三、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称之为“脱疽”。其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如《灵枢.痈疽》曰:“发于足趾,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到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中对脱疽的发病病因、病状、治疗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载,提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 中医学认为,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因老年人气血虚衰,阴阳失调,血脉痹阻所致。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然其最后的病位主要在血脉。病理机制主要是气血凝滞,血脉瘀阻。正如《灵枢.痈疽》所示:“营卫稽留于经脉之内,则血流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而且外因六淫,内因七情等诸多诱因和体质的盛衰皆可干碍气血、阴阳,导致气血不行,阴阳失调,脉络失于濡养,遂发作本病。正所谓“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血不行则脉络瘀阻,血脉不通则痛,不通则筋脉失于濡养,故而见有肢体疼痛、酸、麻、胀、木、冷等症。而且老年人久病多虚,气虚则助血运行无力,亦可造成血脉瘀阻,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以气血不足为本,血脉不通为标,乃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主要症状之一间歇性跛行无力就是气血虚和血脉受阻的症候表现。 四、病史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随着年龄的提高,发病逐渐增多,60岁以上的患者更为多见。根据我国调查报告,60岁以上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达79.9%;在尸检50~60岁为77.3%,61~70岁为87%,70岁以上为100%。男性多于女性。绝大多数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和嗜食肥甘油腻的生活习惯。在寒冷季节较易发病或复发。病变可累及四肢动脉,以下肢多见,且病情较重,而上肢病情较轻。发病部位最常见于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胭动脉、胫后动脉等,病变较广泛,可有节段性加重。本病多双下肢同时发病,但多数表现一侧明显。多伴有冠状动脉、肾动脉和脑动脉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糖尿病等。 五、临床表现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局部血供不足所致。我国目前采用的Ⅲ期三级的临床分期方法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出现的症状是患肢发凉、麻木、间歇跛行等。根据病变侵犯血管的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常侵犯的血管为: 1.主动脉分叉处闭塞:发病年龄较轻,多在55岁以下,男多于女。表现为阴茎不能勃起,股动脉以下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若病变发展慢,闭塞程度轻,侧支循环迅速建立,患肢皮肤温度和皮色无明显改变,早期多不出现皮肤营养障碍。5~10年后,出现下肢皮肤营养障碍,且逐渐加重,最终发生肢体坏疽。 2.髂股动脉闭塞:闭塞的部位常见于髂总动脉起始部,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跛行引起的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臀部及股部内侧,患侧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部皮肤温度降低,趾甲生长缓慢,足汗减少。 3.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常开始于关节后面及内收肌群,股动脉是最易受累的部位。当股动脉闭塞时,小腿部肌肉供血不足,间歇跛行痛点在小腿部,足部怕冷发凉,皮肤干燥,腘动脉以下动脉搏动消失。 4.胫前和胫后动脉闭塞:其中一支动脉闭塞,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长时间的胫后动脉闭塞,足部可发生缺血,足温低,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六、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2.血糖、尿常规: 3.血脂测定及脂蛋白测定: 4.血液流变学: (二)X线检查 1.肢体x线平片 2.CT 3.血管造影 4.磁共振成像检查 (三)无损伤检查 1.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2.光电肢体容积检查 (四)其他检查因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临床中还有必要做心电图检查、眼底检查、微循环检查、核素动脉造影检查等。 七、诊断标准 1995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如下: 1.男女之比为8.5:l,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 2.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性表现:麻木、怕冷(或灼热)、间歇跛行、淤血、营养障碍改变,甚至发生溃疡或坏疽,常四肢发病,以下肢为重,有20%~25%发生急性动脉栓塞或动脉血栓形成。 3.患肢近心端有收缩期血管杂音。 4.各种检查证明,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性改变,下肢胭、股动脉以上病变为多见(常累及肢体大、中动脉)。 5.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血管动脉硬化等疾病。 6.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雷诺病、冷损伤血管病等其他肢体缺血性疾病。 7.动脉造影:①下肢动脉病变,胭、股动脉以上病变占60%以上;②动脉多为节段性闭塞,闭塞段之间的动脉和近心端动脉多呈迂曲、狭窄,因粥样斑块沉积,动脉呈虫蚀样缺损;③由于广泛肢体动脉硬化,侧支血管很少,而肠系膜下动脉,骶中动脉,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等主要分支动脉,就成为侧支血管,可发生迂曲、狭窄、闭塞。 X线平片检查,主动脉弓、腹主动脉和下肢动脉有钙化阴影。 (二)临床分期标准 1995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临床分期标准如下: 一期(局部缺血期):有慢性肢体缺血表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有发凉、麻木、胀痛、抗寒能力减退。 二期(营养障碍期):肢体缺血表现加重,同时有皮肤粗糙,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趾(指)脂肪垫萎缩,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有静息疼痛。 三期(坏死期):除具有慢性肢体缺血表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疼痛之外,发生肢体溃疡坏疽。 八、治疗方法 1.西医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Q戒烟、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适当运动,但不宜搬动重物。 ②抗凝、抗血小板疗法:长期口服阿司匹林。 ③扩张血管药治疗:直接作用小动脉药物:烟酸每次50~l00mg口服,每日3次,或抗栓丸每次100—200mg口服,每日4次。或已酮可可碱口服200-600mg,每日3次。 a受体阻滞剂:妥拉苏林口服25mg,每日3次。或酚妥拉明口服25mg,每日3~4次。 B受体兴奋剂:苄丙酚胺口服lOmg,每日2—3次。或丁酚胺口服25-50mg,每日3~4次。 ④溶纤及去纤疗法:选择克栓酶、腹蛇抗栓酶、尿激酶任何一种,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在病变区经微量输液泵施行连续灌注。 (2)手术治疗:主要有动脉内膜血栓剥寓术、动脉旁路转流术、静脉动脉化三种术式。 九、我科特效药物治疗 口服纯中药通血保系列药物。以一月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的开始前和结束后均做彩色多普勒超声、凝血系列、肝肾功能等项检查。 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脉管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判定。 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肢体血循环改善,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基本恢复,肢体侧支循环建立,疼痛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肢体血循环较前改善,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有明显好转。 有效:自觉症状好转,但肢体温度、皮肤颜色及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略有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无效: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溃疡坏死扩大。 对100例观察病例,经“通血宝系列药物”全疗程治疗,临床痊愈93例,显效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8%,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无毒副作用。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静脉曲张四疗法  消灭暴现青筋   一条「青筋」蜿蜒匍匐在小腿上,爱美女士烦厌,但有些「青筋」,弯弯曲曲或像天罗地网覆盖部分大腿或小腿,这些「青筋」不痒不痛,但它的模样却「刺痛」眼部神经。   静脉曲张是怎么一回事?对身体有害吗?如何消灭这些常见于女士脚上的「青筋」?广华医院外科顾问医生熊健表示,单是广华医院,每年都有超过一百名病人因静脉曲张而需要接受手术;这个数字还没有计算一些病情较轻的病人。   瓣膜失效血液积压  静脉曲张的成因,是因为静脉的瓣膜出了毛病。   正常情况下,负责运送血液返回心脏的静脉,内有个像活塞的瓣膜,防止血液倒流,当瓣膜坏了,活塞没法阻止血液倒流,如负责支撑双腿的静脉瓣膜坏了,血液便积压在静脉内,静脉受压引起肿胀,严重的可能会发炎,周遭组织变黑,甚至溃烂。   熊健医生指出,静脉曲张病情发展缓慢,患者多为女性,一般在三十岁左右发病,待五十岁以后,才会出现痛楚或不适的征状。   静脉曲张发生在表层静脉或深层静脉,表层静脉曲张的患者,其小腿或大腿上出现弯弯曲曲或网状「青筋」,至于深层静脉,患处毫无征状。   瓣膜活塞连环失效   表层静脉曲张多由大腿开始,伸延至小腿,而深层静脉曲张则可在下肢任何一个位置出现。   不过,熊医生强调,在小腿出现一条又长又直的「青筋」,不一定是静脉曲张,这常见于运动员的小腿,双脚经常受压,静脉凸现,属正常现象。   静脉曲张是一个恶性循环,熊医生解释,当静脉其中一个瓣膜坏掉,失去输送血液回心脏的功能,血液积在静脉,静脉受压扩张,牵连到下一个瓣膜,瓣膜没法覆盖过度扩张的静脉,也失去活塞功能,接着影响第三、第四个瓣膜。   活塞失效原因   静脉瓣膜失去活塞功能的原因,包括以下各项:   (1)先天原因:患者的瓣膜可能天生有一些小问题,加上后天压力,便形成了静脉曲张;   (2)血管毛病:曾经患有静脉血管栓塞的人,瓣膜功能可能因而受损;   (3)穿孔失效:连系表层静脉与深层静脉的穿孔静脉,也有瓣膜,防止血液由深层静脉流向浅层静脉,然而,当穿孔静脉瓣膜功能出现问题,血液任意流动,便会对浅层静脉构成压力,静脉扩张;   (4)吸毒人士:利用针筒吸毒的人士,深层静脉的瓣膜容易受损;   (5)怀孕妇女:女性贺尔蒙会使静脉扩张,瓣膜不能覆盖静脉,不能阻止血液倒流;   (6)肥胖人士:因为下肢需要支撑庞大的身躯,静脉压力增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静脉曲张四疗法 消灭暴现青筋 一条「青筋」蜿蜒匍匐在小腿上,爱美女士烦厌,但有些「青筋」,弯弯曲曲或像天罗地网覆盖部分大腿或小腿,这些「青筋」不痒不痛,但它的模样却「刺痛」眼部神经。 静脉曲张是怎么一回事?对身体有害吗?如何消灭这些常见于女士脚上的「青筋」?广华医院外科顾问医生熊健表示,单是广华医院,每年都有超过一百名病人因静脉曲张而需要接受手术;这个数字还没有计算一些病情较轻的病人。 瓣膜失效血液积压 静脉曲张的成因,是因为静脉的瓣膜出了毛病。 正常情况下,负责运送血液返回心脏的静脉,内有个像活塞的瓣膜,防止血液倒流,当瓣膜坏了,活塞没法阻止血液倒流,如负责支撑双腿的静脉瓣膜坏了,血液便积压在静脉内,静脉受压引起肿胀,严重的可能会发炎,周遭组织变黑,甚至溃烂。 熊健医生指出,静脉曲张病情发展缓慢,患者多为女性,一般在三十岁左右发病,待五十岁以后,才会出现痛楚或不适的征状。 静脉曲张发生在表层静脉或深层静脉,表层静脉曲张的患者,其小腿或大腿上出现弯弯曲曲或网状「青筋」,至于深层静脉,患处毫无征状。 瓣膜活塞连环失效 表层静脉曲张多由大腿开始,伸延至小腿,而深层静脉曲张则可在下肢任何一个位置出现。 不过,熊医生强调,在小腿出现一条又长又直的「青筋」,不一定是静脉曲张,这常见于运动员的小腿,双脚经常受压,静脉凸现,属正常现象。 静脉曲张是一个恶性循环,熊医生解释,当静脉其中一个瓣膜坏掉,失去输送血液回心脏的功能,血液积在静脉,静脉受压扩张,牵连到下一个瓣膜,瓣膜没法覆盖过度扩张的静脉,也失去活塞功能,接着影响第三、第四个瓣膜。 活塞失效原因 静脉瓣膜失去活塞功能的原因,包括以下各项: (1)先天原因:患者的瓣膜可能天生有一些小问题,加上后天压力,便形成了静脉曲张; (2)血管毛病:曾经患有静脉血管栓塞的人,瓣膜功能可能因而受损; (3)穿孔失效:连系表层静脉与深层静脉的穿孔静脉,也有瓣膜,防止血液由深层静脉流向浅层静脉,然而,当穿孔静脉瓣膜功能出现问题,血液任意流动,便会对浅层静脉构成压力,静脉扩张; (4)吸毒人士:利用针筒吸毒的人士,深层静脉的瓣膜容易受损; (5)怀孕妇女:女性贺尔蒙会使静脉扩张,瓣膜不能覆盖静脉,不能阻止血液倒流; (6)肥胖人士:因为下肢需要支撑庞大的身躯,静脉压力增加。 四类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静脉曲张不会对性命构成危险,毋须接受任何治疗;但情况严重时,血液受压挤出血管,引致发炎,长期发炎使肌肉变硬、纤维化、溃烂变黑。当感到双脚发痒、疼痛、出现湿疹、红肿,你可能需要找医生帮忙。 1外科手术 严重的静脉曲张,瓣膜功能失调,医生可以透过手术,把出现问题的静脉抽出体外,但这个治疗方案只限于浅层静脉曲张。 若问题来自穿孔静脉,医生会利用内窥镜,把穿孔静脉的筋膜束起,阻止血液进出穿孔静脉,问题便得到解决。 2硬化疗法 在静脉曲张部分注射一种硬化液,使静脉萎缩收窄,只限于治疗膝盖以下的静脉曲张。 3压力疗法 深层静脉曲张,可使用弹力绷带包扎下肢,对静脉加压,阻止局部高血压,促进血液流动。 4美腿运动 轻微的静脉曲张,虽说无痛无害,但却有碍观瞻。夏天即将来临,当穿起短裤或泳衣,双脚肿起了弯弯曲曲、蓝蓝紫紫的「青筋」,简直大煞风景。一些简单的小活动,可以纾缓静脉曲张,阻止病程恶化。 1)锻炼小腿肌肉。 熊健医生指出,小腿肌肉是一个辅助血泵,帮助静脉把血液泵回心脏,可减慢静脉曲张恶化。当小腿长期缺乏运动,便失去了这个功能,骑脚踏车、步行和游泳都有助强化小腿肌肉。 2)睡眠时,把双脚轻轻垫起,促进双脚血液流动,纾缓静脉的压力。 3)可穿著压力袜,不过,由于压力袜较局促,夏天并不好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盆腔静脉充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