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度低是什么原因

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体积偏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低,和血小板比率高是怎么回事啊?
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体积偏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低,和血小板比率高是怎么回事啊?
上周六公司体检,查血常规时,我的有四项偏低,一种高。是不是贫血呀?应当注意什么?

项目
正常范围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正常是82-95
血小板PLT
322*10^9/L
正常是100.00-300.00
红细胞压积HCT
正常是37.00-45.00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正常是27.00-32.00
血小板比率PCT
正常是.11-027
烟灰。。。。。
我给你打这个题吧。。
综合看来你有可能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长期养成的病。。
根据你的检查情况给你具体分析一下吧。。。
平均红细胞体积偏低和红细胞积压:简单的说就是说你的红细胞发育不成熟。很有可能是缺乏使其发育的物质。。就是铁~!
血小板:这个。。可能月经期较长或月经量较大。。导致小红细胞干扰的呃。。不过你这个不算超很多。。
少吃点花生,花生的那个红皮会让你的血小板变大呃。。多吃点猪肝什么的吧。。。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偏低:有点复杂。。总的来说就是贫血。。
你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其实不算什么病。。
你就是平时多注意身体。。经常做做检查什么的。
还有就是你检查时不一定准,还可能有别的因素影响。就像上面说的月经一样。。。
多注意饮食。。。
你可以上网查查这方面的知识的。。。最好多咨询医生。。上网问这些不是很准。。
还有别很拼命工作。
注意锻炼身体。。有规律的生活。。晚上别很晚睡觉。。

身体好比什么都重要。。

的感言:谢谢你,亲爱的牧童。。。。。感谢+感动。。。。。
我会记得的。。。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体检领域专家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平均血红蛋白量偏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是怎么回事呀?_百度知道
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平均血红蛋白量偏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是怎么回事呀?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权威医生回答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就是说明有贫血的情况,应该进一步明确贫血的原因,如果同时合并平均红细胞体积缩小,那就应该考虑缺铁性贫血,如果是红细胞体积增大,那就需要考虑巨幼细胞性贫血,可以进一步化验铁代谢五项明...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资料太少,无发判断,缺铁或者地中海贫血都有可能,或者慢性病贫血等等
吃刺参肽 大连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该怎么办我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318.有什么大问题吗_百度作业帮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该怎么办我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318.有什么大问题吗
长个子可能会受影响!不过多吃些鱼会好的,好可以适当的补些钙片!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淋巴细胞比率偏高41.3,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317是怎么回事啊
来自于:河南|
提问时间: 17:30:02|
基本信息:
疾病 / 症状:
没有其他症状
病情描述:
老师您好:我的淋巴细胞比率偏高41.3,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317是怎么回事啊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50263收到了: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可能存在贫血,淋巴细胞比率偏高多由于病毒感染引起。
指导意见:
如果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可以暂时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建议适当服用如驴胶补血颗粒、酐铁片等药物矫正贫血。平时,注意多饮水,高营养。高蛋白饮食。
TA帮助了0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1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0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过低: 血小板 过高 有什么问题吗?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过低: 血小板 过高 有什么问题吗?
09-03-13 & 发布
参考值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化验介绍: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临床意义: 大细胞性贫血 MCV 94-160fl MCH 32-50pg MCHC 32-36 % 正细胞性贫血 MCV 80-90fl MCH 27-31pg MCHC 32-36 %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MCV 72-80fl MCH 21-24pg MCHC 32-36 %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 50-80fl MCH 21-29pg MCHC 24-30 % 参考值: 血球计数仪法、人工法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90fl 平均红细胞蛋白量(MCH)27-31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36 %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不容忽视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甚至是最初的内皮功能障碍都可能会形成血栓,造成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在有斑块以后才开始。因此防止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经应用了几十年,其循证医学证据也相当充分,已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用药,而且阿司匹林的效价比高,适合我国国情。然而,阿司匹林的应用现状却不容乐观,多项研究和ESC专家都指出,阿司匹林应用严重不足,许多可能会获益的患者并没有充分接受阿司匹林的治疗。而且,阿司匹林的应用剂量也不足。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100mg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最明显,随着剂量的增加,血小板抑制率并不随之增加。ATT研究亦表明,临床上每日500~1500mg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不比160~325mg的中等剂量及75~150mg的小剂量更为有效,而且胃肠道毒性更大,每日剂量小于75mg时则疗效不慎确定。现有证据支持75~150mg/d的阿司匹林用于高危患者严重血管事件的长期预防。多国权威指南普遍推荐,100mg/d的阿司匹林长期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那么什么样的患者需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主要通过权衡患者的获益和风险来决定。实验表明,中高危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后,所避免的冠心病事件超过出血性卒中和胃肠道出血事件,对此类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获益大于风险。在二级预防方面,应注意对任何一个表现在任何部位的缺血事件,都应视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所以,在关注某一部位病变的同时,应注意其他部位缺血事件的预防,此时有效和强化的二级预防显得非常重要。 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不同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部位阻断血小板的黏附和激活,能够更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首先应强调普及阿司匹林的应用,加强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同时以循证医学为指导,联合不同作用途径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疾病状态下,进行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 血红蛋白是关于什么的指标? 血红蛋白是血常规中的一项指标,红细胞内含大量血红蛋白(Hb),红细胞的机能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血红蛋白除作为血液缓冲物质而发挥作用外,其主要功能在于携带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是什么意思? 1.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绝对性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参考值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化验介绍: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临床意义: 大细胞性贫血 MCV 94-160fl MCH 32-50pg MCHC 32-36 % 正细胞性贫血 MCV 80-90fl MCH 27-31pg MCHC 32-36 %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MCV 72-80fl MCH 21-24pg MCHC 32-36 %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 50-80fl MCH 21-29pg MCHC 24-30 % 参考值: 血球计数仪法、人工法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90fl 平均红细胞蛋白量(MCH)27-31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36 %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不容忽视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甚至是最初的内皮功能障碍都可能会形成血栓,造成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在有斑块以后才开始。因此防止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经应用了几十年,其循证医学证据也相当充分,已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用药,而且阿司匹林的效价比高,适合我国国情。然而,阿司匹林的应用现状却不容乐观,多项研究和ESC专家都指出,阿司匹林应用严重不足,许多可能会获益的患者并没有充分接受阿司匹林的治疗。而且,阿司匹林的应用剂量也不足。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100mg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最明显,随着剂量的增加,血小板抑制率并不随之增加。ATT研究亦表明,临床上每日500~1500mg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不比160~325mg的中等剂量及75~150mg的小剂量更为有效,而且胃肠道毒性更大,每日剂量小于75mg时则疗效不慎确定。现有证据支持75~150mg/d的阿司匹林用于高危患者严重血管事件的长期预防。多国权威指南普遍推荐,100mg/d的阿司匹林长期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那么什么样的患者需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主要通过权衡患者的获益和风险来决定。实验表明,中高危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后,所避免的冠心病事件超过出血性卒中和胃肠道出血事件,对此类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获益大于风险。在二级预防方面,应注意对任何一个表现在任何部位的缺血事件,都应视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所以,在关注某一部位病变的同时,应注意其他部位缺血事件的预防,此时有效和强化的二级预防显得非常重要。 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不同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部位阻断血小板的黏附和激活,能够更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首先应强调普及阿司匹林的应用,加强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同时以循证医学为指导,联合不同作用途径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疾病状态下,进行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 血红蛋白是关于什么的指标? 血红蛋白是血常规中的一项指标,红细胞内含大量血红蛋白(Hb),红细胞的机能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血红蛋白除作为血液缓冲物质而发挥作用外,其主要功能在于携带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是什么意思? 1.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绝对性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76.6fl(正常值:80-97)说明红细胞为体积偏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偏低:22.9(正常值:26.5-33.5)说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过低.贫血.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298.0(正常值:315-360)同上.综上所述,你患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在中国以缺铁性贫血最常见,除了缺铁性贫血之我,地中海贫血也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性偏高,淋巴偏低,说明机体有炎症,存在感染,应使用一些消炎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参考值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化验介绍: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临床意义: 大细胞性贫血 MCV 94-160fl MCH 32-50pg MCHC 32-36 % 正细胞性贫血 MCV 80-90fl MCH 27-31pg MCHC 32-36 %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MCV 72-80fl MCH 21-24pg MCHC 32-36 %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 50-80fl MCH 21-29pg MCHC 24-30 % 参考值: 血球计数仪法、人工法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90fl 平均红细胞蛋白量(MCH)27-31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36 %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不容忽视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甚至是最初的内皮功能障碍都可能会形成血栓,造成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在有斑块以后才开始。因此防止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经应用了几十年,其循证医学证据也相当充分,已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用药,而且阿司匹林的效价比高,适合我国国情。然而,阿司匹林的应用现状却不容乐观,多项研究和ESC专家都指出,阿司匹林应用严重不足,许多可能会获益的患者并没有充分接受阿司匹林的治疗。而且,阿司匹林的应用剂量也不足。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100mg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最明显,随着剂量的增加,血小板抑制率并不随之增加。ATT研究亦表明,临床上每日500~1500mg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不比160~325mg的中等剂量及75~150mg的小剂量更为有效,而且胃肠道毒性更大,每日剂量小于75mg时则疗效不慎确定。现有证据支持75~150mg/d的阿司匹林用于高危患者严重血管事件的长期预防。多国权威指南普遍推荐,100mg/d的阿司匹林长期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那么什么样的患者需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主要通过权衡患者的获益和风险来决定。实验表明,中高危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后,所避免的冠心病事件超过出血性卒中和胃肠道出血事件,对此类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获益大于风险。在二级预防方面,应注意对任何一个表现在任何部位的缺血事件,都应视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所以,在关注某一部位病变的同时,应注意其他部位缺血事件的预防,此时有效和强化的二级预防显得非常重要。 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不同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部位阻断血小板的黏附和激活,能够更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首先应强调普及阿司匹林的应用,加强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同时以循证医学为指导,联合不同作用途径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疾病状态下,进行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