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三针小孩流鼻是什么原因?

→ 嘴和鼻子之间缝了三针
嘴和鼻子之间缝了三针
健康咨询描述:
13岁女孩由于外创嘴和鼻子之间缝了三针&以后会不会留疤&或许怎么能不留疤痕
想得到的帮助:
只想知道以后要怎么做才不会留疤&还有不能吃什么东西!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擅长: 个人针灸,推拿以及妇产科相关疾病,如:月经失调,痛
帮助网友:21203称赞:52
&&&&&&病情分析:&&&&&&你好,这种情况的话应该是会有引起疤痕的情况的,时间长熔点淡化点的。&&&&&&指导意见:&&&&&&但是一般来说,会有印记的情况的,很难完全消除的,适当的用电芦荟胶应该是比较好的情况的。
擅长: 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护理。
帮助网友:2104称赞:10
&&&&&&病情分析:&&&&&&你好,现在孩子的情况是面部外伤缝合术后,留不留疤要看刀口愈合情况,还有个人体质,如果是疤痕体质,很小的口都会留疤的,建议你按时给孩子去医院换药,避免感染,可以在刀口局部涂促进上皮细胞生长的药膏,祝孩子早日康复&&&&&&指导意见:&&&&&&建议你按时给孩子去医院外科换药,避免感染,可以在刀口局部涂促进上皮细胞生长的药膏,应该对你有所帮助
擅长: 妇产科常见疾病,月经不调,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
帮助网友:2516称赞:9
&&&&&&病情分析:&&&&&&你好,在缝合后如果定期换药,不是疤痕体质,一般不会导致疤痕产生,最近吃东西可以吃流质的食物,用吸管吸到嘴里吃。&&&&&&指导意见:&&&&&&受伤的部位避免接触凉水,保证干燥清洁,在拆线后可以使用疤痕膏,定期换药。
&&&&&&以上是对“嘴和鼻子之间缝了三针”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擅长: 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
帮助网友:1182称赞:7
&&&&&&病情分析:&&&&&&你好,瘢痕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瘢痕体质者会留的瘢痕比正常人大很多,&&&&&&指导意见:&&&&&&建议:预防感染,一旦感染瘢痕会很大,&&&&&&可以用一些祛瘢痕的药物治疗,缝合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美容的针线
( 专业名称:瘢痕治疗
别称:去疤、疤痕治疗、疤痕
平均费用:8163元
瘢痕是物理、生物、化学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组织严重损伤愈合后的病理性变化,它对人的外表有很大的不良影响。瘢痕可以通过医疗美容的手段来改善,临...
手术项目:
祛疤亲身体验
参考价格:0
参考价格:0
参考价格:0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适用于接触性湿疹﹑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面...
参考价格:¥2.29
活血柔皮,除湿止痒。用于灼伤或手术后的增殖性疤痕...
参考价格:暂无报价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鼻三针为主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15年02期
鼻三针为主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鼻三针为主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提供更为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1例)和西药组(31例),针刺组采用鼻三针为主治疗,西药组予氯雷他定片,通过治疗前后比较症状、体征,观察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7.1%,西药组为76.7%,针刺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鼻三针为主的针刺治疗是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46.8【正文快照】:
过敏性鼻炎也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机体对外界某些过敏原感应性增高而表现出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学归为“鼻鼽”范畴[1],认为本病的内因多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及个人先天体质有关,外因多为六淫邪气侵袭鼻窍。现代医学认为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孔维佳;许庚;董震;张罗;程雷;张甦琳;;[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08期
孙静远;张永臣;;[J];河南中医;2013年07期
付晓红;张巧玲;;[J];上海针灸杂志;2009年08期
彭尧书;杨惊宇;;[J];现代中医药;2006年04期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飞虎;刘钢;宋若会;钟彦;屠彦红;陈炜;;[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1期
谷丽丽;刘钢;朱玲;;[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0期
朱丹华;吴飞虎;;[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7期
胡国勤;徐明安;谢金;王琴;张雁冰;刘斌;邵成奇;;[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朱玲;刘钢;宋若会;屠彦红;吴飞虎;周宿迪;;[J];安徽医学;2008年06期
朱玲;刘钢;屠彦红;吴飞虎;钟彦;陈炜;金龙;;[J];安徽医学;2010年06期
施典羽;杨凯;敬光怀;罗利容;罗辉苑;;[J];安徽医学;2011年05期
程静;桂晓钟;;[J];安徽医药;2009年08期
刘燕;潘发明;胡士高;蒋淑飞;;[J];安徽医药;2010年05期
王吉俊;乔建君;肖永红;杨华;;[J];按摩与导引;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哲洙;;[A];吉林省医学会第九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陈志凌;姜莽儿;徐建国;;[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忻耀杰;滕磊;张珺珺;;[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黄平;马兆鑫;余亚斌;;[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张龙英;;[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胡金秀;谢强;;[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汪常伟;刘密;李韵霞;张熙;李凡成;;[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孟光;刘硕;李春林;谢伟伟;张淑芳;蔡琼香;邓晓聪;;[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迟晓伟;;[A];第四次全国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朱晓明;王巍;魏庆宇;;[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宫锦汝;[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娟;[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黄启嘉;[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申琪;[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余少卿;[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林源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谢铮;[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邓可斌;[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崔鲁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吕云霞;[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倪杰;[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陈平;[D];郑州大学;2010年
杜永鹏;[D];西北大学;2010年
刘颖;[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卜献策;[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海俊;[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左冬至;[D];桂林医学院;2010年
温又霖;[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锐键;[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谢辑文;[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涵明;周双琳;陈立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4期
赵延红;[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明翠丽;;[J];护理学杂志;2010年12期
林艳霞;范丽英;;[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邵素菊;李鸿章;邵素霞;任重;覃霄燕;;[J];中医学报;2010年01期
黄玮;李彩云;;[J];河南中医;2010年02期
邵清华;牛雷;;[J];河南中医;2012年02期
孙曙霞;[J];河南中医;1995年04期
谭程;王朋;王军;王鹏;白鹏;张佳佳;石志红;赵吉平;;[J];临床误诊误治;2012年03期
孙麦青,李泳文,张红伟;[J];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向军;[J];甘肃中医;2000年04期
李宏伟,甘立红;[J];河北医药;2000年11期
朱建军;[J];江苏中医;2000年05期
张俭欣,宋清霞,沙碧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谢育忠;[J];四川医学;2000年07期
严加华;[J];时珍国医国药;2000年02期
阎爱民;[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栗志兵;黄晓袆;宋韶军;牛爱清;;[J];疼痛;2000年03期
傅颖君,戴群,熊玉卿;[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1年05期
刘素琴,严道南;[J];山东中医杂志;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颖;侯军华;赵淑萍;刘珂芳;;[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林士军;王桂杰;刘玉春;徐继庆;陈兰春;;[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哮喘学术会议暨中国哮喘联盟第三次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锡琳;吕晓飞;赵岩;刘仲燕;张罗;;[A];2010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李金妮;李丽;;[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卢国强;;[A];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1年
王晓红;张莉华;赵强;于志梅;;[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熊建利;;[A];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第二次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刘瑞玲;曲百胜;马瑞琴;;[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饶学敏;;[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魏国彪;;[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高志强;[N];健康报;2004年
程守勤;[N];健康报;2004年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免疫治疗中心主任 李靖;[N];健康报;2005年
上海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主治医师;[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李卫芹;[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叶俊慧;[N];中国医药报;2004年
广文;[N];医药经济报;2002年
王璟;[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梅;[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静云;[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林源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黄启嘉;[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杨启圣;[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熊天琴;[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张乃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凯;[D];复旦大学;2008年
许杏莲;[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李绮轩;[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陈劼;[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澄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高越;[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黄圣文;[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孙霄云;[D];辽宁医学院;2012年
王芳;[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谢羿;[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于超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陈婧婧;[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曹凤娇;[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邹贵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析鼻三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与鼻三针相关的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 (最后修订于 13:45:31)[共111字]摘要:鼻三针为一种取穴法,“靳三针”之一。指取迎香、上迎香、印堂三穴。主治鼻部疾患。靳三针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疗法,发明人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故称“靳三针”。包括智三针、脑三针、鼻三针、耳三针、胃三针、舌三针、颞三针等。......&&&
相关文献:慢性鼻炎属中医“鼻塞”范畴。本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而且病程长,一般较难彻底治愈,自1999年来,笔者采用针刺“鼻三针”方法治疗慢性鼻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例慢性鼻炎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20~30岁4例,30~40岁6例,40~50岁7例,60岁以上3例,病例最短1年,最长达10余年。主诉鼻腔堵塞,通气不畅。绝大部分患者在室比较,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血清总IgE、鼻分泌物EOC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之间血清总IgE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该研究运用针刺疗法,以蝶腭神经节及鼻三针为主穴。蝶腭神经节又称“治鼻穴”,位于耳屏前与面部上颌骨颧突中1/2下颌关节凹陷处,其不仅集中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且有来自翼管神经交感和副交感支,为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植物神经调节鼻腔血管和腺体的主要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束时统计疗效。结果476例中,痊愈334例,占70?17%;显效105例,占22.06%;无效37例,占7?77%。陈氏[8]等以鼻三针(双侧迎香加印堂)配合谷、足三里治疗本病102例。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双侧迎香穴用1.5寸毫针向睛明方向斜刺,印堂用1寸毫针向下斜刺入骨膜下,以上三穴均采用捻转泻法。合谷用1.肩三针  分布在肩关节周围的肩髃、肩前、肩后三个穴位的合称。肩髃:见该条。肩前:在腋前皱襞头上1寸。肩后:在腋后皱臂头上1.5寸。主治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等。各刺1-1.5寸。作者:面三针是盛灿若教授治疗面瘫的方法,对于三个月至半年而不愈的陈旧性面瘫,有较好疗效。  面三针定位与进针方法:  ①目外眦直下1寸,沿皮横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寸。  ②地仓直下1寸,沿皮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3.0寸。  ③大迎穴向上斜刺,通过颧谬穴直达四白穴,进针3.0~3.5寸。  各穴留针30分钟,出针后在颧谬穴拔罐,隔天治疗一次。  陈旧性面瘫,由于病程长,邪气虽去,而气血不足,北京青年报新华社电(记者邹声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1日在北京表示,一种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疫苗Ⅰ期临床试验第一阶段已经结束,结果显示疫苗“非常安全,效果非常好”。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作者:【摘要】目的探讨腰三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上海产RG-2B型电桥式血流图仪记录并分析腰三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前后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血流图的影响。结果治疗前波幅下降,上升时间延长,血管阻力指数增加,两侧波幅差明显增大;治疗后波幅升高,血管阻力指数降低,两侧波幅差显著缩小。结论本治疗方法能改善患侧下肢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从而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依据络皮部理论,结合神经分布区,按照&循经分部,通督化瘀的原则,采用&以经刺皮的针法,选&根痛1、根痛2、根痛3穴位进行操作的方法。  诊断标准  腰间盘突出根性痛  一、脊髓后根受压或受损后,出现相应后根的放射性疼痛。  二、腰痛伴发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受限。  三、椎旁压痛常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  四、坐骨神经支配的肌力、反射和知蔡秋云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医院程海英主任医师,擅用针灸治疗五官科疾病。笔者在跟随其学习期间,曾见其运用毫针、火针、水针治疗一例复视患者,疗效良好。王某,男,69岁。日初诊。主诉:双眼视物成双伴右侧上眼睑下垂1月。患者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成双,伴右侧上眼睑下垂,于附近医院就诊,查双眼视力正常,双侧视网膜动脉硬化Ⅰ°,头颅MRI示大致正常,诊为“眼外肌不全麻痹”,予奥扎格雷【摘要】目的观察靳氏肩三针针刺为主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86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靳氏肩三针(肩、肩前、后各约2寸)为主,再根据疼痛部位随症配穴,留针时运用电针(疏密波),并配合推拿,每日治疗1次,10天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75例,占87.2%;显效8例,占9.3%;好转3例,占3.5%;总有效率100%。结论靳氏肩三针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肩周炎;肩三针;推拿肩周炎是肩孙亚威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王某,男,14个月,日初诊。其母代诉:近2个月来,患儿每日排便困难,大便干结如羊屎,伴有腹胀不适。治疗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穴取“肠三针”——天枢、关元、上巨虚。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25×25mm一次性无菌毫针。术者右手持针,以90°角对准穴位,如蜻蜓点水状,依次快速浅刺,不施手法,不留针。治疗一次,当日回家即大便通畅。后继针2次,巩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主治: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下肢瘫痪。1.11眼三针眼1在睛明穴上1分;眼2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3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主治:视神经萎缩。1.12鼻三针迎香、鼻通(上迎香)、攒竹或印堂。主治: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衄。1.13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主治:耳聋、耳鸣。1.14肩三针肩?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后各2寸分别为第二针和第三针。主治:肩周炎第一篇 耳鼻咽喉基础第一章 耳鼻咽喉的解剖及生理第一节 鼻及鼻窦的解剖及生理  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外鼻位于面部中央。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紧密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隔开,故严重的鼻外伤可伴发其周围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邻近器官扩散。鼻窦开口于鼻腔,两者粘膜互相移行连为一整体。  一、外鼻  外鼻(\r秋夫疗鬼十三针之格图\p06-d14a17.bmp\r人中神庭风府始舌缝承浆颊车班少商大陵间使连乳中阳陵泉有据隐白行间不可瘥十三穴是秋夫置人中一穴名鬼宫少商二穴名鬼室隐白二穴名鬼节太陵一穴名鬼心行间二穴名鬼路风府一穴名鬼腕颊车二穴名鬼关承浆一穴名鬼门间使二穴名鬼臂神庭一穴名鬼光乳中一穴名鬼位阳陵一穴名鬼腿舌缝一穴名鬼身(舌缝六者舌缝中间出紫血身重舌肿难言心经邪热出为妙)凡人有鬼病者须先针人中次手太阴肺经穴少商鱼际与大渊。经渠尺泽肺相连(肺之经辛)。手阳明大肠经穴商阳二三间合谷(四穴)。阳溪曲池大肠原(大肠经庚)。手少阴心经穴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心之经丁)。手太阳小肠经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小肠经丙)。足厥阴肝经穴大敦行间大冲齐。中封曲泉属于肝(肝之经乙)。足少阳胆经穴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胆之经甲)。足太阴脾经穴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脾之经己甲日头。乙日耳。丙日肩。丁日背。戊己日腹、脾。庚日肺、腰。辛日膝。壬日肾经。癸日手足。千金方云。痈疽疔。喉痹客忤。尤为急。凡作汤药。不可避凶日。觉病须臾即死便治又曰。凡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须急救疗。后皆难愈。此论甚当。夫急难之际。命在须臾。必待吉日后治。已沦于鬼矣。此所以不可拘避忌也。惟平居治病于未形。遇天德月德等日。服药及针灸可也。凡医者。若不能知此诸般禁忌。趋吉避凶。妄乱针灸。非惟不云。毒瓦斯如贼。何必要在大门出。腹背手足。皆须灸也。愚谓灸痛风毒所攻腹。则引贼入室。如何令贼出门。特宜知之。不可轻脱。若手指疾闷。灸无妨也。若病患患热病者。觉针气至病所。即退针三二分。令病患口吸气。鼻出气。根据经生成数数之。觉针下阴气隆至根据前法出针。若病患患寒病者。觉针气至病所。即进针至二三分。令病患鼻吸口呼。根据本经生成数数之。觉针下阳气隆至。根据前法出针。假令补冷。先令病患咳嗽一声。得入腠阳月以大吉。阴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下为鬼道。传送下为天医。《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未。卯。巳。亥。酉(鬼所在。唤师凶)。《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r九部旁通人神不宜灸\p06-d7a2.bmp\r《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当以传送。加太岁太乙下为医。《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危氏方云。用乌头一两。去尖。巴豆一两。硫黄麻黄各半两。木鳖子十个。同入瓷石器内。水煮一日。洗泽之。再用止痛药没药。乳香。当归。花蕊石各半两。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用松子油涂之。常近人气为妙《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凡度周身孔穴远近分寸。以病患男左女右。取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文。相去为一寸以薄竹片点量分寸使用。或有人手长身短。或身长手短。或人长胸腹短。或人短胸腹长。揣穴尤宜用意。凡穴不离分肉之间。动脉之中。是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其经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经而刺之。根据法补泻。即能愈疾矣。明堂定尺寸法云。以八寸为一尺。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秦时扁鹊明堂经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以小吉加月建。登明下为天医。可于此避病。《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呼不过三。吸不过五。呼外捻针回经气。吸内捻针行经气。《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丁卯。庚午。甲戌。丙子。壬午。甲申。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亥。己未庚子。辛丑。甲辰。乙巳。丙午。戊申。壬子。癸丑。乙卯。丙辰。壬戌。丙戌。以上并吉。又宜用除日。开日。天医要安。并吉。《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针。平半寸。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其病热在头身者宜此。圆针。其身圆。锋如卵形。长一寸六分。肉气满宜此。针。其锋如黍粟之锐。长三寸五分。脉气虚眇宜此。锋针。其刃三隅。长一寸六分。泻热出血。发泄痼病宜此。铍针。一名破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血。员利针。尖如。且员且利。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调阴阳去暴痹。毫针。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调经络。去疾病。长针。锋如利。长七寸。痹深居骨一足大趾鼻小指。二踝发际外踝中。三股牙齿肝及足。四腰胃脘手阳明。五口遍身还在手。六手指间又在胸。七踝气冲并在膝。八脘股内及阴中。九尻在足胫膝经。十腰在背足趺中。《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杂忌法有数端。经云。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于至巧。气血羸劣者。不可刺。久病笃危者。不可刺。大寒大热大风大雨大饥大饱大醉大劳皆不可刺。然大寒无刺。令病患于无风暖室中啜以粥食。饮以醪酪。令病患无畏寒气。候气血调匀。然后可刺。如此刺之。无疾不愈。余皆仿此而行之。经云。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混混之脉。无刺之热。此之谓也。《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甲窍阴。乙大敦。丙少泽。丁少冲。戊厉兑。己隐白。庚商阳。辛少商。壬至阴。癸涌泉。《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手有三里五里。足亦有三里五里。手有上廉下廉。足亦有上廉下廉。侧头部有窍阴。足少阳亦有窍阴。偃伏部有临泣。足少阳亦有临泣。既有五里矣。劳宫亦名五里。既有光明矣。攒竹亦名光明。肩有肩井。又有所谓中肩井。足有昆仑。又有所谓下昆仑。太渊太泉之名或殊天鼎天顶之字有异。丹田初非石门。禾亦非和。阳跷实为申脉。本非跗阳。阴跷实为照海。本非交信。肩之名。扁骨见于外台。悬钟之名。绝骨童子之名。前关见于千金注如此者众。补泻者。言呼吸出内以为其法。补之时。从卫取气也。取者。言其有也。素问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获。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是取其气而不令气大出也。当泻之时从荣置其气。而不用也。故素问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千金方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云。小儿七日以上周年已还。不过七壮。炷如雀粪)。明堂下经云。凡灸。欲艾炷若根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即火气不能远达。病未能愈。则是艾炷欲其大。惟头与四支则艾炷欲其小。明堂上经乃云艾炷根据竹筋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线。但令当脉灸之。如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内疝瘕癖块伏梁气等。惟须大艾炷。故短剧曰。腹背烂烧四支。则但去风邪而已。如巨阙鸠左手掏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针入腠理。复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气入针至分寸。觉针沉紧。转针头向病所。觉气至病。若觉病退。便转针头下以手循扪。觉针沉闷。令病患吹气一口。随吹气一口而徐出其针。则不闭其穴。命之曰泻。丰肥坚硬疼痛者。泻之《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内经曰。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正其理。无反其道。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凡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谓春夏为阳。谓阴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阴。秋冬为阴。谓阳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春夏温必致一阴者。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得其气针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谓下针浅刺至心肺之部。得其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是推内之经云。东方实而西方虚。泻南方而补北方。何谓也。此实母泻子之法。非只刺一经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实。泻心火之子。补肾水之母。其肝经自得其平矣。五脏皆根据此而行之。《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以月将加时。天医加病患年。治之瘥。《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千金方云。病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而灸之。然灸之大法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或湿针讫乃灸之。此为良医。其香港脚一病。最宜针。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而不针。亦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尔。所以学人须解用针。燔针白针皆须妙解。固是良医。此言针灸与药之相须也。今人或但针而不灸。灸而不针或惟用药而不知针灸者。皆犯孙真人所戒也。而世所谓医者。则但知有药而已。针灸则未经云。爪甲与爪甲角间。与外间内侧与外侧。与夫陷者宛宛中。要精审其某穴去某处几寸。与其穴去处同者。自各有经络。《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凡下火点灸。欲令艾炷根下亦辉广三分。若不三分。孔穴不中。不合经络。缘荣卫经脉气血通流。各有所主。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而病未能愈也。《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凡灸发际。如是患人有发际正齐。根据明堂所说。易取其穴。如是患人先因疾患。后脱落尽发际。或本人额项无发。难凭取穴。今定患人两眉中心直上三寸为发际。后取大椎直上三寸为发际。以此为准。明堂上经云。如后发际亦有项脚长者。其毛直至骨头。亦有无项脚者。毛齐至天牖穴。即无毛根。如何取穴。答曰。其毛不可辄定。大约如此。若的的定风府正相当即测量相去各二寸。此为定穴。《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缘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若灸多。令人头旋目眩。远视不明。缘头与四肢肌肉薄。若并灸。则气血滞绝于注下。宜歇火气少时。令气血遂通。再使火气流行。候主数足。自然除病。宜详察之。《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古来用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八木者。松木火难瘥增病。柏木火伤神多汗。竹木火伤筋目暗。榆木火伤骨失志。桑木火伤肉肉枯。枣木火内伤吐血。柘木火大伤气脉。橘木火伤荣卫经络。《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甲不治头。乙不治喉。丙不治肩。丁不治心。戊不治腹。己不治脾。庚不治腰。辛不治膝。壬不治胫。癸不治足。《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r新忌旁通不宜灸\p06-d7a3.bmp\r忌若逢病患厄会。男女气怯。下手至困。通人达士。岂拘此哉。若遇急卒暴患。不拘此法。许希亦云。若人病卒暴。宜急疗。亦不拘此。故后之医者。亦云卒暴之疾。须速灸疗。一日之间。止忌一时是也。《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甲乙经云。自大椎下至尾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俞穴。或云。第一椎上。更有大椎在宛宛陷中。非有骨也。有骨虚即是第一椎若以大椎至尾二十一椎长三尺法校之。则止节云椎。每椎节长一寸四分。惟第七椎下。至于膂骨多分之七。故上七节共九寸八分分之七。下节十四椎。每椎一寸四分分之五有奇。以下七节共二寸一分分之三亦是一说也。但第一椎有骨。乃骨节之数。大椎虽无骨。实是穴名。既曰自大椎下至二十一椎。岂可不量大椎以下。或陈艾好灸。不以多少。择取叶。入臼内用木杵轻捣令热。以细筛隔去青滓。再捣再筛。如此三次。别以马尾罗子隔之。更再捣罗筛。候柔细黄热为度。《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五脏六腑。各有井荣俞经合。腑为阳。脏为阴。阳主表。阴主里。故为阴阳荣卫相合。其中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阴荣丁火。阳荣壬水。阴俞己土。阳俞甲木。阴经辛金。阳经丙火。阴合癸水。阳合戊土。故阴阳俞荣而各不同。有配之法。名曰对刺。手之三阴。始于癸而终于乙。手之三阳。始于庚而终于戊。足之三阳。始于戊而终于庚。足之三阴。始于乙而终于癸。手之阴阳。阴逆阳顺。足之阴阳。阳逆阴顺。此阴阳逆顺。不可不知也。《普济方·针千金方云。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文理解节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决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许希亦云。或身短而手长。或手短而身长。或胸腹短。或胸腹长。或瘠。或肥。又不可以一概论也。又云。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手太阴肺之经是动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谓臂厥。主肺。所生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失无度。手太阳小肠经是动病。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似折。主液。所生病。耳聋。目黄。颊颔肿。颈肩肘臂外后廉痛。手阳明大肠经是动病。齿痛肿。主津。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能知迎随。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别阴阳。阴阳者。知荣卫之流行逆顺。经脉往来终始。凡用针。顺经而刺之。为之补。迎经而夺之。为之泻。故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取之。安得无实。此谓迎随补泻之法。《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流鼻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