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重庆时时彩组三技巧评测网 天天重庆时时彩组三技巧软件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离愁名言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离愁的名言
离愁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离愁的名言18条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无名氏《悲歌》。这两句大意是:心中纷烦复杂、无限愁怅的思绪难以倾诉,就好像有车轮在肠中转动。《悲歌》一诗旨在控诉战争带来的徭役之苦,此句为全诗总结性的结语。它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写出远在他乡的征夫的无限离愁,把感觉中的心理体验转化为视觉上的形象存在,比喻贴切恰当,表达准确传神,愁绪随车轮转动而缓缓抽出,绵延不绝。写作时可直接引用以表现愁思。 无名氏 《悲歌》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离愁名言唐?王维《观别者》。这两句大意是:别者的车越走越远徒然望而不见,时时见到的是车子后面扬起的尘土。这首诗是身在客中的王维看到人家临歧惜别的情景,引起感情共鸣而写的。车子带走了离愁,也留下了别恨。“时见起行尘”,可知人已去远,送者还不肯离去,久久地怅望着远处的行尘。《庚溪诗话》说:昔人临歧执别,回首引望,恋恋不忍遽去,而形于诗者如王摩诘云:“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唐代诗人 王维 《观别者》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宋?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算:估算,料想。并刀:古代并州所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这两句大意是:料想即使有了锋利的并州剪刀,也难以剪断千丝万缕的离愁。这首词是写离愁的无穷无尽。~两句化用了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之句,而另出新意。李词偏于抽象的说理,姜词加上了一把锋利的并刀,设想并刀在离愁面前也毫无用处,这就生动得多、形象得多,也给读者留下了体味的余地。南宋文学家 姜夔 《长亭怨慢》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霜林醉:树林经霜而变红。醉,指红。这两句大意是:早晨,经霜的树林都变红了,是谁把它染得红颜如醉?都是离人那流不尽的眼泪。这两句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唱词,形容伤别的眼泪染红了如醉如痴的枫林。在“霜林”前面用了“谁染”二字,好像景物的变化是有人促成似的。树林经霜变红,这是自然现象,然而莺莺泪眼望去,好像枫林也都带着悲哀的色彩。这不但化静为动,写活了秋景;同时以有情看无情,使景物尽著感情色彩,充分地写出了莺莺内心的离情与别苦。作者这种移情的手法运用得很高妙,我们可借来描写离愁别恨。元代杂剧作家 王实甫 《西厢记》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五代?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这两句大意是:离恨宛如绵绵无尽的春草,伴随着行人的脚步远去,走到哪里生到哪里。春草是客观的物象,它连绵不绝,到处丛生,恰如词人无边的离恨,因此又成了词人的心象。词人外体物情,内抒心象,情景变融,虚实合一,以新奇的比喻极为生动地抒写了心中的离愁别恨,不仅写别情可作参考,这种别致的抒情方法更值得学习。南唐第三任国君,后亡国被俘,被宋太宗毒杀 李煜 《清平乐》
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关于离愁的名言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这是李白回忆与好友元演旧日的游踪而写给元演的一首长诗。这两句大意是:若要问我别后的离恨有多少?就像暮春时节的落花那样纷纷扬扬争着飘舞。李白此名句和李煜“同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句法一样,都是上句设问,下句用比喻作答。李煜词以一江春水为喻,状愁的深长不断;李白诗以暮春落花为喻,状愁的纷繁无边,异曲同工,各擅胜坊。写离愁别恨、思念之苦,可化用此名句的意境和表情手法。唐代诗人 李白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唐?韦庄《古离别》。玉鞭:玉饰的马鞭。云外:远方。断肠春色:牵动人离情别绪的浓丽春色。这两句大意是:送行人甩马鞭指着远方,那遥远的江南春色更加令人断肠。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用优美动人的春色反衬离愁别恨,构成强烈的感情反跌,增加感染力。“晴烟漠漠柳毵毵(sōn三),不那离情酒半酣”,意思是:如此美好的春光也无奈产生离情。接着写“~”,意思是:你要去的江南春色更浓,就更加令人断肠了。在写作上这叫更进一层,或叫层递的写法,使表达的感情层层递进,含意更深沉。唐代词人 韦庄 《古离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心:指烛芯,以此比作惜别之心。泪:指烛泪,以此比作惜别的眼泪。这两句大意是:就要和心爱之人分别了,连蜡烛也为惜别而伤情,它替人洒泪,从傍晚一直哭到天明。这是用拟人手法借物抒情的著名诗句,知名度高,常被人日引用。诗人移情于物,把物人化,再用物象写人情,表达了缠绵悱恻的离恨愁思,真挚感人。写伤别离恨可化用其意境,借鉴和使用这种别致的表现方法。唐代诗人 杜牧 《赠别二首》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一作许浑作)。这两句大意是:门前倘若没有路可以南来北往,人间就会免除别离的愁苦了。把人同离愁归咎于门前有路,看似毫无道理,但却十分巧妙地表现了离愁难熬的感情,使人怨忿无处发泄而遣怒于道路。这种别致的表情方法值得借鉴。唐代诗人 杜牧 《赠别》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离愁名言宋?晏殊《玉楼春》[绿杨芳草]。这两句大意是:楼头传来的五更钟声惊醒了离人的残梦,花底飘洒的三月春雨增添了离人的愁思。这首词写闺中思妇的哀怨。女主人公所思念的,是一个年少轻别离的薄情郎君,她的心底还压抑着爱情可能发生变卦的隐忧,所以词的意境显得特别悲苦。她长夜难眠,入梦不久就披五更钟惊醒;那暮春的雨丝催着花瓣纷纷下落,衰败的春景使她离愁倍增。这两句词对仗工整,既丽又悲,婉转缠绵,耐人寻味。北宋词人 晏殊 《玉楼春》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谙(ān安):熟悉,了解。这两句大意是:明月不懂得离恨是多么痛苦,那斜料的月光到拂晓时分还穿过朱漆的窗户,映照着不眠之人。这两句写离人对明月的埋怨。离人一夜未眠,辗转反侧。而团圆的明月却通宵朗照,使她更为月圆人不圆而痛苦。于是她禁不住埋怨明月太不懂事了,直到破晓还斜照着被离恨折磨苦了的人。明月朗照人间,原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无涉。离人对明月的埋怨本无道理,但这种埋怨却反映了主人公对月怀人、彻夜无眠的痛苦,在抒情方更显得很自然。这种托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是很高明的。北宋词人 晏殊 《蝶恋花》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宋?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眼底:眼前,眼中。这两句大意是:倘若使眼前没有离别之恨,就不相信人间还会有愁白头发的人。这两句写离恨之苦,令人白头。作者不从正面着笔,而从反面入手,通过“若教眼底无离恨”的设想,断定人间白发都因离恨而生,无离恨即无白头。“不信”二字,语气斩钉截铁。这种推断虽不合理,抒情意味却大大加强。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无理有情之笔,值得借鉴。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鹧鸪天》
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宋?石孝友《木兰花》[寻春误人]。这两句大意是:春愁离恨比山还要重,不相信马儿能够驮得动它。作者在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春愁离恨比作比高山更为沉重的物体,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恨仿佛可见可感,形象地刻画出抒情主人公沉重、愁苦的心境。南宋词人 石孝友 《木兰花》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关于离愁的名言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迎候旅客的馆舍,即旅店。这两句大意是:离家越远,离愁也越无穷,就像那连绵不断的涨起的春水一样。这两句写远行在外的征人的离愁。在一个“草熏风暖”的初春时节,这位征人由“候馆”走上了新的征程。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中的妻子,走到哪里想到哪里。随着征程的延伸,离家越远,离愁也越深长,征程无尽,离愁无穷。作者把这种可感不可见的愁绪比作旅途中所见的春水,以春水之“迢迢”状离愁之悠远,以春水之“不断”状离愁之绵长。这个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离愁给以物化,使之具体形象,其意境显然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见《虞美人》)一脉相承,状写离愁时可以化用。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踏莎行》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宋?王沂孙《齐天乐》[--襟余恨]。柯(kē棵):树枝。这几句大意是:蝉刚刚在寒凉的树枝上悲鸣呻吟,忽而又移身隐藏到昏暗的衰叶后面低咽啜泣。那凄切的叫声,好像在向人们再次倾诉满腹的离愁。词句写秋蝉的哀吟。作者抓住“咽”和“移”这两个动作,从声情两个方面刻画哀蝉的形象。无论是在寒冷的树枝上呜咽,还是移身向浓暗的枝叶间深藏,总是离愁满怀,余恨难已。曰“深诉”,曰“重把”,可见其“离愁”深切而无有尽时。联系作者的身世,秋蝉的形象未必不引起他对国家衰败、身世飘零的伤感。宋代词人 王沂孙 《齐天乐》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这几句大意是:衣服上的一点点酒渍,诗歌的一行行字迹,这一点点,一行行,都包含着凄凉的意味。这是一首抒写离恨的词。上阕头三句是:“离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旨在感慨人间聚散无常。“衣上酒痕”可能是“醉别西楼”时留下的,也可能是别后借酒浇愁时留下的;行行诗意,都是抒写离恨之作,故称“~”。这几句既是具体抒情,又有很强的概括力。北宋词人 晏几道 《蝶恋花》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宋?张耒《风流子》[木叶亭皋]。横:这里指横越天空。南浦:西南的水边,常用来指送别的地方。这几句大意是:芳草似有情意,夕阳默默无语,雁从南浦横空飞过,人在西楼独倚。这是状写离愁的千古名句。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每一种景物都蕴含着深深的离愁。芳草有情,追随游子远行天涯,闺中人却不得相伴;夕阳斜照着楼头凝望终日的思妇,同情她内心的忧伤,却无语可以告慰;雁从送别的南浦横空而去,带不走思妇愁苦的心声;人在西楼伫立倚望,望断芳草天涯,不见行人何处。此时此地,真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见温庭筠《望江南》)。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几句表现得非常典型,写离愁可以化用。北宋文学家 张耒 《风流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离愁名言五代?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这几句大意是:思愁像悠悠流水,像一团乱麻,欲剪不断,越理越乱,这是非同一般的离愁,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用流水、乱麻作比喻,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愁”具有立体感和可视性。这样化无形的思维活动为有形的可感物质,虽然具体,形象,但后主“离愁”的况味,仍不能为一般人们所感卸,因为它非同寻常的游子思乡,思妇怀远的离愁,而是辞乡、别亲、国破、家亡、与失去的一切永无相会之日的离愁,它不可名状也无法言传,别是一番滋味任自日品尝。后主把自己真实的感情,深切的体会,用新奇的手法抒写出来,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现在人们还用“剪不断,理还乱”形容繁乱难理的愁绪,用“别是一番滋味“形荣那种不同一般而又无法名状的感觉。南唐第三任国君,后亡国被俘,被宋太宗毒杀 李煜 《相见欢》
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分类: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鉴赏
(文摘精选)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鉴赏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鉴赏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片多不同。
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
树若无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有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中《行实考·合肥词事》的考证,姜夔二三十岁时曾游合肥,与歌女姊妹二个相识,情好甚笃,其后屡次来往合肥,数见于词作。光宗绍熙二年(1191),姜夔曾往合肥,旋即离去。《长亭怨慢》词,大约即是时所作,乃离合肥后忆别情侣者也。
  题序中所谓“桓大司马”指桓温。《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所种柳皆已十围,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题序中所引“昔年种柳”以下六句,均出庚信《枯树赋》,并非桓温之言。此或是姜夔偶然误记。按此词是惜别言情之作,而题序中只言柳树,一则以“合肥巷陌皆种柳”(姜夔《凄凉犯》序),故姜氏合肥情词多借柳起兴,二则是故意“乱以他辞”,以掩其孤往之怀(说本夏承焘《合肥词事》)。
  上半片是咏柳。开头说,春事已深,柳絮吹尽,四处人家门前柳阴浓绿。这正是合肥巷陌情况。“远浦”二句点出行人乘船离去。“阅人”数句又回到说柳。长亭(古人送别之地)边的柳树经常看到人们送别的情况,离人黯然销魂,而柳则无动于衷,否则它也不会“青青如此”了。暗用李长吉诗“天若无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无情反衬本人惜别的深情。这半片词用笔不即不离,写合肥,写离去,写惜别,而表面上却都是以柳贯串,借做衬托。
  下半片是写本人与情侣离别后的恋慕之情。“日暮”三句写离开合肥后依恋不舍。唐欧阳詹在太原与一妓女相恋,别时赠诗有“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之句。“望高城不见”即用此事,正切合临行怀念情侣之意。“韦郎”二句用唐韦皋事。韦皋游江夏,与女子玉箫无情,别时留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后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条)。这两句是说,当临别时,本人向情侣表示,怎能象韦皋那样“忘得玉环分付”,即是说,本人必将重来的。下边“第一”两句是情侣叮嘱之辞。她还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归来(“第一”是加重之意),否则“怕红萼无人为主”。由于歌女社会地位低下,是不能掌握本人命运的,其情甚笃,其辞甚哀。“算空有”二句以离愁难剪作结。古代并州(今山西)出产好剪刀,故云。这半片词写本人惜别之情,情侣属望之意,非常凄怆缠绵。陈廷焯评此词云:“哀怨无故,惹是生非,海枯石烂之情。”(《词则·大雅集》卷三)可谓知言。
  姜夔少时学诗取法黄庭坚,后来弃去,独树一帜,但是他将江西诗派作诗之艺术手法运用于词中,生新峭折,别创一格。男女相悦,伤离怨别,本是唐宋词中常见的内容,但是姜夔所作的情词则异乎寻常。他屏除秾丽,着笔浓艳,不多写正面,而借物寄兴(如梅、柳),旁敲侧击,有迴环宕折之妙,无沾滞浅露之弊。它不同于温、韦,不同于晏、欧,也不同于小山、淮海,这是极值得玩味的。(缪钺)
  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过片处先以两个短语提挈,惹起读者的充分留意。然后以实笔叙写仙姥运筹帷幄的事迹:她不只奠定了淮右,保障了江南,还派遣雷公、电母、六丁玉女(案《云笈七籤》云:“六丁者,谓阴神玉女也。”),去镇守濡须口及其附近的东关。这就把仙姥的神奇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的统帅。紧接着词人又联想起历史上曹操与孙权的濡须口对垒的故事,发出了深沉的感慨:“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为什么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竟没有一个好手,结果却只能凭仗一篙春水把北来的曹瞒逼走?这曹瞒当然不是历史上的曹操,英雄好手也不会是指历史上的孙权。词人一方面是出于想象,把历史故事牵合到仙姥的身上,以歌颂其神奇,好像小序结尾所云:“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人物表现他对理想的愤慨,由于当时距宋金的隆兴和议将近三十年,偏安江左的南宋王朝也正是依托江淮的水域来阻止金兵的南下的。历史掺和着理想,便使全词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颜色。
  结句最为耐人吟味。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没有一个顶用的,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总是把妇女看得一钱不值,甚至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荒谬口号。而具有民主思想的诗人则往往有意夸大妇女的才能,抬高妇女的地位,借以贬低那些峨冠博带、戎衣长剑、实践是酒囊饭袋的男人。姜夔此词之所以被之管弦,刻之庙柱,阐明他的思想倾向是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
  “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跟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以及下片的“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构成了不同境界。然正由于一个“小红楼、帘影间”的人物,却能运筹帷幄,驱走强敌,这就更显出她的神奇。这种忽然变换笔调的方法,特别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姜夔曾在《诗说》中总结本人的创作经验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此词结句,正是反终篇之意而又能出人意表的一个显例,因此能给人以无量的回味。
&&&&&&& 另:
&&&&&&& 本词的小序很有特征,分为两部分。
& &&&&&&& 1,谈了本人的创作经验。都说白石是格律派,我个人有不赞同见。固然他的格律是很严厉的,但和柳永周邦彦先曲后词不同,白石的大部分词是先写词后谱曲,这样保证了词的创作的自在度,后来的姜派大多没有白石的作曲才能,出现了为了强行恪守曲律对词任意改造的恶习,似乎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白石。& &&&&&&& 2,"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几句除了后2句是东晋权臣桓温的原创之外,前四句都来自北朝诗人庾信的《枯树赋》,“树犹如此”也因此成为今昔之叹的最佳代言。像台湾作家白先勇就有一本散文集叫做《树犹如此》。
&&&&&&& 【至今流传的白石词里面,大约有半数和合肥情事有关。而在姜氏最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中,合肥词也占了绝大部分。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是白石创作最丰富的一年,大概也是由于突遭情变。本词作于《淡黄柳》之后不超过1个月。在创作《淡黄柳》时,白石还在合肥的温顺乡里,不过那首词也有极强的“忧患认识”,有着“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恐惧。理想也是在那首词创作之后没几天,白石就和合肥的情人分离。这首词,从类型上看,属于传统的“送别词”,读者可以和柳永《雨霖伶》、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以及周邦彦《兰陵王》参照,个人以为这几首代表了宋代送别词的最高成就。除了周词比较复杂之外,作者都扮演了被情人的送别的角色。而且每首词基本上明显反映了该作者的风格特征。】
TA的引荐TA的最新收藏[转]&[转]&[转]&[转]&[转]&[转]&“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姜夔《长亭怨慢》翻译赏析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译文】& 即使有并州制造的锋快剪刀也枉然,亦难以剪断万缕离愁别苦。
【出自】&& 南宋 姜夔& 《长亭怨慢&渐吹尽》
&&&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後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
&&&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注释:&&&&
&&& 率意:随便。
&&& 桓大司马:桓温(312-373年),字元子,东晋明帝之婿,初为荆州刺史,定蜀,攻前秦,破姚襄,威权日盛,官至大司马。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白石《长亭怨慢》引桓大司马云云,乃庾信《枯树赋》,非桓温语。&
&& 长亭树:指种在长亭亮度的柳树。
&&& 树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李商隐《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高城不见: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 韦郎:《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条载,唐韦皋游江夏,与玉箫女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载来娶,后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
&&& 红萼:红花,女子自指。
&&& 算空有: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杩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煜《乌夜啼》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王安石《壬辰寒食》:&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此处化用以上句意。
&&& 并刀:并州为古九州之一,今属山西,所产刀剪以锋利出名,杜甫《戏题王宰画水山图歌》:&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我喜欢自己作曲,开始时随意写下长短句,然后再调整,配以乐曲,所以前后片有很多不同。桓温大司马曾说:&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几句话我异常偏爱。当春风渐渐吹尽枝头上的柳絮,掩映在绿荫深处是处处人家。远处的兴岸迂回曲折,黄昏时分,船帆少少的,也不知都到哪里去?我见过太多的离别场面,没有谁能象那长亭边的柳树。柳树若是懂得人间的情意,它一定不会年年依旧青青。天色渐渐昏暮,高高的城楼已隐约不见,眼前只是一片连绵纵横的层层乱山。我象韦郎一样离你而去,但你要记得,我把玉环留下给你作信物,你在分别时也一再叮嘱让我早早归来,免得红花没人怜惜。如今纵有锋利的剪刀,也无法剪断我心头丝丝缕缕的愁绪。
渐渐吹尽了,枝梢上淡香的柳絮,到处人家,柳树浓密的绿荫将门户遮蔽。船儿顺着弯曲回绕的河浦渐渐远去,暮色里云帆凌乱,匆忙往返,究竟奔向哪里?看人间离别多矣,谁能比长亭的柳树悄然冷寂?柳树若是有情时,定不会长得如此青翠碧绿。
落日昏暮,高耸的城郭已望不见,只见乱岩层叠的群山无数。我难忘临别的叮嘱:&韦郎这一去呀,怎能忘记你交付给我的玉环信物。&&最要紧是记住早早归来,我怕红萼孤独无人为我作主。&即使有并州制造的锋快剪刀也枉然,亦难以剪断万缕离愁别苦。
&&& 东风渐渐吹尽枝头上的柳絮,这里的人家,门前都是一片浓绿。远处江岸迂回曲折,傍晚时分,船帆纷乱,都到哪里去?我见过太多分别的人,谁又像那长亭的柳树?柳树要是也有感情,它也不会年年如此青翠。
&&& 日色渐渐变暗,再也望不见高高的城楼,眼前只有无数连绵起伏的山峦。我像韦郎一样离你而去了。可又怎能忘掉你临别的殷勤叮咛?你说第一要记得早早归来,只害怕红花没人做主。料想纵使有锋利的剪刀,也难以剪断我心头千丝万缕的离愁。&&
姜夔二十三岁时,曾游安徽合肥,与此地的歌女姊妹二人相识,时日一长,往来酬唱,情投意合。无奈客子行色匆匆,终有一别。后来,作者屡次到合肥与二女相会,情意愈浓。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作者再次来到合肥,但不久就离去了,这首词大概作于离去之时,以寄托对二女的无尽眷念之情。
《长亭怨慢&渐吹尽》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作品,是首惜别言情之作。词上阕先写暮春景象:百花与柳絮飘零,帆影在暮色中消失。树木见多了人间离别,也变得麻木起来,所以仍如此青青,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下阕写怀人愁绪,先写行者一直在痴望岸上送行者,再写绝不忘记盟约,最后是写岸上佳人的临别叮嘱及离别后的愁绪。全词以主客变换和内心独白,表现出行人与送行人的双向感情交流,较有特色。
《长亭怨慢》,词调名,姜夔创制,旁注工尺谱。此词虽非单纯的咏柳词,但以柳枝头的&香絮&起兴,经柳丝般的&离愁行缕&收尾,词人身心沉潜其中,早已物我莫辨,主客难分。杨柳,无论柔条还是纤叶,无论绿荫还是飞絮,它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灞桥柳岸,&柳&&留&谐音,柳枝一折,令多少人心胆俱裂。在此词中,柳树的角色是频频转换的,前六句写别时别地,就时而言,正是&渐吹尽&时节,柳絮代表着无情流逝的时光,就地而言,绿荫深深,遮掩着门户,作为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一道屏障,柳树凸现了框人词这一艺术世界中的人,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
面对&青青如此&的长亭树,作者又一次隐入了困境,&望高城不见&的主人公显然已被深深的孤独感所包围,他希望树亦有情,可这只是空幻人生的一个空幻的要求,&怎忘得&一句,&第一是&二句都是无力的呼唤,最后,连并刀也是&空&有,末句展示给读者的只是&离别之神&&&柳树那森然的面孔。
上阕是咏柳。开头说,春已深,柳絮吹尽,柳阴浓绿 。这正是合肥巷陌情况。&远浦&二句点出行人乘船离去 。&阅人&数句又回到说柳。长亭(古人送别之地)边,离人黯然销魂,而柳则无动于衷,依然&青青如此& 。暗用李长吉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以柳之无情反衬自己惜别的深情。这半阕词用笔不即不离,写合肥,写离去,写惜别,而表面上却都是以柳贯串,借做衬托。
下半阕是写自己与情侣离别后的恋慕之情 。&日暮&三句写离开合肥后依恋不舍。唐欧阳詹在太原与一妓女相恋,别时有&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之句。&望高城不见&即用此事,正切合思念情侣之意。&韦郎&二句用唐韦皋事。韦皋游江夏,与女子玉箫有情,别时留玉指环,约定数年后来娶。后来诺言成空,玉箫绝食而死(《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条)。这两句是说,当临别时,自己向情侣表示,不会象韦皋那样&忘得玉环分付&,自己必将重来的。下边&第一&两句是情侣叮嘱之辞。她还是不放心,要姜夔早早归来 ,否则&怕红萼无人为主&。因为歌女社会地位低下,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其情甚笃,其辞甚哀 。&算空有&二句以离愁难剪作结。这半阕词写自己惜别之情,情侣属望之意,凄怆缠绵。
姜夔少时学诗取法黄庭坚,后来弃去,自成一家,但是他将江西诗派作诗之艺术手法运用于词中生新瘦硬,自成一家。男女相悦,伤离怨别,本是唐宋词中常见的内容,但是姜夔所作的情词则与众不同。他屏除秾丽,着笔淡雅,不多写正面,而借物寄兴(如梅、柳),旁敲侧击,有回环宕折之妙。它不同于温、韦,不同于晏、欧,也不同于小山、淮海,这是极值得玩味的。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时时彩组三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