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散汤 为什么要麻黄先煎杏仁后放?为什么石膏要打碎先煎?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方证]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现代应用]1.发热和咳喘性疾病多见本方证。如大叶性、支气管哮喘、病毒性、过敏性支气管哮喘、麻疹性、急性支气管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小支气管、嗜酸细胞增多性、肺脓肿、百日咳、、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炎、药物热等。2.五官科疾病。如化脓性鼻窦炎、鼻衄、酒渣鼻、化脓性中耳炎、急性舌炎、白喉、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角膜炎、暴发性结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等。3.皮肤科疾病。如泛发性牛皮癣、银屑病、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等。4.其他疾病,如急性尿道炎、痔疮、睾丸炎、术后尿潴留、遗尿等也有运用本方的时候。[经验参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此处之“喘”乃呼吸系统疾病,“汗出”是点睛之笔,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故次序排在喘之前。《名医类案》载张友樵先生曾治疗一酒客,夏月痰喘气喘,夜不得卧。服凉药及开气药不效。有议用《金匮》麦门冬汤者。张诊之,右寸数实,此肺实非肺虚也,投以人参则立毙矣。遂用葶苈五钱,焙研,滑石五钱,煎服立愈。明年复感客邪,壅塞肺气,喘咳复作。医以葶苈进,不效,反烦闷汗泄。张诊其右寸浮数,口渴恶热,冷汗自出,喘急烦闷,曰:此热邪内壅,肺气郁极,是以逼汗外越,非气虚自汗也。服葶苈反烦闷者,肺热极盛,与苦寒相格拒也。夫肺苦气上逆,本宜苦以泄之,而肺欲散,又当急食辛以散之。与麻杏甘石汤,一剂肺气得通,喘止汗敛,诸证悉平。《经方传真》载胡希恕先生曾治一男,恶寒身痛,咳喘咽干,自服解热止痛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疼、咳喘、吐白痰、口十思饮,苔白舌尖红,脉滑数。证属外寒里热、肺气不宣,治以麻杏石甘汤。处方:麻黄18g,杏仁10g,生石膏45g,炙甘草10g,半夏12g。结果,服上药二剂,汗出及喘减。继以桑杏汤加减,服六剂诸症已。从案一可见汗出可为冷汗,并非一定是热汗。除了汗出之外,口干、口渴也多见,而痰色的黄白却不是用方的着眼点,如案二即是吐白痰。“汗出而喘,无太热者”,前者易于理解,后者又该如何理解呢?有人认为出汗散热故体表无大热。但白虎汤证也同样有汗出却为何有大热呢?从临床来看,如果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性咳喘,则多数伴有发热。属于过敏而非感染的支气管哮喘常常喘而不热,且易汗出,恰恰与经文相吻合。如《汉方临床治验精粹》载矢数道明先生治疗一青年女性,体格、营养、面色均普通,只是从2岁开始患哮喘至今,易感冒。感冒后又引发哮喘,易出汗,口渴,但咳嗽及痰均不多,呼吸困难并伴有喘鸣。患者曾翻阅杂志,自试服小青龙汤治疗。但效果不明显。皮肤易粗糙,几年前起脸上又长白斑,同时有鸡眼,手指尖则生湿疹,不能沾水,十分困扰。腹部平坦,脉偏弱,根据哮喘而呼吸困难,但咳嗽及痰不多,多汗口渴者,可用麻杏石甘汤的经验,投给了麻杏石甘汤提取物粉末剂1.5g;对皮肤粗糙另加苡仁粉末0.5g。服药后,哮喘明显好转。鸡眼外用紫云膏,对颜面白斑处用石膏的醋溶液涂搽,不久均好转,白斑很快消失。其后,又患过敏性,喷嚏及鼻涕增多,患者又购小青龙汤提取物粉末剂服用,仍不见效,而改服麻杏石甘汤提取物粉末后,却明显见好。自服用本方以来,既不经常感冒,也未再发作。本方在后世的应用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仲景原文。姚芳蔚将本方应用于多种眼科疾病,如天行赤眼、角膜溃疡、化脓性角膜炎等。应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眼部症状剧烈,具有红、肿、痛、羞明、流泪等刺激症状;病人身体一般健康;舌淡白尖红,苔微黄,脉浮数或浮紧;多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或但热不寒,口渴,小便短赤,烦躁等全身症状。而且某些眼病刺激症状减退,而因风热并未消除者也可使用;只是眼病无表证,或无里证,皆非本方所宜;心力衰竭、营养不良等体质衰弱病人尤为禁忌;青盲内障绝不可用;绿风内障(急性青光眼)外症虽剧烈,但如误用本方,危害很大,所以也要慎重(广东中医,1958;8: 19)。治疗咳喘的方剂很多,使用时也要作仔细鉴别。如小青龙汤也主治咳喘,但其证则是以恶寒、呼吸道分泌物清稀而多为要点,本方证的特征却是汗出而喘。“汗出而喘”,又要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相鉴别。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多有气上冲感和恶风感而没有口干、口渴等表现;麻杏石甘汤却因内热外蒸而表现明显的口干和不怕风吹感。一重在降肺下气,—重在清肺泄热另外,麻杏石甘汤因为内热蒸肺,所以病人从外貌上来看,颜色多红润,舌唇红,抚之乏津,脉浮滑大,汗较多,质粘稠,臭味重,人也比较壮且有精神;而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由于因于营卫不和,汗出恶风,所以病人必定身蜷拘急,面色淡白或微红,舌色也淡,有时自觉的热感,往往比外表所见到的为重,而且来往无定;人相对来讲比较瘦弱少神,汗也淡薄量少,臭味稍轻。“汗出而喘”更要和气脱亡阳证相鉴别,该证必是大汗淋漓,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两者决不可错认!本方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四药相伍,可清肺平喘、宣泄郁热是临床上治疗热饮痰喘的有效方剂。麻黄不合桂枝则但治喘咳水气,并不会大汗亡阳,且有石膏监制,相反相成,便可治疗热饮熏蒸,汗出、烦渴、喘咳等证。本方与小青龙汤虽同治痰饮、喘咳,但寒热悬殊。原书所谓”发汗后,小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意思是说发汗后,如果表仍不解,是营卫不和,当用桂枝汤汗以解之。但汗出而喘,身无大热,则病机恰恰相反。是表随汗解,而内热与水饮胶结不清,故不可更十;桂枝汤、原文把“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放到“发汗后”三字之后,便好理解多了。如果使用小青龙汤后,出现喘咳加重(水热互结之故),同理也可使用麻杏石甘汤来治疗。如上气烦躁,则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亦可。另外,要注意方中麻黄与石膏1:2的比例关系。石膏要用生品,不必先煎。[原文点睛]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噶,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去滓,温服一升。[注论精选]胡希恕:麻黄伍桂枝攻表邪而发汗,伍石膏清里热,故反治汗出。今于麻黄汤去桂枝,倍用麻黄,增量甘草而加石膏,故治汗出有热喘而急迫者(《经方传真》)。尤在泾: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于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蕴热,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而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并于肺耳。故以麻黄、杏仁之辛而人肺者,利肺气,散邪气,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气,除热气,而桂枝不可更行矣。盖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困,抑以缓石膏之悍也(《伤寒贯珠集》)。王晋三: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寒喘也。今以麻黄石膏加杏子,治热喘也。麻黄开毛窍,杏仁下里气,而以甘草载石膏辛寒之性,从肺发泄,俾阳邪出者出,降者降,分头解散。喘虽忌汗,然此重在急清肺热以存阴,热清喘定,汗即不辍,而阳亦不亡矣。观二喘一寒热,治法仍有营卫分途之义(《绛雪园古方选注》)。
发表评论:
馆藏&10743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运用-硕士生伤寒论优质课程
当前位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运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运用
麻杏甘石汤首见于《伤寒论》。原文63条是用于治疗热壅肺闭喘证。太阳之邪由表化热入里,壅闭于肺,致肺宣降失权,肺热气逆,故见喘咳、发热、汗出等证候。原文所提汗出而喘无大热,为的是突出热壅气闭,热势向内郁遏,不得透散的病机。病人体表温度不一定很高。实际上麻杏甘石汤证更多出现无汗而喘,身大热者。这是举其变而略其常,目的在于突出热郁于肺,故麻杏甘石汤在临床运用当把握热壅肺闭的病机关键。
1、热壅肺闭,肺热咳喘
《伤寒论》原文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 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两条均提出汗下不当,会导致表热内陷,形成火热内郁于肺的病变。热郁肺中,肺气上逆,表现为喘咳,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可清肺热而平喘止咳。如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18岁。患喘证颇剧,已有五六日之久,询其病因为与同学游北海公园失足落水,经救上岸则一身衣服尽湿,乃晒衣挂于树上,时值深秋,金风送冷,因而感寒。请医诊治,曾用发汗之药,外感虽解,而变为喘息,撷肚耸肩,病情为剧。其父请中医高手服生石膏、杏仁、鲜枇杷叶、甜停苈子等清肺利气平喘之药不效。经人介绍,延余诊治。切其脉滑数,舌苔薄黄。余曰:肺热作喘,用生石膏清热凉肺,本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则石膏弗所能止。乃于原方加麻黄4克,服1剂喘减,又服一剂而愈。(陈明,刘燕华等.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第一版.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21)此为邪热闭肺而作喘,用麻杏甘膏汤清热宣肺以止喘,药证相合,故一剂知,两剂愈。临床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宣肺热可治疗热壅肺闭,肺热咳喘证。
2、火热内郁,热迫津泄
仲景在论中提出“无大热者,可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火热内郁不能透达,故表无大热。方有执解为:“无大热,郁伏而不显现也”。正因为火郁于里,仲景强调不可再用桂枝汤,而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发越火郁之邪。由此可见火郁,是指火热之邪郁结在里,阻碍气机正常运行所导致的病证。与一般的火邪致病的不同之处在于:火性炎上,通常火热致病多表现热势从里向外蒸腾,张扬于外,故从里到外热邪炽盛,所谓蒸蒸发热也。而火郁致病则有其特殊表现:一方面火邪郁滞造成阳气郁遏不能透达于外,气机不得宣畅而表现种种郁遏之征象;另一方面因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反过来又会使邪热闭郁加重,使症候愈演愈烈。《赤水玄珠.郁证门》将其概括为:“夫郁者,结滞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说明“火郁”乃是以邪热郁结为主要矛盾,其病机关键在于火热之邪内结不能外达宣泄,其病理改变的主要特征是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出入失常。用麻杏甘石汤可宣散火郁,解救危厄,故多用于治疗肺有郁热证。如陈玉铭医案:陈某某,男,7岁,1959年11月1日就诊。发热咳喘已3天,前天在保健站诊为“麻疹”初期,服药后汗出很多,早晨面部即现红点。嗣因不慎受凉,致疹点忽隐不见,恶寒发抖,气喘,烦躁不安,热甚渴饮,谵语神昏,面及胸部疹点宛若蚤斑,疹色紫暗不泽,喘促鼻煽,颧赤、口干,舌质红,苔薄白燥而不润,唇绀,呛咳声嘶,喉有痰声。按之身热肢厥,体温4l℃。此是正虚邪实,热毒内闭。急宜扶正法邪,清泄热毒。处方:麻黄4.5克,杏仁9克,生石膏18克,甘草4.5克,苇茎15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一日一剂,匀四次分服。次日复诊:喘逆已平,疹点渐现,色赤红活,以原方去杏仁,加银花、连翘各6克。服后疹透脚底,病得转危为安,渐次痊愈。 & (陈玉铭.麻杏甘石汤临床运用经验.福建中医药.)此为麻疹闭证,乃麻毒闭肺所致。麻杏甘石汤于麻毒闭肺,清宣肺中热毒,用之中的。
3热郁肺中,邪阻气逆
张仲景还通过一系列的条文说明有形之邪如痰饮,淤血,宿食停留体内皆可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导致肺气上逆,从而形成咳喘之证。其病机要点在于有形之邪遏阻肺气,肺气的肃降失权。此时治疗重在用麻杏石甘汤清化热痰,祛除有形实邪,给邪以出路。俞长荣医案:邱某,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脯疼痛,痰中夹有浅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请我及某医师会诊。患者体温40℃,脉象洪大。我拟给与麻杏甘石汤,某医师不大同意。他认为痰中央血,难胜麻黄辛散,主张注射青霉素兼进白虎汤。我说,此证注射青霉素固未尝不可,但用之少量无效,大量则病家负担不起(时在50年代中期一编者注)。至于用白虎汤似嫌太早,因白虎汤清热见长,而平喘止咳之功则不若麻杏甘石汤。此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夹血,血色带褐,胸脯疼痛,均系内热旺盛肺气闭塞之故。正宜麻黄、杏仁宣肺气,疏肺邪,石膏清里热,甘草和中缓急。经过商讨,遂决定用本方:石膏72克,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水煎,分三次服,每隔一小时服一次。服1剂后,证状减约十之七八。后分别用蒌贝温胆汤、生脉散合泻白散2剂,恢复健康。 & (俞长荣. 伤寒论汇要分析.第1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4: 52—53) 此案高热不退,脉象洪大,且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部疼痛,又不见大汗和口渴,故诊断为内热郁闭于肺导致肺气上逆,用麻杏甘石汤清宣肺热,药到病除。
4、肺热内郁,宣降失司
《素问&经脉别论》云: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治节,能调节水液的运行,若肺热壅盛,宣降失常,则水液运行紊乱.治疗用麻杏甘膏汤宣通肺气,开发腠理,俟肺腠一宣,则水道自通,而小水自行。此“提壶揭盖”之法也。彭宪章医案:张某某,男,8岁,1976年7月22日初诊。家属代诉:患儿夜间遗尿已4年余。近4年多以来,每夜必遗尿l一2次,经常咳嗽,口渴,大便正常,小便微黄。诊查:舌苔黄而微白,脉数,右脉偏大。根据咳喘、口渴、舌苔黄白、右脉偏大而数,乃肺热郁结之遗尿。由于肺热郁结,肺气宣降失常,使肺气无权,因而影响肾水不摄,膀胱的开合失司所致。宜治以宣肺清热之法。拟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18克甘草3克水煎服,2剂。 & 7月25日二诊:服上方后,昨晚未遗尿,胃纳减少,余症同前。 &原方加山药6克,谷芽6克。二剂。7月28日三诊:近三夜已未遗尿,咳嗽与口渴减轻,食量增加,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略数,右脉已无大象。原方再进两剂以清肺之余热。以后随访,得知患儿自服前方后,遗尿症己痊愈,未见复发.( &彭宪章.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遗尿症.新医药学杂志1977;&11&:31)肺为水之上源。肺有热不能宣调水道,则水液运行紊乱故在遗尿的同时伴有咳喘、口渴、苔黄、脉数症候。本案小儿肾气不充,使膀胱开合失权,致遗尿,用麻杏甘膏汤清宣肺热,宣通肺气,开发腠理,从而全身气机条畅而遗尿自愈。
5、肺热迫肠肃降失权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有热,可通过经络传与大肠,导致肺热迫肠,肺肠同热.用麻杏甘膏汤清泄热毒,可肺肠同治. 如刘洪钧医案:翟某,女,24岁,1989年9月4日初诊。患者因分娩后继发脱肛已一年多,合并有内痔,经常肛脱痔垂,肛门肿痛。服过中西药均无效。来诊见:口渴低热,胸闷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滑而数。处方:麻黄6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先煎),甘草10克,升麻、黄芩、黄柏各10克,水煎后,—半药液内服,一半药液乘热熏洗,坐浴15分钟,1日2次。服用3剂,红肿消退,肛门末见脱出。一年后随访,未再发作。 & (刘洪钧.麻杏石甘汤临床运用举隅.黑龙江中医药1993,&5&:28)此即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着手,通过清肺热,达到宣散肠热,下病治上的目的。6、外寒内热,肺气闭郁
肺主皮毛,郁热在肺,或风寒袭表,表闭肺热,肺失宣发,皮毛开阖失权,则见皮肤瘙痒起疹,用麻杏甘石汤清散肺中部热,可令隐疹随之而消。临床常用麻杏甘石汤治疗风瘾疹(荨麻疹).如陈玉铭医案:周某某,男,24岁,l959年2月11日就诊。患风瘾疹已历八年之久,时愈时发,发时皮肤突感瘙痒,续即出现红色块疹,随搔随发,瞬即蔓延全身。疹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发生寒热或喘息。曾在其他医院治疗,注射氯化钙、葡萄糖酸钙,进行封闭疗法、组织疗法及内服盐酸苯海拉明等,均不见效,而来我院诊治。处方: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9克,甘草3克,蝉衣3克。服1剂,症状减轻一半,翌日再进1剂,全身疹块完全消退。患者为防复发,继进原方8剂而痊愈。后经随访数次,未见复发。(陈玉铭.麻杏甘石汤临床运用经验.福建中医药.8),本案之“风隐疹”乃肺热气闭所致,符合外寒内热,肺气闭郁的病机,故用麻杏甘石汤清散肺中郁热,宣通肺气,开发腠理,从而使隐疹随之而消。7 .肺热壅盛,肺窍不利肺开窍于鼻,肺热壅盛,可使肺所主的气道,清窍闭塞,出现种种病证:如热壅肺胃,搏结咽喉,可致咽喉不利,声门不畅等喉咽疾病。用麻杏甘石汤清散肺中郁热,可治疗肺窍热证。如马玉起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急性鼻窦炎112例,治愈90例,占80.4﹪,有效19例, 占17﹪,无效3例, 占2.6﹪;总有效率占97.4﹪。(马玉起. 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急性鼻窦炎112例.国医论坛.)
总之麻杏甘石汤在临床运用当把握邪热在肺的病机关键,可据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拓展运用。
&姚荷生名医工作室&|&陈瑞春名医工作室&|
版权所有:硕士生伤寒论优质课程&&&& 地址:江西中医药大学清热止咳平喘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清热止咳平喘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又称麻杏石甘汤。 . 组成与用法 麻黄9克 杏仁9克.甘草6克:石膏30克(先煎) .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内蕴,发热咳嗽,喘息急迫,口渴;脉浮滑而数,苔薄白或黄。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小儿喘咳,小儿夏季热;又用于治疗忧郁症,遗尿,盗汗,眼疾,鼻渊,白喉,喉头水肿,流行性腮腺炎,荨麻疹,痔疮等病症。例如。 、. 一一 (1)大叶性肺炎 本方加银花、黄芩、冬瓜子,治疗9例。结果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4.6天,胸痛缓解为6.1天,咳嗽缓解为8天;铁锈色痰转阴为4。5天,血尿转阴为4。6天(《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 1.期)。 (2)小儿肺炎 本方加减,治疗30例。患儿均有咳嗽、发热、厌食气急、脉细数、舌红等症状。结果,痊愈26例,显效1例,好转3例。本 方加麦冬、天花粉、白茅根、银花、炙枇杷叶、牛蒡子、川贝母等组成“麻杏合剂”,治疗21例。结果。痊愈19例,显效2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59年第2期)。本方加银花、知母、黄芩、苏子、葶苈子等,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300例。结果:均于服药后2—3日,喘息症状减轻,呼吸畅通,发绀消失而愈(&闽东医药}1974年第1期)。本方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185例。服药后呼吸功能改善,咳嗽咯痰减少,发热消退。结果:治愈者占87%(《西安卫生》1960年第7期)。本方浸膏治疗 45例。结果:咯痰者痰的粘稠度下降,痰稠难咯症状改善者占56.3% (《铁道医学》1980年第3期)。 (3)慢性支气管炎 本方加味,治疗痰热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8例。结果:咳嗽、气喘、咯痰等症状基本控制22例,显著好转4 例,好转1例,无效1例,主要症状平均3.1天后明显好转({中医杂志》1965年第12期)。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72例。患者病程长,部分有肺气肿。经本方治疗,随访1年。结果;暂愈34例,显效62例,好转63例,无效9例,失访4例;伴喘息症状者平均4.5天后症状减轻,肺部干湿罗音减少或消失(《天津医药)1975年第12期)。 (4)百日咳 本方加百部、葶苈子、大枣制成糖浆,治疗228例。患者每日服糖浆量视年龄大小而异。结果:痊愈195例,好转25例,未愈 8例(《江西中医药)1960年第10期)。 (5)夏季热 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夏季热25例。患儿均有弛张型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等症状。高热发惊者,加蝉衣、僵蚕,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谷芽。结果:20例服药3~-.5剂,汗出热退,症状消失,5例服药后体温降至37。5—38。C,入秋后自愈(&中医杂志)1982 年第6期)。 (6)忧郁症 本方加蝉蜕、茯苓、白术、连翘、生姜治疗。患者因家事恼怒而发忧郁症,症见嗳气胸闷、食后胀满、两胁窜攻、脉弦数。结果。服药2剂后小便增加,诸症减轻;守方再服4剂,皆除;改服归脾汤加麦冬8剂,告愈(&山西中医}1989年第6期)。. (7)遗尿 本方加味,治疗6例。肺阴虚者,加沙参、麦冬,脾虚 者,加山药、谷芽;夹痰者,加桔梗;气逆者加苏子。结果均获愈(《新医药学杂志}1977年第11期)。 (8)盗汗 本方加苡仁、天花粉治疗。患者盗汗3年,体壮、嗜酒、夜眠盗汗而湿衣,久服滋阴降火益气固表药无效,症见气热息粗、口渴多饮、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数有力。结果:服药3剂后,汗止,继服沙参麦冬汤加减调治。 3年后随访未发(《新中医}1988年第2期)。 (9)眼疾 治疗表里俱热的多种眼病,如天行赤眼、暴风客热、白陷鱼鳞、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有一定疗效。但舌苔转清,外邪已除时不宜再服。年老体弱及久病不愈者须慎用(《广东中医》1958年第9 期)。 (10)鼻渊 本方加减,治疗工7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 12-48岁,病程20天一7年,症见前额头痛、鼻涕黄浊、鼻塞、喘咳、喷嚏,部分患者伴发热恶寒、鼻出热气、舌苔黄、脉数有力,X线检查为鼻窦炎。鼻塞甚者,加苍耳子、辛夷、薄荷;头痛甚者,加白芷、细辛;胃热偏盛者,加知母。结果;服药3--6剂后,治愈14例,有效3例(《国医论坛》1989年第3期)。 (11)白喉 本方加大黄、葶苈子、桑白皮,治疗2例。患者有发热、咽部白色假膜、咳嗽等症状。结果均获愈(《江苏中医学会1962年年会论文集》1963年)。 (12)喉炎 本方加射干、荆芥、天冬,治疗小儿痉挛性喉炎10例。患者3—6岁,病程2—4天,咳嗽紧促、声如犬吠、少痰、夜半频发、胸部X线透视无异常,症见声音嘶哑、舌红苔黄、脉滑数。结果;服药2— 4剂后,咳嗽止,其他体征消失;平均治疗时间为3天。随访1周正常 (《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u期)。 (13)喉头水肿 治疗2例。结果:服药后,喉头水肿消失,喉痛;声音嘶哑等症状随之好转(《江西中医药&&1989年第5期)。 (14)流行性腮腺炎、脑炎 本方加龙齿、生姜治疗。患者发热恶寒,气粗口噤,神昏,耳下肿硬,便秘,脉浮数。结果:服药后症状减轻;再投本方合白虎汤9剂而愈(《山东医刊》1959年第2期)。 . (15)荨麻疹 本方治疗。经实验证明对抑制I型变态反应,有效 ({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 (16)痔疮 以本方加大黄、黄芩为基础方,治疗50例。其中男24 例、女26例,年龄11—71岁,内痔嵌顿发炎21例、便血16例、结扎疼 3例、炎性外痔6例、混合痔4例。发炎者,加玄胡、桃仁,发炎水肿者.加苡仁、郁李仁,并加重石膏、麻黄剂量,便血者,加阿胶、地榆、黑槐花。结果;治愈38例,显效n例.无效工例(&湖北中医杂志&1988年第1 期)。 、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喘咳。方用麻黄宣泄,石膏清疏,杏仁沉降,三药同用,有宣有降,相反相成,清降结合。标本兼顾,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身热不解、外感风邪、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发热较甚者,石膏用量可增至60一i20克;热毒炎症者,加大青叶、黄芩、连翘,咳喘甚者,加知母、瓜蒌、黄芩,兼有痰饮者.加葶苈子、枇杷叶、贝母,胸痛者,加郁金、白芥子,咯血者。加白茅根、仙鹤草。 本方为治肺热喘咳之方,凡属风寒实喘、肾虚久喘者,不宜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抗病毒、解热、平喘、镇咳、祛痰、利尿,镇静等多种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流感病毒有了定抑制作用,对伤寒、副伤寒疫苗造成的家兔发热模型有显著退热作用。能抑制组织胺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离体肠管的收缩,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平滑肌收缩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还对肥大细胞的脱颗粒有抑制作用,减少抗原激惹的组织胺释放,缓解由此引起的肠蠕动.
发表评论:
馆藏&10743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杏石甘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