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抗体阴性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如何预防?

176例甲型肝炎临床特征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22期
176例甲型肝炎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收治甲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单纯甲型肝炎与甲型和乙型重叠感染的异同。方法对176例甲型肝炎患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单纯甲型肝炎与甲型和乙型重叠感染时的生化学指标、ALT和TBIL分类比率及重型肝炎比率的差异。结果甲型肝炎发病以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为2.4∶1,甲型和乙型重叠感染占52.3%。单纯甲型肝炎与甲型和乙型重叠感染的男女比例、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叠组ALT5~10ULN、TBIL10ULN比率及重型肝炎比率均显著高于单纯组(χ2值分别为8.127、4.159、6.999,P0.05),而单纯组ALT10ULN、TBIL5~10ULN比率显著高于重叠组(χ2值分别为6.903、5.033,P0.05)。重叠组中,HBeAg-与HBeAg+患者比例为2.131,HBeAg-患者占67.4%;HBV DNA≥104拷贝/ml与HBV DNA104拷贝/ml患者比例为1.8∶1,HBV DNA104拷贝/ml患者约占34.8%;HBeAg-与HBeAg+、HBV DNA≥104拷贝/ml与HBV DNA104拷贝/ml分类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型肝炎发病重叠感染患者更多见,甲型和乙型重叠感染时较单纯甲型肝炎肝功能损伤更重,更容易发生重型肝炎。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R512.61【正文快照】:
甲型肝炎(hepatitis A,HA)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随着社会经济状况和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甲肝疫苗的接种,近年来发病率已得到有效控制,并由原来的流行性发病逐渐向散发性发病转变。如今对甲型肝炎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着重于甲型肝炎流行病学[1-3]或与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玉兰;谭文婷;谭顺;高燕;毛青;邓国宏;;[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玉艳红;苏芮;河源浩;吴继周;黄李平;凌江红;徐静;;[J];环球中医药;2012年05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田沂;唐晓鹏;杨旭;罗开忠;黄力;;[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3期
莫建军;周艳;吴秀玲;;[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年06期
庞超,龙尧,何姗,胡南;[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于建国,张学平,安永,徐传镇,陈崇兴,张光曙;[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陈文思;李刚;陈忠诚;林美玲;;[J];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09期
蔡衍珊;刘建华;许建雄;梁建华;谭慧峰;胡文穗;王鸣;;[J];热带医学杂志;2009年11期
张森乔;王作利;郭丽娟;苏焰;;[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05期
黄云丽;李卓;郝娃;谢玉兰;陈新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18期
;[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年01期
任仲轩,裴琇,王麟士,刘金星,曹治宸;[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桂华,宋来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马忻;[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杨通宝;[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张茂根,张茂荣;[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付月箫;张振强;谷灿立;李文现;田中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张加军;张广业;辛在霞;;[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陈仁平;程厚华;程国君;崔平;;[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1期
吴福宁;李猛;李振前;朱幼芙;;[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孙衡,余鑫之;[J];安徽医学;1999年04期
李永华,李铭,李丽军,黄敏,陈晓枫,刘瑛,张西宽,吴兆进;[J];安徽医学;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龙庆华;欧阳红;廖九女;涂德幸;刘和平;孙秀光;;[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宋树芬;王宝华;刘春华;;[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宋树芬;李建忠;王宝华;;[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田兔红;孙翠萍;孙兰珍;;[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李勇忠;符政远;邓英;聂小红;蒋建勇;;[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邹愚;邓存良;蒋玉凤;;[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陈煜;赵丽莉;韩大康;朱跃科;赵军;段钟平;;[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罗湘蓉;朱传武;常建国;钱峰;李明;叶建忠;施明慧;李素凤;;[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李红伟;芦梅艳;胡丽君;;[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卢家桀;唐红;王文雅;雷秉钧;王晓辉;;[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健;[D];浙江大学;2001年
许红梅;[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刘映霞;[D];中南大学;2003年
吴炜;[D];浙江大学;2003年
于淑丽;[D];复旦大学;2003年
邢同海;[D];复旦大学;2004年
王凯;[D];山东大学;2004年
孙建光;[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毕红征;[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黄力毅;[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卓婷婷;[D];浙江大学;2011年
范骏;[D];浙江大学;2001年
杨丹红;[D];浙江大学;2001年
吴成;[D];福建中医学院;2002年
王静滨;[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苏冬娜;[D];暨南大学;2003年
董梅;[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谢文剑;[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曾国兵;[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王伟芹;[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国防;孙丽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年05期
庄辉;;[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89年06期
杜宏波;李勇;刘铁军;宓余强;李沧友;余泽云;周跃群;王宪波;;[J];北京中医药;2011年11期
章述军;田德英;陈淼;周健;王坤;贾昱娴;刘曦;;[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9年05期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年06期
张国顺;冯福民;李玉林;袁聚祥;尚华;;[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年12期
吴祥瑞;洪敏;华永庆;黄玉芳;;[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年05期
;[J];中医杂志;1992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红卫,卫国,冯文曦,龚小云,郑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7期
黄燕萍,王宇明;[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8期
刘星;倪绍琴;;[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年03期
刘婷;柯伟民;赖菁;朱睛;;[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年06期
李艳;[J];广东药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李亚琴,张俊,贺春娥,刘芳,江秀娟;[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年01期
李金,胡志东,钟述猷;[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年04期
杨进业,李荣成,王树声,龚健,李艳萍,陈琨琳,韦增良,李均伦,卓家同;[J];广西预防医学;1995年01期
赵国强,张世杰,刘全离,徐慧丹,陈宗德;[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毛国强;朱朝敏;许红梅;;[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苏宁;赵守松;高春明;崔琢;;[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年08期
徐鸿绪;周淑红;黄健宇;郑晓和;赖在真;;[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年06期
肖玉珍;邵鸣;;[J];肝脏;2011年04期
陈江平;池宏亮;刘华;;[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俞海英;曹兴国;;[J];肝脏;2011年03期
;[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1期
张孝盈;李菲;;[J];江苏医药;2011年11期
高尚秀;李茂森;;[J];医学综述;2011年14期
张凌云;;[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1期
;[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发斌;蔚林兰;孙晓峰;冯明辉;张瑞;;[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程瑗;金晓芝;叶超;陈永平;章圣辉;洪炜龙;谷甸娜;张磊;郑明华;;[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江宇泳;王融冰;孙静媛;刘军民;吴云忠;周桂琴;孙凤霞;王晓静;;[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娄金丽;闫艳;李秀惠;;[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程瑗;金晓芝;叶超;陈永平;章圣辉;洪炜龙;谷甸娜;张磊;郑明华;;[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李旭明;魏争;;[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徐克成;吴建文;;[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张永宏;;[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年消化系及肝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侯金林;;[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江宇泳;王融冰;周桂琴;孙凤霞;王晓静;;[A];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建;[N];医药经济报;2004年
高莎;[N];工人日报;2001年
曾历;[N];健康报;2008年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感染五科主任 陈翠英;[N];石家庄日报;2009年
;[N];大连日报;2005年
剑钟;[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汪承柏教授;[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汪承柏;[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汪承柏;[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汪承柏教授;[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刚;[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王立芹;[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王志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南雪平;[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杨志军;[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汤影子;[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邵雪;[D];吉林大学;2012年
刘震;[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褚瑞海;[D];山东大学;2005年
王景玲;[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菁;[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崔明芳;[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夏淑林;[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辛晓丽;[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李薇;[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文聪;[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刘琦;[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厉晶萍;[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姚红梅;[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陆通;[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的位置:
> 甲肝是有什么引起的
要如何才能正确预防
甲肝是有什么引起的
要如何才能正确预防
摘要:甲肝多发于青少年和儿童,它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预防甲肝呢?
&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甲肝的病因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员,为嗜肝RNA病毒属。HA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约过一周后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粪便排毒能维持1-2周。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咽部和扁桃体可能是HAV肝外繁殖的部位。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
  1。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2。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3。易感性与免疫力。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HAV普遍易感,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的免疫力。
  甲肝的临床表现
  黄疸时期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鸟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程浓茶状。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本期持续1-21日,平均5-7日。黄疸期自觉症状可有所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于2周内达高峰。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骚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肿大至肋下1-75px,有充实感,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肿大。本期持续2-6周。
  甲肝的传播途径
  甲肝的传播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以及水和食物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
  甲肝的鉴别诊断
  1。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均可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别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极相似,更需要特异性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2。中毒性肝炎。各种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出现肝肿大、黄疽、肝功能异常等。但均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证据,且随原发病痊愈而恢复,血清抗-HAV、IgM阴性等特点可鉴别。
  甲肝如何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食品要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加热100℃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3。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暴发流行。
  4。对密切接触者,包括当传染源已明确(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流行甲肝的学校、医院、家庭或其他单位中的成员,可及时给予丙种注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7~10天,免疫效果可以维持35天。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5。食源性感染应检查厨师的抗HAV-IgM,确诊后应隔离治疗。
  6。发现甲肝病人应及时报告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络我们删除。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甲肝如何治疗
相关标签&: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发布健康资讯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09年传染病护理学试题(含答案)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2009年传染病护理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8|
上传日期: 09:28:3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09年传染病护理学试题(含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型肝炎抗体阴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