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过度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词

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阐述“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论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把概念理解准确,然后把条理梳理清楚,最后才谈得上去洋洋洒洒地论述。
&&&&首先,纪录片是什么?
&&&&我们课堂上是这样讲的:“Documentary”一词,词根源于法语,意思是“文献的”或“具有文献资料价值的”,最早是由英国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在评价《摩阿拿》时提出的概念。格里尔逊认为,像《摩阿拿》这类作品,记录的虽然是现在的事实,但就未来而言,它们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后人研究和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纪录片,以影像媒介纪实方式,对现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的生存状态进行非虚构的观察、记录,进而进行艺术性的描述和表达。在客观地表现真实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同时,实现人对生存意义的关怀和探索。
&&&&然后,解说词是什么?
&&&&课堂上我们没有明确地讲解“解说词”的概念是什么,我把笔记系统地梳理了一下,然后得出这样基本的认知:纪录片的构成要素包括画面与声音,解说词是纪录片声音要素中语言的一种。
&&&&基于想要更科学地阐释“解说词”的概念,我查了资料,百度百科上说: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接下来,我将结合课堂笔记和自己对纪录片、解说词的认识,来阐述一下“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论题。
&&&&声音的出现对于纪录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纪录片的制作风格和风格演化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人声”(voice)地位之高低对纪录片策略与风格影响重大。
&&&&在无声片时代,卢米埃尔式风光片、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先锋电影的视觉形式美,对于这些纪录片来说,没有解说词,丝毫不影响制作者希望达到的表现效果。
&&&&而在有声片时代,格里尔逊“画面+解说”的模式,称“纪录片是宣讲家的舞台”。格里尔逊式纪录片,指的是注重纪录片反映现实、改造现实的功能,坚持把纪录片当作宣讲家的论坛,因而发展了“画面+解说”的纪录片样式,注重传播创作者的主观意识,而画面成为失去价值的图解。这种纪录片样式束缚人们对纪录片的理解几十年,也影响着中国的专题片。显而易见,在格里尔逊式纪录片中,解说词已成为构成纪录片举足轻重的要素,地位与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技术进步与观念革新之间的关系,值得思考。有观点支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有观点说,从马克思哲学社会基本矛盾观点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技术进步决定观念革新。从纪录片的发展来看,在无声片时代的纪录片中解说词无足轻重,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当时的机器设备只能有画面而无法表现声音。但到了有声片时代就不同了,科学技术使得机器设备能够让声画同时表现,这才让“解说词”这个元素应运而生。
&&&&至于解说词在有声片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如何,这要遵从“矛盾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纪录片派别、不同的纪录片导演、不同的纪录片风格、不同的纪录片题材等等原因,决定了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存在与否、份量多少。
&&&&拿帕尔·罗伦兹的代表作《开垦平原的犁》《大河》来说,其重大社会主题、富有冲击力的画面、震撼的音乐和诗朗诵式的解说这样鲜明的特点,使画面编辑、配乐和解说词三者构成统一感极强的“金三角”,没有割裂感。由此试想,如果没有诗朗诵式的解说,如此宏大题材的表现力必定大打折扣,也必不会达到像今天这样以富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材料阐述国家大事、而且壮美动人的表现效果。所以,对于帕尔·罗伦兹而言,解说词在他的纪录片中有画龙点睛之用、升华情感之效,不可或缺、担当大用。
&&&&再比如作为二战后资料编撰型纪录片代表————罗姆的《普通法西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解说词富有鲜明个性————罗姆本人亲自配音,不断变换角色,时而是解说者,时而是希特勒本人,时而是旁观者,如此极其有效地渲染了影片的气氛。而这样的解说词表现手法,也艺术化地促进了思考电影对于表达人生、价值、战争、责任等这些重大问题的深度与力度,进而引发人们去探究法西斯根源、反省人性本质与希冀未来和平。可以说,解说词的个性化运用,是《普通法西斯》能够在纪录片历史上堪称经典不朽的重要因素。
而相较于美国“直接电影”,只依靠同步录音,不做采访、评论、配乐以及画外解说来避免任何阐释的做法,解说词在这样的电影派别中毫无用武之地。直接电影的最大特点是把摄影机看作“墙壁上的苍蝇”,拍摄者始终以被摄事件之外的旁观者存在,绝不介入、不影响事件的发展过程。这种只做静默式记录虽然直接导致了影片显而易见的缺点:影片的魅力过多依赖于题材本身的趣味性和戏剧性,如若没有等到“荣宠时刻”的到来,观众则常常不得不忍耐冗长枯燥的片段、对主题表达产生模糊不清之感。假如在影片中加入解说来明确、深化主题,这些缺点似乎可以被弱化许多。但是,如果加入了被拍摄者之外的制作者主观的解说,“直接电影”所追求的绝对客观化记录、开放式主题恐怕就不会实现了,当然,“直接电影”也就不能称其为“直接电影”了。由此可知,在“直接电影”的系统里,解说词是零地位、零作用。
梳理完课堂上所讲的在这些纪录片大师和他们的经典作品中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我又想到我看过的那些中国纪录片。
印象中,在张以庆的《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中,除了片中在问小朋友的理想是什么、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这两个问题时,其他部分没有提问、没有解说,这应该算是一部“真实电影”吧。张以庆的另一部纪录片《英和白》,没有解说词、没有引导问,对于时间、地点等要素的交代也不过是寥寥无几的字幕,那这部纪录片应该算是“直接电影”吧。
而像《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美丽中国》《行走西藏》等纪录片,解说词。有专家学者总结如下:
确实如此,像《故宫》《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行走西藏》这些纪录片,如果没有解说词,恐怕我们只会看到一些堪称精美的画面所在,却不知其年代背景、地理信息、历史演化、生活常识、艺术情趣等等知识点、审美点的所在,硬生生能把它们看成单纯满足视觉享受的风光片吧?
就目前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创作来看,解说词是表现影片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另外,刘郎先生写的《苏园六纪》的解说词我仔细品味了。虽然没有看过纪录片,但解说词所包含的巨大信息量、流露出的文化底蕴、营造出的审美意境已经让我有沉醉苏园之意、身临其境之感、流连徜徉之致、心旷神怡之情。如此一想,如观影片,画面反倒成了优美解说的附庸了。
最后,总结:解说词,作为纪录片的构成要素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纪录片主旨的表达。不同的纪录片制作者基于不同的个性风格、主题思想、初衷意图等等,所选取的表达方式必然会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解说词,不过是制作者制作影片的表达要素之一、手段之一。“内容决定形式”,用与不用、用多用少、何时何地用与以什么方式怎么用,这都取决于制作者制作影片本身的需要,它们之间主干、本末的关系显而易见。
(共计3366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最长的电影》串词怎么写
离殇你MB688
最长的电影 作词:周杰伦 作曲:周杰伦 我们的开始 是很长的电影 放映了三年 我票都还留着 冰上的芭蕾 脑海中还在旋转 望着你 慢慢忘记你 朦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历史文化纪录片解说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历史文化纪录片解说词
上传于||文档简介
&&这三座高高耸立的宝塔是云南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它们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三塔除了造型优美外,还有一个最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从三塔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一个宝藏的传说紧密相连。在大理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三塔下面埋藏着大量的宝藏。而三塔就是通往这个宝藏的大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