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与中药药理学笔记的关系

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要求 中医中药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当前位置:&&&&&&&&&&&&&&&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要求
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要求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作者: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要求
摘要: -----应重视中药适应症和中药药效评价的研究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关部委和许多地方政府也出台各种措施,积极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开创了良好的发展局面,为中医药宝库的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加强对我国中药现代化工作的宏......
专题推荐:
&&&&&&&&&&&&&&&&&&&&&&-----应重视适应症和中药药效评价的研究&&&&中医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有关部委和许多地方政府也出台各种措施,积极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开创了良好的发展局面,为中医药宝库的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的世纪,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加强对我国中药现代化工作的宏观指导,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中药现代化工作整体部署,由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制订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并已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这是国家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强调了中药现代化与中医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关系,也强调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技术平台和方法学体系建设。本文仅就中药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中药适应症研究和药效评价体系研究谈一些看法。&&&&中药遣应症研究&&&&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将中药推向世界主流医药市场。以植物药形式走向世界虽然是一种重要方式,但要想突显中药的优势,就离不开中医的医学知识。虽然中医学的有些概念和观点还不是很清楚,但离开中医学背景的中药要走向世界必然会遇到巨大的阻力。因此,要从中医学和西医学结合的观点来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突出优势是靶点较少且明确和以疾病作为适应症,而中药的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药效作用的多层次和适应症的专属性(证候属性)上。因此,开展中药的多层次药效学和专属性适应症的研究,阐明多层次药效的优点和专属性适应症的具体优势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任务。&&任何药物都有自己特有的适应症。西药的适应症来自基础研究,在新药观察过程中得以证明,并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中药的适应症根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并不在或者说较难在新药基础研究过程中发挥出来,因此,中药的适应症研究必须是在新药临床观察过程中发现、证明和完善的。新药的临床观察或临床研究不同于现实的临床工作,新药的临床研究目的是证明新药的疗效,通常是用一种药物或一个方案,研究过程是固定的;而现实的临床是医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运用几种药物,同时,在药物选择方面有适当的灵活性。因此,新药的临床研究必须是科学设计的。在设计的范围内,医生的主观作用降到最低程度,而现实的临床必须是在收集到所有有关病人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医生的判断能力,在医生的知识范围内,医生的主观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新药的临床研究一方面要确定疗效,同时更应该将考察该新药的适应症任务列入重要内容,特别是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其适应症的来源不十分清楚,新药前的基础研究也不能提供明确的适应症,更需要在临床研究过程中规范临床设计方案,一方面为证明疗效提供数据,同时,为明确该新药的适应症提供信息。&&&&中药的适应症研究离不开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证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它上可以联系阴阳、气血、脏腑,下可指导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几十年来一直受到极高的重视,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证候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有进步而无突破,除研究思路有待调整外,原始积累性工作薄弱、缺乏科学的证候诊断和评价标准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化是科学、客观、系统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前提之一。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一定标准对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的思辨、分析、度量和归类的过程。从科学意义上来讲,作为度量客观事物的标准,必须具备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特点。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在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这一工作的难度和研究方法学上的不尽成熟,致使所制定的各种证候诊断和评价标准不能被普遍采用。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证候诊断和评价标准均来源于历代文献的描述和专家个人的经验,其虽不乏深厚的实践积累,但终究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偏倚,缺乏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技术和数理统计学的支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疾病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口趋于老龄化,工业化污染的危害,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代谢、免疫、性疾病,老年病,病毒感染及细菌耐药株群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医源性疾病,心身疾病,性传播疾病,特别是已在全球肆虐的等,已构成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这些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或缺乏有效控制手段的疾病,对人类和世界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形成了医学发展中的一系列难点和热点,受到世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当现代医学对这一系列难治性疾患缺乏良策之际,全世界都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医学,并且更加看好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综合优势,在现代难治病症的防治方而有昕作为、有所突破。&&&&在没有现代诊断仪器可以借助的情况下,证候所能涉及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内容主要是得自于望、闻、问、切所获取的症状和体征。中医治疗基于证候,证候基于对症状和体征的辨证结果,针对的是非特异性和部分特异性内容。因为辨证时没能参照只有现代诊断仪器才能获取的特异体征,所以中医治疗具有特异性内容疾病时效果就不理想。可是,中医在治疗某些病症取决于非特异性的疾病时效果相对较好。因此可以说,基于辨证的理论效果与临床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原因在于辨证中未辨病的特异性内容或只是注意到部分特异性内容。&&&&根据中医理论,异病可以同治,如果这些疾病有相同的证候;许多中医经验处方在治疗多种疾病时均有效果就证明了这一点。同病可以异治,一种疾病运用多种治疗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见现象。如前所述,证候是在望、闻、问、切所获症状和体征基础上进行辨析的结果。然而,下面的例子可以用以解释证候所含信息的不足:胃炎和胃癌可以表现出相同的症状和体征,那么这两种病可以辨出相同的证候,可以冶以相同的方法。毫无疑问,结局是大不相同的,因为胃癌是很难用中药治愈的。因此,当特异性不清楚的时候,辨证论治的效果就不好,尤其是在特异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情况。&&&&根据疾病理论,针对特定的病因、病理、病位,必然对应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如果特异性是清楚的,疾病就可以治愈。而事实上,即便特异性是清楚的,在治疗疾病或减轻症状方面,也不是令人满意的。原因在于非特异性影响了特异性。因而,在疗效评价中,如果非特异性是决定性的,那么针对疾病特异性的治疗可能疗效就低,甚至是无效。以降血压药物为例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很多可以降低血压的药物,总有一些患者吃了这些降压药后没效。部分原因可能在于,非特异性表现在这些患者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影响邪些药物的疗效。由此观之,对那些非特异性起决定因素的患者,应该开发新的针对非特异性内容的降压药。&&&&中医强调人体的统一性和人与外界的统一性。中医通过分析依系统论和控制论而得之信息来认识人体生理,中医认为整体中的任何部分的失衡均可导致疾病。在治疗上,中医针对非特异性和部分特异性而采用一些自然的方法。&&&&现代药物为什么不能获得药理研究所示的效果?为什么这些药物在同一疾病中不能得到同样的疗效?答案是证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进程。重要是应该阐明在什么情况下针对疾病特异性的药物是有效的,如何使其更为有效。将来,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应该既针对疾病的特异性,同时也针对该疾病的非特异性。&&&&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药与西药相结合,可能在治疗上获得最佳效果。任何针对特异病理的新约,也不可能对所有具有这一病理表现的患者均发挥作用,因为非特异性因素可能影响病理。而任何针对一种证候的中药,也不可能在所有伴有该证候的患者身上发生作用,因为在治疗中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可能丢失决定性的信息。&&根据是否针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内容,所有的药物,包括中药和两药,都可以重新进行分类:所有的新药开发都应根据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内容进行双盲试验。获得新药分类信息之后,可以获知两药或中药的最佳适应疾病状态,同时为开发出针对特异性内容和不同非特异性内容的复合新药提供科学依据。&&&&因此,中药的适应症(甚至包括西药的适应症)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为疾病具备相对特异性特征的病理变化,另一方面也应该包括以病人自主症状为主的集合内容。在一定意义上,中药适应症研究不仅为中药使用提出明确的范围,同时,也为增加西药使用的针对性提供临床病人主观症状的依据,为中医证候理论的国际化提供科学基础。&&&&举例来说,中药在治疗前列腺增生方而有一定的优势,但对前列腺增生的中药适应症.虽然理论上有中医辨证论治的证候学支持,但仍缺乏严格的临床研究材料。为了探索中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适应症,我们课题组在一份严格临床设计的双盲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病人信息表上,增加了中医证候学内容。结果表明:药物甲与药物乙,总的疗效相当,但经统计学的回归分析,两种药物针对前列腺增生有效时所表现的中医四诊信息分布不一。结果提示:前列腺增生的现代病理变化是类似的,但按照中医四诊要求,其表现的信息,包括症状表现和舌脉象都可以不同,亦即局部病理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整体功能。不同组成的药物代表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其所针对的证候就不同,因而即使在同一疾病中其适应症也不同。然而,必须进一步明确的是:这些中医四诊信息能否构成中医证候类型?运用相关证候类型进行再次临床验证的结果是否有重复性?这种中医证候类型在其他疾病是否也能适用?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明确某种特定药物在某一种或多种疾病的特定适应症范围。也只有缩小单一病种中的适应症,中药的辨证治疗思想才能体现出来,中药的疗效才能提高。&&&&中药药效评价研究&&&&中药药效评价研究的目的事实上仍是为了探索中药的适应症,只是药效评价是在新药基础研究方而探索中药的效应,为新药临床提供适应症的相关信息。中药药效学评价研究中首先必须明确有效中药药效学的具体作用层次和靶点,并从生物医学角度评价这些靶点和层次的意义,以发现多层次和多靶点的药效学作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中药适应症研究中首先应以中药治疗某一种或多种疾病疗效为中心,在严格临床设计的情况下,重视疾病治疗过程中中医证候因素对疗效判断的影响,找到中药治疗该疾病的最佳适应症。最佳适应症的确立为中药药效学评价提供临床基础,同时,药效学特点也为适应症确立提供药理学依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药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指标体系。中药的药效评价都应该充分采用这些方法和指标体系,但应该注意到中药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和多成分的作用特点,在利用现有药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过程中注意整合和比较。中药药效学评价研究中首先应该包含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筛选工作。中医药治疗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对某一种病证有多种具有一定疗效的中药(单味药或复方),有一些单位在某种病证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方而有相当的水平,但具体疗效的确定有待用严格的科学研究来说明和证实,同时研究中的中药组成也有必要用科学方法来进行优化、对比和筛选。&&&&中医药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中药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数千年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中药有数十万计的处方。为复方筛选中心提供了丰富的样品资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现代药效学评价方法体系为中药筛选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学。&&&&中药药效秤价研究中的突出问题包括:&&&&(1)模型问题。一种模型具有明确的病因和完整的病理过程,属于病的模型,在研究中医药防治某一特定疾病时有作用,但与中医理论存在相当的差异;一种模型具有明确的病因和完整的证候过程,属于证候模犁,很难建立,同时与现实实践存在差异。因而,进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能进一步明确中药适应症的重要基础研究工具。由于病和证的动物模犁研究和评价体系并不完善,缺少临床数据支持,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方面仍有很大缺陷。我们认为,现阶段仍应该以疾病动物模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再根据中医和西医对证候和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对疾病动物施加一种或多种处理因素,使之能够在模拟人体疾病状态的基础上,载有模拟证候的因素,从而可以用于进行针对证候和疾病的中药新药的药效研究,它明显表现出疾病的特征,同时可能明显表现出或部分表现出中医证候的外部表现,但也可不表现出明显的证候的外部特征,而仅仅带有“证候相关的处理因素”。&&&&(2)评价指标选择问题。由于中药作用的多成分和多靶点特征.在进行中药新药药效评价研究时,应该采用多指标体系,尤其是要根据筛选过程中中药作用特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新药研究的筛选过程为进一步明确新药的作用靶点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也为中药新药药效评价提供可以选择的指标体系。&&&&以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中医药治疗涉及到上百个代表复方,其中已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成药也有20余种。为了评价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多层次、多靶点的药效学特点,我们课题组重点收集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的中药一宣发膜原方、益肾蠲痹丸、清络饮/温络饮、雷公藤,以整体模型为主,选用免疫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对所选中药复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药效学对比研究。研究过程注重多层次和多靶点,重点观察这些复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组织病理损伤、免疫抑制、免疫调节、免疫耐受、黏膜免疫等层次的多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不同中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所组成的中药复方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机制方而有着不同的特点;多数复方都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上的多个指标有影响。结果提示:多层次多靶点是中药复方的药效学作用特点。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这些层次的指标与临床表现有什么关系?这些临床表现又与中医证候有什么关系?针对这些多指标的药效比现有针对单一靶点药物的药效在哪方面有优势?只有阐明这些问题,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药药效评价体系。中药药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只能从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出发,先建立中药治疗部分疾病的药效学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最终建立一整套中药药效评价指标体系。&&&&总之,中药适应症和中药药效学评价研究是当前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不太可能改变中药复方中已经存在的药效物质和作用途径,只能通过研究,将中药复方的药效作用靶点和层次运用得更好,提高中药作用的针对性;我们也不太可能不顾现代医学的疾病相关理论来运用中药,只能通过研究。将中药的中医最佳证候适应症在疾病层次上显现出来,缩小特定病种的适应症范围,提高临床疗效。&&&&(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摘自《首都医药》&&文/吕爱平
【】【】【】【】【】
热文点击榜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3:20:00)?&&( 13:19:00)?&&( 13:18:00)?&&( 13:16:00)?&&( 13:10:00)?&&( 13:09: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选推荐专题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谢培山:基于传统的中药现代化与质量评价一继承与创新 中医中药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当前位置:&&&&&&&&&&&&&&&谢培山:基于传统的中药现代化与质量评价一继承与创新
谢培山:基于传统的中药现代化与质量评价一继承与创新
来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作者:谢培山
摘要: (珠海科曼中药研究所珠海519015)现阶段的中药现代化是经济全球化大潮形势下的必然,在来势迅猛的中药现代化热潮中,慎思当前由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医药学的弱化和西方科技的强势介入,特别是由于严重的学科体系差异导致的定义定理等学科标准错位,在交流与沟通中形成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何在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避......
专题推荐:
(珠海科曼研究所&&珠海&&519015)&&现阶段的中药现代化是经济全球化大潮形势下的必然,在来势迅猛的中药现代化热潮中,慎思当前由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医的弱化和西方科技的强势介入,特别是由于严重的学科体系差异导致的定义定理等学科标准错位,在交流与沟通中形成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何在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避免全盘西化遂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中药是携带着中医传统理论信息的载体,也是现代科技最易介入的物质实体,应该利用现代科技对中医药传统的信息“解码”,使继承与创新结合,赋予全新的生命。不论观点如何,从哪个角度介入,保证中药材内在质量是最基本的前提。&&一、西方草药的研究模式是中药现代化的滥觞&&&&中医药是在我国民间悠久的历史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概括前人的经验并从理论上逐步上升成为对疾病本质和演变规律的认识。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体系,这是“中药”之所以姓“中”而不同于其他国家草药的根本区别。由于古代历史客观条件的局限,历代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学者只能依靠古朴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实践进行推理,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医理论不断发展,造就了一套非常独特、完整,带有不同历史时代特点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和实践法则。&&&&18世纪以前的欧洲民间医疗保健也是依靠草药.并在希腊古典哲学思想体系下归纳总结草药临床实践经验。但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在欧洲的兴起使传统的思维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开始用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和认识客观世界,近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将客观事物还原和分解的手段和方法。分子、原子、细胞、细菌等的发现使客观事物的精细结构逐渐显露,由于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崇拜,产生了Seeing&isbelieving的思想方法。欧洲人开始对当时尚无法对之进行“分解”和“还原”的草药视之为“不科学”并将其摈弃。而在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她的闭关锁国和固步自封造成与西方分道扬镳,也正因为如此,具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医药体系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直至20世纪中叶,西方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和反思,对来自天然与人类共生存的草药(天然药物)进行再反思和再认识,有了“返回自然”的需求,以当时自然科学的认识和手段,产生了生药学(Phar-macognosy)、药理学(Pharmacology)、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和以化学药品分析为模式的草药质量控制(Quality&contr01),逐步将草药用现代科学纳入西方规范化的轨道。&&20世纪国门渐开,西风东渐,西方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和化学、物理、生物学等近代自然科学技术被引进我国。国人开始逐渐尝试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微观结构、用化学手段了解天然药物所含的化学物质.用药理学阐明单体化学成分的“直观”活性,等等。一个世纪以来受西方教育的生物学家、化学家、医药学家基本上就是沿着西方研究草药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打破了中药长期一成不变的格局,发掘出一些令人瞩目的来自天然的单体活性成分.并开发成药物,形成了至今依然极具市场前景的天然药物的重要分支。&&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因中药的全盘“西化”而废弃了中药赖以生存的中医基础,譬如麻黄碱虽然可以平喘。但是中医的麻黄汤、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的“解表”作用不能用麻黄碱代替;小檗碱杀菌治痢。能否解决黄连具有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平亢盛之心火”.“解不寐之心烦”的问题,没有人做由此及彼的研究:甘草酸的现代药理研究能否解释“炙甘草汤”之用于“脉结代”为何以炙甘草为“君药”,也无人进一步深究。对此,我们既不可惘然不知,更不应不屑一顾。&&&&二、中药是携带着中医文化信息的载体&&&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这种将以整体优势见长的中药(尤其是复方)加以肢解进行研究的“现代化”越行越快,致使传统中医界对罔顾传统中医经验,一味向西远行,视如水火,屡屡发出中药西化,亡我中医的疾呼。虽然不无固步自封之嫌,但这种无视中医理论与实践,将中药作肢解式的研究,确实令人担忧。&&&&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空前的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大潮.新一轮的中药现代化高潮风起云涌。以近10年来的研究情况看,从中医药院校的教育开始。脱离传统的倾向似乎有增无减。上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倡中西医结合。造就了一批学贯中西、建树甚丰的中西医结合的大家。但目前他们的声音也渐趋式微。当前的趋势更加倾向于以西方研究草药的现代化路子为圭臬。即把中药作为发现新药(Discover&New&Drug)的资源,用比过去更先进的手段提取分离新的单一化学物→确定化学结构斗筛选药理活性(及高通量筛选)→视需要与可能修饰化学结构→申请专利→开发新药渐成主流。目前“在高活性成分筛选不易的情况下。尚有老成分新活性发掘一途;一味人参,将其所含人参皂苷,像拆机器零件一样,分离出去,一个一个孤立地筛选活性,虽然单一的皂苷也有活性。但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整体功能已荡然无存,药材整体质量也不再受关注。单体成分的活性研究肯定是研究中药的方向之一,而且单体成分的深层次研究,不仅可能发掘出过去不为人知的新药.反过来可能更有助于深刻了解药材的整体功能。关键是我们往往在对传统知之甚少,甚至是无知的情况下,以偏概全,轻易取舍。如此不当处理,中医药的内涵和精髓将消失殆尽。中药是携带着中医文化信息的载体。如果全盘西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医的日趋萎缩,自非危言耸听,这是值得我们慎思的。&&&&中医是在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治病救人和别无选择的急迫环境中,依据人体的直接试验。以长期大量的大人群中临床实践(尽管都是个案记录)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这种“原始的临床经验积累”,只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人类历史上再也无法重复的“文化遗产”,虽然历史的陈迹中,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无知和无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糟粕。但总体而言,说它是瑰宝绝不为过。&&&&近年来,有些学者已注意到复方的研究,但似乎也有与中医传统剥离的倾向。中医药的传统,首先是文化传统,它是科学的文化形态,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继承中医药传统首先是文化的传承,然后是传统基础上的科学研究。中医理论是用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对医疗实践的总结和概括,试图解答人体疾病的来龙去脉和防治疾病的道理,其理论基本是古典哲学概念的演绎,在今天看来,与其说中医传统对人的疾病发生发展、预防治疗给出了答案,毋宁说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医药的现代化提出了问题。这与现代科学对一些未知世界给出带有推测性质的答案(例如天体的奥秘),实际是向未来的科学提出问题为同样的道理。回答传统提出的问题,必须首先明白这些问题的涵义。这需要一批学贯中西。集东方文化与西方科学于一身的中西医结合大师。&&&&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现代化也是中药走向国际的必须。但是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往往趋易避难。将中药视为西方的草药,殊不知中药的特色因此无法凸现。由于地域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药也很难和西方草药完全一样。致使在国际市场上差强人意。中药产业走向国际是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国际化要求我们首先自己先要明白千百年来传统中医药的价值,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文字,讲得通的逻辑词汇和大家都能共享的科学数据告诉别人我们和他们的不一样,而不是变得和他们一样,中药现代化应该清醒地避免和化学药品一样只能“me&too”而应该试图走自己的路,做“me&one”。这样做当然难度很大,但这才是中药现代化和走向国际的基本目的。三、中药质量问题是现代化能否成功的源头问题&&&&中药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具体运用。药材的质量则是现代化过程中最基本的核心问题,目前不少临床实践的重现性不高,与当前中药质量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新中国建国以来。随着中药的现代化。我们在中药的质量控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以中国药典为例,每5年修订一次。标准项目的设置与西方草药已经无异,中药的质量基本得到保证。但是,中药“质量不可控。安全不可靠”却依然为西方世界所诟病,究其原因。&&&&1.未能完全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同品种多来源(一名多物)的问题,容易造成原材料的混乱.增加了使用和研究的难度。&&&&2.当前药材市场供应渠道比较混乱,处于无序状态,质量良莠不齐:不少非药典收载的品种鱼目混珠。监管不力。&&&&3.不良中药企业罔顾质量的趋利追求。&&&&4.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问题.至今以中国药典为代表的中药质量标准选取以一两个指标成分的定性定量进行质量控制的模式.虽然对保障中药的基本质量起了肯定的作用,但在长期实施的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它的不足。&&&&一是检测指标“门槛”太低.而且不少品种测定的样品数量太少,测定的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如葛根(野葛)与粉葛(甘葛)所含葛根素的量相差8倍以上,中国药典2000年以前葛根包括野葛与甘葛两个品种,含量限度都可通过,尽管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其作为两种药材分开。但功能主治及剂量完全相同,中医处方在相同的剂量下怎能保证等效?&&&&二是中药的任何一种单一的成分都无法代表一味药材的整体疗效,而且相当多的活性成分或者指标成分都不是某一种药材所独有的。而是在近缘植物甚至在一大类植物中普遍存在的。如小檗碱、大黄素、槲皮素、齐墩果酸、熊果酸、绿原酸等。对药材真伪鉴别专属性不够;又如黄连含小檗碱。但不能说检出小檗碱就一定是黄连;检出齐墩果酸不一定是女贞子,检出金丝桃苷不能肯定是贯叶连翘等等。即使某种中药材含独有成分,如氯化两面针碱存在于两面针药材,银杏内酯存在于银杏叶、淫羊藿苷存在于淫羊藿属(Epimedium)药材等,可以据此鉴别这些药材的真伪。但没有证据说明孤立的单一成分可以表达该药材整体疗效。&&&&中药这种以多成分综合发挥作用的特点反映了它所含活性成分的整体性(Integrity)。反映其内在质量的化学信息则应该尽可能反映其整体化学物质基础。银杏叶提取物经德国Sehwabe药厂30多年的化学、药理、临床研究,提供的实验数据和证明得到国际上的认同。据此制订了总黄酮24~10%、总内酯6土10%;致敏物质银杏酸不得多于5ppm,标准提取物及&&液相色谱作为企业标准。这样一个全方位&&的质量标准带给我们如下启示:&&&&第一.首先解决材银杏叶的供应来源,&&70%的银杏叶来自他们在法国和爱尔兰的种植基地,&&严格,质量稳定。&&&&第二,将银杏叶制备标准提取物,以标准提取物&&为起始原料生产;标准提取物有一个全方位的&&质量标准,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和一致。&&&&第三,有规范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监控有明&&确的检测指标,保证了工艺的稳定。&&&&第四.质量控制不是以某单一成分为质量控制&&的指标.而是总的有效部位的色谱分析测定。&&&&第五.始终保持了有效部位的概念和标准提取&&物的做法,没有走单一活性成分的道路。&&&&因此.银杏叶提取物及制剂的生产和产品质量控制成为西方草药的一个样板。2005年版中国药典已经将国产的银杏叶提取物收载,并被纳人中药的范围。从西方临床的主治中归纳出符合中医理论的功能主治为:活血化瘀通络。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四、指纹图谱分析突破了以单一指标成分评价质量的模式&&&&以DNA分析为主的生物指纹图谱在确定生物基源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中药多种代谢成分复合作用机制难以确定的情况,利用色谱分析具有的分离、鉴别和定量的功能,在优化和规范的操作下获得的药材色谱,是该药材所含可测的化学成分自然状态的表达。在色谱中各个成分(色谱峰)是构成指纹图谱的“元素”,各个“元素”在色谱中构成的群体所展示出来的整体“面貌”,即各个成分之间的顺序、大小、高低和相互之间的比例所组成的整体架构可作为某一药材特征的表达,这种整体的色谱特征对特定的药材具有唯一性,这就是色谱指纹图谱(Chromatographic&Fingerprinting),它并不以色谱中展示的各个成分的化学结构必须清楚为前提(已有研究定论的活性成分自然是指纹图谱首先锁定的目标),允许有一个“灰色区域”,即承认中药活性物质的“模糊性”,在同种药材个体之间辨认指纹图谱共性特征的规律。与其它品种比较以确认真伪,尽管不是对某一个成分(色谱峰)的精确测量,但是比通常选定某一个已知成分作为鉴别真伪的依据更为专属。通过量化操作得到的色谱数据(如总积分值及各成分的积分值及色谱峰与峰的比值)则可以半定量地判断药材个体之间以及制剂批与批之间的“量”的差异,从而评价药材及工业制剂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提高和保证质量的稳定:此外尚可监控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稳定程度。虽然现阶段它只是群体化学成分的表观特征.但无疑它在评价中药的质量方面跳出了单一成分定乾坤的模式,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同时在没有充分地了解中药的内涵前,至少将能够检出的质量信息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不枉自扬弃,也更符合中药特点。指纹图谱不是技术,而是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作为工具将中药质量评价从“点”向“面”,从“分解”向“综合”,从“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发展的更适合中药特点的质量评价和控制模式。&&&&譬如白芍与赤芍(赤芍包括两个种,芍药Paeonialactifloro,川芍药P.veitchii),二者均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ra)的根,前者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后者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现行质量标准的检测目标成分都是芍药苷,但是二者的功能主治竟然相去如此之远!中国药典规定白芍之芍药苷含量不得少于1.6%。赤芍含芍药苷不得少于1.8%。二者几乎处于无差别境界,但中医的传统经验二者的功能主治明确不同,值得推敲和研究。除芍药苷类的成分是二者的共性成分以外,应该还有实质的不同,否则无法说明中医用药的传统经验。现在通过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初步揭示了二者除共有特征外,确有不同之处。为中医传统用药经验的内在因素提供了线索。这是单靠测定芍药苷无法解决的。&&&&生脉饮是中医传统的经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功能益气、养阴而生脉。历数百年之优存劣汰而不倒,足以说明其疗效之确实。但人参含人参皂苷,在水煎液中遇五味子之有机酸必然引起人参皂苷水解,如此分析组方似不合理!那么几百年来的临床实践是否可信?如果这种水解恰好有利于提高疗效(古代中医自然不明就里),那么这种水解是否可控?如果不可控,可能人参在这一方剂中是无用的;如果是可控的,必须用实验证实。我们设计了实验室的模拟实验,一组用“文火”煎煮(模拟汤剂),一组用“武火”煎煮(模拟工业生产的长时间煎煮和浓缩)。结果用建立的人参药材的指纹图谱为参照标准,显示人参皂苷-Rbl-Re―Rgl在文火煎煮的条件下20min水解为Rhl、Rh2、Rg3这些人参中本来是微量的活性成分含量明显增加,而且在两小时内稳定。武火煎煮10min开始水解120min所有人参皂苷几乎全部破坏。可见传统的汤剂可以保持生脉饮中人参皂苷水解的稳定。此外有趣的是:麦冬所含的皂苷在此条件下基本没有水解。这种用指纹图谱可以观测到的复方制剂成分的动态变化。说明传统煎剂在无意中使人参借“软性”水解而在生脉饮中的功能增效。现在市场上的另类产品“参麦”制剂显然是回避五味子对人参皂苷的水解而简化了处方。删去了五味子,从纯化学的观点看,这固然保全了原来人参的基本成分,但是与古方”生脉饮”中人参之益气、麦冬之养阴、五味子之收敛,3者相得益彰的配伍方义却相去甚远了。至于市场有的商品人参皂苷严重水解破坏,几乎不能检出,已不值一提。&&&&如何保证传统中医药信息不丢失是中药现代化过程的一大挑战&&&&现阶段的指纹图谱是检测、监控和评价原料药材真伪、生产工艺是否合理、成品是否稳定、市场同品种商品表观质量是否一致的一种手段。表观质量信息不等同于疗效的信息,有学者指出指纹图谱不与疗效结合就失去了意义则似有偏颇。谱效结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先决条件是必须把中药的”谱”和”效”这两头分别搞得比较明白:色谱的代表性、重现性和规律是否仔细地考察过;药效有没有合适的药理模型和方法。指标是否可以反映中医临床的功能主治?选用的药理方法、模型的灵敏度是否与色谱中表达的差异呈相关?如以普通的抑菌试验或抗炎实验判断穿心莲的消炎疗效将是对穿心莲的否定。高通量筛选是目前很热门的一种高速筛选药物活性的技术.适合单一活性成分的筛选,对于以辨证施治、复方取胜的中药而言,目前的技术尚难以应用。何况positive的结果有可能长期冬眠,negative的结果未必真的无“效”;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先把基本的概念理清楚,以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是一件说易行难的大工程。中药的传统是以古代哲学和文化为基础,将医疗实践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现代化则需要用自然科学去证实或证伪。因此基于传统的现代化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在利用现代科技研究中药的过程中.如何保证不要将携带传统中医药信息丢失。好在近来有些学者已经进行思考和探索。Frank&R.Stermitz等报道在草药Berberis&fremontiiTorrey的叶中除抗菌成分小檗碱类生物碱成分外,同时发现细菌“多药物耐药泵抑制剂”(MDR&inhibitor)的成分(5"-methoxyhydnoearpin),二者相互作用从而优化了疗效Iq。George了egos等还发现大黄酸本身对革兰氏阴性菌抗菌活性不高,而在有MDR抑制剂成分存在的情况下,却有广谱抗菌的作用,并由此引申出不少植物药含有的抗菌成分活性不强与没有MDR抑制成分的配合有关。这就比一味孤立地追求单一活性成分的研究有高明之处,虽然它不是我们传统的中药,也没有中医药理论的背景,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某种意义讲,这也是中药产业在基于传统的基础上迈向现代化可资借鉴的有益尝试。密切结合传统中医药的经验,当可作出独具特色的成果,而指纹图谱所保留下来的物质基础信息将服务于中药现代化的持续发展过程。
【】【】【】【】【】
热文点击榜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药理学笔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