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增强肌肉力量人的精神力量的区别

高二政治、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我是想问、在具体的选择题中、精神世界、精神力量对应的表述有什么区别
精神力量可以理解为,人无时无刻都坚定自己的信念或者想法,并能在受到挫折、情绪失落时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精神世界则是指人在生活中不会感到生活空虚无聊,时刻感受到生活意义所在,感到自己的思想是充实的.纯粹个人理解
那抽象点来说,可以理解成精神世界是横向的,精神力量是纵向的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第12版:焦点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往期回顾 &
习近平谈文化自信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者按:
  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除了“不忘初心”,同样备受瞩目的一个词是:文化自信。
  这也是公开报道中,一个半月以来,习近平至少第三次提“文化自信”。足见这4个字在他心中的分量。
  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
  在习近平看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
  他进而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可见,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这三个方面的文化,均有大量论述。
  日,习近平履新总书记当天,会见中外记者时即谈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
  今天,我们整理习近平对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论述,供读者参考。
  相信,这些讲话,将对8800余万党员,理解习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有所帮助,也将助益全体国民和世界读懂其对文化的热爱。
  (正&楷)
  谈文化自信
  ★全党要坚定4个自信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
  ★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同上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围绕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等重点内容,集中解决好突出问题。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
  ★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
  ——日,文艺工作座谈会
  ★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日,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
  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
  ——日,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
  ★讲清楚中华文化&阐释好中国特色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谈革命文化
  ★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日,在安徽考察调研
  ★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坚持用井冈山精神等革命传统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要积极支持老区脱贫攻坚,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强军兴军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日至3日,在江西考察调研
  ★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日,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
  ★弘扬延安精神等优良传统
  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弘扬延安精神等优良传统,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
  ——日,春节前夕视察看望驻西安部队
  ★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要把抓理想信念贯穿始终,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日至16日,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
  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要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
  ★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
  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年来,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服务国家工作大局、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重要贡献。希望认真总结经验,发挥民间往来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
  ——日,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批示
  (资料整理:陈振凯、雷龚鸣、何美桦)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案
我的图书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案
文化与生活
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始,在全书中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好本单元,你就会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向,从而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通过感受文化,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利用文化塑造人生,增强人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力量;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本单元阐述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统阐述了文化的产生和作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课也分为两个框题,一是感受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塑造人生。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作用。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可是,你是否认真思考过: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对于社会的进步有什么作用?文化怎样影响人的成长?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将会看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
&&&&&&&&&&&&&
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整体感知】:&&&
本课内容从文化&#8220;万花筒&#8221;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方法点津】:&
课文导语】:
&&&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8220;熟知并非真知&#8221;。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究竟什么是&#8220;文化&#8221;?只要在社会生活中细细体味,我们就能真切地感悟&#8220;文化&#8221;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新课教学】:
&&&&&&&&&&&&&&&&&&&&&&&&& 第一框题& 体味文化
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新课教学】: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8220;文化&#8221;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8220;文化&#8221;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8220;文化&#8221;?要求我们从&#8220;文化&#8221;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8220;万花筒&#8221;
& 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8220;文化&#8221;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
&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
&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8220;图腾崇拜&#8221;到现代社会的&#8220;信息高速公路&#822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
& &&&&&&&&&&&&(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 &&&&&&&&&&&&(2)ID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
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8220;文化&#8221;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 小辞典:(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8220;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 课堂探究:(教材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8230;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l}I获得和享用文化。
&&& 点拨:教材在此处的&#8220;相关链接&#8221;引用了中固古籍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感化
在治理固家中的重要作用。
(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8220;文化&#8221;?
&&&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8220;文化&#8221;是&#8220;文化素养&#8221;&#8220;文明&#8221;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8220;文化&#8221;。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 &#8220;文化&#8221;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8220;文化&#8221;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广义的&#8220;文化&#8221;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8220;文化&#8221;概念与&#8220;文明&#8221;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8220;文化&#8221;(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8220;文化&#8221;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8220;文化&#8221;,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8220;文化&#8221;,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8220;文化&#8221;,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8220;文化&#8221;。
&&& 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8220;三个代表&#8221;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 答案:C
&&&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 2.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 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 &&&&&&(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活和实践。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点拨:&#8220;教材插图&#8221;(图略),&#8220;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8221;及辅文内容,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 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出版。青年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说:&#8220;从此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8221;历史上,马克思主义
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8230;&#8230;
&&& 马克思主义哲学足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获得&#8220;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8221;荣誉称呼的钱学森同志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8220;我近_二r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_丰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8221;
&&&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8220;扫黄&#8221;&#8220;打非&#8221;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加强对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加强对营业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框内容中还会学到。
&&&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大成就;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8220;三个代表&#8221;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纲要》提出&#8220;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2003年中央文明委把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8220;公民道德宣传日&#8221;。公民道德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
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 探究提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责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固际的成立使田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 点拨:教材此处的&#8220;相关链接&#8221;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它对
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
&&&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 )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答案:C
解析: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故舍去。
第二框题&& 文化与经济、政治
课程标准】: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新课教学】: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 &&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 &&(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 &&(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
&&& &&(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 探究提示:(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政治活动包括: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8221;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文化活动包括: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2)旁听一次&#8220;听证会&#8221;、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两项活动不易归类,因为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价格听证会等;而到市场购物,也可能是到文化市场选购书籍、艺术品等。
&&& &&&&&&&&&&&&(3)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们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为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正不断走向深入,社会政治关系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 小辞典: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 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叫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大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例如。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并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注意: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盖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管子曰:&#822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8221;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 答案: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822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8221;,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 解析: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比如,教育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医疗卫生事业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的出现,又可以超越经济的制约。因此,对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做具体分析,不可绝对化。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8220;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义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8221;
&&& 点拨:教材此处的&#8220;专家点评&#8221;阐述了如下道理:不同的社会形态(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如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等),这些不同的社会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 )
&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 ——D&&&
&&& 2(&&& )&&
&&&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 答案:A&&&
&&& 解析:本题涉及两个知识点,一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很明显,B、C、D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 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其突出表现是: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正是在这种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是更好地抓经济,国际经济学界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8220;文化经济&#8221;。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自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中叶又兴起了全球范围的新科技革命。20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在向传统产业广泛渗透的同时,催生了新的重要产业。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导致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和科技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新的世纪里,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 (2)要。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今天的知识经济,&#8220;科技是第一生产力&#8221;,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尖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 &&生产力具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正是通过对劳动者的改变而毅胃实现的(其作用如图所示)。通过这种影响作用,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劳动者的生产经验,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进而创造性地制造出更为先进的劳动工具,提高劳动的效率。
&&& 当今的世界经济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这一点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基础,大力培养人才。在这种形势下,现在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主要资源不再仅仅是埋在地下的煤、铁、油,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即使教育事业很发达的西方国家,也遇到人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经济兴起的今天,资源争夺已从&#8220;物&#8221;转到了&#8220;人&#8221;。有实力的国家,早就开始用吸引留学、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资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级人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纷纷流向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国。为了争夺人才,很多国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了很多办法。商业化的各种&#8220;猎头公司&#8221;也大量出现,活跃在人才竞争的最前沿。
&&& 中国要实现自己经济发展目标,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多培养人才,同时更要注意应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争夺战。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表现出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这种需求,一是规模巨大,数量惊人。我国当代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要无论在数量上、强度上、实现方式(规模、途径、媒介)上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需求的多层次、多方位。从普通市民到文化人士,从大众娱乐到艺术精品,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者表现出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三是一轮接一轮的文化时尚表明了文化需求的迅速转换。
&&&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出现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运动。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化,文化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或者反过来说,经济活动渗透到了文化领域,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生产、文化经营的产业——文化产业。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正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点。
&&& 据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等地统计部门统计显示,2004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达到27%,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广州市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2003年增长17.8%。宁波市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支出3 190元,增长13.0%。济南市人均休闲娱乐等服务支出800元,同比增长19.7%。
&&& ◇点拨:教材此处的&#8220;相关链接&#8221;旨在让我们体会和感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发展前景。
&&& ◇小辞典:文化生产力。
&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 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课堂练习:
&&& 以共建&#8220;信用长三角&#8221;为主题的第二届&#8220;长三角一体化论坛&#8221;于2004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会议发布了被称为中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8220;信用宣言&#8221;的《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长三角16个城市市政府之所以要联合建设&#8220;信用长三角&#8221;,是因为(&&& )
&&& 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②国家要积极发展教育、技、文化事业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④国家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济调节、市场监管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答案:A
解析:建设&#8220;信用长三角&#8221;就是要创设良好的文化软环境,以更好地吸引投资,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通俗地讲,&#8220;信用&#8221;的目的在经济。因此,这体现的是信用建设的作用,故①③应选。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 (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巾目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 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提高了,人们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就越多,活动的领域就越广,民主法制和权利意识就越强,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民主素质和民主水平,使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
(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 &#8220;&#8221;
& &#8220;&#8221;?
& &&&#8220;&#8221;&#8220;&#8221;21&#8220;&#8221;?&#8220;&#8221;&#8220;&#8221;
&&& 2&#8220;&#8221;(&&& )
&&& &#8220;&#8221;&#8220;&#8221;
&&& &#8220;&#8221;
&&& &#8220;&#8221;&#8220;&#8221;
&&& &#8220;&#8221;
&&& &#8220;&#8221;(&&& )&&
&&& D&#8220;&#8221;&
1&#8220;&#8221;(& )
&#8220;&#8221;
220031015&#8220;&#8221;(&&& )
本课作为全书的起始课,明显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即第一框&#8220;体味文化&#8221;,它既是本课的前言,又是本单元的前言,还是全书的前言。具体地说,它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8220;什么是文化&#8221;的问题,为全书的学习起到&#8220;引子&#8221;的作用;第二层次进一步指出&#8220;文化是一种力量&#8221;,对个人、对社会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从而为本单元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一课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课讲文化对人的影响。
& &&第二部分即第二框&#8220;文化与经济、政治&#8221;,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重点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突破这一核心内容,课本又分了五个层次:第一,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第二,讲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第三,讲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第四,强调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第五,得出结论并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课程标准】: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文导语】:
新课教学】:
课程标准】: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 &课堂探究:(1)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那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
&&& &&&&&&&&&&&(2)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
&&& 探究提示:(1)第一幅画是指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第二幅画是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反映出了东西方不同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等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例如,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区别。
&&&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相同知识水平的人对事物有着相似的看法或认识,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的人,对事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面对祖先创造的精关文化产品,美术家、将军、冶金学家,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精美产品认识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那些影响
&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 ◇课堂探究:(1)你知道这些礼节的意义吗?
& &&&&&&&&&&&&(2)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
& ◇探究提示:(1)献&#8220;哈达&#8221;是我国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在西藏,大凡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8220;哈达&#8221;的习惯。&#8220;哈达&#8221;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8220;哈达&#8221;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迭,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 当泰国人互相打招呼时,不会采用典型的握手方式,而以双手合十,状似祷告。一般来说,年幼的先向年长的打招呼,而年长的随后回礼。在一般的泰国人交往中,告别和见面时不是行握手礼,而是以双手合十于鼻前,略躬上身互相致礼。此礼可表示问好、告别、致敬、感谢、原谅等意思,同时互说&#8220;沙瓦迪卡&#8221;(泰语&#8220;您好&#8221;)。
&&&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 (2)朝鲜族历来重视礼节,以敬老爱幼为风尚。社会交往中对长辈必用敬语,平辈初次见面,也互致问候。日常生活中,一切以老人为先,晚辈不与长辈同桌而饮,不并肩而行。尊敬师长是朝鲜族的一个传统美德。称教师为先生,视教师为尊贵宾客。新疆少数民族有尊老爱幼的礼节。少数民族特别尊重长辈,在家里或毡房里做客,要让长辈和贵宾坐在首席,不可越位乱坐。随身带些糖果,分给主人家的小孩,主人会很满意的。
&&& 衣着:少数民族很注重衣着,男子讲究戴帽子,不管天气多热,他们不会穿着背心、裤衩上街或做客。我们到少数民族家做客,也要注意衣着整洁。
&&& 饮食:在城市里做客,比较容易讲究礼貌,在毡房里做客就有点特殊了。没有凳子,只能在毡子上席地而坐,这就要盘腿,不能把脚对着别人。没有餐桌,铺在地上的餐布就代表桌子,不可以从上面跨越。大块的饼子、大块的熟肉,要用刀子切成小块,不可整块用嘴啃。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
A.文化创造
B.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C.人民群众
D.社会的发展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B项符合题意。
&&&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 课堂探究:上述现象,有的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有的反映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的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交往方式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解析:通过题意可以看出,封建伦理制度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A、B、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应该选C。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
解析:②说法不够恰当,风俗习惯、文化程度本身属于文化,④不符合题意,用排除法排除A、B、D项,答案应选C。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思想的启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其中一种文化形式对你的影响。
&&&&&&&&&&(2)结合阅读的一本好书、观赏的一场好电影、参加的一次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等,谈谈对自己有那些影响,是积极健康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影响。
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④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不够确切,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应该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含④的用排除法排除,答案选A。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足深远而持久的。例如,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能否谈谈你阅读这段话时的感悟,并用自己的理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力?
&&&&&&&&&&&&(2)通过阅读这段话,可以感受到,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份令人心动的情感、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会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
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激烈深刻的。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1.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822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8221;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哪一特点?(&&& )
A.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对人精神愉悦的影响& &&&&&D.文化对人健康向上的影响
解析:&#8220;乡音无改&#8221;,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难以抹去的。A、C、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 )
A.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C.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解析:A、B、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应选D。
第二框题&& 文化塑造人生
课程标准】: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精神世界----文化塑造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课堂探究:(1)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
(2)你怎样看待这次评选的结果?你读过其中的作品吗?可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 &&&&&&&&&&&&&&&&(3)你认为哪些书曾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能就此提供自己的说明或例证吗?
&&& &&&◇探究提示:(1)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
&&& &&&&&&&&&&&&&&(2)同学之间讨论这次评选结果,请看过此书的同学谈一下读后感,叙述精彩的段落或者对自己启发、影响深刻的故事、语句、诗词等,谈谈自己受到了哪些影响。
&&& &&&&&&&&&&&&&(3)启发同学们搜集材料进行交流共享。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 ◇课堂探究:(1)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组织和活动,谈谈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体验。
&&& &&&&&&&&&&&&(2)有人认为,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你如何评析这种看法?
&&& ◇探究提示:(1)启发同学们进行口头表达,培养思维和交际能力。
&&& &&&&&&&&&&&&(2)启发同学们进行讨论或辩论。如,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可以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在一次评选20世纪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中,鲁迅的《呐喊》、曹禺的《雷雨》、雷锋的《雷锋日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榜上有名。由此可以看出(&&& )
A.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
B.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靼造着人,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曹禺、雷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因此,答案应该选B。A项说法不恰当,C、D项不符合题意。
(二)、增强精神力量
&& 课堂探究:(1)你知道《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吗?
& &&&&&&&&&&&&&(2)你怎样理解列宁和毛泽东的上述言谈?
& &探究提示:(1)①《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战士、诗人欧仁&#183;鲍狄埃于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写的,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号召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起来为真理而斗争的壮丽篇章。但是,这首诗整整经过16个年头,才出现在由朋友集资出版的鲍狄埃的《革命诗歌集》中。第二年,工人业余音乐家狄盖特用了3天时间为它谱曲。《国际歌》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词。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战士们不屈的气节;中段旋律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雄壮而嘹亮的气氛中结束。
&&& ②1935年,中国大地上乌云翻滚。在四年以前的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8220;九&#183;一八&#8221;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一举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日军又于1933年侵占了我热河省,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我国华北的土地,为大规模侵略中国铺平了道路。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的剑拔弩张,步步紧逼;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屈膝妥协,步步退让。而千百万劳苦大众发出怒吼:&#8220;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8221;
&&& 田汉这时正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由于敌人的疯狂搜捕,他只好搬到上海的法租界居住。当时,音乐界有一些人,竟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滥写靡靡之音,以什么《妹妹我爱你》《桃花江》《毛毛雨》一类歌曲,腐蚀人民的革命意志;有一些人专门写与现实斗争无关的所谓&#8220;艺术歌曲&#8221;来粉饰太平。虽然也有人写了一些救亡歌曲,但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些歌曲只能在小范围唱唱,无法流行。针对这种情形,田汉同志想要写一些能唤起民众、鼓舞人民革命斗志的歌曲。
&&& 恰在这时,上海一家影业公司在拍影片《风云儿女》。这是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剧本着重描写了从东北流亡到上海的两个男青年的遭遇。一个男青年投身抗日斗争,英勇牺牲了;一个男青年虽一度沉沦,但在穷苦女朋友的帮助以及男友牺牲精神的激励下,终于翻然猛醒,走上抗战前线。
&&& 这部影片的故事梗概原是田汉所写,他按照电影情节的设计,为影片主人公、诗人辛白华创作的长诗《万里长城》,拟写了最后一节诗稿,即&#8220;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8230;&#8230;&#8221;后来它被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就是这样在敌人的刀丛中,以满腔的激情写就了这战斗的诗篇。曲作者聂耳的处境与田汉一样,也正面临着反动派的威胁和迫害。聂耳当时在上海另一家电影制作公司——华联公司搞音乐。而他已得到敌人即将逮捕他的警告。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决定要聂耳出国暂避,他本人也考虑可趁此机会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以求在音乐上得以深造,同时,他抓紧出国前短暂的时间,尽力多做一些工作。《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这个时候作曲的。
&&& (2)①130多年来,《国际歌》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响彻寰宇。在俄国冬宫,在西班牙前线,在中国的渣滓洞集中营,在亚非拉的反帝反殖战场上&#8230;&#8230;一切曾有被压迫者反抗的地方,都能听到《国际歌》的激昂声音。鲍狄埃也因此被称为&#8220;是一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8221;。这首歌还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响遍全世界,永唱不息。《国际歌》是一首格调高昂的政治抒情诗。抒情主人公是整个无产阶级,是完全觉醒了的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它已经进行过推翻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由无产阶级自己夺取政权、掌握政权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它已经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国际歌》展现了日益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画面,深刻地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愿望和理想,整个诗篇回荡着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感情,充溢着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
&&& ②人民在胜利中不忘记过去的斗争,《义勇军进行曲》能鼓舞人们永远以昂扬的精神继续前进。它歌唱了人民的意志,唱出了民族自信心,唱出了为着理想不怕牺牲,敢于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支歌曲很雄壮、豪迈,有革命气概,节奏鲜明。但也有人认为,新中国已经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经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首歌当中还有&#8220;到了最危险的时候&#8221;,歌词是不是有些过时了。这首歌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尽管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但今后还可能有战争,要居安思危。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正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立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对于中国人来说,《义勇军进行曲》最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全国各族人民同唱这一首国歌,将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1.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 课堂探究:联系当时的背景,从&#8220;铁人&#8221;王进喜的豪言壮语中,你能感受到精神的
&&& 探究提示:建国之初我国石油工业落后,后来我国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全国各地的几万名职工和3万名转业官兵,来到了大庆,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会战之初,几万人马一下子涌到萨尔图草原,生活和生产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面对&#8220;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8221;的恶劣环境,在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大庆人正是依靠&#8220;铁人&#8221;精神,取得了会战的伟大胜利,当年6月份就实现首车原油外运,到年底生产原油97万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经过3年半时间,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庆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贫油的面貌。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220;铁人&#8221;精神是&#8220;爱国、创业、求实、奉献&#8221;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其主要方面包括:&#8220;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8221;的爱国主义精神;为&#8220;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8221;,&#8220;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8221;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8220;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8221;的艰苦奋斗精神;&#8220;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8221;,&#8220;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8221;,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8220;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8221;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8220;老黄牛&#8221;精神;等等。40多年来,&#8220;铁人&#8221;精神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大庆人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8220;铁人&#8221;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8220;铁人&#8221;精神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8220;铁人&#8221;精神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
&&&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8220;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8221;之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 )
&&& 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引领人们前进
&&& B.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C.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 D.文化是指人们的精神状态
&&& 答案:A
&&& 解析:B、C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A项符合材料的要求。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尤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町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伞面发展起着不町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文化活动、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 &&课堂探究:你能对这个回答作}&#168;进一步的解释吗?
& &&探究提示:新娘的回答说明:随着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富起来后,科学技术、精神享受是青年追求的时尚,优秀文化对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8220;服饰文化&#8221;,吃饭讲&#8220;饮食文化&#8221;,住房讲&#8220;建筑文化&#8221;等。由此可见(& &&)
& A.人的全面发展是飞速提高的,科学技术是新追求
& B.人越全面发展,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 C.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 D.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 解析:A项说法错误,B、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应选D。
本课小结:
2.本课知识的落脚点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强肌肉力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