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烦躁乏力肠鸣音

严重失眠时有心悸,舌苔厚腻尿黄
10:30&&&&&&浏览6003次
病情描述:我失眠长达10多年,睡着易醒,晚上心亮,时有心悸,平时舌苔厚腻,尿黄,口臭,有高血压,去年查出胆结石,请问吃什么药能缓解睡眠? 严重失眠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考虑为失眠,多由于平时劳累过度,没有注意休息,或者思虑太过伤及心神,心失所养,则会引起失眠,多伴有难易入睡,多梦,乏力等症状,。
指导建议: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态平和,晚上尽量少想事情,忌食浓茶,可以服养血安神胶襄以养血安神治疗。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失眠是精神过于紧张,压力大等客观因素都是可以导致失眠的。同时,肝火盛也是会影响到睡眠,可以吃牛黄解毒片或者是疏肝茶都是可以解肝热的.建议减压,进行体育锻炼,分散注意力,是很好舒缓压力的方法。多和家人聊天,倾诉。在睡觉之前喝热牛奶,热水泡脚15分钟,这都是有利于睡眠,贵在您的坚持。
副主任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你好,失眠,时有心悸可能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
指导建议:这种情况需要慢慢调养的,建议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消除精神上的焦虑、紧张,合理安排作息,还要坚持适量的锻炼,增强体质。失眠不要轻易用药。
副主任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你属于湿热内蕴型,最好进行中医中药调节,如果不愿意喝中草药,可以龙胆泻肝丸口服。
指导建议:平时注意禁忌烟酒、少食油腻、辛辣,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长期失眠主要是精神神经因素,多是由于平时过多思虑,生活工作压力大,以及内热过大,心阴不足所引起。
指导建议:根据您的情况平时饮食上要注意尽量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以及容易燥热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饮食上要清淡富有营养,晚上睡觉前尽量少看电视,书等,以免大脑皮层过度兴奋,晚饭可以喝一些粥类如百合莲子,小米粥等有安神的作用。可以口服一些中成药如夜宁颗粒,柏子养心丸等调理一下。平时要保持心情愉快尽量避免生气过度劳累,以及思虑过度,要多出去走动,适量活动有助于睡眠。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更多相关问答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广中医中内复习资料.doc 3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广中医中内复习资料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一)肺系病证
1.感冒有何临床表现?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感冒的临床表现,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楚不适等。感冒属表实证,治疗取解表达邪为原则,表虚证应扶正与解表并施
2. 感冒的病因以何邪为主?并述其病机变化。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夹时令之气,或非时之气而伤人。其主要病机变化,因风性轻扬,多犯上焦,风邪侵袭,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以致肺卫不和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痒或痛。
宋某,男,40岁,日初诊,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周身疼痛,头重如裹,鼻塞流浊涕,咳嗽痰粘,心烦,口渴不多饮,胸闷,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诊断:感冒
辨证分型:暑湿证
证候分析:患者感受当令之暑邪,署多夹湿,每多署湿并重。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晕重胀痛;署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署热内扰,热灼伤津,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故心烦,口渴不欲饮,舌苔薄黄腻,脉濡数,为暑热夹湿之证。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香薷厚朴扁豆银花连翘藿香佩兰鲜荷叶30
李某,女,45岁,患者素体虚弱,常易感冒,甚至不能间断,前两天又发,曾服辛温解表的中药未愈,现头痛、鼻塞流涕,咳嗽频,动则气促,不发热,恶风寒较甚,周身酸痛,便溏,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
诊断:感冒
证型:气虚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不足,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故反复感冒,卫气不固,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见恶寒重,无汗,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见鼻塞流涕,咳嗽,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淡边齿印,脉无力,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人参茯苓甘草苏叶葛根前胡枳壳桔梗陈皮木香10
1.简述咳嗽与哮病、喘证的鉴别点。
答:咳嗽是以咳嗽、咳痰为主症;
哮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发作与缓解均迅速。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临床上如何区别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答: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区别点如下:
新咳,多兼有寒热身痛等表症
久咳,反复咳嗽,多兼有脏腑内伤证
3. 咳嗽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外感咳嗽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
内伤咳嗽治宜调理脏腑为主,健脾、清肝、养肺补肾,对虚实夹杂者应标本兼治。
患者男性,48岁,近3年来反复咳嗽,咳声重浊,胸闷气短,尢以晨起咳甚,痰粘腻色白,伴体倦、食少、脘痞、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X线胸片提示双肺野纹理增粗、紊乱。根据上述描述,请给出:本病诊断、辨证分型、辨证依据、治法及方药。
诊断为:内伤咳嗽
证型为:痰湿蕴肺
1. 中年男性,反复咳嗽三年不愈,此为正气不足、抗病无力的内伤咳嗽之特点。
2. 胸闷所气短,痰粘难咯,体倦、食少、便溏脘痞,这些均是由于肺气不足,日久损伤及脾,脾失健运,痰湿内停的表现。是为肺脾气虚、痰湿壅阴的虚实夹杂证。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白术、党参健脾益气。
患者女性,3岁。三天前外出归来,即感身热,微咳,恶风。自认为是受寒,取热发汗,汗出微舒。今日咳嗽加。痰粘而少,不易咳出,咳甚则胸痛,有时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根据上述描述,请给出:本病诊断、辨证分型、辨证依据、治法及方药。
诊断为:外感咳嗽
证型为:风燥伤肺
辨证依据:风燥之邪外侵,卫气不和,肺失清宣,故身热,恶风,微咳。但经发汗,津液外泄,则肺津耗伤,气机不利,故见咳嗽加重,甚则朐痛,痰粘而少,不宜咳出;咳伤肺络,血液外溢故可见痰中带有血丝,鼻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均为风温燥邪伤津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滋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1.哮证与喘证如何鉴别?
答: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不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热哮与寒哮临床特征有何不同
答:寒哮临床以胸膈满闷如塞,咯痰色白不爽,面色晦暗,口不渴,天气变冷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刘志杰经方医案28则汇编
刘志杰经方医案
刘志杰经方医案28则汇编
1、食则汗出案陈某,男,60岁初诊时间:日病史简要:活动及食热则大汗出近两年,尤以胸及头部为重,大汗淋漓,便秘两年。刻诊:口干渴,饮水多,手足温,背部时常烘热,微恶风,腰痛,尿赤,舌淡边见齿痕,苔黄腻,脉浮洪有力。&这个病人,因为这个问题,感到很苦恼,不管冬夏,只要一活动,或者吃点热的东西,就大汗淋漓,自己开玩笑说,都不敢参加宴会。当时,根据他的这些症状,直接考虑是阳明病为主了。因为症状上,有便秘,有燥热口渴多饮,典型的头汗,背部的那个轰然发热,类似于潮热,手足也热,舌苔黄腻,脉浮洪有力。一派阳明里实证和阳明外证的表现。他说,因为便秘和发热,吃了不少牛黄上清丸,只是大便通畅了几次,别的,什么效果也没有。从阳明的角度去分析用药呢,依据有下面几条: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3、“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4、“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5、“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个病人,津液亏虚是肯定了,也符合“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的这组症候。并且发热汗多,大便硬。是否可以用承气汤攻下?他的这种汗出,可以用头汗的病机去理解,说明上焦阳明里热的厉害。那个大便便秘,不是十分坚硬,就是普通的便秘而已,因此下焦里实,不是很重。重了,就会烦躁甚至谵语的,那才是符合大承气汤的运用指征。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用白虎加人参汤去对治。清热,补津液,津液足了,那个便秘就会解决。那么,他的腰痛问题,又是怎么回事?典型的阳明病,舌象不会舌淡而有齿痕的。这就要考虑太阴水饮的问题了。大家知道,太阴水饮,有个肾着汤证,会腰痛的。“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但是啊,他这个人的腰痛,不是冷痛,就是酸痛而略感沉重。寒象不是很重,因此我感到与这一条的方证很符合:“治大病之后,虚汗不可止,杜仲牡蛎散方。(金匮增补)”杜仲 &牡蛎凡二物,分等,治之,向暮卧以水服五钱匕,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小品)大病后,气血亏虚,有虚热,汗出不止。杜仲,味辛平。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杜仲偏温,牡蛎偏凉。也是桂枝汤的意思,和调阴阳营卫,收湿化气而已。桂枝汤止汗,也是这个道理。敛湿的作用很强,因此说,“汗止者不可复服,令人干燥。”这个方,可以化湿止汗。同时,又考虑到,舌象是淡而有齿痕,手足温,微恶风,这又是一个太阴的中风证,属于桂枝汤治疗范畴。病人啊,长期发热汗出,喜欢吹风就凉,难免感受风邪。因此,用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去风邪,补胃气津液。病人多饮,结合舌象,见到了水饮征象,同时呢,舌苔黄腻的厉害,这就是水热的典型表现。因此,更要解决一下水热的问题,用什么方子较好呢?我选用了“泽泻汤”。 泽泻汤,虽然条文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似乎和病人的症状不符,但是,从药症上分析,确是十分符合。泽泻,甘咸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 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这个药,咸寒而甘。专门入头和肌表,然后消水降渗。还可以通过化水而生津。是阳明、厥阴药,清热,化水饮而生津。白术,辛苦而温。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要用生白术。白术可以散水湿,消心下的水饮阻滞。寒温并用,去水热,化水饮为津液。泽泻,也要生用,不能炙。头晕目眩,口干口渴,胸闷气短,心下微满,无呕吐,发作时头项后脑等发热等,脉弦滑,舌红苔白腻,或舌淡苔黄腻的,基本都是泽泻汤的方证。白术呢,古人说,利腰脐之间肾气,利水湿,治水湿腰痛少不了它。药症上来说,生白术化水饮,生津液,消食,除热,止汗,很对症的。病人说,始终没间断治疗,医生找了很多,药吃了无数,基本都是苦寒清热的药,胃感到很难受。经过上面的思路分析后,断定这个病就是太阴阳明合病,属阳明。处方如下:牡蛎50 &白术40 杜仲50 石膏160 知母40 人参20 炙甘草20 粳米20 泽泻40 桂枝30 白芍60 生姜20 大枣12个四付水煎服。一付药分三次,早晚各服一次,吃一天半。白芍用了60克,取桂枝加芍药汤之意,解决他便秘的问题,小大黄嘛!大家看看,这几个方子一合,药也不算多,但是,却对这个人的病证和病机,都照顾到了。那么,疗效如何呢?二诊:日诸症显著缓解,便秘消失,舌淡齿痕,苔薄白。脉弦。病人来了,十分高兴,非要给我买条烟不可,呵呵。便秘解除了,这是证明津液恢复了,腰也不疼了,后背也不烘热了,说是全身清凉舒爽,尿也不是赤热的厉害了。舌苔白腻,说明热已经清了。脉由浮洪,变为弦中带缓,结合尚有轻微头汗和微渴,舌淡齿痕,是余邪未净,原方继续服用四付。服后来诊一次,舌淡红,齿痕显著减轻,脉象和缓。患者问我,还用继续服药吗?我说,你说呢?他说,感觉是好了,停药观察一段时间?我说可以。呵呵,至今没有回来找我。病案,是很不好讲的。临床见到阳明证,一定还要看看舌象。表面上一派燥热,一看舌象,不是舌红苔黄燥,而是舌淡齿痕,就不是单纯的阳明病了。更要结合病程的长短,去分析问题。热的不舒服,就要吃凉的,喝凉的,吹凉风,你就要考虑水饮和风邪的问题。要胆大心细,辨证一定要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我们这样讲病例,目的就是让大家看了,能够学到真东西,能够真的受益。可能目前的医案书籍,还没有象我们这样讲的。我们开个先河,病例分析,要综合知识。乱分析,一看就知道。2、颈部跌伤案周某,女,46岁初诊时间:日病史简要:于一周前不慎跌倒,伤及颈部,当时颈部剧烈疼痛,四肢麻木无力,行动需人搀扶。经医院CT检查,提示为颈间盘突出,压迫椎管,因惧怕手术而来求诊。刻诊:恶寒无汗,面色无华,失眠倦态,不欲饮食,项背拘急,四肢麻木,双手肿胀,双腿发凉,无头晕恶心呕吐,大便数日未行,小便正常。舌紫苔薄黄而干,脉细紧。这个病人,每年都会有一次不明原因的晕厥,跌倒后几分钟就会恢复,因此她也不在意。这次,晕倒后,脖子崴伤了,差点要命。搞不好,会高位截瘫的。她是去医院的时候,要求保守治疗,经过医院的西医专家推荐,找到我的。大家看看她的症状,主要的,是颈项以及后背拘急疼痛,恶寒无汗,大便数日未行,舌紫苔薄黄而干,这些症状,符合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证,对治的是太阳阳明病的外有风寒,内有阳明津亏而不养肌肉,才出现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恶寒。但是,我们不能去死套方证,认为她这些症状就是有太阳病参与了。我们再结合下列症状,对比鉴别一下:“恶寒无汗,面色无华,失眠倦怠,双腿发凉,脉细紧”。这是不是有了少阴病症状呢?少阴病,会不会出现项背拘急呢?也会的,虚寒水饮多,津液不养筋肉,也会痉挛的。因此,结合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初步认定,病人是有了少阴和阳明的证候了。就要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加点少阴药,去开通关节,细辛是最合适的。我们再接着看其它症状。“四肢麻木,双手肿胀,不欲饮食”。 四肢麻木,是气血不行,双手肿胀,是水饮停聚,包括主诉的那个脖子疼痛僵硬,也是外伤后局部水饮血瘀闭阻。不欲饮食,是归属太阴病。“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这是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的关键。食欲不振和上焦颈部、手臂的水饮停聚怎么办?西医也说,颈椎间盘部位有水肿啊,人家要给打甘露醇的,我说不用,吃中药就行了。中药怎么解决,用什么方子解决?我们经过病机分析,选用了泽泻汤。“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这是泽泻汤的原文。泽泻,甘咸寒。主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 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白术,辛苦而温。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两味药,都能去湿邪闭阻,都能化水饮,泽泻更可以清阳明热,白术,还可以消食健胃。泽泻汤,主要就是针对中上焦的水热上逆去的,对上焦的水饮停聚,有特效。因此,这个病,六纲辨证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处方:麻黄30 桂枝30 白芍30 生姜20 炙甘草20 大枣12个 葛根60 黄芪80 白术40 泽泻60细辛30四付水煎服。药不多,含的方剂可不少。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泽泻汤,加细辛药症。“细辛,辛温。《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细辛,是少阴药,入头而下行周身,通百脉关节寒湿痹阻而止痛。二诊:日刻诊:双腿温暖,麻感缓解,双手指水肿基本消失。颈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能够自理。失眠尚在,微有心烦,肩背及腰部骨节酸痛,四肢末梢微感发凉。脉弦缓,舌红苔薄白。疗效还是不错的,当时患者也感到很满意。服药后,主要症状显著减轻了,但是失眠没有解除,还出现了微烦,全身,尤其是肩背和腰部骨节里面酸疼,肢端发凉,手麻偏重些,脚不麻了,走路也有力了,吃饭也很香。脉弦缓,就是脉开始和缓有神了,正气开始恢复了。舌红苔薄白,舌头也不干了,这是津液恢复了,大便当然也就自然通畅了,但是,舌质红,这说明有阳明热,因此会微烦。那么,当初见到数日不大便,为什么不用大黄攻下?因为,第一,有表证,不可攻下。第二,病后饮食很少,几天不便也是正常,数日不便而无所苦,更何况,我们不知道人家是否已经形成燥屎了,因此,只要我们化水饮,养津液,通经脉就可以了。事实上,我们分析对了,服药后,津液恢复,饮食增加,大便自然就正常了。那么,这个失眠的问题,为什么没有解决?失眠,我们在二诊时候考虑,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少阴的虚寒但欲寐,第二个,是有阳明里热参与。这就是属于寒热夹杂的一个现象,一诊的方子里,没有专门去考虑寒热错杂而失眠的这个问题。那么,从二诊的情况看,病人还是有血痹、寒湿闭阻,夹有里热。因此辨证上,还是同上,但是,方子做了改动。四肢麻木还是存在,肩背及腰部骨节酸痛,四肢末梢微感发凉。脉弦缓,舌红苔薄白。这是什么方证?我们看一下:“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对于经脉亏虚而寒湿夹热的痹阻,诸肢节疼痛,有很好的疗效。因此,我们以这个方子为主,加了三味药。处方:桂枝60 白芍45 炙甘草45 麻黄30 生姜50 白术75 知母60 防风60 附子30黄芪45 黄连20 细辛40&四付水煎服。加黄芪,取黄芪桂枝五物汤之意,但是,药量比前方减了近一半,用了45克。因为畏寒畏风的现象基本没有了,大量用,怕它伤津液。加细辛,取其药症对应,同时,也是取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去在表的寒湿痹阻。并且加大了用量,用40克,可以药力下行。加黄连,是清阳明上焦的那个微烦。黄连,时方派说是可以清心,有一定道理。它可以清阳明里热,尤其是上焦。“黄连,味苦寒。《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黄连与附子配合,可以调和上下阴阳水火,对寒热夹杂的失眠,效果很好。病人二诊的四付药吃完,睡眠正常了,别的症状也基本恢复了,唯独剩下手麻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除,因为单位工作的原因,要回去上班,因此停止了治疗,最后,给她拿了一瓶药酒,嘱咐她坚持喝,注意休息,余证可以逐渐恢复的。3、心下痞痛案桑某,女,41岁。初诊时间:日病史简要:胸闷,胃痛反复发作三年,久治不愈。刻诊:胃痛,胸中闷,反酸,肠鸣。舌质胖淡水滑,苔薄白。左脉缓散,右脉弦细偏数。这个病人,胃病三年多,西医检查说是糜烂性胃炎。吃东西稍微不对劲,就胃脘疼痛,也就是我们经方讲的心下痞痛,胀的厉害,还往上反酸水,肠鸣而大便失调。常感到胸中满闷。舌质胖淡水滑,苔薄白,这是一派水饮证候的表现。左脉缓散,右脉弦细偏数。这样的脉,首先是代表有水饮,“单弦为饮”嘛。“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有没有里热参与啊?有的,起码脉象偏数。另外,她说,胃里烧心泛酸,这也是有热的表现。还有一个现象她没说,就是颈椎病。微有头晕的,脖子不舒服,脑袋不舒服。大家要记住一点,两手脉象浮沉、大小不一样的,一般都是有颈椎病。西医说的颈椎病,我们中医辨证来说,一般是寒湿水饮造成的。那么,她这个病,有点经方基础的人,都会马上认为,这是个痞证。这个痞证,是属于哪个方证的痞证呢?我们看看条文依据:“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那么,有人问了,人家病人不呕啊!呵呵,反酸水,是不是“呕”? 都是气机上逆啊。病人肠鸣,大便不调,时而正常,时而便溏,这都是水热互结的问题。而生姜泻心汤以及甘草泻心汤,一般是以协热利的痞证为对证。因此,充足的证据证明,这是半夏泻心汤证。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细辨,不要有任何疏漏才行。病人的热象,在舌脉上表现的不充分,因此,她还是以水饮偏多为主,还会有个饮证存在的。饮证的表现,也就是说,这个饮证的证据在哪?在于她的胸中满闷,颈椎病的那个头晕,肠鸣,舌质胖淡水滑,苔薄白左脉缓散上。左脉缓散,代表左侧的脏器有水湿不化。左侧的脏器,有表现的,就是胃和左侧的大肠吧?她的这个饮证,符合哪个方证病机呢?我们看看这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水饮上逆的症状,心下或胸中满闷,眩晕,这是苓桂术甘汤的主证。她这个病,痞证是典型的,同时,还有明显的饮证吧?我们在用半夏泻心汤的同时,更要把饮证去掉,疗效才会更好。因为病人以水饮偏盛啊!这个病,辨为太阴阳明合病,属太阴。处方如下:半夏60 &黄芩30 &干姜30 &人参30 &炙甘草30 &黄连10 &大枣12个 桂枝40 茯苓40 &白术40&四付水煎服。我们把苓桂术甘汤的桂枝和白术,加大了用量,目的是加大降逆化水饮的力度。二诊:日上述证状有所减轻,原方四付继续服用。三诊:日刻诊:胸闷,胃痛,明显减轻,无反酸,肠鸣明显减轻。舌质淡胖水滑,苔薄白。右脉寸沉弦缓,关尺浮弦。左脉寸弦缓,关尺浮缓。脉象变化很大,尤其是都在偏于缓和,偏于左右脉平衡了。这是向愈的表现,效不更方,原方继续服用四付。四诊:日&刻诊:轻度心慌,无胃痛,胸闷,肠鸣消失。舌质淡红水滑,苔薄,右脉寸微沉,关尺缓。左脉寸微浮,关尺缓。病已基本痊愈,续服原方四付巩固。三年顽疾,四诊,合十六付方剂,得以收功。熟记方证是基本,了知方证病机,才是目的,学经方,只要用心根本不难。4、小便淋涩案、车某,男,36岁。初诊时间:日病史简要:腰痛,伴小便余沥一年余。刻诊:腰冷痛沉重,腹胀腹冷,周身酸痛,阴天则加重。尿黄,小便涩痛不利,淋漓不尽,大便正常。舌质红,边有齿痕,脉浮弦偏数。这个病人,进门就说,医院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轻度肥大,吃了不少西药,不见好转,反而有加重趋势。这个病,从刻诊症状来看,大家估计也会给出两个对证的方子的。腰冷痛沉重,这是肾着汤的主证。“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尿黄,小便涩痛不利,淋漓不尽,这是猪苓汤的主证。“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对于水热互结的小便涩痛不利,甚至尿血,疗效神奇。病人腹胀腹冷,这是太阴虚寒的问题肾着汤也可以解决。关键就是这个周身酸痛。周身酸痛,我特意问了一下,阴天下雨,是否加重,他说是的。这个问题,普通老百姓也知道,是风湿的表现。因此,又给了我们一个方证:“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风湿相搏,身体疼烦”,这是桂枝附子汤的主证。病人的舌象,舌质红,边有齿痕,这是里热加水饮不化的表现。脉象,浮弦偏数,浮为表证的脉象,弦,主寒饮,偏数,是有热。病人的这些表现,我们辨证为:太阴少阴阳明合病,属厥阴病。处方如下:白术40 云苓40 干姜40 桂枝40 炙甘草20 猪苓20 滑石40 泽泻40 龟胶20 白芍60 生附子10 大枣12个四付水煎服。白术、猪苓、滑石、泽泻、龟胶,都加大了用量。又加了一味白芍,量很大,60克。加芍药,全方又暗含了真武汤的方义。“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病人年轻,体质强壮,猪苓汤加量,是为了求得速效,白术加量,是为了加大化水饮,祛风湿的效果,利下焦之气化。芍药,又可以清里热,加大药量,破下焦瘀血积聚,利小便。配合甘草,取芍药甘草汤之义,还能解痉止痛。生附子,要捣碎,与诸药同煎,一般要从5克起用,因为看到患者体质好,就直接用了10克,告知患者,服药后,若有口舌及周身发麻,头晕等,是正常反应,不要害怕。生附子的治疗量,一般是10—15克。也有的人,远超出这个量,逐渐加量到40克才有效。甚至有的要达到100克才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质量不好的制附子,你就是用了200克,效果也不如生附子10克的效果。附子的有效治疗量,就是轻度中毒量,以麻热感、全身走窜为最佳量。患者感到如轻微醉酒,周身通泰。没有经验的医生,是绝对不敢用的。每个病人,对附子的耐受量都不同,一般都是10—15克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有的人,用5克就会感觉明显。因此,我的经验就是从5克起用。很把握,不出危险。也不必先煎。这是善用附子的不传之秘。有人动辄用附子数百克,那一般是用的制附子。用了生附子试试?除非是脉绝的欲死证,有用生附子上百克的。制附子,要是制过了头儿,你用一斤也没事。这是实践过了,才讲给大家。很多人,连实践都不去做,就会凭空想象的乱说,不敢越雷池半步,把一个救命的宝药,晒在角落里不敢用。从这个角度讲,火神派附子的使用经验,还是很好的。复诊:.日刻诊:诸症显著好转,腰腹温暖,周身轻松,尚有尿黄尿频,轻微涩痛,无余沥,舌红苔微黄腻,齿痕不显,脉弦。看来,是寒饮去掉不少,因此减掉附子,芍药减量,加了当归贝母苦参丸。“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当归贝母苦参丸(男子加滑石半两。)&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在《金匮增补》里面,我们讲过这个方证:“男子,有个前列腺的问题。发炎了,肿大了,要尿不出来。那么女子呢?她也有类似男性的前列腺样的东西,发炎肿大,也是排尿困难。分析一下方子,就知道了。当归,辛甘而温,主欬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苦参,苦寒,主心腹结气,疝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贝母,记住,是土贝母,不要搞错。苦咸而寒凉,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这是针对厥阴的寒热错杂去的。以前讲过,厥阴也主下窍。当归,入得是少阴和太阴,主血,驱寒。贝母和苦参,入得是阳明,主热邪痈肿淋利。两降一升,两寒一温,体现的是阴阳升降互佐。这是阴阳配伍法的要诀。方剂配伍,就是两种,一个是六纲阴阳配伍,一个是脏腑补泻配伍。学好了,可以参用。看这个方子的药症,一定是下窍有了毒邪结滞了。要是普通的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散、猪苓汤解决,他这条没有,用了这三味药,看来,症状很重。并且说了,要是男子,要加滑石。也是个阳明药,加大清热利尿的力度而已。滑石,甘苦寒,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我们以前说了,“辛咸除“滞”,佐以甘苦”。 就在这个方子上体现了。今后遇到这个病,尤其是急性男性前列腺炎,可以用这个治疗了”。按照原方比例,三味药入汤剂,两味药用了15克,当归用了20克,取偶数沉降之意,更利于入下焦。处方如下:白术40 云苓40 干姜40 桂枝40 炙甘草20 猪苓20 滑石40 泽泻40 龟胶20&苦参15 &土贝母15 当归20 &白芍40&四付水煎服。复诊:日刻诊:稍感尿频,自我感觉似乎痊愈。问我是否可以再坚持服用一个阶段的药物,我说,可以再服用四付巩固。后来来电话说,症状都消失了,不想吃药了。5、腰痛案白某,男,36岁初诊日期:日病史简要:慢性腰痛10年,近十余日加重。刻诊:腰冷痛,膝关节酸痛,阴雨天及遇凉加重,头晕发热,口渴,汗出不彻,心下微满闷,尿赤,大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浮微紧。这个患者,在2010年1月来过一次,当时是腰胯部疼痛麻木来诊,当时是用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的,四付药解决了。这次来,是因为受了寒湿,出现了较重的腰痛,因为工作扔不下,不能来系统接受温灸治疗,因而要求服药治疗。病人有10年腰痛史,自己也没在意,结果,2010年开始加重,并出现了腿部症状。从脉象上看,脉浮微紧,是有了外邪和疼痛,更预示着寒饮的存在。这就是《金匮》说的风湿病。从舌象上看,舌红苔白腻,该是有水饮和阳明热。风湿的症状呢,有“腰冷痛,膝关节酸痛,阴雨天及遇凉加重”。阳明热的症状,有“发热,口渴,汗出”。这就看出一个问题了,是什么?是寒热错杂了。寒热错杂,水热互结会出现什么症状?会出现“头晕,汗出不彻,心下微满闷”。阳明热要汗出,表有寒湿阻隔,要汗出不彻,要是阻隔的厉害,热发不出来,就会出黄疸的。我们温习几个《金匮》风湿条文,大家深入理解一下:1、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2、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3、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4、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5、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6、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这个病,我们可以定为风湿病,是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病。从方证上来分析,该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最合适,当然要根据病情而加药症对治。我们看看桂枝芍药知母汤的证:“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防风(四两) 附子(二两,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表证外证是诸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里证水饮上逆,则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对于里热,芍药和知母也可以针对,但是,单用这个方子,药症对应上还是差了点。什么药症?是“发热,口渴,汗出不彻,心下微满闷,尿赤”。用什么药?我加了茯苓和黄柏。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黄柏,主治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茯苓去水饮而化津液,去心下满闷,黄柏清热利湿,更能解表热和水饮互结的汗出不畅,预防黄疸。也能去心下胃中水热互结。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味细辛,利关节,降逆祛风湿。同时,针对发热口渴问题,又加了一味石膏。细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石膏,主治中风, 寒热,心下逆气, 惊, 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处方如下:桂枝40 白芍30 炙甘草20 麻黄20 生姜50 白术50 知母40 防风40 生附子10石膏50 细辛20 云苓40 黄柏10 &&四付水煎服这个方子,很类似续命汤类的组方。病人服后,症状消失,告知停药观察,至今未发。我的患者,基本有个习惯,我说要回访,人家的态度就是:不用回访,服药后不再来诊,就是好了。这些患者,都是彼此口传而来诊的,对我的信任度很高。我和小杨说过这个问题,小杨整理病例的时候说,有几个病人来了一次就没有了消息,我说,那几个病很典型,服药后一定会好的,因此就不会来了,来了,怕是会带着别的患者来。结果也是这样,没过几天,就带着别的患者来诊,成了我们的宣传员。我们永远实事求是,不说假话。疗效不好的,我们也都有记载,都是难证和死证。大家记住一点,桂枝芍药知母汤,最好加个细辛,一般用20克,这是我的经验和习惯,可以叫桂枝芍药知母加细辛汤。对于西医说的类风湿等病,疗效很好。疗效差的,就守住附子和细辛两味药,逐渐加量。这是临床心得。一个方子,运用的时候,初学者,要守住原方原量。经验丰富的,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调整方子里面的某一味药的药量。懂得汤液配伍的,可以根据药症和配伍法度,去加药。一般情况下,不会加药的,合方也可以解决。这就是同样做经方医生,水平不一的原因。一个经方医生,你们自己体验去,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你用药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精。6、腰腿痛案马某,女,35岁初诊日期:.病史简要:腰腿痛十年,3月份复发加重。刻诊:腰腿痛,四肢凉,头痛,眩晕,胸闷心悸,无汗,背酸恶风,痛经,少腹冷,舌尖红赤,边有瘀斑,舌体有齿痕苔白水滑,脉弦细偏数。这个病人,患的是“腰间盘突出症”,开始是接受温灸和针刺治疗,病好了大半。患者呢,想快些痊愈,因此要求配合服药治疗。从她的症状上来看,还是以风湿为主,是桂枝芍药知母加细辛汤证。同时,伴有瘀血导致的痛经。是寒热错杂的属厥阴病。药症上,加了茯苓、干姜、川芎。茯苓,是对治心悸、胸闷、眩晕的。干姜呢,是加大温中驱寒的力度。生姜重于解表,干姜重于温中。生姜干姜可以同用的。川芎呢,是行血破瘀,治头痛身痛,破胞宫瘀血疼痛。“川芎,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大家看看,是不是很对症?因此啊,处方如下:桂枝40 白芍30 炙甘草20 麻黄20 生姜50 白术50 知母40 防风40 生附子10细辛20 茯苓40 干姜20 &川芎30 &四付水煎服。二诊:日刻诊:服药后,周身麻窜,诸症减轻。同时出现头面恶风,发热,面部起疹,破溃后脱皮。舌红,苔水滑薄白,脉弦滑。这个周身麻窜,是附子的药力作用,达到这个效果,疗效是最好的。但是,脸上出现了这个问题,满面通红,象西医讲的过敏了一样。起风疹,痒的很,层层脱皮。我问她,以前有过这个毛病没有?她说,以前有过,总是不时的发作,很是苦恼!我说,那就好,这是治疗反应,旧病复发,是身体机能通过药力调动了起来,这次,一定会根治的。病人说,没想到,治疗腰突,反而把这个病也同时治了。这个,还是风邪郁于面部不得发散的原因。因此,在原方基础上,加了两味药。分别是黄连和野菊花。黄连,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野菊花,辛苦微寒,主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这两味药,是对治其面部风热的。清阳明上焦郁热。处方如下:桂枝40 白芍30 炙甘草20 麻黄20 生姜50 白术50 知母40 防风40 附子10细辛20 茯苓40 干姜20 黄连15 菊花30 &四付水煎服。三诊:日刻诊:症状继续减轻,面部症状开始显著消退,期间来月经,未出现痛经,再用原方四付。四诊:日刻诊:全部症状继续明显减轻,继用原方四付。一共服了16付药,面部恢复如初,诸症基本消失而结束治疗。大家临床的时候要注意,对于慢性久病,只要用药对证,有了效果,就不要换方,守住原方进行治疗。觉得效果慢,频频换方,就犯了大忌。7、气胸案张某,男,20岁&初诊日期:日病史简要:胸痛(左侧)2年。刻诊:胸闷痛,背痛,气短微咳,无痰。腹胀,食欲不振,口干渴,喜热饮。口苦,寒热往来,四肢逆冷,尿频,大便正常。时而头晕头痛,呕恶。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这个病案,小杨记载的也很马虎,缺了很多症状,今后要注意,记载不详,就需要我仔细回忆,很麻烦的。同时,也严重影响质量和进度。学经方,临床关键一点,就是丝毫症状都不要疏忽,都要记载。这个小伙子,患了自发性气胸两年多,也是久治不愈。看他的这些症状,也是很复杂。当时号脉就说,脉弦细而数,必定是厥阴无疑。就问了一句,有寒热往来和胸闷胸痛而气短吗?病人说是的。又问他,手脚发凉吗?患者也点头。上述那些刻诊症状,都是号脉看出来的,就不细说了。我们细分析一下他的症状。胸闷,食欲不振,口干,口苦,寒热往来,时而头晕头痛,呕恶,这是个明显的少阳证表现。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四肢逆冷,尿频,口干渴,喜热饮,这是典型少阴证表现。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虚故引水自救。病人虽然没有但欲寐的表现,但是和我说,睡眠也不是很好,总愿意醒了又睡。腹胀,食欲不振,时而头晕头痛,呕恶,这又有了太阴病证候。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时自痛,胸下结坚,下之益甚。2、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胸闷痛,背痛,气短微咳,无痰,这类症状,又是属于胸痹的症状。1、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2、论曰∶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而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痛,不治之,数日杀人。(千金)因此,这个病,我们又可以诊断为中医的“胸痹病”。 胸痹的辨证,六纲可以说,都可以见到。其中,以合并系属病多见。这个患者,具备了少阳、少阴、太阴证,因此,我们辨为:少阳少阴太阴合病,属厥阴。那么,既然是有了典型胸痹病的症状了,我们就先去《金匮增补》的胸痹篇,去查一查对证的方子再说。考虑病人是气胸了,我们可以认为病人是“胸中气结”。书中说:“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但是,这个方子,对于这个患者的诸多症状来说,显得单薄了些。我们继续查:“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桔枳姜汤亦主之。”这显得更加单薄。我们再来看:“治胸满短气噎塞,通气汤方。& &半夏(八两) 生姜(六两) 橘皮(三两) 吴茱萸(四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治胸痹达背痛,短气,细辛散方。& &细辛 甘草(各二两) 枳实 生姜 栝蒌实 干地黄 白术(各三两) 桂枝 茯苓(各 三两)& &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这还是觉得都不够十分对证。最后,我们查到了一个方子,前胡汤。& &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前胡汤方。& &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药(各二两) 黄芩 当归 人参 桂心(各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竹叶(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千金)大家要晓得,前胡这味药,有时候比柴胡的效果还好。“前胡,性寒,味苦辛。《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对于胸胁苦满的少阳上焦不通,以及阳明的小陷胸证,它都管用。小柴胡汤,用前胡换柴胡,我们可以称为“小前胡汤”。 对于少阳的胸胁苦满,疗效很好,投药就灵。柴胡和前胡的性味功用,基本相同,前胡药力大于柴胡。我们看看前胡汤,里面就有小柴胡汤的方义,不过是换柴胡为前胡而已。这个方子,我们讲过,我们温习一下:“这个方是针对痞、滞、饮去的,尤其是痰凝血瘀啊。这也是个好方子,也是个古方,要多运用。这个方子可以针对西医的冠心病的,包括肺心病。他加了血分药当归。当归,味辛甘温。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学生:芍药,黄芩也是血分药。是的,芍药黄芩都可以破血的。”我们选用了前胡汤做主方,又根据具体情况,加了几味药。处方如下:前胡20 炙甘草20 半夏40 白芍20 黄芩20 当归20 人参20 桂枝20 生姜30大枣30个 竹叶15 枳壳30 &茯苓30 &细辛20 &吴茱萸20&四付水煎服。 &我们加了枳壳、茯苓、细辛、吴茱萸。这就暗含了通气汤和桂枝生姜枳实汤的方义。加枳壳,是为了破气散结,加茯苓,是化水饮为津液,“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加细辛,是降逆气,温通经脉,还止头疼。“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加吴茱萸,是取吴茱萸汤的含义,降逆止呕,治水饮上逆,头痛头晕。另外,吴茱萸一味药,功同四逆汤。对于三阴虚寒,疗效确切。大家看看,这四味药,绝不是乱加的,暗含了很多方剂。我们看看二诊的情况。二诊:日刻诊:胸闷痛,腹胀,口苦,寒热往来,背痛明显减轻,尚有眩晕,四肢凉,尿频,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薄白。两寸沉弦,关尺浮弦偏数。患者说,很有效,睡眠也很好,从眩晕,四肢凉,尿频,口干不欲饮这些情况看,是虚寒水饮不化的表现,舌红苔白,一般还是少阳的征象。两寸沉弦,关尺浮弦偏数,这个脉象说明什么?以前的脉象是弦细而数,现在脉象由细变粗了,这是中下焦阳气开始恢复的征象。两寸沉弦,是上焦之气尚结。当时我说,很好,还阳了。处方呢,把吴茱萸去掉,换了附子。目的是增强对少阴虚寒的对治。处方如下:前胡20 炙甘草20 半夏40 白芍20 黄芩20 当归20 人参20 桂枝20 生姜30大枣30个 竹叶15 枳壳30 &茯苓30 &细辛20 &生附子15&四付水煎服。三诊:日刻诊:胸闷痛显著减轻,四肢凉也明显减轻。其它症状,基本消失。舌红,苔白。左脉浮弦而缓,右脉寸关弦缓,尺浮紧。患者说,服药后出现全身麻,眩晕,告知是附子的药效作用。右手尺脉浮紧,这是下焦之寒已化,尚在恢复之前的一种脉象。病人这个时候,脉象已经开始接近正常了,自己也说,感觉快好了。小伙子的母亲也很高兴,带着他去某医院复查,结果是,基本正常。问我还用不用服药,我说,还有些残余之邪,当然要继续吃药。因此,上方又开了四付。四诊:日刻诊:胸背痛基本消失,四肢温暖,出现轻微口苦,咽干,尿频,心烦。舌红苔白,左脉洪缓,右脉洪缓。当时小杨记的是“左脉浮弦数,右脉寸弦关尺紧数”。我号脉的时候说,这是春夏之交的季节脉,属于和缓有神,与季节同步,该是正常脉。春季的脉,是弦长而柔和,夏季的脉,是洪大而柔和偏数。这类季节脉象,都是缓脉,不能做病脉看。学生:我号脉不行 以后得改进。另外,病人的症状,阴寒已经开始消除了,阳气刚刚恢复,见到脉数,不能认为是有邪热而去用寒凉药对治,这是要记住的。一用寒凉,好了,刚恢复的阳气,又被转为虚寒了。最后告诉患者,再吃上方四付。后来来电话,告诉我,经过西医检查,彻底好了。前几天,病人的母亲还带来一个亲属看病,说是至今很稳定。8、痛经案刘某,女,20岁初诊日期:. &&主诉:痛经三年。刻诊:失眠头痛,呃逆,心下痞,无汗,腰痛,手足冷,经期有血块,便干,尿黄,舌红苔白,脉沉细。这个孩子,发生痛经的时候,头痛恶心的厉害,疼得很重,要折腾个两三天。痛经这个病,别看简单,实际上,治疗的难度很大,关键是治疗的时间,需要长些,有的甚至要连续吃两个多月的药才行。这个病人的症状,起码是有了少阴病症状和阳明病症状。少阴证,她有“失眠头痛,无汗,腰痛,手足冷,脉沉细”。病人说,从小就手脚逆冷,小肚子怕凉,痛经的时候,肚子更是象一块冰一样的冷。她的“头痛,无汗,腰痛,手足冷”,我们可以看作是少阴的表虚寒。而失眠,脉沉细,符合“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的提纲证候。还有一点,我们要注意,那就是“经期有血块”,这是典型的血瘀表现。我们说,血瘀,属于滞证。滞证,本于寒,寒能收引,能使血脉闭阻。少腹这个部位,为下焦真阳所居,也和少阴有关,又是血室所居。热入血室,会躁狂谵语,寒阻血室,则会疼痛血瘀,气血不得下行,因而挟带寒饮上逆,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归根结底,是这个寒邪导致的。阳明方面,具备了“便干,尿黄,舌红”症状。尿黄,舌红,这是代表热象,看来,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虚寒血瘀证。便干,有阳明之象,所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大便干,看起来,符合胃家实的体征。我特意问了一下,说是3-4天一次大便,便的时候,有些费力。从舌苔上看,是个薄白苔,没有黄苔,因此考虑,即使是阳明里实,也是不重,不可用攻下,更何况,人家以阴证虚寒为主,更不可寒凉攻下。平时有“呃逆,心下痞”,这个怎么理解?这就是寒热互结于心下了。少阴的寒,阳明的热,以少阴寒为主。考虑到最后,辨为:少阴阳明合病,属厥阴。什么方证最适合呢,一定要选能通脉的,温阳的,降逆止痛的,更要有清热破瘀而入血的方子。我们看看下列三条: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病人虽然没有下利,但是发病时,有呕吐,并且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啊!并且,病人是从小就有虚寒四逆,所谓“其人内有久寒者”,因此啊,我们选择了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为什么不加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有人参,偏凉而主水饮,病人虚寒血瘀为主,也没有伤及津液的明显表现,因此减掉了。另外,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用量二升,要140克,怕女孩子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量,因此,用了60克。处方如下:当归30 &桂枝30 &白芍30 &细辛30 &炙甘草20 木通20 大枣25个 &生姜80 &吴茱萸60四付水煎服。学生:这个量也很大了,吴茱萸是最苦的经方药物之一。是的,即使这样,患者喝了,直叫苦呢。这个方子,我们摘录一段我们书中的讲解:& &桂枝,辛甘温。《神农本草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注意桂枝的这个作用,“利关节”。 关节利则血脉通。桂枝有这个作用。& &当归,辛甘温。《神农本草经》:主治欬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当归入营分,主入少阴病位。能够温养血脉。& &细辛,辛温。《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细辛,可是比桂枝还厉害,温通百节经脉的。西医的类风湿,少不了它。主入少阴病位。这个药,后世医家有“不过钱”的说法,导致了很多人不敢使用。不过钱,指的是散剂。水煎的话,10—80克,敞开药壶的盖子,30分钟,那个有毒的成份就挥发和分解了。可以放心大胆的用。类风湿难以治疗,我估计就是“不过钱”这句话搞的。止痛和温经的效果,不可替代。& &芍药,酸苦而凉。《神农本草经》: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芍药去血痹,通瘀滞啊。虽然性凉,在这里配伍,可是有用意的。和热药一起使用,就是和调阴阳。另外,寒则血泣,就是血瘀,用芍药去这个血瘀,双重作用。& &通草,辛苦凉。《神农本草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它也是有芍药的作用,“通利九窍血脉关节”。& &这个方,寒热并用,接续阴阳而通血脉。看样子还是有点热的,可以想象,厥后要发热。因此,它是对治少阴和厥阴病的好方子。加上炙甘草和大枣养胃气,补津液。我们把这条列入厥阴篇,而在少阴病为主的手足厥寒而脉微细欲绝的,用它也更合适。& &通草这味药,要记住,不是现在的通草,而是木通。木通,不是关木通,是川木通。关木通有毒。那个龙胆泻肝丸事件,罪魁祸首用了关木通入药。另外,活血通脉,方剂配伍上有个规矩,就是要寒热散敛并用。象古代的风箱一样,收缩——舒张。这能不通脉活血而强心吗?懂了这个含义了吧?& &吴茱萸,辛苦大热。《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 &生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干姜偏于温中,生姜偏于走表。这是有了太阴水饮参与了。要出现头痛、呕逆、腹痛,或者下利。这两味药,不但温里,同时也温通表寒的。选药很精啊!照顾的多全面!加了这两味药,可是三阴都照顾了。我很喜欢这个方子。尤其女孩子痛经,手脚冰凉的,用了马上就显效啊!治疗痛经,用它打头阵,手脚暖和了,不疼了,就换温经汤,吃个10付左右,就彻底搞定了。这是窍门啊,百用百灵。阳明的那个问题,芍药和木通,就可以解决的。. &复诊。刻诊:头痛,心下痞闷,腰痛减轻,手足偏温,睡眠佳。舌淡红,边有齿痕。右脉寸沉濡,关尺浮弦数;左脉寸沉细数,关尺浮细数。从脉象看,阴寒开始温化了,关尺部代表中下焦,脉浮了,是阳气鼓动的征兆。寸沉,是上焦阳气尚未恢复,舌边见齿痕,舌淡红,是水饮被化后的一种暂时表现。诸症有缓解,守住原方不动,继续服用四付。.三诊刻诊:头痛,腰腹凉,恶心,饮水偏多,手足温暖,便溏,舌红,苔薄白,右脉弦,左脉关沉弦细,寸尺沉细弱。这里,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便溏,饮水偏多,这是水饮被化开了的表现。大便干,是不是跟着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恶心,头痛,并且脉象两手不同,一个是,单弦为饮,一个是左侧关脉,可是代表解剖的那个“脾胃”的,是水饮开始作怪了,要恶心头痛和头晕。大家看看,陈年寒饮结实,被化开了,也要作怪吧?那么,我们就随证治之。学生:这是排病反应。寒饮温化的反应,还有类似服小青龙汤后的渴。是的,所以,我们加了茯苓和白术。去掉了吴茱萸,因为患者说药太苦了,呵呵。处方如下:当归30 &桂枝30 &白芍30 &细辛30 &炙甘草20 &木通20 大枣25个 茯苓40 & 白术40 & 生姜80 &四付水煎服。大家看,是不是其中又含了苓桂术甘汤的方义了?是不是也含了茯苓甘草汤?“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 20克) 甘草(炙,一两 1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 桂枝(二两 20克)“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四两 40克) 桂枝(三两 30克)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20克)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水饮上逆恶心头痛,加上便溏,这是有了太阴病参与了。 &四诊刻诊:腰腹稍有冷感,口不渴,头微痛,心胸舒畅,大便正常,舌边尖红,苔白。右脉寸沉弦缓,关尺浮弦,左脉弦细。原方四付水煎服。从舌脉和症状看,是疗效比较显著了。效不更方,原方四付水煎服。.五诊刻诊:周身疲乏,时有呃逆,余无异常。舌淡红,边缘有齿痕,尖偏红,苔薄白。右脉弦紧微数,左脉沉细弦。这个时候,病人的两手脉,基本接近同等了,左脉微沉而已。因继续好转,原方四付水煎服。.六诊刻诊:前日月经来潮,少腹微痛,经量正常,无血块,余无异常。嘱继服原方四付巩固,停止治疗。近日其母亲告知,一切正常。9、口眼歪斜案齐某,女,27岁初诊日期:.主诉:左侧面部麻痹,口眼歪斜三天。刻诊:左侧面部麻痹,口眼歪斜,项背僵硬,胃冷痛,多汗。寒热往来,四肢凉,舌麻,口干口渴,不欲饮,舌淡胖,边缘有齿痕,舌苔薄白。左脉浮涩,右脉沉缓。这个病人,有面部中风病史,隔3年复发,第二次来诊所就诊。第一次,就是单纯的扎针,10多天就痊愈了。这次,有个诱因,她和他丈夫玩闹,不小心被一拳打到脸上了,当时没怎么样,第二天早晨起来,嘴就歪了,眼睛也合不上了。这次来诊,说是惧怕针刺,要求服药。从症状上来看,是个中风病,六纲上,我们分析一下。项背僵硬,多汗,这个要考虑葛根汤证。寒热往来,四肢凉,口干口渴,不欲饮,胃冷痛,这是有了厥阴虚寒水饮不化。寒热往来这个问题,临床要注意一个辩证窍门。要是没有其它症状证明是少阳的,就要往厥阴上面考虑。从四肢凉,口干口渴,不欲饮,胃冷痛的角度分析,该是考虑太阴虚寒水饮问题。项背僵硬,多汗呢,可以考虑是太阳中风问题,同时,少阴也会有这个现象。少阴中风,也会项背僵硬而汗出的。更何况,四肢凉,也是一个支持少阴的症状。病人呢,除了寒热往来外,没有其它症状证明这个热是从具体哪纲来的。症状一派虚寒为明显,唯独有个寒热往来,说明她夹杂有一些热的。而这种复杂情况的出现,虚寒水饮夹有热,没有少阳其它症状来证明是少阳病的,那就只有是厥阴病才会有这个现象。厥阴病我们以前讲过,虚寒水饮为主,夹有阳明热,证候纷繁复杂。我们总结的厥阴中风病提纲呢,是这样的:“厥阴中风,汗出恶风,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脉沉弦。”病人具备的厥阴中风提纲病的症状很明显。从抓主证的角度说,我们认定此病为厥阴病中风证。左侧面部中风,还以虚寒为主,脉要浮涩,涩,微迟微散之象。右脉沉缓,可以认为是内有虚寒水饮。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右不和,这也符合厥阴为三阴半表里,接通阴阳的生理病理性质。身体半侧之病,也要首先考虑主阴阳交接的两纲,即少阳和厥阴。那么,我们定性为厥阴中风了,那就是属于虚寒为主了。处方呢,因为《金匮增补》里面有中风篇的方证,我们去查一下。1、 &治口耳僻方(千金)& &防风附子 葛根(各二两)柏实 麻黄(各三两) 独活 生姜(各四两) 杏仁(三十枚)&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酒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2、 &附子散,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喎僻方(小品方)& &附子桂心(各五两) 细辛 防风 人参 干姜(各六两)& &上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我们把两个方合起来,就会很好的涵盖病人的系列症状。药量以第一个方子为主,第二个方子里面的干姜去掉,用第一个方的生姜,发散而主表。桂枝,细辛,人参,也给予了适当减量。为什么?因为第二个方说,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喎僻。他原方的量很大,是为了照顾到手臂不仁的。这个病人没有手臂不仁,只是口眼歪斜,因此,减了药量,使药力能专门上行而对治面部疾病。同时呢,考虑到病人的诱因,是受了外力击打,又加了一味川芎。 &川芎,辛甘温。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这个药,入头脑,活血,还能治寒痹筋挛缓急,很对药症。处方如下:防风20 附子10 葛根20 麻黄30 柏仁30 独活40 生姜40 杏仁20 &桂枝40细辛15 人参20 川芎15 &&四付水煎服。大家看看,这个方,是续命汤类方的配伍。温散为主,偏凉的一味葛根和人参,解痉而清热生津,清那点暗藏的微热。温习以前讲的内容,帮助理解方证。口眼歪斜,现代医学叫做面神经炎,我们现代中医叫做面瘫,它也是中风类疾病的一种。我们可以戏称它为“小中风”。这个病局限在一侧面部,机理和真中风是一个道理。都是内有痰热,外感风邪,不能外发而痹阻在面部而形成的。我见到很多肥胖人,喜欢饮酒,醉后睡觉出汗,还开窗户吹风乘凉,醒后呢,就嘴歪了。有病的一侧瘫痪,没病的那侧,就表现的收缩紧张。这个病是内外夹杂,一种是本有风邪寄居,生气上火,内热痰饮就上逆,风邪所阻不能外越而发病。一种是本来内邪上涌,感受了风寒,就痹阻于一侧面部。其实,它也是和血瘀有关。中医说,这个病是风中的浅,而偏瘫等,是风中的深。从西医的角度讲,中风偏瘫是颅内血管的问题,而单纯面瘫,则是外周的血管神经问题。西医强调这个病是面部神经炎,而我强调的是面部“血栓”。套一句中西结合的话来说,就是面部血栓造成的局部神经失养。“治口耳僻方”,口耳僻的意思就是说,嘴歪到了耳朵的意思,表示病情很重。这个方子是从风论治的。这个方子主治的证,是少阴阳明证。麻黄、生姜、附子,有少阴伤寒的意味。防风、独活,这都是解表的药,入表,入头。葛根,入阳明,解痉挛,化津液。柏实,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这个药,去水饮的。还滋养胃气津液。该是土中金药。杏仁,味甘苦温。主咳逆上气,雷呜,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杏仁,是温降水饮的,它也活血。一般寒热错杂的上逆,它很有效。这个方子,发汗解表温通除痹阻,生津降逆清热制水饮为辅。看看煎法,要加酒,使药力上头入面。酒就是绍兴的黄酒,不要加白酒。服后要发汗,不能见风,和治疗中风的那个方法一样的。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这附子,就是温通,破积聚淤滞的。在中风的范畴里,作用是“踒躄拘挛”,“破症坚积聚,血瘕”。因此,中风的药,方方不少附子和麻黄啊。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这个药,也是为了走表,通卫气,可以“利关节”。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这个药一看就懂了,典型的“药症”相应。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这个药更是如此。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它可以温中化饮,发汗通表而出痹阻。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这是养胃气,补津液。对于一派辛温药来说,怕伤津液,用了人参,甘寒反佐。.二诊。刻诊:左侧面部疼痛,出汗多,微恶风,大便偏干,项强,左目不合,舌淡胖,边缘有齿痕,苔白,脉涩。病侧面部服药后,出现疼痛,是个好现象。由麻痹变成了疼痛,这是一种好转的征兆。那么,病人出现了汗多,便干,两手脉涩,这可是有伤津的征兆。并且面部有恶风感,因此,我们调整了一下处方。处方:防风20 附子15 葛根20 独活40 生姜40 杏仁20 桂枝40 细辛15 人参20川芎15 乌梅40 黄芪80四付水煎服。去掉了麻黄和柏仁,加了乌梅和黄芪。汗多了,要伤津液了,因此去麻黄。柏仁的去掉,也没什么深意,对这个药,我不是很喜欢,嫌它力缓。加黄芪,是温表虚而祛风。表虚寒而汗多恶风,用黄芪很好。乌梅呢,我们看看药症:“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加大治疗面瘫的力度吧?“偏枯不仁,死肌”,这是药症相对。同时,它还能生津液,降水饮。.三诊。刻诊:面痛减轻,出汗减少,后脑部串痛,项强,口渴不欲饮减轻,小便频,足凉。舌质红,边有齿痕。左脉沉涩,右脉细。病人出现了这个现象,面痛减轻,出汗减少,后脑串痛,口渴不欲饮减轻,说明病情继续缓解,但是小便频,项强,足凉,说明还是有虚寒啊,脉象左脉沉涩,右脉细,舌有齿痕,主要是体现在少阴上。病人这个时候,口眼歪斜的证候,微有好转。一般情况下,12付药,就该好的差不多了。病人服了8付,才见起色,看来很顽固。根据这次的病情,继续用上方四付,生附子用到了20克。.四诊。刻诊:病侧面部微痛,恶风汗出,项强,足凉,胃胀,口眼歪斜好转一半,舌僵麻木明显减轻,大便不成形,小便频,舌淡胖尖红。左脉涩,右脉弦。胃胀,大便微溏,这是什么?胃寒痛的那个寒饮被化开了!这就又出现了太阴证候了。方子再调整一下:防风20 附子25 葛根40 生姜40 杏仁20 桂枝40 细辛20 人参20 炙甘草20 白术40 川朴60 黄芪80四付水煎服。去掉乌梅,加甘草、白术、川朴。去乌梅,因为面部经脉开始畅通,微痛了。加白术、甘草,取理中汤的方义。加川朴,是用川朴的咸温,去对治虚寒胃胀。病人的脉象,是个水饮脉,单弦为饮。.五诊。刻诊:口眼歪斜基本恢复,舌僵麻基本消失,面部微痛,微跳,食欲好,无胃痛胃胀,尿频减轻,大便正常,初诊时一切症状基本消失。舌淡胖,微有齿痕,两手脉浮缓。病人这个时候,不笑的话,看不出面部有什么毛病。面部微痛,微跳,这还是经脉没有彻底通畅。16付药,没有治疗彻底,患者说,汤药吃腻了,有些见药就恶心。因此改用大续命散口服,服了一个月,彻底恢复。10、胸闷案尚某,女 ,58岁初诊日期:主诉:心胸闷,心前区刺痛半个月。刻诊:心胸闷,心前区刺痛,肩背冷痛,四肢痛而发凉,头痛,眩晕,面肿,气短,心烦耳鸣,失眠,口干口苦,时有发热汗出,自觉虚弱无力,二便尚可。舌质红,苔薄白,左脉沉涩,右脉寸关弦细,尺沉涩。这个病人,家族有心脏病史。从脉象上看,右手寸部和大陵穴之间,有个弦细脉象。大家要记住,这个脉,是心肌缺血的特定脉。病人呢,做心电图也查不出什么问题。冠心病的早期,西医是很难检查出来的。而我们中医,就能够早期发现这个问题。往往是你和病人说了,病人也不信。等一旦出现了严重症状,西医能够检测到了,基本就难治了。我们看看这个病人的症状,分析一下。心前区刺痛,肩背冷痛,四肢痛而发凉,失眠,左脉沉涩,右脉寸关弦细,尺沉涩。这个系列症状,该是属于少阴病证。刺痛啊,在辨证上,多为血瘀问题。这是滞证,血瘀多起于寒邪闭阻。“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中风呢,我们总结的提纲证是:“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病人符合其中的脉微细,但欲寐,身冷,汗出,手足冷。我们再看,头痛,眩晕,气短,心烦耳鸣,口干口苦,这个,是符合少阳病证。看看少阳病的提纲总结:1、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寒热往来,项强头痛,耳鸣,目赤,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脉弦。&2、少阳中风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我们再来看,眩晕,面肿,气短,这个症状,该是水饮上逆造成的。这个水饮上逆,可以看成是有太阴水饮参与。心胸闷,更可以看成是水饮上逆的一个症状。那么,这还不够全面,因为,少阳也有胸胁满闷,太阳也有气上而短气胸闷。这个病人,还有没有其它纲的证候呢?我们看,“时有发热汗出”,这个,要考虑桂枝汤证。“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这个症状,到底是不是太阳病中风?不是的。因为没有脉浮缓这一关键证据支持。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考虑是厥阴中风。虽然没有寒热往来或者厥热往复,但是,具备了寒热错杂的标准了。厥阴中风的轻证,也是可以用桂枝汤对治的。这个病,有少阴、少阳、太阴参与,我们定性为厥阴病。厥阴病的提纲证,也有气上撞心的胸闷气短症状。舌质红,苔薄白,左脉沉涩,右脉寸关弦细,尺沉涩。舌红一定是有热参与,脉象,代表虚寒水饮。那么,当机的方证该是什么?我们看看:1、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2、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小柴胡汤类为主。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口父)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考虑到病人感觉虚弱无力,并且热象不是十分明显,我们将小柴胡汤减半。同时,又把桂枝的量提升到40克,起到降逆而散结气的作用。处方如下:附子10 云苓30 人参20 白术40 白芍30 柴胡40 黄芩15 半夏40 炙甘草15生姜30 大枣12个 桂枝40 &&四付水煎服。这个病人没有来二诊,她的朋友来诊时说,就是因为她吃了四付药感觉好了,才把他介绍来的。半夏的量,正常是65克,已经减量了。学生:师父的思路真是了不起,一个病案足以胜读十年书。师父半夏的量没有随小柴胡减半,是另有考虑吗?半夏的量,正常是65克,已经减量了。学生:里面暗合真武汤法,殊途同归,妙哉。更暗含了苓桂术甘汤。病人都有个毛病,就是吃完药感觉没事了,不痛苦了,就以为是彻底好了。心脏病,凡是见到前面说的那种心肌缺血的特定脉,一般8年内,都会出现严重问题,但是,因为长期观察的病例不多,因此不敢下最后的预后结论。学生:师父说的对,一个同乡,本来就有高血压,脉是弦硬的,数年了。去年我没在门诊的那段时间,暴卒了,听说上午觉得心里难受,去县医院做心电图没事,拿了点药回家了,晚上就死亡了。这种情况,我见了不少。合方以及加药,要记住,尽量合出来的方子,所包含的,都是经方原方。或者是原方的方义。一个方子,包含若干经方方义,这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的辨证,不用六纲不足以辨明病机。有人说,用阴阳两纲辨证,这个也可以,那要是出神入化的水平才行。大家还是老老实实的一步一步提升自己吧。11、头晕案李某,女,41岁初诊日期:.主诉:头晕半个月。刻诊:头晕,起则天旋地转而欲倒,眼眶肌肤瞤动,心悸,失眠,心下胀冷,不欲食。汗出,畏寒,项背强痛,口渴喜温饮,手足凉,尿频,便秘。舌淡胖有齿痕,舌苔根部黄腻,左脉浮缓,右脉沉弦细。素有晕车史。这个病人,自己说,有多年晕车晕船史。近半个月,无明显诱因而出现严重的头晕,十分痛苦,听朋友介绍,来诊所求诊,问我要吃多少药能好,我说,先吃四付看看再说吧,她说,那就是四付药能好,因为介绍她来的那个朋友就是只看了一次就好了。我说但愿吧。如果四付药吃好了,你就不用再来了,结果,她还真没来。这个病,从症状上看,“头晕,起则天旋地转而欲倒,眼眶肌肤瞤动,心悸”来看,首先要考虑水饮上逆的问题。舌象和脉象,也支持饮证的病机。舌淡胖有齿痕,是水饮,左脉浮缓,右脉沉弦细,支持水饮,单弦为饮嘛。我说,你有颈椎病的。她说是的,很多年了。左脉浮缓,一定是有风邪,右脉沉弦细,是水饮。两手脉浮沉大小不同,多为西医说的颈椎病。颈椎病的病人,一旦颈部中风,就会发作。常见的就是头晕,项强,或者手臂麻痛。与脑中风证候类似,治疗上,也可以采取续命汤类方剂对治。“心下胀冷,不欲食”,这个症状,可以认定为太阴病症状。1、《脉经》: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2、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阳明中寒,指的就是太阴病说的。“失眠、汗出,畏寒,项背强痛,口渴喜温饮,手足凉,尿频”,这组症状,是少阴病的症状。1、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2、 &少阴中风,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见《金匮增补》)“便秘,舌苔根部黄腻”,这是阳明病的里实征象。这种里实,并不是很重,因此作为虚寒水饮的一个兼症,不要去攻逐。因此,这个病,我们辨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我们看看虚寒水饮而眩晕心悸,肌肉瞤动的方子有哪些。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是不是很对证?尤其是真武汤中的芍药,还能解决阳明的那个附带的里实。那么,我们就选了这两个方子来合方。同时呢,考虑到严重的头晕问题,根据药症对应,又选了续命汤类方中的几味治疗脑部中风的主药,当归、川芎、细辛、防风这四味,合到了方中。这些药,都是辛温药,针对风邪寒饮的头眩去的。对于西医说的那个脑供血不足,十分有效。当归,辛甘温,主治欬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这个药,入血,温通血脉而降逆。川芎,辛甘温。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和当归一样,更能去头脑风邪而通脉。细辛,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降逆、祛风、通经脉。防风,辛甘温。主治大风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都是辛甘发散而降逆的药,也专门对治头部的风邪入中。这回大家就明白了,凡是脑中风以及西医颈椎病的头晕,脑供血不足,以及内耳眩晕症,有虚寒水饮的,在对证方的基础上,加上这四味药,疗效是最确切的。因此,我们处方如下:云苓30 白芍30 生姜30 白术40 生附子10 炙甘草20 桂枝40 当归30 川芎15 细辛30 防风30&四付水煎服。我当时说的是以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合方,加桂枝的量,也就是要以真武汤为主,加桂枝40克,起到降逆作用。白术用40克,是加大其去水饮和消食开胃作用。白术,辛甘微苦而温。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学生:师父为什不用泽泻汤呢?病人少阴虚寒尿频,因此不用泽泻。芍药本身也可以利尿去水饮,兼治阳明里实大便干。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更是去水饮名方,加了泽泻汤,是多余了。学生:小便黄赤的,用泽泻好点。是的,合方,要选最对证的方。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什么叫心下有支饮?支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说的是支饮的概念。病人没有支饮的典型症状,用了是不是不对证?要是见到眩晕,就不去辨证和辨病机,凡是能治疗眩晕的方都合并在一起用,呵呵,那就不如去学时方了。这个病人,后来也介绍过一个患者来,说是吃完头晕就好了。临床上,大家经验不足的,不要学我,暂时要守住原方原量不动,疗效也会不错的。12、协热下利案刘某,男,19岁。初诊日期:. &主诉:便溏一年余。刻诊:腹冷便溏,头眩心悸,颈项强痛,口苦口干,喜冷饮,食欲旺盛,手热足凉,尿微黄,舌胖边缘有齿痕,苔滑黄腻,右脉沉弦,左脉沉缓散。这个孩子,当时他父亲带他来的,说是近来胖的很快,不知什么原因。经过四诊检查,搜集了上述系列症状,告知是寒热错杂的水饮不化而造成的,不是真正的肥胖。其实也不算是很胖的,孩子身体魁梧,水湿停运,胖了些,家长就觉得异常了。从其它症状上看,便溏的同时,孩子还感到腹部发凉,时常头晕心慌,结合舌象的舌胖边缘有齿痕,以及两手脉象的沉散和沉弦,我们可以先确定为太阴水饮问题。太阴水饮旺,会下利,水饮上逆,会头晕心悸。但是,我们再看看其它的系列症状。“口苦口干,喜冷饮,食欲旺盛,尿微黄,苔滑黄腻”,这个就是典型阳明里热证了。这里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太阴病是食欲不振,而阳明病多能食。病人是二者都占了。再看这个症状,“颈项强痛,手热足凉”。颈项强痛,这是个表证反应,手热足凉,是典型的上热下寒的厥阴症状。温经汤是个厥阴病的方子,有个典型症状,手掌烦热。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温经汤证,会腹部或者双脚发凉的。上焦热,下焦寒,一般会出现这个问题。那么,我们通过上述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个病,是阳明太阴厥阴合病,属厥阴。寒热错杂,兼有表证。这个慢性便溏下利,我们可以认定为协热利,太阴虚寒水饮夹杂阳明热的这么种协热利。表证的颈项强痛,要怎么归属?直接就归入厥阴范畴了。不好界定,并且夹杂在主要症状当中,主要的辨证定性了,它就随着主证定性,这也是一个临床常见的辨证方法。我们看看,能解决虚寒下利和水饮上逆而头晕心悸的典型方子是什么?是真武汤。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这个方子还可以解表吧?看看原方: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解表温里,去水饮。那么,阳明的那个里热,怎么对治?真武汤里面的一味芍药,是解决里实腹痛的,解决不了阳明湿热问题。那么,既然病人有下利,这个下利有阳明热参与,就可以用对治阳明湿热利的办法吧?我们从阳明病一篇找方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半斤) 甘草(炙,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要注意这两句,“利遂不止”、“表未解也”。这个方,解决阳明湿热下利,也能解表。这就好办了!两个方子合起来就行了。考虑到以虚寒水饮偏重些,葛根芩连汤药量太大,予以减半。同时增大去水饮的力度,茯苓、白术加10克,考虑芍药有通下作用,因此芍药减10克。处方如下:茯苓40 & 白术40 & 白芍20 & 生姜30 & 生附子10 & 黄连15 & 葛根40&黄芩15 炙甘草 10四付水煎服。颈项强痛,这是个表证反应,手热足凉,是典型的上寒下热的厥阴症状。为什么我每次都用四付药,并且每付药分三次服一天半?因为经方药量大,价格也不便宜,对于急性病,可以按照方剂要求服用,久病呢,可以缓治,也为患者节省些药费。临床观察,对慢性病不影响疗效。 二诊。患者本人没来,他父亲来说,病好了一半,看着也见瘦了,吃饭也不那么多吃了,要求原方再吃四付,因此就又抓了四付。后来捎来消息,说一切正常了。一年多的慢性下利,八付药就好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一般情况,慢性久利,都要20—30天才会有显著效果的。看来,还是小伙子体质好,恢复快。13、懊憹心烦案栾某,女,26岁初诊日期:主诉:头晕,心烦一年。刻诊:头晕失眠,烦闷不安,坐卧不宁,言语失常。伴厥热往复,胸闷气短,肌肉瞤动,下眼睑浮肿,口干苦不渴,心下痞硬,腹胀泛酸,肠鸣便溏,舌胖,边缘齿痕,苔黄腻。双手寸脉浮滑,关尺弦。这个病人,因为和丈夫吵架后,出现了心情抑郁,越来症状越重,各处治疗都无效,被西医确诊为抑郁症。来诊的时候,烦躁的很,坐卧不宁,说话语无伦次,时而愣在那里发呆。并且和我说,总是怀疑自己被鬼神附体的感觉。这个病,从症状上看,有些贴近谵语,一定是阳明有热。胃不和的话,轻的,也会有轻度谵语的。从症状上系统分析一下,病人该是属于寒热错杂的病机。当时问她,有没有一阵冷一阵热的现象?她说是的,冷的时候,全身发凉,手足逆冷,热的时候,烦的要命,想大发脾气。并且一天昼夜交替。少阳的寒热往来,是一种表证,一会儿恶寒象伤寒,一会儿发热汗出如中风,寒热交替,时间比较短暂。而厥阴的厥热往复,则是交替时间长,病情重,有的甚至还伴随着下利。是属于里证的一个表现。也就是说,是里证的寒热交替。当时啊,就围绕着她这个典型的症状,展开了详细辨证,这肯定是属厥阴病无疑了。从“头晕失眠,烦闷不安,坐卧不宁,言语失常”这一系列症状看,该是属于懊憹发烦的栀子豉汤证。1、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2、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3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是对治阳明或者厥阴虚烦的。严格的讲,是对治厥阴寒热错杂病机的,去阳明热,还温降气逆水饮。阳明的里热虚烦,也是属于阳明上焦湿热证,也是有水湿参与,因此,它也可以对治。那么,这个方子能不能使用?我们继续接着分析。“口干苦不渴,心下痞硬,腹胀泛酸,肠鸣便溏”,这一系列症状,可是生姜泻心汤的痞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很典型吧?痞证病机,也是阳明热和太阴水饮相结合的造成的。大家可以课后去看我们以前书中的条文讲解,去深入理解相关条文方证。那么,还有一组症状,“头晕失眠,胸闷气短,肌肉瞤动,下眼睑浮肿”,这是水饮上逆而津液失养的问题。这个症状群,符合苓桂术甘汤的方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苓桂术甘汤,降逆利水饮啊。肌肉瞤动,可以看成是“身为振振摇”的极轻微的一种先期表现。属于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的一个主症。“舌胖,边缘齿痕,苔黄腻。双手寸脉浮滑,关尺弦。”舌象,是有水饮,苔黄腻是有阳明湿热。寸脉浮滑,是上焦的阳明里热表现,关尺弦,是中下焦的寒饮问题。又证明了这个病,是属厥阴病。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把栀子豉汤、生姜泻心汤、苓桂术甘汤三个方子合起来呢?当时,我也考虑了一下这个问题,后来决定,先去掉栀子豉汤。为什么呢?我当时想起两个条文来。1、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2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病人有下利,并且心下硬。痞证,重于烦证,先去“痞”和“水饮”再说!因此,处方如下:生姜60 炙甘草45 人参45 干姜15 黄芩45 半夏60 黄连15 大枣12个 白术40 桂枝40 茯苓40四付水煎服。生姜泻心汤,一两按照15克换算的,原方足量。苓桂术甘汤,药量变化了一点,加量了,重在祛水饮。.二诊刻诊:头晕减轻,心烦尚重,胸内痞塞感,行为及言语基本恢复正常,睡眠佳,心下痞胀泛酸显著缓解,大便成形,余证消失。舌质红,苔薄黄而腻。左脉寸关浮弦,右脉沉缓。大家看看,痞证和水饮,是基本解决了。这次,是她丈夫带她来的,十分高兴,说是终于吃到好药了。精神症状的消失,与“胃气因和”有关。那么,这次的主要症状是:“心烦尚重,胸内痞塞感,舌质红,苔薄黄而腻。左脉寸关浮弦,右脉沉缓”,这个就很符合栀子豉汤的方证了。同时,脉象还是有水饮表现,我们就还是用上方,加了栀子豉汤。并且,按照药症,加了一味陈皮。陈皮,辛苦温。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大家临床用栀子豉汤的时候,见到胸中痞塞的,经验上看,加个陈皮,效果不错,还能开胃。它本身还能除痞。药量小了就没有破气降逆的作用。包括很多气胸,加上它,效果好。处方如下:生姜60 炙甘草45 人参45 干姜15 黄芩45 半夏60 黄连15 大枣12个 白术40 桂枝40 茯苓40 &栀子20 豆豉50 陈皮100&四付水煎服。病人说,吃完要是好了,是不是就不用再吃了?我说是的,她说我就信着你了,肯定会好的。之后,就再也没来。14、眩晕下利案崔某,男,43岁初诊日期:.主诉:下利伴眩晕一周。刻诊:一周前感冒后,出现腹泻,腹微痛,一日下利四五次,肛门灼热,口干渴,恶寒少汗。眩晕头痛、项强,起则欲倒,气上冲胸而满闷,四肢逆冷,尿黄,舌绛紫,苔白垢腻,根部略黄,脉弦。一下子眩晕了,眼前一片空白,这个病人,以前来过,也是腹泻,吃完药就好了,这次很厉害,说是拉得受不了了。感冒后,出现这个问题,就是表证内传入里了。按他的话说,就是“拉得直迷糊了”。一站起来就天旋地转。头痛、项强,恶寒少汗,这是个表证,表证不解啊。归属到哪一纲?先不急,我们先看主要证候。腹泻,腹微痛,一日四五次,这个症状,要先考虑是太阴下利。口干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水饮不化津液的问题,一个是下利伤了津液。眩晕,起则欲倒,气上冲胸而满闷,四肢逆冷,这是虚寒水饮上逆造成的。其中,眩晕,起则欲倒,气上冲胸而满闷,归于太阴病。四肢逆冷,结合恶寒少汗,头痛、项强,我们可以定性为少阴伤寒。病人说,要盖上很多被,睡电褥子,才会微微出点汗。看来,是一派寒象为主。那么,热象呢?“肛门灼热,尿黄,舌绛紫,根部略黄”,他有这么几个症状。这是夹杂了阳明热了。舌苔的中前部,是苔白垢腻,这又是代表水饮不化。舌象,舌尖代表上焦,舌根代表下焦,中间代表中焦,舌的两边,一般是看半表里的。这是一般的分辨法,也有特殊情况,要结合整体症状去分析。看病人的舌象,一定要病人把舌头都伸出来。我有一次就疏忽了,没看舌根,把一个病人误断为纯虚寒了。吃完药效果不好,二诊细查,才看到人家舌根部有一小片黄腻苔。他这个病,我们就断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是个寒热错杂的病。我们以前讲过,协热利,有属太阴的,有属阳明的,也有属厥阴的。他这个,就定性为厥阴。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舌绛紫”。 紫红色啊,这是一种热郁的表象,病邪入血分的表象,继续下去,会便血的!脉弦,代表病在半表里的厥阴部位,也主寒饮。病人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还寒热错杂,我们就按照厥阴的治法,寒热并重,表里双解。从整体状况看,病人热象偏少些,是阳明热被寒邪给郁住了。热邪有留止,多数会化脓生疮。因此,要注意病人的下一步的发展,要注意便脓血,因为他的热,郁在下焦。从方证对应的角度看,眩晕,气逆冲胸,腹痛下利,我们选了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1、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当时考虑病人很虚弱,表证还是很重,因此,去掉了真武汤中的芍药。怕芍药的攻下力量,加重下利。同时,又加了几味药,解表而止泻生津,加大定眩晕的力度。并且,也注意到提前预防其便脓血的现象出现。处方如下:云苓40 桂枝40 白术40 生姜40炙甘草20 生附子15 葛根20 防风20 羌活40川芎15 乌梅40 赤石脂40五付水煎服 。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的原方药量,做了调整,目的是加大降水饮的力度。葛根,甘苦微寒,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这个药,解表,化水饮为津液,还能止利解痉,止痛。防风,辛甘温,主治大风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羌活,辛苦平,主治风寒所出,金创,止痛,贲豚痫痉,女子疝瘕。川芎,辛甘温,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这三味药,也都是续命汤类方的主要组成药物。解虚寒之表邪,祛风寒,止头痛,定眩晕。羌活还能降逆气上冲,去腹中气血郁滞。川芎,解表止头痛,也能去腹中血瘀。辛温之药,可以对治虚寒表证。乌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肠鸣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