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周平安网

(来源:BTV)2015年7月23-24日,BTV养生堂邀请北京中医医院的王玉光教授,就夏季祛暑防病等相关问题,共同制作了一个系列节目《祛暑过伏天》,共2集,敬请收看~~!

2013年8月29日、30日,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玉光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为您带来精彩节目《多事之"秋”先润燥》。共2小集,敬请收看~   嘉宾简介:   ...

2013年7月13日,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兼肺病研究室主任王玉光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为您带来精彩节目《中医祛暑巧过伏天》,敬请收看~   嘉宾简介:   王玉光   王玉光,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在读博士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

}

篇一 : 96最全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一、二、三、四、五批)。

整理人:医中凡草-赖永金

2009年30位入选“国医大师”的名老中医(民族医)名单为:方和谦、王玉川、王绵之、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何任、吴咸中、张灿玾、张学文、张琪、张镜人、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苏荣扎布(蒙医)、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唐由之、徐景藩、班秀文、郭子光、程莘农、裘沛然、强巴赤列(藏医)、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30位国医大师将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总后勤卫生部(7人) 吴一纯 张志雄 汪承柏 赵冠英 黄世林 张剑秋 高辉远

祝谌予 李介呜 魏龙骧 李鸿祥 刘茂莆 张德修 李幼安 夏幼周 陈泽霖 姜春华 于尔辛 俞 瑾 李超莉 印会河 焦树德 张代钊 陈克忠 李文瑞 李辅仁 许润三 肖 琪 梁贻俊 武泽民

关幼波 刘韵远 李培松 王为兰 翟济生 王玉章 金世元 屠金城 马在山 刘春圃 许公岩 粱宗翰 方和谦 李荣福 王嘉麟 巫君玉 贺普仁

董德懋 周济民 赵永昌 谢海洲 路志正 韦玉英 刘志明 张作舟 傅方珍 步玉如 阎润茗 尚尔寿 方药中 程莘农 郭效宗 谢宗万 王孝涛 施奠邦 朱仁康

张镜人 乔仰先 韩哲仙 陈苏生 董廷瑶 裘沛然 钱伯文 张赞臣 夏少农 顾伯华 朱南孙 丁季峰 黄羡明 李国衡 秦亮甫 颜德馨 施维智 何承志 姜春华 张志雄 王正公 李绍周 孔庆蕃 冯世镐 黄有云 余子贞

何炎燊 林品生 钟明远 周伯康 周瑞石 刘明 刘佥 梁剑波 冯耀南

周仲瑛 徐景藩 邱茂良 江育仁 干祖望 汪履秋 诸方受 丁泽民 谢昌仁 程子俊 杨泽民 徐迪华 杜晓山 汪朋梅 王寿康 汪达成 郑绍先 朱良春 汤承祖 姚寓晨 任达然 王玉玲

俞慎初 俞长荣 吴光烈 康良石 盛国荣 郑孙谋 黄宗勖 骆安邦 林朗辉 蔡友敬 林庆祥 赵芬 陈宣根

姚子扬 周次清 吕同杰 衣元良 陆永昌 郑惠芳 张子义 孟铭三 孙明仙 刘洪祥 于鹄忱 陈伯咸 李乐园 张子函 王传吉 王云铭 曲衍海 张瑞丰 李正之 郭志尧 李廷来 冯宝麟

郭振球 吕侠卿 赵尚久 易希元 颜文明 胡毓恒 肖佐桃 刘炳凡 张怀安 刘祖贻 谭新华 欧阳琦 王足明 王奇成

钟新渊 万友生 洪广祥 潘佛岩 宗瑞麟 余鹤龄 张志钧 范崔生 龚子夫 姚奇蔚 曾庆骅 廖彩森 周炳文 吴德兴 魏 稼

李仲愚 何天祥 倪宣化 杜琼书 江尔逊 陈枢懋 廖孔禹 王静安 杨介宾 李孔定 郑陶万 邹学熹 张签铭 唐卡昂 旺降措 陈治恒 唐成德 徐楚江 王临轩 陈潮祖 张士良 旦 科 周楚良 龚去非 郑惠伯 段亚亭 王希知 史方奇 陶克文

杜建民 刘云鹏 李今庸 王明章 李致纯 李同生 呂继端 钱超铭 涂绍川 李丹初 田玉美 章真如 陈绪伦 张介安 李培生 叶明波 杨百沸

班文秀 梁 申 秦家泰 林沛湘 李士桂 黄荣活 曾宜敬 周基邦

河南省 娄多峰 赵清理 李振华 邵经明 吕承全 武明钦 乔保钧 唐祖宣 郭维淮 毕福高 石冠卿 张海岑 郭春园 冯化驯 李鸣皋 翟明义

何子准 杨继荪 钟一棠 袭笑梅 赵炯恒 盛循卿 张沛虬 詹起荪 施延庆 陆芷青 沈光祥 蒋文照 叶文瑜 唐福安 韩树滋 何 任

李玉奇 洪作范 彭静山 查玉明 王乐善 李寿山 王文彦 周鸣岐 孟宪民 贲子明 博宝庆 何宏邦 董子沛 谷铭三 潘廷尉

韩百灵 妇科专家哈尔滨 2007年一百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大夫 治疗肝郁不孕。

白郡符 皮肤科 乳腺增生病 老年性皮肤瘙痒 荨麻疹的辨证分型治疗。弟子张永新, 杜仲, 刘廷忱。 张 琪 1922年12月出生于中医世家,河北乐亭人。2009年当选国医大师,此称号全国30名。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 失眠症 肾病 慢性泌尿系感染 肾性血尿 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 过敏性紫癜。

钟育衡 急性胆病 神经宫能症。

张 缙 针灸学家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脊髓病、面瘫、失眠、抑郁证、眩晕、颈腰椎病、偏头痛、多发硬化、运动神经元病 音乐电针。 胡青山 温病名家内科专家 风湿症、胃脘痛、高热、中风、血液病白血病等疑难病疗效显著,尤其擅长湿病的治疗与研究。1921 年生于黑龙江双城县。

高奎滨 用青龙衣制剂治疗-肿瘤。

卢 芳 男 卢芳教授1961年毕业黑龙江中医学院后即留校任教 1986年任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院长,1993年任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 脑血管疾病、男科病、甲状腺病、头面部神经病、儿童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等,研制的前列闭尔通栓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颅痛宁颗粒治疗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参鹿茶治疗虚症,成为济仁药业集团的主导产品,畅销国内外。

傅克治 药用植物学特性与生药质量 刺老鸦的生态学 黑龙江省柴胡药材质量鉴定的研究 。

张忠国 1929年3月生,山东省掖县人。治内、妇科疾 病,且擅施针灸疗疾除病 肝炎、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研究,特别对内 科肺系,脾胃病,及妇科崩漏,胎动不安等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陈景河 1917年生于辽宁锦县 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内科 冠心病、脱髓鞘症、肾炎、肝炎的诊治。

王德光 1924年生 2009在大连王克勤诊所出诊。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其女王孝莹妇科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学生是刘新萍_牡丹江市中医院。

樊春洲 1913年生,现任黑龙江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在骨科临床治疗中手法独特。

郭诚杰 杜雨茂 姜树荆 郭国兴 午雪乔 张学文 李世平 郭汉章 郭谦亨 邢志超 柴有华 章逢润 杨致芳 王朝宏

郭永章 喻安书 李幼昌 杨柏如 倪宗珈 张浩然 龙凤昌 赵永祥 苏藩 夏惠明 陆家龙 向·初称江楚 沈家骥 姚克敏 戴慧芬 张沛霖 廖泉 康朗仓 张沛霖

王祖雄 张芳馥 周家芳 黄光清 晋其美 陈仁贵 王希明 张定文 汤宗明 卓玉春 姜玲

陈代祥 黄秉枢 罗泽伦 石恩权 丁启厚 罗克聪 李昌源 李梅村 彭显光 袁家玑 俞才钧 刘卓佑 潘星北

王与贤 李凤林 罗布桑 苏荣扎布 阿拉坦仓

天津市 李宝珍 马融 曹式丽 任仲传 张家梁 庞桂根 王洪金 王恩厚 赵秀君 张俊富 卢金树 吉林省

胡黎生 李树棠 李大经 邓维滨 遇广生 张荣久 刘柏龄 孙连金 刘冠军 鲁凌飞 任继学 马旭东 刘兰阁 杨宗孟 王 烈 马志

巴坤杰 周楣声 尚志钧 胡翘武 郑景岐 程亦成 戴家鼎 李济仁 陈可望 程道南 周夕林 王乐陶

马新云 田成庆 王国三 田乃庚 夏锦堂 杨医亚 高濯风 张文灿 周永平 郭中元 李玉蕃 张子维 庞赞襄 阮正国 杨少伯

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 总后勤卫生部(15人)

黄世林 赵国良 程守谦 刘正才 何天佐 李炳文 夏 天 冯天有 葛书翰 翟美芙 陈连起 戴裕光 赵冠英 臧 堂 马 山

史济招 陈健民 金益强 施赛珠 曹玲仙 张重华 李辅仁 陈克忠 刘沛霖 刘 锐 李晓春 张代钊 许润三 印会河 梁贻俊 李鸣真 李 骘

关幼波 王玉章 金世元 屠金城 贺普仁 方和谦 危北海 王嘉麟 柴蒿岩 张志礼 吉良晨 贾贵琛 张炳厚 陈文伯 张梓荆 赵荣莱 巫君玉 周跃庭 王宝恩 杨宝琴 闫田玉 卢广荣 宗修英 裴学义 吴定寰 高忠英 王 琦

孔令诩 张 涛 邹治文 陈鼎祺 蔡连香 邓成珊 田从豁 刘猷枋 周绍华 周霭祥 陈可冀 翁维良 王孝涛 许建中 谢宗万 房定亚 李书良

蔡小荪 王翘楚 张云鹏 施 杞 陆德铭 姚培发 胡建华 邵长荣 黄吉赓 朱南孙 时毓民 夏 翔 颜德馨 奚九一 秦亮甫 应志麟 叶根良

邱志楠 邱健行 罗致强 骆继杰 王孟庸 郑志道 夏洪生 陈一鸣 孙外主 黄火文 杨守玉 孙康泰

王灿晖 杨兆民 陈金锭 徐景藩 诸方受 俞荣青 朱秉宜 刘再朋 夏桂成 盛灿若 陆绵绵 邹燕勤 谢昌仁 刘永年 高淑华 丁泽民 程子俊 杨泽民 汪达成 陈益群 郭寿恒 姚寓晨 吴震西 李乃庚 朱秀峰 徐长桂 何熹延

钟秀美 郭鹏琪 谢宝慈 刘运耀 涂福音 林求诚 陈民藩 陈忠良 周维骥 戴舜珍 吴小玲 杨春波 吴熙 钟启良 蒋序学 林锦海

蒋立旭 赵洛匀 焦中华 陈乃明 顾振东 李广文 蔡华松 张鸣鹤 赵纯修 姜兆俊 尚德俊 焦西妹 石曾淑 徐保之 韩子江 王菊芬 朱惠芳 刘瑞祥 迟景勋 刘清贞 孔繁学 程益春 董秀芝 冯宝麟 毛文岳 邵光湘 蒋诲亭 孙学全 戴忠信 戴 岐 王 琦

王奇成 曾广盛 黄柏良 堪宁生 刘开运 王行宽 欧阳恒 贺执茂 孙达武 李熊飞 江西省

黄中柱 皮持衡 许鸿照 陈昆山 陈瑞春 龚琼模 汤益明 廖金标 李友余 林鹤和 殷伯伦 李同森 胡大中

李其蓉 李寿彭 谢同玉 刘先齐 田令群 曹良仁

陈枢燮 王静安 李孔定 唐卡昂旺降措 唐家福 吴康衡 杨家林 冯志荣 叶传惠 蒋慧均 吴孝恺 邓世发 张世明 李恒明 林万和 牟玉书 龙治平 常振湘 旦科 黄修武 格桑尼玛 张之文 杨宣舒

李恩宽 李同生 田玉美 章真如 俆木林 沈汝才 徐升阳 张晓星 郑祥银 程丽芳 万文谟 梁书忠 黄少华 刘克忠 毛美蓉 魏喜保 倪珠英 管竟环 邵朝娣 周承明 郑宏钧 王伯祥 徐宜厚

李瑞吉 李桂文 张达旭 黄鼎坚 黄瑾明

高体三 王宏坤 庞清治 张磊 邵梦杨 陈阳春 赵国岑 宋光瑞 吴林鹏 唐祖宣 蔡福养 邵福元 秦继章 李金明 孟宪杰 闻善乐 郭维淮 刘学勤 崔玉衡 杨友鹤 崔公让 石景亮 李修五 李宴龄

杨继荪 袭笑梅 赵树珍 沈有庸 阮少南 李学铭 葛琳仪 俞尚德 何少山 胡志厚 王会仍 杨少山 洪用森 徐锡山 王永钧 杨楣良 沈景允 罗诗荣 吴良村 金亚城 陆 拯 叶 海

查玉明 李寿山 贺瑞麟 苏玉新 关娴清 田素琴 陈鸿文 姚晶莹 洪郁文 李 卓 周耀群 卢成林 侯升魁 赵国璋 张志浩 郭庆贺 杨吉相 王心毓 郭 竞

韩百灵 张 琪 高奎滨 卢 芳 孙申田 生于1939年3月,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61年毕业 治疗面瘫 针灸神经科 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 单纯性肥胖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暨附属第一医院。

邹德琛 1930年生青冈县人 现任黑龙江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精于中医内科和儿科 儿科很拿手治厌食和咳嗽。

郭文勤 治疗冠心病 男,汉族,1938年6月生,黑龙江省富锦市人。1961年毕业,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刘永铭 1937年生,1965年毕业于,现任哈尔滨市卫生局副局长, 擅长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诊疗。

段富津 1930年出生方剂学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教授。

栗德林 2008现年59岁的栗德林,1965年毕业,治糖尿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 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的校长。

孙恩泽 王春来 王铁良 于耀才 张风山 邓福树 闰湘濂 马宝璋

张文阁 李鄂生 黄保中 姚树锦 何同录 高尚林 熊永文 殷克敬 刘云山 谢远明 张瑞霞 贺永清 李堪印 李灵山 李成纲 杨孝勤

舒尚义 吴生元 莫矜耀 孟如 张良英 詹文涛 李永康 陈乔林 罗铨 易修珍 管遵信 李春华 管遵惠 岩拉 向·初称江楚

黄建业 龙瑞敏 路绍祖 刘明达 廖润泉 吴家荣 吴正石 杨基森 程懿钦 贺志光 潘星北 内蒙古自治区

李瑞岚 张巴斯尔 王生义 宋一亭 阿古拉 康相彬 许增喜 封万富 海忠乃 董惠新

何永生 高淑红 汤毅 孙元昭 秦淑芳 李兰青 丁慧芬 苏颖 齐津丽 元英群 卢秀鸾 刘华一 陈庆江 卢桂玲 刘虹

刘柏龄 任继学 董克勤 于凤琴 杨宗孟 王雨梅 于凯成 范国梁 于作盈 曲 生 张文泰 全炳烈 王 玉 岳景林 陈向明 金润泉 王 烈 张 林 李 莹

李业甫 丁锷 尹莲芳 赵谦 戴勤瑶 罗庆道 周玉朱 徐经世 韩明向 赵忠仁 杨干亭 高复安 马骏 孔秀娣 孔昭遐 丁连蒂

河北省 崔金海 李延芳 赵玉庸 薛芳 李士懋 许占民 杨牧祥 毕庚年 任琢珊 陈益均 范振域 任义 张崇鄯 任启瑞 姚希贤 梁冰 何秀川 邢月朋 万政

马在山 方和谦 王嘉麟 王应麟 危北海 许心如 许彭龄 刘琨 陈文伯 陈昭定 陈彤云 李贵 李乾构 张炳厚 张淑文 张士杰 宋祚民 郁仁存 周耀庭 周乃玉 周德安 柯微君 贺普仁 赵荣莱 高忠英 高益民 钱英 柴松岩 屠金城 黄丽娟 温振英 裴学义 魏执真 颜正华 程士德 孔光一 聂惠民 王琦 刘燕池 王洪图 姜揖君 郭志强 商宪敏 吕仁和

石学敏 张大宁 章臣桂 韩景献 张庚扬 陈宝贵 徐永庆 张曾譻 牟洪林 李永成 邓鹤鸣 崔乃强 丁素先 田芬兰 武成 曹克光 栗锦迁 罗利 毛舒和

张云鹏 刘嘉湘 蔡淦 王翘楚 严世芸 叶景华 彭培初 陈湘君 黄振翘 唐汉钧 施杞 严隽陶 秦亮甫 蔡小荪 王霞芳 马绍尧 邹菊生 谢金龙 陈立羽 陆德铭 曹玲仙 石印玉 柏连松 夏翔

罗本清 郑新 郭剑华 戴裕光 朱忠庆 骆常义 施锡璋 王辉武 高小珊 刘兴文 李配富 刘静 付灿鋆 夏中和 李寿彭

杨牧祥 李士懋 田淑霄 邢月朋 张士舜 刘亚娴 任琢珊 诸云龙 赵玉庸 孙宝惠 阮正帼 李英杰 陈益昀 王敏淑 姚希贤 李佃贵 崔金海 吴以岭 董燕平 庞春景 汪慰寒

李国章 郭耀康 侯振民 贾六金 吕景山 柴瑞霭 张玉芬 王裕颐 陈家礼 白祯祥 介霭 尹翠梅 高天爱 单镇

陈玉良 张孝礼 黄志刚 赵宇明 岳在文 陈树廷 那顺达来 魏汉奇

96最全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一、二、三、四、五批)。_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平安

辽宁省(17名) 李德新 周学文 马智 田维柱 贾玉海 洪治平 齐连仲 黄恩申 刘佩志 王心毓 迟云志 白长川 王道林 曹茂森 高举真 杨宝余 白凤鸣

任继学 刘柏龄 杨宗孟 王烈 曲生 金润泉 范国梁 于凯成 陈向明 张文泰 李莹 王钰 于作盈 南征 纪青山 杨世忠 黄永生 刘大同 王耀廷

张琪 高奎滨 吴秉纯 郭文勤 王铁良 康广盛 马宝璋 李延 王雪华 李令根 王秀霞 孙申田 董清平 孙伟正 高维滨 王玉玺 于忠学 于万涛 段富津 卢芳 高洪义

张珍玉 隗继武 王国才 丁书文 周翠英 焦中华 林惠娟 程益春 朱振铎 徐敬才 孟宪兰 姚开炳 彭延宽 吕兰凯 孙敏 田文 王法德 朱惠芳 王菊芬 吕国清 李鸿娟 刘启廷 谷越涛 张继东 孙文学 邵念方 李艳冬 郑建堂

夏桂成 陆绵绵 朱秉宜 诸方受 刘再朋 龚丽娟 徐景藩 盛灿若 邹燕勤 王德春 杨桂云 尤松鑫 金妙文 丁义江 谢昌仁 刘永年 吴新欲 王如侠 周玉祥 蔡景高 汪达成 朱良春 邵荣世 夏治平 曾学文 莫燕新 龚正丰

徐经世 曹恩泽 梁文珍 周宜轩 张道宗 魏福良 马骏 张杰 孔昭遐 祝广庆 赵荣胜 窦金发 张炳秀 张克连 李有伟

汤金土 连建伟 徐志瑛 盛玉凤 鲁贤昌 魏克民 何嘉琳 郁加凡 张融碧 柯干 鲍严钟 洪善贻 王晖 蔡慎初 金定国 马大正 盛燮荪 胡斌 钟坚 郑淳理 黄志强 冯昌汉

伍炳彩 喻文球 傅淑清 幸良诠 何晓晖 许鸿照 黄调钧 李宗俊 谢强 胡杰峰 傅细芳 张春馀 欧阳枝磊 聂小圃 李远实 曾广琥 陈瑞春 皮持衡 彭太平 赵纪生 贺支支 郭飞 蔡国珍

曾章超 吕绍光 林瑞珍 林禾禧 张永树 丁秀贝 张泽民 陈长华 卢太坤 吴熙 唐江山 陈炳焜 周来兴 杜建 陈扬荣

黄明志 吕靖中 张东岳 王旭 袁海波 郑绍周 毛德西 李鲤 王自平 郑建民 门成福 侯士良 孙六合 张天健 毛天东 祝庆堂 张世峰 杨之藻 关思友 贾太谊 石景亮 郑启仲 赵金普 周世印 邱保国

梅国强 邱幸凡 毛维伦 姜惠中 熊昌源 李家康 吴寿善 王胜利 邵朝弟 涂晋文 陈如泉 管竟环 张介眉 叶世登 万远铁 杜家经 彭艮亭 黄祥武

谭新华 王行宽 黄保民 刘绍贵 李传课 贺执茂 欧阳恒 孙达武 谢剑南 张崇泉 李家邦 孙广生 欧正武 杨永华 李世文 许雪君 秦昌国 钱平 张邦福 程志强 刘松林 董克礼 孙之镐

陈福如 骆继杰 孙外主 夏洪生 何世东 刘石坚 黎家玉 沈英森 陈渭良 钟广玲 王伯章 邱健行 彭胜权 陈纪藩 刘伟胜 禤国维 王士贞 李丽芸 靳瑞 丘和明 许鑫梅 赵立诚 邓晋丰 余绍源 黄春林 邓铁涛 周岱翰 陈全新 刘庆思 崔学教 陈基长 陈镜合 梁冰

蔡炳勤 罗笑容 张梅芳 林应强 欧阳惠卿

辜孔进 罗凌介 林举深 林天东 陆志沈

李锡光 朱少廷 陈慧侬 荣远明 周培郁 徐富业 李廷冠 韦立富

四川省(24名) 张之文 郭子光 钟以泽 邓亚平 旦科 陈学忠 张世明 杨礼淑 孙同郊 刘金龙 杨宣舒 忠登郎加 胡国栋 陈天然 李培 郭志雄 陈福安 热巴 王晓东 王明杰 刁本恕 牟希瑾 邵章祥 张玉龙

李永康 罗铨 刘以敏 刘复兴 赵淳 龙祖宏 熊辅信 管遵惠 钟传华 张沛霖 段其昌 林艳芳 向初称江楚

沈冯君 邱德文 刘尚义 李声岳 袁金声 张国伦 吕明庄 付汝林 徐学义

强巴赤列 班登旦增 阿旺平措 洛桑英尼 加央伦珠 郎嘉 向巴格来 明久多吉 白玛仁增 巴珠 塔青 洛桑罗布 米玛 强巴卓嘎

宋贵杰 王自立 裴正学 图布旦 郭宪章 曹玉山 王惠兰 刘国安 王道坤 韩芳林 赵建雄 吴立文 张士卿 王新舜 谢君国

杨震 黄保中 姚树锦 周志杰 韩增 成冬生 张瑞霞 谢远明 米烈汉 闫晓萍 杨培君 张振中 李宝华

陆长清 郭焕章 贾鸿魁 邓尔禄 桑杰 尼玛 久美 尕玛格排 朋毛

李遇春 李淑英 张任城 卢化平 张镇

金洪元 沈宝藩 乐德行 火树华 巴克.玉素甫 阿布迪哈力克.斯马义 如克亚.沙的克 王继先 刘继祖

卫生部直属单位(8名)

郭赛珊 袁兆庄 米逸颖 李辅仁 晁恩祥 史载祥 李佩文 许润三

中国中医研究院(18名)

路志正 谢海洲 李光荣 薛伯寿 安效先 周乐年 周绍华 蔡连香 胡荫奇 孙树椿 王今觉 唐由之 李传杰 陈可冀 马继兴 沈绍功 李维贤 李书良

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指导老师

王嘉麟 温振英 周德安 陈彤云 张炳厚 魏执真 黄丽娟 柴嵩岩 周乃玉 李乾构 王应麟 许心如 危北海 郁仁存 高忠英 周耀庭 钱英 陈昭定 方和谦 谷世喆 许彭龄 张淑文 李贵 王琦 聂惠民 刘燕池 孔光一 陈文伯 张士杰 阎玉凝 肖承悰 郭维琴 田德禄 武维屏 王沛 周平安 陈淑长 柯微君 王焕禄 王莒生

石学敏 韩景献 黄文政 曹式丽 金季玲 张伯礼 刘文峰 于志强 孙兰军 武成 徐志尧 邓鹤鸣 张大宁 栗锦迁 张曾譻 章臣桂 王子云 陈宝贵 陈津生 李竞

田淑霄 李士懋 杨牧祥 赵玉庸 李佃贵 刘亚娴 邢月朋 王淑玲 郭纪生 张士舜 李淑荣 王国三 孙光周 李英杰 任琢珊 陈益昀 李延芳 韩志河 高社光

王晞星 冯五金 王裕颐 张玉芬 侯振民 郭耀康 关宝莲 魏中海 陈家礼 白兆芝 赵尚华 吕景山 高天爱

苏荣扎布 阿古拉 明根巴雅尔 朱宗元 张孝礼 牛兴东杭盖巴特尔 包金山 查干 金玉 黄海波

洪家铁 曹幸馀 王子正 肖瑞崇 侯升魁 姜松鹤 白长川 石志超 张天文 齐清会 曹林 郭庆贺 周耀群 贾淑兰 岳惠卿 兰宏江 孙洪卓 周学文 马智 李德新 田维柱 张静生 郭恩绵 杨积武 刘元禄 郭振武 洪治平 田振国

刘柏龄 杨宗孟 王烈 南征 于凯成 范国梁 黄永生 陈向明 张文泰 纪青山 阎洪臣 于作盈 王钰 李莹 刘大同 曲生

张琪 郭文勤 王铁良 吴秉纯 段富津 康广盛 王雪华 孙申田 高维滨 王玉玺 李延 王秀霞 孙伟正 李令根 董清平 朱永志 张缙 张凤山 栗德林 李敬孝 滕义和 卢芳

严世芸 施杞 蔡淦 张云鹏 秦亮甫 叶愈青 陆徳铭 唐汉钧 邹菊生 王霞芳 陈湘君 柏连松 石印玉 蔡小荪 何立人 彭培初 叶景华 曹玲仙 刘嘉湘

周仲瑛 汪受传 朱秉宜 徐福松 邹燕勤 单兆伟 刘沈林 盛灿若 夏桂成 孙浩 诸方受 唐蜀华 吴旭 许芝银 李七一 杨桂云 王德明 刘永年 莫燕新 丁义江 李柏年 吴新欲 张志坚 程子俊 任光荣 龚正丰 朱良春 邵荣世 夏治平 谢兆丰 王少华

肖鲁伟 范永升 连建伟 徐珊 宋康 俞景茂 裘昌林 王坤根 潘智敏 李学铭 徐再春 王樟连 刘时觉 王永钧 周锦 何嘉琳 张玉柱 董幼祺 陈颖异 方水林 常青 钟坚 吴瑞华 陈意

梁文珍 徐经世 丁锷 周宜轩 马骏 魏福良 张道宗 张炳秀 韩明向 胡国俊 郑梅生

杜建 王和鸣 陈民藩 周国英 杨春波 陈美华 朱亨炤 吕绍光 黄秋云 邓正明 卢太坤 洪炳根 苏稼夫 余天泰 黄宝英 吴熙 吴允耀

洪广祥 皮持衡 周士源 伍炳彩 谢强 张小萍 赵纪生 邓运明 熊墨年 何晓晖 傅淑清 丁德秭 王德祖 欧阳枝磊 李金生

曹贻训 程益春 单秋华 丁书文 侯玉芬 焦中华 林慧娟 王国才 尹常健 周翠英 冯建华 李安源 华明珍 浦家祚 周兆山 王法德 赵法文 王光辉 赵学印 谭远超 陈权 张志发 左振素 谷越涛

张东岳 丁樱 胡玉荃 冯宪章 王自敏 崔公让 郑绍周 李鲤 王立忠 李发枝 袁占盈 侯士良 刘茂林 赵法新 赵时雨 高惠然 郑启仲 丁世芹 秦月好 贾燕平 刘学勤 杨树亮 唐宋

陈科力 梅国强 周安方 李家康 陈如泉 凃晋文 张赤志 吴寿善 熊昌源 王胜利 管竞环 张介眉 张唐法 叶世登 万远铁 郑翔 刘云鹏

杨寿峨 石琴大 尚品洁 蒋兴磊 黎杏群 熊继柏 潘敏求 张崇泉 欧阳恒 杨秉秀 王行宽 刘绍贵 尤昭玲

张家维 劳绍贤 周福生 丘和明 陈纪藩 周岱翰 蔡炳勤 林毅 司徒仪 黄春林 刘伟胜 冯新送 刘庆思 沈英森 莫通 邱志楠 杨群玉 陈宝田 邱健行 王清海 卢桂梅 吴维城 罗陆一 陈志维 叶伟洪 余伯亮

韦贵康 周德丽 方显明 蓝青强 董少龙

张永杰 李成光 陈达天 辜孔进

张西俭 郑卫琴 王毅刚 郭剑华 王辉武 郑邦本 骆常义 朱正刚 刘兴文 付灿鋆 周天寒 曾宪策 胡吉元

陈绍宏 杨家林 钟以泽 王明芳 熊大经 陈学忠 徐廷翰 陈隆晖 黄淑芬 王明杰 李祖伦 万德光 刁本恕 钟友鸣 汤一新 旦 科

何成瑶 李宗智 吴文尧 刘尚义 吴光炯 符中柱 凌湘力

赵淳 张良英 苏藩 李斯文 夏惠明 王光鼎 张震 沈家骥 张沛霖 喻安书 林艳芳

班登旦增 洛桑益尼 阿旺平措 塔青 洛桑罗布 朗嘉 格桑平措 向巴格来

米烈汉 付永民 雷忠义 刘华为 李彦民 刘德玉 沈舒文 吉海旺 刘润侠 曾升海 周志杰 王静怡 杨震 姚树锦 黄保中 刘茂林 张海福

张士卿 宋贵杰 裴正学 刘国安 廖志峰 曹玉山 图布旦 王自立 赵健雄 何天有

尼玛 桑杰 龙巴 拉青才让 郭焕章 邓尔禄 王常绮

张武 李俊杰 李遇春 卢化平 杨学信

周铭心 沈宝藩 金洪元 买买提哈斯木 许公平 肉孜巴克.阿布都瓦依提 阿西热江.斯迪克

周文泉 魏子孝 李淑良 麻 柔 安效先 薛伯寿 路志正 张 涛 孙桂芝 冯兴华 孙树椿 胡荫奇 庄曾渊 高健生 姚乃礼 翁维良 原思通 李维贤 林 兰 高荣林 聂莉芳

米逸颖 安阿玥 晁恩祥 史载祥 阎小萍 张代钊 李佩文 张铁忠

北京市47人 王文友 王庆国 王应麟 王彦恒 王春生 王禹堂 王莒生 王素梅 王焕禄 高 利 王融冰 韦企平 田金洲 刘大新 刘景源 吕培文 闫慧敏 张志真 张淑文 钱 英 李文泉 李曰庆 李世增 李乾构 李萍萍 杜怀棠 周乃玉 周德安 孟宪坤 庞 鹤 郁仁存 金世元 金伯华 金 哲 姜良铎 柯微君 徐荣谦 高才达 高益民 尉中民 黄丽娟 鲁兆麟 臧福科 魏执真 王承德 孙光荣 栗德林

石学敏 张伯礼 黄文政 韩景献 曹式丽 张庚扬 阮士怡 张大宁 高金亮 栗锦迁 张曾譻 王万隆 李今垣 李永成 于志强 田芬兰 孙兰军 石建华 高克俭 苏玉仑 杜文娟 张柏林 张俊富 吴炳忠 韩禅虚 马 融

李士懋 田淑霄 刘亚娴 孙宝惠 李佃贵 董燕平 王淑玲 邢月朋 郭纪生 张莉 赵玉庸 杨牧祥 刘启泉 刘保和 李延芳 高社光 刘建设 王敏淑 任琢珊 高 慧 范振域 刘玉洁 杨宝元 李英杰 王九一 陈树真 王国三 布明德

王晞星 冯五金 梁瑞敏 张晋峰 宋明锁 胡兰贵 韩履祺 李建仲 魏中海 贾六金 赵建平 高继宁 文 洪 王有奎 柴瑞霁

苏荣扎布 吉格木德 包金山 阿古拉 包景荣 温启宗 琪格其图 宋一亭 牛兴东 查 干 金 玉 岳在文 邢志先

马 智 李德新 谭 毅 金明秀 田维柱 张静生 李敬林 王秀云 杨积武 周学文 郭恩绵 刘元禄 李中宇 王春林 洪治平 郝学君 杨世勇 郭振武 田振国 曹 林 周跃群 尹小星 孔志凤 李 铁 周升平 肖瑞崇 张玉琴 刘学文 杨泽华 赵振利 邢鹤林 洪家铁 曹茂森

刘柏龄 王 烈 南 征 于凯成 黄永生 陈向明 张文泰 阎洪臣 胡永盛 赵振昌 刘铁军 于作盈 王 玉 李 莹 董克勤 刘大同 曲 生 赵继福

张 琪 张 缙 郭文勤 吴秉纯 王铁良 滕义和 张佩青 隋淑梅 杨质秀 韩延华 侯丽辉 刘建秋 郭鲁义 谢晶日 杨智荣 周 凌 孙申田 高维滨 孙忠人 孙远征 王维昌 张金良 段富津 李敬孝 姜德友 李 冀 李维民 卢 芳 于帮国 徐金星

严世芸 王庆其 蔡 淦 陈湘君 陈以平 刘嘉湘 吴银根 何立人 陈 熠 彭培初 夏 翔 颜乾麟 柏连松 陆德铭 陆金根 唐汉钧 朱培庭 马绍尧 李祥云 胡国华 虞坚尔 石印玉 施 杞 李飞跃 林水淼 东贵荣 严隽陶 王灵台 邱佳信 王文健 叶愈青

单兆伟 符为民 李七一 刘沈林 唐蜀华 吴旭 徐福松 许芝银 朱秉宜 诸方受 邹燕勤 周仲瑛 金实 汪受传 汪建民 杨桂云 徐荷芬 朱启勇 刘永年 莫燕新 李柏年 丁义江 李果烈 赵景芳 朱世楷 孙凤霞 申春悌 任光荣 龚正丰 孙浩 何焕荣 江杨清 朱良春 邵荣世 夏治平 赵化南 顾维超 陈福来 王少华 谢兆丰

96最全国家级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一、二、三、四、五批)。_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平安

王坤根 叶一萍 连建伟 吴良村 余国友 沈元良 张玉柱 陈勇毅 范永升 范炳华 宣桂琪 祝光礼 徐志瑛 陶筱娟 盛丽先 常 青 程志清 付 萍 楼丽华 裘昌林 严仲庆 李茂才 周郁鸿 周维顺 陶鸿潮 马大正 何若苹 程晓霞 林吉品 贾建华 周富明 倪康裕 宋欣伟 姚新苗 李凫坚

安徽省25人 徐经世 丁 锷 马 骏 曹恩泽 李业甫 胡国俊 梁文珍 张道宗 魏福良 韩明向 周宜轩 鲍远程 赵荣胜 唐长金 杨从鑫 窦金发 杨善栋 吕美农 蔡圣朝 王家琳 郑梅生 范绍荣 杨 骏 郑日新 张 杰

梁栋富 郑则敏 肖定远 吴炳煌 黄河清 王惠珍 谢德聪 张雪梅 伊春锦 陈金水 陈辉清 郑 敏 翁丽丽 刘德桓 秦振华 余天泰 邓启源 李时朴 余庆阳 黄宝英 郭为汀 陈国良

邓运明 刁军成 何晓晖 胡 珂 蒋小敏 饶旺福 喻文球 张小萍 赵纪生 熊墨年 傅淑清 宋南昌 黄津伶 熊泽民 黄夏雨 林家坤 周 勇 邱家廷 曾渊华 刘汉波 欧阳枝磊 谢 强

王新陆 姜建国 尹常健 王静波 张素芳 宋爱莉 刘瑞芬 姜春英 侯玉芬 曹晓岚 冯建华 董建文 金 伟 张继东 李克勤 李长生 华明珍 吉中强 于俊生 周兆山 王法昌 蔡英奇 常振森 王光辉 赵学印 李以义 解乐业 李 莉 刘启廷 左振素 陈 权 张志发

张怀亮 史 纪 郭淑云 马云枝 赵文霞 吕宏生 王万林 王新志 段海辰 孙 彬 陈安民 王守儒 褚玉霞 王松龄 刘永业 唐 宋 和贵璋 吕海江 杨生民 仝允辉 郭艳锦 李培旭 王希浩 冯明清 王国斌 周世印 乔振纲 韦绪性 黎少尊 王心东 卢仁彬

张觉人 崔金涛 张荒生 张介眉 张唐法 余南才 谭异伦 朱致纯 胡思荣 刘吉善 周继刚 洪茂林 徐昌伟 沈 霖 陈科力 周安方 闻庆汉 陈志敏 邵朝弟 盛国光 姜惠中 皮先明 甘爱萍 王 鹏 王柏枝 沈忠源

王行宽 程丑夫 张志国 贺菊乔 旷惠桃 孙达武 袁长津 严 洁 王净净 黄政德 谭兰香 蔡光先 蒋士生 郑 纯 仇湘中 梁清华 何明大 董克礼 陈淑琼 黎月恒 熊继柏 黄 云 刘定安 张良圣 邵先舫 常小荣

周福生 赖新生 禤国维 余绍源 杨霓芝 李丽芸 王小云 王士贞 洪钦国 许鑫梅 张玉珍 李宜瑞 刘庆思 王清海 卢桂梅 吕 雄 老昌辉 吕志平 罗 仁 邱志楠 杨群玉 刘月婵 梁傍顺 沈英森 吴维城 沈坚华 李顺民 黄明河 李伟居 谭 峰 潘志雄 叶伟洪 苏培基 余伯亮 邹志为

陈慧珍 赖祥林 黄李平 韦永兴 黄汉儒 李谱智 闵范忠 谭家祥 黄有荣 李桂贤 钱海凌 蒙定水

张永杰 杨 华 林 丹 傅汝梅 刘 巧 李成光 李玉玲 刘德喜

王辉武 张西俭 王毅刚 曾定伦 王仁强 罗 玲 文仲渝 朱 丹 周天寒 刘正宇 郑邦本 郭剑华 刘兴文 毕朝忠 杨廉方

罗才贵 亓鲁光 张晓云 胡天成 王成荣 吴 巍 王 英 王鸿度 汪世强 胡春申 张茂平

顾兴平 张 勇 陈定潜 张 毅 廖洪韬 彭 暾 尹华荣 刘方柏 马文红 景洪贵 周智春 侯平玺 周建国 任 明 艾儒棣 张廷模 杨运宽 张发荣 夺机卓玛

何成瑶 王玉林 凌湘力 吴光烔 李宗智 董湘玉 刘尚义 付汝林 戴永生 符中柱 云南省18人 帅 焘 管遵信 周常昆 张沛霖 吕光荣 吴荣祖 陆家龙 赵永祥 钟传华 李斯文 赵 淳

刘以敏 龙祖宏 王光鼎 张良英 夏惠明 吴生元 范德斌

强巴卓嘎 米 玛 尼玛顿珠 索朗欧珠 格桑巴珠 格桑平措 向巴格列 朗嘉 丹松扎巴 扎加

曹利平 米烈汉 刘华为 王静怡 张学文 沈舒文 李 军 李彦民 殷克敬 王素芝 杨 震 周志杰 王明怀 洪 霞 吉海旺 郑清莲 乔成林 姚树锦

张士卿 王道坤 宋贵杰 贾 斌 曹玉山 何天有 赵健雄 王自立 刘国安 廖志峰 刘东汉 刘宝厚 裴正学 李永寿 郭宪章 谢君国

青海省11人 王常绮 燕小霞 巴卓玛 吕 华 邓尔禄 才布扎 久 美 尼 玛 桑 杰 龙 巴 完玛昂智

张 武 童安荣 金明亮 张凤武 丁象宸 高如宏 李遇春 杨学信 焦天才 陈文新

刘红霞 陆 明 曾斌芳 李玉贤 何夏东 顾乃龙 艾山江·司马义 买买提依明·艾力 帕塔尔·阿不拉 沙依甫汗·吐尔迪艾合买提 肉孜巴克·阿布都瓦依提

周文泉 蔡连香 安效先 王书臣 麻 柔 聂莉芳 薛伯寿 朴炳奎 姚乃礼 孙桂芝 庄国康 田从豁 许 铣 孙树椿 胡荫奇 唐由之 高建生 庄曾渊 吴中朝 姜廷良

董振华 米逸颖 李佩文 史载祥 张铁忠 白玉兰 金 明 晁恩祥 阎小萍 安阿玥

篇二 : 冰野访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

专家简介:刘景源,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温病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及考试研究与管理工作40余年。曾讲授《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开展对外交流与培训工作。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参与组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及命、审题工作。曾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擅长治疗: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头痛、失眠、抑郁症、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老年病、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眩晕、脑血管病变、中风、内分泌失调、甲亢、甲减、肝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肾炎、急慢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糖尿病、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男性遗精、阳痿、急慢性前列腺炎、不育症,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带下病、乳腺病、不孕症,痤疮,小儿消化不良、厌食等疾病。尤擅治疗各种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发疹性疾病、痛证及各种内、妇科疑难病。历年来曾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科研课题多项。曾多次应邀赴国外及国内各地讲学与从事临床诊疗工作。

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刘景源,40多年来从未脱离临床。他认为临床是中医的生命之根本和力量之源泉。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好医生”的三大标准:“精诚”——他道德水准高,为人善良;“精艺”——他医术高,诊疗有特色;“精心”——他对病人的态度好,责任心强。他在中医治疗内伤杂病、治疗眩晕方面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

对医学科学有足够的敬畏

刘景源教授说:“我走上中医之路,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父母都是教师,从小教我背诵古诗词、读古文,所以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历史。文、史、哲相通,所以上中学时,我觉得中医学哲理性强,有时尝试着看中医书籍,逐渐地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就毅然报考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期间我每天坚持跑两万多米,以培养自己的毅力和耐力。大三后,我多次跟随老师下乡巡诊。当时很多患者无钱治病,忍成了大病才来就医。为此,我们跟当地的乡村医生一起去山上采药,自己配方,用验、便、廉的方法给病人治病,比如用花椒煮水或用食醋治疗胆道蛔虫……”

“1969年,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直没有放弃临床。40多年来,我的体会是既要有过硬的技术,又要有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把病人的疾病治疗好。中医讲大医精诚,要有仁爱之心,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要有强烈的同情心、责任心,这是每个医生应当具备的最基本标准。如今,子承父业,我的儿子也从事中医工作,他也是我的徒弟。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他能认真读书,好好做人。虽然今天医学科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诊断不清、不能治的病还有很多,希望他们这一代人能对医学科学有足够的敬畏,要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他说。

刘景源教授曾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那段日子犹如昨日。他说,那次地震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真正领悟到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真谛。

“1976年7月底,我在距唐山市较近的卢龙县医院带学生实习,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当时,我看到有很多的伤员遭受痛苦,非常痛心。我也目睹了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抗震救灾工作,那时虽然伤员多、医护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医疗条件差,工作难度大,面临许多困难,但医护人员们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一直坚守在医疗点,度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古人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但是由于预防措施得力,唐山大地震后并没有爆发传染病,这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我之所以进入温病学领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我开始钻研多种感染性疾病,当然也包括各种传染病的辨证论治方法。40多年来,在继承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刘教授擅长治疗发热性疾病,他认为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正邪相争;内伤发热的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在治疗上,外感发热以祛邪为主,邪去则热退;内伤发热以调理气血阴阳平衡为法,阴平阳秘则正安……刘教授介绍,近年来中医药学在参与治疗突发的新型传染病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内伤杂病治疗的“三因制宜”、“四诊合参”

刘景源教授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不同体质的人,遣方用药应当有所区别。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痰饮水湿类病变趋多。这类病人因痰饮水湿郁阻,气血运行障碍,清阳不升,往往见形体倦怠,精神萎靡等临床表现。如果诊为虚证,则越补越滞,反成胶着难解之势,应当用分消走泄法祛除痰饮水湿,浊气去则清阳自升。如果邪去而正气未复,可再议补益气血,切不可率进补益之品。临床有不少便秘患者,自述“大便干燥”,而屡投泻下或滋阴润下之品竟然罔效。细询之,多为“初头硬”而后溏滞。这类病人既非大肠燥热,又非大肠津亏,而是湿滞大肠以致大便黏滞不下,用分消走泄法祛湿行气,则腑气自通。还有不少人有一种误解,动不动就认为自己“肾虚”,其实在临床中肾虚者并不多见,反而是因误用壅补而变证丛生者屡见不鲜。

近年来,因工作压力、紧张劳累、人际关系等因素,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进而导致心肝火旺者并不少见。临床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各种检查也没有异常发现,多诊为“亚健康”状态。这类病人,介于病与非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病态,其中尤以长期失眠者最为难治,投以养心安神类药物往往疗效不佳,而逍遥散、黄连阿胶汤类方剂加减则每多获效。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强调辨证论治,这是尽人皆知的老生常谈,但真正的具体运用却并不简单,必须做到“四诊合参”,详审病情于毫厘之间,才能真正辨清症候,论治有据。刘教授说,要达到这种水平,必须多临床,勤思考,更要精读经典,以理论指导临床,这是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要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

中医治“眩晕”有5大疗法

刘景源教授介绍,中医学中的“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觉旋转运动。“眩晕”发作时的特征常常是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运动,轻者闭目即止,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耳鸣,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病因虽有多种,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病位在头,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易于上扰头目,发为眩晕。朱丹溪说:“无痰则不作眩。”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虚则气血内亏,清窍失养;失运则痰湿中阻,风阳夹痰上扰,发为眩晕。《医学正传》还有“眩晕者,中风之渐也”的记载,提出了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中医对眩晕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证治疗——

(1)肝阳上亢——症状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口苦易怒,重者见肢麻、震颤,恶心呕吐等。其治疗,轻者用平肝潜阳法,重者用镇肝熄风法,方用“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天麻、钩藤、川牛膝、益母草、黄芩、决明子、茺蔚子、石决明、生牡蛎、磁石等。

(2)痰湿中阻——症状有眩晕,头重如蒙,或视物旋转,胸闷,恶心纳差,痰多,嗜睡等。治疗用化痰祛湿法,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等。

(3)气血亏虚——症状有眩晕,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心悸少寐,面色苍白等。治疗用补益气血法,方用“归脾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人参(或党参)、黄芪、当归、白术、茯神、白芍、熟地黄等。

(4)肝肾阴虚——症状有眩晕,耳鸣,健忘,精神萎靡,少寐多梦,两目干涩等。治疗用滋养肝肾法,方用“左归饮”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山药、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怀牛膝、龟板胶等。

(5)瘀血内阻——症状有眩晕,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等。治疗用活血化瘀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川芎、怀牛膝等。

生活中如何摆脱“眩晕”的困扰

对于“眩晕”的预防,刘景源教授在“饮食调养”、“精神调养”、“休息起居”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眩晕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宜,如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肉、油炸食品、酒类、辣椒等,患高血压病的人更应当慎食肥甘辛辣之物。在眩晕症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量。眩晕病人的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平时要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保持情绪稳定。在眩晕的急性发作期一是要卧床休息,二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在充分休息或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往往可以减轻或消失。□本报记者

篇三 : 冰野访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

生活中如何摆脱“眩晕”的困扰

访东城中医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图)(1)

■专家简介:刘景源,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温病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及考试研究与管理工作40余年。曾讲授《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开展对外交流与培训工作。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参与组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及命、审题工作。曾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擅长治疗: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头痛、失眠、抑郁症、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老年病、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眩晕、脑血管病变、中风、内分泌失调、甲亢、甲减、肝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肾炎、急慢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糖尿病、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男性遗精、阳痿、急慢性前列腺炎、不育症,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带下病、乳腺病、不孕症,痤疮,小儿消化不良、厌食等疾病。尤擅治疗各种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发疹性疾病、痛证及各种内、妇科疑难病。历年来曾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科研课题多项。曾多次应邀赴国外及国内各地讲学与从事临床诊疗工作。

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刘景源,40多年来从未脱离临床。他认为临床是中医的生命之根本和力量之源泉。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好医生”的三大标准:“精诚”——他道德水准高,为人善良;“精艺”——他医术高,诊疗有特色;“精心”——他对病人的态度好,责任心强。他在中医治疗内伤杂病、治疗眩晕方面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

对医学科学有足够的敬畏

刘景源教授说:“我走上中医之路,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父母都是教师,从小教我背诵古诗词、读古文,所以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历史。文、史、哲相通,所以上中学时,我觉得中医学哲理性强,有时尝试着看中医书籍,逐渐地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就毅然报考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期间我每天坚持跑两万多米,以培养自己的毅力和耐力。大三后,我多次跟随老师下乡巡诊。当时很多患者无钱治病,忍成了大病才来就医。为此,我们跟当地的乡村医生一起去山上采药,自己配方,用验、便、廉的方法给病人治病,比如用花椒煮水或用食醋治疗胆道蛔虫……”

“1969年,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直没有放弃临床。40多年来,我的体会是既要有过硬的技术,又要有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把病人的疾病治疗好。中医讲大医精诚,要有仁爱之心,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要有强烈的同情心、责任心,这是每个医生应当具备的最基本标准。如今,子承父业,我的儿子也从事中医工作,他也是我的徒弟。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他能认真读书,好好做人。虽然今天医学科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诊断不清、不能治的病还有很多,希望他们这一代人能对医学科学有足够的敬畏,要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他说。

刘景源教授曾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那段日子犹如昨日。他说,那次地震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真正领悟到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真谛。

“1976年7月底,我在距唐山市较近的卢龙县医院带学生实习,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当时,我看到有很多的伤员遭受痛苦,非常痛心。我也目睹了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抗震救灾工作,那时虽然伤员多、医护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医疗条件差,工作难度大,面临许多困难,但医护人员们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一直坚守在医疗点,度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古人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但是由于预防措施得力,唐山大地震后并没有爆发传染病,这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我之所以进入温病学领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我开始钻研多种感染性疾病,当然也包括各种传染病的辨证论治方法。40多年来,在继承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刘教授擅长治疗发热性疾病,他认为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正邪相争;内伤发热的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在治疗上,外感发热以祛邪为主,邪去则热退;内伤发热以调理气血阴阳平衡为法,阴平阳秘则正安……刘教授介绍,近年来中医药学在参与治疗突发的新型传染病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内伤杂病治疗的“三因制宜”、“四诊合参”

刘景源教授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不同体质的人,遣方用药应当有所区别。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痰饮水湿类病变趋多。这类病人因痰饮水湿郁阻,气血运行障碍,清阳不升,往往见形体倦怠,精神萎靡等临床表现。如果诊为虚证,则越补越滞,反成胶着难解之势,应当用分消走泄法祛除痰饮水湿,浊气去则清阳自升。如果邪去而正气未复,可再议补益气血,切不可率进补益之品。临床有不少便秘患者,自述“大便干燥”,而屡投泻下或滋阴润下之品竟然罔效。细询之,多为“初头硬”而后溏滞。这类病人既非大肠燥热,又非大肠津亏,而是湿滞大肠以致大便黏滞不下,用分消走泄法祛湿行气,则腑气自通。还有不少人有一种误解,动不动就认为自己“肾虚”,其实在临床中肾虚者并不多见,反而是因误用壅补而变证丛生者屡见不鲜。

近年来,因工作压力、紧张劳累、人际关系等因素,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进而导致心肝火旺者并不少见。临床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各种检查也没有异常发现,多诊为“亚健康”状态。这类病人,介于病与非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病态,其中尤以长期失眠者最为难治,投以养心安神类药物往往疗效不佳,而逍遥散、黄连阿胶汤类方剂加减则每多获效。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强调辨证论治,这是尽人皆知的老生常谈,但真正的具体运用却并不简单,必须做到“四诊合参”,详审病情于毫厘之间,才能真正辨清症候,论治有据。刘教授说,要达到这种水平,必须多临床,勤思考,更要精读经典,以理论指导临床,这是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要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

中医治“眩晕”有5大疗法

刘景源教授介绍,中医学中的“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觉旋转运动。“眩晕”发作时的特征常常是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运动,轻者闭目即止,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耳鸣,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病因虽有多种,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病位在头,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易于上扰头目,发为眩晕。朱丹溪说:“无痰则不作眩。”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虚则气血内亏,清窍失养;失运则痰湿中阻,风阳夹痰上扰,发为眩晕。《医学正传》还有“眩晕者,中风之渐也”的记载,提出了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中医对眩晕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证治疗——

(1)肝阳上亢——症状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口苦易怒,重者见肢麻、震颤,恶心呕吐等。其治疗,轻者用平肝潜阳法,重者用镇肝熄风法,方用“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天麻、钩藤、川牛膝、益母草、黄芩、决明子、茺蔚子、石决明、生牡蛎、磁石等。

(2)痰湿中阻——症状有眩晕,头重如蒙,或视物旋转,胸闷,恶心纳差,痰多,嗜睡等。治疗用化痰祛湿法,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等。

(3)气血亏虚——症状有眩晕,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心悸少寐,面色苍白等。治疗用补益气血法,方用“归脾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人参(或党参)、黄芪、当归、白术、茯神、白芍、熟地黄等。

(4)肝肾阴虚——症状有眩晕,耳鸣,健忘,精神萎靡,少寐多梦,两目干涩等。治疗用滋养肝肾法,方用“左归饮”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山药、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怀牛膝、龟板胶等。

(5)瘀血内阻——症状有眩晕,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等。治疗用活血化瘀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柴胡、川芎、怀牛膝等。

生活中如何摆脱“眩晕”的困扰

对于“眩晕”的预防,刘景源教授在“饮食调养”、“精神调养”、“休息起居”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眩晕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宜,如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肉、油炸食品、酒类、辣椒等,患高血压病的人更应当慎食肥甘辛辣之物。在眩晕症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量。眩晕病人的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平时要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保持情绪稳定。在眩晕的急性发作期一是要卧床休息,二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在充分休息或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往往可以减轻或消失。□本报记者彭立昭

篇四 : 中国评书名家名人录

【中国评书名家名人录】一

单田芳:永不消逝的电波

说起单田芳和他的评书,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肯定都要会心一笑。那略带沙哑、极富个性的声音、声情并茂的演绎,早就借着电波穿越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挥之难去的记忆,被称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到2005年,单田芳已经从艺整整50年,如果把他讲过的所有评书连续不断地播出,可以整整播30年。现在,全国有100多家电台都开辟了"单田芳书场",你说这老爷子说书的魅力有多大!

单田芳原名单传忠, 1935年出生于一个曲艺世家,祖父辈、父辈或说评书,或唱西河大鼓。1935年11月11日,天津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单田芳就在这天在母亲正在讲书的时候差一点儿就诞生在书台上。

单田芳从小跟随说西河大鼓的父母过着四海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但基本上都会在东三省,沈阳、长春、哈尔滨一带。母亲王香桂,是当时说西河大鼓的顶尖儿人物。基本上母亲在东三省是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他从小耳濡目染,五六岁时,就已能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说上几段《包公案》、《呼延庆打擂》。但饱尝世事艰辛的父母执意让他改换门庭,上学读书。

1953年,18岁的单田芳考入东北工学院理工科,不料却因病住院耽误了半年多的学业。此时新中国已诞生了4年,评书艺人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单田芳重新萌发了对评书的兴趣。1955年他正式拜评书老艺人李庆海为师,取艺名"田芳",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评书生涯。

家庭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年仅22岁的单田芳在鞍山市曲艺团迅速走红,当时他说书的茶馆常被书迷们挤得水泄不通。"书到用时方恨少",深感自己史学、文学知识不足的单田芳,1957年报考了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班,学习深造了3年。多年以后,他谈起这个决定时仍感叹:"正是当时的学习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底蕴。"

当风华正茂的单田芳逐渐走向艺术成熟时,十年浩劫开始了。耿直的他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一次批斗中,他的满嘴牙被打掉了后来又连急带气,嗓子发炎变肿,原本清亮浑厚的嗓音也毁了,这对一个评书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啊!后来单田芳全家又被遣送到农村接受改造,一呆就是9年。铲地、送粪、割草、积肥……一边干着沉重的农活,单田芳还在心里默默地背着书。他背三国、背水浒、背聊斋,背学过的诗词歌赋。古书背完了背新书,新书背完了就背学过的课文和小说,实在没得背了,就从头再背。他还在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再说上自己热爱的评书啊!

1978年11月,单田芳终于得以平反。他回到了鞍山市曲艺团,又举起了心爱的惊堂木,说起了评书。已过不惑之年的单田芳由衷地感叹:"再没有比失去自由和政治地位更痛苦的了;也没有比彻底解放获得幸福更痛快的了。"格外珍惜重上舞台机会的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从1979年到1994年的15年里,单田芳仅同鞍山电台合作就录制了评书43部,共3500多段。《隋唐演义》、《明英烈》、《三国演义》等传统评书和《百年风云》、《张学良》、《平原枪声》等现代新书,在全国各地的100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一时间,单田芳的评书"说"遍全国,每到中午、晚上,大街小巷、胡同院落,成千上万的人守在收音机、电视机旁听他讲评书。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刚1993年出访美国,在华盛顿一家华人商店里竟然也听到了单田芳说的《封神演义》,令他又惊又喜。

曾有一位河南听众给单田芳写过一封信:“我经常研究您为什么能把书说得这么好,后来经过拆析人名才得出结论。您的‘单’字,按繁体字其中有7个‘口’字。‘田’字又是5‘口’字组成,再加上您本人一张口,一个人就占了13张‘口’,难怪别人说不过您。”这只是一个笑谈,单田芳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他的勤奋精神。

评书这门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其故事梗概(行话称为"书梁子")一直是口传心记,师父传给徒弟,徒弟记在心里再传给自己的徒弟,许多"书梁子"在这个过程中散失了。为了抢救宝贵的民间文学,有心的单田芳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知道的评书全部写成书,以传后人。白天,他奔波于电台、电视台,忙于说书、录书。晚上,他又伏案疾书。十几年里,他已创作整理出47部共2000多万字的评书小说,并相继出版。速度之快、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在各个电台、电视台的评书节目中,几乎清一色是传统段子,描写现实生活的题材则是凤毛麟角。单田芳则在创作整理传统评书的同时,也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如他创作的《百年风云》、《乱世枭雄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等书,都颇受好评。今年,他又赶录了一部根据《九十年代大案要案侦破纪实》改编的百集评书《江洋大盗缉捕纪实》。单田芳说,公安民警为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以评书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法制,又能让人们在听书中明辨是非,增强法制观念。在他看来,评书作为传统艺术,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要不断创新,不墨守成规,努力贴近现实,评书就会大有希望。

单老业余时间喜欢看书、看报、看新闻,其实也是在为说书、写书积累素材。他难得有闲暇时间,即使有也都用于构思、创作新书上了。单先生从21岁开始说评书,到如今已是50年,中间从未间断过,凭着那份对评书艺术的热爱和执著,得到了听众的认可,被誉为"曲坛常青树"。近年来,评书这门传统艺术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扰,单老还成立了"单田芳艺术学校",开设影视表演、曲艺等专业,并特设评书表演专业,希望培养出一批年轻人继承发扬评书艺术。

相对于其他曲艺形式,评书艺术更显得惨淡经营。著名的老一辈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等近年来大都有"淡出"的趋势,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缺少新的评书段子,创作上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还有令人担忧的是愿意献身研究评书艺术、发展评书事业的年轻人微乎其微,说评书艺术后继无人,面临绝迹的危险并非危言耸听。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近日用他那略带沙哑的极富表现力的声音对新闻界诚恳地说:评书艺术必须走向市场,才能获得新生。

单田芳将评书艺术推向市场的道路可以说是非常的艰辛。前几年,电视事业的日益繁荣先让他想到了借助电视屏幕的翅膀带动评书艺术的发展。然而,把评书艺术用近似于电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遇到的首要障碍就是资金的问题。古装电视剧需要相对巨大的投资,很多说书人用口技、手中的道具就能表现的场面,烘托的气氛,在电视剧中动辙就得数万元人民币。其次,电视行业竞争激烈,港台和国外的一些电视剧的拍摄水平、武打设计都技高一筹。在捉襟见肘的境况下制作的评书电视剧就显得不那么完美了。以这种形式制作的《风尘豪客》、《说岳后传》都赔了本钱,以失败告终。在这种情况下,单田芳又想到了电视书场,让说书人在电视屏幕中和观众见面,然而,这种形式也要比较高的投入才能完成。一方面是高投入,另一面又难以获得好的播出时间段,吸引广告客户,电视书场的运作也遇到了困难。在走了一段弯路之后,单田芳又回到了他起步的地方,将他苦心的评书新段子《百年风云》、《张学良》、《九七大案》、《古今奇案》等集中到了广播电台的“单田芳书场”中播出。令他倍感欣慰的是当年《随唐演义》、《大明英烈》、《大唐惊雷》的热心听众又回来了,300多家电台的播放吸引了数以亿计的收听者,每天通过无线电波,单田芳都能和他的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单田芳坦率地说:“起初没有把经历都放在电台上,是认为电台的影响没有电视台大,成本虽然低但赢利太少,难以支持他日常对于评书的搜集、整理、编撰,音像制品的结集出版所需要的资金。现在看起来,进入市场的概念不仅仅是赢利,如果培育了大批的受众群就等于培育了市场,听众认可了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谈论抢救评书艺术,使之进入市场化良性循环的问题,单田芳显得兴致勃勃,他说:要继承发展评书艺术,就要不断创新。“书”"可以是老的,讲的是古代的事情,但它的思想应该是"新"的,新思想给了老书新的灵魂,这就是所谓的" 老书新说",要用当代人的视角和当代人的观点解释古代的事情,赋予它新的内涵。从另一个角度讲,单田芳又认为光有"老书"是不够的,评书的素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侠义题材,历史题材,应该有新创的近代、现代题材,说书人需要尝试新的东西。只有源源不断地进入新的创作,才能保证听众对新作品的需求量。单田芳举例说: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可以创作成好的评书段子,比如他新近录制的《水浒外传》,在这部评书中,他除了《水浒传》中108将的故事,又加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如"武松大闹平夙岭"、"时迁火烧少林寺"等,大大丰富了评书的表现内容。又比如说《中国五千年通史演义》,像张衡、李时珍、像"四大发明"里都有许多故事可以说,像当代题材的《九七大案》、古今结合的《古今奇案》都受到了听众的欢迎,最令单田芳感到振奋地是像《张学良》这样的不能算作新鲜的题材,获得了极好的收听率,许多海外的听众都成为了这部书的固定听众,成为了单田芳书迷。

对于评书艺术未来的发展,单田芳不乐观也不悲观,他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还是加紧录制新创的评书段子,这些段子有他自己创作、演出的,也要有同行表演艺术家们创作、演出的,他期待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录制中心来代替自家简陋的录音间,用"声、光、电、三维动画"等手段充分体现现代书场的魅力。此外单田芳还要将自己所讲的12部书整理成白话小说出版发行,创作1000多集的新段子,以了却"多留点东西给后人"的心愿。2000年时,单田芳还要尝试与北京电报局合作在网上开通"单田芳书场",借助CHINANET网把评书这门古老的艺术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华人都能享受到评书艺术的魅力。

前不久,这位纵横艺坛半个世纪的老艺术家度过了他的70岁寿辰,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以旺盛的精力活跃在评书舞台,凭着"两行凌厉齿,三寸不烂舌",一如既往地给千家万户送去欢乐。

双厚坪(?~1926)

北京人。满族。艺名双文星(一说双文兴)。其艺术活动于清光绪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之间。清末民初,常在北城同和轩、东城东悦轩、西城庆平轩、南城福海居等书场、茶馆说书。他深通文理,知识渊博,熟悉旧北京五行八作,民俗民风。说书时熟练掌握“以古事而今说,佐以评论”这一艺术特色,运用幽默冷隽的“活口”,敷衍“书外书”来吸引听众;有时还背诵原文,听众佩服至极,誉他为“双记书铺”。

他说书路数宽,尤以《水浒》、《精忠》最为精到。而无论袍带抑或短打,诸如《隋唐》、《水浒》、《施公案》、《封神榜》、《济公传》等,都各有风味。擅长旁征博引,能够做细致而有层次的描绘;能用诙谐口吻摹仿各种声音,如咒语、马嘶等等;善于剖析人物的心理状态,即以情打动听众,又按照书情、书理抖响包袱。其评书对京剧剧目的出新也发挥过作用。他的《施公案》曾让武生演员沈小庆编出八段短打武戏,即《蜡庙——拿费德功》、《州庙——拿谢虎》、《薛家窝——拿薛金龙》、《殷家堡——拿殷洪》、《河间府——拿一撮毛侯七》、《东昌府——拿郝文僧》、《霸王庄——拿黄隆基》、《落马湖——拿猴儿李佩》,简称“八大拿”,京剧演员杨振纲也撷取一段编成《恶虎村》,后成传世名剧,是杨小楼代表剧目之一。

双厚坪性诙谐、细致、风趣、引人入胜,喜在书中插话,利用细节引申发挥,尤以讽刺当时统治者的昏庸荒谬和抨击时弊最为精彩。另外,他的口技也令人极为称道。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的知识功底,为听众所击节赞誉。但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成为其一个缺点,即枝蔓过多,主题不集中。双厚坪几乎没有留下遗作,只是品正三曾偶得其《隋唐》脚本,经过艺术再加工,即是陈荫荣《兴唐传》一书。双厚坪是公认的一代评书宗师,人称“评书大王”,与“戏界大王”谭鑫培和“鼓界大王”刘宝全并称“艺坛三绝”。

北京人。早年从艺,二十三岁在北京说书,并开始登上书坛。拜王致连为师,得其亲传。擅说《包公案》(《七侠五义》)、《小五义》,是最早演述《七侠五义》的评书艺人。其说书以说表细腻,翔实准确而著称;说书细中有细,吐字慢,娓娓道来,别具艺术魅力。他擅用“变口”,用变换语音声调和以不同方言体现人物身份性格的对白来塑造书中的各色人物。他熟悉平民百姓的生活,对三街六市、五行八作及民间习俗的描述多有独到之处。王杰魁从民国初年起就享誉书坛,主要做艺地点在天桥福海居,演出三十余年。三四十年代,他在北京说《包公案》,有“净街王”之美称。当时一些商业电台也连续播出其录音。 1949年后,是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会员,拿手杰作《包公案·三吃鱼》有记录本,五十年代曾在《曲艺》上发表,并收入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编的《评书传统作品选》。

祖籍浙江绍兴,世代居北京,北京人。原名陈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一名陈德本。出生在前门外储子营。父亲在清末刑部衙门任文书(一说是庆亲王府厨师)。少时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八九岁始随父亲读书识字。由于家境贫苦,十岁以后即为衣食奔波,耳濡目染听了很多评书。后来世殿成收其为义子,给他讲授说书的诀窍。辛亥革命后(1912年),正式拜张智兰为师,学说《聊斋》。

张擅长原原本本地将文言译成白话讲解,陈士和继承其衣钵,并受田岚云、双厚坪的艺术启发,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多次探讨实验,以张智兰的讲述为基础,逐渐改变了照本宣科式讲说,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渊博的社会知识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在说书艺术上亦形成了新流派。1925年来到天津说书。1940年后即久占天津,专说《聊斋》。1952年他参加影片《六号门》的拍摄,饰演反面人物“马八辈儿”,刻划了一个天津旧社会久经风云的老“混混儿”形象。

1952年11月,曾来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当时已是白须飘洒,年逾古稀。1954年10月,天津市文化局曾组织力量对《聊斋》进行记录、录音和整理,可惜只获得十三段。陈士和先生于1955年1月16日不幸病逝。

陈士和一生说过的《聊斋》有五十一篇,集中选用的是两种题材:(一)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人民反抗精神;(二)鞭挞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歌颂青年男女忠贞爱情。他同情赞扬善良百姓、无告弱者和正直诚实的人物,抨击嘲讽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阐发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内容。其评书语言通俗生动,书路细致谨严,情节跌宕曲折,表演时台风亲切大方,口齿清晰,长于摹拟各色人物的神态。

他对原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宫廷礼节、世俗、伦理、人情等,常常加上通俗的解释;善于抓飞哏飞挂(即兴笑料),使用连锁的“串包袱”;常常书外加书,制造悬念,叙事中杂以评论,夹叙夹议,入情入理。他演述的聊斋故事,对原作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描述,把场景勾勒得更加细致,并且增添了不少富于戏剧性的细节,以丰富原作的艺术形象。演述不以奇幻的情节炫惑听众,而着重于挖掘原作的故事隐喻现实人生,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其具有较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但有的作品也破坏了原作虚幻突兀的环境和以“异类”出现的人物来描写人生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当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处理得比较浅薄。

人们称赞陈士和说《聊斋》,做到了所谓“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摹拟、评论、表演)。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用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 出版评书作品:《评书聊斋志异》(第一集,百花文艺,包括《劳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考弊司》、《向杲》)、《评书聊斋志异》(第二集,百花文艺,包括《梦狼》、《崔猛》、《席方平》、《瑞云》、《王者》、《毛大福》)。

扬州评话演员。江苏扬州人。他出身于评话世家,7岁起从父亲学艺,12岁时既登台献艺。新中国成立后曾当选为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口耳相传的艺术传承方式,使得中国以口头说唱进行表演的曲艺艺术,常常出现几代人同操一业,并且代有才人的现象。王少堂是扬州评话中“王派《水浒》”世家的代表人物。“王派《水浒》”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为蓝本,其说演的特点是以人物结构故事,通过四个主要人物,串连整个《水浒》的内容,特别是对原著中所没有或简单交待的事迹加以丰富,使之更加完整和丰满。

王少堂的表演,说表细腻、形神兼备、口齿清晰,善于用气换气和掌握节奏,具有“甜、粘、锋、辣”的艺术风格,人称其艺术“细致而不累赘,壮美而不粗疏”。他将前辈艺人的长处兼收并蓄,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提炼、发展,并且随时注意观察生活,对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行人物观察入微。同时,在口、手、身、步、神等方面悉心揣摩,力求形神兼备,经60多年艺术实践,在表演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59年,扬州评话研究小组根据王少堂的口述整理出版了扬州评话《武松》,全文共83万字,成为总结、发展历代评话艺人艺术成就的洋洋之作。

又一艺名丁凯文。原名丁福田。河北冀县人。祖上世居北京。祖、父两辈在京开设“肆雅堂”和“肆文堂”书店,专门经营古书。他读私塾十年,特别对史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酷爱评书艺术。1922年拜张虚白为师,在北京学说评书。直到成名后,听众誉其“古事今谈”,他才告知家里此事。他的《西汉》曾在北京、天津、烟台等地演出,出关后久占沈阳,以及吉林、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在沈阳演出的茶社包括金泉、大有、六合、凝香榭、会贤等。他和固桐晟、李庆魁、卢醒笙(一说与宋桐斌、施星夔、卢醒笙)被誉为“沈阳四大说书家”。解放后,听众又送他一幅“古为今用”的幛子以示赞誉。

丁正洪以说《西汉》、《列国》、《封神榜》和《西游记》誉冠曲坛。演出时能将前两者连续说,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可说“一节”(四个月)。他说书的特点是:不仅背诵原文,而且能用现代语言加以准确地解释,做到“古事今说”;通俗细腻,深入浅出,娓娓动听;情节设计,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手法多变,既有史实依据,又不受历史束缚。善于说“书外书”。说书时常常引经据典,不时地插进一些稗史野闻和民间传说,张中有弛,相映生辉,情趣盎然。

丁正洪曾任沈阳市艺曲协会会长。1954年,应锦州邀请前往演出,被挽留加入锦州市曲艺团。1973年卒于锦州。遗稿有《后套封神榜》片断。

北京人。原名刘汉卿。幼年家贫,二十岁时曾在王府里当厨师。业余时间常去书馆听评书,耳濡目染,也有所成。后洁身自爱,愤而辞工,在内外城打零工。不久决心改行学评书,并于1916年拜德臻厚为师,学习《包公案》和《小五义》。此派书说的是石玉昆的“本门活”,对书中主要人物和情节精雕细刻,重彩浓墨,很适合有文化水平的听众欣赏。其风格是从细微处显露真情,讲得入情入理,耐人寻味。其说书口齿清晰,语韵沉重,甜脆动听,表演神完气足,从容洒脱,台风潇洒自然。他摹拟人物,生、旦、净、末、丑,行当分明;善于借鉴戏曲的表演动作与声韵,以弥补与丰富说工之不足。为避免人物形象千人一面,他精心设计用冀、鲁、豫、晋各地方言和方音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评论时注意风趣,常常抖响诙谐幽默的包袱,以活跃书场气氛。特别是对包拯刚直不阿、秉公而断、执法如山的精神,众侠义不畏权奸佞臣的淫威,敢于和黑暗势力挑战,诛豪强除恶霸的壮举,都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刘杰谦品德高尚,忠厚诚实,爱护同行,为维护艺术家的道德一直坚持走正路。世代相传的品德修养要求禁忌溜、扒、谝、卖、踹、奸、懒、曲、滑、坏。因此他深知高台教化的重要性,尊重自身的艺业,尊重同行的成就,从不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他曾深恶痛绝地说:“明着扒踹别人,就不应该,暗地里使阴活儿,那更不道德了。”他强调“说书要讲口德,口德就是艺德”。

刘杰谦属第八代演员,与张少兰、张霈兴、品正三结为把兄弟。他在三十年代编了评书《富贵寿考》,演出于天桥福海居茶馆,并不保守地主动传授给品正三。“七七事变”后,他曾辗转到潼关、山海关等地演出,坚持走正路,决不颜事敌的信念从未动摇。1940年,其师兄金杰立约他到天津,演出多年钻研的《包公案》,颇受欢迎。解放后参加了红桥区曲艺团任副团长,整理加工其代表书目《包公案》,以《新三侠五义》的名称,写出了《乌盆记》、《土龙岗》、《五义结拜》、《陕北四老》等四部分,后在《新生晚报》连载。到六十年代,《包公案》终于经过无数次的修改以洋洋百万言形成文字稿本。他还多次当选为市级劳动模范。1976年在津逝世。

出版评书作品:《大五义》(春风文艺)等。

原名毕连寿,号仲三。笔名云游客。北京人。1927年的时候拜李杰恩学评书,擅说《三国》、《东周列国志》、《西汉》、《东汉》、《隋唐》。精通历史,对陈寿的《三国志》倒背如流,家藏各朝代《三国演义》的版本有四十余种。与历史学家过从甚密,细心研究,对三国演义中大小事件,各个人物加以点评,恰到好处,书中的诗词歌赋背诵讲解。曾参加过北平市的曲艺工会。1933年开始在天津的《时言报》、《民声报》、《立言报》上发表评书小说《西汉演义》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说书,并开展广告业务。曾应尚小云的邀请,为荣春社排演全部《东汉》说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戏剧界艺人讲习班主任委员。创立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自任社长。1951年任赴朝鲜慰问团戏曲服务队大队长。归国后多次到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科学院讲学。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少数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连阔如的评书章法严密、嗓亮音宽、气魄宏大,尤重讲评,并著有《江湖丛谈》一书,记录了北方江湖艺人和平民市场的大量资料。其《东汉》的打功、《水浒》的民俗、《三国》的讲评,成为"连派"评书的三大代表。被喻为“既有学者风范,又有诗人气质”的一代评书大师,创立了以说史为主、自成一体的连派风格,一直享有“净街净巷连阔如,家家户户听评书”的美誉。

生于沈阳,沈阳城南红菱堡子人。原名陈文起、陈占河。生前为锦州市曲艺团业务团长。出生于曲艺世家,1928年全家迁往黑龙江省富锦县。由于祖父和父亲都是东北大鼓艺人,受家境熏陶,六岁起即随父亲陈仲山(1886—1967)学唱东北大鼓,九岁开始登台,十五岁起正式挂牌,十六岁起行艺遍及东北三省。

1941年拜庆文毕为师。他熟练地掌握了家传《隋唐演义》和《大西唐》,还学会了父亲据野史编成的《曹家将》,并进行了加工整理。1945年起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本溪、瓦房店等地作艺,1948年在牡丹江献艺,一度改唱西河大鼓。1953年重返辽宁。1957年到锦州,参加锦州市曲艺团并定居。由于弦师短缺,不得不放弃东北大鼓而改说评书。曾于1950年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曲艺改进会副会长兼工会主席,1953年任辽宁省本溪市曲艺团团长。

六十年代,他曾在锦州和辽宁电台播讲《烈火金刚》,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参加辽宁省曲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为抚顺和锦州电台录制108讲《曹家将》;1985年和女儿陈丽君、陈丽杰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三请樊梨花》和《萧飞买药》。全国20多家和40多家电台曾播放其长篇评书《烈火金刚》和《隋唐演义》,《薛丁山与樊梨花》、《安良景投亲》等多部评书在全国电台、电视台播出。他的作品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多次被评为评书类一等奖。《三闹汴梁》和《三擒陈平》获“年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年奖”。1986年5月,在“千山书荟”上以一段《程咬金劫皇杠》震动全场;1987年10月,带病进京出席全国评书座谈会。曾被锦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评鼓书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1988年11月,在锦州举办了“纪念著名评书艺术家陈青远先生从艺五十年”的纪念活动。其代表作《响马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陈青远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家传的“帅”派艺术,而且博采众长,杂糅百家。他嗓音广厚、清越响亮、口齿清晰,有“喊、吊、舌、唇、气”的基本功;叙述细腻含蓄,精于绘声,长于抒情;节奏明快多变,表演传神逼真,擅长刻画反面人物。他强调以说为主,以表为辅,讲究“喷吐”功夫,即“喷如切金断玉,吐似板上钉钉”。改变新书时,经常“赞”、“赋”、“贯口”、“串口”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他还能讲今比古,增加了很多“书外书”。他的评书结构上“勾、扣、坨、环”,表演上“精、美、帅、奇”。 陈青远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其正式弟子是女演员石印红。

出版评书作品:《响马传》(黄河文艺)、《响马传》(春风文艺)、《秦琼卖马》(春风文艺)、《三请樊梨花》(春风文艺)、《樊梨花招亲》(中原农民)、《三闹汴梁》(春风文艺)、《三擒陈平》(春风文艺)、《安公子投亲》(中原农民)、《肖飞传奇》等。

袁阔成(1929~ )

北京人。出生于天津。出身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以擅说《五女七贞》而著名。自幼随父习艺,后拜金杰立为师,并得到陈士和的指点。十四岁(一说十六岁)登台,长期在唐山、天津、哈尔滨、营口、北京等地献艺,以短打书《十二金钱镖》、《施公案》享名。1949年后带头说新书。1952年在唐山说《吕梁英雄传》和《二五长征》等新书,政府曾奖励其一面锦旗。1958年参加营口市曲艺团。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时,表演的《舌战小炉匠》深受欢迎。1963年表演的《许云峰赴宴》等新书,轰动一时,被誉为“说新书的带头人”。期间,先后在电台播讲演出了《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赤胆忠心》、《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现代题材的新评书。1979年在北京“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大会”上,表演的《桃花庄》受到文化部的奖励。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久居辽宁营口市。

1981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录制长达二百六十余讲的《三国演义》,1985年播出后受到好评,先后被陈云、王震、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鼓励他说好评书,弘扬民族文化。评书《三国演义》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1983年优秀文艺创作奖。1985年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1988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长坂雄风》、《西楚霸王》和为北京电视台录制《红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像出版社录制了《十二金钱镖》等。其作品《水浒外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新的表演方法和艺术技巧,汲取了话剧、电影、相声、戏曲、秧歌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借鉴其创作方法和表演手段,融会贯通,不断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说表并重,静动互存,神形兼备,绘声状形,以形传神;表演细腻感人,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

袁阔成196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曲协理事、曲协辽宁分会副主席,营口市人大常委、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副主席、市曲艺团副团长、团长。

出版评书作品:《三国演义》(上集,云南人民)、

《赵子龙》(百花文艺)、《大闹大名府》(黑龙江人民)、《大闹神州擂》(黑龙江人民)、《巧破乾坤楼》(中原农民)、《燕青打擂》(春风文艺)、《水浒外传》(春风文艺)等。

马连登之子。自幼读书,直至中学毕业,后随父学习评书,并向三弦圣手白凤岩学弹三弦,曾为西河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等曲种伴奏。1948年,参加文艺干训班学习,并做文教工作。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一队赴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任西北军区曲艺训练班教员。1956年6月,参加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任评书演员。1960年调入山东省曲艺团。1977年到河北省新城县文化馆辅导曲艺教学。1989年退休后应聘到北京市崇文区小花艺术团任曲艺教师,同时在广义街文化站演出评书《隋唐》。1994年应邀为中央电视台“电视书场”栏目录制传统评书《罗家将》180段。1995年6月向全国播放。此书是向张诚润学习的,播出后反响很好,但他不幸于同年病逝。

马增锟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说书完整而不平淡,平中见奇,整中见巧,雅而不滞。擅“贯口”,说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断,却又字真句清,在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他能连用赋赞,赞文臣神采脱俗,赞武将威风八面;几百句,数千字,语似连珠脱口而出,流畅动听至极。其评书用典极多,经常引用《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里的典故,传播知识,言必有据;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语言诙谐,雅俗共赏。可以}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继承方法学研究述评庞博1 刘刚2 董菲3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2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 3 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    中医药疗效的确切, 学术内容的丰富, 流散失传的迅速,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 床经验的抢救刻不容缓。 经过近二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名老中医经验整理、 挖掘、 继承工作取得长 足进步,许多论文、 论著得以发表,许多宝贵经验得以留存,许多科研成果得以共享,名老中医学 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继承方法致可以归纳为学习型继承方法、 传统归纳总结式继承方法、 基于临床流 行病学的继承方法、 基于动物实验和新药研发继承方法、 借助现代数学和信息技术继承方法等, 对 于学术流派的传承与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方法学研究; 经验传承;名老中医; 学术流派;学术思想

    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明代大医张景岳师从于金英学业的经历。更有清代名医叶天士六年从十七师的传奇,如《清朝野史 大观?清代述异》载:“叶天士……自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 时至近代名医丁甘仁,从师马文值、汪莲石等名家,诸如秦伯未、程门雪、黄文东等大家皆出丁氏 之门下。燕京地区民国期间中医学校几近消迹,师徒相授成了中医惟一的教育形式,当时诸如陈慎 吾、魏龙骧、方伯屏、王乐亭、胡希恕、赵炳南、祁振华、周慕新、刘奉五等医家均是依靠拜师习 业而最终成为一代名医的,此外更有弃药拜师从医、弃艺拜师从医的情况,如赵心波、刘道信、刘 寿山等。H3施今墨学术流派第一代弟子中以祝谌予、李介鸣、董德懋等均属师承授受之学习继承方 式。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1956年的7年中,全国中医带徒达5.9万人,现今90多位著名中医 学家中,有91%是通过师承教育这种方式成才的。州Ⅲ 1.2家学相传 家学相传也是中医继承的重要路径,所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南北朝名医徐之才,祖传六 世,出名医十一人;金元时期危亦林五世业医后成《世医得效方》之传世名著,成无己、张从正、 葛应雷等均承习家学;明代李时珍、杨继洲、薛己、虞抟等皆受家传,其中不乏御医之后;清代王 维德、石寿棠、王孟英、何嗣宗、费伯雄亦是世代为医。其中孟河费氏历九世,342年, 以费伯雄、 费绳甫医名为最,奉贤何氏更是自南宋绍兴年间何彦猷行医,至何炫为十九世传人,其子何鸿堂、 何王模亦承家学,何门历宋、元、明、清四朝,家传凡二十九代,实为医学宗谱所罕见。Ⅲ时至近 代赵文魁父子、杨艺农、宗维新、冯泉福等京城名家亦是家学渊源,薪火相传,世代相荫。施今墨 学术流派施如瑜、施小墨等均为施老子嗣九,祝肇刚、祝镕为祝谌予先生子嗣,至祝勇祝氏亦已三 代业医。n11 1.3私淑遥承 “私淑”则是指因为仰慕某人的医术,以其著作为师,在学术上袭承该人的衣钵。私淑之风盛 行于流派纷呈的宋元时期,如金元大家刘完素的私淑弟子有张从正、高雍、镏洪:刘完素、张从正的 私淑弟子有葛氏父子:朱丹溪的私淑弟子有汪机、王纶、虞抟、徐彦纯、陈无咎等,属师承又一门径。 尤其是当社会、历史环境不允许跟随所崇慕名家的时候.私淑往往是最直接中医继承方式,我们所 说的许多自学成才中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作对某一流派或某几个流派学术思想的继承学习。施 今墨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赵进喜教授曾在著作中明确表示私淑李克绍先生u副。 通过自学方式掌握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是传统医学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医学学术发展到 一定水平,医学参考资料丰富到一定程度,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医事管理制度尚不十分严格的条件 下,古代很多知识分子通过读书自学的方式获取医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加入医生的行列,其中前 有纵横家苏秦为典,后有皇甫谧、王焘、赵献可、徐大椿等著名医家为范n引,其中皇氏因患风痹病, 徐氏因家庭变故,通常有比较明确的诉求。近世以京城为例,丁德恩、吴济拯、萧龙友、关月波、 张文祥、张汉卿(菊人)、金书田、赵树屏、王石清、阎子光等大家均自学成名、自学通医Ⅲ。这些 医家往往有一定的文、史基础和比较明确的职业追求,且富于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质疑的问学精神。1.4学院教育 至于近代争议颇多的院校教育,其实早在<医胜》中就有记载:“晋以上无医学之设,及刘宋元 嘉20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示祖置医学,以广教授之。”u”由此可见,中医学虽然早在秦汉时期 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直到两晋时期才有类似学校的医学教育雏形,一直到了后魏真正 意义上的医学校得以建立,至隋代设立的皇家太医置已具有中医教育和医疗两项职能.唐代除设太 医署外,还建立了医科学校,宋、金、元、明、清的太医局、太医院也具有中医教育的功能,但其 规模不大,主要是培养宫庭医生。n副民国时期关办中医院校停办,北平国医学校(学院)和华北国236

    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医学院两所民办中医院校成为该特殊历史时期最主要的中医教育机构,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 上海、北京、广州、成都中医大专院校的创办,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医药研究生与逐渐兴起,学院 教育才逐渐成为中医教育的主流。当然区别于政府举办的专门学校教育,所谓的“讲学论辩”在我 国古代比较亦曾流行,医如清代的张志聪、高士宗等人,召集同学友生和门人弟子讲学于侣山堂即 是其中的典范,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n印n”近代冯济卿、袁鹤侪等也参加过医学馆或京师 大学医学堂学习m。在1955年底,中国中医研究院受中央卫生部委托开办了第一期两年制西医离职 学习中医班,亦堪称继承学习的创新之举。施今墨学术流派华北国医学院的毕业生和第二代以后的 众多学生大都属于学院教育培养,祝谌予先生弟子中,郭赛珊为其临床带教的医师,梁晓春为其所 带的研究生,吕仁和则是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的学生都具有学院教育的背景。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跟师方式,就是建国以后政府或医疗教育机构指定的师承带徒培养。1959 年,北京市根据卫生部的要求,确定了75名老中医为抢救对象,为其配备了95名徒弟或西学中助 手。其后于1979年前类似的师带徒在政府的组织下又进行过三批。¨引随着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国家 连续开展了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为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的学习型继承提供了前 所未有的机遇,以地区政府、医疗机构、大专院校为单位的拜师活动也纷纷开展,丰富了中医师承 的途径。其中吕仁和教授就是在北京中医学院就读期间被遴选为祝谌予先生师带徒徒弟的,吕仁和 教授学术继承人赵进喜则既是其研究生又是其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综上,中医学术源远流长,代有传人,王琦教授认为师承之教,以“诵、解、别、明、彰”为 其法,以业师或家传之学熏陶、浸润为其养,以多诊识脉、恒于临证、揣摩,领悟积其能,于是乎 名医、国手纷现,大家、宗师叠出,学说、流派纷呈……驯此言诚然有理,“诵、解、别、明、彰” 更是对学习型继承方法与过程的高度概括,这其中所继承的内容不仅是指中医专家的诊疗经验,更 包括中医理论、中药、文献等内容。 2传统归纳总结式继承方法 归纳是指从许多个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在中医里通过阅读经典 著作、跟师临证实践等,来分析学术思想、归纳临证经验、总结学习心得,或形成读书、学习笔记, 或总结经验文集,或撰写学术新论,均可称为归纳总结式的继承方法。 2.1古代归纳总结式继承 《宋史?艺文志》载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八卷可谓家喻户晓,可惜未能流传下来,所幸 其后学闰季忠追随数十年,悉心收集钱氏医论、医案、方药,并与抄本参校,终于在宣和元年(11 19 年)整理成书。元代王好古先后师从张元素、李杲,少时曾与东垣同受业于张元素,,融两家学说予 一炉,所著<汤液本草》总结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所著‘此事难知》颇多东垣之说居多, ‘医垒元戎》亦多阐发东垣伤寒辨证及其治疗大法,堪称学术继承之典范。更难能可贵的是其著述 中有补李氏理论之不逮,遵师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创新,最终成易水派中坚。戴思恭,少时随父从 拜师于朱丹溪,其所著《推求师意》即是本丹溪未竟之意,加以推求发挥而成,<四库全书提要》对 此书评价颇高:“震亨以补阴为主,世言直补真水者,实由此开其端,书中议论,率皆本此意……此 书独能委曲圆融,俾学者得其意,而不滋流弊,亦可谓有功震亨矣!”《明史》更有记载:“所著《证 治要诀》《证治类元》{:类证用药》诸书,皆概括丹溪之旨。又订正丹溪《金匮勾玄》三卷,附以己 意,人谓无愧其师云。”足见戴氏继承用心之深,归纳总结之力,阐微穷奥之能。到了明末胡慎柔因 患瘵疾,经查了吾救治获愈,遂拜其为师,其后师从周慎斋,胡氏每得师傅口授,随即记录,并将 周氏临证经验总结整理,临终前将其临证手札及著述授于石震,由石氏订正而成《慎柔五书》,传播237

    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于世,是古代医家整理老师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写照。清代叶天士之《温热论》实际上是其门人 顾景文随师出诊,舟游洞庭湖上,录其师所授而成篇。再如高士宗之《医学真传》亦由弟子王嘉嗣 等整理成书,这种事例在古代非常普遍。 2.2近现代归纳总结式继承 至于近代医案、医话、经验集的整理更加普遍,这类著作大多以名医为线索,就某位医家尤其 是名老中医l临证诊疗疾病的辨证、立法、遣方、用药、权变以及独特诊法、疗法等进行归纳、总结, 并对其学术思想加以分析、梳理而成书。诸如《祝选施今墨医案》、《干祖望医书三种》、《蒲辅周学 术医疗经验继承心悟》、《祝谌予临床经验辑要》、《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等著作,《施金墨先生经 验方》、《祝谌予临证用方特点》、《路志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证举隅》、《试论吕仁和教授理气 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经验》等论文均在此列。这种方法多为名老中医本人的经验总结,或其弟子、 学术继承人、研究生、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临证经验、学术思想等进行的总结, 通常会列举若干典型病例加以佐证。当然也有通过文献检索与临床体悟,对古代某名家的经验进行 梳理、分析者,如《张仲景五十味药证》、《陈士铎外科组方特点》等。 当然也有以疾病、方剂或思维方法为线索者,诸如《中医妇科名家经验心悟》、《古今糖尿病医 论医案选》,《名医名方录》、《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辨证模式临床实践》等。这些著作、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或丛 或类,使得名医的I艋证经验与学术思想通过比较、归纳,提供更大的信息量,是以著述为主的中医 归纳总结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当然这些经验的总结来源途径以文献调研、临床搜集、跟师体悟、口 传心授为主,所有的归纳总结均来源于积累,侍诊时间的积累、医案的积累、笔录的积累、实践的 积累、眼界的积累。名医经验的继承、总结、整理、撰述与柯琴所说:“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 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不同u引,反而应当及时整理、 尽多整理,只是在著述之时应当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能翔实者不略述,未经老中医验证者不托 名,切忌揣度师意,临证之时或书成之后当多问、多求、多推敲。 3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继承方法 目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多来源于历代文献描述和专家经验的主观概括 总结,缺乏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技术和数理统计学的支持,在研究方法学方面缺乏共识和认同。近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数理统计应用的普及,研究生教育的推广,国家科研项目的支持,尤其是近二十 年来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以名老中医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经验为基础的临床流行病学 研究逐步开展,广大中医药学者运用文献分析、个体访谈、焦点组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参与观 察法(Participant 0bseryation)、随即对照试验、前瞻性非随机对比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RcS)、病例系列分析、个案报告、叙述性综述等方法对名老中医 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继承研究进行了有益实践,并初步获得了一些成果,推动着中医从经验向知 识转化的进程和被世界认可的步伐。 其中1997年出版的‘名老中医经验与临床研究(中国当代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荟萃:北京中医药大学专辑)>汇集了<老年人糖尿病(消渴病)的治疗——附885例分析》等130余篇以名老中医经验为基础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论文,研究内容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 科、护理等各个学科,基本反映了当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最高水平和 学术特色。‘脚 3.1定量研究 3.1.1试验性研究 中医的试验性研究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当时王子瑞在‘湿疹有效疗法及病例报告>介绍了其238

    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湿疹外治药方和对5例湿疹患者的临床观察。啪1其后于1957年赵恩俭医师又分享了以泰山磐石散化 裁治疗流产的37例临床观察,研究对年龄、职业、孕次、流产次数、病程、诱因、症状、体征、实 验室检查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以治疗结局为评价指标,可谓终点事件评价雏形。胁3改革开放以后 以董建华、祝谌予、王永炎、吕仁和教授等为首的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开始积极尝试运用临床观察的 方法证实名老中医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经验。如周平安等早在1979年就根据董建华院士治疗胃 肠病的经验,以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的方法对清肠饮治疗急性菌痢进行了临床观察,该研究按照北京 市东城区卫生防疫站《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纳入病例,将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舌脉等作为 评价指标。拉引协和医院中医科在总结祝谌予先生降糖生脉方的基础上,进行了降糖生脉方治疗糖尿 病50例疗效观察,参考wH0糖尿病糖尿病专家委员会诊断标准,采取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方法,具有 较明确的疗效评价标准。啪1吕仁和教授则从1986年起承担国家科委“七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慢 性肾炎”课题幢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五”重点项目“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研究”课题心射,国家“九 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糖尿病肾病’’课题啪’,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糖尿病肾病肾功 能不全”课题噶列冽,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医化瘀散结全程干预糖尿病肾病进程综 合方案研究”等啪1,将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实践中,试验设计也从病例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方法逐渐过 渡到了多中心、平行、设盲、分层、随机、对照,从单纯的临床试验转变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相 结合,从以治愈率、好转率为评价指标转变为终点事件、替代指标、证候疗效、生存质量、药物安 全性等综合性评价体系。 在中医药科研方法方面,以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李连达院士、张 伯礼院士,长江学者刘建平教授等为首的科学家们做了长期、大量的研究工作。王永炎,张伯礼等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较系统地评价了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疗效, 提出毒损脑络的理论假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对老年期痴呆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术。 m12011年8月16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AnnInternMed)刊登了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一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卫生部北京医院王辰教授领衔、由国内11家医院组成的 课题组完成的关于奥司他韦(达菲)和传统中药汤剂(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方)治疗新型甲型 HlNl流感(以下简称甲流)的临床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而实际上研究中的传统中药汤剂组方来自 周平安、姜良铎等一批专家的经验和共识,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发挥、延伸。 该研究采用规范、严格的现代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将410例确诊为轻症甲流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4 组:对照组、达菲组、中药组(应用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方汤剂)、达菲加中药组。研究还在国 际上首次以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达菲对于甲流有效,而此前认为达菲有效主要基于以往对季 节性流感的研究和对甲流非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该论文是中国大陆地区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评 价中药汤剂的第一篇登载于国际著名SCI期刊论文,标志着国际学术界对中医药学研究的认可。【311 除了老中医药专家及其所在医疗单位科研团队自己开展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外,也有许多研究 生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继承方法,继承发扬老中医经验。如邹浩波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 干氏加减三甲散治疗喉喑(喉癌前病变)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性。n21庞欣欣通过自身前后对照方法, 评价张胜容采用辨证论治中药汤剂配合海昆肾喜胶囊、虫草制剂在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 状、延缓肾功能衰竭和提高慢肾衰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331 此外,也有研究生运用交叉对照试验的方法来评价名老中医特色治法。如于志谋采用前瞻性、 随机、治疗药与安慰剂自身交叉对照、单盲临床试验方法评价路志正先生益气养阴、甘凉濡润法治 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疗效。Ⅲ? 当然也有学者指出经典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不适于评价包括中医 药干预在内的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复杂性干预或特异性疗效不十分确切的干预;过于严格的纳入与排239

    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除标准,使试验在一种理想化的、高度选择的基础上,结果的普适性和推广性不足:双盲设计与安 慰剂对照存在一些伦理学的问题:在评价具有人文背景的传统医学治疗时存在方法学上的限制。嘲娜】 3。1.2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包括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等。如叶丹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 究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朱建贵主任医师的老年科门诊患者1392诊次进行了分析,归纳八类脾肾主 要证候,分析各证候所对应的常见症状、方剂及中药的使用频率,以了解老年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 名老中医的认识规律。Ⅱ¨ 陈佳丽则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赵冠英教授诊治患者中以胃脘部疼痛和(或)痞满不适为主 要症状的患者163例,对其一般资料、证候学资料,治疗方案等进行记录应用SPSsl6.0统计软件进 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最终归纳出“症状群”与“药物组合”,从而梳理名老中医经验。田1薛武更同 样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聂丽芳教授诊治的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状况进行调查,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观察益气养阴法对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啪1 作为仅次于RcT证据的队列研究适用于评价复杂性干预的结果,允许个体化治疗的选择,因此 对于中医药的临床研究评价比较适合,近年开展也较多,并且有学者认为其可以减少选择和测量偏 倚,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临床测量指标队列研究敏感性较低,而更适合终点结局评价。Ⅲ如高菁 等牵头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吕仁和教授三型四候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安全性和有 效性队列研究”课题即属于队列研究的方法,采用了终点事件评价,并贯彻了吕仁和教授本虚标实 的辨证思想。H门张京春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分为通补治则队列和西医常规治疗队列, 观察陈可冀院士通补治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经验的临床疗效。m1杨洋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为中医辨治方案和西药干预方案,观察患者哮喘症状的改善,肺功能,嗜 酸性粒细胞、免疫球蛋白IgE等替代指标,及患者生存质量,从而论证周仲英教授临床经验的有效 性。H33黄玉龙则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广东省中医院2007年12月一2008年3出院的冠 心病中医辨证为气虚痰浊证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将病人分为暴露组(冠心胶囊)和非暴露组(西医规 范治疗).观察心绞痛、胃部症状发生情况以及心梗、心衰、死亡等结局终点事件,从而以辨病、辨 证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在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气虚痰瘀证患者 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效果与安全性,为名老中医经验在临床推广提供级别 较高的循证医学证据。洲再如全国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孔光一教授 的徒弟潘芳亦利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暴露组予以常规治疗+中药汤剂治疗,非暴露组予以常规 治疗+非中药汤剂治疗,其中暴露组中药汤剂清热疏表、宣肺解毒治法,囊括了清热解毒:黄芩、板 蓝根、僵蚕、玄参、茅根、甘草等;疏风凉表: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荆芥穗等; 宣肺理气:桔梗、苏梗、牛蒡子、莱菔子等;化痰止咳:苏子、半夏、陈皮、川贝、前胡等;顾护 胃气、阴津:神曲、白术、麦冬、沙参等。对孔光一教授清宣法为主诊疗小儿外感咳嗽的学术思想 与经验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为名老中医复方辨证论治经验总结提供了新的思路。四 3.2定性研究 中医自古的继承研究就主要依赖定性研究的方法,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学术理论的形成。大多 是建立在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在循证医学中证据级别处于最底层。而在循证医学中,合理、规范的 应用文献分析、个体访谈、焦点组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参与观察法等定性研究,能够有效的研 究医生和患者的知识、态度、观点、动机、期望,能够更好地促进临床证据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 这同时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2l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 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论点。吲 访谈的方法通常是获得名老中医成长背景、师承经历、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用药心得、治学240

    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思路等第一手可靠资料的最直接途径,对于中医药传承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路志正H”、周 霭祥旧。、田从豁H射等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就都借助了个人访谈方法,或记录 学术思想或总结成才之路径,其访谈方式均为个人深度访谈。 由于中医证候的复杂性和名老中医思维的个性化特点,为取得比较公认的结果,在中医药学研 究中,尤其是证候学研究中,专家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非常普遍。如丁英钧等采用德尔菲法就糖尿 病肾病辨证模式、辨证方法、病位及常见证素等条目进行了专家咨询,并对专家意见进行了归纳、 分析。嘲’黄利兴等以当代中医名家为对象,在规范的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影响当代的 近百名名老中医成才的一般条件、文化背景、情操品性、读书学习、临证行医、拜师学艺、总结研 究、机遇条件、教学带徒9类30余个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中归纳了名医成才经验。【5¨郭尹玲 等使用专门设计的《温病学理论及其临床运用情况问卷调查表》依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对28位名老 中医进行问卷调查,为名老中医对温病理论与方药的运用经验研究提供了依据。嘞1 中医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籍与文献资料浩若烟海,文献分析是提取名医学术思想与经验的另 一个重要途径。田瑞等基于文献计量学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选择“名医经验”和“名老 中医”分别为主题词和关键词对研究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初步调研了我国名 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现状。m’丁英钧等睇3和康路等瞄3则分别依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和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1989—2010年)对糖尿病肾病相关文献做了检索和分析,并建立文献评价表,最终获得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学习资料。 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和循证医学思想的引入,提高了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可靠性,为名老中 医药专家经验的继承、学习提供了新的可靠的路径。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文献整理、 专家访谈、问卷量表等研究缺乏规范化方法;对照试验缺乏大样本的严格循证医学证据和严谨设计 的科研思路;病例系列分析、个案报告不符合循证医学方法等。 中医药学是一门有着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侧重个体化治疗的经验医学,循证方法的运用应注意 结合中医学科自身特点,采用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在循证原则指导下,重视客观证据的临床实践模式 且符合科学方法论的,建立在时间、空间、人群三个维度上的,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变化发展特色的 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更易为人们所接受,更有利于得到国际临床医学界的认可。 4基于动物实验和新药研发继承方法 除了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外,还有许多学者运用动物实验来阐释名医特色疗法的作用机制, 如刘新敏以Poretsky的方法制造的多囊卵巢(PCO)大鼠模型为载体,采用放免法、ELISA、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Western—blotting等技术,从整体一细胞—分子水平探讨李光荣老 中医根据补肾调肝法拟定经验方一多囊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删类似研究内容在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研究中非常多见,如王世东等通过实验研究证实,黄连、人参对药通过调节模型动 物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INS)、游离脂肪酸(FFA)、肿瘤坏死因子a(TNF—Q),改善胰岛 素抵抗,从而在形态和功能上保护了胰岛B细胞。刚 名老中医的处方自古以来受到政府、药铺、企业的重视,如同仁堂早年间生产的气管炎丸、皮 肤病血毒丸的处方均来源于施今墨先生的方剂,施今墨先生过世后施小墨先生曾向同仁堂献出5首 抗老防衰处方。近年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研究以及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十病十药”项目,以名 老中医验方为基础,按照新药研发流程,培育了一大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药,其中不乏颜正华、唐 由之、金世元等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的处方,是对于名老中医经验的凝练和成果转化。 5借助现代数学和信息技术继承方法 5.1专家系统与数据平台 现代数学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79年1月老中医关幼波教授辨证24l

    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施治电子计算机程序”经北京中医学院与科学院自动化所合作研制成功,掀开了中医药与电子计算 机技术结合的篇章。啪,当时所谓的中医专家系统实际上是由计算机编程人员运用数学模型模拟专家 思维的特点而编写的一段程序,某种程度上在为临床服务的同时,其开发过程本身就是对名医经验 继承和学习的过程,其产物更有利于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抢救、保护与传播。其后由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制开发的“新一代中医诊疗专家系统”汇集了十多 位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涉及妇科、内科、儿科、皮科等二十余种疾病,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对所模拟专家的诊疗特色表现性强,输出的病案形式完全反映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原则,由 此其也获得国家“七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巧”其后也出现过以证候类病的专家系统唧1和专病的中医专家系统四1。在其后的不到二十年时间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成都科技大学黎彦才等研制的<中医历代名 医数据库系统》,以及中药、方剂相关数据库纷纷建立,为中医经验的传承与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与 途径。【6们其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建立的《中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以及后来的 CNl(I、维普等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为中医经验继承、文献分析检索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被列为“九 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规划项目的《中华医典》历经数版更新,目前收录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000部, 卷帙上万,总信息量超过4亿字,为寻溯名老中医学术渊源,继承古代名医经验心得提供了条件。 近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创“名医大讲堂”作为临床医师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远 程图像传播,邀请众多名老中医针对《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及临床常见疾病进行讲座,更 是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理论、经验的传播和远程教育的创新创立示范。 基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现代数理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与方法促进了中医 “经验”向“知识”的转化,成为近十余年的研究热点和传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 一。目前比较完善的中医经验传承信息和数据技术平台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学信息 研究室研制的医案数据处理系统和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CPIAS)蝠¨训,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 门医院研制的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晡3¨川 中医医案数据库系统是建立在Oracle的Oracle8iApplication Server和PL/SQL软插件基础上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基于“宏观量化”技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建立,在数据处理中应用了 数据解析和标引方案对数据进行标化,数据库查询系统完善而灵活,可以满足用户多种筛选需求, 并且实现了对医案要素的数据关联分析、数据总结、数据分类、序列模式分析等,可以实现基于频 次的数据挖掘分析。阱 方剂智能分析系统(cPIAs,“c”代表中医学,“P”代表处方,“I”代表智能,“AS”是分 析支持系统,为决策支持系统“DS”的一个变种)则是依靠方剂表、中药表、药效关系表、效证关 系表、效候关系表等丰富的背景知识数据仓库建立的机器学习系统。其中中药表包含460种中药记 录:药效关系表、效证关系表、效候关系表等各自记录3000条左右的知识规则,并且在不断的丰富 过程中。应用该系统对包括实时记录医案、文献医案和《伤寒论》经方在内的500多例医案处方进 行了分析实验,个案分析的吻合度均在90%以上。cPIAs用于中医医案分析,可以判断处方组成中各 药物的作用力度(贡献度)、处方综合药性的强度、处方综合药味的强度、处方综合归经的强度、 处方各种功效的强度,并能预测处方的适应证、分析临床表现的主次(医生的关注度),在个案挖 掘中具有较为成熟的背景和良好基础。暇’ 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依托于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以标尺形式分级和模拟视觉标尺 评分等方法解决所采集的主观指标的计算机表述并集合“患者感觉标尺应答器”,以多种医学词典为 支撑设计而成。旧3在此基础上北京交通大学周雪忠教授等又开发实现了数据合并、数据抽取转换导入(ETL,Extraction,Tr锄sfom龃dL0ading)3L具,以及基于商务智能软件Business 0bjects多242

    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维分析系统。哺¨形成了包括北京市22位名老中医6700余例病例在内的动态、多维关系型数据仓库, 并首次应用无尺度网络、实时在线展示技术等方法,最终整合为融数据采集、整理、挖掘、即时展 示于一体的名老中医经验分析与挖掘平台。姒1 除自主研发的分析平台外,还有许多专门用于或可以用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的商业或非商业平台如Statistic, SAS(Enterprise Miner),MATLAB(Matrix Laboratory), weka(waikato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Analysis),Intelligent Miner,WinBUGS(Windows Bayesian inference using gibbss锄pling)等等。‘嘲 Analysis)是一款由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开发,基Weka(waikato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于JAVA环境下开源的机器学习(眦chine learning)以及数据挖掘(data minining)非商业化软件, 是现今最完备的数据挖掘工具之一。作为一个公开的数据挖掘工作平台,集合了大量能承担数据挖 掘任务的机器学习算法,在Explorer模块中可以借助其实施过滤算法、学习算法、元学习算法、聚 类算法、关联规则学习、属性选择、可视化等功能。嘲’ 5.2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方法 既往的研究中现代数学和信息技术尤其是数据挖掘方法主要是用于中医舌诊、脉诊研究,中医 证候学研究,以及中医复方药物配伍研究中,对于名老中医的经验挖掘往往依靠与信息技术平台产 权单位合作或通过以频数统计为主的描述性分析和归纳总结完成。 随着“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等项目的实施,一大批横向课题着眼于方法学研究和平台建设,更大一部分纵向课题则逐渐重视以名老中医“原汁原味”的临证医案为切入点, 在既往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中医证候学、复方配伍研究中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NeuralAnalysis)、聚类分析(Cluster AIlalysis)嘟1、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恻、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tW0rks,ANNs)删、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u们、决策树方法(DecisionVector Machine,Tree)m1、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0rks)‘翻、支持向量机(SupportSVM)m】、粗糙集(Rough Set)m1、模糊集(Fuzzy Set)嗍、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s)‘删、互信息(MutualInfo撇tion)册等定量研究方法,以期通过定量研究的介入能够从病例组群体的信息中寻找其治疗的规律性,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发现,从而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这与既往领悟式和 单纯归纳总结方法相比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有学者认为数据挖掘是从大数据集中发现有效、创新、 潜在有用和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H钔,其研究之初就与医学领域有着密切联系H引。 5.2.1基于描述性分析方法 频数统计分析方法是在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研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虽然其比较简单,但对 于病、证、症、药的分布规律研究依然有较大意义,同时也是为更复杂的分析提供数据分布情况和 处理依据的重要手段。如张京春删,谢元华眦1等对陈可冀院士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高 血压医案中患者的症状、中医诊断、治则、用方、用药等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发现统计结果能够客 观反映陈可冀院士对高血压与冠心病的诊治特色与经验。在证候方面周正等埔21通过对128例病历的 频数统计得出何炎巢名老中医诊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脾虚、肝郁为主。简晖等阻31统计 了历代名老中医痹证医案489例,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分析对病因、病位、证候等进行 统计,得出与传统中医理论有着较高的一致性的结果。在用药方面周萍等埔引通过古代情志医案中心 身疾病相关医案的ACCESS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法对出现频次在50次以上中药54种进行分析,总 结了中医情志病用药特色。 此外宋俊生等哺”采用Noteexpress2.0对毛天东为检索词的期刊论文用Excel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对分期分型的正骨手法、骨折愈合组方骨愈宝进行了研究。243

    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5.2.2基于监督学习方法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包括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判别分析、粗糙集理论、决策树、人工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支持向量机等,通常需要先确定一个目标属性或 因变量,然后筛分数据找出与其他属性和属性之间的关系。 黄翌呻1采集名老中医诊治慢性乙型肝炎61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频繁集等方法,建立回 归方程判定每种类型的代表症状、体征、舌脉,以探讨中医宏观辨证量化方法,并最终得到9个基本 证型。 田琳等∞”运用Statistic6.O软件通过列联分析、判别分析、决策树等方法对路志正、谢海洲、 薛伯寿、张云茹、朱建贵5位专家共计617例眩晕医案进行了数据挖掘,对名老中医诊疗眩晕病的辨 证思维模式与规律进行了探索。 李丽娟嘞’基于邓铁涛教授“脾胃虚损,五脏相关”理论,采用MATLAB2010b软件运用租糙集理论 的基于信息熵的属性约简算法对所采集重症肌无力信息资料表各脏腑症状进行约简,从而寻找各脏 的核心症状集合,以利于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和模型构建。 陈擎文m1通过C#.NET程序语言结合神经网络技术,开发了符合名老中医方证对应经验的自动诊 疗系统,可以读入名老中医以方证为核心的医案经验,经对样本进行神经网络学习训练从而得出分 类阀值参数,并可以对新的样本,即病例进行预测,属于数据挖掘方法的具体应用。 孙亚男等啪1采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和扩展贝叶斯模型,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眦S系统电子病 例的证型诊断进行分析,并证实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 王阶、吴荣等西玎九收集陈可冀、任继学、李培生、颜德馨、赵冠英、沈宝藩、张学文等7位名 老中医诊治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共计115例,分析得到血瘀、痰浊、气虚、阳虚、阴虚、内热、血虚、 气滞等8个主要证候要素,并分别应用贝叶斯网络、支持向量机方法对证候要素一症状间的关系进行 学习与挖掘,最终得出临床症状针对各证素的条件概率,以及症状针对各证素的贡献度和权重,该 研究思路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继承研究的量化过程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可以认为是第 一个以条件概率形式对多位名家基于同一疾病辨证思路实现实质量化的范例。 肖永华等口31收集吕仁和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医案128例,借助中医医案数据库系统通过数据解析 和标引方案,对所采集医案进行一致化处理,分析糖尿病类型、分期、并发症、病因、病位及其内 部关系,基于宏观量化技术、支持向量机方法总结了吕仁和教授用药规律,将名医经验转化成了有 价值的知识,并结合CPIAS系统进行了个案分析啪,使得“群案”“个案”之间的思辨规律获得了联 系,对于吕仁和教授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访谈等证实了实验结果与 名老中医思维吻合度良好,该研究通过“群案”“个案”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名老中医思辨规律 “常”与“变”相结合提供了思路和途径。舒劲等嘲1运用基于宏观量化技术的CPIAS系统对肃省名老 中医王自立“运脾思想”的学术思想及其系列方剂的作用力度、综合药性强度、综合药味强度、综 合归经强度、功效强度等进行了分析。 须义贞等删运用贝叶斯网络和CPIAS两种方法对沈仲理教授治疗子宫肌瘤的病例64例病例共计 100诊次进行数据处理, 针对气滞、血瘀、痰湿等证型构建症状一证素双层Q职网络,以证素作为上 层隐节点,症状作为下层显节点,探索症状一证素之间的关系,并对沈仲理教授用药相对药量、功 效贡献度等借助CPIAS输出相应图表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探索并总结沈仲理教授对子宫肌瘤的诊治 规律。 5.2.3基于无监督学习方法 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包括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信 息熵、结构方程模型、最优尺度分析等,主要用于缺少目标属性的分析情况,该算法在不依赖任何244

    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预设目标的前提下发掘数据的关联和聚类。 周君等憎副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对明清时期著名医家消渴病医案资料59例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共得 到44类,其中生地、知母、麦冬、甘草、佩兰叶、茯苓、肉桂、熟地、山药、黄连之间相关性高归 为一类,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张俊旧”采用K一鹏ans的聚类分析及“人机结合”的方法对徐 景藩教授诊治脾胃病医案进行了数据挖掘,得到五类核心处方,并引进互影响度及卡方独立检验对 药一药、症一症、证一症、证一药、症一药的关联方向及关联强度进行了度量。最终获得一些有意 义的药对、药组。钟捷婷脚1运用统计方法及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相结合的方法对周仲瑛教授诊治肺 癌病例236诊次进行了数据挖掘,并对核心方药、核心病机,以及周仲瑛教授根据症状变化加减用药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班晓娟等啪3针对名老中医病例的结构特点,提出一种用于判断XML描述的病例之间是否相似的 度量即X儿编辑距离,并基于此设计了基于模拟退火的聚类算法,对病例聚类进行全局优化,并基 于Tamino数据库证实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史成和等u叫针对所采集高忠英教授治疗慢性呼吸系统 常见病病案389例,采用频数统计、互信息、复杂系统熵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对处方药物单味药、 药对、多味药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相应关联系数,从而对高忠英教授治疗慢性呼吸系统 常见病的用药经验进行了探索。张菁u毗’对干祖望治疗耳鼻喉疾病病案采用模糊聚类一关联规则进行 数据挖掘,从群方特征与单方特征角度分析形成不同知识表征,对名医经验的挖掘进行了有益尝试。 袁文婕¨吲以名老中医的慢性胃炎临床诊断病案为原始资料,采用关联规则来挖掘处方中药物配 伍规律,并运用因子分析来从整体上分析辨证和症状的关系,并得到慢性胃炎证一症关系图。李长 军u叫在对名老中医病案数据处理过程中,基于其数据维度较高、分布相对稀疏的特点,探讨了层次 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分组降维方法,并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和BC的E—SEM算法,并将 其应用到“内生五邪”医案的分析中。 李兰涛等u叫针对88例魏予孝教授诊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案,采用基于关联和互信息规 则及双聚类分析法对用药规律和药量特点进行了挖掘,通过名老中医的反馈、验证,总结整理名老 中医用药特点与规律。李秀娟等u删运用关联规则对董建华院士治疗老年病的药对规律进行了挖掘, 并得出董建华院士善用理气药的结论。李文林等u叫运用关联规则对628例名医病案理一法一方一药 多重关联关系进行了探索。吴荣等¨盯1对陈可冀、任继学、李培生、颜德馨、赵冠英、沈宝藩、张学 文等7位名老中医诊治冠心病心绞痛115例医案方剂配伍规律进行了挖掘,并得出瓜蒌薤白类方、 活血通脉剂及生脉散等本方药。张润顺等u叫基于姚乃礼教授学术思想,对名老中医肝脾不调医案采 用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其针对肝脾不调证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李欣n吲基于名老中医医案数据多维关 联规则挖掘不足的特点,利用位图矩阵技术,对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算法进行改进,并采用基于遗传 算法的双向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对药对进行挖掘,同时探讨了基于信息熵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在名老中 医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类中的应用。 权红…们,张华东…¨,王素梅“垤1,郑红刚…31等运用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基于“人机结 合、以人为主”的思想,采用描述性分析、无尺度网络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分别对方和谦教授运用 “和法”、谢海洲教授“治痹三要四宜”扶正培本思想、刘弼臣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朴炳 奎教授治疗肺癌经验等进行了分析、总结,更加丰富了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仓库,为名 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继承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监督学习由于其数据分析要求提供先验概率,该概率一般可以通过专家评定或经过样本训练得 到,同时因存在有效信息丢失而产生误差和盲目计算情况。无监督学习在对结果诠释过程中往往需 要介入人为因素,可能受到专家经验主观偏见的影响。因此若能将两种方法根据分类和挖掘对象与 目的有效结合,可以有效避免以上问题。如可以依靠无监督学习进行探索性分析,再依靠监督学习245

    第二届燕京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得出量化结果。uM’ 5.3贝叶斯方法述评 上述各类方法均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以贝叶斯网络为例从从直观上讲,贝叶斯网络表现为 一个赋值的复杂因果关系网络图,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个变量,即一个事件,各变量之间的 弧表示事件发生的直接因果关系。它能直接从数据出发获取知识,从数据中发现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并用概率定量表示这些因果关系的强度,表示出定性知识和定量知识。贝叶斯定理给出了最小化误 差的最优解决方法,因此通常预测精度较高,贝叶斯网络具有丰富的概率表达能力和综合先验知识 的增量学习特性,面对大规模数据时能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u151。而且贝叶斯网络分类并不把一个对 象绝对地指派给某一类,而是通过计算得出属于某一类的概率,具有最大概率的类便是该对象所属 的类。在一般情况下在贝叶斯分类中所有的属性都潜在地起作用,即并不是一个或几个属性决定分 类,而是所有的属性都参与分类。此外,贝叶斯分类对象的属性可以是离散的、连续的,也可以是 混合的。 目前贝叶斯法已经引入医学专家相关研究中,但多集中与“症一证”分析n埔1和证候诊断n1”的应 用,作为一种进行不确定性推理和知识表示的有力工具,当与统计方法结合使用时,显示出充分挖 掘数据的隐含信息和内在本质,具备良好地预测能等许多关于数据处理的优势力等优点。贝叶斯方 法在方证判定中,能区分单个症状或者症状团在特定证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从而能更好地体现 某症状在某证中的权重,更适应中医方剂数据的要求,更符合中医临床思维的特点,能更好地揭示 方证间的对应关系。¨删 但也有学者认为该算法亦存在局限性,如当某些症状、证候、证素、治法、方剂、药物出现频 率很低时,变量筛选将其舍弃,因此有可能删失了一些对鉴别诊断有意义的指标,导致分类器的假 阳性率可能提高:贝叶斯往往在分类前需要一个先验信息,这个先验信息可以来源于专家经验也可 以来源于分类器对样本的学习,我们在很多分类方法中都会作出某种假设以逼近贝叶斯定理的要求, 当然如果先验信息不正确,或者存在误差,那么分类结果误差就会较大。Ⅲ钉 5.4支持向量机方法述评 再以支持向量机为例,其分类的准确率一般要高于人工神经网络,适用于复杂的、不确定性的、 非线性的数据,有学者认为支持向量机方法是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结构风险最小化准则,它不仅降 低经验风险而且通过寻找最大间隔分界面来控制模型复杂度,从而避免过拟合现象。其对于样本数 量的依赖相对较低,其目标是得到现有信息下的全局最优解而不仅仅是样本数趋于无穷大时的最优 解,并能有效避免维数灾难。u”1 当然支持向量机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需要对核函数及参数进行选择,所以前期工作耗时较多, 其输出的结果往往是一组支持向量,由它们组合得到一个超平面的法线方向,然后利用这个超平面 对被测样本进行决策判断,该分类器的判断和决策是在由支持向量的像点所构成的子空间进行的, 其过程难于直观理解。u驯 当然任何现代数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中医自身的发展特点,中医是一门复杂的科学, 其症状、证候、治法、药物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网络关系,且属性之间存在着强相关性,在分析 时很容易造成聚类结果区分度差,面对这类多重共线性问题,我们有时候可能需要.对变量迸行主 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后,再进行聚类分析,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n2¨再比如在研究证一症关系中 引入的K近邻分类方法(KNN),其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基于每个症状均对证候具有相同的贡献度,而 这显然不完全符合中医本身的理论。u筮3有学者认为目前基于信息和数据技术的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就 研究对象而言,没有脱离对整体医案的“群案”分析;就研究方式而言,没有超出单纯数学统计和 逻辑分析的范畴:就研究性质而言,没有规避医家的主观认知:就研究结果而言,没有获得对中医246

        代中医皮外科名家学术特色与流派探讨宋坪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际医疗部王天怡        摘要    近现代皮肤科成为独立专科,渐成体系,本文拟以流派为纲把握中医皮肤科卓有建树的 各家学术观点和思想,并进行总结与理论升华。关键词    皮肤科; 流派; 名家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继承方法学研究述评作者: 作者单位: 庞博, 刘刚, 董菲 庞博(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刘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 董菲(北京中医药大学)本文链接:.cn/Conference_7908668.aspx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名家周平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