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怎么改掉缺点点?

||||地区咨询师问答文章新闻视频百度谷歌 &
&正文 接纳,才能真正的改变你想改变自己吗? 那么首先你得接纳自己。
  这个题目有点矛盾,既然都接纳了那还改变什么。是的,一年以前的我就是这样认为的,只有不接纳,我们才会努力去改变。一直以来我就是这样做的,我总觉得自身还有很多缺点,还有很多我不接受的地方,我努力的去改变,也许别人觉得我已经够好了,但是我总是觉得还不甚满意。我努力了,可我还是生活在痛苦中,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满意?
  也不知道是看了什么书后,我突然发现如果我不接纳现在的自己,那我永远都不会对自己满意,因为我不可能完美,完美本身也不够完美,那样我会一直生活在自我折磨的痛苦中。可是,怎样做才能接纳自己,那些缺点都是我不喜欢的啊!再者,我接纳了又能怎么样,我不努力改变,那些缺点就会消失吗?不太可能吧!既然我抗拒这么多年都不能让自己满意,我何不采用这一种方式试一下了,我可不想做一个采用旧有模式而期待不同结果的神经病。
  接纳缺点:为什么这个缺点在自己身上出现?自己为什么这么倒霉(天生有这样一些让人讨厌的个性)?那么首先,什么是缺点?一个故事讲的很好:一个男人向另一个男人抱怨道:我女儿脾气不好,太暴躁了,爱发脾气,力气又大,实在让人难受,什么时候能变温柔点就好了。另一个男人回答道:是吗,如果她在遭人侵犯时能这样暴躁了?男人恍然醒悟!看一看,其实没有所谓的缺点,只不过是没有用对位置和时机。我们所谓的缺点其实一直在以它独特的方式在保护着我们,那个女儿为什么要暴躁,如果她从小的利益没有受到别人侵犯,她会这样吗?暴躁只是让她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的适当反抗,它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在保护着主人,而我们通常会嫌弃这些一直默默保护着我们的所谓缺点。你说它们能不郁闷吗?缺点其实是我们未开发的宝藏,只要懂得开发运用,它就能更好的为我们服务!想想这样的宝藏,我们不去好好的珍藏还想抛弃它,你说天底下怎么还有这么傻的人啊!奇怪的是,我们每天做着这样的亏本买卖!心中一下豁然开朗,发自内心的接纳这些“缺点”,我要好好珍藏我的这些宝藏。只不过,这些宝藏以后只能在适当的时候才能拿出来运用!
  如果抗拒会是怎么样的结果了,那些“缺点”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很多时候是否定不了的,因为它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除非我们自我毁灭否则它都会如影随形。我们能做的就是像接受一个包装丑陋的礼物一样接受它。“缺点”还是没有变,变的是我们对它的看法,不是让它驾驭我们,而是让它为我们所用,就能变成我们的优点!接纳,才能真正改变!
*文章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上一篇:下一篇:“灵性成长”相关心理文章请在这里输入你要咨询的问题...
&&&&&&&&& 灵性成长文章排行167872次13518次2680次2439次2409次2403次2164次2095次1605次1556次大家正在看的心理文章最近登陆的心理咨询师在跟女朋友相处当中,有哪些优点是女孩子喜欢的,有哪些缺点是女孩子不喜欢的,改怎么去做才能让女朋友越_百度宝宝知道如何改变自己人云亦云的缺点?
按投票排序
谢谢邀请。人云亦云算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从众”现象。首先,从众不是少数人身上才有的,我们先来看个心理学著名的实验:实验者以为被试,每组7人,坐在一排,其中6人是实验者的助手,只有一位是真正的,被试并不知道其他6人的身份。实验开始之后,实验者向所有人展示了一条标准直线X,同时向所有人出示用于比较长度的其他三条直线A,B,C,其中有一条和标准直线X长度一样。然后让所有人(其中包括6位助手和1位真的被试)说出与X长度一样的直线。实验者故意把真的被试安排在最后一个,前面6位由实验者的助手伪装的被试们,都会按照事先的要求说出统一的错误答案,最后由真的被试判断哪条直线和X长度一样。实验结果是被试做出所有回答中,有37%的回答是遵从了其他人意见的错误回答,大概有3/4的人至少出现了一次从众(一共18次类似测试),大约只有1/4的人保持了独立性自始至终没有一次从众发生。图片来源:答案这么简单明显的问题,还是有不少人选择了人云亦云的错误答案,这还是在文化氛围崇尚独立自由的西方社会做的实验。至于从众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1、信息掌握局限的压力。每个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很少有人能够100%信心地判断自己掌握的信息比别人全面、准确,所以,当很多人针对同一事物斩钉截铁地提出与自己不一致的看法时,自己内心就会开始动摇——是不是自己之前真的搞错了?2、对看法负责的风险压力。坚持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就意味着你要独自承受结论错误的风险,而你与别人持相同看法,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与你承担相同的“认知错误”风险。以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从众也就不难理解了。3、不被团体接纳的压力。道不同不相为谋,团体意见与你相左而你并没有把握说服团体时,结局只能是不被团体接纳了。而被别人接纳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种词可不是古人一拍脑袋随便想出来的,就算特立独行的人大多也喜欢结成小团体来一起特立独行,钟期相遇不是还奏高山流水由此无憾吗?这么清新脱俗的人,也同样有被别人接纳的需求,只不过每个人的底线和原则不太一样罢了。回到题主的问题,如何才能避免人云亦云呢?要避免人云亦云简而言之就是要抗住上述的压力去做出自己的判断,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提升个人阅历和实力。所谓阅历,一是阅二是历,多看书能拓宽你的信息局限,由此减少做判断时信息局限的压力;多历练在增加信息掌握的同时,也能让自己更敢于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今后也将不容易被为自己看法负责的风险压力吓退。最后,这世上大多数事情的规律其实还是取决于实力,当你真正有实力的时候,就不再是你去迎合团体被团体接纳,而是会有团体主动找到你希望你能领导他们了。可见,要避免”从众现象“,说起来并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实力基础的”不从众“,往往会成了哗众取宠。
首先要知道为什么会人云亦云。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第五章有个很好的例子——斯诺鲍和拿破仑又照例发生了分歧。根据拿破仑的意见,动物们的当务之急是设法武装起来,并自我训练使用武器。而按斯诺鲍的说法,他们应该放出越来越多的鸽子,到其他庄园的动物中煽动造反。一个说如不自卫就无异于坐以待毙;另一个则说如果造反四起,他们就断无自卫的必要。动物们先听了拿破仑的,又听了斯诺鲍的,竟不能确定谁是谁非。实际上,他们总是发现,讲话的是谁,他们就会同意谁的。动物们为什么会人云亦云呢?因为他们不能确定谁是谁非,于是妄下定论,谁讲话就同意谁,忙不迭地站好位置,生怕稍微晚了会儿就落后于人,暴露自己的迟钝。自己没主见,所以通过赶紧同意别人的方法,显示自己好像很有主见似的。总结为三点(这三点也有内在关联):1、不能确定谁是谁非;2、喜欢妄下定论;3、怕别人看出自己没主见,急于站队。第一点“不能确定谁是谁非”的解决方式参见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里说的: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一般人认为,善良而低智的人是无辜的。假如这种低智是先天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低智算不了无辜——再说,没有比装傻更便当的了。当然,这结论绝不是说当年那些军代表是些装傻的奸邪之辈——我至今相信他们是好人。我的结论是: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增广知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读书:第二点“喜欢妄下定论”让我想起《苏菲的世界》里关于“经验主义”的一段对话():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我们的期待往往使我们妄下定论。休姆并不否认世间有不变的‘自然法则’。但他认为,由于我们无法体验自然法则本身,因此很容易做出错误的结论。”“比如说……?”“比如说,因为自己看到的马都是黑马,就以为世间的马都是黑色的。其实不是这样。”“当然不是。”“我这一辈子只见过黑色的乌鸦,但这并不表示世间没有白色的乌鸦。无论哲学家也好,科学家也好,都不能否认世间可能有白色的乌鸦。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几乎可以说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寻‘白色的乌鸦’。”“嗯,我懂了。”“谈到因果问题时,可能很多人会以为闪电是造成打雷的原因,因为每次闪电之后就会打雷,这个例子和黑白球的例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打雷真的是闪电造成的吗?”“不是。事实上两者是同时发生的。”“打雷和闪电都是由于放电作用所致,所以事实上是另外一种因素造成了这两个现象。”“对。”“二十世纪的实验主义哲学家罗素举了另外一个比较可怕的例子。他说,有一只鸡发现每天农妇来到鸡舍时,它就有东西可吃。久而久之,它就认定农妇的到来与饲料被放在钵子里这两件事之间必然有某种关联。”“后来是不是有一天这只鸡发现农妇没有喂它?”“不是,有一天农妇跑来把这只鸡的脖子扭断了。”“真恶心。”“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有关联。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怎么会呢?”“假设有一天你看到一只黑猫过街,后来你就摔了一交,跌断了手。这并不表示这两件事有任何关联。在做科学研究时,我们尤其要避免妄下结论。举个例子,有很多人吃了某一种药之后,病就好了,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是被那种药治好的。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在做实验时,总是会将一些病人组成一个所谓的‘控制组’。这些病人以为他们跟另外一组病人服用同样的药,但实际上他们吃的只是面粉和水。如果这些病人也好了,那就表示他们的病之所以痊愈另有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相信那种药有效,于是在心理作用之下,他们的病就好了。”“我想我开始了解经验主义的意义了。”如果觉得《苏菲的世界》例子太远,那来个近点的例子:你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接受到的信息太少,习惯于妄下定论,听到什么就信什么,且觉得小事而已,并无不可,却不知道正是你这种恶劣的习惯让你懈怠于增长知识。从因果论上来讲:因为你不增长知识,没有明辨是非能力,所以你妄下定论,人云亦云。但要改掉这个习惯的话,就要反过来:先养成不要妄下定论的严谨态度,不知道的就别瞎说,不确定的就别胡乱转发,有了这种态度,才有可能真正学到知识,明辨是非。第三点“怕别人看出自己没主见,急于站队”让我想起亦舒的言情小说《圆舞》里有句话——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稍微改改可以得出类似结论:真正有独立思想的人,并不急着立刻表态,他们需要思考的时间,需要整理思维、理顺逻辑,不怕被别人当做没主见的人,因为他没有自卑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相反,只有那些没有独立思想的人,才会赶紧表态,生怕被人轻视。而最简单的表态方式就是:有人说了什么,看似有道理的,也不多想,立马同意。弗洛姆《爱的艺术》里对这种行为称为:同一组人结合仍然是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可以看出,人云亦云的人不仅没有独立思想,也没有个性。()在一个低级社会中一组人为数甚少,往往是由血缘关系相近或者生活在一起的人组成。随着文化的发展,一组人的人数也随之增长,它变成了一个政治体、国家或一
个教派。就是最穷的罗马人也能自豪地说“我是罗马的公民!”罗马和罗马帝国就是他的家,他的祖国和世界。在今日的西方社会,同一组人结合仍然是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在这种结合中,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组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如果我与他人完全一样,我的感情、思想与他人一致,我的衣着、习惯和看法都与这一组人的楷模看齐,我就可得救,就不会再经历可怕的孤独。
专政的国家形式需要用威胁和恐怖手段去制造同一状态,而民主政权里还存在抵制这种同一性的可能性,在这样的社会里也确实能看到这种例子。但在专制制度里只有少数非凡勇敢的英雄和殉道者才会抵制顺从。
虽然民主制度和专制的国家形式有区别,然而民主制度把人变成一个模式的程度也委实使人担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总想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同他人结合,如
果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那就只能采取同一群人同一的方式。我们只有理解了人是多么害怕与别人隔绝,才能懂得担心与众不同和同一群人疏远会产生何等的威力。
有时这种担心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人们考虑到与众不同会带来实际危险。但事实上人们多半是自发地、而不是被迫地这样做——至少在西方民主国家中是如此。大多数人并不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种要求。他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以为自己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是具有个性的人,是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的观点之所以和大多数人吻合纯粹是巧合罢了。他们甚至认为这正好证明了“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至于他们尚存的、希望自己有个性的要求则通过微不足道的东西得到满足:如在手提箱和毛衣上绣上自己的名字的缩写字母,在玻璃窗口上挂上自己的名牌,参加一个政党或者一个学生联合会。那如何有个性呢?显然,个性与共性是相对的。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永泽关于读书有个看法——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不是说我不相信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人生短暂。如果读的东西和别人雷同,思考方式也只能和别人雷同。乡巴佬、小市民才那样。有识之士不会如法炮制,取羞于人。可以拓展下:如果你看(听、欣赏)的电影、电视剧、杂志、图书、音乐、……和大多数人雷同,思考方式也只能和大多数人雷同。其实看电影听歌还好,娱乐性更重,长篇的、故事性的小说阅读、连续剧很容易在潜意识里改变你的思维意识,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不是说电视剧、网络小说不能看,只怕某些人什么思维意识也没有,整天沉迷于电视剧、网络小说,那难怪你没主见,人云亦云。对此,借用《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一段话:只看好莱坞商业片,是会把人看笨的。好莱坞商业片看多了,就会联想到《镜花缘》里的直肠国。那里的人消化功能差,一顿饭吃下去,从下面出来,还是一顿饭。为了避免浪费,只好再吃一遍(再次吃下去之前,可能会回回锅,加点香油、味精)。直到三遍五遍,饭不像饭而像粪时,才换上新饭。这个比方多少有点恶心,但我想不到更好的比方了。好莱坞的片商就是直肠国的厨师,美国观众就是直肠国的食客。顺便说一句,国产电影里也有俗套,而且我们早就看腻了……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以免大家恶心。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别就在于不是俗套。谁能说《末代皇帝》是俗套?谁能说《美国往事》是俗套?美国出产真正的艺术片并不少,只是与大量出产的商业片比,显得少一点而已。然而就是这少量的电影、才是美国电影真正生命之所在。美国搞电影的人自己都说,除了少量艺术精品,好莱坞生产垃圾。制造垃圾的理由是:垃圾能卖钱,精品不卖钱。《美国往事》、《末代皇帝》从筹划到拍成,都是好几年。要总是这样拍电影,片商只好去跳楼……既然艺术片不赚钱,怎么美国人还在拍艺术片?这是最有意思的问题。我以为,没有好的艺术片,就没有好的商业片。好东西翻炒几道才成了俗套,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要是投人搞真正的艺术电影,好莱坞现在肯定还在跳狗撒尿的踢蹋舞;让最鲁钝、最没品味的电影观众看了也大发疟疾。无论如何,真正的艺术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我对去年引进十部大片很赞成,因为前年这这样十部大片都没有。但我觉得自今年起,就该有点艺术片。除此之外,眼睛也别光盯着好莱坞。据我所知,美国一些独立制片人的片子相当好,欧洲的电影就更好。只看好莱坞商业片,是会把人看笨的。那些大众流行电视剧,真想看的话,搁个一年半载再看吧。建议看一些比较经典的书籍,至少出版十年二十年的。不要怕因此跟别人没有聊天话题。我不看流行剧,照样跟别人有话题,另外,要么庸俗,要么孤独,随你选。之前在豆瓣写了篇随感:,后来贴到知乎回答上了:每个人选择不一样,我不想庸俗一生。既然不想人云亦云,就对自己有所要求,有所限制。除了《动物农场》里动物们的心理,在现实社会中,还有第四种心理:拒绝新奇的想法。这一点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也讲过了——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他们本身就拒绝新奇,怎么可能会有新思想?他们为什么会拒绝新奇呢?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过思维的乐趣,只收获无数的恐慌。谈到思维的乐趣,我就想到了父亲的遭遇。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在五六十年代从事思维史的研究。在老年时,他告诉我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电影。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断壁残垣,收到一本名为《逻辑探索》的书里,在他身后出版。众所周知,他那一辈的学人学人,一辈子能留下一本书就不错。这正是因为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彻底无味。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会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从这一点看来,人云亦云就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了,也是社会性问题。对此王小波有不少思考,其中有一段我觉得很新奇,有一定的道理——据此我认为,我们国家自汉代以后,一直在进行思想上的大屠杀;而我能够这样想,只说明我是幸存者之一。除了对此表示悲伤之外,我想不到别的了。当年汉武帝寻求治国方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因为儒家的道义,尤其是礼制,爱有等差,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于封建君主统治。说真的,我倒比较喜欢墨家的“兼爱”。爱无等差,不分薄厚亲疏。人人生而平等。回到问题。社会性的根源,凭你一己之力改变不了,那就从自身改变吧:多读书,增长知识,不要急于妄下定论,不要失去个性,要独立思考,不要拒绝新奇,学会感受思维的乐趣。豆瓣:微信公号:GayScript(推荐图书音乐电影)
最好不要刻意地总想让自己快速地脱离某个状态。一旦觉得自己人云亦云,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接下来如果只想着拼命找到自己的声音。一不小心,是会用力过猛的。不要因为听了一句: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就想着寻求孤独,那很可能换来的只是孤立而已。总之一句话:想说自己的话,就先学会做自己的事吧。
少说多想,运用常识。
好像是第一次有人邀我答这么热门的问题,也不知道是不是知乎的推荐系统抽了…献丑说一下我的看法吧。首先人云亦云分为几种,一种人是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漠不关心,这里称为A类吧;另外一种是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观点没有信心,盲目崇拜其他人,这里称为B类;还有一些是的确没有自己的想法的,称为C类。我还是习惯用优化瓶颈的角度来分析。A类人首先要做的还是需要加强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我的建议是看一下童话故事,比如《爱丽丝漫游仙境》、《银河铁道之夜》,重新思考一些简单的东西。据说爱因斯坦也是成年了之后重新思考像时间、空间这样的日常概念,革新了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识。我也觉得成年以后静下心来重新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时候收获挺多的。B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我想尽量还是换生活圈子,很多时候是损友或者糟糕的父母/监护人造成的。比如换一个城市生活很多生活问题就解决了。放心,人没那么容易饿死的。假如说有配偶或者孩子,那操作起来就困难多了,只好找一些更适合的更有技巧的方法。至于C,那估计还是不要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持有什么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换生活圈子逼迫自己独立。对这个问题没什么调查总结却写出了这么几条,感觉我也是挺闲的。多谢阅读,请愉快地折叠我吧。
对对对,就是楼上诸位说的方法。
的总结很好,但是我觉得忽略一点就是,很多时候“人云亦云”是一种情绪煽动。“人云亦云”投射到网络上,成本太低了,不过是按一次转发,点个赞,分享。但好像可以显示出自己参与进去了一件事,获得了自我满足,升了逼格。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其实和GS的第三点有相似之处,最终还是完成自我满足):有相似之处,最终还是完成自我满足):【人很容易在一种觉得自己顿时充满正义(或心济天下或……)的主观情绪的煽动下实现对“人云亦云”的“巩固”和“发扬”。】相应的,就是客观情绪的煽动,例如利用人们仇富仇zf的心理等等。其实投射到知乎就是看到长篇就点赞之类的神马的但是我就不说了,一个理。。。但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强大所以面对大牛或者看似狂拽吊炸天的答案时,还是会忍不住点个赞。。。无论如何,你自己强大了,很多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首先你要对一切观点持怀疑态度,对一些问题尽量先自己思考,而一些对问题在知识方面的缺失不做伸手党,自己百度自己搜。面对一个问题你有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来,你只在脑子里想是不够的,想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写出来这中间有一个过渡,需要你更加严谨地思考。思维是不断地锻炼的,最开始一定有欠缺,但是不要怕,不要怕别人的挑错。因为这是必经之路,如果你想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不再在思维上偷懒人云亦云。逻辑是越用越严谨的,语言能力是越用越强大的。而这些的第一步,就是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负责任地)说出来。千万千万,不要怕。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内在原因,如果想知道答案,就要看清它背后的形成所需。场景模拟一次会议中,你再次人云亦云,那么会具备以下条件:1.有人提出问题;2.有人提出答案;3.你没有确定答案;4.你不确定别人提出的答案正确与否;5.你需要作出决定,支持某个观点;6.你害怕提出相异观点而出丑;以上6个条件,只要你减少了1个,便不能人云亦云,长时间如此,便少了人云亦云的习惯,也就改掉了这个缺点,那么该如何改变呢?条件1和2,除非你与世隔绝,否则不能改变;条件3和4,多读书,多经历,多知乎,多提问,见识和知识才是问题解决的根本,不能急于一时。条件5,说明你没勇气,你敢不敢,不知道,就不说?条件6,说明你没自信,其实你就提出自己不确定的观点,又能怎样?难道你没发现过,你曾经支持的某个答案自己也想到过吗?在你看来,人云亦云是缺点,但我相信在某个时刻,你能游刃有余处事,便不会再这么认为,前提是你内心知道答案。
多读书总是对的!啥?没空读书,那多走走路也是极好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一段经历都大含智慧,多思考,知行合一而已!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悬赏20爱心点
分享到微博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怎样才能改变性格?
※※性格没有优劣
很多性格内向的人都想使自己变得外向一些,因为似乎只有性格外向的人才更适应当今社会,更利于与人交往。但其实很多性格外向的人,对自己的性格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每种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性格内向的人其实有很多优点,例如做事认真、踏实稳重等等。内向的人想使自己变得开朗一些,多半是因为活泼开朗的人容易与别人相处,参与活动更积极一些,但是这些并不是性格外向的人的“特点”,它只是外向性格的附属品。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使自己的热情大胆一些,性格内向的人同样可以做到!所以,有些时候并不是性格可不可以改变,而是能力可不可以提高的问题,
可见,有时我们不必要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格,性格没有优劣,只要提高能力、改善自身素质去弥补性格某方面的缺点就足以使我们成为无可挑剔的人。
※※尝试一些小交往
人是个复杂的个体,有很多因素会决定人的性格,一般来说,你与外界交往不顺利,你就可能有性格向内缩的趋势,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吧。一旦趋势成了习惯,你就认为自己内向了,内向的人不一定没有丰富的内心,只不过不流于外罢了。
你想外向一些,可以尝试一些
※※性格没有优劣
很多性格内向的人都想使自己变得外向一些,因为似乎只有性格外向的人才更适应当今社会,更利于与人交往。但其实很多性格外向的人,对自己的性格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每种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性格内向的人其实有很多优点,例如做事认真、踏实稳重等等。内向的人想使自己变得开朗一些,多半是因为活泼开朗的人容易与别人相处,参与活动更积极一些,但是这些并不是性格外向的人的“特点”,它只是外向性格的附属品。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使自己的热情大胆一些,性格内向的人同样可以做到!所以,有些时候并不是性格可不可以改变,而是能力可不可以提高的问题,
可见,有时我们不必要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格,性格没有优劣,只要提高能力、改善自身素质去弥补性格某方面的缺点就足以使我们成为无可挑剔的人。
※※尝试一些小交往
人是个复杂的个体,有很多因素会决定人的性格,一般来说,你与外界交往不顺利,你就可能有性格向内缩的趋势,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吧。一旦趋势成了习惯,你就认为自己内向了,内向的人不一定没有丰富的内心,只不过不流于外罢了。
你想外向一些,可以尝试一些小的交往,多看一些人际交往的资料,多一下尝试。还有一点,少用点电脑,电脑辐射会给人生理上带来伤害,让人抑郁。多锻炼一下身体也有助于外向于人,特别是跳跃运动对内向的人很有好处。
※※培养孩子外向性格
可以多教他一些对人打招呼或礼貌用语,先争取别人喜欢你的孩子,这样你的孩子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自然,能够配合别人去交往,达到这点就可以
来说,应该分为气质与个性,气质是先天的,有遗传因素,不好改变,个性是后天形成的,与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可以改变。你说你阴郁内向孤僻,我认为你首先应该看看你是什么气质类型的人。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如果说你本身的气质类型就属于抑郁质的,那就是说你先天就是一个比较内向,多愁善感的人。而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每种气质类型的人在同一领域都有成功的案例,而个性有好坏之分,好的继续保留,坏的就需要改一改了,比如说你很任性,总以自己为中心不为别人着想,那就需要改一改了,试着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你比较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如果你觉得这有碍于你在生活中的发展,那就要试着多跟别人接触,不需要总是说什么,你很适合做一个倾听者,倾听者一样可以和别人有更多的接触,一样可以有很多朋友。当你倾听了一些东西,其中一些让你感同身受的时候,你会有有感而发,就有的说了,别人也会觉得你很真诚,慢慢的你的交际面就会宽了!还有,平时多看戏喜剧,多和快乐的人在一起,自己去寻找快乐,你就会不再阴郁!加油!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多做运动,参加集体活动
我的情况和你差不多,当初我有五个月没有说话,人也日渐消沉,后来找个一份经常说话的工作,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多结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是说自己有一个孩子,孩子性格孤僻,寻找改变孩子性格的方法,是吗
答: 正常吧 怀孕很容易犯困的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改掉缺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