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症状人症状,糖尿病前期症状有哪些症状?我舅舅...

得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得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舅舅得了糖尿病.!很严重的.而且他还很年轻,
一般糖尿病都是年纪大的人得的病.
我和纳闷,他怎么也得了这种病.
他说是因为可乐喝多了,
而且还叫我少喝可乐,!弄德我现在都卜敢喝可乐了.
请问真的是这样吗?
糖尿病名字由来是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
《外台秘要》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200多年。公元600年以后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廉才提到病人的小便“其味如糖似密”。据考证,糖尿病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达到 2% ,据统计,中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 4000 万,并以每年 100 万的速度递增。其中, 1 型糖尿病患者占 10% , 2 型糖尿病患者占 90% 。
1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 5 年内很少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相反,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慢性并发症发生。据统计,有 50% 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患者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胰岛素是如何合成和释放的?
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激素。在β细胞的细胞核内首先合成前胰岛素原,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裂解为胰岛素原,并储存在 B 细胞胞浆的颗粒中,胰岛素原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胰岛素和 C 肽,含有胰岛素和 C 肽的颗粒被运向细胞表面,通过细胞的吐溢作用把胰岛素和 C 肽释放入血,从而完成了胰岛素的合成和释放过程。
胰岛素有些什么样的生理功能?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是体内主要促进物质合成的激素,故又称为“储存激素”。胰岛素可以促进糖的利用与糖元的合成,抑制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异生为糖;可以促进脂肪的合成,抑制脂肪的分解;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糖尿病是如何诊断的?
1999 年 WHO 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 、有糖尿病的症状,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1.1 mmol/L ( 200mg/dl )。
2 、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7.0 mmol/L ( 126mg/dl )。
3 、糖耐量试验( OGTT )口服 75g 葡萄糖后 2 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1.1 mmol/L 。
以上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再选择上述三项中的任一项重复检查也符合标准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WHO 1999 年推荐的糖尿病分型:
一、 1 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① 自身免疫性 ② 特发性
二、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o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
o 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
o 胰腺外分泌疾病
o 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
o 内分泌疾病
o 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
o 其他遗传综合征伴随糖尿病
四、妊娠糖尿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标准,糖尿病主要分为 1 型、 2 型两大类,含盖了 95% 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其中 2 型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 90% 。
我国的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o 患病率低,而患者绝对数高,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人群。
o 患者多,但发现率低,约 60% 患者未被发现。
o 中国人群糖尿病 90% 以上为 2 型糖尿病。
o 发病率逐年上升, 1995 年比 1980 年 15 年约增加 4 倍多。
o 半数以上为 IGT ,最近报告 IGT 标化发病率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 59.7% 。
o 发病率城乡差别大,富裕地区与贫穷地区差别大。
o 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o 合并症可波及全身各个系统,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无法治愈,其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
如:心、脑血管动脉硬化,视网膜及肾脏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下肢坏疽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 )及糖尿病性肾病( DN )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1 型糖尿病患者在最初 2 年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 2% , 15 年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高达 98%
2 型糖尿病患者 20 年以后,使用胰岛素或不使用胰岛素病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分别为 60% 和 84%
早期视网膜病变可出现为出血、水肿、微血管瘤、渗出等背景性改变,晚期则出现新生血管的增殖性病变,此期病变往往不可逆,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虽然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延缓、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但是不能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升高,体内代谢紊乱,引起全身微循环障碍。眼底视网膜血管容易受损,即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引起盲目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约有 75% 不重视血糖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 15 年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达 50% 以上。
糖尿病造成机体损害的病理原因是高血糖对微小血管的损伤,它使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与周细胞受损,从而导致毛细血管失去正常的屏障功能,出现渗漏现象,造成周围组织水肿、出血,继而毛细血管的闭塞引起视网膜缺血,血供与营养缺乏,导致组织坏死及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释放及因之而产生的新生血管,从而将引起视网膜 大量出血与玻璃体的大量积血,产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年龄愈大,病程愈长,眼底发病率愈高。年轻人较老年人患者危险性更大,预后常不良。若糖尿病能得到及时控制,不仅发生机会少,同时对视网膜损害也较轻,否则视网膜病变逐渐加重,发生反复出血,导致视网膜增殖性改变,甚至视网膜脱离,或并发白内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糖尿病引起,除全身症状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尿糖、血糖升高为特征外,并有双眼视网膜出现鲜红色毛细血管瘤,火焰状出血,后期有灰白色渗出,鲜红色新生血管形成,易发生玻璃体红色积血为主要特征的眼底改变。
早期眼底病变不影响黄斑部时,视力不受影响,患者无自觉症状,有时患者感觉视力减退,或眼前有黑影飞动或飘动。若病变发展 3 到 5 年或血糖控制不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眼底出血、渗出、水肿、血管瘤。如眼底黄斑受累,可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视野中心暗点,中心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等症状。如果视网膜反复出血进入玻璃体,患者自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当血管或新生血管大量出血到玻璃体腔,将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尿病视网膜病变应如何防治?
o 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血压控制在 140/90 mmHg正常范围内。
o 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控制好血糖。
o 早期检查视力和眼底,早期治疗,保住视力提高您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 DN )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 DN 有 30-80% 患者发展为临床期 DN ,此时伴有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最终进入终末期肾病,肾小球为 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对 2 型糖尿病患者其严重性仅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症。
其他回答 (2)
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的预防非常关键,应该注意以下4 个要点:
1. 了解糖尿病的知识,从而了解更多的防治措施。
2. 要少吃一点,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不但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也要少吃。
3. 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这样控制了饮食,再加上增强了锻炼,体重就不至于过胖。4. 心理调节。一个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也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因为吃得多、锻炼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种心理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其含义为: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常有口渴、口干而饮水量增加,有饥饿感而饭量明显增加,与之伴随的是体重的明显减轻。但是,有50 %以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初期无任何明显的症状。此外,糖尿病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需要给予注意,如:乏力、反复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瘙痒、四肢皮肤感觉异常、视力下降、性功能障碍等。
诊断标准及分型
空腹尿糖阳性是诊断的重要线索,空腹血糖≥7. 0mmol/ L ,餐后2 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11. 1mmol/ L 可诊断为糖尿病,再结合临床症状作出最终诊断。
有三种基本的糖尿病类型,它们分别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Ⅰ型糖尿病:病人体内只能产生少量或者不能产生胰岛素。本型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且在儿童和青年人中更多发生。在中国糖尿病人中,此型仅占一小部分。这类糖尿病患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约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95 %。又称为成年发病型糖尿病。此型糖尿病患者均不能分泌足量的胰岛素以供身体之需,或者是产生的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了血糖的升高,久而久之,还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眼睛、肾脏、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等。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妇女妊娠怀孕期间患上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 % - 3 %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可发生糖尿病,有近35 %妊娠期发生糖尿病的妇女可能发展成为Ⅱ型糖尿病。
治疗及用药
一、非药物疗法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可以根据标准体重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再计算出每日应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饮食中可加入大量纤维素。1. 平衡膳食,以达到足够的营养。
2. 避免高糖食物,如各种糖果、甜食。
3. 减少脂肪的摄入,除限制动物脂肪外,每日食用烹调油在20 克以下。
4. 避免油腻和含脂肪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及瓜子、花生等。
5. 避免含胆固醇高的食品,如动物内脏。
6. 选择高纤维食物,如粗粮、含纤维高的蔬菜。
7. 定时定量进餐,可以少量多餐。
8. 保证蛋白质的摄入,每公斤体重摄入蛋白质1. 2 克,但不要过多。
9. 多饮水。
10. 在血糖控制好的情况下,可以在两餐中间吃少量水果,并且减少相应主食摄入量。运动控制糖尿病至关重要,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 勤做操。科学家指出,即使断断续续做做保健操也能控制糖尿病的发展。要正确选择做操的时间:饭后2 个小时,血液里糖分增加,这时做操有助于血液里糖分保持平衡。
2. 慢步小跑对心脏和血管有利。所以,每天半小时快步走或慢跑步,能同时防治两种疾病:心肌硬死和糖尿病。
3. 减去多余的重量。减肥有助控制糖尿病。减肥3 公斤就能大大降低血液里糖的含量。
吃南瓜可预防糖尿病...很有效!
等待您来回答
健康常识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前期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