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快的郁抑症如何医治证了。

被抑郁带走的希望,用快乐的回忆夺还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被抑郁带走的希望,用快乐的回忆夺还
光遗传 诺贝尔奖 利根川进 抑郁症 抑郁情绪
抑郁症的症状 抑郁症测试题
总是抑郁怎么办
抑郁症测试表 躁郁症能治好吗
躁郁症的治疗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 赤面恐惧症
躁郁症测试
本文作者:鬼谷藏龙
J.K.罗琳女士在她的著名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中描述了一种叫做“摄魂怪”(Dementor)的可怕魔物,这种虚无缥缈的怪兽可以吸走人类的美好回忆,让人陷入生不如死的痛苦之中。
正在吸走快乐回忆的摄魂怪。图片来源:《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而在我们“麻瓜”的世界中,也有这样一种恶魔,它比“摄魂怪”更虚无缥缈却又更为恐怖——虽然它从来不会直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每年却有无数人被它夺去生命,这蛰伏在人群中的恶魔,名叫“抑郁症”。
人类认识抑郁症已经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了,图为德国著名画家丢勒在16世纪的版画《抑郁症I》。图片来源:Albrecht Dürer。
哈利·波特可以使出“守护神咒”来对抗摄魂怪,可迄今为止,麻瓜们却还没有找到能阻止抑郁症的“守护神咒”。不过,在现代神经科学的帮助下,我们至少已经找到了许多能够缓解抑郁症状的途径。其中最迷人、最富有创意也最具技术含量的方法——把那些快乐的回忆从抑郁症手中重新夺回来。
这并不是什么未来科技,研究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前阵子,《自然》期刊上的一篇,就阐述了如何用神经科学手段遏制小鼠的类抑郁症状。在揭示答案之前,咱们不妨先来看看记忆是怎么回事。
记忆是环境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记”
自还处在蒙昧时期起,人们便已经开始思考记忆的本质。古人相信,记忆存寓于一种叫做“灵魂”的载体之内,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1],记忆就是外界环境在灵魂上打下的“印记”:有的人灵魂太“硬”,记忆便难以形成;有的人灵魂太“软”,形成的记忆就容易消失。诚然,古人的观念太过朴素,不过亚里士多德至少说对了一点——记忆源自外界环境。
现在我们知道,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基础,而记忆就是外界环境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记”。自18世纪开始,科学家们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去了解大脑在记忆形成的过程中究竟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可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这项事业才终于迎来转机。
在经历过一次治疗癫痫的外科手术后,一位叫做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Henry Gustav Molaison,“病人H.M.”)的病人[2]彻底丧失了形成新记忆的能力。毫无意外地,他成了无数神经科学家的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他之所以丧失记忆能力,是因为他脑中有一块称为“海马”(Hippocampus)的区域被切除了。从此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形成记忆的关键,就是这块不太起眼的脑区。
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海马(Hippocampus)在人类大脑中的相对位置。图片来源:Life Science Databases (LSDB) /wikimedia.org
后来,在理查德·阿特金森(Richard Chatham Atkinson)与理查德·谢夫林(Richard Shiffrin)等科学家的工作[3]下,人们发现了记忆可以按照时效粗分为工作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类。
举例来说,如果你需要记下某人的电话号码,对方报一下,你记下来,那么对方刚报完的时候你可能还记着这个电话号码,但是等你记录完毕,这串电话号码很快就会从你脑子里溜走,这种为了支持手头上工作的临时记忆就称为“工作记忆”,这种临时性的记忆通常只能保有几分钟时间。
稍微长一些的,比如说你要记得在某天参加朋友的婚礼,那么在婚礼之前你会一直记着这件事,但是办完事后过个十天半个月的你就记不起来了,这种为了支持一项长期计划的记忆,称为“短期记忆”,一般可以保持几天到数年时间。
还有一些记忆,比如说自己的名字、在果壳网的ID之类,不出意外都会伴随你许多年乃至终生,这就是“长期记忆”。
不同种类的记忆可以相互转化,工作记忆经过反复强化就能转变成短期记忆乃至长期记忆,反过来长期不接触,也会让较长期的记忆“降格”为较短时程的记忆。这也是背单词需要坚持不懈的原因所在。
而在此过程中,海马的作用就像是一个仲裁者[4],负责裁决哪些记忆是重要的,需要长期保存起来,而哪些记忆则是次要的,需要被忘掉以便给新来的记忆腾出空间。病人H.M.没了“仲裁者”,所有的工作记忆因而通通被默认为“次要”的,继而便会被不加选择地全部抛弃,因此他的记忆最多只能坚持几分钟时间。
著名电影《记忆碎片》中男主人公症状的灵感来源,便是病人H.M.。图片来源:《记忆碎片》
后来,人们一方面发现海马内部还能进一步细分出很多功能不同的结构,另一方面也在海马之外发现了许多和记忆有关的脑区,比如杏仁核(amygdala)、伏隔核(accumbens nucleus)、丘脑(Thalamus)等等。这些脑区各司其职,通过复杂的神经连接来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记忆。
知道了记忆的本质,我们就能按图索骥,从抑郁症的魔爪中夺回快乐了吗?很可惜,想要直接对脑子动手脚来干预记忆,科学家们还亟需突破一个巨大的技术瓶颈:大脑的功能依赖于脑神经元之间极为精密的信号传导,如何才能对这些神经元实现亚细胞级的精确操控,而又不殃及无关的神经元呢?
传统的电刺激、药物刺激法根本不可能胜任如此精细的任务[5],这就好比是要在芝麻上雕花,而匠师手中却只有拆房子的大锤一般。实现如此宏大的目标,科学家们还需要更好的工具才行。
光遗传:操纵神经元的有力武器
这种能够随心所欲操纵单个神经元的神奇工具究竟在哪里?科学家们为此寻寻觅觅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2002年的时候,两位科学家乔治·内格尔(Georg Nagel)和彼得·赫格曼(Peter Hegemann)在一种生长于盐碱地的藻类中发现了一种对光刺激极为敏感的蛋白——channelrhodopsin-2(Chrd)[6]。利用遗传工程将这种蛋白表达在特定的神经元上,就可以直接利用光信号来操纵这个神经元,而与此同时却又丝毫不会影响到周围那些没有表达Chrd的神经元。
2005年,通过和卡尔·戴瑟罗斯(Karl Deisseroth)的合作,内格尔等科学家成功利用Chrd蛋白特异性地操控小鼠的脑神经元,这标志着对哺乳动物进行细胞水平的神经操控成为可能[7]。由于利用Chrd等蛋白对神经进行操控需要同时借助于遗传工程以及光信号,这种新技术被命名为“光遗传”(Optogenetics)。
光遗传利用特定的光信号对经过特定基因修饰的动物进行操控。为了把光信号导入小鼠的大脑,研究人员需要把光纤植入到基因改造鼠的脑中。图片来自:Karl Deisseroth, John Carnett, Karl Deisseroth/sciencemag.org
理论有了,工具也有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幸好在这个英才辈出的世界里,“东风”并没有来得太晚——在光遗传技术问世后不到五年,神经科学就迎来了一个创造时代的人,他的名字叫做利根川进(Tonegawa Susumu)。
利根川进在生命科学领域是个大名鼎鼎的复合型人才,几乎每干一行,就能把这一行干到世界顶尖水平。他曾经因为破解抗体基因编码的世界性难题而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后又从免疫学“跳槽”到神经科学,开始研究学习记忆。仅仅用了十多年,利根川进又因为发现了记忆的遗传学基础而在这个新领域里登上巅峰。光遗传技术问世后,他的实验室迅速引进了这项新技术并立刻投入到了科研中,结果没几年,他的实验室基本上已成了世界光遗传技术最高水平的代名词。
利根川进(1939—),世界最顶尖的神经科学家之一。图片来源:tonegawalab.org
利根川进固然是艺高人胆大,但想要操纵记忆,研究还是得一步一脚印地做。他们选择小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且设计了一种可以用来研究小鼠记忆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小鼠会被带到一间特点鲜明的小房间(为了方便,我们就把这样的房间称为“刑房”吧)。在这个“刑房”里,小鼠会遭受几次足部电击。要是偶尔吃一两次苦头,小鼠可能也不会长记性,但反反复复来上好几次,再笨的小鼠也有心理阴影的。到了它们进入“刑房”后,哪怕没有遭受电击,也会表现出恐惧反应的时候,研究人员局可以确定,小鼠已经产生了那种令它胆寒的回忆——这种让小鼠将恐惧与特定的空间特征联系起来的记忆,被称为“空间恐惧记忆”。
利根川进认为,只被电击过一两次的小鼠并非完全没有空间恐惧记忆,只是这种记忆还不够深刻,反复的电击在本质上就是让同一种记忆不断反复强化而已。因此,他们开始尝试是否可以对小鼠的脑神经做些手脚,直接从大脑内部去强化这种记忆。而他们所干预的脑区,自然是小鼠的海马——确切地说,是小鼠海马当中一个叫做背侧齿状回(dorsal dentate gyrus, DG)的脑区。
利根川进的团队首先利用基因修饰技术标记出了小鼠在刑房中被电击时,背侧齿状回中兴奋的神经元,他认为这些神经元很可能与空间恐惧记忆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几天后,同一批小鼠被再一次带进了“刑房”中,由于它们只被电击过一次,因此这些小鼠并不觉得“刑房”有任何可怕之处,依然在其中嬉戏玩耍。
这时候,利根川进的团队用光遗传技术人为激活了小鼠背侧齿状回中那些当初被标记的神经元,瞬息之间,小鼠们突然回忆起了那曾经被电击的恐惧,以及囚禁在刑房中的危险——小鼠们纷纷停止玩耍,无不吓呆在原地[8]。
受此成果激励,利根川进率领着手下的两员大将——中国人刘旭和美国人史蒂夫·拉米雷兹(Steve Ramirez)开始了在神经科学领域新一轮的开拓。很快,他们便再一次以势如破竹的科研速度震惊了全世界:
一年之后,他们借助于更加复杂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向小鼠大脑中“植入”虚假记忆[9]。
又过了一年,他们又借助于更更复杂的技术手段“逆转”了小鼠的虚假记忆[10]。
一年一项重大科学突破,在研究记忆的道路上,他们似乎已经把整个世界远远地甩在了身后。现在,他们终于可以代表麻瓜世界,向抑郁症这个恶魔发起挑战了,他们要用自己神乎其技的科技,试着把快乐的记忆从抑郁症那里夺回来[11]。
利根川进团队试图通过激活已经形成的快乐记忆来削弱抑郁症状。图片来源:I had a Black Dog, his name was depression/ WHO
用快乐记忆削弱抑郁
第一步,探路的依然是小鼠。如何才能让小鼠抑郁呢?
抑郁源于绝望,当现实压迫你陷入到一种极为痛苦的境地时,你会挣扎,寻求一切突破现实禁锢的途径,但当你发现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时候,抑郁便会悄然而至。抑郁会摧毁一切意志,即便现实变得不再那么严酷,甚至摆脱痛苦的机会就在眼前,抑郁者也可能会轻易放弃机会。
利根川进的团队建立了一套让小鼠“习得性无助”的行为学方法:他们将小鼠幽闭在一个狭小而坚固的“棺材”内,一开始,小鼠会拼尽全力去挣扎着,但它们很快会意识到仅凭一鼠之力根本无法逃离这个牢笼。渐渐地,它们在这个空间里“学习”到了绝望的滋味,几轮下来,便陷入到了极度的抑郁之中。陷入抑郁的小鼠也会表现出一切人类抑郁的症状,它们对周边的环境会变得漠不关心,对各种外界刺激都消极应对:它们对甜滋滋的糖水不再感兴趣;当被扔进水里时,它们也不会奋力游泳求生……这些外在表现也成为衡量小鼠抑郁程度的绝佳指标。
另一方面,为了赋予小鼠一段快乐的回忆——或将成为小鼠救命稻草的快乐回忆——利根川进的团队把之前的空间恐惧记忆给反了过来:他们首先安排参与实验的小鼠(都是雄性)和几只年轻的雌性小鼠共处一室,同时标记出这些小鼠背侧齿状回中和这段卿卿我我的快乐记忆有关的神经元。这样一来,研究团队就可以随时利用光遗传技术去“唤起”小鼠的快乐记忆了。
随后,这些方才还花前月下的小鼠们迎来了它们鼠生中最悲惨的时刻:被研究人员关进“棺材”进行习得性无助训练。幽闭了10次以后,这些小鼠都呈现出严重的抑郁症状。接下来,刘旭等研究人员就开始运用“唤起快乐记忆”的方法,试图拯救这些小鼠。
实验示意图。小鼠首先接受一段快乐记忆(左图;对照组会接受中立记忆),然后小鼠会遭受10次习得性无助而患上抑郁症(中图),再之后,小鼠被分成三组,分别接受5天/1天/0天的“快乐记忆疗法”,重新激活快乐记忆(右图),之后再对比各种不同处理的小鼠的抑郁程度。图片来源:Tonegawa Laboratory
结果令人欣喜:当甜蜜的记忆重新出现在小鼠脑海中后,小鼠的抑郁症状无不开始减轻,经过5天的“快乐记忆疗法”后,大部分小鼠都能恢复到习得性无助之前的状态。
不但如此,利根川进团队还利用类似的系统全方位地分析了抑郁症的神经机制,同时利用行为学与神经生理学证据论证了这种新方法的有效性。这样的尝试,也为人类进一步加深对抑郁症神经机制的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何将这一成果转化到人身上尚未明确,但这项研究仍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启发。
至此,利根川进的团队又一次创造了奇迹。而我相信,对于“专治各种不服”的利根川进来说,这不过是他科研生涯中又一个不大不小的闪光点而已。在未来,这一团队还会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只是,在利根川进的团队中,有一个人却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他甚至都没能等到他最新的成果被发表的这一天,就已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人,便是利根川进的得力干将刘旭。
刘旭(右)和他的好搭档史蒂夫·拉米雷兹(左)。刘旭毕业于复旦大学,是利根川进团队最得力的研究者之一。生前为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图片来源:
今年2月,刘旭这位在国际上负有盛名的神经科学先驱在美国突然逝世,留给了世人一片错愕之情。利根川进亲自为他的追悼会发表悼词时说:“刘旭是标记和操纵记忆领域研究的第一人,他的贡献会永远留在人类的集体记忆中。”[12]
刘旭的英年早逝为这一直捷报频传的科研之路带来了一抹悲情的色彩,然而对每一个科研工作者而言,能够燃烧自己生命将科技带入新的时代,能够让每一个人的今天和明天都过得更好,已经不枉此生。在无数科研人员的前赴后继之下,相信有朝一日,人们定将能用科学的力量,去驱逐抑郁症这只“摄魂怪”,将失去的希望,重新夺还。
(编辑:Calo)
参考资料:
亚里士多德《论记忆》(On Memory and Reminiscence)
Becker, A.L. (2009). Researchers to study pieces of unique brain. Hartford Courant
Atkinson, R.C.; Shiffrin, R.M. (1968). "Chapter: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In Spence, K.W.; Spence, J.T.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ume 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p. 89–195.
Eichenbaum H, Cohen NJ (1993). Memory, Amnesia, and the Hippocampal System. MIT Press.
Nagel,, G.; Szellas, T.; Huhn, W.; Kateriya, S.; Adeishvili, N.; Berthold, P.; Ollig, D.; Hegemann, P.; Bamberg, E. (25 November 2003). "Channelrhodopsin-2, a directly light-gated cation-selective membrane channe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0 (24): 13940–5. Bibcode:2003PNAS..N. doi:10.1073/pnas.
,点击以上的论文链接即可免费阅读全文。
文章题图:友情提供
你可能感兴趣
不多说上链接
关于记忆的部分口胡得有点严重啊。。。虽然涵义有些不同,但是工作记忆基本上就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一般以秒为单位,最长也不过1、2分钟。还有长时记忆/参照记忆的内容等,这里不再赘述。私以为关于这部分作者应该自己好好地去查一下为宜。
先发一个“致敬奋斗在未知世界前沿的科学家”;再发一个“R.I.P.”;最后发一个“这够创作一本新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了”。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56)
不多说上链接
当我发神经的时候抑郁就没了,无需用到快乐的回忆!
看到题目就想到摄魂怪了,而且抵御摄魂怪的方法也是快乐的回忆呀~
问题来了。那,如果我想要清除自己脑壳里面某个,自己非常痛恨的想法呢?话说这个有办法吗。说到这个我首先想到的是脑叶白质切除术,这种制造僵尸的恐怖方法。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问题来了。那,如果我想要清除自己脑壳里面某个,自己非常痛恨的想法呢?话说这个有办法吗。说到这个我首先想到的是脑叶白质切除术,这种制造僵尸的恐怖方法。诶,似乎从没听过抹去某种记忆的方法呢虽然听说过一些因为颅外伤导致的部分记忆丢失
先发一个“致敬奋斗在未知世界前沿的科学家”;再发一个“R.I.P.”;最后发一个“这够创作一本新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了”。
科学就是厉害啊,要是这类问题抛给文科生,估计又会变成“子非鱼,子非我”这种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
这个技术,我觉得有点恐怖。 我还记得一部小说,叫电击杀人狂,里面描述了一种技术,电击人脑,使其快乐,类似于毒品。 如果对人脑直接施以刺激,就能产生快乐的感觉,这是标准的电子海洛因啊。 也好,这样一来,可卡因,鸦片什么的都没市场了,百年毒患,自此而止,金三角,南美洲,从此太平了。
啥也不说了,把那个快(神)乐(经)的老鼠插图换一个,成吗?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啥也不说了,把那个快(神)乐(经)的老鼠插图换一个,成吗?其实我本来用的是这张图
写得真好,拜读了!
好喜欢这篇的标题啊-w-感谢科普
果壳科技编辑
引用 的话:其实我本来用的是这张图这个小鼠没有呈现将要脱团时内心溢于言表的愉悦之情!_(:з」∠)_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这个小鼠没有呈现将要脱团时内心溢于言表的愉悦之情!_(:з」∠)_额……这……
小鼠的大脑和人类大脑复杂程度简直不能比拟,这种实验不找人试验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神博你说咋办?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小鼠的大脑和人类大脑复杂程度简直不能比拟,这种实验不找人试验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神博你说咋办?我们可以接下去再在大鼠身上试验,然后再在猴子身上试验,然后还有一期临床,二期临床……
引用 的话:其实我本来用的是这张图哇哦,其实没想到作者会给我回复。写的真好,所以西方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法“happy place”也是有根据的,是吧?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哇哦,其实没想到作者会给我回复。写的真好,所以西方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法“happy place”也是有根据的,是吧?嗯,是的,这篇文章也引用了这方面的文献。
引用 的话:先发一个“致敬奋斗在未知世界前沿的科学家”;再发一个“R.I.P.”;最后发一个“这够创作一本新的经典反乌托邦小说了”。只发一个“奋斗在未知世界前沿的科学家突然逝世这点够创作一部经典的阴谋论悬疑小说了”。。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只发一个“奋斗在未知世界前沿的科学家突然逝世这点够创作一部经典的阴谋论悬疑小说了”。。ETO么……
引用 的话:ETO么……嗯,还有另一个相反的方向。。。话说该技术以后成熟的话需要严格监管啊,例如医生看某个就诊女孩挺漂亮,就把该女孩最近看到最后一个异性(就诊时刚见面的医生)时那微乎其微的好感记忆使劲放大的话……估计抑郁是能治好了。。
通过激活快乐记忆,不就是守护神咒吗?
每当人们医治了一种重大疾病,又会有新的疾病来到。抑郁症随着工业化来到,想必下一个症状大概是随着网络化的到来吧。
是我的错觉吗,总觉得满地的巨人梗啊_(:3 」∠)_
引用 的话:科学就是厉害啊,要是这类问题抛给文科生,估计又会变成“子非鱼,子非我”这种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 一语道破天机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通过激活快乐记忆,不就是守护神咒吗?想想也对哦
R.I.PExpecto Patronum!
那可以反过来么?加强悲痛的记忆来诱发抑郁
神经科学博士生
引用 的话:那可以反过来么?加强悲痛的记忆来诱发抑郁这倒是个好方向
我是不怎么懂生物,但是我觉得这实验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啊:他们是怎么知道刺激的部位是小鼠的恐惧/快乐的记忆,而不是单纯就是小鼠的恐惧/快乐的情绪?
显示所有评论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热门推荐: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更多的政治和经济自由,更多的健康保障,可是焦虑、压力、痛苦和抑郁却前所未有的普遍,甚至直接导致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自杀 。所以,为什么?
  我们的快乐究竟到哪里去了?
  给无数人带来欢乐的“憨豆先生”罗温&阿特金森,却曾一度患上抑郁症
  如果这是一篇心灵鸡汤,就会在这里列出一个能让人点头称是的原因;很遗憾,现实要复杂太多。抑郁症的发生,小到基因分子变化,大到家庭社会环境,都有其影响;就连每位具体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发展也各不相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必须努力去理解抑郁症,因为只有知道了它的机理,才能找到应对方案,才能不让类似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而对于你我普通读者而言,了解这些不光是为了自己面临抑郁风险时知道如何寻求医疗援助,也为的是在身边人出现问题时,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去帮助他们。
  什么是抑郁症?
  “ 抑郁症不是单纯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种疾病;患病并不是丢人的事情,但是病需要治疗。
  很多人常常把抑郁和抑郁症相混淆――这导致当人们想到抑郁症时,脑中浮现的都只是日常生活的难过悲伤情绪,却不理解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综合症,是众多情绪感受失常的并发状态;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绝望沮丧悲伤,还有丧失兴趣、疲倦、焦虑、厌食或暴食、失眠或嗜睡等等因素。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006年)有关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9条: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只要同时满足心境低落和以上任意4种症状,并且抑郁症发作持续两周以上,即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
  难过和悲伤的情绪,是不能简单地和抑郁症划等号的
  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的“抑郁症”在临床上也并不是指一种单一疾病。日常语境里的抑郁症往往对应的是过去的“心境障碍”,但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已经将其中“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分开,临床上的抑郁症只指后者。抑郁症有时还伴随着很多其他类的精神疾病,例如焦虑症(Anxiety)、精神分裂症状(Schizophrenia)、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等;抑郁症轻重各不相同,同一位病人也并不是随时都会抑郁发作,每次发作程度也有不同,这些众多原因导致了抑郁症病人的症状极其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个体差异性,为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难以根据经验来做出最佳治疗方案――很可能每个病人都是一个新病例。在这篇文章里为了描述方便,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所说的抑郁症都是指重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什么导致了抑郁症?
  “ 抑郁症往往不是单一因素所致,不要靠想当然自己给自己“诊断”、“对症”下药,请寻求专业的帮助。
  医学界关于抑郁症的成因的普遍看法是,“抑郁症有很多可能的起因,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以及药物滥用问题。通常我们认为是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症。”
  首先,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并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一致率越高: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超过40%的患者有遗传倾向,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重症抑郁症患者,他会比没有患抑郁症亲属的人群提高1.5-3%的患病率。另外拥有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等这些与抑郁相关基因突变体的人也更容易患抑郁症。
  其次,体内生化系统(例如激素、神经递质等)的不平衡――即生化分子的过量或过少分泌也会引发抑郁症。导致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编码这些分子或者分子受体的基因异常引起的,也可能是外界原因(例如药物,极度紊乱的作息,强烈长久的压力反应等)所引发。人体内的化学分子含量变化都有一定的阈值,并且很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平衡网络,叫做内稳态(homeostasis)。抑郁症的很多症状更多是因为这种内稳态被破坏所引发,而内稳态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通过服用抗抑郁药物能够有效的提高或者降低相应化学分子的水平,但若是内稳态无法得到恢复,停药之后会很快陷入混乱状态。内稳态被破坏常常还伴有内分泌系统的失衡。
  与抑郁症发病相关的脑区。
  第三,抑郁症的发生也和大脑的器质性和功能性变化有关。例如和记忆相关的海马体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减少,负责控制高级认知的前额叶区域神经元体积减小,脑区之间的功能性链接减弱等,都有关联。
  静息态fMRI显示抑郁症病人脑中膝下沟回(左图左),丘脑(左图中)和前叶楔(左图右)的功能性连接显著增加。
  第四,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类疾病,同样和社会环境、人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或失恋等情况,可以作为导致抑郁障碍的直接因素。人的性格也部分决定了对于压力的不同适应策略――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环境压力的耐受程度等等,因而对体内内分泌平衡和内稳态也有较大的影响。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往往会构成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成长关键期的经历也对成年后的抑郁障碍或者抑郁症发作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其他的躯体疾病也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病,例如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帕金森病、癫痫等)。
  第六,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和依赖都可成为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这些物质包括鸦片类物质(海洛因、吗啡)、中枢兴奋剂(咖啡因、可卡因)、致幻剂(仙人掌毒素)、酒精、镇静催眠药物等。尤其是酗酒:调查发现,长期饮酒者有50%或以上的个体有抑郁障碍。
  酗酒危害多 图片来源:
  第七,药物也会引发抑郁障碍: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某些降压药(如可乐定、利血平等)、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左旋多巴)、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这些药物在使用常规治疗量时就可造成部分患者出现抑郁障碍,或使原有的抑郁加重。”
  由此不难看出,抑郁症有着相当多的危险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危险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尤其是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患病概率就会有显著增高。不过,这些原因并不会直接就变成抑郁症状。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自我感受是异常的消极想法,而这种状态,是一种“认知偏见”――也是治疗抑郁症最大的难点。
  “心境低落”和“认知偏见”
  “ 长期心境低落是大脑功能异常所致。这是一种异常,是可以并且应该去纠正的;低落并非你“应得”的“惩罚”。
  大脑的不同区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虽然它们行使着不同功能,它们之间却由神经元通路彼此相连,构成一个复杂的大脑联系网络。一旦这个网络中的某些节点之间的联系被破坏,大脑的功能就会异常,会产生异常的认知和情绪偏见。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这种异常就表现在偏向于负性情绪和消极想法的网络活跃,而偏向于快乐情绪和积极想法的网络功能降低。这种大脑功能异常而导致的认知偏见正是抑郁症长期心境低落的主要原因。
  贝克(Beck)的抑郁症认知模型。生物(基因),心理(性格)和环境因素激活了认知偏见加工机制,内源或外源的情绪刺激加重了这种偏见的产生,偏见的情绪、注意力和记忆系统导致了抑郁症状的出现,而这些症状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认知偏见。
  注意力偏见和情绪加工偏见。箭头代表各脑区的功能性连接(以及方向),粗线代表连接增强,虚线代表连接减弱。两种偏见的结果导致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力更偏向负性刺激,而对于负性刺激的注意力增强又导致脑中过度对于负性情绪的加工,降低了高级认知脑区对于负性情绪加工的抑制,导致严重的认知偏见。
  这种认知偏见同样引起了记忆力偏见,致使只有负性刺激进入记忆系统进行编码和提取,这就是抑郁症患者无法进行积极思考,只能消极面对生活的最根本原因。可以说,正是这种异常的大脑功能和认知模式,夺走了抑郁症患者的快乐。
  我算是抑郁症吗?
  “ 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靠量表,但即便是使用自评量表也请尽可能寻求专业人士指导。不要信任来源不明的各种抑郁自测。
  现阶段的抑郁症诊断主要还是通过大量的临床量表来完成,通过填写一系列问卷来确定填写者的精神和心境状态,通过量化这些问卷的结果来判断填写者的抑郁症程度,接下来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咨询和治疗。
  精神类疾病和其他疾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目前还没有一个或一些系统的生理指标来达到确诊的目的,虽然抑郁症有神经生物学机制在内,但这些基因或分子变化都只是现象,并不是抑郁症的决定因素,因此目前也只能通过心理学手段来诊断。
  有一些抑郁评定量表是可以自己阅读并完成填写的,比如抑郁自评量表(SDS);另一些则需要经过培训的评定者和患者观察交谈过后来填写,比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虽然这些量表很容易搜到,不过如上所述,具体的评定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完成,以免耽误病情。
  抑郁症要怎么治?
  “ 药物治疗是很有效的方式,不要害怕吃药,疾病不是耻辱,治疗更不是。
  治疗抑郁症最方便快速的手段依然是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的种类很多,大多是针对体内化学系统的。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基本都是针对大脑内单胺类递质,比如5-羟色胺或者去甲肾上腺素。注意,这些药物都是处方药,请务必严格遵循医嘱、在确诊的前提下服用,不要自己觉得“心情不好”就去吃!
  其次,心理治疗也是独立于药物治疗以外或者和药物治疗配合使用的方法,其原理就是直接向患者的认知偏见出击。对于抑郁障碍患者可采用的心理治疗种类较多,常用的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动力学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等。
  在临床实践中,虽然并不推荐对大部分病人使用药物和心理治疗联合的方案,但是对有些病人来说联合的手段更有效果。
  得了抑郁症,一定要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图片来源:
  第三,对于很多严重抑郁症患者,药物无法改善症状,心理治疗也无法消除消极思维,这时就只能采取一种较为激烈但却非常有效果的治疗方法――电痉挛疗法(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ECT)。电痉挛疗法又称电休克治疗,是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观察证实电痉挛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症治疗方法,它能使病情迅速得到缓解,有效率可高达70%~90%。然而电痉挛疗法的禁忌也比较多,例如不能对老人和小孩使用,患者不能有脑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呼吸性疾病等,并且伴随有头痛、恶心、呕吐、焦虑、可逆性的记忆减退、全身肌肉酸痛等并发症。自20世纪50年代起,改良电痉挛治疗(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MECT)得到了发展并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治疗方式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肌肉痉挛,因而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一类非侵入性治疗仪器已经被证实对于抑郁症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疗效,有望在临床上得到大量应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简称TMS)就是其中的一种,它通过在头皮部位施加磁脉冲刺激脑部相应功能脑区的神经来治疗抑郁症,对于部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有不错的疗效。不过目前这种仪器用于抗抑郁疗效仍在研究和反复确认中,尚未正式进入临床治疗使用。
  如何对待抑郁症?
  电影《守望者》里提到了这样一段故事:
  “一个人去看医生。他说他感到很抑郁,说生命太严苛太残酷,说他觉得自己在危机四伏的世界里感觉孤身一人。医生说,‘处方很简单。今天晚上最伟大的小丑帕格里亚齐在城里有演出,去看看吧,应该会让你心情好起来’。这个人突然痛哭失声。他说,‘可是医生……我就是帕格里亚齐。’”
  画家Toby Allen笔下的抑郁症拟人。“抑郁怪兽永无止境地飘来荡去,总是遮住自己的眼睛躲开外部世界,但结果是它会不停地撞在别人身上,每一次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痛苦。”
  抑郁症在旁人看来常常是无法理解的。一个看起来事事遂心生活美满的人,为什么突然就抑郁了?请记住,抑郁是一种病。美国作家伊丽莎白?伍策尔说:“关于抑郁我最需要说清楚的一点就是,它和生活没有半点关系。生活的轨迹上有伤心、痛苦和悲哀,这些总会在适当的时节出现,它们是正常的――不让人愉快,但的确是正常的。然而抑郁却处在完全不同的领域里,它意味着缺失――没有效果,没有感受,没有回应,没有兴趣。”
  这就是我们将它定为异常、定为疾病的原因。抑郁症并不仅仅是某一天心情不好,不会因为睡了一觉就简简单单地过去。“振作起来就好了”,“事情总会变好的”,或者“夫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旁人简单的安慰,并不总会成真。
  更残酷的是,抑郁症患者并不同于其他病人,得到家人朋友的关怀之后会心存感激之情来回报――被偷走了感受欢乐情绪的能力之后,他们无法感受这种关怀或者表达感激。这种消极的态度对于其他人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也很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有的时候,单纯只有理解是不够的,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包容心。
  也许今天抑郁症的广泛流传,的确是社会出了什么问题。然而抑郁症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人化的疾病,患者最需要的是针对他自己的专业治疗,这一点上任何文章和书籍、任何自测和自疗都不能代替。这篇文章更大的意义,可能是给健康的人们: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出现了早期的苗头,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如果我们身边的人出现了抑郁症状,知道如何帮助他们。困难的路本不该独自前行,抑郁,尤其如此。(编辑:Ent)
  健康朝九晚五 ID:Health_Guokr经期到底能不能洗头?痛经该怎么办?关注健康朝九晚五并回复【女性健康】获取科学建议吧~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给我个身份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