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丹 是治毒的良药,河豚哪里有毒卖,有i谁...

上【转载】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
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
效如桴鼓。
光绪时复有罗定昌者,其治热病发热谵语,舌生芒刺,烦躁不便,而脉尺寸俱无,即用承气(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加附子。说非用附子治病,而是借其热直达少阴耳。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
吴佩衡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用附子救孩子最多,大多投寒凉太过,气阳微弱,凡遇重证,很愿一力承揽。当时沪上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说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当时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的两个儿子俱死于热病,小儿子又病热,以洋参白虎汤投之久而不效,乃求治祝。时儿尿一时20余次,祝用大量附子,家人坚阻,祝力说徐,亲而满服而愈。从此徐亦崇治小儿纯阳之体而用附子。今沪上徐氏儿科仍以用附子见长,即祝公昔年所教也。祝味菊誉附子为“百病之长”,其用附子有每剂3、4两的。他用附子的轶事很多,很精彩。
二、附子的主要化学成份,制法及毒性
现已从附子中分离出并已确定结构的生物碱近百种,仍不能表示附子的化学组成。主要以乌头碱、次乌头碱、美沙乌头碱为主。乌头碱是以8位醋酸酯及14位苯甲酸酯形式存在的双酯型生物碱,呈麻辣味,毒性很大,口服4毫克致死,是乌头、附子的主要有毒成份。但易水解,在水中热至100℃,8位去醋酸生成乌头次碱其毒性为乌头碱的二百至五百分之一。经110℃40分钟,14位苯甲酸酯键水解,生成乌头原碱(结构见下图),它的毒性只有乌头碱的分之一,几乎是无毒的。因此乌头与附子的毒性关键是炮制质量。附子产地不同化学成份也有差别[2,8]。
乌头原碱的强心作用比乌头碱还强。不但双酯型乌头碱水解越彻底,毒性越低,药效越强,且分子含酯基越小,羟基就越多,水溶性也越大。乌头碱及次碱口服经消化后生成乌头原碱。所以附子的有效成分应为乌头原碱。从下图的乌头原碱3D结构可知,乌头原碱的分子是很不规整的,乌头原碱可能对胰等细胞膜起作用,产生很好的生理作用。
附子炮制方法很多(3),张景岳主张用甘草制。根据化学原理,以下法炮制为宜;原药加水完全吸收为度,湿透后以110℃热压6小时,放汽后干燥半小时,再于60℃干燥。附子与甘草、生姜(或干姜)同煮,毒性大为降低,说明甘草、干姜有解毒作用,可配伍使用。
附子中毒特征为;口唇发麻作痒,头晕恶心呕吐,全身发麻、口渴、胃有强烈灼烧感,先吐药汁后吐血,逐渐出现瘫痪,颜面肌及四肢痉挛,言语困难,视听力衰退,血压下降,脉迟有时结代,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心脏麻醉及呼吸衰竭而死亡。
解毒方法;轻度中毒用甘草绿豆煎服。或用生姜,甘草,金银花煎服。并配合输液。重者对症治疗。及时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心跳缓慢而弱时注射阿托品解救。
三、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经过炮制,煎煮及适当配伍毒性大减,况有病病受之,只要辨症准确,疑难重症往往能收奇效。张景岳对附子的适应症已有详细论述。现代医家对附子适应症也有精僻论述[5];凡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恶寒体软,四肢清冷,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泻或五更泻,口干不喜饮,舌淡苔白,脉细或沉迟。也有根据舌色深浅;凡舌色浅紫,紫色,暗紫,深紫皆是运用附子根据(紫色)。红舌则不可用。可根据寒象及舌色深浅决定用量。
《症治要决》记载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性缓,得桂补命门。对身体健康者,即使热体每天30克,连续四天单味煎服,仍无毒副反应,精神反而充沛,证明制附子的毒副反应是不大的[4]。
附子用量有几克至几百克不等。用于引阳归舍3-5克即够,遇阴冷沉寒则应重用。有的认为一般不超过20克,也有一次用400克报导[5]。关于煎法,有的认为制附子不需先煎,有的认为10克以下先煎半小时,10克以上不少于一时。由于各人体质与敏感性不同,炮制品可能有夹生现象,为了绝对安全,应先冷水浸胀再先煎半小时为宜。同时配10克甘草也是一个防止中毒措施。服用附子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量。
关于服法,有些认为凡乌头、附子药汁应冷服,而卢崇汉则认为一定要温服。
关于蓄毒问题,有报导长期使用而无蓄毒现象,有报导怀孕三月孕妇服用一次60克共三剂治虚寒阳越症,而次岁产子体健如常。说明有故而无损,孕妇仍能使用乌附。
白附片是由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而成。
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evl.)Raipaics.的块根。
而禹白附又称为白附子则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Engl.的干燥块茎。因其主产于“关外”的辽宁、吉林等地而得名。它的产量较少,主销浙江及上海。辛温有毒,用于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治瘰疲痰核、毒蛇咬伤等,其药理与以上两种完全不同。
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
附子行十二经,追散失之阳,对于虚烦躁动、昏厥、虚脱汗出、脉缓欲绝、心动过缓、口唇紫绀、畏冷发热、心力衰竭、四肢厥冷、呼吸短促,精神萎顿等症,附子具有兴奋呼吸和血管神经中枢,有强心作用。可用附子一号注射液(消旋去甲乌药碱)加入5%葡萄糖静注。或采用参附汤口服。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舒张压,改善慢性心率失常,可用于阳虚病人的温阳及阴虚者的引火归元。
参附及注射液可用于心肌梗塞所致休克及低血压抢救和因感染、创伤、中毒性休克及慢性病晚期极度衰竭的抢救。
对心血管疾病如眩晕、心悸、自汗、无力起床,血压180/100mmHg,脉搏40次/分的高血压冠心病并发性早搏,用附子10g、半夏20g、瓜蒌60g、桂枝、人参、麦冬、五味子,六剂自汗止。10剂可下床活动,脉率60次/分,血压140/90mmHg。
对于气虚无力,低血压可用附子加补中益气汤治疗。
对中风脱症,昏扑不语,口开眼合,手撒鼾声、遗尿、或四肢清冷、汗出如油或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之症,急投参附汤益气回阳固脱,也常可望转机。
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
附子有镇痛、镇静、局麻作用。附子与白芍配伍利于调气血,调寒热,调虚实可用于头痛、胃痛、腹痛、肋痛、经痛、痹症。如治肋痛陈发加剧,不欲食,舌淡红,苔白滑,肝肋下4厘米,中等硬触痛,西医诊为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高位不全梗阻,胆总管结石,肿瘤,用附子10g、白芍25g、柴胡15g、枳实10g、甘草10g、白术10g、郁金10g,5剂痛减,加陈皮服月余症消失,肝稍触及无触痛,隔日服15剂,二年无复发,如常人参加田间劳动。
六、附子治风痹
乌头与附子为痹症要药,用于风痹的桂枝附子汤,着痹的甘草附子汤,寒风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寒温痹的乌头汤,顽痹的小续命汤都以附子乌头为主药。但川乌草毒性大应配甘草30克同煎,服1-3剂痛止大半即停服,服米仁30克泽泻通草各20克泄毒。
附子用于癌症
“寒凝血脉”是恶性肿瘤,特别是耐药肿瘤的发病机制之一,并在临床实践中证实,具有“温阳散结”功效的附子、乌头合理临床应用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稳定肿瘤病灶,提高临床缓解率。相关基础研究证实:乌头碱体外能逆转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KBV200)的多药耐药性,其抗耐药机制与该成分能够下调多药耐药相关蛋白(Pgp)表达,并通过影响与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多种基因,特别是影响MAPK信号转导系统等途径,最后作用于多药耐药基因(mdr1)而起到抗肿瘤耐药效应。
附子行十二经,破积聚,血瘕,散恶血,活血化瘀有起死回生之功,是必用之品。并加熟地或白芍用以监制,勿使过燥;加入攻下药大黄,元明粉,二丑,槟榔,枳实;为防攻下药苦寒伤脾胃;配伍党参、白术、木香、厚朴、枳壳;及其他止痛、止呕、活血、退热、止汗等药品共同组成抗癌方[7]。
八、附子用于暖肝熄风治老年性震颤
附子温脾肾,肝肾同源,亦有暖肝柔筋熄风作用。泮小骅[5]治一四肢震颤,肌肉跳动,上肢为甚,夜间为多,共济失调,脉细,舌淡胖苔白。西医诊为老年震颤。用制附片12g、茯苓15g、生龙牡各20g,白芍、白术各10g治疗半月发作次数减少,有时1-2天无发作,持续时间缩短,震颤程度减轻,牙齿不打颤,继续治疗数月愈,随访三年未复发。
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
附子有引阳入阴之功,如咽喉肿痛反复发作红肿,施苦塞无功,用滋阴乏效。因蜜炙附子含化咽汁治喉痹或单味附子盐水煮过频呷服,日1-3克治慢性咽炎之咽干痛,或配入养阴清肺汤(生地、麦冬、玄参、丹皮、白芍、贝母、薄荷、甘草)。如一例咽痛二月,服清热解毒药,抗生素无效,口唇绯红,舌淡少苔,咽红肿几成雍塞,舌燥脉细,投养阴清肺汤加附子十克,三剂咽痛消失。附子具潜降浮阳,具有引火归原之妙。复发性口腔溃疡,属虚寒体质者,用附子理中汤取效。对阳浮于上,无根之火上浮无制者,用单味制附子3-6克煎服或醋调外敷足心即效[5]
十,附子治盗汗,自汗
张景岳云:古云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以余观之,盗汗亦多阳虚。阴症自汗或盗汗是气虚皆不可妄用凉药。以败阳气。若阴阳俱虚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主之。若气虚火衰之甚者,用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主之。如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盗汗不止,用百合固金汤,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治疗,配合五倍子调丹田治二月余无效,舌淡苔白脉沉弱。用附子12g、肉桂5g、萸肉10g、五味子5g、黄芪20g一剂汗止,五剂未再盗汗。对年老阳衰盗汗亦可用附子。对自汗症,卫外之阳不固用芪附。脾中之阳抑郁自汗用术附,肾中之阳浮游而自汗用参附。
十一、附子治尿频
对肾阳虚损,膀胱失约尿频,用附子可收捷效。高德元[5]治一35岁女性,尿频尿急年余,每10-15分钟需解小便一次,重则失禁,用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加鹿角霜30克,或淫羊藿20克,附子每剂40克,服一剂好转,三剂而愈。
十二,附子用于治肾病
附子温肾阳,是治疗各种肾病良药。十岁男孩,全身水肿,西医诊为肾小球肾炎,西药治疗不效,尿化验蛋白(+++),红白血球肾炎(+),颗粒管型(+),用制附子6克、白术、茯苓各10克、生姜5克三剂肿退,10剂尿检正常。
曾治一七十五岁男性,下肢浮肿,腹水、尿检蛋白、红白血球、糖、脓细胞俱全,蛋白倒置,面萎黄,纳极差,用西药医治近二月无效。用附子,鹿角霜于温补药中,三剂显效,十剂愈,随访15年仍能在田间劳动。
十三,附子治结节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其凶险程度接近于癌,是医学界的一大疑难病症。多见于女性,好发于育龄妇女,越年青,病情越严重,预后多不良。临床表现为;面部两颊及鼻梁出现蝴蝶状红斑,并发于四肢,伴有丘疹水泡,鳞屑和结节,发烧,关节酸痛,血沉增高,白血球降低,心肺肝脾肾受累,以肾病变为主。对于脾阳虚,水湿泛滥的红斑狼疮患者用强的松三年,病情益甚,用附子25克、黄芪20克、白术、白芍、桂枝、泽泻、萸肉、山药各10克、茯苓皮20克、姜皮3克三剂,水肿减半,腹胀除,后用附子为主方,间断服药愈[5]。对以寒湿型结节性红斑用乌头汤加桂枝芍药知母汤治愈[5]。红斑狼疮从痹症论治基本方为:制川草乌各9克,桂枝3克,玄参仙灵脾伸筋草各10克甘草5克治疗。
十四,附子用治骨髓炎
附子助心肾脾之阳,气行血畅,能增强机体功能,对督脉虚寒的骨髓炎,用附子温经通脉,李超[5]治一34岁女性,右腿不能任地5个半月,西医诊为骨髓炎。用附片、地龙、甘草各10克,白术、桑寄生、姜活、当归、丹参、甘草各10克,丹参、巴戟天各20克,七剂患肢有知觉,十四剂可任地。二十剂后能走一里[5]。
十五,附子用治发热,戴阳症
虚寒阳越,出现寒热往来,发热时身如燔炭,口干渴,饮入则吐。发冷时寒入骨髓,暑日亦欲复被就火,体胖面白,舌淡胖,口淡纳差,小便清长,晨始发热,入夜寒战难眠,用附子、党参、当归、白芍、青蒿、甘草、一剂夜遍体温暖,安然得眠。晨起虽发热,但比往日大减,神爽,再二剂愈。
韩某,因风寒身热不解,胸脘满闷不舒,先解表后清热十几天身有汗而热不解,胸闷更甚,用大量凉药症仍不解。见表情呆滞,语言低微,脉大重按无力,舌黄厚腻,用熟附片、炮姜、砂仁、陈皮、米仁各15克,三剂诸症减,再加吴萸15克,二剂愈。
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的应用
川乌配合肉桂、丁香、冰片、地龙、落得打(积雪晕),隔山香(1:4:1:0.4:0.7:1:0.7研细过120目筛密闭保存)组成生肌膏对骨骼肌损伤,如肌扭伤可大大减少皮下粘边发生率(仅3.3%,对照组止痛消炎膏则为53.3%)。手术患者在切口旁2.5厘米处喷敷,隔天换药,用药10天,皮下粘边发生率为20%,对照组90%,疤痕出现率70%,对照组100%。且疤痕面积少,平均4±3.3%,对照组51.9±20%。明显缩短骨骼肌修复时间,愈后皮下与肌肉无粘连,损伤部份无硬块,肌组织质地与弹性与正常组织相似,能实现无疤痕修复[9]。
十七,附子补虚
气虚用四君,血虚用四物,虚甚者俱宜加熟附。四君四物皆平和宽缓之剂,须得附子强悍之性行之方能成功。附子热毒,本不可轻用但有病病当之,虽暑月亦可用也。但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参地甘草之类以制其刚,斯无往而不胜矣。时珍曰:“附子熟用峻补”。附子温肾阳可补肾阳虚和脾阳虚。阴虚者可引火旧原。与补血药同用,以滋养不足真阴。
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
年老体衰,各种机能减退,而附子有起机能之衰弱,去萎废,有起死回生之功。因此对老年各种疾病,无论外感内伤均可配伍应用。老年外感可用附子配参苏饮(人参,紫苏,半夏,葛根,前胡,陈皮,桔梗,枳壳,甘草)。对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低血压)、中风、痹证、老年震颤、脾胃虚寒,均可用附子而获奇效。
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张果《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仍能健啖(dan,吃),否则体弱不克,寿至九十[10]”(金液丹即为50%硫黄丸,另一半为淀粉)。
附子所含强心物质为Higanumin具有广泛的恢复全身细胞活力效果并使其他药物显示药效。还可增强抗菌素效果[6]。
赵锡武认为“扶阳抑阴”在治疗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病有重要参考价值。他说:以我临床所见,阳虚阴寒之证,实为难辩难治,对年老者要关心其阳衰阴邪旺盛这个特点。有胆量以扶阳救逆,抑制阴邪,常可在危笃之际,化险为夷。
十九,附子配伍与简易方
附子是强壮剂,也是增效剂。附子除与干姜(姜附汤),人参(参附汤),黄芪(芪附汤),白术(术附汤),丁香(丁附汤),米仁(米附汤)等组成二味方外。还常与干姜、甘草配伍(四逆汤)以解附子之毒,也与麻黄,肉桂,生姜,细辛,仙灵脾,葱白,当归,茯苓,杏仁等配伍外,还与大黄,石膏,黄连,龙胆草,栀子,知母,生地,西洋参,白芍,羚羊角等寒药配伍以消除附子的不良药性,具有温凉并用之妙。
1、参附汤:人参,附子,救脱回阳。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强。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急煎尝。
2、芪附汤:黄芪、附子,治盗汗。
3、术附汤:白术、附子,散寒去湿止痛。
4、姜附汤(伤寒论方):干姜、附子。主治泻痢,脉微,胸背痛。
5、丁附散:丁香、附子,治反胃呕逆。
6、米仁附子散(伤寒论方):米仁、附子,治胸痹痛剧。
7、四逆汤(伤寒论方。通脉四逆汤,干姜倍之):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四逆汤(用)附草姜,大汗亡阳四肢冷。吐痢腹痛口不渴,救逆回阳赖此汤。
8、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
9、近效术附汤(白术附子汤,伤寒论方):白术、附子、甘草。
10、麻附甘草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甘草。
11、芍附甘草汤(伤寒论方):芍药、附子、甘草。
12、麻附细辛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细辛。
13、大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方):大黄、附子、细辛,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14、三仙丹(长寿丸):川乌一份、苍术二份、茴香三份。
15、米附败酱散:米仁、附子、败酱。治肠痈疮痈。
16、附子泻心汤(伤寒论方):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17、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白术。治风湿骨痛。
18、桂附汤:桂枝、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19、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20、四味回阳饮:人参、附子、干姜、甘草。治虚脱。
21、四维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乌梅。
22、茯苓四逆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茯苓。
23、乌头汤:制川乌、芍药、黄芪、甘草、麻黄,散寒去湿,止痛补气血。
24、真武汤:白芍、附子、白术、茯苓、干姜,温阳利水。
真武汤,温肾阳,附术茯苓芍药姜。恶寒腹痛体浮肿,肢重疼痛变安康。
25、附子汤:人参、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祛寒化湿。
温经助阳附子汤,参苓芍术同煎尝。体痛背寒肢又冷,手足风湿服之康。
26、附子理中汤(丸):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治脾胃虚寒。
27、温脾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大黄。温补脾阳。
28、六味回阳饮:人参、附子、干姜、甘草、熟地、当归,治阴阳将脱。
29、镇阴煎:桂附、熟地、牛膝、泽泻、甘草,治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大吐大血。
30、金匮肾气丸:肉桂、附子、地黄、泽泻、丹皮、茯苓、山药。
31、桂枝芍药知母汤:肉桂、附子、白芍、白术、知母、防风、生姜、甘草、麻黄,
32、小续命汤:人参、附桂芍术防姜草,麻黄,杏仁,防已,祛风寒湿痹。
风湿关节痹通-----四逆汤加桂枝,细辛,茯苓
田某,女30
岁。患风湿痹通证,右手关节疼痛发麻,自觉骨间灼热,但又见寒生畏。病十余日,曾服四逆汤加白术,当归等剂,疼痛忽轻忽重,固着肩肘,痛甚不休。吴氏审病查方,认为乃风寒湿邪杂合而至,阻碍经脉,阳不足以运行通利关节,不通则痛。虽应用姜附之辛温以化散寒湿,然杂以当归,白术之雍补滋腻,犹如闭门捉寇,遂使邪气难化。依照前方去当归白术加入桂枝,细辛,茯苓治之;附子60克,干姜15克,桂枝24克,细辛,茯苓,甘草10克,一劑显效,二劑霍然。
本文转载自舍得
附子,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大毒。大者为天雄,小者为川乌。天雄过热,不可用;川乌热太劣,不若附子之适于用也。
制法: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不必去皮脐尖子,正要全用为佳。取甘草至仁,以制不仁也。
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安抚镇静也。去四肢厥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畏之而不敢用,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要在人辨寒热阴阳,而慎用之也。
夫附子,阳药也,以阳治阴,最为相宜,以阳治阳,自然相恶。阳主热,而阴主寒,有如冰炭,何至错误。惟阳似阴,而阴似阳,以假乱真,往往杀人,惨于刀刀也。我今辨阴阳寒热之殊,使用附子者尽生人,而不再误杀人也。阴热之症,乃肾水之耗,而肾守之火不能下安于肾宫,上冲于咽喉口齿之间,其舌必滑者也。论理大补其真阴之水,水旺而火又不归。然而,徒补其水,火虽少衰,终不能一时骤降,少用附子,同肉桂入于六味地黄汤中,大剂冷服,下喉而火即消,归下肾内,上焦之热,尽化为清凉矣,此用附子以治阴热之秘法也。阳热之症,乃心火之盛,移于其热胃中,发狂而大叫,或失神而谵语,手足反现冰冷,而胸前膈上多有发斑者,必大渴呼水,而舌苔或红、或黄、或灰黑,必燥而峭,开裂成绫者也。论理不必从治,竟用三黄石膏直治其火,火泻而肾水不干,可免亡阳祸。然火过于旺盛,用大寒之药,恐致格拒,尚不入加附子一片,重一分,入于三黄石膏汤中,以火从火,引苦寒之药下行,而不相背,热性过而寒性发,自能泻火邪于顷刻矣,此用附子以治阳热之秘法也。阴寒之病,乃寒邪直中于肾经,此伤寒之卒病也。肾受寒邪,命门之火自不能藏,欲遁出于躯壳之外,而寒乘胜追逐,犯于脾则腹痛,犯于肝乃胁痛,犯于心则心痛,或手足青者有之,或筋骨拘挛者有之,或呕或吐,或泻或利,甚则身青袋缩,死生悬于反掌,真危急存亡之秋也。探其舌必滑,急用附子二三钱、人参五六钱或一二两、白术一二两、干姜二钱,同煎服之,下喉而阳回寒散矣,此阴寒用附子之法有如此。阳寒之病,平素伤其脾胃之气,不能荣卫于一身,以致风寒但犯,发热恶寒,喜卧而不喜语言,喜静而不喜纷扰,与之饮食,又能知味,身虽热,而神思甚清,脉必细微,气必甚怯,此阳气不足,而邪乃中之也,其舌虽干而必滑,急用理中汤加附子一钱治之,正气足而邪自散矣。温甘除大热,非此之谓欤。阳寒用附子之法,又如此。知此四治,触类旁通,断无误用之失矣。
或问附子有毒,用之得当,可以一服即回阳,有毒者固如是乎?附子之妙,正取其有毒也。斩关而入,夺门而进,非藉其刚烈之毒气,何能祛除阴寒之毒哉。夫天下至热者,阳毒也,至寒者,阴毒也。人感阴寒之气,往往至手足一身之青黑而死,正感阴毒之深也。阴毒非阳毒不能祛,而阳毒非附子不胜任。以毒治毒,而毒不留,故一祛寒而阳回,是附子正有毒以祛毒,非无毒以治有毒也。
或问附子入之于三生饮中,救中风之垂绝,何以必生用之乎?此实有妙义存焉。夫中风,非风也,乃气虚而痰塞于心中,故一时卒中,有似乎风之吹倒也。若作风治,十死九矣。必须用人参为君,附子为佐,加之生南星、生半夏、生姜,而后可以开其心窍,祛逐其痰涎,使死者重生也。世人皆以为人参之功也,苟非附子,何以推荡而奠宁哉?然此时用熟附子,正恐未必神效,往往有缓不济事之忧。必生用之者,取其无所牵制,则斩关突围而入,自能破劲敌于须臾也。药中用霸气而成功者,此类是欤。
或问参附汤之治阴寒直中,又救一时之垂绝者,何以又不用生附子耶?夫熟附子之治直中阴寒也,欲救其回阳也。阴寒入于至阴之肾中,祛命门之火出外,而不敢归宫,真火越出,而阴寒乘势祛逐,元阳几无可藏之地,此时而不大用人参,则元阳飞出于躯壳之外矣。然而徒用人参,不佐之以附子,则阴寒大盛,人参何能直入于腹中,以生元阳于无何有之乡?既用附子,而不制其猛悍之气,则过逐阴寒,一往不顾,未必乘胜长驱,随阴寒而尽散热,必元阳无可归,而气又遽亡。故必须用熟者,同入于人参之中,既能逐阴寒之外出,又且引元阳之内归,得附子之益,去附子之损,所谓大勇而成其大仁也。
或问附子阳药,宜随阳药以祛除,何以偏用之阴药以滋补乎?盖附子大热之品也,入于阳药之中者,所以救一时之急;入于阴药之中者,所以治久滞之病。凡阳虚之症,宜用阳药救之,故附子可多用以出奇;阴虚之病,宜用阳药养之,故附子可少用以济胜。阳得阴而功速,阴得阳而功迟,各有妙用也。
或疑附子之功,有以少而成功者,又是何故?夫急症宜多,而缓症宜少,此用附子之法也。但古人有用附子止一片而成功,非藉其斩关夺门之神也。盖附子无经不达,得其气而不必得其味,入于经而不必留于脏,转能补气以生气,助补血而生血,而不至有增火增热之虞,反成其健土关胃之效也。
或问附子何以必得人参以成功,岂他药独不可制之乎?夫人参得附子则直前,无坚不破:附子得人参则功成,血脉不伤。至于他药,未尝不可兼投。然终不知人参与附子,实有水乳之合也。
或问缪仲醉论附子之害,其言又可采否?噫!仲醇之心则仁矣,而论证尚未尽善也。如言外寒,脾阴不足,以致饮食无味,喜饮冷浆及鲜果,血虚腹痛,按之即止,火炎欲呕,或干霍乱,或大疟寒热并盛,老人精绝,阳痿,少年纵欲伤精,阴精不守,精滑,脑漏,妇人血枯无子,血枯经闭,肾虚小便余沥,梦寐纷纭,行履重滞,痹症,中风僵仆不语,中风口眼歪斜,中风言语蹇涩,中风半身不遂,中风痰多神昏,阴症痈疽未溃,其三十一症,皆必须附子,十补阴,三补阳,始能夺命奏功。仲醇一概戒人勿用,庸医执滞不通,坚信不用附子以回阳,又何以生阴以续命乎?虽仲醇过于谨慎,与其乱用杀人于顷刻,不若烦用以听其自生。然病实可生,任其悠忽,因循失救,而奄奄坐已,又行医之过也。铎所以将仲醇所忌七十二症之中,摘其宜用附子者,表而出之,以亦其救病之延生,勿坐视听死也。
或问缪仲醇之过慎,未必非全生之道,吾子以其所忌者,摘出以交之,必自万一杀人,过不在子乎?嗟乎,仲醇之所慎者,正病所不必慎者也。岂独不必慎,实症之不可慎者也。宜慎而不慎,与不可慎而又慎者,非至中之道也。
凡是寒凉、湿毒、生冷之物都要忌口。
肉类:蟹、海螺、鹅、鸭、鸡蛋清、鳄鱼肉等
蔬菜:竹笋、芦笋、红萝卜、白萝卜、苦瓜、南瓜、番茄、茄子、白菜、芽菜、西洋菜、菠菜、紫菜、通心菜、海带、海菜等
水果:甘蔗、雪梨、香蕉、木瓜、山竹、橄榄、芒果、柑子、橘子、西瓜、哈密瓜、李子、杏、荔枝、猕猴桃、无花果、海底椰等
菌类:鲜蘑菇、冬菇等一切菌类(因为它们都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长,性属阴)
豆类:黄豆、豆腐(加了寒凉的石膏或卤水制作)、腐竹、豆浆、黄豆芽菜等黄豆制品
绿豆、粉条、粉丝、绿豆芽菜等绿豆制品
饮品:葡萄酒、米醋、冰冻饮料、雪糕等
汤类:鸡汤、菜汤、瓜汤
乍一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可吃的,其实不然。可以吃些养血、性温补或平和的食物,只是要重新去发掘。比如:
肉类:牛肉、羊肉、猪肉、鸡肉、鱼肉、蛋黄(要是连鸡蛋清一起吃,我就是把姜剁碎了,再和鸡蛋一起炒的。用姜去了蛋青的寒凉)等
蔬菜:荷兰豆、豆角、西兰花、菜心(菜苔)、韭菜、青椒、土豆、洋葱、蒜苔、节瓜(毛瓜)、白瓜、甜豆等
水果:桂圆(龙眼)、榴莲、枣子、苹果等。(在冬天里,我几乎不吃水果的,也没有出现营养缺乏。正常在冬季里也不出产水果的,现在冬季里出产的水果,都是反季节种植,或是异地空运的。)
果仁和豆类:红豆(不是红小豆哦)、花生、核桃、板栗、开心果、芝麻等
汤类:猪肉、牛肉、羊肉、鱼肉等净肉汤加姜片。或者可以加些养气血的药材汤料淮山、桂圆、枸杞子、红枣等
饮品:喝得最多的是温开水,不必给身体过多无谓的“营养”。像咖啡、奶茶、运动维生素饮料、碳酸饮料等等,添加了色素、香料、防腐剂的各式饮料,对身体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还有就是在做菜的时候,都加姜片。特别是蔬菜类更要多加姜片,尽量是热油爆炒,这样可以增加火气,减少寒气。不要害怕上火,而总是清水煮菜,没油没盐的吃。或者是做成沙拉生吃,对于虚寒的人,尤为不好。在觉得胃寒或者怕冷的时候,打点红糖姜汤或者是姜蛋汤、胡椒汤,就可以帮助驱寒的。
王正龙:服用“回阳”药物的排病反应细解
/zhjcjx/pxb/dyfyqjcxdqksm.htm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衡山派的治伤良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