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到了,秋天还会来嘛。

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_百度知道
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提问者采纳
冬天还会远吗,我们对新人的祝福饱含了对他们将来的祝愿和期望,来看看我们准备的祝福语吧,也希望我们的祝福能给新人带来幸福?答炸睁角伤击宅央庸杜贪沙隔顿选新婚总少不了祝福秋天来了..
提问者评价
杂曲351完整版
/9作于深圳上沙
词曲:钟艺成(小飞)
和声参考:烟花易冷(严重声明:参考的和声不属原创部分。)
简单小样(求合作的歌者,编曲,音乐制作人)
秋天来了冬天离我们还会远吗
落叶预告秋意渐浓灰色的忧伤
无力的梦呓只有你能懂
爱得太深真的需要冷一冷啊
落花流水缘起缘灭覆水难收
其他类似问题
秋天来了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冬天已在旁啊,秋天来了
有句话叫“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给人们以希望,让人们在严冬的压榨下燃起希望的火焰,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接春天的到来,然后是“春雨春江春水流,春花开在春枝头,春鸟趴在枝头叫,牧童杨笛赶春牛”。人勤奋,天作美,和谐盛世任意挥,美!
笔者之所以说,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不是不向往春天,而神州之春天犹如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计划,春的口号,春的市场,催生了一个叫春的城市,被人们耻笑之后,人们把“春”和“骚”联系在了一起,一年的事都办不了,还着手千年规划,真是笑掉大牙。春天的新芽太嫩,成不了气候,往往还被踏青的人们踩进泥土。野火能烧尽,春风吹不生。
今年,炎热的夏季让人经历了许多个N不遇,空调风扇脱销。每一个嘴张的像蛤蟆一样的人都希望降温,秋风扫来,温没有降;秋老虎肆无忌惮的伤害着人们的肉体和心灵,整个神州被蒸了。时间老人是最好的裁判,树叶黄了,北京的香山红叶惊起了大明湖畔的野鸭,海鸥早已绝迹了。只有汉鸟,咿咿呀呀的吟唱者一江春水向东流,小鸟们哪知一场秋雨一场凉!
秋天本来是收获的季节,放开的小姐乱了辈分,农作物被转基因技术杂交之后,季节就乱了,春不像春,秋不像秋。各种各样的杂交品种尽情地绽放自己的身段,搔首弄姿,卖弄风情,等待着下一个基因嫖客的到来。只有那沉甸甸的谷子,越是成熟,越是把头压得很低,很低
只有冬如故。之所以觉得冬天不远,渴望冬天,是冬天给了人美丽的遐想,还有“眼不见为净”的哲学思维。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洁白的雪花掩盖了世间的所有丑恶、龌龊和肮脏。让一部分人先静一静心,梳理一下头绪和思绪,人们不会因为烦闷燥热而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判断,也让年轻学童感受雪的美丽,而不是人间的屠戮,也让善良的农民兄弟在万籁俱寂、白雪皑皑之后重新看看灰太狼和喜羊羊的和平友善,更待阳春三月后,见得阳光的和见不得阳光的全都暴露的世人面前,让大自然选择他的去留
等待着,等待着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张曙光:我们为何不说“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_百度知道
张曙光:我们为何不说“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提问者采纳
我们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不说,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这难道是一个问题吗?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大问题,涉及到必然性,涉及到辩证法,更涉及到我们的生命与自由,涉及到人生的矛盾与问题。 在北方,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缺一不可。这是自然的规律。 人来自于自然,自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靠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为生。所以,人不能不适应包括自己肉身在内的自然规律。 人有生就有死,只生不死或只死不生,都做不到,这是自然规律。即使做得到,也未必是好事,想想尧舜禹孔孟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比他们更古老的人,一代一代又一代,与我们同在,这地球恐怕早就撑破了,也就谈不上我们了。 北方如果冬天不象个冬天,细菌冻不死,那开春人就要生病了。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自然的就是合理的,或必然的就是合理的,甚至美好的结论。古人就是以自然秩序作为人类自身行为秩序的标准的。 然而,到后来,人们对它的理解越来越不同了,甚至觉得这个标准本身有问题了。 我们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不说,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为什么?这不都是自然规律吗? 然而,人的意识和行为并不只是考虑自然规律,符合自然规律,他还要考虑自己生命的需要与愿望,做事尽量地符合自己的目的。在自然规律和人的目的之间,是有矛盾的,所以人就有了价值选择问题,对自己生活于中的现实环境,既要作“事实描述”,又要作“价值评价”,前者可以“冷眼旁观”,后者则体现人的“态度”。 虽然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人都要经历一遭,但并不意味着人没有自己的态度,没态度,人就不会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样的话了。即使有态度即价值的倾向性,人也一定要勇于承认事实,知道秋天来了,冬天也就近了,从而为越冬做好准备,也经受锻炼。如果说前者属于情感、主观,后者就属于理性、客观;情感与理性、主观与客观,人缺一不可。但是,如果大自然中有四季如春的地方,有四季如冬的地方,那人类,至少多数人更愿意生存于前者而非后者,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是生命的绽放,严冬一片肃杀,更接近于死亡。 人有生就有死,生是红喜事,死是白喜事,但这死必须是寿终正寝,且亲人总会伤感,不同于家里添了丁口,有了生气,只要养得起,全家就会喜气洋洋,否则也不会有生死的“红”“白”之分了。你来祝贺,就不能说“这孩子必有一死”这样的“大实话”,要说祝愿的话,祝愿给人以希望、以鼓舞。当然,反过来,如鲁迅所讽剌的,如果人们把愿望当真理,听不得逆耳的真话,对自己也有害无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有这个问题。 所以,人既要知道自己必有一死,就要理性地对待生死,而这“理性”也决不意味着,因为知道死是必然的、躲不过去的,于是就积极地“顺应”这“规律”,让死神早日降临。而总是盼望从幼至壮,让生命尽可能地充实有光辉,老了也想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谁会说,反正我50岁或60岁了,死了算了!只要不是百病缠身,生不如死,就不会有人这样说。 人也不会为了顺应自然规律,冬天不穿棉衣、夏天不避骄阳。 当然,如果反过来,人非要做逆自然--逆天的事,忘了自己也是生物,属于大自然,今天“征服”这座山,明天“改造”那条河,甚至为了资源狂开乱采,把大地搞得千疮百孔,绿洲都成了沙漠,那也是自取灭亡。 所以,我们的古人早就总结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哲理。这也就意味着,人的意识和行为要在自然与自己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和平衡,不能太片面、太偏颇,偏到任何一边,都会造成问题,甚至灾难。 于是,这就涉及到人类自身也就是社会历史的规律或必然性了。 有人怀疑社会有规律或必然性。应当说,与自然规律或必然性完全一样的“规律”或“必然性”,社会是没有的,有的话,人类就不是人类而是动物了。但是,作为自然规律或必然性的转换形式,即不断地生长出应然性和价值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越来越接近的必然性,社会是有的,它来自于人自己的能力、愿望与目的,来自于人不断地成为人的历史,特别是他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包括从战争不断地走向公平竞赛的交往关系。因而,人的确有一个认识并适应社会历史规律或必然性的问题,这既是人对自己可能性的发现和开显,也是个人或集团对民族或人类的行为趋势的适应。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也充满了矛盾。 人类大都经历过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化,这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中就有必要性,因为它表明了人只要有条件,就会从自然走向自为,从群体依赖走向个体的独立自由。但到了父系社会,男性家长有了较大的独立自由,家庭成员还没有,这也可以说是必然的,甚至由此产生在婚姻等问题上,子女的悲剧,尤其是女性的悲剧,也具有必然性。但我们可以问,这悲剧是合理的吗?合理的话还叫悲剧吗?即使在当时,家长难道不能开明一些,尽量地理解并尊重子女的意志和选择吗?不应当思考导致这悲剧的制度因素即家长制的问题吗? 后来的自由民和奴隶之分,也是必然的,相对于之前的状况还体现了人道性、进步性,因为由外族俘虏变成的奴隶,过去是要被杀掉的,现在保住了生命,当然合乎人性。所以,做了奴隶的俘虏会感到庆幸,乃至感谢主人的不杀之恩。然而,久而久之,奴隶们就不会那么满意了,他们也是人,也有自我意识,一旦他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也是人,不是天生的另一种人,他就不仅要活着,也希望象自由人一样活得自由,于是就会反抗,于是也就遭到镇压,这也是“必然”的。但这样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种基于对立、对抗的必然性,人们如何去适应?谁的行为是合理的?奴隶们是反抗压迫算符合这必然性呢,还是逆来顺受算符合这必然性? 现代中国人,大都是从黑格尔那里懂得了必然性和辩证法,中国也有源于易经的阴阳、乾坤、水火、山泽差异互动的古老辩证法,然而,这个辩证法后来成了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主导甚至主宰,被“三纲”所绑架,成了反辩证的决定论。黑格尔是不简单,他的辨证法是针对分化和对立、针对思想的主观性片面性的,他要靠矛盾的辩证关系把对立的各方面统一起来,为此他给了人们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视域。然而,作为“绝对精神”之本性的辩证法,又是天然地指向一元绝对的,服务于形而上学的,如其所言,形而上学都是一元的。这样,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也就只能屈从于一元绝对,谈不上将其打破,也看不到真正陌生的、异质的和偶然的东西的重要性了。 这当然更能得到代表一元绝对的领导如教皇的认可。那么,对那些被放逐到整体之外的人,那些为了个人的独立自由而精神分裂或被牺牲掉的人,那些本来就不属于你这个整体的人,一元绝对就失效了。失效没关系,辩证法可以帮忙,辩证法教导他们要懂得“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命运:正反合地辩证一番的结果,你就会对一元绝对表示臣服,而对自己的主观、相对和片面不满甚至忏悔了。 解放后的中国人,受黑格尔主义,特别是他那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因为它是必然的”影响真是太深了,深到成为束缚的地步,至今也难以从中超越,因为这个绝对主义加上辩证法,似乎成了恢恢的天网,谁也逃不出。这里面当然包含了历史的真理。然而,如果我们至今仍然对它深信不疑,奉为圭臬,意识不到它的问题,则表明我们作为东方人还没有走出自己的历史,还没有走出自己的传统观念。什么历史?什么观念?与黑格尔主义极其接近的整体主义的历史和观念。如果说黑格尔的绝对主义什么都好,就是缺少与之对垒的相对主义,他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也应当加上一句“凡是现实的也都是不合理”的,那么,东方传统的整体主义什么都好,就是缺少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所以才出现大量的个人悲剧。 这种悲剧,在苏联,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都常演不衰,如布哈林这样的大理论家,即使被自己的组织所冤枉,也认为这冤枉是合理的;只要组织需要自己做出牺牲,自己就应当为之献出生命。无论如何也要“维护大局”、“维护整体”、“维护领袖”,是东方传统的也是东方革命的价值准则,政治伦理准则。而中国一些远不如他的理论水平高的右派,更是声称“娘打孩子,孩子能怨娘吗?”体现了血亲关系渗入政治的中国特色。我们知道,产生黑格尔主义的德国和欧洲,早己走出这种绝对主义的辩证法了,他们推崇的是“否定”、“星丛”、“延异”、“游牧”,是一种让每个人都能保持自由和独特性的秩序了。而俄国人也正在走出黑格尔主义。 我们呢,是否也应当走出来? 笔者发现,某些还是很有学问的学者,之所以对毛泽东无比敬仰,或“理性”地给出高得不能再高的评价,就在于他们认为毛泽东体现或代表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规律,也就是社会的必然性,而必然性是不讲什么温情或人道的。所以,他们不是感情用事地尊崇某个领袖,而是站在历史的规律或必然性上。历史发展不是从来伴随着血与火吗?如果在乎死掉一些人,那就不要干什么事业,特别是政治事业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还会搬出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们认为自己真理在手,所以也就正义在手,所以也就不怕被人说是独断或武断。 孟子当年讲,“杀一无辜,行一不义,而得天下,不为也。”当时和后来的诸侯与帝王,都嘲笑他迂腐的不能再迂腐了。笔者也认为,这个标准太高,行不通。然而,孟子这句话只是表示他的所谓迂腐吗?它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它的意义在于为政治伦理树立了一个批评的道义标杆,一切有良知、负责任的政治家和军事领袖,都应当尽量地减少无辜者的牺牲,哪怕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这也正是人们尊敬刘伯承元帅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某些人看来,因为领袖人物的某项决策,死一些老百姓,哪怕几百万、上千万,为前所未有的新事业、新世界的开辟“做试验”,是正当的,至少可以谅解。如同一位左派学者所说,大象走路,还能在乎践踏一些花草、踩死一些蚂蚁?按照这种“负有天命”的伟大人物和“不值一提”的小人物的二元对立、一元主宰的逻辑,他们实际上对斯大林,对历史上一切杀人如麻、却“建功立业”的政治人物,也都是敬仰有加的。这种思想认识,与俄国当今的领导人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己构成了鲜明的反差,更不要说多么落后于现代自由平等仁爱公平的价值观了。 历史的必然性本身也是历史性的。那些似乎肯定历史性就要无视民众牺牲的学者,是否仍然生活在一个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代呢?或者他们认为这个时代并未过时,还是“必然的”因而是“合理”的? 且不说这些领袖是否真正体现或代表了历史的必然性,即使他们顺应并强化了某种历史的必然性,每个人,也都有不容随意被牺牲的权利,也都有基于自己生命与人格的正当性和尊严,尤其是到了20世纪、21世纪,即使为了未来的理想牺牲当代,为了多数人牺牲少数人,也是不能被允许的。因为这不是战争年代,而是和平时期了,第一,谁赋予了你这个权力?第二,没有了当代还有未来吗?多数人不正是少数人构成的吗?文革批判打倒“百分之五”的结果是什么?是几乎人人遭殃。 所以,我们也不能容许以“改革开放”、“社会转型”--虽然它们也是合乎现代历史规律的--的名义,提出什么“牺牲一代少女”、“让腐败当润滑剂”,或者为了“GDP”,对安全、对生态、对道德不管不顾。那我们的确应当象当年小平同志一样质问:经济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 善、道德和正义,本来是有它的相对独立性的,而今,这种独立性不是动摇、削弱了,而是更加挺立了,否则,各个现代国家就不必讲什么价值观,比赛谁的价值观优越了。 所以,日本一些人为其二战侵略罪行辩护,声称我们没有什么可反悔的,无非是我们战败了,如果战胜了,我们自然就是合法的、正确的,还是伟大的!当今的美国、澳大利亚,都是白人的天下,都是从土著人那里占领来的,国际上哪个不承认他们的合法性了?这话对吗? 放在17、18世纪之前,许多人都会说对,都会承认这话有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道理。然而,到了19世纪、20世纪,现在则到了21世纪,这话还那么有道理吗?过了两三个世纪,一二十代人,人类白活了吗?只要没白活,那就只能说这是强盗逻辑。 在“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必然的都是合理的”观点里面,有无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子呢?或者说它也是催化社会达尔主义产生的思想因素? 这值得我们思考,尤其是迷信宏观整体的社会历史规律和必然性的学者们思考。如果必然性本身就是矛盾的、历史的,那么,我们也完全应当依据矛盾和历史的观点看待必然性,马克思就曾严厉批判了超历史的抽象的社会规律,提醒读者注意并强调了必然性的“历史性”。 否则,非历史地看待甚至迷信整体的必然性,不知哪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那“理当”被“牺牲”掉的少数人、个别人。这方面的教训己足够多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完美的世界上,这个世界也永远不会完美,我们的确要有冷静的理性,不要给自己制造根本实现不了的幻象,头脑不能发热。然而,我们又必须有热心、有善意、有愿景。头脑是冷的,心是热的。这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面,人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如果反过来,心是冷的,而头脑发热,那地狱就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孔子当年感叹,中庸不易;我则要说,辩证不易!做理论的、搞政治的,都要谨慎啊!因为它关乎着人的生命!
其他类似问题
张曙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么
&温度降得有些突然&
夏天大概就这样走了吧& 走了或许就会有点想念&
不过蛮喜欢这个温度的& 只是不要有连绵不断的雨&
如果再出点太阳那就更好了
一转眼一晃神过掉了第一个没有暑假的日子&
每天汗流浃背从南穿北的挤着公交& 完全不舒服&
也会碰上RP爆发的时候& 连续一两个礼拜的早晚搭顺风车 感叹一个还是有车好
一定要去考个驾照来的
&过去的夏天在我就身上就留下俩字:古铜& 呵
也赶一把国际潮流喜欢秋天& 因为秋天…发生过很多事&
秋悲用在我身上其实蛮不搭调的 不过总归有一点类似 即使这样还是很喜欢
前些天收到大红袄去远方的消息& 又走了一个&
为什么人家都有勇气出去闯& 而我就不可以呢&
这个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还是挺让人牵挂的么& 以前说过一定要去的城市 至少目前看来是只能想想了
报了个造价员 早晚要考的& 2个月& 我很少非常认真的学习
不知道这次又会怎么样 有人说找个好工作现在是最重要的 对啊 没找到的时候会迷茫
其实找到了如果不称心的话也会迷茫的&&
昨天把头发剪了剪 我从来剪头发都是心血来潮 说走就走 刘海又修短了 某人见了我就说一句:你所有的失败都是没有经过我的意见!囧
可是我觉得还好呀 恩 下回我听话
终于久违的睡到了自然醒& 舒舒服服的过了一天&
十分惬意& 有的时候下下大雨也还满不错的&
下午接到快递& 我果然不适合西瓜红 被某人言中& 再囧
晚上没有吃饭& 现在很想吃酸辣粉丝 可是娘不批准&
好想念某文& 如果现在在的话 不仅不用担心批不批准&
而且还不用我动手& 简直爽歪歪
办公室的椅子被某个死孩子折腾断臂了& 残椅把咱俩坐在地上笑抽大半天 结论:果然重量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