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问题

当前位置: >>>
中医学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结构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不是极限真理,其认识成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自身的不足。因此,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之后,仍需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实践,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才能实现自身发展。
●基于近百年中医发展之规律,参考西医之发展,设想医学体系结构无论中医、西医都以分为基础医学、应用医学、工具医学、医学工程技术四部分为妥;结构主要是抓学科基本概念、命题陈述及其相关性研究,重在抓知识点、逻辑结构。
●西医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而中医相对而言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拿来&和&研究&方面较为落后。中医在宏观辨证角度之优势是西医值得学习之处,但中医在&微观&指标纳入方面必须学习西医之长。二者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中医人应切实增强发展的意识和责任,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外既不落后于世界健康医学之趋势,内又不失中医学固有之血脉,博采古今,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继承创新,更好地彰显&中国式&特色优势。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两会专访中明确回应:&中国式办法&离不开中医药。思路决定出路,在两种医学走近、融合的背景下,我们现代中医人为更好地发挥&中国式办法&的作用,该如何发展中医呢?
中医学要从其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魂&和&中去思考其发展。这里,不能不看到中医学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不能把党和国家对传统中医学的扶持理解为中医学已有突破性发展。我们要充分把现代科技手段、科技语言与传统中医学&和&起来,执着无悔,促其发展。根于&和&之事物,应是开放的、运动的、兼容的、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排外的、保守的。中医理论之基础《黄帝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所言&阴阳和,故能有子&及《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言&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正是&和&&动&的生动体现。当然,两千多年的传统理论,要想在短时间内从整体上使其得到突破性发展十分困难,也不现实,但对于我们后学者,应坚定信念,执着无悔,充分运用&和&之精魂,全面规划,统筹发展,一方面继承整理,在实践中进行经典引申;另一方面兼容新知,使之不断发展提高,以达与时俱进,提高疗效,造福人类。
但是,运用&和&之精魂,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相&和&。我们应该正确发扬&和&之精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致新,发展中医学新体系结构,为中医学的正确发展做出贡献。
树立中医学体系的科学发展观
回顾近百年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临床实践为源泉,以经验总结、经典开发与兼容新知为途径,以提高疗效为方向之中医学,其基本理论体系结构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不是极限真理,其认识成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自身的不足,存在着一些和现代医学不相融合的方面,导致了中医药学在世界医学领域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中医药学在大多数国家尚未得到法律上的承认,在医学领域中学术地位不高,甚至未被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完全接受。这就限制了中医药学的发展,阻碍了中医药学走向世界。因此,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之后,仍需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实践,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才能实现自身发展与生机勃勃、阔步前进的现代医学科学体系并驾齐驱,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百年来,尤其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学科学和与医学相关的科学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要发展中医学,除了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提高其治疗效果外,还必须结合临床,通过科学实验,逐一地弄清其原理。几十年来,我国在针麻原理和经络感传现象、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活血化瘀治疗方法的作用原理、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和中药归经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有益进展。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医学不仅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而且以往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被充分认识和揭示的科学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手段的发展、研究的日益深入,能够被逐渐揭示。
正如《矛盾论》说:&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恩格斯讲:&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为此,基于实际情况,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中医新体系结构。
发展中医学体系的思考
发展中医学体系结构的构想
医学体系结构之分法,前人有论及,有分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也有分为基础医学、应用医学及预防医学的。《辞海》解释,&体系&指若干个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一个整体;&结构&指多个部分的配合、组织。据此,如要构筑医学体系结构,既要从宏观角度,又要从微观角度来分析。宏观、微观像&阴阳&一样,宏观之中有微观,微观之中又有宏观。所以,只能概要陈述其模式,故基于近百年中医发展之规律,参考西医之发展,设想医学体系结构无论中医、西医都以分为基础医学、应用医学、工具医学、医学工程技术四部分为妥;结构主要是抓学科基本概念、命题陈述及其相关性研究,重在抓知识点、逻辑结构。现把设想之体系结构简介如下。
近代医学经典体系结构经过发展,演变为现代医学发展体系结构,二者在基础理论医学、应用医学、工具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上均存在较明显差异。
具体而言,基础理论医学经典体系结构的中医学包含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法)、摄生、中药(制剂)、方剂等;西医学包含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原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发展体系结构的中医学层次分明,呈递进式,每个层次又包含多个方面,如第一层次的中医前期奠基基础包含医学哲学、医古文、文献学等,第二层次的中医&引导性&基础包含中医学导论、中国医史学、中医教育学等,第三层次的中医专业基础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第四层次的中医经典理论包含四大经典、中医各家学说等;西医学在原有经典体系结构基础上又出现了生物物理学、医学遗传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
应用医学经典体系结构的中医学包含内科、妇(产)科、儿科、针灸、耳、鼻、喉、眼、按摩、伤科等;西医学包含诊断学、治疗学、内科学、外科学、精神病学、妇(产)科学、护理学、预防医学等。发展体系结构的中医学学科的专科性更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出现了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针灸学、外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推拿学、食疗学、护理学、康复学、优生学、亚健康学等,同时本学科内的划分也更为详尽,如内科学分为热病、急症、肿瘤学等,针灸学分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麻学、治疗学等,外科学分为皮肤科、肛肠科、急腹症等;西医学在原有经典体系结构基础上又出现了康复医学、法医学、特种医学、放射医学、性医学等,本学科内的属性划分同样增强,如特种医学包含成瘾医学、水下医学、航空医学等。
工具医学经典体系结构的中医学包含哲学、天文学、数学(浅)、地理、物化知识方法(浅)等,西医学包含哲学、数学、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统计学、生物电应用等。发展体系结构的中医学又增加了统计学、科研方法、计算机应用、系列诊疗技术应用等并在不断由浅入深发展着;西医学在原有经典体系结构基础上又出现了生物力学与磁学应用、激光医学应用、介入医学应用、网络医学应用、超声医学应用、核医学应用、冷冻医学应用、生物工程应用、计算机应用(深)等。
医学工程技术经典体系结构的中医学物化知识技术较浅,西医学包含实验技术、显微镜技术、X线技术、听诊器技术、生物电技术、体温计技术、膀胱镜技术、检眼镜技术。发展体系结构的中医学物化知识技术不断深入,而且系列现代诊疗新技术也由浅入深;西医学在原有经典体系结构基础上又在生物力学技术、介入医学技术、网络医学技术、激光医学技术、超声医学技术、核医学技术、人工器官技术、生物控制技术、冷冻医学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深)等方面不断发展着。
中医学发展展望
从以上简略概述可看出,西医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而中医相对而言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拿来&和&研究&方面较为落后。因此,应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视,尤其在工具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方面。工具医学也就是拿它借而用之;医学工程技术则要深入钻研他物机理并兼而用之。中医在宏观辨证角度之优势是西医值得学习之处,但中医在&微观&指标纳入方面必须学习西医之长。
学习借鉴西医对某些疾病认识上的深入之处
由于西医的迅速发展,西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已潜移默化于人们意识中,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主要是西医内容,患者找中医看病多半也是诉说西医病名或现象,因而中医也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西医知识,在正规中医医疗单位更是如此,这是实际医疗工作的需要。同时,我们中医人也应看到,有些疾病单靠取得症状、体征等外在直观的临床表现也是不够的,由于西医对这些疾病有其病因、病程、预后、转归认识上的深入之处,实事求是地看到这些长处,认真学习,悉心掌握就能够更为准确地指导治疗、判断预后,也不致于耽搁或延误某些疾病的其他治疗措施和时机。
譬如,西医诊断之肺结核(活动期),我们只有认识到本病中西医治疗各自的优缺点以及疾病的病因、发展、演变,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应用正规抗结核西药治疗,就可取得中西合璧,相辅相成的佳效。否则,单纯只用中药医治,一般来说是不大可能取得较好疗效的,有时甚至走向治疗目的的反面。因此,中医工作者在临床上碰到西病最好要有所认识,特别是不太熟悉的疾病要勤于参考西医的著作、文献,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以期在疾病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充分发挥中医优势,获得最大效果。
西医学的科学方法和实践手段可为中医所用
当今,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西医学及时地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医学,促进医学的不断进步。中西医学的研究对象和实践目的是一致的,所以西医学的科学方法和实践手段为中医所用,对提高中医辨证施治的深度与广度大有裨益,是中医微观辨证不可缺的工具。
如临床常遇到某些西医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中医无证可辨或难以辨证,此时把西医的理化检查经过中医分析往往就能成为辨证的客观依据,变得有证可辨,如慢性肾炎恢复期或稳定期的病人,患者常无明显不适,舌象、脉象亦无明显阴阳偏颇,在中医看来似如常人,但西医的检查却仍存在不少异常(轻度蛋白尿、轻度贫血、血压偏高&&),如果认为患者无病显然是错误的,这时我们就应当尽量的利用西医检查结果,将其视为微观的症状而辨证,如单纯蛋白尿而无红细胞尿、高血压者多提示脾肾阳气不足、精微不固;红细胞尿多亦提示气阴不足或肾阴亏虚,兼见白细胞尿多提示湿热未清等,似此,中医的认识范围可得以拓宽,使中医治疗西医疾病进入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境界,对中医自身的学术提高也有莫大好处。
中医与现代医学应由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互补长短
中医学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理论和经验,对许多疾病有独特的疗效。由于中国的文化环境和中医学自身的特点,这些理论与经验的表述常以许多个案的形式记录下来,与现代西医疾病亦无直接联系,确实值得探索。例如,可以中医某证与西医某病的症状和体征相结合,建立指标系统,冠以新的病名,如&寒凝心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依此相推,可以利用中西医理论解释某种疾病的病因与病程机制,使某种疾病达到定性化和定量化的标准。
列宁讲:&自然界的统一性显示在关于各种现象领域的微分方程式的&惊人的类似&中&和&正是由于自然界的这种统一性,使得不同性质的现象可以类比,进行数学模拟和建立数学模型才有可能。&显然,中西医学也不例外。加强中医的&数字化&研究实为必要与迫切。通过这一类研究,达到如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
同时中医学中体现的辩证法思想也值得西医学习,恩格斯讲:&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和&恰好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主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进而使中西医理论融为一体,建立一种有别于中医与西医的新型中医医药体系结构,拓宽对疾病的诊断方法、技术、治疗原则、用药种类、给药途径等,提高治愈率。
事实上目前临床中对某些疾病采用中西药结合的用药方法已被多数医生所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诸多的理论、方法或技术细节问题,有待于长期深入研究与探讨。
特别指出的是,中医不能厚古薄今,现代医学也不能厚今薄古,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取其所长,补己之短。科学方法与技术无国界之分,医药学也就不应有中医与现代医学之别。恰如原卫生部长陈竺在北京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强调: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他还预见,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日,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热成像技术中医临床运用前景研讨会上讲话指出,&中医特色优势就是中国传统的,传统并不等于落后,中医并不等于保守。&在今天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里,为了发展中医,我们应努力使其与现代科学(含现代医学)之间和谐互补,互相交叉,互相整合,我们要在继承、创新、和谐、融会、发展中扬其所长。让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来继承发展中医。
回顾近百年来医学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循证医学的发展、转化医学的涌现等,以及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的关注已经从&已病图治&转变为&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我们中医人应进一步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与《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大势,切实增强发展的意识和责任,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外既不落后于世界健康医学之趋势,内又不失中医学固有之血脉,博采古今,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继承创新,更好地彰显&中国式&特色优势,实现&中医梦&,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健康梦&,实实在在助力&中国梦&。
------分隔线----------------------------您可以在豆丁搜索您要找的内容
很抱歉,该文档已经被删除了...先到其它地方遛一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档
&200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豆丁网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2亿文档免费下人大委员谈中医药立法:解决中医思维弱化等问题|中医思维|中学为用_凤凰健康
人大委员谈中医药立法:解决中医思维弱化等问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中医药立法应成为解决此“五化”问题,和引导规范中医药健康、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法制保障 
&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中医药立法应成为解决此&五化&问题,和引导规范中医药健康、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法制保障 文/李慎明 2014年是我国第一部中医药法立法的关键时期。作为立法部门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中医药法能否真正落实《宪法》&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规定,贯彻党和国家&中西医并重&基本方针,成为引导、规范并促进中医药健康、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法制保障,事关中国医药卫生健康发展全局和长远。 其中,中医药&健康&的含义在于:符合中医药自身基本原理和生成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自主&是指:由我国自主制定有利于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标准及规则,为我国实现自主原始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不仅要从中医药工作满足当前需要,更要立足根本、面向未来,从有利于中医药在健康和自主生存的情况下能够永续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角度来制定&中医药法&及相关法规政策。 &五化&问题普遍存在 近年来,中央多次重申&中西医并重&基本方针,明确提出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复兴中医药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然而,造成近百年中医药屡遭质疑、批判,以至长期处在疲弱、衰退、被边缘化境地的复杂社会意识和体制机制,以及由此逐渐衍生、暴露甚至被固化的中医药自身和关联行业的扭曲业态,使得中医药发展仍然处于&冰冻三尺&的状态。 具体表现为,&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中西医并重&基本方针甚至被扭曲为&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错误主张和做法。 中医药和西医药都是服务于人类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有效工具,但哲学基点不同造成了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不同,进而采行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也不同,导致形成了两个迥然不同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体系。 无论从文化多样性还是从科学民主性的原则出发,唯有鼓励和监督中西医药各自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各美其美&,并存并重并兴,才能真正造福社会和民众,才是大道正途。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个别人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被改造、取缔,自此,把强调&斗争哲学&、以使用人造化学物理手段为专长的近现代西方医药作为唯一标准,用它来衡量并试图进而改造中医药的思路和影响,在管理层中这种思维意识至今一直存在。 从上个世纪末颁行的执业医师法和药品管理法及相关实施细则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此种指导思想的影子。例如:法规规定中,执业资格考试中医类必须考西医内容,而西医类完全不用考中医内容;无视中药是历经数千年炎黄子孙用生命实践检验过的天然药物,而是按照人工化学合成为主的西药方法强制要求成品中药进行药毒药理检验和动物实验。 具体实践中,医的方面,数以十万计的、确有医药技能至少是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药人员被各种&西化&考核制度阻挡在合法行医的大门外,就连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后来好不容易开启的&乡村医生&的&小道&,也在落实中遭遇到不少地方的不作为。 药的方面,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用两千年多的经典组方加减合成并经中西医联合临床验证的抗甲流中药,申办药证关隘重重,而仅仅经过八年时间研发的同类用途西药却&特事特办&被批准了。 种种事实表明,在现实中要真正落实《宪法》&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规定,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切实&把中医药放在和西医药同等重要的地位&,的确任重道远,但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我们就必须首先确保第一部中医药法对有关重大原则问题有鲜明、准确的表达。
[责任编辑:李天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2 09:42
04/12 09:42
04/12 09:42
04/12 09:42
04/12 09:42
04/12 11:40
04/12 11:41
04/12 11:41
04/12 11:41
04/12 11:41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2 09:07
04/11 11:46
04/10 09:34
04/11 11:03
04/11 16:00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健康官方微信
播放数:500502
播放数:280477
播放数:227250
播放数:241277
48小时点击排行mu72278890pcj563400jjzheng04010pxy0haiyhaiy0wangqian9004190cherishwyx0whnstxj000dixianzhizi0wangqian9004190huanjuexibo0huanjuexibo0huanjuexibo0huanjuexibo0huanjuexibo0rrainism0jerome0jerome0janetrui0janetrui0xuanmengge0wizard9103150inityes0love0liu0yan0yan0sanyeyueguang0apieceof0et57093940chengyutingjun0chengyutingjun0shanghengjian0vivian0gyq990gyq990maocc19900hgdwmlb0renyi16891700banbanyun0zhanghua8909190yejianuo0gooden1230dinnerwdm0changkechangke0xiaoyingzi3210xuwei680feng1236660zhengxj20130zhengxj20130loiszw0aoshiningning0zxt9004150wendylyb0loiszw0loiszw0qiongzhouhai1qiongzhouhai12yanyan5wing7280fulin555559zzdaxxy4sunqin12166lgk1234562sunqin12162jyb201015sunqin12162lgk1234563kenzei0junjie20085675licongno171shj64410ywmmhth1kenzei10zhuyi122474中医药事业发展迫切的问题 构筑中医人才“梯队”-中医药-中安在线-安徽新闻
       
  当前位置:
中医药事业发展迫切的问题 构筑中医人才“梯队”
【字体:&&】 
日05时34分
  【视力保护:
  振兴中医,关键靠人才。调查发现,人才建设,是当前安徽中医药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数字上看,我省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势头喜人”。2006年,全省共有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6868人。而目前,这一数字已达到17062人,两年内整整增长148%。但在多天的采访中,专家们仍不约而同地指出,中医药人才数量有缺口、分布不合理、质量待提高,则是安徽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人才出现断层
  发挥县中医院龙头作用,建设县、乡、村一体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并推动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这一关于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想,对于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的我省而言,更具重要意义。广大农民虽然认同中医药安全的疗效和便宜的价格,但就近看中医,尤其是看名医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
  事实上,老、中、青人才梯队的断层,是我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大难题。
  “即使不提‘新安医学’辉煌时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徽还几乎每个地区都有‘领军’名医,比如天长的杨氏、安庆的殷家。但现在放眼全省,真正用中医中药治病的少,真正的名中医更少!”省中医附院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徐经世坦言。高层次学术带头人的缺乏,制约了中医药事业总体水平的提高。
  同时,由于中医药学重实践、成长期长、强调经验性,具有特殊成才规律,中医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现象突出,平均每个乡镇还达不到一名中医执业医师。
  “虽然鼓励毕业生下基层,但仍缺乏对中医人才的针对性政策。”省中医管理局负责人董明培强调,“关键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据了解,一种“永久流动编制”的解决方案正在酝酿中。方案将为全省乡镇医院配备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中医药本科毕业生、职业医师单列编制。“下乡”医生“名义上”在县级医院工作,但一年轮岗期满后必须“驻点”乡镇卫生院,县医院负责对其定期培训;期满考核合格后可调回县里,空出的指标再招募新的毕业生。
  专家呼吁,要尽快构建由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强化基层中医从业人员培训。同时,应将目前有限的中医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如鼓励名老中医退休后“领班”社区医疗机构、对中医专家放开第二职业地点限制等。据悉,坐堂行医试点也将在我省启动。“关键是要放开观念!提高疗效,病人受益才是落脚点!”
  更新培养模式
  8月29日,省中医附院隆重举行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仪式。在以后的3年里,12位继承人将跟随6位指导老师,精读《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以继承老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为“必修课”。
  作为传统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师承制已在我省广泛实施。目前,已确立学术经验指导老师3批43人,39名学术继承人合格出师。“师承制,对于抢救名老中医经验行之有效、意义重大,但人才培养必须规模化。”省中医院副院长刘健认为。如何提高中医院校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校毕业生知识起点高、知识结构全面、理论基础强,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后备力量,但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全面和临床实践缺乏。”采访中,专家认为,中医院校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
  安徽中医学院是我省中医高等教育主要基地。为突出办学特色,学院尝试开设新安医学、阅读经典类课程,中、西医学课程也由最初的7∶3调至6∶4。“学校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被设为相对独立的专业系部,我现在专业优势丢得差不多了。”毕业后改行做销售的07届毕业生张某坦言。
  有关部门显然已注意到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原汁原味”的中医,安徽中医学院今年将开始尝试开设新安医学教改试点班,融“师承教育”精髓于院校教育,由30名老中医“一对一”指导30名学生,厚文理、经医理、通经典、重实践,着力培养传统中医人才。“全国开设中医传统班的学校并不多,我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希望这种模式能够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院长王键对试点班满怀希望。
  同时,专家指出,中医继承,教师是关键,学校要适当引进优秀临床人才,并鼓励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经验积累,“中医重视临床个体差异性,过多的实验室研究是对学生的误导。”
  弘扬传统文化
  中医西化论、“取消中医”风波、“中医存废之争”,接二连三的事件反映了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遇到了挑战。关于如何振兴中医,人们开出种种“处方”:加大政府投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但众多专家指出,中医的困境,缘于中医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变得贫瘠。振兴中医,不可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
  “不同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同。现代年轻人传统文化底子薄弱是一大不足。”在徐经世看来,作为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传承不衰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医和中国古典文学是相通的,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相融的。“整体观的理念、人天和谐的精神、济世治病的追求等,无一不是来自传统文化。”祖辈三代皆名医,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堪称是其成功的“秘诀”。在徐经世的书橱中,至今仍整齐摆放着厚厚一摞祖辈三代的中医经典古书手抄本,纸页虽已发黄,但工整的字迹透出浓郁的“书卷气”。
  对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弱化,甚至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一些人而言无异于“天书”。“中医要取得好疗效,基本功要下足,经典著作要学深吃透,融汇贯通并结合临床实践,才会提高疗效。”王键认为。
  强化传统文化功底,无疑对目前严重的中医人才流失现象也有一定缓解作用。以安徽中医学院为例,2007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5%。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本,这对于培养仁心仁术的中医精神、德艺双馨的医德不无裨益。学中医不仅要学具体的治疗方法,更重要的是从传统文化中学会做人。学校、医院等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让人从中医工作中体会到民族自豪感,自愿为发展中医事业服务。中医是需要奉献精神的。”王键说。(王慧慧)
稿件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24小时新闻排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中药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