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弟弟患了抑郁,才发现不久,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字体原因…

呜呜。。我兄弟得了抑郁症我不知道怎么办,怎么才能让她走出来,是女的。。。希望大家帮助下。_百度知道
呜呜。。我兄弟得了抑郁症我不知道怎么办,怎么才能让她走出来,是女的。。。希望大家帮助下。
是女孩子哈,得了有三年了
抑郁症,是精神的感冒,很多人都有的,其实,我也有轻微的,只是很轻微,有时候会很抑郁,很想死,对生活没有什么希望,这些轻微的我还是可以帮助你的,首先带她去旅游,这是放松心情的最好方法,睡前听些轻音乐,很棒的,还有注意饮食,多吃还有维生素B的东西,抑郁好像是因为脑袋里缺什么东西,记不清了,嘿嘿,反正轻微的还是很好自己医治的。实在不行俗腾宠黑俟挂初毯床慷就去医院,不建议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最好,记得不要让她看关于抑郁的东西,这样会增加她的心理压力,希望能帮到你的朋友。。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8条回答
首先我想知道是经过正规医院确诊的吗?还是你们自己觉得是抑郁症?其次换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不敢面对!以下一些方法仅供你参考:
1、允许自己哭泣,这样可以很好地放松,解除烦恼。  2. 写光明日记,绘画,或使用别的方法记录自己积极的想法和感受。  3. 从事单调平凡的活动,例如在计算机上玩牌,猜谜。  4. 阅读。  5. 看电影。  6.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行室外活动。  7. 把痛苦具体化。把它变成外在的想象或真实的物体,如上锁的箱子或其他容器。容器的用途是装东西。  8. 锻炼(跑步、太极拳、游泳)。  9. 对自己数数(利用手表,你的脉搏或周围空间中的物体可能有帮助)。  10. 深呼吸。  11. 拿着可以减轻你痛苦的东西,如呢绒动物,石头或足球。  12. 出去散步。  13. 栽花种草。  14. 在椅子里摇晃。  15. 设想一个安全的场所。想象你去了那里,或者动身去那里。  16. 听音乐。  17. 与朋友,家人,治疗师或其他安全可靠的人聊天。  18. 洗热水澡或淋浴。  19. 找到并从事喜欢的爱好。
20.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正规治疗。祝:天天心晴!
确诊抑郁的话,看病情。病情严重的话,不是周围人能帮忙的,一定要让她积极就医。不是专业人士,不要随便去“开导”患者,有时会使得其反。你可以了解下抑郁症,和她的主治医生聊聊,医生会告诉你怎么做的。平时的话,不要表现出来过分关心,自然就好,让她感觉到你的关心就好
听完《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讲座就可以走出
你得找到他她得病根源啊 ,是因为什么事才出现的啊!!!
看医生吧、
经常带她出去散散步啊。或是经常和她谈心
带她看医生
兄弟?女的?你是男是女?
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学术研讨会纪实
时间:日9:30  地点:深圳书城多功能厅    董小明:  尊敬的建功主席、各位来宾早上好!李兰妮《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学术研讨会现在开始。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各位,出席今天研讨会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专家和学者。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先生;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吴佳联女士;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温远辉先生;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上午因为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他结束后会过来;还有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思和教授;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先生;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黄树森先生;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陈志红女士;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段亚兵先生;深圳广电集团艺委会主席马渝民先生;北大医院心理心理科博士李思特先生;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先生;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侯军先生;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尹昌龙先生;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中心书城总经理王芳女士;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深圳市作协主席彭名燕女士;深圳大学研究生副主任陈继会教授;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南翔教授;南方日报文化体育中心主任陈志先生;深圳特区报社文体中心主任梁二平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杨柳女士;人民文学出版社刘稚女士;中国作家网主编胡殷红女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先生;还有深圳文学专职副主席李兰妮;还有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廉运女士;还有深圳文联理论处处长李华先生。  今天我们大家聚集一堂,《旷野无人》的座谈会是旷野有人,时间非常宝贵,我刚才介绍的顺序就是今天我们各位专家发言的顺序,首先欢迎建功主席讲话。    陈建功: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今天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改革开放三十年组委会办公室、人民文学出版社、深圳市文联、深圳报业、广电出版发行集团联合主办深圳作家李兰妮的非虚构文学《旷野无人》研讨会。《旷野无人》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重点扶持项目,出版后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正如潘凯雄社长在本书序言中指出的,“所谓文学,即使是优秀的文学,也根本无法涵盖这本书丰厚而现实的意韵,这也是一声发自生命和心灵的呐喊!”因此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也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我谨代表中国作协协会党组、书记处,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高扬着生命的尊严之旗,以顽强的毅力努力完成这部力作的李兰妮表示由衷的敬意!  在读这本书“引子”的时候,我就开始被感动,作者在那里说――  “癌症开过三次刀,做过四个半疗程的化疗。从2003年4月至今,你一直要服用抗抑郁药:赛乐特、奇比特和佳乐定。你每天都会想到这句话,活着比死要艰难。  你每天都要在脑海里反复抹去这句话。  旷野无人――往光亮处看啊,你将走过死荫的幽谷。“  其实,随后引出的一小节更为经典,其语言更为简洁、素朴,也更使我心潮难平――  “常有人问:你在写什么?  什么也不写。  那你每天干什么?  不干什么。  心说,我在竭尽全力――活啊。”  我之所以格外推崇这一小节,因为读到这里时,我在问自己,我是不是也曾经问过李兰妮,你在写什么?如果不是读了《旷野无人》,我将永远不知道她活得如此艰难。现在我恍然大悟了,她正在竭尽全力的活啊。她这一“活”就是漆黑孤寂的旷野上一束伟大的光亮,她不仅活着,顽强地向着那光亮挺进,而且更要这光亮取了来,与我们相嘘以暖。这一举动所需要的信念、勇气和毅力是常人无法匹敌的,它是人类生命的尊严之光对无情命运的挑战。挑战命运的话题,在古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史上并不少见,,比如我们面对饥馑、面对迫害、面对漂泊等等,我们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场面对心灵深处的疾患而展开的抗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李兰妮所面对的,是一个当代人类社会日渐尖锐的话题,《旷野无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比如除了对普通读者的激励与警醒,除了抑郁症知识的普及,它对于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等,又何尝不具有弥足珍贵的参照价值?为此我要说,作为同道,我要为中国文学拥有这样的开拓而自豪!  其实,就文学本身而言,《旷野无人》的贡献也是不可低估的。我最近总在感慨,广东不愧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东作家的很多作品都是可圈可点的,故此在不久前召开的广东作协三十年文学成果研讨会上,我冒昧的做了一首新韵古风以记之,诗里说:  际会烟波每愧惭,  江海何处觅华章。  岭南群龙争破壁,  国运一叹慨且慷。  厚土苍天长嗟喟,  大风起兮云飞扬。  奇哉神仙老虎狗,  妙矣天堂众生相。  旷野无人岂自怜,  老宅狐魅园青坊。  我妒诸君正圣手,  向隅更哭文牍长。  卅载衰兴凭谁记?  秉笔纵横意气扬。  砥柱中流何其幸,  诗兴勃勃情满觞。  忍问老榻何时梦,  可唤郭璞助江郎?  我们既有《国运》、《园青坊老宅》、《苍天厚土》、《大风起兮》这样的或正面或层面反映变革历程的作品,也有张培忠的《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钩沉历史人物,发掘潜烛幽光,以展示今人正视历史的科学态度和对一切有功于民族、有功于社会的先行者的敬意。  同样,《旷野无人》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开拓之功,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家都知道,我国当代文学经过30年的发展,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下,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着艺术的创造,在社会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因此文学本身,从题材到题旨,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发展着。比如我们的文学自思想解放运动以后,逐步从单一的社会抗议和呼唤功能转化为对世道人心的陶冶,对民族情感的丰富,从比较单一的社会书写,走向了对内心体验和人性局限的探究。能以崭新的、前所未有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风格迥异的艺术表现推动文学发展的人是幸运的。李兰妮《旷野无人》的触角,就穿越了社会生活的层面,又穿越了人的一般心理层面,面对了蛰伏于人类心灵更深处的危机。在“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这就成为了一部应运而生的作品,也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坦率地说,中国作协把这部作品列入重点扶持项目,曾经受到一些朋友的质疑。大意是说,这也是主旋律作品吗?我说这当然是主旋律作品,它关注的是生命、生命的自觉、生命的尊严、生命的质量、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它使我们每一个人更清醒冷峻地面对生命的难题,它尽可能使每一个抑郁症患者走出无人的旷野、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不仅是主旋律,而且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作家把“文学”与“人学”,把文学的传统使命与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当下发展相结合的成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关于这本书,无论是宣传、介绍还是研究,都还远远不够。比如关于本书的叙事,认知日记、链接、补白三段式的运用,形式上并不眩目,却有着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结构现实主义手法的身影。这一借鉴又绝不是生吞活剥,它浑然天成,朴实自然,使人物在心理自白、人生回溯和知识交待等方面起承转合,虚实得当。当然,我以为,《旷野无人》的创作特色远不止这些,它给我们的启示也远不止这些。我相信,通过大家的深入探讨,对这部作品会有新的认识,对我国非虚构文学创作水平的提升,对作家本人思想和艺术修养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助益。  最后,我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期待李兰妮百尺竿头,为我们写出更多好的作品!谢谢!    吴佳联:  尊敬的建功主席、同志们!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研讨我省青年作家李兰妮的作品《旷野无人》,青年作家我是指她的心态,年龄对于我们来说应该也算是青年。  在这里我受省委宣传部顾作义副部长的委托,向李兰妮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今天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特别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文学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广东文学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佳作迭出。去年吕雷老师与赵洪老师合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国运――南方记事》出版,得到了评论界充分的肯定。并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优秀报告文学奖,  前不久我在北京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文艺创作扶持办公室主办的张培忠先生的《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的作品研讨会,评论界对该作品从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现实价值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去年7月,李兰妮的作品《旷野无人》一出版,立即在我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甚至有影视公司找我,想以她这本书为蓝本拍摄电视连续剧。而中国作家协会的各级领导对这几部作品给予了重大的扶持和关注,都被列为重点扶持的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固然与我省广大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深入生活、潜心创作、辛勤耕耘分不开。同样与中国作家协会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对广东文学事业的支持与指导分不开,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省委宣传部向中国作家协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接下来我相信各位专家和学者会对李兰妮的作者进行研讨,在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可是我想说的是,从人生常态的生活标准来审视李兰妮这个生命体似乎是不幸的,近20多年的病魔,使她的身心受到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和伤害。单从其生命体的心灵价值来看,李兰妮却又是幸运的,因为没有这20多年身心的抗争和拷问,就不可能有今天摆在我们面前这么独特的作品,也就没有她文学上的成就。我们国家文学史上这类文体的空白将继续存在,这可以说是我们文学界的审视。我们也就不可能看到李兰妮那绽放鲜花般的笑脸和青春无邪的眼神。  前不久我收到谢有顺先生送给我的一本书,他在他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文学要想走出一条宽阔的路,需要有一次变革,这场变革我以为首要的就是怎样正视生命、培育灵魂。从而为文学重新找回一个立场、一种肯定,李兰妮的这部作品无疑是在正视生命、培育灵魂这条文学创作道路上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同时她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生命的价值和有灵魂、有家园的人是多么的幸福。  看完了李兰妮的一部作品,我脑海里浮现这样一句话:连死都不怕,我还怕活吗?在这里我还要说的是:中华民族经历了那么多磨难都走过来了,今天的金融危机我们中国还怕吗?最后祝本次研讨会获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温远辉:  生命的宣言:让生之灵更加强大起来  尊敬的陈建功主席、段亚兵部长、董小明主席,各位领导、专家、朋友们:  春天意味着生命的复苏,意味着万物正在蓬勃生长、欣欣向荣。面朝南海的深圳的春天,更显花红叶绿、流光溢彩。今天,我们在深圳举行李兰妮的自传体新著《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的研讨会,具有特别的意义。中国作协的领导,北京及兄弟省市的专家们,大家不辞辛劳从各地赶来这里,足见对研讨会的高度重视。我为能出席这样的盛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我相信,大家的心情和我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我高兴的是,我们相聚在一起,不仅是为了祝贺一本优秀著作的出版与发行,不仅是为了研讨这本著作创作上的成败得失,同时,也是为了共同关注一个不应再被忽略或漠视的、而已广泛社会化疾患的严重的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相聚在一起,是为了祝贺我们共同的朋友DD作家李兰妮女士,再一次战胜了病魔,从抑郁症的阴影里走了出来,重获新生。今天的李兰妮,依然和过去一样,健康,灿烂,明媚和迷人。但是,正是通过《旷野无人》这本书,我们才知道,她有许多回徘徊在自杀的边缘,她有许多次是从死亡的口子里挣扎着走回来的。她忍着无法言喻的精神折磨,为她自己,为所有的抑郁症患者,也是为全社会写下了这部奇书。我为她的坚强、强韧、勇气和智慧而感到激动和钦佩。  广东省作家协会对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十分关注和重视,对李兰妮女士也始终十分关注和尊敬。省作协党组的同志都分别出差了,只留下我一个人守家。八号上午红球主席出发前在火车站,特地给我电话,再三嘱咐我一定要代表他和党组来参加这个研讨会。为此,请允许我代表广东省作家协会,向研讨会的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关心广东文学,关心广东作家的领导,专家,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我们优秀的勇敢的作家李兰妮女士致敬!  下面我简单谈谈个人阅读这本书时的几点感受。  其一,这是一本能帮助我们告别无知的奇书。我最初和最深的感受就是,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而这本书又多多少少让我告别了对抑郁症的无知。过去,在我的印象中,那么熟的老朋友李兰妮,一直是让我们钦佩和尊敬的,但这份钦佩和尊敬是缘于她自幼就落下的病秧子身体,她的不离药罐子的生活,缘于她曾罹患癌症,三次手术,五次化疗。这么羸弱的病残身躯,却拥有巨大的毅力和创作活力,坚持多年,写下了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散文,影视文学。但却绝没有想到,她还患有抑郁症,并且长达五年,一直在服用赛乐特、奇比特等抗抑郁药,长期经受精神上的煎熬,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生与死的灵在不停争战”。我眼前的李兰妮怎么会有抑郁症呢?谁也不会相信呵。正如她的亲朋好友听说她患了抑郁症时的反映:“你有个鬼抑郁症啊,我们都抑郁了,也轮不到你抑郁。”但是,看完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抑郁症给李兰妮带来多么难以想象的痛苦,抑郁症竟有那么大的诱人自残自杀的魔力,抑郁症在社会上有多么普遍,我们身边又有多少抑郁症患者,而我们,对抑郁症又是多么的无知。我们不是自以为是、熟视无睹,就是带着偏见。我们对抑郁症患者根本不懂得伸出和如何伸出援助之手。而李兰妮告诉了我,我是多么的无知,以及无知的可怕。目前,被西方称为“蓝色隐忧”的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上升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负担病患。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今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4%,这意味着每10人中就有一人受其影响,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已达3.4亿,在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全国有2600万的抑郁症患者,而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只有不到10%的抑郁症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而抑郁症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钟南山院士告诉我们:“抑郁症患者一半以上有自杀想法,其中有百分之十五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自杀欲望强烈的患者在外在迹象上未必很强烈。相反自杀倾向较弱的患者因为想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往往会在日常行为中暴露一些蛛丝马迹”。现实正是如此,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老百姓由于缺乏抑郁症的相关知识,总是认为抑郁症状是一种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李兰妮在访谈中,也曾谈到写这本书的痛苦和艰难,写她的心路历程,曾经自认“活着是一个负数”。她说她一次又一次想自杀以及与自杀的想法搏斗。潘凯雄说他读到这本书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震撼”。确实是震撼。读着读着,震惊,痛苦,无力无助……诸多的感受纷至沓来。我们自以为健康的人,其实是多么自以为是啊,是多么的粗心麻木啊。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我们的作家,其中不乏抑郁病症带来的悲剧。今年春节后,广东工业大学连着发生两起学生跳楼轻生事件,校方的压力十分大。现在想来,其实未尝不是抑郁症惹的祸。我想,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对自杀者会生出悲悯之心了,这是告别无知的最起码的收获。今后,我们看待社会看待他人,相信眼神会更友好和更加善意。正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抑郁症有三项指标,才知道自杀,自闭与抑郁的亲缘关系,也才知道,伸出善意的友好的援助之手意味着什么。贺绍俊说,这本书进行的是伟大的启蒙工作。我想,也可以说,这本书是在拯救灵魂。  其二,这本书具有大勇大智大善的品质。这本奇书不断书写生命的复活,即生之灵与死之灵不断搏斗,生之灵要不断强大起来,才能最终战胜死之灵。李兰妮在谈到创作动因时说,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伊丽莎白,患病时只能像小孩子一样画笨拙的画,写不出文字来,但她却指出,阅读关于别人的抑郁症,实际上对抑郁症病人是一种治疗。这话让李兰妮明白了:“我觉得上帝既然让我又得癌症,又得抑郁症,还不死,还是一个写作的人,而且又是在深圳这种风口浪尖的地方,那不是我是谁呢?我就是得完成这个使命。”“我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对我的磨炼,他让我认识这个领域,认识了以后,我要先发出哪怕是微弱的声音,让人们关注到这点。”所以,这本书,是李兰妮用生命写下来的。正如她说的:“这里记录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抑郁,是我们这代人所共有的抑郁。多少人在呼救而我们听不见,这本书是灵魂的嚎叫,不是我在写,是很多死去的灵魂在嚎叫”。她还认识到:“其实抑郁症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退到旷野,不见人只见神,旷野无人却有灵,而你在那里反思,进行一些精神梳理的时候,你就明白,你今后该怎么活。”“生命的灵有多强在这里支撑,死亡的灵就有多强在纠缠,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似的。”现在,我们真感到庆幸,李兰妮已经完成了她所说的那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她把这本书写出来了,她也让自己从阴暗的角落走到阳光下,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生之灵终于战胜了死之灵。  其三,这本奇书是关于战争的,是一个羸弱的女病患者打赢了一场艰巨无比的生存战争,是一个作家独自地在两种疾患的双重折磨下,在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下完成了对抑郁病症的全程记录,思考了许多有意义的话题,打赢了一场新题材新领域的创作战争。正像众多评论家们早已指出的那样,这本书,作家李兰妮不仅是为自己写的,也是为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写的,是为全社会全球,也是为历史和未来写的,其意义和价值正在于让更多的人都来正视和关注社会存在的问题,关心人类共同的精神健康问题。对此,我只能说,最好的表达就是再一次向李兰妮女士致敬吧!就谈这么几点。  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陈思和:  我很高兴参加这样的会,不过我心里非常矛盾,我和李兰妮20几年前认识,后来有很长的时间没有什么联系,我知道差不多十多年的时间里面,李兰妮写过很多作品,可是她从来没找过我,一直到《旷野无人》出来以后,她说:陈思和,我以前的作品都不太满意,我没给你。这本书她觉得比较满意,就给我看一下。我根本不知道李兰妮生这种病,也没有听到过李兰妮生过这种病的消息,我就很高兴,我觉得兰妮又有一部新著出来,可是当我看了这本书,我说老实话我没有看下去,我突然不知道怎么去面对李兰妮,或者说从我心底读这本书到坐在这个会场,我的理性还在和我说,李兰妮没有生这种病,我根本不愿意李兰妮生这种病,所以我宁可把它假想成是医生指出了你这种病,然后李兰妮因为经过了很多病痛以后,有那么一点忧郁,然后她获得了很多忧郁病的知识,精神上陪同了忧郁病的磨难。  我宁愿把李兰妮看成是作家的李兰妮,她写这个作品是一个作家在体验,在玩味、在咀嚼这样的精神历程。当然我所说的是假设,李兰妮确实得了这种病,我要求拒绝这样的事实。  当时我读了一半,我几次想给她打电话,她总是把手机关了,我也没有办法和她联络,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2003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我主编一本杂志,我们都忙忙碌碌的,都在文坛上蹦来蹦去的,怎么就没有人关心她呢?她一个人那么痛苦的和病痛挣扎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朋友到哪里去了?所以如果我相信李兰妮生了这个病我会感到很自责。如果她是一个作家在写一本关于忧郁症病人的精神历程的话我的心里会好过一点。在今天这个会上我宁愿把它当成是一部作品,当然这部作品确实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它是四个部分组成,其实和病痛有关的是第一个部分,就是认知,认知是自我治疗的手段、治病的过程。其他三个部分其实都有很大的虚构成份,我注意到李兰妮写的随笔,随笔有着大量的梦境。一个梦做着有头有尾,我宁愿相信这是李兰妮对自己为什么生这种病的一种回顾、自我分析,她是作家,所以她借助于其他的手段,比如梦的描写、回忆的描写、她用很多的写作技巧来解释她得忧郁病精神历程的基本原因。所以这一部分我觉得是作家的创作,这里有一些抑郁症的证明,但是还有很多文本是从别人的书上,或者从她自己原来的作品上剪辑下来的,这些文章我也宁愿相信它是虚构的。  然后是补白,既然链接里面有虚构的成份,补白也应该有虚构的成份,因为它是不断的解释链接的可行性。所以从文学文本来说,这本书完全应该超越忧郁病人的病例报告,或者说是忧郁病人的自我疗法。我想如果它仅仅是忧郁症病人的自我疗法,那可能对广大忧郁病者有效,但是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对我们普通的人、对我们所有的读者都有效。她其实写了我们当代几十年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一个作家的良知和我们今天现实的碰撞,这个碰撞是假托了忧郁症的症状来曲折的表述,我觉得是这个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在我们文学的发展当中是不朽的。  因为我不是个忧郁病人,兰妮说你不是忧郁病患者,你永远无法了解忧郁病人的痛苦,我承认,我没有办法完全了解,至少我不能像她那样水深火热的去体验。但是我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我相信兰妮在精神上自我拯救的过程当中,其实她写的东西远远不是一个自我,她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精神上的拷问、总结。  她有几个梦幻:第一个梦幻是她进入了死亡的程序;  第二个梦幻是里面讲到香港,我认为香港是深圳的取代词,到了香港碰到了一条鱼,整个人就变异了,20年这种话很时髦,就是异化,但是人回不到过去了,就停留在这样一个梦境里面,在拷问自己的灵魂。  第三个梦境就是她看到了这个城里面有问题,但是也看到这个城里至少有十个以上的好人,我觉得非常深刻,对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树立信心是非常好的解释,也是非常真实的,我相信任何一个不生病的人,健康的人,只要他的良知是健康的,他看了这个作品都会非常的感动。而且还会进入对爱的探索,从爷爷一代、到父母一代,包括文革期间对爱的缺失,还有对未来的向往,我觉得整个过程当中是对爱缺失的呼唤、自我的警觉,然后对爱的呼唤,这种问题如果放在文学层面去讨论的话,我们老是探讨我们今天的文学没有力量,很多文学不能对生活产生作用,这本书产生了作用。我们不要轻易的把她归到一个病人,否则的话我们喜欢这本书的人都有抑郁症,或者说因为她有忧郁症才怎么样,我觉得这是一个病理层面的说法。  书上也写到新西兰自杀率比我们还要多,为什么?这里面有着非常深厚、或者有非常具体的产品,或者有很广大社会的、文化的、环境的问题,如果仅仅是病的话,我们会把这样的问题淡化。因为他有病,所以他死了,要把病和造成病的环境分离看,不是说李兰妮生了这个病才写这个作品,我觉得李兰妮是用病人的眼光和感情来提炼的,这样的话忧郁症的康复就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关心的社会问题。  我其实很喜欢这个作品,我觉得这个作品的结构上完全是后现代的文本,比如说它是82篇认知,我不知道李兰妮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知道《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渡过了八十一难以后出现了最后的八十二难,我本来以为应该是唐僧到西天了,前面的八十一难都过了,这里有一些很有趣的问题。可是当我看到最后一篇认知的时候,好像她还没有完全摆脱病的状况,她是07年9月写的,到08年3月才改,差不多中间有半年的时间,后期是08年的3月份,那个时候后记还没有写下去。第82篇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大团圆,所以出现了对外祖母爱的呼唤,好像生活变得非常的温暖、非常的温馨、好像是很圆满的结局,可是在她写出后记的时候又出现了两个梦,这个梦是很奇怪,这两个梦里面至少有一个梦可以看出你至少还在呼唤爱;还有一个梦你处在可以摆脱死亡的诱惑,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两个死亡的方式放在一起,最后都消解了,已经没有了、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一个人同时不能死两次,所以它等于消解了。所以这本书还是爱与生的意向,可是这个意向没有写下去,这个没有完全的文本,两个朋友帮她去完成,所以整个文本就变得非常的复杂、非常扑朔迷离的故事,我觉得这样的文本是非常值得去讨论、去研究的。    胡平:  写了一个短文,我大概把文章的意思说一下,读了《旷野无人》以后,有许多感触。  第一我觉得实际上每一个病人都可以是一个英雄,当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战胜疾病和死亡威胁的时候,总是令人感动。人们赞美生的力量、喜欢生的象征,李兰妮是作家的骄傲,她同时与癌症和抑郁症顽强抗争,记录下自我疗救的进程,写下《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为其他得病者提供指导和精神支援,是何其难得和壮丽。所以我觉得李兰妮是一个英雄,而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英雄,因为她都是要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对待疾病和死亡的威胁。  第二我觉得不平常的人遇到大灾大难总可以在哲学里找到许多惊人的解脱。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普通人常只是挣扎在恐惧和希望之间,但一个出色的作家却可以借此审视人生和思考人生的基本问题。这部书无疑是大彻大悟之作,书中包含许多人生的格言而发人深省。生和死无疑应当是由文学来树立的重大主题,但是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这一主题是比较薄弱的。只有在李兰妮、傅爱毛等少数作家的笔下才得到深入的挖掘,傅爱毛和李兰妮也有相似之处,他在连续的时间内遭遇了几个亲人突然间的死亡,在很不寻常的情况下精神受到刺激,我估计他也就是抑郁症,他过去从来不写东西,因为他没有什么钱看病,后来有一个医生说你写小说吧!我觉得傅爱毛和李兰妮的情况很相像,他写的东西是一般人写不出来的,李兰妮所写的东西也是一般人写不出来的。所以他们独特的经历和强烈的经验意识,为当代文学注入了重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恰好是我们当前文学比较缺乏的。  第三李兰妮带我们进入了旷野无人的境界,那是一个孤身奋战的地方,作者喊道:往光亮处看啊!你将走出死荫的幽谷,立刻使我想起英国作家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也曾经描写过和李兰妮身处同样的境地,他说我和死亡搏斗过,这是一种你们所能想象的最不能使人兴奋的搏斗,他在一片看不见、摸不到的灰暗中进行,脚下、四周空无一物,没有观众、没有呐喊声、没有欢迎、没有胜利的巨大欲望、没有失败的巨大恐惧,和李兰妮描绘的情景是完全一样的境界,所以为什么叫《旷野无人》呢?因为别人也是看不到这个境界的,只有少数的作家进入了这个境界。  在死亡面前本体的存在和个人的孤立无援被无限的放大,这种搏斗也会格外壮烈,作者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这种壮烈也是极其震撼人心的。  第四就是关于疾病对于作家的意义。我们读这本书也感到疾病是强烈扩大了作家的自我,使她意识到以往不曾意识过广泛而严峻的存在,李兰妮发现,消磨病人的耐性有时候正是看病求医的过程,是受气和遭人白眼的过程,她也发现,活下来的人,除了退休者,她所认识到的癌症病人都比非癌症病人要忙。她还发现,身体相对健康,哪怕只是短暂的,感觉正常,哪怕只是一时半会,这就已经是尘世间幸福的滋味。她也发现虽然出于爱的动机,未必有好的结果,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喜欢保密的传统,而这种传统的背后,是精神上的敏感、脆弱,人和人之间缺乏沟通、信任和默契等等。  总之,在这部由抑郁症患者书写的著作里,她的视角是颇为特殊的,观点是常有不同凡响之处的,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甚至想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毫无精神性疾患或许是健康,却不一定是完整的生命。反过来说李兰妮是获得过一次完整的生命体验。  第五关于自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决断人生是否值得存在,就是在回答最根本的问题。李兰妮是一个想到过自杀的作家、一个立下过遗嘱的作家、一个体验过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的作家。我们感动于有时她一天什么事也不做,只是练习只坐在阳光下的艺术,她在竭尽全力活啊,这时她已经和哲学家一道思考过人生最重要的问题,超凡而脱俗。她做出的选择是勇敢而令人敬佩的。作为作家她也在思考中提升了自己的品格。我希望李兰妮康复以后,也能够保持这种对人类生存终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继续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无人之境。  最后我感到,人生最困难而又最幸福的事就是在自己遭受无辜的痛苦时,仍然热爱生命。谢谢!    潘凯雄:  我本来也写了个稿子,可是刚刚听下来,我就决定不念稿子了,我想如果大家都念稿子会很闷,所以我干脆就不念稿子了。  因为对作品的评价和认识其实在这本书的前面我已经基本表达我的意思了,简单说两点感受。  毕竟这本书是人文社出的,今天这个会人文社也是主办方之一,所以首先代表出版社对各位的光临表示感谢,对各位对这本书的欢迎和厚爱表示感谢。  第一点作为一个出版人想和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作品的出版过程,好像应该是在07年的4月份,有一天李兰妮突然来一个电话,当时我在家里面,连哄带骗的把我骗到深圳来,当时正在开文博会,可能文联和作协要完成一点任务,那些项目要找到出版社签约,稿子我看过,像李兰妮这部书只是刚刚申报作协的重点工程,她就把申报材料给我看了,说实话我当时也看得迷迷糊糊的,我也看不大懂,签约的晚上她一直和我滔滔不绝的介绍她的写作计划,坦率的说,当时我对抑郁症完全是无知的,她讲得津津有味,我一点都听不进去,完全只是出于一种礼节装作很认真的在听,当时说好了,就是来签约,反正到时候稿子不好我就不出。这是07年4月份的事情,这样就完成了她的任务、也完成了文联的任务,就回去了,回去之后基本上就忘掉了。大概是到07年年底,她就又出现了,说稿子完了,我说你就发过来吧,发过来之后,因为年底、年初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事情也比较多,到了春节黄金周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还有这么一个稿子,不管怎么说好歹也是朋友的稿子,也不能不看啊!然后就调出来看,就是放假之前把它打成纸样,厚厚一叠,春节前抱回去,大家现在都知道这本书是四个板块的结构,看一两天的时候感觉跳来跳去的,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利用七天的完整时间,因为平常很难有这么完整的时间,硬着头皮往下看,看了四五天之后就知道了大概的结构是怎么回事,随笔连随笔、链接连链接,三个板块的线索是很清楚的,越看越震撼,那种感觉就是我写在书前面的感觉了,也很不舒服,所以春节七天假被李兰妮弄得很压抑。黄金周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度过的。  因为对抑郁症完全无知,然后就赶紧恶补了相关的东西,就知道这本书是好东西了,一开始我就说对抑郁症无知,大家看到她写作的过程本身是很痛苦的过程,给我们第一稿的时候应该比这个稿子要粗糙一些,或者说透明状态更严重一些,就是比较跳跃、更情绪化。因为不知道,一方面给我们两位责任编辑也看了,然后我们交换了意见,完全把她当做一般的作者,就让她改,这里要删那里要改,然后约好她谈,让她一次次回想不堪回首的往事本身就是很残忍的事情,只能说是无知,这确实是很残忍的事情。她的书里面写到:抑郁症全面的爆发,那种爆发确实是非常的可怕,要么就是不接电话,好不容易缓过来了,接了电话就是气若游丝,这种状态确实很可怕。包括她的朋友,就是写后记的李媚和我说别让她弄了、别改了,但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的编辑也说稍微做一些技术上的收拾。也就是说从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从我个人来说,一方面,一方面是对这个疾病、对这个作家的人有了逐渐深入认识的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过程、很值得玩味的过程,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认识,大家从这个过程当中,都能够感受到一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  第二点我们今天在这里开这个会,下个月中国作协重点工程扶持办公室还会开一个讨论会,这个作品出版了9个月以后才来开作品讨论会,是不是反应滞后,因为一般开作品讨论会都在出版了两三个月以后,一方面是对这个作品有一个肯定,尤其对我们来说,我现在商人的身份更重一点,开这种会对我来说有一点商业促销的感觉,这样的作品安排九、十个月以后是有一点滞后。第一优秀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才九、十个月的时间考验都受不了,如果仅仅是昙花一现的作用,的确也不值得我们大张旗鼓、一本正经的坐在这里研讨。  第二在今天这样的时间来开这样的作品研讨会,更有一番特别的味道和意味,刚刚思和兄比较多的从文本、文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也做了20多年的文学,对文学有一种情感这不用怀疑,但是坦率地说,我更不愿意从文学的角度来谈这样一部作品,我不希望从文学的角度来讨论这样一部作品,因为我觉得她所提出的问题绝不仅仅只是抑郁症患者单一的疾病,而实际上提出的是在现代社会下人的精神健康关注的问题,应该在这个层面上来理解这部作品,来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什么书很好卖呢?从去年开始阅读热点,就是所谓养生书、健生书,《从头到脚说健康》、《温度决定一切》等等,这一类养生保健的图书是第一门类的畅销书,这也很正常。当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基本温饱满足之后就想活命了,就想多活一点了。实际上养生保健类的图书它还是在一种物质层面、在一种生理层面、在一种身体层面来关注人,而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实际上在中国社会里面,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相信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随着中国奔小康、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中国人的精神健康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事实上这些年已经在逐渐的凸显。比如说刚刚远辉讲的自杀的越来越多,马上就到了,4月份就是“召人”的日子了,4月份跳楼的特别多,对人的精神健康的关注远远没有提到重要的位置,远远没有提到从头到脚说健康的位置来予以关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旷野无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上进一步的来认识它,评价它。  去年开始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的金融海啸,对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大国来说当然有很强烈的影响,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还没有触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说几个数子,2500万的农民工失业了,600万的大学生的就业,去年没有分配下来的是150万,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谁敢保证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心理不出问题?就只说这个群体,这个群体是非常大的数字,这么大的群体里面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就业问题、生存问题,对社会、对他自己的伤害更多的还是精神问题。实际上对中国这十几亿人口,对全球几十亿人口来说,就抑郁症患者的疾病来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是10.4%,有90%的人是回避、不愿意正视这个问题的。  《旷野无人》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所呈现出的价值就是要关注人的健康、关注人的精神健康,那么在今天全球经济危机的状况下,怎么样关注人的精神健康。我们讨论非虚构文学的时候,更应该以这样的角度向我们的社会、读者介绍它,从这一个的角度我觉得更重要。所以这样一个会在作品出版了九个月以后,或者是十个月以后再来研究这个作品,并不晚,而且应该说在这样的时代下面更是别有一番味道。谢谢大家!    黄树森:  这本书应该是精神状态的隐喻,是一部撼动人心的心灵著作,同时在当代文学里面是读与体的创作,这种书有一种揭示的作用。中国的精神状态日趋荒凉,这本书不仅是身体的疗救、而且主要是精神上的疗救,实际上是对中国精神的反省,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反省。  我现在讲一下由这本书谈两点意见:  今年是改革开放第二个三十年的开局之年,这里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全球的经济危机;一个是珠三角的发展纲要。珠三角发展纲要里面谈到文化的时候特别强调了推进文化的创新和打造优秀文化精神的品牌,这应该说国家从战略的层面第二次给了广东一把尚方宝剑,就和30年搞特区时是一样的。所以在这样的变局中间我们来看这部作品,还可以把这种思路更加宽泛。  上一次开讨论会的时候就有人讲到,深圳的这种环境和氛围可能是产生这个作品很重要的条件,我也有这样一种感觉,现在深圳的作家浮躁情绪已经平息下来了,有一些很值得我们关注,比如有一个高成把职务辞掉了,汶川地震之后他在那里呆了77天,是中国作家唯一一个在那里呆了那么长时间,遭受了非常多的苦难,现在写了好几本东西,而且照了1000多张照片,还录了很多现场的音,甚至于还矫正了地震发生误差的几秒,他和一个人正好被压在水泥柱的下面,当时这个基层干部的表和我们报道的表差了好几秒。  还有一个是丁力,在全国也很少见,已经写了20多部长篇小说,上次来和他聊天,心理的急躁情绪已经平复了,就是觉得写得太快了。这种环境我觉得对深圳的文化应该做一个参照。  李兰妮的作品里面提到死都不怕,还怕活吗?自杀边缘、死的诱惑、伟大的光亮,再加上大量的闪回、大量的梦境、幻觉、精神分析、独白体、实验体,所以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旷野无人》作为一个文艺的品牌改编成电影,而且我们在背地里面议论,可能只有李安那样的导演才能够拍好。  能不能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人、文化公司、媒体的参与、学术的领头,做一种跨界别的品牌建设,我觉得对人的精神净化和人的精神反省,如果通过电影这样的大众媒体是一种探索。  同时我们现在还有一个CEPA,就是内地和香港的经贸协定,现在广东的文化有一个很大的失策和弊端,就是没有很好的利用CEPA,香港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整个电影电视的制作应该说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现在应该借助于香港文化积淀的优势,如果深圳在电影方面能够和香港达成一个共识,由两地一起来经营。深圳和广东都需要有自己的名主持人、名著作人、名编、名导和名演员,现在整个广东拿不出一个演员,这种情况你来谈自主创新,那就根本无法谈起。  所以回到刘少奇当时说的造船不如买船,买人家的电视片来播,这个东西对所谓文化的发展、对自主创新、对人才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我建议李兰妮的《旷野无人》作为改编电影的试点能不能把各个方面的力量统筹起来,由政府主导、学术带头,加上媒体的参与,采取四轮转的模式,来打造深圳和是广东的电影品牌,现在六大电影制片公司现在只有珠影的局面是最尴尬的,而且最差。我跟一个珠影的编辑谈,他觉得珠影的复苏光靠政府的经济伟哥是救不活的,关键是要拿出好的本子出来,拿出几个好的本子珠影就有救了。所以我觉得广东对电影、对影视的启动应该是大手笔、大动作。我们现在平庸的东西很多、一般的东西很多,能够对付上级的,或者是在报告中提到名字,但是我们缺少广东真正有影响力的东西。  李兰妮的作品在文本上面首印了两万,还不用讲精神层面,就是讲生理层面,如果十分之一的人购买,这个作品的发行量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潘会赚一笔。所以如果在这个印刷的基础上面,再来打造电影,这对中国人精神的生成和文化的生成应该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谢谢大家!    陈志红:  大家早上好!我谈两点意见:  一个是李兰妮她以自己非常独特的、充满个性的个人化写作,接通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紧迫,也是最前沿的课题,那就是现代人的精神生存问题。也就是说她的个人化的写作获得的是普世的意义,这是一个文学家最引以为豪的地方。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个体的、局部的、片断的地方出发,最后获得一个门类整体的、全局的升华。真正的文学经典可以跨越历史的、地域的、种族的、不同社会阶层的种种藩篱和障碍,得到心灵的回应与共鸣。这是文学经典特有的品格,同时也成为我们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标杆。  李兰妮的《旷野无人》就是具有这种品格的优秀之作,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读到这样震撼人内心的作品了,那种在无望和绝望中的无助、焦虑、挣扎以及在这种挣扎中来自于生命深处的勇气与坚持,那种抽丝剥茧般对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追求与拷问,还有那种调查般的质朴、真诚与纯粹,无不显示出作家对人的悲悯、痛惜和尊重,以及对一个健康的、美好的社会的期待,这就是我们不断呼唤的人文精神,就是人文的力量,它让我们再次对文学充满着敬重和希望。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通过这种独特的文本表达,《旷野无人》展现了李兰妮在文本写作、技术层面上的建筑才华,这不是一篇简陋粗糙的茅草房,而是一栋充满着细腻与精致之气的恢弘大厦,兰妮对建筑材料的筛选、耙梳和组装,使我们的认知和感觉得到充分的拓展和延伸。而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学意义也因此拥有了十分坚固的支撑。也再次刷新了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非虚构作品的认识,同时也使这类作品有了一个新的标杆。  作为李兰妮这部作品最早的读者之一,也作为李兰妮20多年的朋友,我要说李兰妮因为这本书,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颗在黑暗中摸索的心灵会感激你,而这也是你得到的最高奖赏。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影响和它的重要意义会慢慢的展现出来。人类的精神探索史上应该给她留有一席之地,作为读者我深深的感激你,作为朋友我深深的祝福和祝贺你!    段亚兵:  尊敬的建功主席、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朋友,今天我们在这里研讨《旷野无人》,是我们深圳市委和中国作协联合推出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功能的签约项目,这本书的创作出版和宣传推介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在这里我代表深圳市委宣传部向各个主办单位的领导表示衷心的谢意,向今天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我市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  兰妮是最早来深圳创业的创业者之一,我们多年接触,也是比较好的朋友。她在文学这一块田地里耕耘,为深圳的文学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看到《旷野无人》这本书记录了她自己的五年来,与抑郁症做抗争的过程。  刚才很多专家都讲了,这确实是我们国家第一部这样的作品。关于这本书的价值意义、特点,刚刚听了很多领导、专家做了评价。我个人的感觉这部作品它反映的是一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命的体验,它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呼唤,我们见到的兰妮总是很快乐、很乐观的形象,实际上她经历了非常痛苦的煎熬。在没有看书以前,我们确实不知道她这种经历。  我听她讲过这本书,她本来就经历了这样一次事,然后为了写作作品,她又经历一次,又进入了一次地狱。所以我感觉到有两个这样的形象,一个是她热爱生命,挑战战胜病魔的极其坚强的病人;但是同时她又是热爱文学,用生命写作极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现在《旷野无人》这本书出来以后确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比较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深圳,我们产生这样一个作家、产生这样一部著作,这个现象确实值得探讨。刚才黄树森老师讲到作家现在又开始从浮躁走向沉下心来,我也确实有同感。  这本书的出现对深圳整个社会的发展确实是很重要的记录和让我们可以思考的题目。  深圳的创业者群体出现了像兰妮这样代表的形象,我觉得她是对深圳精神内涵的丰富。深圳有一个医院,院长曾经和我讲过:深圳精神方面出现疾病的比例是全国最高的,我们高过北京、高过上海这样大的现代化城市,他用很多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我当时听完之后感到很吃惊。我觉得这也是深圳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代价、一种阵痛。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它是一种阶段性的挣脱。  李兰妮把现代化过程当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代价用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反映出来,我相信对中国整个的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会有很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也有历史的意义。  我们看到兰妮的作品确实感到非常高兴,这就是我们深圳长期以来呼唤的精品力作,是代表了这种城市文学和作家道德担当的优秀作品,我觉得这部作品的出现是深圳与中国作协改革开放文学工程结出的丰硕成果,它是我们深圳文学发展到新水平的标志性作品。它反映了深圳城市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作品。  最后我代表市委宣传部向兰妮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部好的作品表示祝贺和感谢!我们要再次感谢各位领导、专家的光临、我们特别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对深圳文学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感谢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协对我们深圳文学的支持和帮助,谢谢!    马渝民:  尊敬的各位领导,我受广电集团王茂亮总裁的委托参加这个学术研讨会,这个作品我看了,我觉得这是一部具有普世意义、不朽的作品,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广电集团向作家李兰妮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表示崇高的敬意。    杨宏海:  非常高兴参加规格非常高的研讨会,刚才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很受启发,我突然想起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评论作家要知人论事”。那么当我看到这本书,听了大家那么多发言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叫做《李兰妮:一位大能大爱的女作家》。  我和兰妮认识也20多年了,她的特点是善良、细腻、热爱生活、善待他人、敬畏生命,是一个有大能大爱的性情中人,我不知道在我们的朋友当中对兰妮有没有和我同样的看法?  为什么这样说兰妮呢?我觉得在兰妮身上至少有这么几点:  首先兰妮有点仙气,我第一次认识兰妮的时候可以说是在20多年前,我们到中山大学去去参加吴宏聪教授主持的一个现代文学研讨会,在那个会上我们认识了来自上海的贾植芳教授、陈思和教授、还有广东各类的评论家,包括当时的陈志红同志,那个时候还是一个小姑娘,是中山大学毕业不久的硕士生,现在名满天下的陈思和教授当时也是相当年轻的小伙子。当时印象最深的我们在会议之余李兰妮一本正经的给陈思和教授看手相,据说兰妮的手相看得非常准,在此之前,已经在海南给人家看过,屡试不爽,一般人让她看心里面都很紧张,她可以把你的秘密全说出来,所以当时我就感觉到兰妮有仙气。  当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候会把兰妮与这种仙气联系起来,同时兰妮又非常秀气,我觉得在我们的作家圈中,兰妮是很时尚、很秀气的女作家,不管是她在生病之前还是生病之后,我觉得每一次的公共场合,兰妮总是要打扮的风风光光,甚至有时候偶尔也艳光四射。有时候我们表扬她真不错,她总会和我说,脸上抹了一大层的粉,但是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又会有几分得意,因为她很重视自己的外表形象。  其实兰妮曾经是非常活泼可爱的女孩子,这种活泼可爱甚至一直保持到现在。我要举一个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在20多年前深圳的石岩湖,那次召开深圳的文代会,晚上的时候一大群参加文代会的代表们在情人岛上漫步,当时是十多个人,我和李兰妮也在那里,走着走着就剩下我和李兰妮两个了,那天晚上真的是旷野无人,兰妮我们回想一下,因为石岩湖有很多的草地,那天我们聊得很高兴,可能晚上也喝了一点小酒,结果我和李兰妮在那里唱起“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然后我和李兰妮两个人比划了一下《北京的金山上》,跳起了舞,也许兰妮还记得住,我是记忆深刻。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兰妮是热爱生活、能歌善舞,前几天鲁迅文学院在育新学校举办学习班的联欢会上,兰妮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她在跳迪斯科的时候,仍然散发出当年的风采。  第三点兰妮又有侠气,她对朋友真的是很讲义气的,讲一下昨天的细节,我们陈建功老师来、胡殷红老友来,每一次来的时候兰妮都会事无巨细的安排得非常细致,比如说建功同志喜欢吃咸鱼,胡殷红喜欢吃白切鸡,她一定要很早的准备,而且非常的细致。她不光对我们的领导、朋友是这样,就是对属下也是这样,她经常和我说:作家协会的王莹、孙夜的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比较差,我们要多想想帮助他们解决,很关注他们的一些细节困难。朋友当中随时有什么事情,比如我有一个亲戚也得了抑郁症,我希望她帮助,她总是事无巨细、非常不厌其烦的帮我介绍,这样的侠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李兰妮的身体不是很好,但是在朋友当中很讲义气,喝酒的时候她经常喝得比我们一般没生病的人喝得更猛,好像在朋友面前,不这样表现就不能代表她对朋友的情意。  我在看她写的关于酒的散文中写道:能喝酒的女人往往是最温柔的女人。在李兰妮很海量的背后其实我们看到了温柔女人的特质。  我刚才说的这些,当我们在阅读李兰妮《旷野无人》这本书的时候,我提醒各位,我们要更多的关注李兰妮这个人,李兰妮本身就是很耐人寻味的书,很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这本书、这个人。其实她的心特别的细腻,她很珍惜人生当中的每一份缘,珍惜生活中每一个令她感动的细节,哪怕是在公共汽车上,她碰到一个男士给她让一个座,她都会写一篇很美的散文,表达温馨、感动的心境,这一类作品在她的散文中有很多的表现。  但是李兰妮既有她秀气的一面,但是又有她非常强大的一面,这种强大就是刚刚很多评论家所说的,李兰妮有一种大能大爱的品质,所以她对生命有一种非常顽强、非常强大的力量,和一种很高尚的情操,所以使她的作品能够在淋漓的鲜血、复杂的人性、惨淡的抑郁症面前还是保持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她在作品中所说的:每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不论是生病的,还是残疾的。同时李兰妮又还是一个富有强烈使命感的作家,我特别的看到她的作品中这样说:我们都是身负使命的人,上帝令我们在这座城市里熬练心志,这座城市需要天使,这座城市的人渴望获得人的尊严。  我突然联想起我们深圳这座城市已经走向成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我们的城市里面,我们开始涌现了许多有精神力量的人,就像兰妮在书中所推举的那个身患癌症,还为102个小孩付出爱心的丛飞,他这种义工的精神,兰妮是很赞赏的。同时我感觉到,如果说这座城市需要天使的话,像丛飞、李兰妮就是天使,丛飞用他的歌声给我们这座城市歌唱,给我们这座城市献出了大爱,李兰妮用她的文学、用她的《旷野无人》给我们这座城市、给我们整个人类写出了人的尊严、写出了人的终极追求。  所以我们可以说深圳是一座文化包容性极强的城市,深圳是有文学理想的城市,深圳也必然是一个能够涌现文学大家的城市,从李兰妮的这部作品我想会给我们有更多的思考,谢谢!    李思特:  我作为一个医生看了《旷野无人》这本书,我有几点感受:  第一点这本书里面比较深刻的描写了一个人的抑郁体验,描述了求医过程,深刻的分析了和抑郁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与抑郁有关的现象,所以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作为抑郁症病人这么全面、这么深刻的写一本书,据我所知,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本,可以讲是前无古人。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我们也有我们的痛苦,我们最痛苦的是大家不理解抑郁症,对抑郁症有偏见。如果我身边的朋友我发现他有抑郁症,我不敢轻易的告诉他有抑郁症,即使我告诉他了,可能他也不一定能接受,我记得2003年我们医院有一个病人有自杀观念,完全符合抑郁症的情况,我们给他下了抑郁症的结论,最后他强烈的要求我们把诊断改掉,并且讲你们不把我这个抑郁症症状改掉的话,我要上法院告你们,所以普通人对抑郁症的了解太少了。  李兰妮老师能够把自己抑郁症的方方面面告诉社会,这是需要一种牺牲精神,同时作为医生来讲,我们是非常感性的,因为我们在工作当中有些东西没有办法由我们本人来解决。对抑郁症的误解现在是非常广泛和全面的,抑郁症是一种状态,并且它有它的特殊性,我可以讲一个特殊的例子,我一个星期五天看门诊,可能有20多个的初中生、高中生找我来看,这些人都是智商比较高的,都是学校里面成绩好的,更多的有重点班级的尖子生,其中有一个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校长亲自批准他你可以不用来上课,你直接来高考就行了,非常的聪明。抑郁症都是聪明人得,那些不想事情的人不会得,抑郁症不是谁想得就能得的,但是普通人对它的了解,认为抑郁症就是一个缺陷,这是非常大的误区。由于这种误区,经常不愿意按照医生讲的去做,医生的建议、医生的诊断他是排斥的,所以达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刚才有位老师讲抑郁症的发病率是5%,这是阶段性的发病率,从终生发病率来讲,女性100个人当中有20―25个,男性可能是7%―12%,这是比较高的数字。但是抑郁症它是一种病,有一些抑郁症可以治疗好,就像我们的感冒一样,感冒可以不吃药,一周左右就会自然好,这种病我们叫做自歇性疾病,到时候可以自己好。但是抑郁症的持续时间我们很难预料,有人一个月,有人十几年,有人终生,林黛玉肯定是抑郁症,她的抑郁症就是终生的了。抑郁症的发病率很高,但是得到治疗的非常少,达到真正意义上彻底治疗的少之又少,所以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抑郁症首先影响的就是生活质量、再一个就是工作效率、学习效率,它的影响是全面的。  所以我们现在怎么把抑郁症本来的面貌、把抑郁症本来的特点向广大人民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去采取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能使很多人理解抑郁,对社会更多的人有重大帮助。谢谢大家!    南翔:  你觉得轻度的抑郁症如果不吃药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李思特:对抑郁症来讲没有量的差别,只有质的差别,重度和轻度的表现在哪里呢?越是严重的越容易治疗好,越是轻的持续时间越长。  南翔:刚才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我觉得写作人很多人都难逃抑郁症的魔爪,很多人劝我们去看一下心理医生,有一种焦虑,包括我们在大学碰到的学生、研究生,我觉得你必须要到大学里面普及。王安忆有一段时间内也有抑郁症,我也时时刻刻带着安定在身上,莫名其妙的心动过速,但是检查的话又没有器质上的毛病。  李思特:抑郁和你这个人想不想得通有关,它这种疾病不但有情绪的改变,还有身体的改变,它对身体的症状,比如你讲的胸闷、心悸,你查心脏检查不出来,心脏功能是好的,它的问题是在大脑,因为我们大脑是心灵的器官,同时也是身体的器官,不但有心理的改变,还有身体状态的改变。  南翔:李兰妮这本书我看上去一个是比较沉痛,没法一下子看完,看完以后确实有抑郁的感觉。  第二个也很亲切,因为李兰妮生活的萍乡是我文革时工作过的地方,我是能够说萍乡话的,如果兰妮需要怀旧的话,我可以和她对一对萍乡话,萍乡也是张国焘的故乡。  第一个确实像凯雄说的这是一个跨文体的超文本,它不仅仅是四大块,而且它链接了日记、书信、病例、检验报告等等,有很大的知识面,我觉得这种跨文体当前以这种形式出来确实比较难得。  第二点确实是用生命和思想写的书,一般人确实写不出来。  第三点我确实没法一气呵成,确实是片片断断的看完,因为北欧的抑郁症特别多,医生给他们最好的处方就是去晒太阳,因为北欧长夜漫漫的时间太多了,所以北欧的自杀率是全球最多的,尽管它的生活富裕程度也是全球最高的。  在长篇小说研讨班上我就讲到: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三个特点:一个是生活信息量,李兰妮这个作品的生活信息量非常的丰富,包括细节,比如说她在长沙开会,想到萍乡的外婆家看一看,希望外婆留她来住一晚,外婆居然没有说。这种小的生活细节就想起卡夫卡小时候睡觉前她母亲忘记吻他一下,就给他留下严重的心理上是一样的,搞写作的人特别敏感。我觉得特别敏感的人特别容易受到伤害,而特别豁达的人就特别容易伤害别人,因为他说话无所顾忌。O型血的人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得抑郁症,李兰妮肯定不是O型血。  第二个是她的思想信息量,不仅仅是生理的、心理的,包括很多形而上的,包括《圣经》的,甚至讲到她的母亲,这种自我要求完美、常常和自己过不去的人特别容易抑郁症,这样就出现反差,所以思想信息量也是非常的丰富。  第三是审美信息量,除了文体上的创新,还有细节,对语言的展示、还有措词,这些方面影响也是非常深。现在文学读物汗牛塞栋特别多,我比较愿意选定既有生活信息量又有思想信息量、又有审美信息量的作品。我也看过严歌苓写的《第九个寡妇的后记》,像这一类的书我认为必须符合我认定的三大信息量。    尹昌龙:  今天局里的事很多,一直坚持到现在,又坚持想说几句,无非就是一个目的,向兰妮表达我的敬重,我觉得坐在这也是一种支持,也是表达敬重的方式。  兰妮的小说对我的影响是从外往内,在深圳我并不知道这本小说,北京很多人说你们深圳有作家李兰妮写的小说《旷野无人》写得非常好,然后我到书店找这本书,我翻了一下,我特别难过的是我不敢去面对这本书,面对这本书很残忍,因为写了一种挣扎,面对死亡的挣扎使你的内心非常的难受。有时候我不愿意提这本书,我觉得是比较痛苦的事情。  兰妮像柔弱的花但是有惊天动地的力量,这种反差确实很大,她自己承担这些,而且又把这些写出来。  这本书的出版包括她本人有三个胜利:第一个胜利是兰妮活到今天是一个奇迹,活着就是胜利;  第二个胜利是她活着,她抗争,有了巨大的副产品,出了本书,这本书是非常好的忧郁症的精神档案,这是她曾经挣扎的证据。  第三个胜利我觉得不仅仅是精神档案,这本书的文学程度非常高,包括陈思和老师分析它的文本价值,我读了之后,文本当中那种很细腻的感觉,那种感觉是很多男作家无法感受到的,包括非常热烈的燃烧,之后就是生命面临枯萎的状况,我觉得把握得特别准确,能把那种感觉描写下来,这是兰妮的三个胜利,特别值得祝贺。  其实从这本书来讲,写了很多的问题,我们不同程度的都在面对,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面对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让我们重新思考疾病,这本书里面讲到和苏珊.桑塔格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特别引用《疾病的隐喻》这本书,我想兰妮是想和苏珊.桑塔格之间进行这样的对话,构成对话的互动关系,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正是因为和这本书的对话关系,使关于精神病学变成了很深的知识行为,我觉得兰妮的挣扎不仅仅是身体的挣扎,更多是找到知识上的解释,必须要找到解释才能妥当。当中写了女性的感觉,精神分析式的案例,写了很多。但是我觉得兰妮这本书要做知识建构的过程,她想重新建构一个关于忧郁症的知识体系。大家可能特别注意到,她引用了很多书,努力把它变成知识型,我想苏珊.桑塔格写了《疾病的隐喻》这本书,她认为疾病背后更重要的是我们建构于疾病的知识,我觉得这种对疾病的诠释特别的重要,最重要的是找到疾病的解释,这一点很值得关注。我觉得这本书里面特别让人惊心动魄的不是发生癌症的身体,而是人心的癌症,她觉得我得了病之后,在周围成为耻辱性的印记,这个社会的文化是有问题的,很多健康的人面对质问的时候会重新的思考,不健康的不只是思考,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不健康。就像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同样讲到,疾病是会使人得抑郁的过程。疾病是她面对亲人、朋友耻辱的印记,整个社会是非常成问题的,这种揭示是让我们重新思考疾病的问题。  第二个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问题,不仅仅关于身体,实际上是关于灵魂,大段关于《圣经》的故事,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她把关于身体的比喻,最后引申到灵魂上来。当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最值得关注的是对死亡的态度,这种态度非常让人尊敬。刚才宏海主席说兰妮有一种女性气质,,所有这些东西归结下来是一句话,当自己经历很多磨难的时候,她告诉大家,你要容忍,你要宽恕。在经历很多磨难之后,在书中你看不到仇恨,这一点非常重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积累了太多的焦虑和仇恨,怎么去排解仇恨?这本书告诉我们,即使是生病的人,即使是和死亡搏斗的人,我们获得太多的是宽恕。社会收入差距的加大,这个社会带来太多的仇恨和焦虑,而我们怎么排解仇恨和焦虑?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分析,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问题。  第三个让我们重新思考关于文学的问题,现在文学有很多的作品,但是我觉得游戏之作特别多,很多是过度的欲望化,因为我们的文学变成出版产业的一部分,出版产业对文学的影响是致命的。王蒙在那年的全国两会上看到全国人民都在讲文化挣钱的时候,他告诉大家:可能灾难要来了。在这个时候,其实这本书告诉我们文学做了什么担当,这本书的后记里面有几句话讲得非常好,这本关于自我疗救的书献给那些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关心这些人怎么去担当,这种担当的传统被文化产业热潮造成很大的损害,特别是对底层人,对那些不幸的人、穷苦的人。包括深圳这个城市,《光明日报》曾经统计过,深圳是全国精神病发病率最高的城市,那么多孤独的人,没有人担当他们。随着出版发行体制的改革,大量的面对市场,大量的讲欲望、满足好奇心、讲宫廷故事,类似于当年的消费文学,这本书告诉我们,重新唤起新文学的传统就是担当的传统,谢谢!    谢有顺: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也说三点简单的感受,这本书我也是陆陆续续读完的,读的过程也很复杂,我也有一种感觉,就是一种错位,李兰妮这个人和文本所呈现出背后那一道长长心灵的阴影是一个错位。在读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想起这个人,也不断的把它作为独立的文本来看。我个人很看中这样一本书、这样一个文本,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她写出了别人写不出来的作品,如果你把它看作是广义的散文作品来看的话,你会发现现在散文写作的门槛是很低的,写作的难度也非常的低,你看到大量的散文,在你读的时候有一种想法,这种散文如果我会稍微用力一点,我花点工夫也可以写得出来,但是李兰妮写了一部别人写不出来的东西。大家也探讨了她的心灵的标志和个案的意义。当一个人、一个作家来面对这么严肃的问题、面对心灵巨大困难的时候,至少我个人很敬佩。刚才昌龙也说了,欲望的话语,包括游戏的话语、搞笑、滑稽的话语慢慢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当然这是一种话语的方式,但是我个人有一种忧虑。包括现在的报章杂志,一些年轻人都用周星驰式的,用看起来幽默、插科打诨的方式来说话、来写作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还有很多人的内心,或者是中国社会还有很多并不幽默的事情,或者在根本上说中国的社会根本就不幽默,即便有幽默也是黑色幽默,是沉重的。确实现在的话语方式是油腔滑调、插科打诨,已经稀释了我们这个时代真正有重量、庄重的东西。我觉得一个作家如果有胆量来面对、重新来面对严肃的、重大的、庄重的问题,至少这一点李兰妮的写作提供了个案的意义。  第二个通过这样的一本书我想到,一个作家如何想起创伤记忆?这个民族是创伤记忆非常丰富的,在我们处理这笔遗产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也许我们对它最简单的要求就是记录,通过这样一本书,使我感觉到,一个人面对黑暗记忆的时候,记录当然是不够的,至少李兰妮告诉我们她也反思,在反思当中我看到了实证主义的精神,用了看起来很生硬的一些东西,包括链接也好、包括梦境的描述等等实证主义的东西,对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心灵至少是很有好处。所以我在想,现在的作家,如果愿意花一点笨功夫,做一点很实证或者心灵的考古,或者是经验很琐碎的淀析,可能所呈现心灵的事实更能被我们信服,其实她也在论证一个心灵的景象,这种实证主义的东西我觉得是笨功夫,是并不灵巧的写作方式,我个人觉得这是当下的文学界比较匮乏的。  第三个我想到通过这样一本书所阅读到的人,至少让我想到疾病这样的东西,生命的缺陷,人的有限性让我们遗忘很久了。不仅仅是得病的问题,而是在病面前的无奈和无助,人无法脱离的宿命,人是有限的,生命是残缺的,甚至我们自己面对疾病,人还是最大的力量,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从这个困境里面解脱出来,生命的残缺、或者是生命的无能为力还是我们最真实的描述。这个问题在这一二十年中国的文学基本上被遗忘,不太想这些问题,但是文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指出人性是有缺陷的,人的生命是有缺陷的,而哲学是告诉我们这种缺陷是我们不能承担的,文学和哲学不断的重复这个命题,生命的残缺和这种残缺是我们人不能够承担的,所以才会在内心里面有一种对生命和解的渴望,就想要和历史和解、想和他人和解,想和有可能存在的,比我们更高的创作者和解,甚至想和神和解,人的内心里面有这样的一种东西,它的前提就是承认我们人的缺陷和有限性,至少这样的作品有一种人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真的不是医生可以解答的,李医生所能做的也很有限,这是一个困境,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有限性,可能才会有背后无限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尖锐的文本,这些问题都被轻松的话语、幽默的话语或者插科打诨的话语全部消解了,但是沉重的问题依然存在,无论在内心还是在这个社会上,这是我对她的作品的一点感受。    彭名燕:  感谢抑郁症诞生了这么一部拍案惊喜的奇书,我记得在14年前,李兰妮我们一起去石岩湖开创作年会的时候,她给我讲过一个梦,她说梦里面她爷爷说兰妮我们快走,要误点了,火车要开了,然后她就急急忙忙的跟着她爷爷走到火车站,人特别多,非常挤,然后看她爷爷不见了,她爷爷已经上了火车了,她没有上去,火车慢慢的开了,在开的时候她一看,非常的奇怪,上去了很多人,但是玻璃窗里面一个人都没有,就像上去的人蒸发了一样。后来第二天她就接到她弟弟给她的电话,她爷爷去世了,紧接着她自己就大病了一场,住了很长的医院。她和我讲这个梦,当时我们开笔会,吓得我好长时间不敢睡觉,她这个梦非常恐怖,但是她又是非常的天才。  刚才李医生讲只有抑郁症是天才得的一种特殊的病,再一个就是农村没有文化的,因为在80年代初,我还在北影的时候,我去精神病院体验了三个月的生活,那个时候对抑郁症、精神分裂根本就不重视,所有乱七八糟的人管你是什么类型的都关在一起,我是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关着的是中央乐团的首席,到重要演出的时候拿车把他接过去,然后医生护送,他就是想死,想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死成。  还有一个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数学院士,后来在他住院的时候完成了对数学特殊命题密码的解剖,还拿了一个大奖。  还有一个病人是西藏一个报社的总编,到这个医院来了之后就出现了很多的好诗,他不肯写,我是以医生的身份,他们很敏感,后来说你不是医生,你绝对不是医生,我说你怎么说我不是医生?他们说我们知道你不是医生,我们有特殊的判断能力。这些人写的诗非常震撼,真的是一群特殊的人群,我觉得李兰妮就是特殊人群中的一个天才。  我看她这本书,她做的那些梦,到银行去取钱,取出来一张破钱,然后就坐在草地上,钱被剪了,就成为一张图,就在那不停的拼图,拼到最后,这张钱怎么也拼不出完整的钱。还有她找她的外公,找了很久,突然发现外公从地底下出来了,外公笑咪咪的和她说:我现在很好,我还在教书。还有跟同学去坐船,船上的人越来越多,把他们挤在一个小船上,这个小船开都开不走,好不容易船开了,她一看,自己还在原地,船离她已经很远了,好多类似这样的梦,梦境本身就是文学性非常强,你拿任何一个梦出来拿给瑞典的伯格曼去拍都可以拍成一部悬念电影大片。李兰妮没有去注意、没有去挖掘,我觉得她的梦境既恐怖、又美丽。她的自传体,如果没有这些梦境的话,如果缺了这些梦境的话,可能就不能成立了,这些梦占了非常重要的比例,她就是在和恶梦、和生的恶梦、在病的恶梦,在和各种各样恶梦的抗争中,还有各种各样恐惧的抗争中诞生的这部书,这个梦就是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却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里面无限风光,李兰妮你要非常的庆幸自己有了这片美丽的天地。    董小明:  最后请兰妮为大家讲几句。    李兰妮:  我没有想到我能参加这么一个美好的会,因为我写完作品的第二天,我非常想了结自己,所以我就拿着瑞士军刀,我就在研究怎么样一刀下去能够将三条血管割断,我就想一刀毙命。我一直在逃避文学,好像在逃避命运,但是在写的过程中,我突然明白了,其实写这部书,既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宿命,所以写完了之后,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我对社会有所交待了,我知道我不能够自杀而死,但是我那个时候盼望着心肌炎突然死掉、或者是出门撞车死,我就觉得我已经完成了,而且我给我这些朋友寄书,实际上就是告别,我就觉得这里面是真实的我。经常有朋友问我,你在家干嘛呢?其实我在家就是“活”,我没有想到我能活到现在。  后来我就在想,我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其实我觉得跟咱们在座的每一个朋友的支持有关系,昨天我和建功讲,真正支持我的是我们这些朋友们,这些朋友们有的是官员、有的是学术大腕,在他们的每一个领域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所以我病的时候我不告诉朋友们,我突然发现我的这些朋友们哪一个都比我有成就,我就会常常很自卑,我觉得我不配让朋友们来帮助我,但是我发现,实际上只要我发出求救的呼喊的时候,每一个朋友他们都会尽心尽力的帮助我。所以我觉得,我要谢的不仅是中国作协、广东省作协、人民文学出版社、深圳市委宣传部、包括我们的文联,我觉得我要感谢每一个关注人的生命尊严的有良知的人,因为你们来参加这个会议,其实不仅仅是对我的一种援助,我觉得是真正的对中国人生存状态,包括刚才像尹昌龙所说的,我们如何学习面对死亡,包括学习爱的功课、学习凡事谢恩的功课。我为什么要强迫自己要活着、还要微笑呢?我曾经不明白,但是后来我心想,其实活着微笑也是我们的使命,就是说我们要做世界的光,因为你微笑、你活着,本身就是活出生命的尊严,而且是对生命尊严的一个复兴。因为我们曾经对人的生命的尊严是一种践踏、是一种忽视,我觉得现在到了复兴的时候了,我希望每一个有识之士,每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大家都来呼吁,大家都来做这些事,因为这不是我个人的事情,你们不只是支持我个人,而且你们是对世界这个课题进行支持,所以我感谢每一个来参加会议的人。  我无以为谢,我就觉得我要坚持活着,尽管每一天我都觉得活着很难,其实你们不知道,往往一个月、两个月我不能出来,甚至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我出来的时候我活着,我在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我是珍惜每一寸光阴的,谢谢大家!    董小明:  再一次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是什么我还不知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