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联系臧俊岐,我想请教他,他的鼻炎康推...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45.30 [6.7折][定价:¥68.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中国灸法全书(典藏精品版)
¥45.30 [6.7折]
查找同类商品
  中医启蒙的必读之作,巧用中医不生病。  最老的中医老疗法让大病、小病一扫光。  家庭中医养生治病一本通,著名老中医藏俊岐为您全面揭示中医祖传的治病秘法,告诉您如何用最正确的中医疗法诊疗疾病、求得健康的大学问。指导您活用针灸、点穴、按摩、拔罐、刮痧、食疗等老祖宗留下的老疗法巧治百种常见病,帮您消百病,助您得健康。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灸能除百病,灸能得健康。《中国灸法全书(典藏精品版)》为我国著名针灸大师藏俊岐医生多年畅销作《中国灸法集萃》的修订版,《中国灸法集萃》出版数十年,获奖无数、畅销不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艾灸,用灸法治病养生,于是这本修订版全新问世了。在这本修订版当中,藏俊岐大师博采民间灸法精华,教您用最正确的灸法防病、治病,为您的开出健康“金处方”。  在《中国灸法全书(典藏精品版)》中,藏俊岐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人体经络、各种艾灸方法、艾灸器具等基础理论;并传授百种常见病的艾灸方案,所用灸法多种多样,可称得上是“一症多治、一病多法”。书中还配有经络、艾灸取穴位置插图,更适宜您在家中操作。只要您用好《中国灸法全书(典藏精品版)》,就能利用一团艾草、几个穴位,轻松扫除体内病痛、求得健康、活到天年。
  臧俊岐,1942年生,河南开封人。主任医师、著名针灸学家,历任开封市针灸学会会长、开封市中医药科技委员会委员、开封市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中医评审委员会委员。自幼体弱多病,稍长立志攻医。业医近50年,针技娴熟、医术精湛,勤求博采,师吉创新。施针用药简而有效,针刺手法温和轻柔,乃针灸“温和派”代表人物之一,创有“无痛针刺法”和“飞针点剌金凤展翅努啄术”。擅长神经内外、风湿、呼吸等科和灸疗术,多次被邀请出国应诊帮讲学,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科技攻关。“重铸宋代天圣针灸钢人的研究”等六项科研课题分别获得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重铸的针灸铜人”填补了世界空白。其著作《中国灸法集粹》获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专著奖。曾赴法国、英国、俄罗斯、赞比亚、刚果(金)等国进行医疗和学术交流,荣获卫生部授予的“全国援外优秀医疗队员”称号。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次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宣读论文和作针刺手法现场观摩表演。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有《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头部独特针灸点穴按摩技法》等10部书。其个人辞条被载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世界医学界名入录》等20余部辞典。
经络与腧穴第一章
经络概述第一节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第二节
经络的特点第二章
十二经脉和腧穴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少商第二节
手阴明大肠经(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迎香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厉兑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大包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少冲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听宫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至阴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通谷(腹)21
俞府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中冲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丝竹空第十一节足少阳胆经(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窍阴(头)12
临泣(头)16
阳关(膝)34
临泣(足)42
窍阴(足)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期门第三章
奇经八脉和腧穴第一节
督脉(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阳关(腰)4
龈交第二节
任脉(一)循行(二)病候(三)腧穴1
承浆第三节
冲脉(一)循行(二)病候(三)交会腧穴第四节
带脉(一)循行(二)病候(三)交会腧穴第五节
阳脉(一)循行(二)病候(三)交会腧穴第六节
阴脉(一)循行(二)病候(三)交会腧穴第七节
阳维脉(一)循行(二)病候(三)交会腧穴第八节
阴维脉(一)循行(二)病候(三)交会腧穴第四章
奇穴第一节
金津(左)?玉液(右)8
崇骨第二节
子宫第三节
八邪第二篇
灸治方法第一章
灸法概述第一节
灸法的起源第二节
灸法的作用第二章
灸法的应用第一节
灸法的种类(一)艾灸法1
温灸(二)非艾灸法1
火柴头灸11
药熏蒸气灸15
电子温针灸第二节
灸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一)灸法的特点(二)灸法的应用范围(三)热证的灸法治疗问题第三节
灸法的补泻第四节
灸法注意事项附:“灸禁
“参考资料第三篇
临床治验第一章
传染病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葱豉糊敷灸4
避瘟散敷灸5
椒豉膏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二节
流行性腮腺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火柴头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三节
肺结核(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回旋灸3
艾炷隔姜灸4
艾炷隔蒜灸5
艾炷直接灸6
艾炷瘢痕灸7
蒜泥艾炷长蛇灸8
五倍子敷灸10
肺痨膏敷灸11
白芥子敷灸12
蒜泥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回旋灸2
艾卷温和灸3
艾炷隔蒜灸4
艾炷隔姜灸5
艾炷隔盐灸6
吴茱萸敷灸8
大黄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五节
疟疾(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着肤灸3
马齿苋敷灸4
二甘散敷灸5
巴豆霜敷灸6
巴豆仁饼敷灸7
白胡椒丸敷灸8
白胡椒敷灸9
毛茛叶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六节
血吸虫病(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炷隔蒜灸4
艾炷瘢痕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二章
内科疾病第一节
支气管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蒜灸3
艾炷隔姜灸4
艾炷隔姜敷药灸5
艾炷瘢痕灸6
复方炙白芥子敷灸7
复方公丁香敷灸8
芥砒膏敷灸9
三白膏敷灸10
斑蟊敷灸11
毛茛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瘢痕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炷隔蒜灸4
艾卷温和灸5
毛茛叶敷灸6
白芥子敷灸7
复方白芥子敷灸8
复方炙白芥子敷灸9
麝香大蒜敷灸10
复方桃仁敷灸11
热参总碱敷灸12
硫甘三白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
(六)补充说明第三节
支气管扩张(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回旋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炷隔蒜灸4
艾炷瘢痕灸5
复方瓜蒌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四节
胃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回旋灸3
艾炷隔姜灸4
艾炷隔盐灸5
艾炷无瘢痕灸6
艾炷瘢痕灸7
毛茛根敷灸8
复方吴茱萸敷灸9
胃痛糊敷灸10
健脾膏敷灸11
威灵仙叶敷灸12
芥菜子敷灸13
针上加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五节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回旋灸3
艾炷隔姜灸4
艾炷隔盐灸5
复方吴茱萸敷灸6
毛茛根敷灸7
威灵仙叶敷灸8
胃痛膏敷灸9
溃疡膏敷灸10
温盒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六节
胃下垂(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回旋灸3
艾炷隔姜灸4
艾炷瘢痕灸5
毛茛根敷灸6
蓖倍饼敷灸7
温盒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七节
胃肠神经官能症(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炷隔盐灸4
复方吴茱萸敷灸6
止吐糊敷灸7
暖脐膏敷灸9
针上加灸10
艾炷隔胡椒饼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八节
腹泻(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回旋灸3
艾炷隔姜灸5
艾炷隔盐灸6
艾卷隔盐灸7
艾炷隔药灸8
艾炷隔饼灸9
艾炷隔胡椒饼灸10
艾炷隔附子饼灸11
复方吴茱萸敷灸12
暖脐膏敷灸13
丁香散敷灸14
车桂散敷灸15
针上加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九节
高血压(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瘢痕灸2
艾炷无瘢痕灸3
艾卷温和灸4
复方桃仁敷灸6
复方吴茱萸敷灸7
复方利眠宁敷灸8
眩晕糊敷灸9
针上加灸10
复方附子膏敷灸11
艾炷隔姜灸12
吴茱萸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节
中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瘢痕灸3
艾炷隔盐灸4
艾炷隔姜灸5
艾炷着肤灸6
艾炷隔皂角糊灸8
瘫痪饼敷灸9
桃仁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附:中风预防法(一)选用穴位(二)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瘢痕灸3
艾炷隔盐灸4
咸附子敷灸5
复方附子敷灸(三)经验辑要(四)参考资料(五)补充说明第十一节
冠心病(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无瘢痕灸3
艾炷瘢痕灸4
活血止痛膏敷灸8
温盒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二节
血小板减少症(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隔姜灸2
艾炷瘢痕灸3
艾卷温和灸4
复方吴茱萸敷灸(四)经验辑要(五)补充说明第十三节
尿潴留(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回旋灸3
艾卷雀啄灸4
艾炷隔姜灸5
鲜青蒿敷灸7
癃闭散敷灸8
逐水散敷灸9
葱椒敷灸10
复方吴茱萸敷灸11
葱矾敷灸12
栀子敷灸13
针上加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四节
男性性功能障碍(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3
艾卷回旋灸4
艾炷隔姜灸6
艾炷隔盐灸7
艾炷着肤灸8
艾炷瘢痕灸9
艾火针衬垫灸10
滑精膏敷灸11
阳痿膏敷灸12
针上加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五节
精子缺乏症(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4
艾炷隔盐灸5
针上加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六节
风湿性关节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炷隔盐灸4
艾炷瘢痕灸5
药物艾炷瘢痕灸6
硫黄隔姜灸7
艾火针衬垫灸8
威灵仙叶敷灸10
斑蝥敷灸11
吴茱萸敷灸12
姜乳敷灸13
发泡散敷灸14
复方川草乌敷灸15
透骨草敷灸16
铁梨寨敷灸17
小茴香敷灸18
荆防蒸气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七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3
艾炷隔姜灸4
艾炷瘢痕灸5
药物艾炷瘢痕灸6
硫黄隔姜灸7
艾火针衬垫灸8
威灵仙叶敷灸10
斑蝥敷灸11
吴茱萸敷灸12
川槿皮敷灸13
凤仙花敷灸14
芙蓉叶敷灸15
五倍子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八节
颈椎综合征(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3
艾炷隔姜灸5
鹅透膏敷灸(四)经验辑要(五)补充说明第十九节
肩关节周围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回旋灸3
艾炷隔姜灸4
艾炷隔盐灸5
艾火针衬垫灸6
斑蝥敷灸10
肩痛膏敷灸11
艾炷瘢痕灸13
阳燧锭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二十节
增生性脊椎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回旋灸2
艾炷隔姜灸5
鹅透膏敷灸6
药饼灸(四)经验辑要(五)补充说明第二十一节
硬皮病(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炷隔附子饼灸4
丁桂散敷灸(四)经验辑要第二十二节
断肠草中毒(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隔姜灸2
艾炷隔蒜灸3
艾卷温和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二十三节
休克(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着肤灸2
艾炷隔棉灸3
艾炷隔盐灸4
艾卷温和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二十四节
白血病(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瘢痕灸2
艾炷隔姜灸3
消痞散敷灸(四)经验辑要(五)补充说明第三章
外科疾病第一节
落枕(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3
艾卷回旋灸4
艾炷隔姜灸5
蓖麻叶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二节
腱鞘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炷着肤灸4
隔姜硫黄灸5
复方干姜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三节
腱鞘囊肿(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隔姜灸2
艾炷无瘢痕灸3
隔姜硫黄灸4
艾卷温和灸5
针上加灸(四)经验辑要(五)补充说明第四节
扭挫伤(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隔姜灸2
艾炷隔椒醋饼灸3
隔姜硫黄灸4
艾炷瘢痕灸5
艾炷无瘢痕灸6
艾卷温和灸7
斑蝥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五节
鸡眼(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着肤灸2
艾卷温和灸3
茉莉花茶敷灸7
鸦胆子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六节
痔疮(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隔姜灸2
艾卷温和灸3
艾卷雀啄灸4
艾炷瘢痕灸5
艾炷着肤灸6
威灵仙叶敷灸7
枸杞根蒸气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七节
直肠脱垂(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3
艾炷隔姜灸4
艾炷隔盐灸5
蓖麻仁敷灸6
五倍子蒸气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八节
睾丸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着肤灸2
艾炷隔蒜灸3
艾炷隔附子灸4
艾炷隔葱灸5
艾卷温和灸6
蓖麻子仁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九节
鞘膜积液(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桃杏膏敷灸2
艾炷着肤灸3
艾炷隔蒜灸4
艾炷隔附子灸5
艾炷隔葱灸6
艾卷温和灸7
艾炷隔姜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节
急性乳腺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隔葱灸3
艾炷隔蒜灸4
艾炷隔姜灸5
艾炷隔豆豉饼灸10
泥鳅土豆敷灸11
蒲公英敷灸12
仙人掌敷灸13
葱白蒸气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
(六)补充说明第十一节
急性阑尾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3
艾炷着肤灸4
芒硝冰片敷灸5
复方大黄敷灸6
石膏桐油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二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3
艾炷隔姜灸4
艾火针衬垫灸5
硫黄隔姜灸7
艾炷隔蒜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三节
颈淋巴结结核(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瘢痕灸2
艾卷温和灸3
艾炷隔蒜灸4
艾炷直接灸6
药物艾卷温和灸7
乌蛇皮敷灸9
灯火灸(四)经验辑要
(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四节
骨结核(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隔姜硫黄灸2
复方荆防蒸气灸(八仙逍遥汤)3
复方海桐皮蒸气灸4
艾炷瘢痕灸5
艾炷隔蒜灸6
艾炷隔姜灸7
艾卷温和灸8
蜡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四章
妇产科疾病第一节
痛经(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4
痛经膏敷灸7
调经糊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二节
闭经(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炷无瘢痕灸4
艾炷隔胡椒饼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三节
功能性子宫出血(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3
艾卷回旋灸4
艾炷无瘢痕灸5
艾炷隔盐姜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四节
白带过多(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3
艾卷回旋艾4
白带膏丸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五节
子宫脱垂(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炷隔盐灸4
蒸气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六节
不孕症(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着肤灸2
艾炷瘢痕灸3
艾炷隔盐灸4
艾卷温和灸5
艾炷隔姜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七节
习惯性流产(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炷隔盐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八节
妊娠呕吐(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药物艾卷温和灸2
艾卷温和灸3
艾卷雀啄灸4
艾炷隔姜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九节
胎位不正(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无瘢痕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节
产后宫缩痛(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针上加灸4.温盒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一节
乳汁不足(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卷隔葱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五章
儿科疾病第一节
小儿口腔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吴茱萸敷灸2
连萸散敷灸3
萸桂糊敷灸4
生半夏敷灸7
生香附敷灸8
二石糊敷灸9
二明巴豆膏敷灸10
艾卷雀啄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二节
小儿流涎症(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天南星敷灸2
艾卷温和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三节
小儿夜啼症(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无瘢痕灸4
艾卷雀啄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四节
小儿腹泻(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回旋灸3
艾炷无瘢痕灸4
艾炷隔姜灸5
艾炷隔盐灸6
艾炷隔胡椒饼灸7
艾炷隔肉豆蔻饼灸8
五倍子膏敷灸10
丁桂散敷灸11
车桂散敷灸12
干桂散敷灸13
白胡椒敷灸14
硫黄敷灸15
吴茱萸籽敷灸16
代针丸敷灸17
苍藁散敷灸18
颠倒苦苍散敷灸19
朴硝敷灸(即朴硝罨法)20
苍术敷灸(即苍术封脐法)21
桂术散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五节
小儿营养不良(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疳积散敷灸2
疳积膏敷灸3
疳积草敷灸5
艾卷温和灸6
艾炷隔姜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六节
遗尿症(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无瘢痕灸3
艾炷隔姜灸4
艾炷隔盐灸5
艾火针衬垫灸8
五倍子敷灸9
遗尿膏敷灸10
桑螵蛸敷灸11
硫黄敷灸12
三白硫甘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六章
神经精神科疾病第一节
头痛(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3
艾炷隔蒜灸4
艾炷隔姜灸5
薄荷叶敷灸7
决明子敷灸9
蓖麻仁敷灸10
山豆根敷灸11
雄黄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二节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3
艾炷隔姜灸4
艾炷隔蒜灸5
艾炷隔蒜泥灸6
蛋壳苇管器灸9
蓖麻仁敷灸10
蓖麻仁朱砂敷灸11
蓖麻仁松香(牵正膏)敷灸12
马钱子敷灸13
鹅不食草敷灸14
复方川乌敷灸15
鲜姜泥敷灸16
天南星敷灸17
芥末糊敷灸(即针挑加芥末糊外敷法)18
皂角敷灸19
鳝鱼血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三节
膈肌痉挛(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着肤灸3
艾炷隔姜灸4
乌附子敷灸(虚呃散)7
丁香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四节
坐骨神经痛(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硫黄隔姜灸4
艾火针衬垫灸5
吴莱萸敷灸9
荆防蒸气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五节
失眠症(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珍珠层粉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六节
癫痫(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炷瘢痕灸4
苯妥英钠敷灸7
艾炷隔定痫糊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七章
眼、口腔、耳鼻喉科疾病第一节
急性结膜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3
毛茛草敷灸4
代赭石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二节
麦粒肿(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着肤灸2
艾卷温和灸3
双天膏敷灸5
生地黄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三节
牙痛(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隔蒜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炷着肤灸4
艾卷雀啄灸5
生附子敷灸6
灯火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四节
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回旋灸3
艾炷隔姜灸4
针上加灸(四)经验辑要(五)补充说明第五节
耳鸣(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隔苍术灸2
艾炷隔姜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六节
内耳眩晕症(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着肤灸2
艾炷隔姜灸3
针上加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七节
化脓性中耳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八节
变应性鼻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斑蝥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九节
鼻出血(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卷雀啄灸3
艾炷隔姜灸4
艾炷着肤灸5
鼻衄饼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节
急性扁桃体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着肤灸3
黄连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十一节
鼻窦炎(一)疾病(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隔蒜灸2
青苔塞鼻敷灸3
鼻渊散吹鼻法(四)经验辑要(五)补充说明第八章
皮肤科疾病第一节
荨麻疹(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隔姜灸2
艾卷温和灸3
荆芥穗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二节
神经性皮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着肤灸2
药锭(丹药)灸法3
药物艾卷温和灸4
蒜泥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三节
湿疹(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药物艾卷温和灸3
蒸气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四节
银屑病(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隔蒜泥灸2
艾卷隔蒜泥温和灸3
药物艾卷温和灸4
灯火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五节
寻常疣(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着肤灸2
鸦胆子仁敷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六节
白癜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卷温和灸2
艾炷隔姜灸3
梅花针加艾卷回旋灸(四)经验辑要(五)补充说明第七节
毛囊炎(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隔蒜灸2
艾炷着肤灸3
艾熏器灸(四)经验辑要
(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八节
冻伤(一)概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隔姜灸2
艾卷温和灸3
青麦苗敷灸8
棉籽蒸气灸9
姜椒蒸气灸(四)经验辑要(五)参考资料(六)补充说明第九节
斑秃(一)概
述(二)选用穴位(三)灸治方法1
艾炷着肤灸(无瘢痕灸)2
艾炷隔姜灸3
艾卷温和灸4
梅花针配生姜、温和灸(四)经验辑要(五)补充说明第四篇
保健灸法与灸法实验研究第一节
保健灸概说第二节
保健灸常用穴位及方法(一)神阙灸1
神阙隔姜灸2
神阙隔盐灸3
神阙炼脐法(二)足三里灸1
足三里温和灸2
足三里瘢痕灸(三)气海灸1
气海温和灸2
气海隔姜灸3
气海附子灸(四)关元灸(五)大椎灸(六)风门灸(七)身柱灸(八)膏肓灸(九)涌泉灸1
涌泉隔姜灸2
涌泉无瘢痕灸(十)三阴交灸1
三阴交艾卷温和灸2
三阴交艾炷隔姜灸3
三阴交艾炷无疤痕灸(十一)百会灸百会艾卷温和灸百会艾炷隔姜灸百会艾炷无疤痕灸(十二)中脘灸中脘艾卷温和灸中脘艾炷隔姜灸中脘艾炷瘢痕灸中脘艾炷隔姜灸第三节
女子卵巢保养灸法(一)选用穴位(二)灸治方法1
艾卷温盒灸2
艾卷温和灸第四节
男子肾保养灸法……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疗法全书(典藏精品版)(精)
&&&&《中医疗法全书(典藏精品版)》编著者臧俊岐。
&&&&妙手名医不藏私,灸到病除百病消,精准取穴,对症灸除百病,得健康。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灸能除百病,灸能得健康。本书为我国著名针灸大师藏俊岐医生多年畅销作《中国灸法集萃》的修订版,在本书中,藏俊岐医生将教您用最正确的艾灸法防治百种常见病,本书内容详实、操作简便、疗效显著,让您安坐家中就能用灸法保健、强身、祛病。
&&&&
&&&&《中医疗法全书(典藏精品版)》编著者臧俊岐。&&&&《中医疗法全书(典藏精品版)》内容提要:家庭中医养生治病一本通,著名老中医藏俊岐为您全面揭示中医祖传的治病秘法,告诉您如何用最正确的中医疗法诊疗疾病、求得健康的大学问。&&&&完整实用的中医入门读本:著名老中医为您揭秘中医技术的前世今生,带您认识针灸、点穴、按摩、拔罐、刮痧、食疗六种中医老疗法的原理和功效以及常用操作手法,并详解人体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与腧穴,教您识经络、取穴位、悟医道。&&&&常见病家庭中医疗法图解全书:一本奠定中国亿万家庭健康基石的实用手册,本书对100种常见病症进行精解,并针对病症将针灸、点穴、按摩、拔罐、刮痧、食疗六种常用中医疗法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解决了从单一方法入手的局限性,指导您用最正确的中医疗法治病、养生、得健康。
&&&&臧俊岐,1942年生,河南开封人。主任医师、著名针灸学家,历任开封市针灸学会会长、开封市中医药科技委员会委员、开封市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中医评审委员会委员。自幼体弱多病,稍长立志攻医。业医近50年,针技娴熟、医术精湛,勤求博采,师吉创新。施针用药简而有效,针刺手法温和轻柔,乃针灸“温和派”代表人物之一,创有“无痛针刺法”和“飞针点剌金凤展翅努啄术”。擅长神经内外、风湿、呼吸等科和灸疗术,多次被邀请出国应诊帮讲学,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科技攻关。“重铸宋代天圣针灸钢人的研究”等六项科研课题分别获得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重铸的针灸铜人”填补了世界空白。其著作《中国灸法集粹》获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专著奖。曾赴法国、英国、俄罗斯、赞比亚、刚果(金)等国进行医疗和学术交流,荣获卫生部授予的“全国援外优秀医疗队员”称号。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次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宣读论文和作针刺手法现场观摩表演。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有《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头部独特针灸点穴按摩技法》等10部书。其个人辞条被载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世界医学界名入录》等20余部辞典。
上卷中医技术知识探源………第一章&& 认识传统中医疗法第一节&&中医技术的前世今生&&1.原始人生活中的发现 022&&2.现代医学的完善发展 023第二节&&中医技术的释义&&1.针灸的含义 024&&2.点穴的含义 024&&3.按摩的含义 024&&4.拔罐的含义 024&&5.刮痧的含义 024&&6.食疗的含义 024第二章&& 中医疗法的原理及功效第一节&&疾病产生的原理&&1.第一病因 026&&2.第二病因 026第二节&&针灸、点穴、按摩、拔罐、刮痧、食疗的原理和功效&&1.针刺的调气作用 027&&2.灸的温热刺激 027&&3.点穴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祛瘀作用 027&&4.按摩产生的“热气”类物质是防治疾病的重要因素 028&&5.拔罐的瘀血效应 028&&6.刮痧的排毒作用 028&&7.食疗的调养作用 028第三章&& 中医疗法的常用操作手法第一节&&针刺疗法&&1.毫针疗法 030&&2.刺血疗法 039&&3.火针疗法 042&&4.梅花针疗法 044&&5.耳针疗法 051&&6.头针疗法 064&&7.埋针疗法 071&&8.面针疗法 071&&9.眼针疗法 074&&10.鼻针疗法 077&&11.口针疗法 079第二节&&灸疗法&&1.灸法概述 082&&2.灸法的种类 083&&3.灸法的特点 095&&4.灸法的应用范围 096&&5.灸法的补泻 097&&6.灸法注意事项 097&&7.保健灸法 098第三节&&点穴疗法&&1.加强指力的锻炼 104&&2.常用点穴手法 104&&3.施术时体位的选择 106&&4.施术时手法轻重的选择 106&&5.施术时间长短的选择 107&&6.点穴晕针及处理 107&&7.点穴的注意事项 107第四节&&按摩疗法&&1.按摩疗法的概念 108&&2.按摩疗法与针灸的关系 108&&3.常用的按摩手法 108&&4.按摩的介质及辅助治疗 113&&5.按摩疗法适应证及禁忌证 113&&6.小儿按摩法 113第五节&&拔罐疗法&&1.杯罐的种类 115&&2.拔罐的方法 116&&3.留罐的时间 118&&4.拔罐疗法适应证 118&&5.拔罐疗法注意事项 118第六节&&刮痧疗法&&1.刮痧的概述 120&&2.刮痧的工具 120&&3.刮痧的类别与方法 121&&4.各部位刮痧方法及方向 122&&5.刮痧的常用体位 127&&6.刮痧的操作要点及禁忌 127第四章&& 经络与腧穴,中医史上伟大的发现第一节&&经络与腧穴&&1.经络是什么 130&&2.腧穴是什么 130第二节&&人体的十二大经脉和腧穴&&1.手太阴肺经 131&&2.手阳明大肠经 134&&3.足阳明胃经 137&&4.足太阴脾经 144&&5.手少阴心经 148&&6.手太阳小肠经 150&&7.足太阳膀胱经 154&&8.足少阴肾经 164&&9.手厥阴心包经 168&&10.手少阳三焦经 170&&11.足少阳胆经 174&&12.足厥阴肝经 181第三节&&奇经八脉和腧穴&&1.督脉 185&&2.任脉 190&&3.冲脉 195&&4.带脉 195&&5.阳脉 196&&6.阴脉 196&&7.阳维脉 196&&8.阴维脉 197第四节&&奇穴&&1.头颈部 198&&2.躯干部 202&&3.四肢部 203下卷 实用中医诊疗百科第一章&& 内科疾病第一节&&流行性感冒&&1.毫针法 208&&2.耳针法 208&&3.梅花针法 208&&4.灸法 209&&5.点穴法 209&&6.按摩法 209&&7.拔罐法 210&&8.刮痧法 210&&9.预防流行性感冒操 211&&10.食疗法 211第二节&&流行性腮腺炎&&1.毫针法 213&&2.梅花针法 213&&3.三棱针放血法 213&&4.耳针法 213&&5.灸法 214&&6.耳穴压豆法 214&&7.点穴法 214&&8.按摩法 214&&9.拔罐法 215&&10.食疗法 215第三节&&支气管炎&&1.毫针法 216&&2.耳针法 216&&3.灸针 216&&4.点穴法 218&&5.刺血法 218&&6.拔罐法 218&&7.刮痧法 218&&8.食疗法 220第四节&&支气管哮喘&&1.毫针法 221&&2.耳针法 221&&3.梅花针法 221&&4.刺血法 222&&5.拔罐法 224&&6.刮痧法 224&&7.食疗法 224第五节&&胃炎&&1.毫针法 226&&2.灸针法 226&&3.点穴法 227&&4.按摩法 228&&5.自我保健点按法 228&&6.拔罐法 228&&7.刮痧法 228&&8.食疗法 229第六节&&胃下垂&&1.毫针法 231&&2.灸法 231&&3.点穴法 232&&4.按摩法 232&&5.叩穴揉摩法 233&&6.自我保健点按法 233&&7.刮痧法 233&&8.食疗法 233第七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毫针法 235&&2.灸法 235&&3.按摩法 236&&4.拔罐法 236&&5.刮痧法 236&&6.食疗法 236第八节&&胃肠神经官能症&&1.毫针法 240&&2.灸法 240&&3.刺血拔罐法 241&&4.食疗法 241第九节&&腹泻&&1.毫针法 242&&2.耳针法 242&&3.灸法 242&&4.点穴法 244&&5.按摩法 244&&6.自我保健点揉法 245&&7.拔罐法 245&&8.刮痧法 245&&9.食疗法 245第十节&&便秘&&1.毫针法 248&&2.艾卷温和灸法 248&&3.点穴法 248&&4.按摩法 248&&5.自我保健点揉法 249&&6.拔罐法 249&&7.刮痧法 249&&8.食疗法 249第十一节&&高血压&&1.毫针法 252&&2.梅花针法 252&&3.刺血法 252&&4.灸法 253&&5.点穴法 254&&6.按摩法 254&&7.自我保健点揉法 254&&8.刺血拔罐法 255&&9.刮痧法 255&&10.食疗法 255第十二节&&中风&&1.毫针法 258&&2.头针法 258&&3.眼针法 258&&4.舌针法 259&&5.口针法 259&&6.灸法 259&&7.中风预防法 260&&8.点穴法 260&&9.按摩法 261&&10.自我保健操 261&&11.拔罐法 262&&12.食疗法 262第十三节&&冠心病&&1.毫针法 264&&2.灸法 264&&3.点穴法 265&&4.按摩法 265&&5.自我保健点按法 266&&6.拔罐法 266&&7.刮痧法 266&&8.食疗法 266第十四节&&血小板减少症&&1.毫针法 268&&2.灸法 268&&3.食疗法 269第十五节&&肾炎&&1.毫针法 271&&2.艾卷温和灸法 271&&3.耳针法 271&&4.拔罐法 271&&5.食疗法 271第十六节&&尿失禁&&1.毫针法 274&&2.灸法 274第十七节&&尿潴留&&1.毫针法 275&&2.灸法 275&&3.拔罐压指法 276&&4.食疗法 276第十八节&&精子缺乏症&&1.毫针法 277&&2.灸法 277&&3.刮痧法 278第十九节&&男性性功能障碍&&1.毫针法 279&&2.梅花针法 279&&3.灸法 279&&4.按摩法 280&&5.拔罐法 281&&6.刮痧法 281第二十节&&更年期综合征&&1.毫针法 282&&2.点穴法 282&&3.耳针法 282&&4.按摩法 282&&5.点按拔罐法 283&&6.刮痧法 283&&7.食疗法 283第二十一节&&风湿性关节炎&&1.毫针法 286&&2.灸法 286&&3.拔罐法 288&&4.食疗法 288第二十二节&&类风湿性关节炎&&1.毫针法 291&&2.灸法 291&&3.拔罐法 292&&4.刮痧法 292&&5.食疗法 292第二十三节&&增生性脊椎炎&&1.毫针法 295&&2.灸法 295&&3.拔罐法 296第二十四节&&硬皮病&&1.毫针法 297&&2.灸法 297第二十五节&&肩关节周围炎&&1.毫针法 298&&2.灸法 298&&3.按摩法 299&&4.自我保健法 299&&5.拔罐法 300&&6.刮痧法 300第二十六节&&肥胖症&&1.毫针法 301&&2.耳针法 301&&3.耳穴埋针法 301&&4.耳穴压豆法 301&&5.中药敷灸法 302&&6.按摩法 302&&7.捏脊减肥法 302&&8.自我保健消脂法 303&&9.拔罐法 303&&10.刮痧法 304&&11.食疗法 304第二十七节&&休克&&1.毫针法 305&&2.灸法 305&&3.点穴法 305&&4.食疗法 306第二十八节&&中暑&&1.毫针法 307&&2.点穴法 307&&3.食疗法 307第二十九节&&低血压&&1.毫针法 310&&2.灸法 310&&3.点穴法 311&&4.拔罐法 311&&5.食疗法 311第三十节&&糖尿病&&1.毫针法 313&&2.耳针法 313&&3.艾卷温和灸法 313&&4.拔罐法 313&&5.刮痧法 314&&6.食疗法 314第三十一节&&慢性胆囊炎&&1.毫针法 316&&2.耳针法 316&&3.头针法 316&&4.梅花针法 316&&5.按摩法 316&&6.食疗法 317第三十二节&&肺结核&&1.毫针法 319&&2.梅花针法 319&&3.灸法 319&&4.按摩法 320&&5.拔罐法 321&&6.食疗法 321第三十三节&&痛风&&1.毫针法 322&&2.刺络拔罐法 322&&3.灸法 322&&4.按摩法 323&&5.刮痧法 323&&6.食疗法 323第三十四节&&晕动病&&1.毫针法 325&&2.刺血法 325&&3.点穴法 325&&4.按摩法 325&&5.敷灸法 326&&第二章&& 外科疾病第一节&&落枕&&1.毫针法 328&&2.灸法 328&&3.点穴法 328&&4.耳穴压豆法 329&&5.按摩法 329&&6.综合治疗法 329&&7.自我保健揉拿推熨法 329&&8.拔罐法 330&&9.刮痧法 330&&10.食疗法 330第二节&&颈椎综合征&&1.毫针法 331&&2.灸法 331&&3.点穴法 331&&4.推揉夹脊法 332&&5.按摩法 332&&6.自我保健按摩法 332&&7.拔罐法 332&&8.刮痧法 332&&9.食疗法 333第三节&&急性腰扭伤&&1.毫针法 334&&2.头针法 334&&3.刺血法 334&&4.耳针法 335&&5.耳穴压豆法 335&&6.点穴法 335&&7.按摩法 335&&8.拔罐法 336&&9.刮痧法 336&&10.综合法 337第四节&&腱鞘炎&&1.毫针法 338&&2.灸法 338&&3.食疗法 339第五节&&腱鞘囊肿&&1.毫针法 340&&2.灸法 340&&3.火针法 340&&4.拔罐法 341第六节&&急性乳腺炎&&1.毫针法 342&&2.刺血法 342&&3.灸法 342&&4.拔罐法 343&&5.食疗法 344第七节&&乳腺增生病&&1.拔罐法 345&&2.毫针法 345&&3.刮痧法 345&&4.食疗法 346第八节&&胆管蛔虫病&&1.毫针法 347&&2.针刺、拔罐综合法 347&&3.耳针法 347&&4.眼针法 347第九节&&泌尿系结石&&1.毫针法 348&&2.耳针法 348第十节&&痔疮&&1.毫针法 349&&2.耳穴压豆法 349&&3.耳针法 349&&4.面针法 349&&5.刺血法 349&&6.割治法 350&&7.灸法 350&&8.刺血拔罐法 350&&9.刮痧法 351&&10.食疗法 351第十一节&&直肠脱垂&&1.毫针法 353&&2.头针法 353&&3.灸法 353&&4.挑刺拔罐法 354第十二节&&鸡眼&&1.火针法 355&&2.灸法 355第十三节&&颈淋巴结结核&&1.毫针法 357&&2.火针法 357&&3.灸法 357&&第三章&& 皮肤科疾病第一节&&痤疮&&1.耳针法 360&&2.刺血法 360&&3.耳穴割治法 360&&4.耳穴压豆法 360&&5.耳穴埋针法 361&&6.刺络拔罐法 361&&7.刮痧法 361&&8.食疗法 361第二节&&黄褐斑&&1.毫针法 363&&2.五白膏敷灸法 363&&3.耳穴割治法 363&&4.耳穴压豆法 363&&5.耳针、体针综合法 364&&6.刺络拔罐法 364&&7.刮痧法 364&&8.食疗法 364第三节&&雀斑&&1.耳穴埋针法 367&&2.火针法 367&&3.电子火针法 367&&4.温针搔灼法 367&&5.食疗法 368第四节&&白癜风&&1.耳穴埋针法 369&&2.梅花针加艾卷回旋灸法 369&&3.艾卷温和灸法 369&&4.耳穴压豆法 369&&5.硫黄陀僧外擦法 370&&6.刺血拔罐法 370&&7.刮痧法 370第五节&&银屑病&&1.梅花针法 371&&2.艾炷隔蒜泥灸法 371&&3.针刺放血法 371&&4.敷灸法 371&&5.耳穴割治敷药法 372&&6.刺血拔罐法 372&&7.刮痧法 373第六节&&荨麻疹&&1.毫针法 374&&2.耳针法 374&&3.头针法 374&&4.三棱针刺血法 374&&5.耳穴埋针法 374&&6.耳穴压豆法 375&&7.荆芥穗敷法 375&&8.艾炷隔姜灸法 375&&9.拔罐法 375&&10.刮痧法 375&&11.食疗法 376第七节&&神经性皮炎&&1.毫针、艾灸法 377&&2.梅花针法 377&&3.灸法 377&&4.刺络拔罐法 378第八节&&湿疹&&1.耳针法 379&&2.灸法 379&&3.刺血拔罐法 379&&4.刮痧法 380&&5.食疗法 380第九节&&扁平疣&&1.毫针法 382&&2.耳针法 382&&3.耳穴埋针法 382&&4.耳穴割治法 382&&5.刺血法 382&&6.鸦胆子仁敷灸法 383&&7.食疗法 383第十节&&早年白发症&&1.指压法 384&&2.点穴法 384&&3.按摩法 384&&4.大蒜、姜汁涂布法 384&&5.食疗法 385第十一节&&斑秃&&1.毫针法 386&&2.头针法 386&&3.三棱针法 386&&4.梅花针法 386&&5.梅花针配合涂药法 387&&6.耳针法 387&&7.灸法 387&&8.复方藜芦酊外涂法 388&&9.按摩法 388&&10.拔罐法 388&&11.刮痧法 389&&12.综合治疗法 389&&13.食疗法 390第十二节&&白癣&&1.艾灸法 391&&2.敷灸法 391&&3.拔发外敷(涂)法 392第十三节&&毛囊炎及疖肿&&1.毫针法 393&&2.耳针法 393&&3.梅花针法 393&&4.挑治法 393&&5.艾灸法 394&&6.灯火灸法 394&&7.巴胡饼敷灸法 394&&8.倍冰膏外涂法 394&&9.综合治疗法 395第十四节&&冻伤&&1.灸法 396&&2.食疗法 396第十五节&&皮肤瘙痒症&&1.毫针法 397&&2.艾卷温和灸法 397&&3.拔罐法 397&&4.梅花针叩刺、拔罐综合疗法 397&&5.按摩法 398&&6.刮痧法 398第十六节&&玫瑰糠疹&&1.拔罐法 399&&2.刷擦按摩法 399&&3.刮痧法 400&&第四章&& 妇产科疾病第一节&&痛经&&1.毫针法 402&&2.耳针法 402&&3.头针法 402&&4.耳压法 402&&5.灸法 403&&6.点穴法 403&&7.按摩法 404&&8.自我保健点按法 405&&9.拔罐法 405&&10.刮痧法 405&&11.食疗法 405第二节&&闭经&&1.毫针法 407&&2.耳针法 407&&3.灸法 407&&4.点穴法 407&&5.按摩法 408&&6.自我保健叩摩法 408&&7.拔罐法 409&&8.刮痧法 409&&9.食疗法 410第三节&&月经不调&&1.毫针法 412&&2.耳压法 412&&3.耳针法 412&&4.头针法 412&&5.灸法 413&&6.点穴法 413&&7.按摩法 413&&8.刮痧法 413&&9.食疗法 414第四节&&功能性子宫出血&&1.毫针法 417&&2.梅花针法 417&&3.埋针法 417&&4.耳针法 417&&5.灸法 418第五节&&白带过多&&1.毫针法 419&&2.灸法 419&&3.针罐法 419&&4.刮痧法 420&&5.食疗法 420第六节&&子宫脱垂&&1.毫针法 422&&2.灸法 422&&3.点穴法 423&&4.按摩法 423&&5.自我保健提肌固脱法 423&&6.拔罐、艾灸法 423&&7.刮痧法 424&&8.食疗法 424第七节&&不孕症&&1.毫针法 426&&2.灸法 426&&3.刮痧法 427&&4.食疗法 427第八节&&习惯性流产&&1.灸法 429&&2.食疗法 429第九节&&妊娠呕吐&&1.毫针法 431&&2.灸法 431&&3.拔罐法 431&&4.刮痧法 432&&5.食疗法 432第十节&&胎位不正&&1.艾卷温和灸法 434&&2.耳穴压豆法 434第十一节&&乳汁不足&&1.毫针法 435&&2.梅花针法 435&&3.耳针法 435&&4.灸法 435&&5.针刺、拔罐法 436&&6.刮痧法 436&&7.食疗法 436第十二节&&性冷感症&&1.点穴法 438&&2.自我保健点揉法 438第十三节&&阴道炎&&1.毫针法 439&&2.灸法 439&&3.毫针刺络拔罐综合法 439&&4.食疗法 440第十四节&&盆腔炎&&1.毫针法 441&&2.灸法 441&&3.按摩法 441&&4.毫针艾条梅花针综合法 442&&5.食疗法 442&&第五章 儿科疾病第一节&&小儿惊风&&1.毫针法 444&&2.耳针法 444&&3.三棱针法 444&&4.口针法 444&&5.艾炷着肤灸法 445&&6.灯火灸法 445&&7.点穴法 445&&8.食疗法 445第二节&&小儿夜啼症&&1.毫针法 446&&2.三棱针法 446&&3.耳针法 446&&4.灸法 446&&5.点穴法 447&&6.食疗法 447第三节&&小儿口腔炎&&1.灸法 448&&2.食疗法 448第四节&&小儿流涎症&&1.毫针法 449&&2.耳针法 449&&3.灸法 449&&4.食疗法 449第五节&&小儿腹泻&&1.毫针法 451&&2.灸法 451&&3.耳针法 453&&4.按摩法 453&&5.拔罐法 453&&6.刮痧法 453&&7.食疗法 454第六节&&小儿营养不良&&1.毫针法 456&&2.灸法 456&&3.刮痧法 457&&4.食疗法 457第七节&&小儿遗尿症&&1.毫针法 458&&2.耳针法 458&&3.耳穴埋针法 458&&4.头针法 458&&5.耳穴压豆法 458&&6.灸法 459&&7.点穴法 460&&8.按摩法 460&&9.刮痧法 460&&10.食疗法 461第八节&&小儿疝气&&1.艾炷着肤灸法 463&&2.食疗法 463第九节&&小儿厌食症&&1.毫针法 465&&2.捏脊法 465&&3.拔罐法 465&&4.食疗法 465第十节&&小儿高热&&1.拔罐法 467&&2.刮痧法 467第十一节&&小儿百日咳&&1.毫针法 468&&2.耳针法 468&&3.梅花针法 468&&4.艾卷温和灸法 468&&5.拔罐法 469&&6.刮痧法 469&&7.食疗法 469&&第六章&& 神经精神科疾病第一节&&头痛&&1.毫针法 472&&2.温针法 472&&3.头针法 472&&4.梅花针法 473&&5.刺血法 473&&6.耳针法 473&&7.耳穴放血法 473&&8.耳穴压豆法 473&&9.耳压冰片法 474&&10.艾灸法 474&&11.灯火灸法 474&&12.敷灸法 475&&13.点穴法 476&&14.按摩法 477&&15.拔罐法 477&&16.自我保健按揉推叩法 477&&17.刮痧法 478&&18.食疗法 478第二节&&三叉神经痛&&1.毫针法 479&&2.梅花针法 479&&3.刺血法 479&&4.艾卷温和灸法 480&&5.复方全蝎膏敷灸法 480&&6.按摩法 480&&7.拔罐法 480&&8.刮痧法 481&&9.食疗方 481第三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毫针法 482&&2.梅花针法 482&&3.三棱针法 482&&4.梅花针法 483&&5.耳穴放血法 483&&6.头针法 483&&7.艾灸法 483&&8.敷灸法 484&&9.刺血拔罐法 485&&10.点穴法 486&&11.按摩法 486&&12.综合治疗法 486&&13.自我保健点揉法 486&&14.刮痧法 487第四节&&面肌痉挛&&1.毫针法 488&&2.耳穴压豆法 488&&3.艾炷隔姜灸法 488&&4.点穴法 489&&5.按摩法 489第五节&&膈肌痉挛&&1.毫针法 490&&2.耳针法 490&&3.耳穴埋针法 490&&4.耳穴压豆法 491&&5.耳穴按压法 491&&6.艾炷着肤灸法 491&&7.敷灸法 491&&8.点穴法 492&&9.按摩法 492第六节&&腰椎间盘突出症&&1.毫针法 493&&2.耳针法 493&&3.艾炷隔姜灸法 493&&4.温盒灸法 493&&5.刺血、拔罐法 493&&6.按摩法 494&&7.刮痧法 494第七节&&坐骨神经痛&&1.毫针法 495&&2.头针法 495&&3.耳针法 495&&4.耳穴埋针法 496&&5.口针法 496&&6.眼针法 496&&7.刺血法 496&&8.灸法 496&&9.点穴法 497&&10.按摩法 497&&11.拔罐法 497&&12.刮痧法 498&&13.食疗法 498第八节&&眩晕&&1.毫针法 500&&2.头针法 500&&3.耳针法 500&&4.耳穴压豆法 501&&5.冰片压耳法 501&&6.刺血法 501&&7.艾炷着肤灸法 501&&8.按摩法 502&&9.点穴法 502&&10.食疗法 502第九节&&失眠症&&1.毫针法 504&&2.头针法 504&&3.刺血法 504&&4.耳穴埋针法 504&&5.耳穴压豆法 505&&6.梅花针法 505&&7.灸法 505&&8.点穴法 506&&9.按摩法 506&&10.自我保健推揉法 507&&11.食疗法 507第十节&&癫痫&&1.毫针法 509&&2.头针法 509&&3.灸法 510&&4.点穴法 510&&5.拔罐法 511&&6.食疗法 511第十一节&&癔病&&1.毫针法 512&&2.刺血法 512&&3.耳针法 513&&4.头针法 513&&5.点穴法 513&&6.刺血、拔罐法 513&&7.食疗法 513第十二节&&竞技综合征&&1.毫针法 514&&2.耳穴埋针法 514&&3.耳穴压豆法 514第十三节&&梨状肌综合征&&1.毫针法 515&&2.针上加灸法 515&&3.点刺拔罐法 515&&4.梅花针叩刺拔罐法 515&&5.按摩法 516&&第七章 五官科疾病&&第一节&&麦粒肿&&1.毫针法 518&&2.刺血法 518&&3.耳针法 518&&4.耳穴埋针法 518&&5.耳穴压豆法 519&&6.艾灸法 519&&7.灯火灸法 519&&8.敷灸法 519&&9.梅花针法 520&&10.刺血、挑刺拔罐法 520&&11.耳针、按摩法 520第二节&&上睑下垂&&1.毫针法 521&&2.梅花针法 521&&3.按摩法 521第三节&&急性结膜炎&&1.毫针法 522&&2.头针法 522&&3.耳针法 522&&4.刺血法 522&&5.梅花针法 523&&6.敷灸法 523&&7.灯火灸法 523&&8.拔罐法 523&&9.点穴法 523&&10.毫针、三棱针法 524&&11.综合治疗法 524第四节&&近视&&1.毫针法 525&&2.头针法 525&&3.梅花针法 526&&4.耳穴埋针法 526&&5.耳穴压豆法 526&&6.按摩法 526&&7.预防近视按摩操 526&&8.刮痧法 527&&9.综合治疗法 528第五节&&斜视&&1.毫针法 530&&2.梅花针法 530&&3.隔核桃壳灸、毫针法 531&&4.按摩法 531第六节&&鼻炎&&1.毫针法 532&&2.耳针法 532&&3.耳穴埋针法 532&&4.耳穴压豆法 533&&5.艾炷着肤灸法 533&&6.熨灸法 533&&7.塞鼻法 533&&8.按摩法 534&&9.自我保健点揉法 534&&10.刺血、拔罐法 534&&11.刮痧法 535&&12.食疗法 535第七节&&鼻窦炎&&1.毫针法 536&&2.皮下埋针法 536&&3.刺血法 536&&4.耳针法 536&&5.艾炷隔蒜灸法 537&&6.青苔塞鼻法 537&&7.鼻渊散吹鼻法 537&&8.点穴法 537&&9.按摩法 537&&10.食疗法 538第八节&&鼻出血&&1.毫针法 539&&2.耳针法 539&&3.耳穴压豆法 539&&4.艾灸法 539&&5.敷灸法 540&&6.点穴法 540&&7.梅花针拔罐法 540&&8.刮痧法 541&&9.食疗法 541第九节&&急性扁桃体炎&&1.毫针法 542&&2.刺血法 542&&3.耳针法 543&&4.鼻针法 543&&5.灯火灸法 543&&6.黄连敷灸法 543&&7.火柴灸法 543&&8.捷妙散吹鼻法 543&&9.点穴法 544&&10.刺血、拔罐法 544&&11.综合治疗法 544&&12.食疗法 544第十节&&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1.毫针法 546&&2.耳针法 546&&3.耳穴压豆法 546&&4.艾灸法 547&&5.针上加灸法 547&&6.点穴法 547&&7.自我保健按压法 548&&8.拔罐法 548&&9.综合法 548第十一节&&牙痛&&1.毫针法 549&&2.耳针法 549&&3.耳穴压豆法 549&&4.艾灸法 550&&5.生附子敷灸法 550&&6.牙痛散塞鼻法 550&&7.点穴法 550&&8.按摩法 550&&9.自我保健点按法 551&&10.针刺、刺血、拔罐法 551&&11.刮痧法 551第十二节&&耳鸣、耳聋&&1.毫针法 552&&2.头针法 552&&3.耳针法 552&&4.耳穴埋针法 553&&5.耳穴压丸法 553&&6.艾炷隔苍术灸 553&&7.点穴法 553&&8.按摩法 553&&9.综合治疗法 554&&10.刺血、拔罐法 554&&11.刮痧法 554第十三节&&内耳眩晕症&&1.毫针法 556&&2.耳针法 556&&3.艾炷着肤灸法 556&&4.刺血法 556&&5.点刺、拔罐法 557第十四节&&慢性咽炎&&1.毫针法 558&&2.针上加灸针刺法 558&&3.艾卷温和灸法 558&&4.耳穴压豆法 559&&5.刺血拔罐法 559&&6.按摩法 559&&7.刮痧法 559&&8.食疗法 559第八章&& 其他第一节&&戒烟&&1.毫针法 562&&2.耳穴埋针法 562&&3.电耳针法 562&&4.耳穴压豆法 562&&5.综合治疗法 563第二节&&驾驶疲劳综合征&&1.毫针法 564&&2.灸法 564&&3.点穴法 564&&4.按摩法 565&&5.自我按摩保健操(八式法) 565&&附录&& 头部点穴按摩健身益智妙法第一节&&面部按摩美容,让你从容走进无龄时代&&1.点穴按摩自我保健与美容 568&&2.面部美容按摩六法十四式 569第二节&&健脑益智提神妙法&&1.点穴按摩十大妙法 573&&2.升学考试必胜点穴按摩四大妙法 57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鼻炎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