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健康、健康

最新医学健康列表
本月热点资讯
19517914613611610780756965
Copyright (C) 2003- All Right Reserved.
2014 大余生活在线网 赣州众企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1:  客服QQ2: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景岳全书-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明理万事不能外乎理, 而医之于理为尤切。 散之则理为万象, 会之则理归一心。 夫医者, 一心也; 病者, 万象也。 举万病之多, 则医道诚难, 然而万病之病, 不过各得一病耳。 譬之北极者, 医之一心也; 万星者...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   什么是基因芯片?基因芯片就是利用点样技术、现代探针固相原位合成技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
Breast Cancer Detector That Uses Electricity Instead of X-Ra
名老中医中药信息中药信息(英文版)中药有效成分中成药中华药膳中医药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 中国中草药大典 中药基本信息数据库
- 生命科学专业网,试剂,仪器,抗体,耗材,书籍,软件在线查询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医学频道
景岳全书-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明理万事不能外乎理, 而医之于理为尤切。 散之则理为万象, 会之则理归一心。 夫医者, 一心也; 病者, 万象也。 举万病之多, 则
此专题下没有医学频道
此专题下没有医学频道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医学频道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医学频道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医学频道
&&&&一名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肝左叶巨块型肿瘤压迫,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双下肢高
&&& Ume&大学的Helen Edlund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组在研究肥
Breast Cancer Detector That Uses Electricity Instead of X-Ra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医学频道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医学频道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医学频道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医学频道
Leukaemia cells can be destroyed by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
生物谷报道: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绝症有克星;深度烧伤的病人也有“脸”见人;瘫痪病人有望站立起来;帕金森病、糖尿病也不
上海、北京及广州生物技术相关行业最新的职位信息,尽在生物招聘。
成功的秘诀
Eppendorf Ep Master 定量PCR仪
ABI Stepone TM 实时定量PCR仪,最新的软件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
各种厂家和各种规格的PCR产物纯化试剂盒
最全的定量PCR试剂
从引物设计到实验全程服务医学健康网-华夏第一健康门户网站www.-身边的健康专家,关注您的健康-时刻关注你的健康!
" width="350" height="384" />
" width="350" height="384" />
" width="350" height="384" />
" width="350" height="384" />
" width="350" height="384" />
特别推荐:
孕前产检怀孕分娩胎教产后
||||||||||||||||||
||||||||||||||||||||
||||||||||
||||||||||
2015迅雷最热美剧下载,请广大影迷锁定,请关注我们的主站下载频道,本站提供免费高清大片热片电影,华语连续剧,美剧,日韩剧,综艺动漫等高清超清资源下载,电影天堂域名,请锁定。
||||||||||||||||||||||||||||||
医学健康疾病库
医学健康症状库
友情推荐:
<a hrCopyright &
医学健康网(). 版权所有 广告联系方式:(QQ)
医学健康网-华夏第一健康门户网站www.-身边的健康专家,关注您的健康人人能看懂的医学著作《真医生》:转变心念恢复健康
[摘要]《真原医》作者用他的大视野分析影响健康的方方面面,很多因素是你平时不会注意到的。从饮食、运动、呼吸、观念与情绪管理等方面着手,彻底转变健康的心念,才能恢复健康,重返完美平衡的原始。《真原医》书封只要你活着,就会面对健康问题。很多时候,只有人们的身心出了问题的时候,才想着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人们寻找到的原因可能就会那么一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全面最有效的,这才有了寻找专家。专家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专家能在他擅长的方面系统性的看到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真原医》这本书的可读性在于,作者用他的大视野让你看到影响健康的方方面面,很多因素是你平时根本不会注意到的,比如补充微量元素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有几个人知道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又比如每餐最好吃50%以上的高膳食纤维食物,实际上很多人平时几乎不吃蔬菜;还有大多数人认为吃肉比较有力气,可是许多世界运动纪录保持者都热爱蔬食,均衡才是关键;又比如心中充满感恩、关怀、慈悲时,心脏会出现协调的频率,使心血管功能良好,神经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处理疾病或健康问题时,一定要以人的整体为考量,将身心灵视为整体治疗对象。健康不能只靠吃药或某种营养素来维持,病人本身必须主动积极,才能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包括改善生活状态、适度运动,摄取正确的营养,彻底改变心念等,才能将疾病连根拔起。本文摘自:《真医生》 作者:杨定一 著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重返完美平衡的原始21世纪预防医学是健康的关键简单却关键的观念在一百多年前,欧洲医院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产妇死于产褥热。当时医学界耗费了很多心力,想找出这个可怕的流行病病因,却徒劳无功。维也纳的塞麦尔维斯医师(Ignaz Philipp Semmelweis)怀疑,医师的手是真正的祸首,认为医师的手碰触过一个又一个病人,甚至解剖死亡病患的尸体,因此推论一定是医师的手藏有病原体,将之传染给产妇。然而,当时许多医师都藐视塞麦尔维斯医师的推论,认为这个想法太过简单,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实证明,医师的手的确是产褥热的祸首。因此,塞麦尔维斯医师建立了非常彻底的洗手法,得以遏止感染的扩散。他的发现开创了卫生学、外科学以及妇科学的新时代!塞麦尔维斯医师的推论生前并不被认同,死后才被拥戴为“女性救星”及医学领域的革命先驱。简言之,这是因为他的发现太新颖、太简单,而且太重要了。最佳健康状态,从体内环保做起医学的发展不应只着重于疾病诊断与治疗。实际上,这是健康医学的时代,预防医学与对抗疗法都是重要的医学环节。奥地利知名医师马耶尔(Franz Xaver Mayr),穷极一生都在提倡“健康科学”,反对“疾病科学”,他撰写的《净化血液及其他体液》(Cleansing the Blood and Other Bodily Fluids)及《温和轻食》(Moderate Elimination Diet),是现今自然疗法运动的基石。马耶尔医师的健康理论非常强调消化系统。现代人的食物摄取量比以前的人多,更因为种种因素,很多食物已因缺乏天然营养素或矿物质而不完整。过量并失衡的饮食导致我们的消化系统长期过度负担,慢慢影响到体内各个器官,进而引发种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很多人称之为“文明病”。马耶尔医师呼吁,应从消化系统开始进行身体的“内在清洁”。通过与全世界上百万人分享的终生计划,马耶尔医师察觉到,彻底清洁不只可以帮助原本百病缠身的病患恢复精力,也可以使正常人拥有“最佳健康”,也就是达到一种从客观角度和个人主观感受上都是“最佳”的状态。经过数十年的研究,马耶尔医师在他的《健康诊断》(Diagnostics of Good Health)中提出了结论,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生病,应该还可以简单地判定为:1.&#8194;个人健康状态偏离最佳状态多远。2.&#8194;个人健康是否已经改善或恶化。3.&#8194;何种因素对健康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为什么大部分医师喜欢用药物和器械来治疗疾病,理由已经很明显,因为目标清楚,对症下药便是。相形之下,预防医学则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来找出身体细微的变化,所以不如传统医学普及。幸好现在已经可以定义最佳健康,而且在未来几年中,焦点会放在开创评估“健康状态”,而非“疾病状态”的客观标准。运用上面这些标准,就可以比较客观地重新定义预防医学,一般民众也能简单地自我评估。身心灵的全面医学&#8212;&#8212;真原医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都发展了“预防与预知保养”,以使机器的使用寿命达到最大。这样的作业系统不只是预防,也可以预测工厂中的某部机器是否会出现故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运用许多方法评估与保养汽车状况,但却常常忽略自己的身体,等到注意时已经太迟,再也找不回健康。事实上,健康应是主动经营落实得来,而非被动等待得到。每个人都应全心全意致力于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接纳健康照顾的新概念,并对自己的饮食习惯、体形、运动养生法、压力管理、习气、情绪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近百年来,西方医学在诊断和治疗领域上,有许多突破性的发展,也确实帮助了无数病患。但除了正统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外,推广“医于未病”的预防医学,也是医学系统中重要的环节,从预防做起更能帮助大众免于疾病之苦。预防医学不仅是健康的崭新观念,也是全面且完整的健康生活体悟,我们应以开放的心胸去接纳益于健康的生活细节。例如,人们的问题是饮食过量而非不足,那就应摄取正确的食物帮助体内净化,而非增加身体负担;应调整呼吸方式、建立运动的习惯等。许多旧观念与习惯需要被调整,点点滴滴建立全新的保健观念。我们必须不同于以往,以顾及身心健康与平衡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不是只把焦点偏重在未来的工作市场。为了地球和人类,以及万物的永续生存,我们必须使生活回归自然,采取和谐与条理分明的生活形态,而不是继续生活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忙碌之中。唯有通过这些改变,人们才能回归充满意义、创造力以及有目的的生活。一旦了解这些之后,你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决心进行改变,也需要持续不懈的训练来维持。因为这些正向改变,你将能充满新的活力与积极的人生观。因此,你对自己、家人,对身边的人、环境,以及对整个社会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你必然也会拥有一颗充满希望、宽容、悔悟及慈悲的心。这种改变会自然地散发出来,毫不费力地散布到生活的所有层面。而当我们以转变的心念重新去理解世界或帮助他人时,其实也踏出了自我疗愈的第一步。全面且完整的健康生活体悟,是最古老却也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预防医学,我称这身、心、灵的全面医学为&#8212;&#8212;“真原医”(Primordia Medicine)。从分子矫正医学到真原医传统西医与分子矫正医学西医在过去百年中进展神速,其治疗策略在于擅长运用药理移除或抑制症状的“对抗疗法”(allopathy),例如给高血压患者服降血压药、用止痛剂消除疼痛、运用抗生素来治疗感染症状等。事实上,对抗疗法的确帮助了许多患者,而且也发展出许多功效卓越的药物,造福了成千上万的病患。分子矫正医学与传统西医的差异在于,前者认为身体重新补充的元素能带来完全的康复,后者则认为身体需要截然不同的外来物以进行干预。“分子矫正”(orthomolecular)一词,出自诺贝尔奖双冠得主莱纳斯&#183;鲍林博士(Linus Pauling)在1968年发表于《科学》期刊的研讨会论文。论文中,鲍林博士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以大量维生素治疗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他相信脑内环境与众多心理疾病相关,只要调整体内天然营养成分的含量,就能矫正与疾病相关的化学异常。分子矫正医学的核心观念是提供给身体大量天然营养素,便能预防并矫正各种身体缺陷或疾病。鲍林博士此举在当时被科学界的同侪忽视,然而,时隔四十年后的今日,我们几乎可以说他是关键性的先锋。他开启的不仅是成长最快速的医学领域,其影响力更是远远超过批评他的人。鲍林博士当年开创的其实是“分子矫正精神医学”,如今,分子矫正医学的发展早已经超越了鲍林博士原本的想法,延伸到与医疗健康相关的各个领域。全世界已有上百万人安全地证实了他的想法。一股新的趋势正在形成,人们开始希望借助自身防御系统和痊愈机制来达到健康。人们也渐渐认同,对身体而言,拥有足够的天然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脂肪酸等,就能营造出支持细胞正常功能的最佳环境,而用适量的天然物质来预防并治疗疾病,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法。运用生物能量治病&#8212;&#8212;顺势疗法“分子矫正医学”与“顺势疗法”(homeopathy)有密切的相关性,两者都认为将营养素重新导入体内后,必会引发所谓的“好转反应”,也就是身体会产生一些急迫的改变,代表身体正在进行痊愈的净化反应,包括疼痛、发热、寒战、关节疼痛、皮肤溃烂、舌头外观改变、排泄习惯变化等。这些体内净化的好转反应征兆,在许多方面都与疾病的病情变化非常类似,这也是“顺势疗法”一词的由来。特别的是,顺势疗法奉行无限小定律,物质在使用前必须经过高倍的稀释,使稀释溶液中几乎没有药物分子的存在,与其说是这个物质的化学性质在治病,更应该说是利用它的生物能量来治病。顺势疗法在两百年前开始发展时,高倍稀释(又称“高能激荡”,因须不断用力摇动药瓶)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当时使用的治疗物质都是对身体有剧毒的物质。这些毒物之所以中选,正是因为它们能使病症再现,这也正是顺势疗法的首要原理。为了安全地使用这些毒物,唯一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稀释到对人体无毒,但仍然能表现出模拟病症的排毒症状。而分子矫正医学不是对毒物进行高倍稀释,而是为病人提供大量营养素,以调整和校正体内的化学平衡。由此来看,分子矫正医学因为符合现今的化学定律,所以比顺势疗法更能被现代医学接受。传统医学与非传统医学的平衡点在传统医学和分子矫正医学之类的另类疗法之间,一定存在着一个平衡点。只要是能真正帮助人就值得推广。换句话说,当选择预防保健的养生方法时,也不要偏废了常识的力量。即使是西药,只要能够发挥疗效,而且没有其他替代方式,就没有道理不去用它。当然,在做这些判断前,当事人应该全面评估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案,而最后应以病人的福祉作为判断的准则。分子矫正医学应发展至下一个层次,以天然营养素来调整体内化学失衡,在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上,确实能获得可观的结果。但还是要强调平衡的重要性,因为身体会这么渴求大量营养素的情况,其实还是很少见的。天然维生素、矿物质和有机酸化合物,包括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等的平衡搭配,会比单一元素过量使用更能产生效果,这也是为何多年来我一再推广天然、未加工食品的原因。由内健康到外健康我们应该以敞开的心胸去了解每一种科技、每一种疗法,因为只要能让当事人痊愈,彻底地由内健康到外健康、身心恢复平衡的疗法,就是最佳疗法。疾病并不像现在一般人想的那样,是单纯生理或心理的现象。所以,最好的疗法是要深入疾病核心,而不是只治疗疾病的征兆。不论处理任何健康或疾病的问题时,都一定要以人的整体为考虑。只要有适当且良好的资讯和沟通,相信患者和医师都会愿意选择平衡的健康观点,并将身心灵视为整体治疗的对象。这么一来,相信常见的各种健康问题都将消失。此外,大多数传统医学所持的“简约处置”(reductionist approach),都只能提供部分的健康解答。即使是过量的维生素或其他天然营养成分,也不见得能够除掉病根。健康不能只被切割为分子和化合物而已,和谐的整体有赖于身心灵的平衡。人类不只是细胞的组合体,也不仅是遗传程序的表现,除了肉体,我们还有智慧、创造力,所以整体平衡绝非单靠矫正化学物质就能轻易达到。这也是为何我多年来一直推广“真原医”的原因,因为健康不能只靠吃药或某种营养素来维持,病人本身必须主动积极,才能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包括改善生活形态、适度运动、摄取正确的营养、彻底改变心态等,才能将疾病连根拔起。换句话说,唯有患者确实努力,方能挣得自己的健康和康复。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也唯有自己,才能真正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中西医合璧的整体疗法 中医或西医的就医抉择曾有朋友问我,身体不适就医抉择时,是否西医较中医来得科学化呢?其实我认为并没有孰优孰劣,中西医各有其特色,只要能真正为病患谋福祉的就是最佳疗法。一般理解中的中医,其实传承了各文化中最古老的智慧与丰富的实务经验。中医重视人与自然间的完美和谐,认为自然环境与气候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会配合时令与生活习惯来调整体质,有时运用草药、针灸、按摩、推拿、气功等种种技巧来辅助。丰富且多元的草药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最好礼物,配合不同体质各有相对应的草本配方,以自然的方法建立人体的防御系统和疗愈机制来防治疾病。中医非常重视人体各部位相互间的复杂关系,视身、心、灵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其理念中,人体如同一个和谐的小宇宙,脏腑气血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而如何恢复体内原有的平衡与和谐,则要从体质调理着手。中医着重宿主(host)的体质调理与生理状态,依据不同经络、脏腑属性和虚实寒热症状,配合患者的体质分类(biotype profile)&#8212;&#8212;“风、寒、暑、湿、燥、火”等症状,量身提供最适合该患者体质的诊疗,宏观地整体调理而非局部治疗。中医认为许多疾病根源于体质上的失衡,如何恢复人体原有的均衡则是中医最精深的专业。中医的整体疗法与丰富的草药知识都经历了数千年的考验,并成功疗愈无数患者,所以才能世世代代地被完整保留,对于古人的智慧我们应以开放的心胸肯定与尊重。西医则是对症诊疗的实证科学,针对不适的部位对症纾缓或解决问题。站在西医的观点,人体是由种种生理变数(variable factors)组合而成的。生理上的种种变数会相互影响,当生理变数呈现不均衡的状态时,就是疾病的根源。因应时代与患者的种种需求,西医不断地发展各科专业化,把整体细分为各部位的诊治科别,又从各个科别发展出更详尽的说明与诊断。为因应患者的需求,西医除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专科外,又从这些专业科别发展到“次专科范畴”(subspecialty)及“次次专科范畴”(sub-subspecialty)。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中,西医的分科日趋细分与专科化,西医以简约处置将复杂的问题化约至最小,由多元变数化约至单一变数,多年来以化约式解答了许多生物或医学上的问题,也帮助了无数受苦的病患。中西医整合的未来趋势中西医虽存在着观念与哲学上的差异,但我认为中、西医必定会整合。这一百多年来,西医发展趋势由粗重体(gross body)迈向微细体(subtle body),也逐渐重视微细体与致病因子的关联性。举例来说,继X线检验技术发明后,又发展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更进而发展到磁共振成像(MRI)等先进检验技术,除了提供非侵入性且更精准的检验服务,还更强调以微细体的机能来呈现生理状态。而过去大家认为中医理论中很玄的“体质”,现在已可用最先进的西医检测技术来证实了!近年来,基因组学运用基因表达分析,分析许多生理上的变数,这在过去被视为不可思议。进而又延伸到蛋白质组学甚至代谢学,更详尽地监测下游的蛋白质组与代谢物在生理上的变化,高速地分析出生物代谢体与其他可管制的影响,测量出个人体质与疾病根源的关系,不仅归纳、分类出不同体质,还能更进一步运用这些资讯调整药物至最适当的疗效。个人化(personalized)的体质归纳与客制化(customized)的医疗服务,不正是回到了古人强调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上吗?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西医发展趋势会由粗重体走向微细体,由形体走向能量体,由有形走向无形。当西医发展到越微细的范畴,就越会认同中医的整体疗法观念是正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医也会同意现代科学与先进科技能落实运用,以帮助解决健康问题。相信中西医的整合会带来最先进、最完整的21世纪医学观,走向将身、心、灵视为整体治疗的整体疗法,这不但是古人的智慧呈现,也是最现代的医学。全球同心,发展生物标记分子技术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与代谢体分析技术的进步,发展生物标记分子技术,不仅为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术后评估及治疗带来新希望,而且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解答中医长久以来所有关于“体质”的论述,这对于中西医的整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因此,我决定大力推动相关的研究项目,而这需要全球学者携手共同努力。有鉴于此,我鼓励长庚大学的同人们与哈特韦尔教授(Lee Hartwell)全面合作进行跨国研究计划。哈特韦尔教授因对癌症研究的重要贡献,与前洛克菲勒大学校长保罗&#183;纳斯(Paul Nurse)爵士,共同获颁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恰巧哈特韦尔教授也是长庚大学包家驹校长攻读博士后研究时的指导老师之一。在与哈特韦尔教授合作的研究计划中,我们选定几种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作为生物识别特征(biosignature)的技术研究平台。其中,以蛋白质组作为癌症生物指标与全民癌症筛检早期生物指标的两项研究议题,因其重要性与影响力,在2004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中被列为生命科学领域之重要议题,同年,也被列入人类蛋白质组学组织(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简称HUPO,相当于当年之人类基因组组织)工作。此外,我们也与国外具影响力的学者交流科学新视野。比如说,长庚大学与台湾蛋白质组学会共同举办“2010疾病标志国际研讨会暨蛋白质组年会”,邀约许多在国际上有卓越成就的学者共襄盛举,如哈特韦尔教授与台湾“中央研究院”翁启惠院长,都在会上分享了生物医学技术的新观念。在生物有机化学及糖分子科学方面的贡献早已受国际重视的翁院长,不仅对该次研讨会十分肯定,更提出未来长庚大学、长庚医院能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密切合作的期待。对我来说最有趣的是,会中我整理并分享了过去在洛克菲勒大学所进行的免疫系统研究与解开杀伤细胞杀伤系统机制之经验,感觉仿佛回到洛克菲勒1970年到1980年间研究生涯的黄金岁月。不光是唤起我对往日时光的怀念,本次研讨会能获得众多学者的一致肯定也让我充满信心,相信结合全球科学家的力量,未来医学必能整合成中西医合璧的整体疗法,以帮助更多民众免于疾病之苦。环境与健康完整的全光谱能量源自阳光现代人因为生活形态与居住环境的种种限制,除了休息与睡眠以外,许多日常活动几乎都在建筑物内进行,包括上班、上学,或者是多数休闲活动。因此,人们很少有机会可以充分接触到自然的阳光,即使有机会走到户外,有些人因为观念上的偏差,也会用各种方法尽量阻挡阳光。事实上,阳光是所有生物(包括人类)能在地球上生存与生长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我们摄取的所有营养物质、矿物质与维生素都具有它们本身独特的能量吸收光谱。早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发现维生素C而得到诺贝尔医学奖的森特&#183;哲尔吉因教授(Albert Szent-Gyorgyi)曾表示:“人体所有的能量都源自太阳的光线。”因为阳光供应植物生长所需的所有能量,植物经由这些能量合成了生存及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将来自太阳的能量贮存下来,再被动物及人类摄食,因而供应了人类生存及生长的能量。阳光具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均衡且完整的波长和能量,可以穿透人体皮肤,进入体内与各种化学物质、矿物质发生互动及反应,协助人体各项必需营养物质的合成,以及各种不同类型废物的分解与排出体外。因此,除了对植物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阳光对于人体的健康也具相当的影响力。阳光对人体健康到底有哪些影响呢?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证明,自然的阳光会增加人体对氧气的吸收、降低心跳的速度、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甚至改善肌肉的能量。同时,全光谱的光源也具有杀菌功能。1980年科学家麦克多纳博士(McDonagh)在一项研究中证明,自然阳光或全光谱的人工光线可以治疗黄疸,因为这些光线中的特定波长可以将血液中的胆红素转变为无害的物质。医学专家也常提醒大家晒太阳可以促进钙质吸收,因为人体对于钙质的吸收主要靠维生素D。人体必须经由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后合成维生素D3,再于小肠中结合钙的吸收;如果缺乏维生素D,钙的吸收率就会被影响,即使吃进再多的钙质也无法帮助骨骼成长。阳光,可以说是上天送给人类的“免费营养素”。因此,自然的阳光对于儿童骨骼肌肉的成长以及预防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有相当大的帮助。另一方面,阳光也会直接影响人类心理与情绪健康。我想,多数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清早起床,如果看见阳光从窗外洒进来,心情会顿时开朗起来;反之,如果一整天天空都是阴阴沉沉的,那天的心情也会随之感到郁闷。1979年德国的霍尔维希教授(Fritz Hollwich)发表了一篇有关光线对人体影响的经典论文,霍尔维希教授证明了自然光线对人体生理及心理产生的刺激及调节作用是经由眼睛所引起的。他以科学的方法证明,若人体无法接受光线的刺激或者暂时受到干扰时,都会对人体生理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这是因为所有生物的生理周期都是由激素控管,而且与阳光有直接关系。当光线进入视网膜后,通过神经传导会影响大脑里松果体的激素分泌。当光线充足时(如白天),大脑会分泌血清素让人活力充沛、心情开朗;但是到了夜晚,进入眼睛的光线减弱以后,血清素就会转变成褪黑激素,让人沉静、容易进入睡眠。目前已知人体至少有百种以上的生理调节功能,受到光线的有无(白天与黑夜)的影响,而表现出规律的周期性。人体若是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明亮或黑暗的情况下,像需要经常夜间工作及昼夜作息不规律的族群,所有具有周期性的生理功能都会变得紊乱。这种影响是全身性的,使整体生理表现与外在的环境无法有很好的契合。因此,适当接受自然光的照射,保持正常昼夜节奏以获得足够睡眠和维持精神健康十分重要。日照不足带来生理失序专家也发现在某些冬季日照时间较短暂的地区,居民因为接触到的阳光不足,人体的生物钟就可能失序,造成内分泌失调、生理节奏混乱,更可能导致情绪障碍,情况严重的还可能会造成忧郁甚至自杀的倾向。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对这种心理状态有非常深入的研究,罗森塔尔博士(Norman Rosenthal)在1981年首次提出诊断及鉴定,称之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据估计全美国至少有2500万人受到影响。与忧郁症不同的是,SAD患者不会失眠或丧失食欲,反而出现嗜吃甜食、嗜睡、体重增加、缺乏性欲、退缩躲避、个性改变。有人以为它是属于人体对季节或光线的正常反应,但医学研究证明,SAD的确是一种由于缺乏阳光而造成的病态,患者只要充分照射阳光就可完全治愈。美国婚姻家庭治疗师布莱恩&#183;百龄(Brian Breiling)曾经建议,如果可以改变生活中光照的形态,增加接触自然光照的时间,就可以促使家庭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健康的全光谱光源虽然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与环境在各方面都较过去进步许多,但有些进步却相对身体健康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现今生活中,因为电视及电脑的普及,以至人们花在电视及电脑显示器前的时间愈来愈长,走向户外的时间愈来愈少。因此,室内人工照明几乎取代了自然光,人体不仅牺牲了全光谱自然光对健康的帮助,也因为常常坐在电脑显示器前数小时,造成眼睛极大的负担。而且一般室内所使用的照明光源,通常只能提供橙、绿、青三种光谱。如果长期处在不均衡的室内光源下,不仅对身体健康没有帮助,也会感到精神无法集中、疲倦、压力大,甚至产生焦虑感。提醒大家,自然的阳光是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元素,而且是一项上天赐予万物珍贵且最方便取得的健康资源。以目前多数人的生活习惯而言,大部分的人接受自然光照的时间是偏少的。因此,想要追求健康的现代人,应尽量把握与自然的阳光接触的机会,多从事户外活动,每天最好能够接受一到两个小时的自然阳光照射,不论对于情绪或是生理健康都会有很大帮助。空气三宝:臭氧、负离子、芬多精空气清新的三大功臣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当我们置身在一片翠绿的森林当中,顿时感到身心无比轻松,好比沐浴过后的舒畅一般,那是因为在森林的空气中含有丰富的空气清洁元素,可以使森林的空气特别清新迷人,这些功臣就是臭氧、负离子和芬多精。臭氧的味道就像是新鲜青草的味道,在下雨打雷过程中,云层经过推挤就会产生臭氧。另外,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也会产生一些臭氧。臭氧就是O3,也就是比O2多了一个氧原子,多出来的氧原子非常活泼,很容易跟空气中一些不好的物质,像是尘螨、污染气体结合。负离子的产生,例如水从高处流下撞击物体就会产生负离子,负离子可以中和环境中产生的正离子。人体每天的代谢过程中,身上会产生很多的正离子,当这些自然界的负离子中和身上的正离子时,会让人觉得比较舒服。在森林中还有一个非常丰富的宝贝叫作芬多精。这些从植物根、茎、叶、果皮,甚至从树皮当中的腺体中所分泌出来的芬多精,被誉为“黄金液体”。虽然各种植物所分泌的芬多精不一样,但是这些自然芬多精都是植物分泌出来保护自己的精华,所以相当珍贵。以上三者同时存在于森林中,所以可以净化出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的空气。地球上浅海的藻类和陆地上的森林制造了90%以上的氧气,但是现今全球人类每年不断大范围砍伐森林,浅海亦受到污染,因而造成大量藻类的死亡,因此空气当中的氧气量正逐年下降。加上人类不断制造各种污染,包括工业污染、汽车污染等等,试想在某些高度开发的城市的主干道上,空气的品质是多么糟糕。空气中过量的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悬浮微粒等都会造成呼吸道疾病,伤害肺功能,一氧化碳过量会伤害中枢神经,而碳氢化合物则具有致癌毒性。室内空气污染与呼吸道疾病你可能会说如果都不出门只待在室内,那空气污染应该比较少吧!其实不然。看看我们居住的室内空间里,那些装潢涂料、冷气机制冷剂、豢养宠物的毛、地毯、窗帘的棉絮、二手烟、生活中经常被使用的一些化妆品、发型造型剂、指甲造型喷剂等等,实际上都是很普遍的空气污染物质,而这些污染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甚至比户外空气还可怕。现代建筑大多为密闭式结构,装修所用的壁纸、油漆、黏着剂等挥发出来的甲醛、甲苯等有害气体,还有不断滥用的洗洁精、杀虫剂、香水等化学毒物飘散在室内空气中;如果再加上来自吸烟的尼古丁、厨房的油烟和燃烧不完全的一氧化碳,这些无可避免的室内污染源会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长期地吸入,导致一些呼吸系统的障碍,甚至对免疫系统有不良影响。美国环保署(EPA)公布的资料指出,室内空气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是室外的2~5倍,所以在美国室内空气污染被EPA列为五大环境健康危害之一。空气污染引发的最普遍的健康问题就是过敏反应,许多人会出现打喷嚏、慢性咳嗽及气喘发作等症状,之后则是慢性疲劳症候群,而且产生的烦人症状反复出现,却找不到原因。相对成人而言,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对于儿童、孕妇、老人和慢性病人更是特别重要,尤其是儿童身体正在成长中,呼吸量占体重的比例较成年人高,因此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人类的食物都需要清洗、煮熟,每天喝的水都需要过滤、煮沸,但是人每分钟呼吸12~18次(每天约2万多次),却忽略了最基本的空气品质,因为空气的取得太方便了,人们反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而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用心维护室内空气品质是现代人追求健康的重点,尤其是如果家中有气喘问题的幼童,最好即刻着手改善居家空气品质,像是室内尽量不要吸烟、少用蚊香、油漆、香水、樟脑丸、杀虫剂等有刺激气味的物质。厨房使用吸油烟机可减少油烟散漫,因为刺激性烟雾很容易刺激呼吸道,增加呼吸道的敏感度。室内不要养狗、猫、鸟类等宠物,动物皮屑、排泄或分泌物很容易引起过敏。蟑螂在台湾也是重要过敏源之一,因此要保持居家环境清洁,使蟑螂没有生存空间。另外,针对台湾最常见的过敏源&#8212;&#8212;尘螨和霉菌,除了家中被单及衣物要勤清洗外,室内若能同时采用除湿机、冷暖气机及空气滤净装置等设备来保持空气洁净及温度(约24~28摄氏度)、湿度(约50%~65%)的稳定,就可以有效减少尘螨和霉菌的滋生,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为了地球永续生存及人类健康,当务之急应立即停止对森林的不断砍伐并加速造林。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例如定期接受汽车废气排放检验、多运用较环保的交通工具等。享受健康生活,利用休假日多走向大自然,去享受自然的空气,或是进行森林浴,让身心重新洗涤运作。微量元素与全面有机耕种失去的微量元素每日的饮食是维持生命所需的要素之一,均衡且营养完整的饮食能帮助人体正常运作,遗憾的是现今食用的粮食作物未必完整提供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素,特别是微量元素。在五大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与矿物质),矿物质占身体重量的比重不超过5%,却在生理活性的运作中扮演关键的角色。矿物质参与人体各项的酶活动、体液平衡及能量补给等生化反应,也是重要的酶的组成成分。当人体缺少足量的矿物质时,会影响到免疫功能或内分泌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也可能造成情绪失衡、抗压性减弱、记忆力衰退或对环境不适应等现象。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根据美国农业部国家研究咨询会的分类,可分为“大量元素”(macro minerals)以及“微量元素”(trace minerals)。人体每日需求量达100毫克以上的元素称为大量元素,其中包括钙、氯、钠、钾、磷、镁及硫等7种;而人体每日需要达100毫克以下者则称为微量元素。这些元素的需求量虽然微小,却是人类代谢与健康的必要元素。身体无法自行制造矿物质或任何微量元素,必须从饮食中摄取。因此,健康的饮食应该要含有均衡且足够的微量元素。而在自然界找到的92种元素中,至少有70种参与人体全面的生理和新陈代谢的功能。微量元素不仅对人体生理运作有关键性的影响,对植物生长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与几位朋友曾在美国西北地区进行微量元素主题的对照实验,在同一地区的相同土壤上栽种同品种的核桃。栽种的过程中,在对照组的土壤中添加数十种纳米级微量元素,培育出的核桃外形明显较硕大(见图1-1左)。控制组则不另添加,培育出的核桃明显较小,和一般常见的核桃一般大(见图1-1右)。令人遗憾的是,人类数千年来的不良耕种方式,如大量使用氮、磷、钾等人工肥料或是过度耕作,造成土壤中维持健康所需的元素大量流失。而除草剂及杀虫剂的普遍使用则直接杀死了土壤中可分解矿物质的微生物,使得土壤提供植物矿物质的途径更加困难。由于元素在土壤中大量流失,我们平常从植物或饮水中能摄取到的元素不到20种,因此有人称这些缺乏营养素的食物为“空的食物”(empty harvest)。在失衡的土壤中生长出的农作物缺乏生物活性,人类的身体和心灵也会因而失衡。因此在粮食充裕且多元的时代,人们却可能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而能帮助补充微量元素的调理补给更显得珍贵而重要。全面有机耕种地球不健康,人类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健康。除了额外补充饮食中不足的微量元素或种种营养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健康任务,则是通过耕作方式的改革,尽力让土壤回到原来健康的状态。除了避免杀虫剂和农药的滥用外,还应该做到真正的“全面有机耕种”(total organic farming)。全面有机的耕作方式,除了使土壤中含有微生物、菌类、有机质、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外,还要有好的水、好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更重要的是农民耕作时的感恩心与慈悲心。具备上述耕作的条件,耕地自然处于一片和谐的量子谐振,种出来的蔬果具有完整的营养素和最旺盛的生命力,自然能带给食用者足够的营养与能量。中南美洲曾有过一个大规模的田野实验,当地原本是贫瘠荒芜的火山地(图1-2),当时我建议农民们运用“全面有机耕种”的观念及方式,把好的元素带回土壤中,还由牧师带着农民感恩那片土地(图1-3、图1-4),成功地将原本极为贫瘠的土地改良成全球最肥沃的土地之一,种植出来的胡萝卜有如成人手臂那么粗(图1-5)。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应感恩自然提供给我们生存的素材,如阳光、空气、水和食物。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减少对地球的伤害,并恢复环境原来纯净的面貌。我们是何等幸运拥有这一切的资源,应谦虚地聆听自然并尊重自然的运作,与地球“共生存、共演化”。当自然与生活真正恢复原有的美好与纯净面貌,人们也不需为额外摄取调理素而烦恼,因为这珍贵的礼物早已内化到你我的生活中了。荣耀大地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矿物三者相依而存,就像我们的身、心、灵一样相互辉映。而身、心、灵原本就是一体,任何一环的改变都会影响整体的和谐。世界各地的古老医学都十分重视身、心、灵的整体治疗,也强调人与环境整体和谐的观念。认为人体是天地整体恒常的完美设计之一,大自然孕育一切,我们的身、心、灵都应依循大自然的律法与秩序法则运作,不论是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都能在自然中得到解答。人类需要依靠水、空气、土地而生存,但随着这些元素日渐失去平衡,所有植物和动物的健康也遭受威胁。失衡的物质是无法滋养生命的。因此,唯有大地健康了,我们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并且活出健康。现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中与大地最失去联系的时代。多数人都忘了如何荣耀大地,总是寻求各种向上提升的体验,追求能扩张体悟的不同意识状态,而这个过程通常只让我们向上看。换句话说,我们向着更高的另类体验层次,寻求形而上存在问题的解答,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很容易让自己忘记人类与大地紧密的关系。与大地“接线”我们与水、土壤、岩石、森林、空气失去了联结,也与组成我们的天然元素失去了联结。不再与大地“接线”的结果,让人类忽略了一切生存要素,许多现有的疾病也就是这么产生的。不与大地“接线”,将使人类失去成长与升华的基础,生命势必无法获得平衡与和谐!也许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无法看清现实生活的面貌,所以利用各式各样刺激的另类意识状态,包括利用影音刺激、享用美食、歌唱、跳舞、谈话等等,来反映对现实的逃避或抗拒。因此,与大地“接线”似乎成为现代人回到平衡点的首要任务。我们不能再置身于大地之外,我们原本就是大地的一部分。全然地敞开心胸,以全心地感激迎接美好的大地体验,我们将会重新与周围万事万物融为一体,进入完整且完美的真实世界,同时也将会顿悟到每个人都是神圣的个体。许多静坐课程教导人们寻求更高层次的另类意识状态,但是我认为最好的静坐体验是“与大地接线”,这是随时都可以进行的活动。我们因地、水、火、风这些大地的基本元素而荣耀,同时也因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形态而荣耀,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经由静心冥想,表达对构成大地之母的所有天然元素衷心感谢的同时,生命波动就能与大地完全同步共振,并与万物同为一体!此刻,我们的生命已获得了转化。人类如果没有与万物同为一体的体悟,也就无法维持个人的健康。因此,唯有个人身、心、灵与大地的同步净化,才能让神圣的生命能量自由自在地贯注在大地所有的生命形式上,并且允许每个个体发挥其最高的存在境界。唯有如此,才能回到原本优雅从容的状态,而我们所生活的这里&#8212;&#8212;就是人间天堂。活食材与健康饮食活食物与活性酶有疗愈力的活食物活的食物是最健康、最有疗愈力的工具。那什么才是活食物呢?就是充满活性酶的食品。可惜现在看到的食品大多不是活食物了。人类是唯一会在进食前改变食物组成、杀死其中酶和营养素的生物。人类会用煎、煮、炒、炸等各种烹调方式让食材失去应有的生命力,而这些烹饪方式都会使食材内含的天然酶完全丧失。人体具有惊人的适应力,即使每天吃得极差,还是能存活下来,但活着不代表健康。20世纪推动生机饮食和蔬菜汁养生不遗余力的诺曼&#183;沃克(Norman Walker)博士在50多岁时得了重病,但发现蔬菜汁的好处并身体力行生食后,健康地活到119岁高龄。他发现这些失去生命力的熟食虽然能使人维持生命,却会造成健康、能量和活力不断减低。酶是古人的智慧几乎所有传统社会都将富含酶的生机饮食视为经典美食,除了蔬菜类,还包括新鲜的乳制品、生鱼、生肉、内脏等生鲜动物制品。这些传统食物都包含一定程度的发酵食品,因为发酵制作过程,使酶含量大为增加。举例来说,因纽特人的菜单就有大量的生鱼,而且还要先放一阵子让其中的酶预先发酵。因纽特人认为这样的饮食习惯是他们拥有傲人健康及精力的秘诀。经培养发酵的乳制品例如奶酪,也是所有尚未工业化民族的常见菜肴。大量食用熟肉的民族,通常会食用大量的发酵蔬菜,例如泡菜、腌萝卜、黄瓜和甜菜。亚洲常吃的大豆发酵制品,例如纳豆和味噌,不加热食用,是食物酶的绝佳来源。由于发酵食品含丰富酶,即使经过加热也比其他食物容易消化吸收。同样的,肉类在烹调前若先经过熟化或浸泡在卤汁中预先发酵,也能够减少消化系统的负担。谷类、豆类、坚果种子都富含酶和其他营养素,同时也含有酶抑制剂。除非先将抑制剂的活性抵消掉,否则这些抑制剂对消化系统造成的压力比熟食还大。将种子培育成芽菜、泡菜发酵的制作,都是古人削弱抑制剂的聪明作法,这么一来可以使谷类、坚果和种子中的养分更容易被吸收。神奇的活性酶何谓酶呢?酶是复杂的蛋白质,参与催化生物体内的每一个生化反应。人体需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才能维持酶的活性,使其发挥到最大效用。目前人体内发现到的酶多达5000种以上。我们的每次呼吸、意念、行动,都需要酶的参与。若没有酶参与,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激素都无法执行功能。酶不只是种触媒,还参与了生理和更微细层面的能量代谢。因此,我可以把酶想象成是生命和无生命之间的一座桥梁,将简单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生命的表现。酶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参与代谢的酶、消化酶、生机食物中的酶。参与代谢的酶让身体能正常运作,消化酶与生机食物中的酶都是帮助加强人体消化作用的酶。食物酶仅存于生食中,也就是未经烹调或未以48摄氏度以上加热处理的食物。举例来说,牛奶中90%以上的酶在现代的消毒程序中损失。酶研究先驱豪厄尔博士(Edward Howell)认为,若将酶加热到48摄氏度,不到半小时,所有的酶都会失效;若将温度提高到54摄氏度,只要几秒就能摧毁所有酶。很特别地,47摄氏度正好也是人体可以忍受的最高温度,超过了就会被烫伤。这个内在机制恰好能够帮助我们分辨食物是否仍然保留天然的酶。由此可见,大自然的设计是如何的巧妙!除了酶之外,大多数的蛋白质都要到65摄氏度才会被摧毁。超过这个温度,蛋白质内部的化学键和结构会变性,一旦变性就很难恢复了。虽然人体能自行合成22种消化酶,但还是建议额外补充功能酶食品,因为消化程序在人体的各种反应中十分耗费能量,也需要大量酶一同参与。如果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也含有酶,人体就可以把制作消化酶的能量节省下来,用在其他建构健康的用途上。人体胃部的设计,原本就是用来接收含有酶的食物的,也就是生机饮食。牛拥有四个胃就是一个例子。它的前三个胃不会分泌酶,使得牧草中的酶有机会先释放出来分解牧草,因此牛自身所制造的酶便能用于更重要的工作。人类只有一个胃,却可以分成两个功能区。豪厄尔博士将胃的上区称为“酶胃”,也就是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停留30~60分钟的地方。酶胃的目的是让食物中的酶能在人体酶介入之前,先自行分解食物。酶胃区不会分泌任何酶,通常是在胃的下区才会分泌酶。所以吃富含酶的生机饮食,能帮人体做好大半的消化工作。食用不含酶的熟食,则所有的消化都要由人体负担,尤其是胰脏和肝脏这两个脏器,必须制造、分泌更多的酶来帮助消化。这么一来,宝贵的资源和能量都耗费在消化上,而不是花在身体修复和成长了。也就是说,如能多食用富含酶的生鲜蔬果,就能让消化系统立即得到休息,体内的代谢酶也能更有效率地被体内其他系统运用,也才能让身体发挥自我治疗的功能,重新恢复平衡并走向康复。蔬果中的植化素能提升生理功能的植化素我曾多次强调摄取天然新鲜蔬果对于人体保健的重要性,均衡且多样的摄取各类植物性食物,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蛋白质、酶、膳食纤维、维生素与矿物质,同时也让人体能够有效地利用植物中的特殊成分,来帮助身体达到预防与改善疾病的目的。事实上,近年来针对植物中的化学物质在人体代谢与生理机转的分析与研究,已成为现代营养科学一项热门的课题。著名的《自然》期刊在2000年6月也刊登了一篇论文,证实新鲜苹果具有优异的抗氧化能力,证实了古人“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所言不假。然而,多数人对摄取蔬果之保健功效的了解,仅局限于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这些部分,而对于“植化素”(phytochemicals)这个名词一直很陌生。其实,不同颜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种类的植化素,可以提供人体不同的营养价值与生理保健功效,这就是我一直强调“彩虹饮食”观念的原因之一。植化素又称为植物化学物质或植物化合物,指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一些化合物。植物产生这类化学物质原本是作为自我防御的功能,并非人体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但最近的研究却发现,这些特殊成分能够帮助人类提升生理功能,或预防、改善特定的疾病。植化素是天然抗氧化剂由于植化素是形成植物色彩的主要成分,因此在色彩鲜艳的蔬菜和水果中含量特别丰富,常见的植化素包括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花青素等。据估计,已知的植化素有数千种之多,它们在促进人体健康上扮演着抗氧化、抗发炎、免疫调节、抗突变、抗肿瘤、抗菌等各项重要功能。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及受外在环境影响时,会不断产生自由基,过剩的自由基会和体内许多重要的成分如蛋白质、核酸、糖类或脂肪进行反应,而产生一连串的人体氧化伤害,进而导致各种生理功能的衰退及疾病的产生。例如,氧化伤害可能改变血脂蛋白的成分,而加速动脉粥状硬化与导致心血管疾病;同时细胞中的氧化物质也会促使细胞分裂增殖变快,进而使肿瘤加速发生。由于大部分的植化素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剂,且能够保护细胞避免氧化伤害,因此植化素往往也能够降低人体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的发生率。不仅如此,像是绿菜花、菠菜、青椒、大麦苗等深绿色植物含有丰富的叶绿素,传统上会使用于改善口臭、体味或伤口感染的臭味,并且具有杀菌的效果。现代研究显示,叶绿素也具有抗发炎、抗氧化等功效。因为叶绿素在体内会和一些致癌物紧密结合,阻碍有毒物质的吸收,因此也具有预防癌症的效果。蓝紫色植物如蓝莓、葡萄、紫色卷心菜、茄子等则含大量的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抗氧化剂,同时具有改善视力、抗发炎、抗菌、抗病毒等功效。而白色植物如大蒜、大葱、菜花、卷心菜等含有丰富的硫化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胆固醇、抗菌与预防癌症。研究发现,菜花中含有一种称为萝卜硫素的植化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以及提升免疫的功能,并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旋杆菌。至于黄色植物如胡萝卜、南瓜、玉米等,则含有β-胡萝卜素、叶黄素或玉米黄素。β-胡萝卜素为维生素A的前体,是一种强力的抗氧化剂,可降低冠状动脉疾病与癌症的罹患率;叶黄素及玉米黄素则可以保护细胞避免自由基的伤害,可预防与治疗视网膜黄斑部病变。红色植物如西红柿、西瓜、樱桃、辣椒等含有番茄红素或辣椒素,番茄红素能够消除自由基、预防癌症及保护心血管;辣椒素则具有抗菌、帮助消化和消炎止痛等效果。彩虹般的蔬果是最佳医药彩虹般的新鲜蔬果具有特殊的保健功效,像是上天为人类准备好的最佳医药,每日摄取自然可以让身体远离疾病与衰老。然而,因为每一种植化素对人体都具有不同的保护功效,所以建议日常蔬果摄取应尽量多样化,并且最好完整食用整个蔬菜或水果,才能将所有植物菁华同时吸收。食材挑选上也尽量符合当令、当地取材的原则,如此才可以获得最佳品质的营养素。至于在摄取的分量上,建议蔬果摄取量一定要充足,并且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良好效果。一般人每天至少要摄取三份蔬菜、两份水果,如果可以的话,蔬菜摄取到五份以上对身体的帮助会更大。最新预防高血压、癌症疾病的饮食指南都建议将蔬菜的摄取量提高到五份以上。一般而言,一份蔬菜约以一个饭碗的生蔬菜量或是半碗煮熟蔬菜量为基准,而一份水果约以一个中型的苹果(棒球大小)、橘子、香蕉的大小来衡量。值得注意的是,现今所吃的蔬果常常会因为不当的加工处理使营养素遭到破坏。因此,食用经过高温烹调或经加工处理的食物,往往无法有效地摄取植化素,以及其他如植物酶等珍贵的营养素。也因此,很容易理解为何因过度加工而使营养素消失殆尽的食物被称为“空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已经失去许多重要的营养素。所以,建议读者在饮食中提高生食蔬菜的比例,因为生食蔬菜中保留了绝大部分的营养素,不会在烹调过程中流失,而能让身体充分吸收利用。此外,在进食的过程当中,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充满感恩的心,除了感谢食物带给身体的帮助外,也要感谢食物在栽种与准备的过程中,每一位付出心血的人,如果不是这么多人的辛苦与努力,我们便无法享用这每一口充满营养的食物。事实上各文化都很重视对餐点的感恩与尊重,如犹太人总是以尊重、严谨的态度对待食物,不食用不洁净的食材,也不采用不适当的烹调方式,每一道食材都需经过犹太洁食认证。而基督教徒在餐前必定祷告,借由虔敬的祷告感谢和赞美上天赐福以及准备餐点者的辛劳。在中国文化教育中,也再三强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为盘中的粒粒米食都是用农民的颗颗汗珠换来的,提醒人们爱惜感恩且不浪费食材。因此当我们愉悦满足地享用美食时,别忘了感谢背后促成这些美好食物的人、事、物!蔬菜汁好处多高营养价值的蔬菜汁推广蔬菜汁养生的先锋&#8212;&#8212;诺曼&#183;沃克博士(Norman Walker)于1936年推出个人第一本关于营养和蔬菜汁养生的著作。他发明了方便使用的果汁机,让胡萝卜汁走入一般人的生活,在病愈之后的60年里,他致力推广以自然疗法和自愈力维持健康的观念,劝人不要完全相信光靠药物就能维护健康。他认为,他能从重病中痊愈、享有长寿,都要归功于每天所食用的新鲜蔬菜汁。日本医学博士荻原义秀(Yoshihide Hagiwara)则是另一位长期推广蔬菜汁养生的健将。荻原博士是日本某大药厂的所有人,1963年他得了一场重病,在所有正统医药都束手无策后,他放弃了一切的医疗和药物,30年来全心全意地致力于营养和天然药物的研究。荻原博士在测试了所有天然食品后发现,大麦苗汁含有最丰富的矿物质、酶、维生素和叶绿素。在《神奇的大麦苗》一书中,他揭露了毕生研究蔬菜汁的心得:“这个时代对于强调改善体质的预防医学,需要的程度远超过人类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相对地,人们应该尽可能降低对药物的依赖,补充充分的营养,自然可以防御疾病的侵扰。而这些营养必须是来自富含酶和矿物质的天然食材。”没有任何食物比新鲜蔬菜汁更有营养、更易于人体吸收了!要了解这个原理,应先了解身体是如何运作以及人体细胞维持健康需要什么条件。蔬菜要打汁、水果要生吃身体是由活细胞组成的,活细胞当然需要活的养分。食材在烹调过程中会损耗约83%的维生素,酶也会因过热而失去活性,使得蛋白质变性,让有机的矿物质转变成人体无法运用的无机形式。因此生鲜食材的营养成分,远胜于在烹调过程中失去生命力的食物。蔬菜汁由于去除了难以消化的粗纤维,保留了汁液最丰富的营养,因此在所有的生鲜食材中具有最高的营养价值,因为在食用蔬菜汁后,不用等待耗时费力的消化,养分在几分钟内就可以进入血液和细胞。这就是为什么常喝蔬菜汁的人,很快能够改善健康。记住这一点:人体需要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在直肠中能扮演肠内扫帚的功能,将废物扫出体外。如果废物不能快速排出,就会在肠道内腐败并污染体内的环境。所以,人们的确需要新鲜的蔬果,来得到足够的膳食纤维;再辅以蔬菜汁为主的生机饮食,来补充一般饮食所缺乏的丰富营养。当今农业耕作方式已使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养分消耗殆尽,进而使一般作物无法提供全方位营养,这一时期我们更应该这么做。我和其他已经多年奉行生机饮食者一样,建议“蔬菜要打汁、水果要生吃”。一般来说,水果是大自然已经为人类预先准备好、容易吸收的食物。水果要生吃是因为除了水果本身容易消化外,也能提供人体清理废物时所需要的膳食纤维。和一般习惯不同的是,水果不应该和正餐一起食用,应该单独吃。因为水果非常容易消化,和正餐一起吃时,会产生提前发酵的效果。如果有朋友在进行蔬菜汁断食,断食后的第一餐建议只吃完整的水果。饮用新鲜蔬菜汁可以供给人体所需要的所有维生素和酶,不仅能提供人体所需,而且效果还比人工合成的维生素来得好。天然的维生素和有机酸能与矿物质螯合在一起,而且比例平衡,能被人体快速吸收。要记得,大自然不像人类这么计较量多量少,相对地,大自然重视的是平衡以及生理利用率。在墨西哥蒂华纳创办了格尔松医疗中心(Gerson Clinic in Tijuana, Mexico)的医学博士格尔松医师(Max Gerson),因为运用蔬菜汁和其他自然疗法帮助人们治疗癌症和退化性疾病等末期绝症,虽从此声名大噪,但同时也引起许多争议。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施韦策75岁时以格尔松疗法治好了严重的糖尿病,人们盛赞格尔松是“医学史上最卓越的天才”。而现今也有许多医学中心和疗养院采用相近的医疗原理。其实在面对任何一种医疗技术或医学观念时,我们都应以开放的心胸与保留的态度来谨慎评估。站在预防医学的角度,格尔松疗法证明了2500年前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的:“疾病的痊愈是要通过自身的自愈力,医师只是在旁协助而已。”这也是为何许多生机饮食者认为,发挥疗愈力的并不是外来物,甚至也不是生机饮食和蔬菜汁。我们能做的,只是提供身体足够的养分和材料,让身体自己发挥治疗的能力。只有身体才能够治愈自己,而且只有在身、心、灵彻底的转变后才能如此。唯有通过健康和谐的生活、饮食、运动和思考方式,才能帮助我们启发自我疗愈的过程。最佳蛋白质来源最佳蛋白质来源是植物已经有愈来愈多的医学和营养学专家认同,最佳蛋白质来源是植物,而非动物。长久以来,不少民众都误认为奶、蛋、鱼、肉类才是最佳蛋白质来源。其实,除了奶、蛋、鱼、肉类外,众多植物性食物是更优质的蛋白质选择,相反地,动物性蛋白质如果摄取过量也可能造成身体负担。人们还有另一个误解,认为我们需要摄取含有“完整蛋白质”的食物,以为蔬果没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蛋白质,必须搭配动物制品才算“完整饮食”。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必须摄取“完整蛋白质”的理论,在几年前还是许多医学专家和营养学家心目中的事实,现在却被证实并不正确。美国食品营养委员会成员艾尔弗雷德&#183;哈珀博士(Alfred Harper)曾说过:“人体需要完整蛋白质这个想法,是我们接受过的最大谬误。”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在建造人体组织的23种氨基酸中,有15种能由人体自行合成,其余8种称为“必需氨基酸”,必须自食物中取得。不同于一般想法的是,这8种必需氨基酸都可以由蔬果中取得!同时拥有这8种必需氨基酸的蔬果包括:胡萝卜、甘蓝菜、抱子甘蓝、羽衣甘蓝、芽菜、白色菜花、玉米、马铃薯、地瓜、节瓜、小黄瓜、茄子、秋葵、豆类、西红柿,以及香蕉等。不过,真的必须在每一餐都同时摄取这8种氨基酸吗?答案当然是不必。氨基酸会在体内循环,供给有需求的细胞使用。只要体内氨基酸的存量足够,不需要在每一餐补充。推广自然健康疗法不遗余力的戴蒙夫妇(Harvey and Marilyn Diamond)在《享瘦一生》(Fit for Life)一书中提到“70%的蛋白质废物会被人体拿来回收利用”,人体每天只消耗大约23克的蛋白质。这个发现打破了一般人的迷思,每餐都搭配蛋白质食物其实是不必要的。当今杰出的营养学家都倡导三餐应该简单,食材不需要搭配得很复杂,例如摄取淀粉类食物的同时搭配蛋白质,反而会干扰正常的消化过程。愈来愈多的动物实验证明,动物性蛋白质与部分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有关。其实,人体的消化系统设计,并不是为了消化动物性蛋白质。举例来说,人类的牙齿与肉食性动物构造上不同,唾液也不一样。人们的口水偏碱性,正好能消化来自植物的碳水化合物;而肉食性动物的口水偏酸性,酸度足以溶解骨头。此外,荤食所产生的胆固醇和尿酸,始终对人体是一大负担。在肠道部分,肉食动物的肠道很短,约只有人类消化道长度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让它们能在肉类开始腐败前将残渣快速排出。所有草食性动物都有很长的肠道,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吸收植物性食物所含的营养,人类也是如此。事实上,所有蛋白质最初都来自植物,问题在于我们要直接从植物摄取,还是从动物身上辗转摄取。我的建议和当今杰出营养学者所提供的建议一样,蛋白质最佳来源还是来自新鲜的植物性食物。烹调过的动物蛋白质失去了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正确能量波动。动物蛋白质经过烹调,不仅含有较多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毒性化学物质造成细胞内储存基因信息的DNA在复制过程中改变了遗传特性),而且变得更难消化,不仅破坏人体肠道菌种的平衡,同时也增加了人体肠道的负担。多少蛋白质才够?另一个常见的迷思是,肉类食物能让人增长力气、增强男性雄风。从第一点来看,牛、马、象这些草食性动物都以力气和耐力见长;由体型来看,陆上动物最强壮的应该是银背大猩猩了,体重为一般男人的3倍,但是却有30倍的力气,这些大猩猩“只吃水果和竹叶,却能任意掀翻你的座驾”。约翰&#183;罗宾斯(John Robbins)在《90年代的真相》(Realities for the 90’s)中举出多位当代最伟大的运动员,全都是某项运动的世界纪录保持人,巧的是这些运动员全是素食者。例如,奥运金牌得主埃德温&#183;摩西(Edwin Moses),在400米跨栏蝉联8年冠军;戴维&#183;斯科特(Dave Scott),六度在铁人三项中夺冠;赛克托&#183;莱诺瑞斯(Sixto Linares),24小时三项全能赛世界纪录保持者;帕沃&#183;努尔米(Paavo Nurmi),长跑项目20项世界纪录保持者及9块奥运金牌得主;罗伯特&#183;史威格(Robert Sweetgall),世界级顶尖长距离竞走运动员;穆雷&#183;罗斯(Murray Rose),400米及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斯坦&#183;普赖斯(Stan Price),仰卧推举的纪录保持者;安德烈亚斯&#183;卡林(Andreas Cahling),国际健美先生冠军;罗伊&#183;希利根(Roy Hilligan)是全美健美先生冠军;里奇利&#183;埃柏利(Ridgely Abele),空手道8届全国冠军;丹&#183;米尔曼(Dan Millman)则是世界体操冠军。究竟我们该摄取多少蛋白质?蛋白质在人体主要扮演建造细胞的角色,人体中有15%的蛋白质,必须定期更新。罗宾斯在《新世纪饮食》(Diet for a New America)一书中指出,多年来人们误以为每日必须摄取大量蛋白质,然而一日所需的蛋白质不会超过25~35克。美国政府也将蛋白质标准摄取量,从1980年的118克降至46~56克,再降至今日的25~35克。更有许多营养学家开始认为,每天20克就绰绰有余,并且对每天摄取超过建议量的人提出警告。从总热量的摄取分配比例来看,一般的建议是饮食中10%~20%的热量来自于蛋白质食物,但有些营养学家认为,由热量的分配角度来看,饮食中的蛋白质不宜超过8%。美国食品营养协会的建议是6%,而美国国家研究议会则建议8%。近年来,医学界在饮食标准这个基本项目上的变动更是惊人,以前的金科玉律不过几年时间便被认为必须调整。同理,我个人相信以上这些观念必定会日渐普及。素食与荤食人类应该吃素或是吃荤,虽然众说纷纭,但若仔细比较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及人类的消化系统构造及生理功能的异同,答案便立见分晓。其实,就人类整个消化系统来看,从头颈部的肌肉骨骼、唾液、牙齿,到胃、小肠、结肠,都与草食动物相似(见046页表)。举例来说,草食动物和人类都是颚骨发达且角度宽,牙齿宽、平,呈铲状且臼齿较发达,借以磨碎纤维较多的素食;而肉食性动物的颚骨可张开的角度较小,牙齿尖、短、弯,好撕裂肉食。唾液方面,草食动物及人类的唾液都是弱碱性,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酶,适合摄取植物;肉食动物的唾液则属强酸,可帮助溶解肉及骨骼。此外,草食性动物及人类的胃容量较小但肠道都很长,适合慢慢消化吸收;而肉食动物的胃容量较大,肠道较短,可以快速消化吸收吃进来的肉类。综合以上,人类除了身体构造无法适应与负担肉食之外,加上肉类纤维少,消化剩余残渣在人类较长的肠子中停留过久,就会产生毒素,增加肝肾的负担。因此,人类应该多摄取蔬菜,才能正常发挥身体器官的各项功能。虽然此解剖、生理功能比较表在结构分析上具有说服力,当然也不能忽视人类与动物在先天上、生活上原本就不同: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孕育了人类独特的生活习性。因此,多年来针对朋友们提问“究竟该素食或荤食?”我总是回答,最重要的是“均衡”。希望读者们能以开放的心胸亲身体验,让身体告诉你究竟是素食还是荤食为你带来活力。只要愿意倾听身体的声音,必能得到解答。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及人类的解剖构造及生理功能比较类别比较项目草食动物(牛、马)肉食动物(老虎)人类头部肌肉骨骼脸部肌肉发达减少至只允许张开嘴巴发达颚骨类型角度宽阔角度不宽阔 角度宽阔颚骨关节部位在臼齿之上与臼齿同一水平在臼齿之上颚骨动作能向旁及前后移动有限度地向旁移动能向旁及前后移动主要的下颚肌肉 咬筋与翼突筋侧头筋咬筋与翼突筋牙齿构造牙齿(前齿)宽、平,呈铲状 短、尖宽、平,呈铲状牙齿(犬齿)钝,有长有短(自卫用),有些没有长、利、弯短、钝牙齿(臼齿)有尖头状的平面及复杂的平面利,锯齿状及刀片形 有结节状尖头的平面消化咀嚼需大量咀嚼不需咀嚼,食物是完整吞下 需大量咀嚼唾液碳水化合物消化酶,唾液偏碱性以帮助消化植物无消化酶,唾液的强酸性能帮助消化肉及骨骼碳水化合物消化酶,唾液偏碱性可帮助消化植物胃酸有食物时酸碱值呈 4~5当有食物时,酸碱值少于或等于1一般酸碱值约在3.5~5之间,进食后30分钟为4~5.3胃容量占消化道总容量30%以下占消化道总容量60%~70% 占消化道总容量21%~27%肠道小肠的长度身高的10~12倍以上,素食不易腐烂,可慢慢消化吸收身高的3~6倍,以便易腐烂的肉食残渣迅速排出体外身高的8~12倍,素食不易腐烂,可慢慢地消化吸收结肠长,复杂简单,短且平滑长,袋状健康饮食有诀窍细嚼慢咽好处多与各位分享一个和细嚼慢咽相关的故事,霍勒斯&#183;弗莱彻(Horace Fletcher)是一位美国的业务员,他不到40岁就已老态龙钟,而且宿疾缠身无法工作,所有寿险公司都拒绝他的投保,医疗和药物也无法改善他的健康。幸好他在一个深谙养生之道的朋友的建议下,开始细嚼慢咽,让食物充分被唾液浸润,到胃里时已完全成为液态。为了彻底达到这个目标,他每餐要咀嚼2500次,进食时只喝微量或不摄取任何液体。他渐渐发现,自己变得容易满足,饱腹感可以维持更久。不再渴望重口味的菜肴、点心、咖啡、茶、酒,开始偏好各种简单、天然的食物。霍勒斯不只瘦了下来,所有的健康问题也在半年内消失。美国许多医学中心的测试都指出,他的新陈代谢和营养维持着极佳的平衡,同时还有非常好的肌力和肌耐力。根据专家建议,要达到相同表现,必须每天摄取3400卡路里的热量,但是他只靠1600卡路里就可以办到!你我都可以让霍勒斯后半辈子的奇迹在自己身上发生。只要细嚼慢咽,让食物得到唾液充分浸润,就可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改善健康!一旦采用这个简单的消化机制,自然就会减少食物量,永远不用再担心吃得太多。因为身体自然会让我们知道该吃多少,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了。在身心平和、愉快的气氛中用餐,食物简单而清洁,也能够让我们享受真正的色香味。记得一定要在安静的环境下缓慢进食,周围不要有太多会分心的事物,让自己专注品味每次的咀嚼与吞咽。狼吞虎咽或紧张进食,会让我们在不经意中吞下过多食物。最好能够仔细品尝食物的每一部分,好好享用每一口,专注在品质之上。所有的减重和健康课程,都该从这个简单的步骤开始。饮食比例大有关系我们应该尽量只吃简单且完整的食物,避免长时间高温烹煮或过度加工的食物(配合生食更好)。加工食品不但可能含非天然的食品添加物,如防腐剂、人工香精等,更缺乏维持身心必要的生命力。如果保持开放的心灵,慢慢地就会发现身体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可惜,今日我们所吃的东西几乎都过度加工,就连糖、盐、面粉,甚至水果也是。食物原本都是处于和谐状态的,天然完整的食物内在的天然平衡机制很少会导致新陈代谢和健康失衡。然而,一旦被加工或分解成更小的单位,无论是最简单的糖还是面包里的面粉,都会逐渐把我们带离这个天然平衡状态,中医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就是这么来的。此外,天然食物(特别是蔬果)含有人体每日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酶,以及其他不易以人工方式保存的营养素。在理想的营养组合这件事上人们众说纷纭,专家们的意见也一变再变。大致来说,理想的饮食比例应该包括约10%~20%的蛋白质、20%~30%的脂肪和50%~60%的碳水化合物。若在积极减重时应做调整,因为随着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的消耗,蛋白质的需求量会增加。饮食的关键还是在于达到均衡状态,无论如何都该避免过于极端。许多如西藏密宗等古老智慧所教导的另一项饮食关键,就是不要混吃不同类别的食物。当下主要的新式节食法已采用此饮食方法。我们不仅要尽量吃简单、未加工的食物,也应该将食物分开进食。举例来说,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混在一起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两个大类的消化过程和代谢物会相互干扰。事实上,现在的多数节食方法,正是建议人们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开食用,尽量不要混食。从我个人的看法,只要保持简单的饮食习惯,不要一次食用过多的种类和分量,不仅可以让每种食物得到最佳消化,也不易造成过重的问题。吃得多,长得好?其实大多数的人吃得太多,其中只有少部分食物是身体所需,其余则造成了身体的负担。有名的罗马作家和自然学者普利尼(Pliny)写道:“大多数的人努力填饱肚皮,却不知这样会让自己受苦。”而这一切,到目前依然没变。饮食应适可而止,当然,劳力消耗大者应酌量增加,但这并不是现代人饮食上最大的问题。我个人的忠告还是细嚼慢咽,使食物得到唾液充分浸润,大脑所产生的饱腹感自然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停止。只要遵守这个简单原则,很快就能为过食画下句号。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这么做反而会吃得比以前都少。以前面提到的霍勒斯&#183;弗莱彻为例,他的食量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吃进去的量比身体实际需要的还多,而且已成为根深蒂固的进食观念了。想想看,多少父母试着强制孩子吃多点,只因为认为孩子吃得多就长得好?其实,孩子需要均衡的营养而非过食,尤其在晚上,人体代谢逐渐缓慢,过食容易为身体带来负担。夜间原本就是让身体各个系统休息的时间,而消化系统也不该在晚上过度操劳。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身体才有机会从疲劳中恢复过来,并设法清除累积一整天的毒素。过于丰盛的晚餐往往会导致兴奋失眠,并导致次日清晨起床慵懒无神;相对的,清淡少量的晚餐或干脆不吃晚餐,才能带来平静深沉的睡眠。进食时的七项建议进食是每天与身体对话的美好时光,建议读者把握以下七项进食原则:1.&#8194;给自己足够的时间。2.&#8194;选用可引起食欲的均衡饮食。3.&#8194;以自在悠闲的心情慢慢进食。4.&#8194;小口小口慢慢吃。5.&#8194;细嚼慢咽,让每一口都得到唾液的充分浸润。6.&#8194;仔细品味、欣赏并感恩每一口食物。7.&#8194;专心吃饭。(本文为腾讯文化独家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Copyright & 1998 - 201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与健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