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菌能引起中毒吗?

&>&&>&&>&&>&
麦角菌如何引起人中毒
  欧洲历史上有不少由于麦角菌中毒而使人们遭受灾难的记载。人由于误食了混有多量麦角的面粉而感到恶心、呕吐、腹疼、知觉消失、头晕及痉挛等。那么,麦角菌是什么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麦角菌是一种真菌,它属于子囊菌中的一员,通常多寄生在黑麦上,菌丝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在麦粒上形成菌核。这种菌核的外形呈角状,紫黑色或黑褐色,人们把它叫做麦角。黑麦生有这种黑色麦角,就是得了麦角病。不但产量减少,更严重的是麦角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毒性,容易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但是,随着面粉工业的改进和发展,能除去混在小麦里的麦角,麦角病也就得到了控制。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和掌握了麦角的特性,利用麦角的毒性,可以使它们成为一些重要的药物。麦角中含有12种生物碱,分为麦角胺、麦角毒碱、麦角新碱3大类,其药用价值是很高的。主要是能引起肌肉的痉挛收缩,所以,麦角制剂可作子宫和子宫出血或内部器官出血的止血剂。 猜您还喜欢:
特别服务:&&&&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一)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学聚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二)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学聚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学聚网",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三)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学聚网联系。有毒中草药目录
  丁公藤&九里香&干 漆&土荆皮&土鳖虫/蛰虫&蟾 酥&绵马贯众炭山豆根&千金子&川 乌&制川乌&千金子霜&鹤 虱&绵马贯众川楝子&小叶莲&马钱子&天仙子&马钱子粉&蕲 蛇&金钱白花蛇天南星&木鳖子&巴 豆&巴豆霜&白 果&罂粟壳&草 乌北豆根&白附子&水 蛭&甘 遂&半 夏&蜈 蚣&蛇床子华山参&地枫皮&艾 叶&仙 茅&朱 砂&蒺 藜&常 山苍耳子&红大戟&全 蝎&红 粉&芫 花&蓖麻子&商 陆两头尖&两面针&吴茱萸&附 子&苦 木&雄 黄&急性子苦杏仁&苦楝皮&京大戟&闹羊花&制草乌&硫 黄&重 楼草乌叶&南鹤虱&牵牛子&轻 粉&鸦胆子&斑 蝥&香加皮猪牙皂&洋金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毒中药大辞典第一篇&有毒抗癌药:蟾蜍、喜树、长春花、山慈姑、光慈姑第二篇&有毒止痛药:延胡索、马钱子、铁棒锤、天仙子、白屈菜第三篇&有毒麻醉药:洋金花、闹羊花、六轴子、醉乌草、茉莉根第四篇&有毒解表药:麻黄、细辛、白芷、苍耳子、苍耳第五篇&有毒清热药:1、有毒清热解毒药:鱼腥草、北豆根、山豆根、地不容、马鞭草2、有毒清热燥湿药:苦参、鸦胆子、博落回、拳参、白英3、有毒清热泻火药:芦荟4、有毒清热滚血药:白头翁、蛇莓5、有毒滋阴清热药:天花粉、密蒙花第六篇&有毒祛风湿药: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白花蛇、青风藤第七篇&有毒泻下药:大黄、巴豆、~太戟。第八篇&有毒渗湿利尿药:泽漆、关木通、石蒜、第九篇&有毒催吐药:藜芦、瓜蒂、胆矾第十篇&有毒抗疟药:常山、土常山、八仙花第十一篇&有毒理气药:川楝手、青木香、烟草第十二篇&有毒活血祛瘀药:三七、水蛭、虻虫第十三篇&有毒止血药:马勃、紫金龙、麦角第十四篇&有毒温里药:附子、川乌头、草乌头第十五篇&有毒平肝熄风药:全蝎、蝎毒、蜈蚣第十六篇&有毒开窍药:皂荚、猪牙皂第十七篇&有毒安神药:朱砂、徐长卿第十八篇&有毒化痰止咳平喘药:苦杏仁、半夏、天南星第十九篇&有毒补益药:人参、壁参、雪莲花第二十篇&有毒收涩药:五倍子、罂粟壳、白矾第二十一篇&有毒消导药:槟榔第二十二篇&有毒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雷丸第二十三篇&有毒强心药:万年青根、夹竹桃、黄花夹竹桃第二十四篇&有毒续筋接骨药:小天蒜、披麻草根、独一味第二十五篇&有毒外用药:蟾酥、斑蝥、露蜂房第4章 有毒中药中毒的诊断及救治某些物质进入人体后,通过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的作用,损害人体器官和组织,并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中毒。能引起中毒的外来物质称为毒物。具有一定毒性或毒性成分的中药称为有毒中药。若临床应用不当,则容易导致中毒,甚则危及生命。一、毒性成分与临床表现(一)常见植物类有毒中药1.含乌头碱类的有毒中药 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天雄、毛莨、雪上一枝蒿等均含有乌头碱,乌头碱的毒性剧烈,服用乌头碱0.2 mg即可中毒,致死量为2~4mg,4~6 mg可使人速死。其毒理是对迷走神经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对中枢神经先兴奋后麻痹,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为心律失常及呼吸中枢麻痹。中毒后可有舌、唇发麻,手足、肢体麻木,恶心呕吐,心慌心悸,吞咽困难,胸闷,流涎,面色苍白,汗出身冷,烦躁不安或间有抽搐血压下降等,可因呼吸麻痹及心力衰竭而死亡。2.含莨菪碱类的有毒中药 曼陀罗、天仙子、闹羊花、颠茄、洋金花、雪莲花(山莨菪)、华山参、热参等所含毒性成分为莨菪碱、阿托品、东莨菪碱等生物碱,过量可致中毒,最小致死量以阿托品计为2~10mg。中毒表现为副交感神经抑制及中枢神经兴奋的症状。如颜面潮红、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头痛发热、语言不清、步态不稳、幻觉幻听、谵妄惊厥、甚至昏迷、呼吸急促、心跳过速、瞳孔散大、尿潴留等。最后多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死亡率较高。3.含秋水仙碱类的有毒中药 山慈姑、光慈菇、金针菇、苎花(俗称黄花菜或萱草)、野百合等均含有秋水仙碱。秋水仙碱的毒性剧烈,最小致死量为6mg,秋水仙碱对人体中枢神经、循环系统、造血系统、胃肠道及肾均可造成严重损害,早期临床表现为恶性呕吐、腹痛腹泻、水样血便、血尿或少尿等,长期服用可引起粒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服用量大时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4.含氰苷类的有毒中药 苦杏仁、白果、桃仁、亚麻仁、大枫子、枇杷仁、樱桃核等中药均可水解产生氰离子和氢氰酸,其中氢氰酸有剧毒,致死量为50mg。含氰苷类中药中毒的机制是当它遇水时经本身含的酶作用分解为糖及氢氰酸等物质,当氢氰酸被吸收后,其氰离子即与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铁相结合,破坏细胞氧化酶的作用,使细胞呼吸不能正常进行,机体陷于窒息状态。临床主要表现为组织缺氧的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发绀、厥冷、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严重者可因细胞窒息及呼吸麻痹而死亡。5.含强心苷类的有毒中药 夹竹桃、万年青、福寿草、羊角拗、北五加皮、洋地黄叶、罗布麻等中药中均含有强心苷类,强心苷小剂量时有强心作用,大剂量可致人体中毒。其毒理作用为直接刺激胃肠道,损害心肌及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流涎、腹泻、头痛、眩晕、惊厥昏迷、心律失常、少尿等。据文献报道,内服洋地黄叶2~9g可致死。6.含毒蛋白类的有毒中药 蓖麻子、苍耳子、巴豆、相思豆、苦楝子、苦楝子皮等,它们除分别含有蓖麻碱、苍耳碱、巴豆油等有毒成分外均含有毒蛋白,其毒性极大。毒理是损害心、肝、肾等内脏,并能溶解红细胞,致局部组织坏死。儿童食入蓖麻子2~6粒,成人食人20粒即可致死(非洲蓖麻子2粒可使成人致死),成人内服蓖麻毒蛋白7mg、蓖麻碱16mg即可中毒致死。苦楝子的毒性大于根皮,有报道因食用吃了苦楝子的猪的肉而间接引起中毒性肝炎者。中毒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无尿、黄疸、冷汗、惊厥、血压下降、抽搐、昏迷,中毒严重者死于心力衰竭和急性肾衰竭。7.含其他毒性成分的有毒中药(1)雷公藤:雷公藤的根、茎、叶药均有毒性,含毒性成分为雷公藤碱等五种生物碱。雷公藤对人、犬、猪的毒性很强,但对羊、兔、猫、鱼都无毒性,故可用羊血解毒。雷公藤中毒可致胃肠道、心、肝、肾、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等多脏器系统受损害。中毒的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便血、头痛、头晕、四肢麻木、肝区痛、少尿、心悸、血压下降,最终致心、肝、肾等多脏器衰竭。(2)钩吻: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含多种生物碱,其中钩吻碱为主要成分,钩吻碱具有最强的毒理作用。钩吻碱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它易由消化道吸收,除直接刺激胃肠道外,主要侵犯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中毒后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流涎、泄泻、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瞳孔散大,甚则昏迷、痉挛、呼吸麻痹而死亡。(3)马钱子:又名番木鳖,有毒成分为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有报道内服马钱子7粒致死。马钱子中毒量为2~5g。成人口服番木鳖碱15~100 mg(平衡50 mg),幼儿口服5 mg即可致死。中毒机制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首先兴奋脊髓的反射机制,其次为兴奋延髓中的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等。中毒的临床表现为全身不安、躁动、呼吸快、肌肉抽搐至痉挛强直,惊厥,呼吸肌痉挛引起窒息、发绀,或心力衰竭而死亡。(二)常见矿物类有毒中药1.含汞化物毒性成分的有毒中药 朱砂、轻粉、三仙丹、红升丹、白降丹(即水火丹、降药)等均含汞化物毒性成分。汞化物中毒机制是进入人体内的汞离子与酶蛋白的巯基结合,使酶失去活性,阻碍了细胞的呼吸和正常代谢。小剂量久服在体内易产生蓄积,最小致死量为70mg。中毒的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烂、吞咽困难、头痛、心悸、四脚挛急、剧烈腹痛、便血、少尿、呼吸困难、休克。常因肠黏膜坏死、急性肾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2.含砷化物毒性成分的有毒中药 砒霜、毒砂(砷黄铁矿)、雄黄和雌黄及其人工制品,含砷石膏、太乙精神丹、枯痔散、三品一条枪等均含有砷化物毒性成分。尤其是砒霜(红砒、白砒)即三氧化二砷为剧毒品,一般成人中毒量为10mg,致死量为0.06~0.2g,砷化氢的致死量为0.1~0.15g。但对砷化物特别敏感者内服三氧化二砷1mg即发生中毒,20mg即危及生命。砷为巯基毒物,与体内酶蛋白的巯基亲和力很强,特别与丙酮酸氧化酶的巯基结合,使酶失去活性,阻碍细胞的氧化、呼吸及正常代谢,甚至导致细胞死亡。急性中毒时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流涎、呕吐、腹痛、腹泻、米泔样水血便、皮下斑疹、休克、昏迷、“七窍出血”、肝肾衰竭、呼吸中枢麻痹。(三)常见动物类有毒中药1.河豚鱼河豚鱼的主要含毒成分为河豚毒素和河豚酸。河豚毒素为一种强烈的神经毒,其毒性极强烈,据报道,0.5 mg河豚毒素可以使70 kg重的成人死亡。中毒机制除胃肠道的局部刺激外,能使神经细胞及肌肉细胞兴奋和传导被抑制,使神经末梢及神经中枢迅速发生麻痹。一般在食后0.5~3h发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中不适,面色苍白,唇、舌、四肢麻木,渐至四肢瘫痪,语言障碍,听力下降,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呼吸表浅,瞳孔散大,全身青紫色,心电图可表现传导阻滞等。重症河豚中毒患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一般认为,超过8h未死亡者,恢复可能性极大,因此应该重视中毒后8h内的急救。2.鱼胆草鱼、青鱼、鲩鱼、鲤鱼、鲢鱼等多种鱼胆均可使人中毒,并且均有中毒的病例报道。鱼胆的毒性成分十分复杂,许多研究发现,鱼胆中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钠、氢氰酸和组胺等主要成分,它们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影响细胞呼吸链,导致细胞呼吸停止。中毒后损害的主要靶器官是肾,其次为胃肠、肝、心、脑、神经等器官。一般在食入0.5~12h内发病,首先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后相继出现肝大、肝功异常、黄疸(1~3d)、少尿或尿闭(1~6d)、心悸、心律失常、抽搐、嗜睡、昏迷、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肾衰竭、中毒性肝病、脑病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出现衰竭的症状。而急性肾衰竭是鱼胆中毒的主要致死原因。3.斑蝥含毒成分为斑蝥素,即斑蝥酸酐。口服斑蝥0.6g,可出现中毒症状,1.5~3g可致死。斑蝥素的致死量为30 mg。斑蝥素是一种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对组织和黏膜有很强的腐蚀作用。斑蝥中毒的临床表现为强烈的局部刺激症状,口服10min至2h出现口腔、咽喉烧灼感,麻木,口腔溃疡,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严重中毒时出现谵语,痉挛,血压下降,大汗,少尿,血尿等,可因急性肾衰竭或全身衰竭而死亡。外用多在2h后出现中毒症状,有报道外用斑蝥15.6g出现局部红肿,起大水疱,溃疡,疼痛,4h后死亡。4.蟾蜍蟾蜍的毒性成分主要在蟾蜍的组织器官中,如耳下腺、皮肤、皮脂腺、头部、肌肉、肝脏、胆、卵巢、卵子、腮腺、残存肢爪以及蟾蜍蝌蚪等均含有毒性成分,并均有中毒报道证实。有炒吃活蟾蜍一只及顿服一只蟾蜍焙干粉末致死的病例。蟾酥为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收集加工干燥而成。主要毒性成分为蟾酥毒素(强心苷),蟾酥毒素可分解为各种蟾酥配基,其基本结构与强心苷苷元相似,故具有洋地黄样强心作用,其中毒机制为兴奋迷走神经及其末梢,且直接作用于心肌,产生心律失常等症状。中毒症状有心悸、气短、脉缓无力不规则,重者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休克。昏迷,抽搐,甚至死亡。口服蟾酥毒素可以刺激胃肠道,中毒早期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等症状。中成药六神丸过量中毒时有报道,与内含蟾酥有关。鲜蟾蜍皮外敷时,除发生全身中毒症状外,尚可引起荨麻疹样皮疹、剥脱性皮炎等致敏性中毒现象。二、中毒途径(一)胃肠道凡经口服进入机体的有毒中药均经过胃肠道吸收而致中毒,这也是有毒中药中毒的主要途径。(二)皮肤许多有毒中药所含的有毒成分具有脂溶性兼有适当的水溶性的特性,故能透入皮肤,经皮肤吸收中毒。如曼陀罗、附子、斑蝥、巴豆、白矾、轻粉、蟾蜍皮、蟾酥等。此外也有经破损的皮肤或皮下、静脉或肌内注射而致毕毒的。有报道静脉滴注黄连素后引起急性循环、呼吸骤停而死亡者(三)黏膜有毒中药经眼、口腔、肛门、阴道的黏膜吸收引起中毒,且毒物吸收快,症状发生早。如胆汁、蟾蜍头部浆汁、黄芫花注射液溅入眼内引起眼睛损伤,甚至失明;有报道把闹羊花放人口中玩耍而发生中毒;有用枯痔散(含白矾、雄黄、硼砂、倭雄黄、白砒)引起急性砷中毒;还有用雄黄、升汞、杏仁放人阴道后穹部治疗阴道瘙痒而引起中毒死亡者。(四)呼吸道肺泡上皮表面积很大,可以吸收气体(挥发性药物)和粉尘等有毒中药。如斑蝥、砒霜、生半夏、生南星的粉末,巴豆蒸汽,均可以经过口鼻吸入肺部,并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不经过肝脏)致中毒,其吸收速度比由胃肠进入血循环快20倍。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麦角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麦角[mài jiǎo]
麦角,含有多种生物碱,重要的有麦角毒碱、麦角胺和麦角新碱,常用于产后止血及,有兴奋子宫肌的作用,作用强大而持久。对怀孕子宫更敏感;临产和新产后应用小量即有明显作用,甚至产生。外文名Ergot拉丁名Claviceps purpurea拼&&&&音mai jiao相关领域医学
品名:麦角
【拉丁名】Claviceps purpurea[1]
【别名】麦角菌、黑麦乌米
【作用和用途】
本品中含有多种生物碱,重要的有麦角毒碱、麦角胺和麦角新碱。
类对子宫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大剂量时可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
本品常用于产后止血及。
【用法】口服。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孕妇、血管硬化及冠脉疾病患者忌用。
【来源】为麦角菌科的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Fr.) Tul.在寄主植物上所形成的菌核。夏秋麦穗黄熟时采收。阴干或烘干备用。
麦角(图2)采收:夏、秋二季麦熟时采收,阴干。宜保持完整,彻底干燥后,密封,在干燥凉暗处保存。
生物学特性:麦角菌为寄生性真菌,寄生植物有禾本科、莎草科、石竹科及灯心草科植物。菌核在温暖潮湿的夏季生长,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4-26℃。
【性味归经】淡,微温。有毒。
【功能主治】收缩子宫,止血。用于产后子宫出血(促子宫复位),偏头痛。
【用法用量】常制成流浸膏、注射剂等应用。流浸膏每次口服常用量2~4毫升,1日6~8毫升,口服极量1次4毫升,1日12毫升。
备注:同属菌类拂子茅麦角菌Claviceps microcephala (Wallr.) Tul.与麦角极为近似。主要区别为菌核产生的子座具有较小的头部,其直径不到0.8毫米。该品中含有多种生物碱,重要的有麦角毒碱、麦角胺和麦角新碱。
类对子宫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大剂量时可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麦角(图3)麦角有兴奋子宫肌的作用,其作用与垂体后叶制剂相似,是直接作用于子宫肌,但作用强大而持久.对怀孕子宫更敏感;临产和新产后应用小量即有明显作用,甚至产生。我国数种野生麦角制成的流浸膏,对在体和离体的兔子宫皆能促进其收缩,使之张力增加;并在离体兔子宫上表明,对产后和妊娠子宫比未孕子宫作用强。麦角中含多种有效成分,其中以麦角新碱对子宫作用最强,麦角胺次之。从我国12种寄主植物上所分离的131个麦角菌系中,有17个能在小麦培养基上产生,其中以Claviceps microccephalaCe-3菌系最为优良,不但产碱力强,而且所产的主要为麦角新碱。在离体血管实验中,麦角胺可使周围血管平滑肌收缩。在整体动物因血管收缩而升压,并产生代偿性心跳徐缓。麦角毒对心脏的作用不及对血管的作用强,但在心律慢到某种程度时,则有增强心收缩力的作用。大量麦角胺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原理不明),导致形成。用肌注(2-3次/日)于意大利种鸡(1.5毫升/公斤),注后出现,久之,鸡冠末梢坏疽,此作用尚可建立条件反射。麦角胺对血管作用最强,麦角毒次之,而麦角新碱几乎不影响血压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麦角胺可使血管收缩,动脉搏动幅度减小,这可能与治疗的作用有关。大量麦角胺或麦角毒能阻断α-,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它们并不能阻止交感神经介质的释放。用豚鼠离体输精管带下腹神经标本实验,表明麦角新碱与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基本相似,作者谓麦角新碱可能是一种直接作用型的拟交感药,它与儿茶酚胺作用于同一受体。麦角小量兴奋延脑(迷走性心率减慢、呼吸增加、惊厥等),大量因延而死亡。麦角胺能增强巴比妥类、、的镇静和催眠作用。急性中毒症状是呕吐、腹泻、、昏迷。慢性中毒见于服药过量,肝脏病和周围血管有病的都较敏感,症状有坏死型和惊厥型二类。麦角菌麦角菌(Claviceos purpurea)是致禾本科植物病害的一种真菌。麦角菌的孢子落入三麦花蕊的子房中繁殖发育,形成菌丝,经2~3周后,即在麦穗上形成麦角。麦角中含有 (ergostine)、麦角胺(ergotamine)、麦碱(ergine)等多种有毒的麦角生物碱。麦角的毒性程度与其所含生物碱的多少而定,通常含量为0.015%~0.017%,也有高达0.22%者。麦角的毒性非常稳定,可保持数年之久,在焙烤时其毒性也不能破坏。当人们食用了混杂有较大量的麦角谷物或面粉所做的食品后就可发生。长期少量进食麦角病谷,也可发生。急性中毒症状是呕吐、腹泻、脉微弱、昏迷。
急性中毒,除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并有皮肤刺痒、头晕、感觉迟钝、语言不清、痉挛、昏迷,严重者可死于心力衰竭。
慢性中毒见于服药过量,肝脏病和周围血管有病的都较敏感,症状有坏死型和惊厥型二类。1.清除食用粮谷及播种粮谷中的麦角。可用机械净化法或用25%食盐水浮选漂出麦角。
2.规定谷物及面粉中麦角的容许量标准。
3.检查化验面粉中是否含有麦角及其含量是否符合标准。麦角(图4)干燥菌核呈纺锤形,平直或略弯曲呈角状,具3条钝棱,两端渐尖。长0.3~4厘米,直径1~7毫米。
表面紫黑色或紫棕色,有显著纵沟及细小横裂纹。
质脆,易折断,断面钝三角形,边缘暗紫色,中心灰白色或浅粉红色。
气微弱而特殊;味油腻性,先甜后辛。
(1)麦角菌核长纺锤形,平直或略弓状弯曲,具3条钝棱,长1-4cm,宽2-7mm。外表皮灰紫色至黑紫色,有细小横裂纹及纵沟。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略呈钝三角形,其边缘为一薄层暗紫色组织,内部淡棕白色至淡红色,中央部分有时可见星状暗纹。气特异而微弱,味先微甜,后辛。
(2)小头麦角菌核黑色,角状,长约6mm,直径约0.7mm。余与麦角相似。均以身干、个大匀整、色紫褐、断者为佳。
显微鉴别麦角横切面:
略呈三角形,外层为数列排列紧密的深紫色菌丝细胞,细胞壁及内含物遇酸呈血红色,遇碱呈青紫色(麦红色素反应),内部由粗细不等的无色菌丝细胞组成(称为拟薄壁组织),直径3-12μm,壁厚,具强折光性,中央部分细胞疏松而有间隙,细胞壁由甲壳质(chitin)构成。不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结晶。
本品含总生物碱,作为麦角毒碱计算,不得少于0.2%;水溶性生物碱,作为麦角新碱计算,不得少于0.03%。麦角含生物碱约9.4%,主为吲哚类生物碱,按其结构可分3类:
第一类为麦角毒系生物碱,都是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其中有麦角柯宁碱、麦角克碱、麦角隐亭碱、麦角胺、麦角生碱、麦角新碱及麦角西碱;
第二类为相应的麦角异毒系生物碱,都是异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牛物,其中有麦角异柯宁碱、麦角异克碱、麦角隐宁碱、麦角异胺、麦角异生碱、麦角异新碱、麦角异西碱;
第三类为棒系生物碱,其中有喷尼棒麦角碱、肋麦角碱、裸麦角碱、田麦角碱、野麦碱等。
此外尚含脂肪油33~35%,麦角甾醇0.1%、维生素D2、酪胺、组胺、胍基丁胺、三甲胺、甲胺、己胺-l甜菜碱、麦角硫因、、尿嘧啶、鸟甙、氨基酸,麦角色素如黑麦酮酸、金黄麦角酸、麦角黄素BC(2,2′)、麦角黄素CC(2,2′)、棒麦角黄素、棒麦角玉红素等。(1)取本品粉末约50mg于试管中,加乙醚2ml及10%硫酸1滴,振摇5min,倾取澄液,滴加碳酸氢钠饱和水溶液约0.5ml,摇匀后,下层水溶液显红色或紫色。(检查麦角红素)
(2)取粉末少许,加氯仿及微量碳酸钠液,振摇,倾出氯仿液,滴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对二甲氨基苯甲醛0.1g,)35%硫酸100ml,5%氯化高铁1.5ml),显蓝色。(检查)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新疆、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等地。1.寄生于小麦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
2.生于拂子茅属植物及大油芒等禾本科植物上。培育技术:麦角菌生长主要采用在寄主植物上接种栽培,获得麦角(菌核),也可以采用发酵培养菌丝体,得到类似菌核物及其有效成分。用接种栽培方法也可获得麦角,但费工、产量低,故目前多采用工厂化深层培养发酵生产的技术。
菌种分离:麦角纯菌种由自然采集的野生菌核中分离获得,目前发酵培养的优良菌株是由拂子茅上分离的拂子茅麦角菌Ce3-3菌株。
工艺流程:菌种→试管斜面孢子培养→种子培养→发酵培养→过滤,分离提取出麦角新碱。
培养方法:孢子培养基为蔗糖10%,天冬素0.1%,MgSO4·7H2O0.03%,KH2PO40.1%,琼脂2%,蒸馏水,pH6.0-6.2。作成斜面,接入菌种,在24-26℃下培养15-20天。
种子培养基为蔗糖6%,谷氨酸1%,MgSO4·7H2O0.03%,KH2PO40.1%,自来水,调pH至5.2。在500ml锥形瓶中装培养基100ml,接入斜面菌种,于旋转式摇床上培养72小时,温度保持24-26℃。发酵培养基为蔗糖10%,谷氨酸1.2%,MgSO4·7H2O0.03%,KH2PO40.1%,豆油0.5%,自来水,调pH至7.5。500L锥形瓶中装发酵培养基75L,接种量5%,在24-26℃下旋转培养9天。
测定方法:麦角总碱用碳酸钠、氯仿提取。麦角新碱提取及分离,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
注意事项 该品不宜长期服用。 孕妇、血管硬化及冠脉疾病患者忌用。 1.《国药的药理学》:分娩时只可用于压出期,在开口期当避免使用。孕妇、临产及胎盘尚未完全排出时禁用。肝脏病及周围血管病患者慎服。本品有毒,误服后常引起口渴、呕吐、腹泻、肢冷、面色苍白、视觉与听觉障碍,严重者则出现幻觉、惊厥,以致昏迷死亡。
2.刘波《中国》:胎盘未排出时禁用。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角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