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下段食管管壁明显增厚,紧邻胸降腹主动脉脉内缘,其食…

您的位置: &
联合胸降主动脉节段置换的T4期食管癌根治术36例临床分析
副标题:联合胸降主动脉节段置换的T4期食管癌根治术36例临床分析
作者:耿一博 整理
来源:医学论坛网
此文章来源于
  日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胸外科董国华、景华、李德闽等共同发表论文,旨在总结T4期侵犯的局部晚期手术的治疗经验,探讨同期行降主动脉节段切除及人造血管置换的应用方法和操作技巧。研究指出,对于侵犯胸降主动脉的局部晚期食管癌,可联合采用主动脉节段切除并人造血管重建的方法达到根治目的,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治疗效果。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第28卷第10期《中国综合临床》上。
  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例在食管癌手术同时行胸降主动脉部分切除置换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左后外侧切口经第6肋间进胸,由胸降主动脉左侧切开血管外膜,切断相应肋间动脉,常温下在受累主动脉上、下分别阻断,切除食管肿瘤及受累主动脉,并行人造血管置换。胃充分游离后,经食管床上提至左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
  结果显示,本组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肿瘤切除,无围术期死亡,无截瘫、肾脏及肠道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出现乳糜胸2例,晚期吻合口瘘1例。术后住院时间10.0~42.0d,平均(15.5&7.2)d。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鳞状细胞癌,均侵犯主动脉外膜,9例(25%,9/36)有中层浸润,全组未发现内膜受侵,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19例(52.8%,19/36)。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6%、46.2%、20.0%。
食管癌,主动脉置换,胸降主动脉
推荐名医专家
职称: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科室:
用户名:&&
&新闻阅读排行榜
战略合作伙伴
广告条款 |
copyright(C)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
*我要反馈:
姓&&&&名:
邮&&&&箱: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老年人降主动脉迂曲致食管中下段外压性切迹移位的影像表现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人食管外压性迂曲移位的影像表现,总结移位常见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11月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胃肠钡餐检查,重点观察食道。结果 食管走行正常27人,食管中下段后缘浅压迹3人,向左前方移位且后缘有外压性切迹8人。不恒定压迹2人。结论 降主动脉迂曲推移食管中下段致食管后缘产生外压性切迹,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中国论文网 /6/view-3277620.htm  【关键词】 老年人;降主动脉;食管压迹;移位  作者单位:650032 昆明市中医医院影像科 以胃脘部不适或进食后胸骨区梗阻感就诊的老年人多,一般情况下均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40例数字化胃肠钡餐检查图像,结合食道周围解剖,分析食管走行迂曲的原因,以及生理性迂曲与异常病变相鉴别的要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2011年1月至11月,40例有消化道症状老年患者,其中女28人,男12人,年龄56~83岁,平均65岁。临床症状有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胃脘部不适,疼痛,进食后梗阻感。  1?2 方法 采用数字胃肠机进行钡餐检查,重点观察食管,吞钡后令患者采取右前斜位、左前斜位、仰卧正位,在透视下点片。观察分析食管位置及走行情况,管壁、黏膜。  1?3 CT扫描 采取仰卧扫描,胸部未见占位性病灶,食管周围未见肿块影,食管、降主动脉位置正常,无移位表现。  2 结果  食管走行正常27人;食管中下段后缘浅压迹3人,深度在2~6 mm,长度在2~4 cm,压迹段食管管腔稍变窄,钡剂下行稍缓慢;食管中下段向左前方移位且后缘有外压性切迹8人,推移食管向左前方移位在1~5 cm,波及食管长度约在2~9 cm,迂曲段食管变窄,食管钡剂通而不畅,滞留,整段食管柔顺,壁光滑,黏膜规整,无僵硬表现;不恒定压迹2人,压迹可深可浅,钡剂通过稍缓,压迹在变换体位时可消失,钡剂通过正常。  3 讨论  食管的颈段及上胸段后方贴近脊柱,脊柱与食管之间含为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的食管后间隙。从第4到第7胸椎节段,食管后方的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胸导管、奇静脉、右侧肋间动脉等结构,将食管与脊柱分开。以下食管渐偏左,并向前离开脊柱而位于降主动脉的前方。胸段食管的左侧由上而下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直至胸7以下,食管与左侧纵膈胸膜间仅有奇静脉相隔,食管右侧紧贴纵膈胸膜,在肺门以下食管的右侧及后面均覆盖有纵膈胸膜,并在食管后方胸膜反折构成食管后隐窝。  食管胸段位于后纵隔内,在其行程中与周围许多组织器官相连接,食管邻近结构的异常可导致食管行径改变或局部受压移位,出现食管正常压迹的扩大或异常压迹[1]。如食管前缘由上而下有三个正常生理压迹,即主动脉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室压迹。食管与降主动脉间有纤维组织相连,因而食管随迂曲的降主动脉向左后走行,多呈反“C”形或反“S”形弯曲,在横膈裂孔上方食管跨过降主动脉形成局部管腔受压变窄,黏膜完整但会随之弯曲[2]。此表现与本组病例多幅图像所提供的信息相吻合。  降主动脉迂曲致食管移位还需与纵隔内病变引起的改变相鉴别,如纵隔炎、明显纵隔淋巴结增大等。①纵隔炎累及食管:侵及肌层、黏膜层时可见食管痉挛、黏膜增粗,偶有溃疡或瘘管形成,炎症后期可转为食管纤维瘢痕狭窄,表现为与正常交界处渐行第较长的向心性狭窄段,管腔较规则,多发生在食管中段。②纵隔淋巴结增大:多为结核性,与食管贴近的淋巴结是气管隆突下组及右肺下韧带处,单纯压迹呈均匀弧形,黏膜随之弯曲,但不少肿大淋巴结与管壁有粘连,则压迹弧度可较平直或边缘毛糙。  综上所述,食管中下段外压性切迹或迂曲移位,管径变窄,钡剂通过不畅,通过观察食管的柔顺度、管壁有无破坏、黏膜有无粗大中断等表现,则可判断是良性的降主动脉迂曲所致或是纵隔内病变所致。在工作中,食管中下段后缘压迹及移位,在中青年中较少见,在老年人群体中则较常见,这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胸部食管周围结缔组织逐渐变得疏松,胸内心大血管主动脉走行逐渐迂曲有关,且结合临床症状,此类进食后胸骨后区梗阻感明显,故有梗阻感患者,钡餐检查需重点观察食道。  附图:  参 考 文 献  [1] 尚克中,陈九如?胃肠道造影原理与诊断?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36.  [2] 马仁生?主动脉性食管狭窄的临床X线表现?实用放射学杂志,):69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的位置: &
联合胸降主动脉节段置换的T4期食管癌根治术36例临床分析
副标题:联合胸降主动脉节段置换的T4期食管癌根治术36例临床分析
作者:耿一博 整理
来源:医学论坛网
此文章来源于
  日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胸外科董国华、景华、李德闽等共同发表论文,旨在总结T4期侵犯的局部晚期手术的治疗经验,探讨同期行降主动脉节段切除及人造血管置换的应用方法和操作技巧。研究指出,对于侵犯胸降主动脉的局部晚期食管癌,可联合采用主动脉节段切除并人造血管重建的方法达到根治目的,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治疗效果。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第28卷第10期《中国综合临床》上。
  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例在食管癌手术同时行胸降主动脉部分切除置换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左后外侧切口经第6肋间进胸,由胸降主动脉左侧切开血管外膜,切断相应肋间动脉,常温下在受累主动脉上、下分别阻断,切除食管肿瘤及受累主动脉,并行人造血管置换。胃充分游离后,经食管床上提至左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
  结果显示,本组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肿瘤切除,无围术期死亡,无截瘫、肾脏及肠道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出现乳糜胸2例,晚期吻合口瘘1例。术后住院时间10.0~42.0d,平均(15.5&7.2)d。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鳞状细胞癌,均侵犯主动脉外膜,9例(25%,9/36)有中层浸润,全组未发现内膜受侵,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19例(52.8%,19/36)。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6%、46.2%、20.0%。
食管癌,主动脉置换,胸降主动脉
推荐名医专家
职称: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科室:
用户名:&&
&新闻阅读排行榜
战略合作伙伴
广告条款 |
copyright(C)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
*我要反馈:
姓&&&&名:
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腹主动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