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中的心理学学中感觉的适应如何理解?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适应
发布时间:&&阅读次数:&&发布者:
适应&&从心理健康开始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而是指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都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心理健康是健康成长的前提、快乐生活的基础、幸福人生的保障。面对新生活的挑战,大学生都会产生适应和发展的种种困惑。
&&&健康从&心&开始。大学生要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实践历练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小李是某大学一年级学生,从小学习成绩优异,考上北京某著名大学,成为老师和父母的骄傲。进入大学后,小李想利用上大学的机会好好锻炼一下自己,但令她没想到的是,等待她的却是一连串的打击:在第一次班会上,她带有浓重南方口音的自我介绍引来同学们哄堂大笑;在迎新联欢会上,学长和同学的多才多艺的演出让来自农村的她深受打击;在英语课上,同学们流利的口语使她相形见绌;社会工作方面,她鼓起勇气参加的几次竞选也都名落孙山。。。。。小李说,她从没想到大学会是这样,感到非常孤独、非常自卑、非常痛苦,不知道该向谁去寻求帮助,只有偷偷地躲在无人的角落或被窝里独自哭泣。从此,小李晚上睡不好觉,总梦见自己竞选又失败了的情景,学习时也越来越感觉精力不集中,越来越多的题目不会做了,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她感觉自己要崩溃了。。。。。。
1.上大学时,你是否有过类似小李的经历或感受?
2.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如果你是小李,你将如何应对正在经历的一切?
一健康从&心&开始
什么是健康?有人说:没有疾病、没有衰弱就算健康;有人说:吃好、睡好就是健康;有人说:精力充沛、体格健壮就是健康。。。。那么,如何科学地理解健康呢?心理健康与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呢?
(一) 现代健康新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界定了新的健康概念:&健康是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都处于完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将道德健康纳入到健康的概念中,新的健康概念拓展到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道德健康四方面内容,即&四维&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仅仅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大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道德健康之和。
健康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状态,而是一种良好的状态。健康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健康既是一种内隐行为,也是一种外显行为。健康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协调状态。健康是一种和谐关系,而且是自我内部和谐以及自我与环境和谐的统一。
l 生理健康是基础
所谓生理健康,就是指具有强壮的体力和体魄,主要指生理功能状态良好,没有疾病,并能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身体发育匀称,体重符合标准,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生理健康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人只有生理健康了,才能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一个人而言,如果把健康比喻为&1&,那么家庭、事业、金钱、荣誉等就是&1&后面的若干个&0&。没有健康,一切都会失去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只有健康的体魄,才有充足的精力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新知识,才有足够的毅力迎接发展的挑战,才能高效率地工作,才会有愉悦的心情和幸福的人生。
*知识链接:生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第一,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第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第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第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第五,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第六,体重适中,体形匀称而挺拔;
第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第八,头发具有光泽而少头屑;
第九,牙齿清洁无龋齿,牙龈无出血且颜色正常;
第十,肌肤具有弹性。
l 心理健康是根本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追踪研究发现,这些人中成就最大的20%与最小的20%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戴尔卡耐基指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学识和专业技术,另外85%靠的则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根本,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必须要具备的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保障。没有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就难以获得健康的自我发展。
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个体身体的健康状况,而且可以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可能影响着一个人的成功发展。
l 社会适应是能力
社会适应是个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为了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对改变做出行动的一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
其实,案例中小李的情况在大学新生中并不罕见,她可能在你身边,也可能就是你自己。许多同学从中学迈入大学后,发现大学阶段在生活环境、学习内容与方式、人际交往和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与中学阶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尽快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大学生活,便成为大学新生面临的新课题。一位哲人说过:&生活的成功与否,要看适应能力与其内外机遇调剂融合的难度是否相对应。&积极的适应就是发展。面对当今剧烈变革的社会,面对无数的挑战和机遇,谁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谁就能够获得成功。因此,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l 道德健康是灵魂
道德健康是指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来约束和支配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能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道德健康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积极而正确的价值观会从根本上促进个体心理健康;良好的道德行为不断增进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与他人和社会的自觉融合持续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优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个体发展问题的解决并不断促进个体生命成长,增进个体幸福感与完善感。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l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的状态。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是指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
l 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学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我国民众心理标准界定为以下六条:
第一,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适应周围环境、寻求自我发展的心理保证,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一般而言,智商(IQ)80以上为正常。
第二,情绪稳定乐观。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且积极情绪占有主要地位。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挫折而心情郁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经常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愉快的情绪,他们总是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第三,意志品质健全。意志就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并克服内外困难的心理过程,它是一个人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性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行动目的明确,独立性强;善于当机立断,果敢性强;行动不屈不挠,坚毅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强。
第四,行为协调适度。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方式与其年龄阶段相一致,与其承担的社会角色相一致,其行为反应强度须与刺激强度相一致,行为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
第五,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常常乐于与人交往,拥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能够在交往中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友好相处,能够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能够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并乐于助人。
第六,人格完整独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够保持人格的独立完整性,人格结构的各个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人格的核心,能够不断地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在参照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我国一句大学生群体特点制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 第一,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和热爱生活,能够享受人生的乐趣。一个心理良好的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准备工作。他们尽力发展潜力,使自己的学习和行为更有效率,也更有成就。
第二,正确的自我认识,戒奶自我。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可以说,拥有了健康的自我意识,就奠定了健康人格的基础。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恰当、客观的认知,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不过分自卑,也不过分自恋;不会对自己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能够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个人的生活目标比较切合实际,对自己的状态总是比较满意。而且,他们努力发展自身的潜力,对无法做到的事情能够坦然接受。
第三,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更接受他人,做认可别人存在的意义,,能与他人良好沟通。在与人相处时,友爱、信任、平等积极的态度多余猜疑、嫉妒、敌视等消极的态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既能享受与人相聚时的热闹和欢乐,也能体验独处时的宁静与平和。
第四,接受现实,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很快适应大学的新环境,能妥善处理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并且能积极地发展自己。他们总是能够对环境作出客观的认识,与环境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们不会逃避现实,也不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中。
第五,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常常处于愉快、乐观、满意等情绪状态中,虽然也会有悲伤、忧愁、喜怒等感受,但一般不会很久。他们能体验到情绪,并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在与人交往时不卑不亢、自尊自爱。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尽力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一切常常感到满意。
第六,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康的人格结构,其能力、气质、性格能得到良好发展,兴趣、需要能得到满足,行为的动机也是积极健康的,能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与社会相处,处理问题的方式合情合理,对外界不会有偏颇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
第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段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该年龄段相符合的心理行为表现。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例如离开父母的大学生长期强烈地感到孩子般的无助和痛苦,或者对于朋友的陪伴有着强烈地依赖感等,都是心理行为不符合年龄特征的表现。
l 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心理不健康与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上了心理疾病。因此,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就简单地对自己或他人作出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宽阔的过渡带。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
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设计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尺度,是从优秀的心理素质中总结出来的有代表性的特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努力,都可以追求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力。
l 知识链接:灰色区域理论
灰色区域理论认为,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无明确的界限,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如果把人的心理健康比作白色、心理不健康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域,大所属人多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灰色区是非器质性心理障碍的总和。灰色去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浅灰色去和深灰色区。浅灰色去的人只有心理冲突而无人格变态,其突出表现为由诸如失恋、丧亲、夫妻纠纷、家庭不和、工作不顺心、人际关系紧张等生活矛盾而带来的心理不平衡与心理压抑。深灰色区的人则患有种种异常人格和神经症,如强迫症、恐人症、癔症、性倒错等。浅灰色区与深色区之间无明确界限。
&完全健康之人
&各种由生活和人际关系压力而产生心理冲突与障碍之人
人数占大多数
&各种变态人格及人格异常
&精神疾病患者
&心理咨询员
社会工作者
心理门诊医生
&精神科医生
&咨询心理学模式
&临床心理学模式
(三)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心理健康,其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全面发展就很难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身体上有缺陷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过上和身体健全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比正常的人还感觉幸福,这往往源于其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健康三个方面,尤其是心理健康层面的良好发展。因此,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就是关注自己的幸福;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l 心理健康是健康成长的前提
俄国伟大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一切沉重顽固的焦虑和忧郁都在给各种疾病打开大门。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心理问题往往与人的生理疾病互为条件。一方面,长期的身体疾病可以引发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长期存在心理问题且得不到调适,也会引发身体疾病。如果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经常处在紧张、焦虑、抑郁、悲伤、恐惧或愤怒之中,又得不到及时调整,他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到损害。
l 心理健康是快乐生活的基础
心理健康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胃,恐伤肾。现代医学表明:人的情绪、心态与健康密切相关。例如,人在恐惧和悲哀的时候胃粘膜会变白,胃酸会停止分泌,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人在焦虑、怨恨时胃粘膜会充血,胃酸分泌会增多,长期的焦虑、怨恨情绪会导致胃溃疡的发生。同时,长期的焦虑与愤怒还会使血压增高、心脏受损、从而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另外,一些皮肤病、女性的乳腺病和妇科疾病,以及一部分癌症都与心理不健康有关系。通过对许多大医院的内科门诊的调查发现,许多内科疾病也都与心理不健康有关系。而愉悦情绪能够使人体内的激素分泌保持平衡,从而有助于生理健康。
此外,从精神病学的角度看,不良情绪还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不良情绪过度或者长期得不到调整,就会影响人的大脑功能,造成大脑功能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行为。
l 心理健康是幸福人生的保障
心理学家柯蒂斯说:幸福的首要条件在于健康;社会学家斯文宾塞说: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的情绪,是幸福的最好资金。
心理健康的人常常乐观、自尊、自信。这些优良的心理品质帮助人们在各种情况下体验到主观的幸福感。如乐观的人更多看到的是黑纸上的白点,即便是一般的美好事物也能引起他们幸福的体验。相反,悲观的人则主要看到的是白纸上的黑点,他们总是过分关注社会的不公、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暖,看不到积极、光明的一面。心理健康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性:表现出积极幻觉;从消极事件中吸取积极的意义;用幽默、信念、意志应对困难;不钻牛角尖;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社会比较。心理健康的人很少受不得环境的影响,更不会沉浸在痛苦及责备之中。他们的生活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的人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对于生活的信心。
l 互动体验:名落孙山之后
一名大学优秀毕业生报考某大公司。当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落孙山。得知消息后,他深感绝望,顿生轻生念头。然而他自缢未成,只在脖子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标记。正当他意志消沉之际,忽然传来他被录用的喜讯。原来他名列榜首,只是统计时出了差错。就在他把喜讯告知朋友、准备庆祝一番之时,又有消息传来,他被公司解聘了。
请你思考:
你认为公司解聘他的理由是什么?你若是公司的负责人,你会录用他吗?为什么?
二大学生活与心理成长
从中学步入大学,许多大学生都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适应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为健康是大学生生活幸福、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的保障。学会适应、追求健康是大学生活的第一课。
(一) 大学生活的心理发展阶段
适应、探索、分化、整合
这个阶段主要指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时期,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起步阶段。新生进入大学,首先面临着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急剧转变。由于大学生此时具有独立性不完全、社会阅历浅、过于理想化等特点,因此整个心理处于动荡之中,表现为对大学生活的多方面不适应。比如,对集体生活不适应,对学习方法不适应,对饮食、气候、语言环境改变的不适应,从而引起一些心理矛盾与冲突。大学新生的诸多不适应既是心理发展未成熟的表现,也是进入陌生环境的特殊心理反应。大多数学生经过一两个学期的大学生活实践便能逐步适应,但也有少数学生出现适应困难、心理压力大,从而影响了健康和学习。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由于对于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大一新生中有11.6%的人可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大学生对新环境已逐渐熟悉,加上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视野的开阔,不再像刚入大学那样单纯、盲目,变得更加有主见,更加成熟与理智。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开始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比如,有的同学想要将来读研究生,便会去努力学习;有的同学看到高年级同学科研取得的成绩,便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有的同学渴望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便努力投身于社会工作或参加各种社团;有的同学看到别人恋爱的甜蜜,便也跃跃欲试去追求亲密的情感关系;有的同学看到别人打工,便也想去体验自立的快乐&&但处在此阶段的大学生又常常表现为目标的不确定性、情绪的易变性和行为的多样性。他们一方面渴望去尝试和体验大学生活中的不同的方面,同时他们又常常为做某一件事需要长时间的付出而感叹做事的艰难,很多同学也会不断地去尝试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却一事无成。如有的同学看到别人考了好成绩便决定要努力学习,但还没学一星期便又想去找个工作锻炼一下自己,工作了两周又感觉工作很辛苦便又放弃了。处于此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数思想积极,上进心强,学习努力,兴趣广泛,但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表现出纪律散漫、学习松懈,或沉溺于恋爱,严重的甚至违法违纪。因此,处于探索阶段的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比例相对较高。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大二和大三同学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4.1%和12.3%。
经历探索阶段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明晰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如有的同学开始专心于学习,为将来保送研究生或报考研究生做准备;有的同学开始专心于课题研究,在各种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有的同学致力于社会工作,在组织或社团成了骨干或领导力量;有的同学在经营着自己的爱情,收获爱的苦涩或甜蜜;有的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但也有的同学选择了在网络游戏或无所事事中消磨时间&&
这是大学生趋于成熟、准备成为社会独立成员的阶段。即将进入社会的激动与不安,让他们的心理活动更加复杂。高年级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思想有了一定深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个性已趋于稳定,面对即将完成学业进入社会,他们一方面产生了对大学生活的依恋,一方面产生了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这一阶段中,紧迫感、责任感、焦虑感并存。临近毕业,不少学生在毕业设计、思想进步、考研择业等方面感到时间不够用,从而产生了紧迫感;即将走向社会,许多同学更加关心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关心自己所学专业的动态,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围绕求职择业,大学生担心学非所用,为未来的工作能否满足自己的愿望、恋爱关系能否得到照顾、自己能否适应今后的工作等实际问题而忧心忡忡。
(二) 大学生活面临的挑战
理想与现实
进入大学前,许多学生对现实社会及大学生活了解甚少,往往凭着想象,把大学描绘得过于理想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一旦进入大学,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如意的地方,与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他们感到困惑、迷惘,产生失望感,情绪消极、低落。有些人因自我地位的改变而导致自我评价失调。大学生中有许多人在中学时期是学习尖子,老师称赞,家长夸奖,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新环境中人才荟萃,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将会削弱或消失,面临学习成绩重新排列组合的局面,从鹤立鸡群变成&平庸之辈&,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的落差产生了自我评价失调。
个人与群体
一方面,大学生由于脱离了父母的呵护,生活空间扩大,独立感、成人感增强,注意力开始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表现出追求个性的独立。另一方面,大学生又生活在宿舍、班级、社团、学校群体中,他们既渴望拥有归属感,期望被群体接纳,又要受到群体规范的约束和制约,这种限制与大学生追求个性化会产生冲突。
独立与依赖
告别了中学时代,摆脱了父母的监护和老师的约束,进入了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后,大学新生的独立意识将会增强,凡事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处处想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难以摆脱长期形成的依赖感,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常常不知所措。此时,他们常常留恋于中学时代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老师的细心呵护的生活。
交友与恋爱
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良师益友,以求得被人理解和接纳是大多数新生强烈的需求,但由于交往的机会较少,缺乏主动性,加之青年期的心理闭锁等原因,同学之间不易吐露真情、交换思想,自然产生一种孤独的感觉。
大学新生以往与人交往相处的机会较少,也相对缺乏交往经验。进入大学后,需要重新结识他人,确立新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更加困难,特别是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而不愿交往,因异性相处而不敢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等。因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感到非常压抑,被深深的孤独感所困扰的境况。
学习与工作
大学生活中什么最重要?有人说:&大学阶段,学习最重要&,也有人说,&大学是半个社会,工作最重要&。大学生活,对于习惯了高中时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大学新生来说,到了大学阶段好像全都不一样了。一踏入大学校门,学生会、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各种兼职机会&&都在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会感到迷失自我,找不到证明自己的途径;有的人会感到原先自己学习很优秀现在却好像变得&一无是处&;有的人把精力专注于学习而忽视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更多的人因为找不到社会工作与学习的平衡点而感到苦恼。
自由与约束
大学新生们进入大学校门后,一种&自由感&会油然而生。相对于中学来说,大学生在选择生活的方式、模式上有了较大的自主性,对父母、教师的依赖程度相应较小;很多事情需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做主,自己拥有了选择权;在学习上可以独立的选择学习方法和内容以及每天投入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在生活上有了大量时间可以支配。同时,当今大学生崇尚个性张扬的价值观,也更加赋予了大学生追求自由的动力。
但是自由并不等同于随心所欲,大学生还要面对各种课程、学习成绩、学校工作、学生活动以及社会等约束,也要为自身的发展负责。有些大学生因为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而无所是从,变得空虚、沮丧;另一些大学生却因为不愿受约束、不愿承担责任而感到焦虑。
由于一些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处理以上各种矛盾,缺乏应对挑战的能力,从而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2010年北京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北京高校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1.7%,其中本科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12.1%,研究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8.6%。
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适应发展能力极为重要。
(三) 在大学生活中适应与成长
提升健康意识
洪卫星在《大学生对健康新概念认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对健康的理解已突破了传统的没有躯体疾病的观念,正在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皆具备的三维观向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四者都处于良好的状态的四维观方向发展。有87%的大学生认为,只有具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得人,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于身体疾病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健康认识还是很不够,在内心深处对健康问题存在着强烈的羞耻感,对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还大多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心理出现困扰时真正会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的比例还比较低,真正关注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健康概念的理解,提升健康意识,并且在生活中把它们转化为实际行动。
培养积极心态
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发现: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类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思想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这里说的思想,指的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态度往往比技能和技巧更重要。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一位哲人,住所狭小,却有众多朋友时时造访。邻居问他:&这么多人来,你就不烦吗?&哲人回答说:&朋友朝夕相处,可以随时请教问题,有什么不好呢?&后来,朋友不来了,这位这人依然怡然自得,邻居不解地问其缘由,哲人回答说:&朋友们不来了,家里安静了,真好可以独自看书思考,有什么不快乐呢?&这位这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积极思维方式,时刻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阳光的一面。美国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拥有健康生活
在心理咨询室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小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读小学的时候,我的目标是考初中;;读初中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高中;读高中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那么考上大学后,我的目标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在学校里做学生,迟早是要毕业的,那么上大学的目标就是为自己走上社会做准备。如何做走上社会的准备呢?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等待我们的是怎样的状况,因此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把握好现在。
把握现在,就是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主动积极地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小到大,很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听父母的话.听长辈的话.听老师的话,往往忽视自己的声音,然而事实上,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你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合管理你自己。从现在开始,学会对自己负责任,做好记得的职业规划,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并主动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把握现在,也意味着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在大学阶段,每个大学生对未来都怀着很多多美好的期待,都有许多未能被满足的愿望,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但是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有的期待和愿望不可能全部被满足,因此积极的投入生活就有了一个新的的解读视觉,即积极主动地选着自己要做的事情,并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把握自己前行的方向。
三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途径
经常有学生会问:作为一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去学习哪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呢?很多同学也经常要求老师给他们列出阅读的书目,或者推荐音象资料等。那么,我们可以从什么途径来学习心理知识和锻炼心理素质呢?
(一)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l 积极参与课程学习
目前,各高校均已采取各种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中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课堂和日常教育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许多高校已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大学生们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类的课程学习。
&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惘的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类课程会教给你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健康的人、自知的人。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l 努力汲取课外知识
心理学读物大体有三类可代我们选择:第一类为专业类书籍。这类书籍能为我们提供科学而系统的知识。这是心理学专业人士阅读的书,适合专门学习心理学的同学以及其他一些需要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同学阅读。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同学,随着自己心理学知识的不断积累,或者对某方面的了解不断加深,也可以阅读专业书籍。第二类为应用类书籍。这类书籍是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大多写得生动有趣,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心理知识产权、指导自己学习和生活使用。大学生们要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类为励志类书籍。现在励志图书有很多,各类名目繁多,阅读这类书要有选择性。这些资源通常可以从图书馆或网站上获得。
l 互动体验:与心理学亲密接触的&六个一&
请认真阅读下面六个问题,看看哪些是你已经完成的,哪些是你还没完成的。
读一本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书;听一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讲座;选修一门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参加一次心理健康的活动;尝试一次心理游戏;体验一次心理咨询。
1你曾经阅读过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一本心理学图书是:
读了这本书,你最大的收获是:
2你曾经倾听过的令你印象最深的一堂心理学讲座是:
讲座给你带来的收获和启示有:
3你曾经选修过的令你印象最深的一门心理学课程是: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你了解到:
4你曾经参加过的令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心理活动是:
通过这次心理活动,你体会到:
5你曾经参加过的令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心理游戏是:
通过这次心理游戏,你最大的感触是:
6你曾经参加过的令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心理咨询是:
通过这次心理咨询,你感觉在哪方面获得了增长:
(二) 在实践中成长
l 在心理活动中体验
心理活动以团体活动、团体游戏为基础,目标是促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与他人互动、团体协作,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些一次性的心理活动团体,如以各种主题开展的心理省沙龙、心理论坛、朋友交流类活动,会围绕一个特殊的主题,如&拖延现象&、&创造力的培养&、&宿舍关系&、&音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等展开,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讨论环节和活动。另外还有&成长小组&、团体训练等长期团体活动,活动人数一般固定在10人左右,大约会持续7-8次,如果坚持参加会获得较大的收获。另外,学生心理素质知识竞赛等已成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的重要特点是体验式培训,即需要成员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在体验中成长。参加这样的活动不需要你投入很多精力,更多的是放松和收获。
l 在社会实践中历练
通过实践来增加对心理学的兴趣。聆听讲座、电影赏析、体验咨询等途径都可以了解心理学知识。目前高校为学生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每年春天都会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活动月等,学生可以凭兴趣参加,这些活动都是精心准备的,只要认真参与,一定会有所收获。心理讲座的针对性比较强,更有利于同学们迅速了解相关知识,通过了解相关知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解决自己的困惑、帮助自己成长。还可以通过观看电影来体察自己的内心世界。目前有很多与心理有关的电影,同学们可以通过观赏来了解角色的内心活动,以达到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世界的目的。我们还可以去体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对很多同学来讲是神秘的。其实心理咨询并不神秘,它是一个由专业咨询师带领你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探索未知的自我、寻找内心的宝藏、挖掘自身的潜力。咨询的过程是让你感觉安全的;咨询的效果是让你感到温暖的;咨询的目的是帮你自助的。心理咨询将会是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的确,心理学是与人打交道的学科,我们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成长。对很多知识的学习都不如自己去体验、总结获得的经验教训令人印象深刻。在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中,我们会了解与人沟通的技术和技巧,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学效应,如晕轮效应、从众效应、心理暗示等,明确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获得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不断积累的社会实践经验会促进我们持续的心理成长。
(三) 学会心理调适
保持一颗敏感的心
有句诗写得很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一颗敏感的心很容易感动。在诗中,诗人将花和鸟拟人化,就好比一个柔弱的女子在离别时的伤感。如果自己的内心不细致,是不会感受到外界变化的。只有自己的内心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要想获得心灵的充实与丰满,训练并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很重要。我们只有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感受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享受到生活赐予我们的愉悦和幸福。
探索适合自己的调适方法
当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才能让心情好一些?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答案:上网聊天、逛街买东西、吃零食、打球、睡大觉、找别人聊天、什么都不做。。。。。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是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心理调适方法,比如怎样处理愤怒、怎样缓解考试焦虑、怎样让自己变得开心、怎样明确自己的目标、怎样让自己每天过得充实等。一般来说,通过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向他人求助、受到挫折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合理宣泄情绪等应对方式是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而回避问题、退缩、压抑自己的坏心情、放任自己等属于不良的应对方式。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不断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心理调适方法,我们可以评估一下这些方法是否最适合自己的情况,当然,如果有他人推荐更好的方法你也不妨一试。
寻求心理帮助
求助是强者的行为,是有效利用身边资源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求助,就是向外寻求帮助。这些来自外部的帮助可以是你的父母、恋人、同学、老师、亲友、专业人员,也可以是社会团体、媒体、网络;这些帮助可以是具体的物质方面的帮助,如金钱、各种物品,也可以是对你感情上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这些帮助可以是具体的建议、指导,也可以是黙黙的陪伴和倾听。这些来自外部的支持能帮助你度过生命中的艰难时刻,陪伴你一路前行。因此,当你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或心理上的困扰时不要封闭自我,要积极寻求他人的帮助。
寻求心理咨询就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大学生要正确理解心理咨询,学会通过心理咨询解决自己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自我成长。
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指由受过咨询心理学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术,针对求助者的各种适应与发展问题,通过与求助者协商、交淡、启发和指导的过程,帮助求询者达到自立自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心理咨询的方式有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等。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原则是保密原则。在不危害来访者自身或他人安全的条件下,咨询员对来访者所谈的内容及全部信息,包括来访者的姓名都要保密。有些同学由于对心理咨询不了解,常常对心理咨询产生误解。他们认为寻求心理咨询是因为心理不健康或心理有病,因此不敢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其实,学校的心理咨询主要是发展性咨询,旨在帮助同学们解决成长发展中的困惑,协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因此,同学们要抛掉顾虑,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1回顾初入大学时,你的心理都经历了哪些变化历程?
2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评估一下你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3面对大学适应阶段的挑战和困惑,你是如何应对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销售中的心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