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粮油主产地有四川哪些地方有机场

;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四川
我的图书馆
;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四川
2011·中国粮食主产区报告之四川
【核心提示】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主产省,保持四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四川省以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734亿斤,连续5年增产,时隔12年再创历史新高。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 钟勉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物资,稳粮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永恒的主题。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主产省,保持四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当前,四川正处于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推进“两个加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抓好粮食生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立足实际,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明确粮食生产是关系全省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
  四川是粮食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常年粮食消费及转化量约780多亿斤,确保粮食自求平衡既是中央对四川的基本要求,也是四川对全国粮食安全肩负的重大责任。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扎实抓好粮食生产工作。近年来,四川省克服汶川特大地震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734亿斤,连续5年增产,时隔12年再创历史新高。
  总的来看,多年来四川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具有保证基本自给的能力。从生产潜力和未来发展来看,国家把四川省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纳入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给予积极支持,四川省也制定了《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年)》。从四川省耕地资源、现有基础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看,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潜力还很大。特别是近年来组织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例大幅度增加,科技支撑能力更加增强,在稳定现有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跃上800亿斤台阶是完全有保证的。
  粮食生产关系全局,意义重大。无论从农业农村工作本身,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粮食产业都是一个战略产业,粮食生产都是一项战略任务。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我们深刻认识粮食生产的特殊重要性,准确把握抓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对整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意义,坚决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紧紧抓住主要作物、主产地区和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千方百计巩固和保持粮食生产发展的好势头,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着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0%左右,粮食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促进四川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根据四川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布局,抓好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积极推进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良种选育和土壤改良,加快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以基本农田保护为前提,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的资源保障。始终坚持把耕地作为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资源条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强化和落实保护责任,将基本农田落实到田块和农户,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步伐。加大力度实施《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突出抓好新建大中型骨干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震损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建设项目。到2015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60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10万亩,增强蓄、提、引、灌、排水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能。在研究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时,我们下决心提前一年完成规划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再用5年时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也就是到2020年,将再造两个都江堰灌区,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三是加大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大力实施新增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在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大规模推进农田的田网、水网、路网配套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田间排灌渠系,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坚持粮食生产重点区域布局在哪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哪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布局安排到哪里,按照集中连片、整体建设、示范带动、发挥效益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度推进,5年时间在50个县连片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到2015年,全省新增1000万亩稳产高产农田,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相当于再造一个成都平原。
  四川省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核心是能力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空间,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打牢基础、创造条件。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高,是品种、品质的提升,将进一步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增加种粮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
  构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着力构建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机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四川农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众多,科技增粮大有可为。当前,要加强新品种选育等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力争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大示范、大推广、大培训“三大行动”,有效整合农业行政、科研、推广“三支力量”,积极构建公共服务、技术服务和合作服务“三个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到位率、粮食优质化率、农业抗灾防灾能力“三个提升”。
  着力构建高产高效创建整建制推进机制。继续深化推进整乡、整县、整建制高产高效创建,在扩大创建数量、面积的同时,重点狠抓“两个提高”,即提高集成技术覆盖率,通过推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协调和“六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配套,创建区高产高效技术覆盖率达100%;提高粮经复合种植比例,增加种植综合效益,有效带动全省粮食平衡增产。要加快关键生产环节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示范推广,提高粮食生产的农机化水平。
  着力构建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带动机制。为积极探索不同生态区域的粮食产业示范带动模式,我们选择了以广汉为代表的平原区、以仁寿为代表的丘陵区、以平昌和宣汉为代表的盆周山区、以冕宁为代表的攀西地区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基地。目前,先期启动的广汉、仁寿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初见成效,示范引导全省正在形成一批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示范基地。
  着力构建带动农民的生产经营机制。创新统分结合的粮食生产经营机制,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五个统一”,即统一供应良种、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机械作业、技术指导,提高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把抓粮与增收结合起来,推行耕地轮作、间套种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水稻、小麦套种蔬菜等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实现“千斤粮、万元钱”,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有条件的地方培养一批种粮大户,带动农户开展高产高效创建。创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推进粮食生产与产业化衔接、与大市场对接,建设与龙头企业稳定配套的优质原料基地,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提高粮油产业化经营水平。
  着力构建项目资金整合投入机制。加大力度整合现代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粮食主产区。同时,发挥财政项目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直接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粮食生产,形成多项目带动、多主体投入的格局。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关键要靠政策激励和价格引导来调动农民种粮和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一方面,要强化组织领导,严格实行“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在财力投放上向农业和粮食生产倾斜。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四补贴”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等,研究扩大提高政策效益的办法,以利益调节鼓励和引导农民种粮。强化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完善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坚持项目、资金安排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粮仓殷,民心稳。四川人多地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新的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省内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基础条件,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四川省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粮食实现“五连增”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据四川省农业部门全面统计汇总,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734亿斤,比上年增加7.84亿斤,增1.1%,总产实现“五连增”,超过历史最高年份(1999年)0.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今年粮食增产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大春、小春季季增产。小春粮食产量155.5亿斤,增3亿斤,增2%;大春粮食产量578.5亿斤,增4.8亿斤,增0.86%。
  二是旱粮作物普遍超历史。今年,玉米、马铃薯、高粱、大豆等主要旱粮作物普遍实现增产,且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为全年粮食增产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据统计分析,玉米、马铃薯、高粱、大豆四大旱粮作物总产共计增加7.7亿斤,对全年粮食总产增加的贡献达到98.5%。其中,玉米作物增量最大(146亿斤,增3.4万吨,增2.4%);高粱作物增幅最大(6.6亿斤,增0.84亿斤,增14.5%)。
  三是主产地区全面增产。除川南三市因旱灾及成都面积调减较多导致减产外,其余17个市州全面增产。增产幅度超过1亿斤以上的市州有:达州市增1.14亿斤,增1.91%;凉山州增1.07亿斤,增2.45%;绵阳市增1.05亿斤,增2.24%。
  在今年发展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全省各地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政策落实,努力增加投入,深化高产创建,搞好科学抗灾,扎实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顺利开展,努力确保全省粮食继续持续增长势头。
  政策措施扶持到位,种植面积保持稳定
  今年中央提前预拨四川省的“四补贴”资金力度大、品种多、受益面广,其中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比去年增加6.9亿元,增加14%,户均补贴额达310元左右,同比增加38元。省财政、农业部门及时下达补贴资金,制定完善相应实施方案,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在3月底前已足额兑付到农户手中,比去年提前10天,满足了农户春耕生产需要;各项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也在规定时间通过“一折通”兑付到农户。省里也积极出台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省财政今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启动种粮大户补贴,对种粮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直接补贴20元;省发改、农业等部门及时下发通知,广泛宣传国家稻米提高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强农惠农政策和市场价格的双重驱动下,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充分利用水源普遍较好的有利条件,积极促进粮食生产,做到应种尽种,实现满栽满插。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大春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10.2万亩,其中玉米、马铃薯、高粱、大豆等主要旱粮面积增长较大,分别比上年增加15.6万亩、37.7万亩、14.2万亩和7万亩。
  田管措施落实到位,单产水平普遍提高
  针对今年春耕气温起伏较大、春播种育苗因低温进度偏慢的实际情况,农、科、教专家及时调度农情、会商研判形势、提出对策措施,省农业厅先后下发《认真做好降温防御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低温寒潮对我省水稻播种育苗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和《关于防御近期降雨降温天气切实抓好农业“三抢”工作的紧急通知》,先后派出20个专家指导组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各地积极做好秧苗保暖、补育补播,确保了春育苗进度与质量。由于农业部门应对措施科学对路、及时有效,切实保证了大春作物育播进度与栽插质量,主要粮食作物最佳播栽期内播栽比例大,“小满”秧达到60%以上,“芒种苕”达到45%以上,整个大春播栽进度与上年持平略快,因低温影响播栽面积的比例小,为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增加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今年全省粮食作物亩产增加4公斤,提高1.1%。其中,水稻、玉米、马铃薯亩产分别达到519公斤、375公斤和264公斤,分别比去年实际增加4公斤、6公斤和5.1公斤。
  高产创建支撑到位,科技增粮贡献突出
  今年省财政继续加大对高产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达到1.03亿元,比上年增加2000万元。3月4日,省政府在遂宁市举行了全省粮油高产高效创建启动仪式,对全面做好全年科技增粮行动进行了动员部署。会后,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坚持把农业部286个万亩片任务与省里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联动实施,集中推进10个县、100个乡整建制高产创建工作,组织带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迅速掀起了创建工作热潮,共计建设万亩示范片585个、760万亩,实现了主要作物、主产地区的全覆盖。据统计,全省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粮食平均亩产397公斤,比全省高43公斤,高产创建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3.5%,辐射带动全省粮食亩产分别提高4公斤,为全省粮食实现5年增产、再创历史新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救灾措施防抗到位,灾害损失相对较轻
  今年四川省气候总体正常,病虫害发生较轻。但入夏以来,特别是6月中旬以来,受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全省汛期比去年提前1个月,川东川北地区先后经历了4次区域性的暴雨天气过程,川南泸州、自贡、宜宾部分地方遭遇严重伏旱影响。灾害发生以后,各级党委、政府精心安排、周密部署、积极应对,省财政紧急下拨530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旱区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帮助农民群众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全省农业系统广大干部和技术人员闻灾而动,加强监测预警,采取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派出专业技术人员长驻灾区,发动群众奋力抗灾自救,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全力帮助灾区恢复生产,要求灾情一天不解除,人员一天不撤离。由于农业部门迅速行动、扎实工作、补救及时,补种扩种面积大于绝收面积,努力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有效地挽回了灾害损失。
  (本版除署名外均由四川省农业厅提供)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位置: >
中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
发布时间:
17:22:45 & 作者:佚名 & 来源: 土易网 & 浏览次数:
  中国有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区,根据国家粮食局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75.4%,约95%的全国增产粮食来自13个粮食主产区。
  辽宁省
  2011年,辽宁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754.7万亩,较上年增加20万亩。其中,玉米3163.2万亩,增加47.2万亩,水稻964.7万亩,增加14.7万亩,玉米、水稻是辽宁省两大主栽高产粮食作物,2011年辽宁省种植面积总计增加61.9万亩,为辽宁省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省粮食总产突破400亿斤,达到407.1亿斤,实现连续八年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
  河北省
  河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9429.17万亩,比2010年增加5.87万亩;平均亩产672.94斤,比上年增加41.34斤,增长6.54%,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634.52亿斤,比上年增加39.34亿斤,首次突破600亿斤大关。
  山东省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11年,山东省粮食生产战胜了历史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克服了病虫害多发重发和台风、洪涝灾害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全省粮食生产继续稳步增长,总产达到885.26亿斤,比2010年增加18.12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九年增产。其中,夏粮总产420.9亿斤,增加8.9亿斤。
  吉林省
  吉林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2011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首次突破600亿斤大关,达到634.2亿斤,比2010年增加65.7亿斤。
  内蒙古
  2011年,内蒙古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内蒙古粮食生产历史性的8连丰。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477.5亿斤,较上年增产45.9亿斤,增长10.6%;单产达到576斤/亩,增长10.1%,单产增长贡献率达到95.3%。粮食总产较2003年增产205.3亿斤,短短8年时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增200亿斤,相当于8年为国家打造了一个200亿斤商品粮基地。
  江西省
  江西是全国产粮大省和粮源净调出省,近年来年均外调商品粮100亿斤左右。2011年江西省粮食生产获得全面丰收。江西省粮食播种面积5475.1万亩,比2010年增加16.4万亩,增长0.3%;单产374.9公斤/亩,增产16.8公斤/亩,增长4.7%;粮食总产410.6亿斤,增产19.6亿斤,增长5.0%。
  湖南省
  湖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有责任、有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2011年,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保持在600亿斤以上,为全国粮食总产&八连增&作出了新的贡献。
  四川省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主产省,保持四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四川是粮食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常年粮食消费及转化量约780多亿斤,确保粮食自求平衡既是中央对四川的基本要求,也是四川对全国粮食安全肩负的重大责任。2011年四川省粮食总产达到734亿斤,连续5年增产,时隔12年再创历史新高。
  河南省
  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2011年河南全省粮食总产量1108.5亿斤,比上年增产21.1亿斤,连续8年实现增产,连续6年超过1000亿斤。粮食生产的长足发展和巨大进步,不仅有效解决了河南省1亿人的吃饭问题,还每年调出400亿斤以上的食用原粮和制成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宏观经济又好又快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提供了保障,为河南省农民增收、稳定物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湖北省
  &湖广熟,天下足&,从明朝开始,湖北就一直是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中国粮食生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湖北粮食总产达到477.7亿斤,实现建国以来首次&八年丰&,亩产突破386.3公斤,再创历史新高,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江苏省
  江苏2011年粮食总产657亿斤,比上年增产10亿斤,实现建国以来首次&八连增&,八年累计增产163亿斤,粮食总产由全国第五位上升为第四位,粮食单产由全国第五位上升为第二位。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新的发展阶段,粮食的持续增产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亮点之一。
  安徽省
  安徽是全国粮食主产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前列。多年来,安徽省牢固树立国家粮食主产区的责任意识,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2011年安徽粮食产量620亿斤以上,连续4年超过600亿斤,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安徽省每年有150多亿斤粮食外调,5年累计销往省外粮食超过843亿斤。
  黑龙江省
  黑龙江在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92.6亿斤的基础上,连续越过800、900、亿斤四个台阶,到2011年的1114.1亿斤,比2007年增长60.9%,年均增长12.6%。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1年我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8%,这个比重继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次上升了0.6个百分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分享到&: &&&
其他相关问题解答
客服电话:
400-0819616
联系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九棵树瑞都国际大厦1906室
土易网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九棵树瑞都国际大厦1906室
联系电话:、qq  
ICP备案号: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分布: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谷子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分布: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谷子
[]直接辑自“元门老十”博客////
中国小麦产区分布
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历年种植面积为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30%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0-27%,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市、区)。根据各地域的气候特征、地势地形、土壤类型、品种生态类型、种植制度以及栽培特点和播种、成熟期早晚等,将全国小麦种植区划分为10个主要区和30个副区。&&
  1.东北春麦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全区麦田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8%和6.5%(各区小麦生产现状的描述,均取&年统计数字的平均值),为春麦主要产区,其中黑龙江省为该区主产区。&&
  2.北部春麦区&&
  全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的伊盟及巴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北部。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2.7%和1.2%,为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0%左右。小麦亩产在全国各麦区最低,但不平衡。内蒙古巴、伊盟亩产150公斤左右,而河北张家口及陕西榆林地区则不到50公斤。&&
  3.西北春麦区&&
  全区以甘肃及宁夏为主。并包括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小麦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1%和4.4%,单产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冬麦区,而居春麦区之首。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甘肃河西走廊灌区和宁夏、银川及中宁灌区,平均亩产可达250-300公斤左右。&&
  4.新疆冬春麦区&&
  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分别为全国的4.5%和3.8%左右。北疆以春麦为主,南疆以冬麦为主,麦田面积北疆为大。&&
  5.青藏春麦冬麦区&&
  包括西藏和青海大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全区以林牧为主,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均占全国的0.5%,其中以春麦为主。70年代中期起,藏南开始发展冬麦。藏南河谷地带及昌都等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发达,是全区小麦主产区。&&
  6.北部冬麦区&&
  包括河北长城以南的平原地区,山西中部及东南部,陕西北部,辽宁及宁夏南部,甘肃陇东和京、津两市。麦田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8%以上及5.7%。小麦占全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左右。
  7.黄淮冬麦区&&
  包括山东全省,河南除信阳地区以外全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山西西南以及甘肃天水地区。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5%及51以上,为我国最主要麦区。通常麦田面积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5%以上。&&
  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全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湘西丘陵山地区,东至海滨,南至南岭,包括上海、浙江、江西3省全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4省的部分,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麦田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12%及14%以上,亩产在全国最高,江苏中部亩产达250余公斤。但亩产极不平衡,江西以及湖南南部亩产仅50余公斤,为我国小麦最不适宜种植区。&&
  9.西南冬麦区&&
  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麦田面积和总产均为全国的12&%左右,其中以四川盆地面积最大,亩产和总产最高。&&
  10.华南冬麦区&&
  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5省(区)及云南南部。麦田面积和总产只及全国的1.6%和0.8%(不包括台湾省),小麦不是本区主要作物,历年面积极不稳定,且近年锐减。////
中国水稻产区分布
&&&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
  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
  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
  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
  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
  位于年≥;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
  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
  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
  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年≥10℃积温;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
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
  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
  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
  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
  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
  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
  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
  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
  年≥10℃积温℃。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
  1、&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
  2、&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
  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
  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
  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
中国玉米产区分布
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有3亿亩左右。分布在约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是主省、区。1983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12962.7万公顷,总产为44925.5万吨,平均单产为3466kg/ha.。中国种植玉米18824万公顷,68190万吨,3623kg/ha.&是一年四季都有玉米生长的国家。北起黑龙江省的讷河,南到海南省,都有玉米种植。&
  全国玉米分为六个种植区:&
  *北方春播玉米区,以东北3省、内蒙古和宁夏为主,种植面积稳定在650多万公顷,占全国36%左右;总产2700多万吨,占全国的40%左右。&
  *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以山东和河南为主,种植面积约6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32%,总产约2200万吨,占全国34%左右。&
  *西南山地玉米区,以四川、云南和贵州为主,面积约占全国的22%,总产占18%左右。&
  *南方丘陵玉米区,以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和江西为主。种植面积为全国的6%,总产不足5%。&
  *西北灌溉玉米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一部分地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5%,总产约占3%。&
  *青藏高原玉米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海拔高,种植面积及总产,都不足全国的百分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号玉米生产大国,年产量亿余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同时,我国也是玉米的头号消费大国,消费量的90%以上靠国内生产。在过去五年,我国有两年进口玉米,有三年出口玉米。尽管进出口量每年在数百万吨到一千余万吨,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第二的位置(头号出口国是美国,头号进口国是日本),但占国内的消费量,一般在5%一10%。&
  我国传统的玉米出口市场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国传统的玉米进口来源国是美国、阿根廷等。&
  东北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其中吉林省是我国玉米的第一大玉米主产省。&1996年吉林省产玉米175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其次是山东省和黑龙江省,产量分别为1600万吨和1450万吨。河北、河南两省也有千万吨的年产量。&
  国际上,美国既是我国玉米出口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我国玉米进口最主要的来源国。美国玉米年产量大致在2.4亿吨,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当我国的玉米供不应求时,我们进口美国玉米。例如,1995年我国进口美国玉米500万吨;当我国玉米供过于求时,我国玉米与美国争夺亚太市场。&&&
我国玉米生产的主产区:总产量&(万吨)&
省份  &1993  1995  1999  2000  2001 综合产量占全国比重(5年平均)&&
吉林  &79  1750  1602  1700  &14.2%&&
山东  &43  1600  1592  1625  &13.2%&&
黑龙江 &956.6 &1213  1450  1250  1310  &10.9%&&
河北  &965.1 &1183  1120  1188  1200   9.8%&&
河南  &947  &958  &988  &1010  1102   8.5%&&
辽宁  &959.7 &825  &846  &902  &964   &8.1%&&
四川  &621.9 &630  &645  &689  &736   &6.2%&&
七省合计&7097  7830  7980  8105  8431  &70.9%&&
其它各省&69  3356  3396  3451  &29.1%&&
全国总计&10270 &11199 &19735 &19734 &20519  &100%
中国大豆产区分布
目前世界上种植大豆已遍及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作为主产国主要有中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大豆的生产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了解我国的大豆区划非常重要。按照大豆生产的气候自然条件、耕作栽培制度、品种生态类型、发展的历史、分布和范围的异同,对我国大豆区域采取了两级制划分:第一级以主要作物的熟制,将全国划分为5个大区;第二级为大区内地域上较大的自然条件差别划分为7个亚区,依此看出大豆在全国生产上的概貌。&&
  一、&北方春大豆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区)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北部,&该区分三个亚区,其中东北春大豆亚区为重要内、外销生产基地。&&
  1、&东北春大豆亚区(I1)&&
  包括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四盟。&&
  2、&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I2) &
  包括地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高原一部、河套灌区及宁夏。&&
  3、&西北春大豆亚区(I3)&&
  包括地区:基本为新疆农区。 &
  二、&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
  华北大豆生产区域,该区分两个亚区。&&
  1、&冀晋中部春夏大豆亚区(II4)&&
  包括地区:河北长城以南,石家庄、天津一线以北,陕西省中部和东南部。&&
  2、&黄淮海流域夏大豆亚区(II5)&&
  包括地区:石家庄、天津一线以南,山东省、河南省大部、江苏省洪泽湖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山西省西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省天水地区。&&
  三、&长江流域春夏大豆区&&
  包括黄淮海夏大豆区的南沿长江各省份及西南云贵高原,该区分两个亚区。&&
  1、&长江流域春夏大豆亚区(III6)&&
  包括地区:江苏、安徽两省长江沿岸部分,湖北全省,河南、陕西南部,浙江、江苏、湖南的北部,四川盆地及东部丘陵。&&
  2、云贵高原春夏大豆亚区(III7)&&
  包括地区:云南、贵州两省绝大部分,湖南和广西的西部,四川西南部&&
  四、&东南春夏秋大豆区&&
  包括地区:浙江省南部,福建和江西两省,台湾省,湖南、广东、广西的大部。&&
  五、&华南四季大豆区&&
  包括地区:广东、广西、云南的南部边缘和福建的南端。&&
  中国计划在未来5年内,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区,以与外国大豆进行竞争。&& &
  农业部在其公布的未来5年农业规划中指出,到2007年,东北地区高油大豆总产量要明显提高,含油率提高两个百分点。目前中国高油大豆含油率一般约为17—18%。 &
  规划显示,中国东北地区的高油大豆生产区将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四个省区的127个县市。 &
  此外,规划还指出,到2007年东北地区高油大豆平均亩产要达到150公斤以上,将中国的高油大豆年进口量控制在合理水平。预计到2007年全国大豆消费量将达到3300万吨,其中高油大豆2500万吨,比2001年增加700万吨。&////
中国谷子产区分布
&谷子在我国分布极其广泛,几乎全国都有种植,但主要产区分布在30°N~&48°N、108°E~130°E地区。从淮河以北到黑龙江的广大地区种植面积最大。西部的甘肃、新疆包括西藏的部分地区阳光充足积温高昼夜温差较大,特别适合“金谷子”开发种植。长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一般在夏麦收后播种,由于产量不高,种植面积不断减小。&&
  据统计,全国谷子播种面积已从1952年时的933.33万公顷(1.4亿亩)锐减到1981年的388万公顷,种植面积下降了58.43%,再从1981年种植面积388万公顷锐减到1999年全国种植面积165.03万公顷,再次下降了57.47%。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00》统计,印度目前的种植面积为1192.8万公顷,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165.03万公顷的7.228倍,但是我国谷子的种植排在印度之后面积居世界第二,每公顷单产1697.1公斤(113.14公斤/亩)比印度每公顷单产678.7公斤(45.25公斤/亩)高出150.05%,比世界每公顷平均单产727公斤(48.47公斤/亩)高出133.44%。谷子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在世界上单产水平领先的为数不多的农作物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单产唯一能够翻几番、同时具有粮草兼用双重特性的农作物。由于传统谷子的产量太低,种植面积不断锐减,由此导致资源量少,因而,目前尚有较大的市场缺口。
  随着人们健康饮食结构的变化,对小米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谷子的种植与开发应用还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
【相关链接】
&我国世界级自然与文化遗产简况&
【教育博客】&&
【其它主题】&&&&&
我的更多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哪些地方有机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