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大是怎么回是中医五行学说学说

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民间中医药
运用中医五行学说治心身疾病
&  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配对五行;将人体的各种情志和表象,归结为以“五志”为特征的五种情志变化,配对五行。“五行”与“五脏”、“五志”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当五行不能维持正常的相生相克生理平衡状态时,生克关系即转为乘(乘虚侵袭,克制太过)侮(被克强势,反欺侮主)关系,产生相应的关联性病变。笔者将“五行学说”运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通过调理情志、巧妙配伍用药,促进了心身疾病的康复。
  案1&&滋水涵木治惊恐伤肾,母子同病
  王老太,69岁,因头痛、眩晕、心烦乏力1周由女儿陪同来院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车祸致头部外伤,有一过性昏迷史,受惊恐慌、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不敢上街,谈车色变。出示当时CT报告未见明显出血灶,建议复查CT被拒绝。脉细涩尺弱,舌红苔剥。诊得血压146/90mmHg,口服络活喜,查血脂、血黏度略超临界值。西医诊断为脑外伤综合征、紧张性头痛、。中医辨证属眩晕、头痛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拟用滋水涵木法,通过滋养肾阴以养肝阴,柔肝疏肝,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防止脑卒中发生。选《丹溪心法》之大补阴丸加平肝熄风药:炒黄柏、炒知母、山茱萸、丹皮、白芍、天麻、白蒺藜、川牛膝、钩藤各12克,熟地、生地、怀山药、益母草各15克。水煎服,日1剂。嘱其安心静养,清淡饮食,避免精神紧张刺激。
  守该法随证加减服药共4周,患者头痛、眩晕解除,情绪稳定,已能独自来院就诊和出门买菜购物,见车也不再恐惧。后予全天麻胶囊和六味地黄丸巩固疗效。
  按:本案病机为外伤致脑窍失养,且惊恐伤肾,日久肾阴不足以滋养肝木,肝失疏泄常见情绪波动,烦躁易怒;肝阴不足,以致肝阳上亢,致肝风上扰出现头晕。肾在五行属水,在志为恐;肝属木,在志为怒,其性条达,恶。故此案为“水不涵木”之证,滋水涵木,肝肾母子同治,标本兼顾比单纯平肝熄风法效果要好。
  案2&&抑木扶土治恼怒伤肝,木旺乘土
  周女士,61岁,家属陪同就诊,代诉“伴慢性腹泻3年余”。问诊缘于家中失窃后怒气顿生,终日愤世怨言,致家人畏惧避烦,逐渐孤独寡言,情绪低落,自语晦气,然触景即心烦易怒。证见面色萎黄,胁腹作胀,肠鸣腹痛即大便泄泻,泻后痛缓,日行2~3次,纳差,唇舌质淡,舌边齿痕,苔薄白,脉弦细。查肝功能、血脂、血糖、甲状腺功能测定均正常,血压120/68mmHg。拟查大便常规,患者拒绝。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轻度”。中医诊断为“郁证,腹泻”,治以疏肝法抑强为主,健脾法扶弱为辅,拟用柴胡疏肝散合痛泻要方加减:白术30克,白芍、防风各20克,陈皮、柴胡、香附、当归、川芎、大枣各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剂。
  服用2周后,腹痛、腹泻明显缓解,胃纳转佳。守此法随证加减,连续服药6周,腹痛腹泻未再发作,面容气色唇舌转红润,脉缓,自诉“都好了,不想吃中药了”。家属也反映未见其发怒或脾气急躁。
  按:五行中的肝木“在志为怒”,故怒最易伤肝。“脾属土”,“在志为思”,其性升发而恶湿壅,有化生气血的功能。常态下应为“木克土”,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此案患者由于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条达,肝气郁结日久横逆,导致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的症状,影响脾(胃)的受纳、消化、运送营养精微的功能,亦称为“木旺乘土”、“木不疏土”。采用“抑木扶土”法,较之一味地使用健脾止泻药疗效好。
  案3&&佐金平木治悲忧伤肺,木火刑金
  张女士,55岁,3年前丈夫车祸去世悲泣不已,后常身体不适看病,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近一周性情焦虑,口苦胁胀,潮热颊赤,伴咳嗽阵作,少痰,日重夜轻,发现2次咳痰带血丝,服抗菌素无效转看中医。诊见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予胸片DR检查,提示未见明显病变,结合临床。血压130/86mmHg。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咳嗽;中医诊断为咳血、郁证。治以泻肝清肺宁络法,选拟《丹溪心法》中的咳血方加减:栀子、黄芩、丹皮各12克,青蒿20克,瓜蒌仁、海浮石各12克,黛蛤散12克,诃子10克。水煎服,日1剂。同时予以心理疏导。
  服药1周复诊,口苦、胁胀、咳血已除,咳嗽略减。改用佐金抑木法,治拟《通俗伤寒论》之桑丹泻白汤,以维持金木相克生理状态。黄芩、地骨皮、桑白皮、冬桑叶、浙贝、黛蛤散各12克,丹皮、竹茹各10克,7剂后又随证加减续服2周,未再复诊,电话随访自诉无咳嗽,无潮热感,心情也好转。
  按:肺属金,金性清肃,在志为悲。五脏相克规律应为金克木,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但肝火太旺,反欺侮主,转为木火刑金。又因肺居上焦,其性以肃降为顺;肝居下焦,肝胆同居,以疏泄条达升发为顺。故木火刑金常见一些气机紊乱的证候。本案病机为肝经郁热化火上逆,影响肺气清肃,咳伤肺络,为木火刑金,所以此证重在治肝,目的是抑制肝旺太过,恢复金克木的平衡状态。(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周旭文报道 )
发表于: 16:27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中医筋伤、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儿科相关疾病。伟大的中医学说对白癜风是怎么解释的呢?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伟大的中医学说对白癜风是怎么解释的呢?
西医说白癜风是身体内部的黑色素缺失 ,说对健康并无大碍,仅仅是不够美观而已 是吗
+ 加入我的果篮
传说中的战士
我不知道,但是广州空军医院以前看好了我邻居,好像还是中医。
某医学院校本科生
我这学期刚开始学中医外科学,但是还没学到这节。。。。(中医的白驳风相当于西医的白癜风)不过书上是这么写的:‘本病由气血失和、脉络瘀阻所致。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受风邪,搏于肌肤;或素体肝肾虚弱,或亡精失血,伤及肝肾,致肝肾不足,外邪侵入,郁于肌肤;或跌打损伤,化学灼伤,络脉瘀阻,毛窍闭塞,肌肤腠理失养,酿成白斑。’‘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微信关注:zyjsdt,或者扫描日志下方二维码中医理论―藏象学说―藏象学说心-中医学-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
中医理论―藏象学说―藏象学说心
【&&&&】【】【】【】
  心居于胸腔,横膈膜之上,有心包卫护于外。心为神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与舌、面等有联系。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心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旺盛,才能维持血液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心气不足,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病变。
  心主神志。在中医学理论中,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如心有病变,影响到神志活动,则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方面的异常表现,可见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见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等临床表现。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血脉对血的运行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方向、一定路径而循环贯注,流行不止。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周身,滋养脏腑组织器官。这些功能全赖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可以从面部色泽的变化而显露出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如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发白、晦滞。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而味觉的功能正常和语言的正确表达,则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如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红润,舌体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如心神志功能异常,则见舌强语謇,或失语等。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可称“膻中”,是指包在心脏外面的组织,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代心受邪。如热病过程中如出现高热、神昏等病症,中医学称之为“热入心包”或“蒙蔽心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五行学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