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加坡四天,头晕口渴没有精神吃什么才能调解水土不服吃什么…

越野高原 再闯无人区 挑战极限
穿越库亚克
从西藏回来已经20多天了,很多朋友都在询问这次穿越的情况,期待看片和帖子。这次我们走川藏南线进藏,沿219国道到松西进入无人区,到达普尔错后返回,最后经克里雅山口,穿越库亚克大裂谷,翻越昆仑山到达新疆民丰,全程历时一个月.穿越库亚克大裂谷是一条极具挑战,充满艰辛、危险的越野线路。在无人区和穿越库亚克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的艰难险阻,在无人区的冰河里全体陷车,两次遭遇野牦牛攻击,穿越大裂谷的过程更是艰险万分,一直在融雪成河的狭窄山谷中艰难跋涉,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雪原和冰湖多次陷车,在库亚克河谷里车辆遭水淹进水,巨大的石头河水中备胎和在用车胎在一百米范围内相继爆裂,狭窄的山谷里突遇洪水冲击,道路中断,几乎绝望后绝处逢生等等……当然,除了路上的艰苦,相伴相随的是绝美的风景和漂亮的野生动物。路程太长,故事颇多,来不及认真整理,这里先将主要情况晒出来,有些凌乱,希望大家理解。,发帖需要一定时间,也希望同去的朋友互动参与呃!拼途网友回复:沙发,急等美图!拼途网友回复:先上几张照片,让大家一睹为快。雪山碧湖圣湖早晨神山圣湖拼途网友回复:继续照片冲向我们的野牦牛美丽的泉华冲向我车的野牦牛泉华之丹凤朝阳泉华之凤凰泉华之太阳拼途网友回复:坐着板凳看大片拼途网友回复:再来几张穿越大裂谷的照片冰川之下五彩山色拼途网友回复:坐等直播.......拼途网友回复:人们常常在讨论有几条进藏路线,除常说的川藏(包括川藏南北线)、青藏、滇藏(包括丙察察线)、新藏线和尼泊尔樟木进藏线路外,还有羌塘东线(即常说的经阿尔金山由北向南穿越无人区至双湖的进藏路线),其实还有一条更加艰难的进藏线路隐藏在昆仑山中,鲜为人知,少有人迹,几乎没有人穿越过,那就是翻越克里雅山口,走斜切昆仑山的库亚克大裂谷从西藏到达新疆民丰的路线。众所周知,茫茫昆仑山自西向东横桓在新疆和西藏的上千公里边界上,走过新藏线的人都知道昆仑山的雄伟险峻,更为它的博大宽广的山脉群而感叹和无奈。始于叶城的新藏线(219国道)穿行其中,绵绵千里,山高路险,行车非常的艰难。然而,有一条深深的长达数百公里的大裂谷将茫茫昆仑山斜切为东西两部分,这就是库亚克大裂谷。关于库亚克大裂谷,可查到的资料非常之少,只有寥寥几句。以下是网上查到的寥寥一点资料:裂谷位于新疆民丰县东南,较明显一段,南起西藏的拉竹龙,北止于里木盆地南缘,长达300公里,宽10一20公里.属阿尔金构造体系的西延部分.裂谷北段有一废弃的古屯兵城堡,叫库亚克,坐落在裂谷中的堆积阶地上,曾是控制该区通往西藏的要塞,裂谷特征在此地段尤为明显,故命名为“库牙克裂谷:在地貌上形成裂谷式走廊,以独特的北东走向斜切藏北高原,并明显地将昆仑山脉斜切成东西两段.地质上具独特的发展史,新第三纪以来,火山活动频繁、温泉、矿泉发育.裂谷规模虽不大,但它的走向和一系列特征,与世界上许多大陆裂谷相似.拉竹龙位于藏北羌塘的邦达措边,简而言之,库牙克裂谷西段就是从羌塘西北边缘的邦达错北部上溯到克里雅山口而后下行到民丰县的喀拉萨依,大约400多公里长。裂谷东段的边缘甚至延伸到甘肃酒泉。穿越大裂谷西段,只要400多公里就从新疆民丰县的喀拉萨依乡到达西藏日土县的松西乡,比现在的新藏线近了很多,但要翻越克里雅山口(5400米)和几个不知名字海拔更高的山口(最高接近5600米)。这是一条古道,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之前只有大何(北京)和高田(新疆)等两车三人于2007年10月成功穿越了这条线路。拼途网友回复:我们自去年4月底穿越北北线回来后就一直在探讨新的路线。穿越库亚克大裂谷这条线路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条极具挑战,充满艰辛、危险的越野线路。在和孤身一人77天徒步穿越羌塘(北北线)的大侠杨柳松聊天时也多次谈过这条线路.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认真研究了这条线路,当时感觉非常的艰难。主要是这条线路几乎全程都是在昆仑山的山谷里行进,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如积雪,融水,断崖,巨石等太多,最艰难的是超高的海拔和难以预测的狭窄的河谷路段。但不管怎样,前有开拓者,说明还是可以通过的。
越野往事《一》前几天在《游腔旅调》谈了一点儿自驾车游的心得,本想再多聊一点儿,这两天在E族论坛上看了不少穿越无人区的帖子,大家议论纷纷,有今年穿越的参与者,在披露真相,更多的是议论者,但都是驾车越野的爱好者,不乏大侠级的玩主。既如此,我也就事论事的凑凑热闹。何为越野,顾名思义,就是穿越旷野,基本点就是离开公路。驾车离开公路的玩法就是汽车越野,这是与自驾车游最基本的区别。这里说的车是指轮式交通工具,不含履带装置。北京人玩越野,由于地理的原因,近的去天漠(现已成旅游区)、混善达克沙地,远点儿去库布奇沙漠,再远点儿去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在沙漠里豁车,惊险刺激狂野,只要不翻车,正确使用绞盘,一般没什么危险,再加上野营和野餐烧烤,使许多人乐此不疲。上周末北京吉普兄弟连同志们还在巴丹吉林沙漠玩。驾车穿越无人区是越野玩法里的高端,应属于汽车探险活动。所谓探险,就是在有一定危险的情况下探索未知。即然存在危险,就必须要严密的组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态度,以及极端情况下的备选方案。不管你是有gov-ern-ment背景、民间自发、还是商业活动,都必须如此,否则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中国公认有四大无人区。罗布荒漠有七万平方公里(包括有南湖戈壁、库鲁克塔格、罗布泊盐泽、库姆塔格沙漠等),它相对独立,南面的315国道将它与阿尔金山保护区分开。罗布荒漠海拔不高,平均1000米左右,但因极度干旱、夏季高温,有生命禁区之称。除了土艮、骆驼湾以西,库姆塔格沙漠大裂谷一带能看到野骆驼,其余连鸟都没有。2009年4月我参加一支探险队第三次进入罗布荒漠,在库木库都克(彭加木失踪地),4月20日的气温是摄氏52度。据说6月份的气温能到60多度。其它三个无人区则连成了一片,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4.5万平方公里),可可西里保护区(4.5万平方公里、青海),羌塘保护区(28万平方公里、西藏)全部在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但考虑到315国道以南、219国道(新藏线)以东、109国道(青藏线)以西、大北线以北的全部区域,总体应不少于60万平方公里。在这样一片高寒缺氧,遍布河流、湖泊、戈壁、湿地、沟壑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广袤区域里,无论做南北向的、还是东西向的穿越,都将是一件艰难困苦的事。||2009年4月进入库姆塔格沙漠大峡谷在库姆塔格沙漠大峡谷看到野骆驼2005年10月,穿越四大无人区时在可可西里保护区与羌塘保护区交界的迎春口,我和队友老吴(吴应里)||10月份的迎春口已是雪线以上,我的队友陈暘(女)和大何(何旭东)在忙乎面对的雪域高原||驾车穿越无人区是越野玩法里的高端,特别是阿尔金山、可可西路、羌塘三大保护区连成一片的区域,完整的穿越这一区域应属于汽车探险活动。这一区域高寒缺氧、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高原是中国的唯一。人迹罕至、众多的一级野生动物使这一区域充满了神秘感,因此也对内地的越野人据有挑战性和吸引力。如何组织驾车穿越这一区域的活动以及如何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是摆在内地越野人面前的具体问题。应该如何组织这种活动,由于组织者和队员的情况不同,水平和经历不同,装备的不同,等等,没有统一的做法。但我认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严密的组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态度,以及极端情况下的备用方案。一定要记住,在内地低海拔情况下看似简单的事情,到了5000米以上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缺氧的情况下,人的判断力在下降,有人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看起来很烦躁,有尽快离开此地的冲动(包括经验不足的组织者和领队)。作为一名合格的组织者和领队,你不应该在错误的时间把队伍带至错误的地点,而使队伍陷入困境。相反,你应该选择最有利于驾车穿越的路线,正确的判读地形地貌(无论你手中有GPS还是谷歌地图,都代替不了亲临实地的经验),以完成这一活动,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穿越成功。什么是穿越高海拔无人区活动成功的标志呢?我个人认为,只要出现了以下情况,那肯定是不成功的:第一、人没出来。这种情况就不讨论了。第二、弃车。作为内地的越野人,我们是玩车的,一定要树立人车同在,人车一体的概念。在活动中,人与车结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这就像侠客与马的关系。试想假如佐罗屁股底下没有了那匹马,那还是佐罗吗?总不能一名战士把枪丢了,还说打了胜仗。第三、被救援。请求救援,都是已经陷入困境的队伍提出来的,这一行为表明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完成穿越活动了,他们已自救多时,承认了失败,进而发出求救信号。但还得有人去救援成功,否则就成了第一条。世上就有人被救援出来之后,在拉萨举行宴会,大谈成功之道。后面我会举例。我想,至少没有以上三条,你的活动才有可能算是成功的。当然,这种穿越应有足够的距离,是真正的穿,而不是擦边儿。我用了“内地的越野人”一词,是想区别以下五种人员:1、淘金的和盗猎的;2、保护区的巡山队员;3、因某种原因深入无人区的当地牧民;4、职业的领队和向导;5、执行国家任务的地勘队员。以上五种人进入无人区是他们的工作和生存需要,在他们活动的区域对他们来讲是已知的,我们内地的越野人无须与他们比较。整个三大无人区的广袤区域,对我们来讲则充满了未知。||组织穿越地处雪域高原三大无人区(阿尔金山、可可西里、羌塘)的汽车探险活动,如果没有弃车和被救援的情况,才有可能说是成功的。但八年来(从中国记者西部科考探险活动算起),但凡有组织有规模的汽车穿越探险活动,多数都有弃车和被救援的情况,可又在事后大谈其成功之道。这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钱闹的。为了得到后续的赞助,为了今后能继续收取团费挣到钱。2、为了交代。向领导交代,向在出发前就因自己大吹大擂知道他们要出门的公众交代。3、为了面子。有些有gov-ern-ment背景的活动在出发前,动用媒体甚至央视进行大量前期报道(像2005年的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队),有些活动就是媒体组织的(像2003中国记者西部科考探险活,发起人和组织者是贵阳晚报的一位副主编,活动还没开始,就计划好了10月2日在拉萨举行庆功会)。由于大量的前期渲染,将要进行的活动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还没出发自己已然成了勇士。自己把自己架在火上了,失败不起了。等等。有这种心态,又怎能应对复杂情况和意外事件呢。举一下“2003中国记者西部科考探险活动”的例子,先看一篇当年的报道:“2003中国记者西部科考探险”被困记者有望获救http:.cn日15:14新浪汽车
新浪汽车讯9月20日晚,“2003年中国西部科考探险”活动的16名记者被困在了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的一个小岛上。今天下午1点20分,“2003中国记者西部科考探险”活动活动行动小组组长黄成德从前方传来消息:新疆军分区柳司令员已下达营救被困记者的命令,被困记者有望获救。
“2003中国记者西部科考探险”活动行动小组组长黄成德用卫星电话给赖贵山酒业公司总经理丁明发来消息说,新疆军区柳司令员已向阿里均分区下达营救被困记者的命令,现在全体队员情绪稳定,在原地等待救援,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一半以上队员已经感冒发烧,淡水紧缺。
黄成德夫人王静给求援行动小组通报了北京汽车制造厂“2003中国记者西部科考探险活动”赞助单位之一,向西藏公安厅求援情况,今天凌晨1:00西藏公安厅已会同当地驻军武警向被困记者靠近,同时配备了医生以及充足的淡水、食品、汽油等。到记者发稿时,部队已行军了12个多小时。
就在昨晚我们进京求援行动小组向北京各大媒体披露记者被困,希望北京方面给予相应支持的信息后,阿里军分区连夜做出抢救方案,并做好一切营救准备,等待新疆军区的命令。由于他们被困的孤岛周围是一片很大的沼泽地,探险队队长黄成德建议动用直升飞机营救。
中国媒体率先帮助我们求援行动小组发出求援信息的《北京青年报》也给行动小组打来了电话,他们随时与我们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和报道营救被困记者的最新动态。
背景资料:13名记者被困西藏5000米荒原
9月20日晚上10时25分,记者获悉“2003年中国西部科考探险”活动的行动小组,被困在了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的一个小岛上,其中有2名央视记者、11名各晚报记者及1名向导和2名司机,共16人。而且目前6名队员已经出现了感冒发烧的情况,希望有关方面能够给予相应的支持。
据悉,昨天上午9时,考察探险队穿越一条咸水湖与拜惹布错湖之间的河流,载有全队给养的两辆大卡车陷入河道,经过全队自救,两辆客车仍无法拖出河道。考察队被困在了北纬35度11分88秒,东经83度15分27秒,海拔5000米的河中孤岛营地。目前,队员已经通过卫星电话向新疆军区、阿里军分区寻求紧急救援。当年这只队伍从阿尔金山保护区过来,穿过昆仑山进入羌塘,在羊湖一带给养车反复陷,行进得非常艰难,有时一天只走二、三十公里。西进至咸水湖与拜惹布错之间的河流时,四辆北汽陆霸陷了三辆,两辆卡车也陷在河中。他们自救四天未果,只好发出求救信息,后经武警部队救援脱险。他们辗转到了拉萨,请出一些领导摆宴庆祝穿越成功,那位副主编也高唱凯歌还,报告成功。有些人事后的做法,总让人感觉有点儿恬不知耻的味道。2004年10月下旬,为给穿越无人区做路线上的准备,我约朋友驾车从龙木错以南离开新藏线往东去羊湖,走到了咸水湖与拜惹布错之间的河流,看到了他们因陷车扔在河中的汽油桶和垃圾。我们在他们陷车处以北几百米的地方,选择有利地形,设计好过河路线,一蹴而就过了河。此处往西距新藏公路280公里左右。被弃在咸水河与拜惹布错之间河流中的垃圾被弃在同一河中的油桶和垃圾||终于坐一回沙发了||什么是穿越高海拔无人区活动成功的标志呢?我个人认为,只要出现了以下情况,那肯定是不成功的:第一、人没出来。这种情况就不讨论了。第二、弃车。作为内地的越野人,我们是玩车的,一定要树立人车同在,人车一体的概念。在活动中,人与车结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这就像侠客与马的关系。试想假如佐罗屁股底下没有了那匹马,那还是佐罗吗?总不能一名战士把枪丢了,还说打了胜仗。第三、被救援。请求救援,都是已经陷入困境的队伍提出来的,这一行为表明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完成穿越活动了,他们已自救多时,承认了失败,进而发出求救信号。但还得有人去救援成功,否则就成了第一条。世上就有人被救援出来之后,在拉萨举行宴会,大谈成功之道。后面我会举例。我想,至少没有以上三条,你的活动才有可能算是成功的。当然,这种穿越应有足够的距离,是真正的穿,而不是擦边儿有啊....那什么本版块里最近的什么绝望罗布泊帖子不就是么||听前辈讲故事||正路!!顶起!!!||听前辈讲故事。。。
时间:日——5日路线行程:Day1、成都——瓦泽(410公里)早晨子成都出发,经雅安、天全、二郎山、泸定、康定、折多山,到达美丽的力邱河边雄伟的大白塔边,这里是神秘的木雅人的聚居地,傍晚我们就在这河边享受高原翠绿的春天,晚上住宿于木雅宾馆Day2、瓦泽——甲根坝(到沟口25公里)——瓦泽早晨7:00出发,沿河南去,进入甲根坝沟内,沟内宁静的藏族村寨很是美丽,沟的劲头是一个4800米左右的垭口,我们将会用越野车去征服这个垭口,去领略贡嘎山的风采,晚上返回瓦泽木雅宾馆Day3、瓦泽——莲花湖(到林场110公里)早晨7:00出发,经过美丽的力邱河河谷,到达莲花湖林场。林场边的小湖,是叫人醉心的一处景致,河流弯曲似飘带,河水宁静清澈,雪山倒影映衬着蓝天白云,湖里还有奇异形态的枯树,在摆着各式各样的pose,。喜欢摄影的,就在这里搞创作,再来一个野炊比赛。喜欢越野的,继续上山,等待着我们的是25公里的极限越野丛林小道,克服一道道难关,征服一个个障碍,劲头是雪山、高山海子,还有几处天然野温泉,你要是没带游泳衣裤,那可就实在遗憾了。晚宿林场。Day4、莲花湖——康定(180公里)康定的烧烤真得不错,喝点啤酒,好好腐败一下,当然实现还是要先享受一下康定的温泉Day5、康定——成都(340公里)线路特征:根据情况分为A、B两组A组,适合短版越野车,可以进入莲花湖极限越野小道,体验极限越野感觉B组,观赏高山花卉、雪山草甸、高原湖泊、贡嘎山、藏族风情、摄影采风车辆要求:四驱越野车,出发前做好监测和保养。注意,莲花湖极限越野小道只适合短版越野车。人员要求:身体健康,无不适应高原的急慢性疾病个人准备物品:手电、墨镜、摄影器材、游泳衣裤、个人食品、个人药物、防晒霜、高原天起易变化注意携带御寒衣物联系电话:028-9444E-mail:mail@||太远没时间!||地方听上去不错,可惜太远||没空!
怎样预防高原反应?高原反应怎么办?严重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怎么办?科学家们将海拔3000米以上称为高原。因为海拔达到这一高度时,其气候特点(如低氧压,缺氧,高辐射及高寒等)与平原明显不同。人到了这样的环境,体内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才能适应。高原反应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小看了高原反应,或你知道你有了高原反应,而过度紧张。对高原反应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同时,又要对自己的体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克服暂时的痛苦,就算头疼,呼吸困难也不用紧张,是很正常的现象,从低地到高原没有反应才是怪事,放松,放松,喝一点水,吃一颗糖补充糖分;直奔旅馆,狠狠地睡一觉。——经验人士的建议高原反应预防不要太冷,不要太热不要过饥,不要过饱减少蹦跳,杜绝奔跑过度疲劳,高反必扰喝水要热,加糖最好限烟限酒,兴奋要少选择住宿,安静为好就寝开窗,千万记牢重视症状,预防尽早——易艳自编奉献怎样预防高原反应?以下建议一定要看:阶梯上升,避免突然从低海拔进入到海拔过高的地方。一般在登山活动中不宜在一天内上升超过1000米。防寒保暖,避免抵抗力下降,感冒侵袭。忌烟酒,饮酒能加快心跳,给尚未习服的心脏增加负荷;饮酒能扩张全身血管,使得皮肤散热增加,于是再度加快心跳,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心力衰竭和高原脑水肿的机会大大增加。少食多餐,低盐饮食,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多吃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比如面条。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他命的食物。少运动。一贯行动敏捷、急性子的朋友,请放慢你的速度。有人建议,在西藏,你最好想象你正在拍慢动作电影。充足睡眠,尽量选择好一点的宾馆入住。多饮水,但过多也会加重消化系统负担。水分补充合理与否,以尿量充分、尿液清澈为准。并注意电解质平衡。别随便兴奋,兴奋会加大人体对氧气的消耗量,和消耗掉很多热量。别随便吃止痛片,这样会给你带来短暂的假象,而不进行体力方面的调整,药力过后会更加严重。当你感觉不适,先吃一颗糖果吧。高原能量消耗较大,及时补充糖分是非常必要的,糖果、巧克力、葡萄糖都能帮你迅速补充糖分,但高原反应不是低血糖病,如果你相信“葡萄糖就能抗高原反应”的说法。行囊里只准备了葡萄糖或棒棒糖,后果将是严重的。 别随便去吸氧,那是最后一步。在西藏,千万不要把窗户关严了睡觉。因为少了一点点氧,都有很严重的后果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高原反应,但建议出发前都准备好充分的药品和物品,防范于未然。(见高原反应吃什么药?)高原反应伴随着每一次登山活动。据统计,在山难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高原反应引起。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轻松抵达高海拔地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遭受高原反应的煎熬。对于高原反应,我们既不必谈之色变,也不能轻视它带来的危害。除了西藏,进入丽江、香格里拉、九寨沟等地的游客,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以上援引多位驴友、经验人士、专业人士对高原反应的经验之谈,在此表示感谢。精品推荐:抗高原、高山反应功效更强——优易·活力旅途推荐理由:1,抗高原反应的优质原料合而为一(灵芝、红景天、螺旋藻、三七)2,三十多种营养素合而为一(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优质植物蛋白、生命活性物质)3,野外遇险,食物用尽时,本品能代替食物维持生命5-10天。综合评述:抗高原反应的功能与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合而为一,无需再准备一大堆药品。当遇险、缺少食物时,本品能维持生命5-10天,为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参考实例:优易第一届“户外魔鬼训练营”中,队员挑战5天不进食,每天只服用7克左右的优易,在4000米高海拔地区,徒步200公里,挑战成功!活动从号~25号,挑战者凌翃五天仅靠35克优易、水,徒步了150公里;挑战者余宗玲仅靠33.5克优易、水,徒步了200公里!途中没有出现任何高原反应的症状,靠着优易持久保持体力,维持生命,最终完成了150~200公里的徒步。优易第二届“户外魔鬼训练营”强人赛中:队员在高原地区2天负重完成100公里的徒步~9日,3名队员连续2天未进食,每天仅服用3.5克优易和水,完成负重徒步100公里。原料说明优易精选原料之一:灵芝灵芝对进藏、高原、登山人群的作用:灵芝入五脏补益全身,所治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及运动等各个系统。扶正固本,补充体力耐缺氧强心抗心肌缺血免疫调节灵芝的抗辐射作用还能对户外活动中的皮肤提供保护,帮助抵挡强烈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优易精选原料之二:红景天红景天对进藏、高原、登山人群的作用:抗疲劳抗缺氧抗寒抗辐射益气、活血、化瘀调节人体免疫力恢复运动疲劳优易精选原料之三:螺旋藻螺旋藻对进藏、高原、登山人群的作用:补充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优质植物蛋白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耐缺氧抗疲劳免疫调节抗辐射随身携带优易·活力旅途,即使在野外,户外爱好者也能轻松获得全面、均衡的优质营养,随时随地,为身体补充能量。优易精选原料之四:三七三七对进藏、高原、登山人群的作用:改善心肌微循环、提高心肌供氧能力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三七还具有“止血、散血、定痛”作用及抗炎症作用。精确配伍,药食同源优易一直致力于原料的配伍比例,以精确配伍提升原料之间的协同作用。所选原料均为药食两用,对健康人群亦能起到补益作用。日常服用本品,可提高脑力、有效改善亚健康和慢性疲劳,起到保养身体、滋养肌肤、增强体质、增添机体活力的作用。抗高原反应的专业选择——优易·活力旅途优易被以下登山协会、登山队、俱乐部指定为“登山专用品”:青海省登山协会授予优易“2009年十一青海玉珠峰登山大会活动唯一指定登山专用功能营养素”称号2009十一酷博探险第七届四姑娘山登山大会授予优易“唯一指定登山专用功能营养素”荣誉称号三毛户外“穿越秦岭,登顶太白山”授予优易“唯一指定专用功能营养素”称号山西行者户外“四姑娘山徒步海子沟,登顶二峰”指定优易为“登山专用功能营养素”霞客行“五台山大朝台穿越”授予优易“唯一指定专用功能营养素”称号七号营地“贡嘎山徒步”授予优易“唯一指定专用功能营养素”称号嘉兴驴行天下“我和四姑娘山有个约会”活动授予优易“指定专用功能营养素”称号青岛探路者“雅拉神山徒步”活动授予优易“唯一指定专用功能营养素”称号孙行者户外“徒步徽杭古道”活动授予优易“唯一指定专用功能营养素”称号
越野往事《一》前几天谈了一点儿自驾车游的心得,本想再多聊一点儿,这两天在E族论坛上看了不少穿越无人区的帖子,大家议论纷纷,有今年穿越的参与者,在披露真相,更多的是议论者,但都是驾车越野的爱好者,不乏大侠级的玩主。既如此,我也就事论事的凑凑热闹。何为越野,顾名思义,就是穿越旷野,基本点就是离开公路。驾车离开公路的玩法就是汽车越野,这是与自驾车游最基本的区别。这里说的车是指轮式交通工具,不含履带装置。北京人玩越野,由于地理的原因,近的去天漠(现已成旅游区)、混善达克沙地,远点儿去库布奇沙漠,再远点儿去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在沙漠里豁车,惊险刺激狂野,只要不翻车,正确使用绞盘,一般没什么危险,再加上野营和野餐烧烤,使许多人乐此不疲。上周末北京吉普兄弟连同志们还在巴丹吉林沙漠玩。驾车穿越无人区是越野玩法里的高端,应属于汽车探险活动。所谓探险,就是在有一定危险的情况下探索未知。即然存在危险,就必须要严密的组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态度,以及极端情况下的备选方案。不管你是有gov-ern-ment背景、民间自发、还是商业活动,都必须如此,否则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中国公认有四大无人区。罗布荒漠有七万平方公里(包括有南湖戈壁、库鲁克塔格、罗布泊盐泽、库姆塔格沙漠等),它相对独立,南面的315国道将它与阿尔金山保护区分开。罗布荒漠海拔不高,平均1000米左右,但因极度干旱、夏季高温,有生命禁区之称。除了土艮、骆驼湾以西,库姆塔格沙漠大裂谷一带能看到野骆驼,其余连鸟都没有。2009年4月我参加一支探险队第三次进入罗布荒漠,在库木库都克(彭加木失踪地),4月20日的气温是摄氏52度。据说6月份的气温能到60多度。其它三个无人区则连成了一片,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4.5万平方公里),可可西里保护区(4.5万平方公里、青海),羌塘保护区(28万平方公里、西藏)全部在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但考虑到315国道以南、219国道(新藏线)以东、109国道(青藏线)以西、大北线以北的全部区域,总体应不少于60万平方公里。在这样一片高寒缺氧,遍布河流、湖泊、戈壁、湿地、沟壑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广袤区域里,无论做南北向的、还是东西向的穿越,都将是一件艰难困苦的事。||沙发!||2009年4月进入库姆塔格沙漠大峡谷在库姆塔格沙漠大峡谷看到野骆驼2005年10月,穿越四大无人区时在可可西里保护区与羌塘保护区交界的迎春口,我和队友老吴(吴应里)||10月份的迎春口已是雪线以上,我的队友陈暘(女)和大何(何旭东)在忙乎面对的雪域高原||哈哈,顶老段实在,快上哦,穿越版块里已经乌烟瘴气,你的帖子似乎清风,坐地板慢慢欣赏。||来学习,听前辈讲故事||真不错,,,,,,,,,,,,,,,,||就像老段学习多做正事,少点乌烟瘴气。||路过。参观,学习!
最近在磨坊上海板上作了一个户外医学的普及帖子,这次的内容是高原反应。可能我的有些知识还是太书本化,为了防止探讨上出现偏差,请有经验的TX一起加入讨论,主要是最近的讨论内容已经开始超越教科书,涉及实际应用,而自己缺乏5千米以上高山经验,希望大家补充。谢谢!原帖http:www.doyouhike.netforum,0,1.html帖子摘要:急性高山反應(總稱AMS-AcuteMountainSickness)譯自原文:"Non-PhysicianAltitudeTutorial"由於拉達克是高山區,外國訪客必需注意適應高山氣候的需要。高山反應的程度會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平時喜愛吸煙和飲酒的訪客通常會比不吸煙和飲酒的人會有更嚴重的高山反應。所謂高山反應,如:沒有胃口進食、感到噁心或想嘔吐、覺得特別疲勞或虛弱、也會覺得頭暈以及無法入眠。有些人把高山反應形容成如過度飲酒後的宿醉感覺。但是,由於輕微的高山反應可能不會讓你感到太難受,要知道自己是否面對高山反應,就是如果在高山區你會感到有點不舒服,即是高山反應,除非你的身體明顯有點不適(如腹瀉等)。應對高山反應最好的方法是休息、要喝很多水以及服用溫和的鎮痛藥如:乙酰脞胺(acetaminophen)、必理痛(paracetamol)、阿斯匹靈或異丁苯丙酸(ibuprofen抗炎、鎮痛藥)。這些藥物不會掩飾高山反應惡化的癥狀。如果能夠自然地適應高山氣候會更好,通常只要在你感到有高山反應的地方好好休息一到兩天就已經足夠,但是某些人仍然需要休息大約三到四天。如果真的無法適應,你可以下山到海拔比較低的地方,恢復的速度會相當快。一個常提到的問題是:如何能夠知道你的頭痛是否因為高山反應所導致。答案是:通常與高山反應有關的頭痛,疼痛會來得比較頻密,而且時間會拖得比較長,頭痛的部位通常會出現在前額,彎腰時頭痛會加劇。然而,也可能是別的原因導致頭痛,你可以做一個試驗。一般上,在高山區如果身體缺少水分也會導致高山反應,如果你喝了一公升的流液,以及服用了乙酰脞胺或其它鎮痛藥後,頭痛很快消失(而且你沒有其他的高山反應),你的頭痛可能與高山反應無關。如何應付高山反應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乙酰脞胺(亦稱:醋唑磺胺Acetaminophen)(Diamox?,迪阿莫克斯)對應付高山反應非常有效。這種藥強迫腎排泄碳酸根(bicarbonate),二氧化碳的組成成分,這使血液重新酸化(也即血液酸度增加),平衡了在高海拔地區人體為得到更多氧氣而強力呼吸引起的影響。這种血液的重新酸化的作用就好像是呼吸刺激物,尤其是在夜裡,可以減輕或消除由高海拔所引起的間歇呼吸現象。它的實質作用是加快身體對緩解的適應。乙酰脞胺不具有魔力,不能立刻治愈高山病。它只是使身體需要24到48小時的適應過程縮短到12到24小時。通常它的副作用有麻木感,刺痛感,手、腳、唇的震顫,口中變味,耳鳴等。這些在停用藥物後會消失。因為乙酰脞胺會強迫排泄碳酸根,所有你在用藥期間將會尿頻。不經常發生的副作用有噁心,頭疼。一些登山者在只服用此藥一到兩片後視線變得非常模糊,幸運的是當他們停止服用幾天時間後,視線就恢復了。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用量對急性高山反應患者每12小時125mg。這是標準的250mg的藥片的一半(半片藥)。已經證明這個用量足以於適應上升的海拔高度,而且副作用最小。對間歇呼吸困難患者睡前1小時服用125mg(半片)。應持續服藥直到下降到高山反應的癥狀不讓你辛苦。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氟美松,抗炎藥Decadron?)是針對治療腦水腫的藥物。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對治高山反應(縮短身體適應高山的過程),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卻是用來改善高山反應的癥狀(因低氧而引起的不適)。雖然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能夠在幾個小時內將高山反應的癥狀完全驅除,然而卻無法幫助你適應高山氣候。如果你為了治療高山反應而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必需隔日才繼續上升,這是為了確保藥物不掩飾了高山反應的癥狀,而延誤了治療。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會有一點副作用,如可能會改變精神狀態,有時會令人容易感覺興奮和混亂,也會引起失眠以及促使糖尿病患者增加血糖水平。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用量對急性高山反應患者一天分兩次服用(隔6小時),每次4mg,可以口服或者如果患者嘔吐,就可以通過注射。小孩使用效果没有数据,你可以尝试憑小孩的體重讓他(她)服用1mgkg,最多一次服用4mg,第二次服用必需是在6個小時後。最後一次服用的12小時內不要上山,除非已經沒有高山反應的癥狀。氧氣只要通過適度地由鼻導管吸入氧氣(每分鐘2-4公升),高山反應會很快消失(在數分鐘內消失)。如果療法的時間不充分,可能會有反彈癥狀,所以需要多幾個消失的治療。治療急性高山反應的方法──其利與弊下降利身體迅速恢復,患者通常在下降後的幾個小時內恢復體力。弊無法完成旅程,在惡劣的天氣或晚間下降會很困難,需要找人陪伴患者下降。在已登上的海拔高度休息利適應目前的海拔高度,逐漸能夠完成旅程。弊高山反應的癥狀可能需要24-48小時才會消失。休息同時也服用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利在休息的同時,如果也服用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就能夠縮短身體適應高山的過程,可能在12-24小時內就可以適應。弊適應期可能需要12-24小時,可能會面對服用乙酰脞胺的副作用。休息同時也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利高山反應的癥狀會比服用乙酰脞胺來得快(通常只需要幾個小時即可),很輕微的副作用,而且價錢比較相宜。弊掩飾了高山反應的癥狀,讓期望繼續登山的患者以為身體已經適應高山了,無法縮短身體適應高山的過程。休息同時也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及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利高山反應的癥狀會通過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很快地消失,而且通過服用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身體會很快適應。弊服用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會有副作用,如果打算繼續登山,請注意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的危險。如何避免急性高山反應避免急性高山反應的關鍵是合理的上升速度,這可以使你的身體有時間適應環境。人们适应环境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没有绝对的准则,但通常下列建议将使绝大多数人免得AMS。人們適應環境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沒有絕對的準則,但通常下列建議將使絕大多數人免得急性高山反應:如果情況許可,你應該在3000米以下的地點先過一晚。在海拔高于3000米时,你的睡眠地点的高度每晚不应升高多于300至400米。而且上升每1000米应多呆一晚以适应环境。需要避免的事情很多藥物可以導致呼吸減緩,這在高海拔地區可能造成問題。以下藥物可能導致上述副作用,患高山反應的人應該避免服用(可能對無癥狀的人是安全的,雖然這還是有爭議):酒類安眠药(高海拔地區可以選擇服用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作為安眠藥)過量服用麻醉類的止痛藥預防高山反應在某種情況,可能需要以藥物來預防高山反應,例如:短時間內必需登上高海拔地區的人(例如從德里直接乘塔飛機飛往列城);過去曾經患過多次急性高山反應的人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多不被用为一种预防药物,除了上列有限的几种特殊情况例外。大多数有合理计划登上高海拔地區的人都不需要它,而且除了一些小但令人讨厌的副作用外,它还可能具有磺胺类药物的严重副作用。為了預防高山反應,可以在登上高海拔地區24小時前,每天服用兩次的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每次125-250mg的服量,然後在抵達最高海拔地區後的第二或第三晚停止服用(如果在之前已經下到低海拔地區,那麼下山後才停止服用)。如果服用500mg的藥片,每天服用一次即可,但是副作用會比較明顯。預防急性高山反應服用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也通稱Diamox?)在登上高海拔地區24小時前,每天服用兩次,每次125-250mg(根據身體的重量而定,超過100kg的人必需服用更大的用量)。然後在抵達最高海拔地區後的第二或第三晚停止服用(如果在之前已經下到低海拔地區,那麼下山後才停止服用)。小孩使用效果没有数据,你可以尝试憑小孩的體重讓他(她)服用2.5mgkg,一天两次。黃金法則一高海拔地區的任何病在確認是其它病之前都是高山反應。黃金法則二如果有高山反應,就別再繼續上山了。黃金法則三如果你感覺不好,立刻下山。[转帖]各种高山症的简介,症状,以及应对措施国际上通行的海拔划分如下:米为高海拔(HighAltitude);米为非常高海拔(VeryHighAltitude);5500米以上为极高海拔(ExtremeHighAltitude)。通常大部分人到达2400米的高度都没有问题,超过海拔2400米以上就有可能患上高山病(Altitudeillness)!|*所以多数人在除西部外的国内的名山大川都没有什么问题,还有一个错误理解需要纠正,即关于尼泊尔海拔高度的问题。其实尼泊尔除了登山大本营外,海拔比较低,加都才一千多米,博卡拉更低,即使在poonhill看日出海拔也只有3210,基本上是不会有高原反应的,所以可以既满足了看雪山的愿望也不用忍受高原反应,老人也能前行。*|高山国际上通行的海拔划分如下:病的主要原因是攀升得太高及太快;倘若给予足够的时间,身体还是可以适应高海拔处气压的。当然这种“适应”也是有限度的:超过5500米后,无论花多少时间都无法适应;在这个高度停留得越久,身体只会越差,最后引致高山衰竭(HighAltitudeDeterioration)。事实是:地球上人长期居留的地方都在5500米以下。高海拔适应HighAltitudeAcclimatization因为高海拔处氧气浓度降低,身体为获得足够的氧气将会发生以下生理转变:·呼吸加速及加深·肺动脉血压升高,迫使血液流过平时在低处用不到的肺泡·制造更多的红血球·制造更多可使血红素释放氧的酵素(简称2,3-DPG)·骨骼肌肉的微血管增多·血浆容量减少·增加腺粒体数目及体积·增加氧化酵素数目高山适应攻略·尽量不要乘车或飞机到高海拔,最好由3000米以下开始攀登(相信去过西藏或登山的朋友应该有深刻的体会)·如迫不得已乘车或飞机,在到达高处后的24小时内不要过分劳累(例如西藏的贡嘎机场海拔就在3500米左右,这时就要特别注意,别一下飞机就兴奋地大跳大叫——否则用不了多久可就连哭都哭不出来啦!嘿嘿)·在海拔3000米以上,睡眠之海拔每天升高量不应超过300米;同时每连续升高2-3天(600-900米),应多留一晚在同一高度休息·[往高处攀登,回低处睡觉],一天之内可以攀升超过300米,但一定要回到睡觉·假如出现高山病症状,切勿继续上升,直到症状消失·假如恶化,应立即下降高度·补充水分,每天至少喝4-5升水,直至尿液清澈或至少浅黄·大多去过西藏的“骡子”们都说去到拉萨的第一天最好就是睡大觉以适应高海拔;其实在白天,轻松的活动比睡眠好,因为睡觉时呼吸功能会减慢,从而加剧高山反应症状·食物应以高碳水化合物为主,此时超过70%的热量应该由碳水化合物得来,如米饭,面,饼干等。·避免吸烟,喝酒及服食其它对神经系统有压抑作用的药物,如镇静剂,安眠药,巴比特酸盐等急性高山症(AcuteMountainSickness)超过海拔3000米,75%的人都会有轻微的急性高山症(简称AMS)症状:头痛Headache,胃口欠佳Anorexia,恶心(Nausea),呕吐Vomiting,疲倦Fatigue,虚弱Weakness,眩晕Dizziness,脚步轻浮Lightheadness及睡眠困难DifficultSleeping。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感冒或水土不服。症状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上升速度,高度及个人体质。患上高山症觉不应该继续升高,如果应对不当或者轻视高山症而勉强上升,极可能引发更严重甚至致命的高山症,如:高山脑水肿,高山肺水肿等。急性高山症(AMS)应对攻略·留在原地休息好处:可适应当前高度而无需浪费上升进度缺点:可能需要24-48小时才能好转,还有恶化的可能·立即下降高度好处:迅速复原(通常在几小时内即可复原)缺点:浪费上升进度而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条件下撤退会有困难高山脑水肿(HighAltitudeCerebralEdema)高山脑水肿(简称HACE)是最严重的高山症,通常发生在海拔4300米以上:脑部以为得不到足够的氧而受损,继而在颅腔内膨胀,脑组织受坚硬的颅盖骨挤压,最终导致死亡。其症状为:运动失调及精神状态改变。但是要注意的是:高山脑水肿患者可能完全没有急性高山症症状,亦未必一定会头痛。这就需要通过注意观察同行者是否有以下异常行为来作出判断:如步伐不稳,频繁犯错等。·运动失调(Ataxia):因脑部不能正常工作而影响到四肢的协调。为了测试是否运动失调,以一足跟紧贴另一脚尖,一下一下“丈量”地上的直线(交警检查是否酒后驾驶亦用此法,呵呵);另一方法是卧在地上用脚跟沿另一小腿滑动,正常情况下,动作应该很顺畅。严重的话,患者连系鞋带等小动作甚至拿水杯都有困难。假如出现运动失调,便应假定患上高山脑水肿。·精神状态改变(ChangeinMentalStatus):如失忆,幻觉甚至半昏迷,木僵。可通过重复一段话,作一些简单运算来测试。切记(Warning)!!!高山脑水肿(HACE)可当作[末期]或[严重的急性高山症]。当刚上到高处后,发现:在患有AMS的人身上出现运动失调,及或精神状态改变;或者在非急性高山症患者身上发现有精神状态改变及运动失调,应立即下撤至安全高度:600-1200米。高山脑水肿(HACE)应对攻略立即下撤至低处,愈快愈低愈好!千万别拖延,更不要花时间等候救援——除非环境实在太恶劣或者身边队友亦无法行动——要把握机会在患者还有活动能力时尽快下撤。记住延迟一秒,患者的生存机会边小一分!高山肺水肿HighAltitudePulmonaryEdema高山肺水肿(简称HAPE)是因为水分积聚在肺泡里而阻碍气体交换,就如溺水一样。通常是由于未作高山适应就急速上升,到达高地后又立刻作剧烈运动——看过《垂直极限》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影片里的那三位登山者就是得了HAPE。要知道HAPE患者未必就同时出现AMS(急性高山症)症状。当情况恶化,血液含氧浓度严重下降而引发发绀(表现为嘴唇青紫),影响脑功能而最终导致死亡。切记:当刚刚上到高地后,发现至少两个以下病症:·休息时呼吸困难(dyspneaatrest),咳嗽及可能咳出泡沫性或粉红色的痰(cough,possibly,productionoffrothyorpinksputum)·虚弱或运动表现下降(weaknessordecreasedexerciseperformance)·胸口有压迫感或感觉有液体充满chesttightnessorcongestion以及至少两个以下病状:·至少一边的肺有爆裂声或喘鸣(cracklesorwheezinginatleastonelungfield)·中枢发绀(centralcyanosis),例如嘴唇·呼吸急促(tachypnea)·心跳加速(tachycardia)即可判断为高山肺水肿,应对措施:和高山脑水肿(HACE)一样:立即下山(600-1200米)高山视网膜出血(HighAltitudeRetinalHemorrhage)通常发生在海拔4300米以上,到了5300米大约30%的人会患上。通常这种出血并不会影响视力,同时亦无痛楚。然而在少数情况下,出血严重并影响到视网膜上视觉集中点时,便会令患者不能看清某一视野或事业象被云雾笼罩一样。假如影响视力,应立即下山;继续上升只会情况恶化。通常视力会在4至6个星期内回复正常,只在罕有的情况下才会永久影响视力。血管栓塞(Thrombosis)中风(CerebralVascularAccident)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在高山上,除了血液粘度增高,低氧,脱水,坏天气减少运动,红血球数目增多都会促成血凝块(血栓)的形成。因冻伤而静止不动亦会引致血栓形成。血栓通常发生在小腿血管,通常发生在长期缺少活动后,如被大风雪困在营地内。患者会觉得大腿内侧,膝部后面疼痛,小腿静脉肿胀(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及触痛。上述疼痛会随步行加剧,吧脚部向上扳也通常会产生疼痛。假如小腿血栓脱落而随血液流至脑部,便会栓住脑血管饿引致中风CentralVascularAccident:CVA,症状为一侧身体乏力或失去活动能力,说话口齿不清,视觉模糊甚至昏迷死亡。而当血栓流到肺动脉便会引致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轻微肺栓塞症状:·胸口觉得涨闷·惊怕或感到快将丧命·气喘严重肺栓塞症状:·突然感觉胸口疼,加上咳嗽,气喘,心跳快速·深呼吸会加剧肺部疼痛·初时咳出白色有泡液体,数小时后转为血红色·如血栓塞住大血管就会立刻死亡预防:预防是非常重要,如等到发病时才处理便会困难得多。·被困在营地内时要保持活动双腿(每小时数分钟)·避免穿紧身衣服|*防止血液回流首先*|·喝足够的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更不要因为怕内急麻烦而不喝水(否则可能你就永远不用上厕所啦,嘿嘿)·患有静脉曲张的人士不适合攀登高山处理:·如血栓和静脉炎已经形成,患者要避免运动(以防止血栓脱落)并稍微抬高双脚,松开过紧的衣服,以舒适的姿势躺下,和足够的水分·可服食阿司匹林(Aspirin),直至症状消失(通常需4至5天)·如非不得已要活动时,可用弹性绷带包扎患腿,尽量由别人背负下山。假如有中风或肺栓塞症状,是极严重的事件,应立即下撤及召援。高山全身性水肿(HighAltitudeSystemicEdema)主要由于钠及水分积存在体内无法由肾脏排除出而引起。这种水肿可以独立出现,并不一定伴有急性高山症(简称AMS)症状。其中又以女性较容易受影响。虽然这种情况会令人很困扰,但它并不会致命,当回到低处时便会自然消失。症状:·手脚浮肿,早上会面部及口唇肿胀·排尿量少,喝多水后也一样;数日内体重会增加4公斤左右处理:避免进食高盐量食物,遵照熟知高山症的医疗人员指示,服用利尿剂(Furosemide)。再罗嗦几句:希望各位探险之余不要忽略安全及应有的知识,特别是爱爬高(可能是想变成藏野驴吧)的“骡子”们!很多因高山病丧命的人,往往是忽略一些最显而易见的早期症状。特别是不要为面子问题而隐瞒症状,要知道你有责任向队友述说自己的不适——否则最后将会拖累别人一起丧命!尤其要注意一些平时很激进,好胜,雄心万丈,爱面子,自视甚高而体力好的家伙!切忌匹夫之勇!!对于任何的高原反应适应(心理和身体上)和下撤到低海拔是最常用的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强烈的高原反应是生命对于身体的警告,防止身体在不能承受的时候进入一个危险的高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味的压制高原反应的症状是不正确的甚至危险的,这种危险不在于动作本身而是在于可能带来忽视说引起的后果。重要的是让身体适应高原,同时伴随的问题是身体的极限能否适应高原的要求。顺带说一下,突然死亡。以夏子事件为例,有些先天的病变或许平时是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但是在户外甚至是健身过程或是在高原活动中便可能是致命的,因为在那个时候身体已经失代偿了,通俗的说这时候身体已经崩溃了走向死亡的正反馈上。常见的先天病变有:心脏的卵圆孔闭合不完全和先天脑血管畸形。而后者更具有隐秘性,死亡也会更突然,有时还会有间歇性癫痫症状这就更难诊断发现了。另一个后天的突然死亡原因就更有戏剧性,有些经常锻炼的人群迷走神经较常人发达心跳也较常人慢,在遇见大负荷运动时,身体会出现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心脏停搏而死亡。至于这方面如何抢救,在下一次的内容中继续讨论。回到急性高原反应的抢救这个问题:我们着重讨论肺水肿和脑水肿的现场处理。因为之后的多器官衰竭以及脑疝休克酸碱平衡异常,基本上都是这两种症状未及时治疗的发展或者并发症。这里,下撤作为最好的方法就不再讨论了,但是如果是脑水肿最好小心搬动,注意做些保护措施,防止致命的脑疝产生。在这里,复杂的需要特殊器械的方法也不做讨论,因为在野外是没有意义的。此外在这里讨论的的肺水肿和脑水肿是指可以基本确诊的情况,以免错误治疗。(不好意思,不要嫌我啰嗦,现在免责的东西写的太多了。)首先说说肺水肿。肺水肿的紧急程度没有人们想象的厉害。因为人的肺功能比人想象的要强大的多,只要四分之一的肺还工作就可以为此日常的需要,而通常情况下的肺水肿有效肺利用大于二分之一。这个时候安抚病人心态,原因有二:一,是避免病人过度通气,详见高原反应中呼吸性碱中毒;二是,心理本身会加重疾病本身,有兴趣可以google一下心理学中有名的“滴水杀人”实验。之后,是纠正病人姿势,不要平卧要端坐,这样可以是膈肌下降,给水肿的肺更多的空间;再次是指导呼吸,不要深呼吸减慢呼吸频率,甚至可以头上套个纸袋,增加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原理具体见高原反应中的呼吸性碱中毒。此时要注意对病人水的摄入,能量补充和维生素电解质的补充还是要跟上。简易药物处理:包括利尿剂的使用:如速尿,螺内酯(在上海是处方药,在成都可以随便买),但是要同时纠正电解质如钾的补充(可以使用补达秀)对普通人和野外环境较为困难,可以小剂量尝试使用。使用糖皮质激素也可以起到效果。再来说说脑水肿。脑水肿是高原反应中最致命的疾病,即使在医疗条件发达的上海,重症的脑水肿的死亡率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对于脑水肿来说,重要的是及早发现脑水肿并且避免水肿的加重,因为水肿本身并不会对大脑有什么伤害或者影响智力,问题是颅腔的空间是有限的,露骨对于水肿大脑的压迫才是真正灾难性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人的脑水肿要症状轻一些,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开始萎缩,颅腔有更多的空间;而年轻人的大脑体积本来就正值生命中的最大值。颅骨对大脑的压迫会引起许多症状,一旦压迫视神经便会引起失明;压迫额叶引起记忆和性格的改变(隐性症状出现常识性判断失误,这个在登山中非常致命甚至会使得整队人丧生);压迫大脑的其他区域会引起听力读写言语等功能性障碍;而最致命的是压迫延髓,由于生命的心跳呼吸等低级反射的中枢都在延髓,一旦发生枕骨大孔疝几乎就是必死了,由于排便反射也在这个区域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减缓这个过程,将脑水肿停止在早期。那么如何去做呢?野外,最能做到的就是降低身体的代谢,特别是脑的代谢。在高原地区多有冰雪,使用头巾或者帽子包入冰雪,制成简易冰帽,降低脑部的温度亦如冬眠,则脑细胞的代谢会降低,水肿的速度也会降低。二是小心搬运病人,变动时注意同时抬头抬脚切忌拖动。如果条件允许,重症脑水肿应请求直升机援助。三是药物使用。脑水肿的脱水药物的选择一般选择甘露醇,急性中可使用静脉推注甘露醇,但是此项技术需要一定专业要求,对普通人有一定难度(主要是找静脉的难度)。另一种是使用糖皮质激素皮下注射,对普通人来说简单易行,问题是如何弄到糖皮质激素注射针剂(处方药,且开方需要明确指征。在回帖中提到的营养问题是高原反应相关问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由于高原地带能量消耗大,此外氧气的缺乏又导致能量的利用不充分(糖原没有氧化燃烧而是无氧酵解)。直接就导致两个问题,一方面体内的乳酸堆积加重疲劳,另一方面机体的能量储备的耗竭(肝糖原)。肝糖原耗竭后,则机体会进行脂肪动员代偿性的补充机体能量。但是大量的脂肪动员,因为脂肪氧化不完全,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酮体,它过分聚积使血液中酸度偏高碱度偏低(类似于糖尿病人的症状)。这样本来乳酸堆积和酮体聚集会和前面提到的呼吸性碱中毒联合,造成复杂的电解质紊乱从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直接导致生命的危险,估计夏子除了低温冻伤外,这也是可能死因之一。重要的是补充能量,特别是能够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类的食品,比如巧克力甚至是热的红糖水或者是奶茶都是不错的选择。从而避免进一步的脂肪动员对身体造成的可能伤害。而藏族人民吃如此多的牛羊肉和糌粑都是有道理的,可以充分的补充身体的能量丢失,而此类饮食在平原地区便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是否会对氧气、激素等治疗方法出现依赖至于依赖性,你可能有些误解。我们可以先看看成瘾(即依赖)的行程机制,我们以毒品为例:60年代,我国药理学家张昌绍等首先发现,将微量吗啡注入家兔的第三脑垂及导水管周围的灰质内,可消除疼痛反应。若先注射微量吗啡对抗剂烯丙吗啡,则可对抗吗啡的镇痛作用。由此他们推测脑内存在着吗啡受体,即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装内的大分子蛋白质。
由于海洛因能使人产生欣快感,但这种欣快感又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于是,为了持续不断地追求这种快感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吸毒。
而且,由于人体内原有的平衡机制已被打乱,一旦停用毒品,就会在8-14小时后出现焦虑、恐慌、畏惧和再吸毒品的渴望;36-38小时后各种症状就会达到高潮,犹如万蚁啮骨、万针刺心、万嘴吮血、万虫断筋、万刃裂肤,难以忍受,痛不欲生,于是便导致再吸毒品渴望;36-38小时后各种症状就会达到高潮导致精神与行为失控,个别的还会自残自杀。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吸毒者自然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寻找毒品,有的吸毒者所以会说出"只要再让我吸一口,马上枪毙也无所谓"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因为毒品所具有的耐受性,渐渐地,原先吸入的量已不能获得所谓"飘飘然的快感",自然就要加大剂量,从而从烫吸发展到静脉注射,因为静脉注射可以立即获得快感;于是也就出现了毒瘾发作时,为了尽快注射,什么阴沟水、洗脚水,只要能渗入白粉,全然不顾;什么坐在出租车上、飞机上,也照样注射。一个吸毒者曾坦言,毒瘾发作时,如果我身上只有500元钱,哪怕花400元的车费,用剩余的100元买白粉吸了然后再走回来也在所不惜。
近年来,外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类酗酒、吸烟、吸毒所以会上瘾,是与大脑中的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有关。有关研究表明:多巴胺就像血清一样,是一种神经传递素,将神经元的信息从大脑中的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血清素与情绪的悲伤和低沉有关,而多马胺则与兴奋和欢快有密切联系。有时一个拥抱、一个接吻、一句赞扬的话甚至赢了一副扑克牌都会引起多巴胺的升高,那种强烈的兴奋情绪就像毒品的作用一样。|*心瘾产生的理论基础,不过多巴胺也是老年痴呆症治疗的最有效药物之一*|研究人员甚至相信,多巴胺不仅是传递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而且是导致上瘾的"罪魁祸首"。|*这里存在作者不了解机制而引起的误读,容易给读者错误的影响——认为多巴胺是有害健康。其实,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人是不能缺乏。这样就是网上人云亦云的原因,其实转载的人根本不懂文章的实质,不懂得分析性批判性的引用文章。*| 红字部分表明了成瘾的机制的关键步骤,我们逐一来看1.消除疼痛反应——一般成瘾性的物质,都可以达到缓解不适症状的目的。这点上,氧气和糖皮质激素都具有这个特点。2.一旦停用人体内原有的平衡机制已被打乱,造成不适。——这就是所谓戒断症状的原因。对于,在高原使用氧气和糖皮质激素,过快的撤药可能会造成不适,但是身体在高原适应的过程,这种不适也在不断减退(同样前文中也提到超过5500的高度将不能适应,这还会继续有不适感受,这就解释了登山队员的感受)。另一方面,吸入氧气会降低高原反应对于身体的刺激作用,所以可能这个适应期会被延长(但是这个缺乏数据证明)。所以在这一点上氧气和糖皮质激素基本可以排除成瘾的可能性(不过这也间接解释了醉氧发生的原因——在高原达到的平衡在回到平原地带有被打破,从而造成不适。)3.毒品所具有的耐受性——由于药物的作用与药品的血药浓度和受体的数目有关。而个体的基因背景决定了药物的吸收和药物的体内分部,所以基本上来说同样的使用计量在成瘾早期或晚期血药浓度其实是恒定的。但是长时间的暴露在高血药浓度下,机体从自我保护的角度会下调受体的数目,从而降低药物的作用,换言之同样计量的药物带来欣快感或者缓解症状的能力下降。所以病人会自己加大用药计量,可是增大用药计量除了可以带来与之前同样感受,同时会增大血药浓度,这样可能带来副作用也大大提高,这也就是吸毒过量或者镇痛药过量使用的机制。此外,成瘾的快慢也是与这个有关,如果这种药物受体的下调速率慢则耐受的症状会越慢出现,反之越快(这个与带来多少欣快感可能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苯丙胺类的毒品就不吗啡和海洛因的成瘾性的更强。)避免药物成瘾并不在于使用或者不使用药物,而是避免在受体下调后继续使用药物,这才是成瘾的真正原因之一。比如止痛药的使用,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一周就是这个原因。而且这种受体下调是可逆的,在停用该种药物后,或长或短的时间受体又会上调,而成瘾性的受体的恢复可能比较慢。在这一点上,氧气是肯定不会有受体的问题,因为作为小分子可以直接渗透进入细胞,所以就不存在受体dependent的成瘾问题,或许可能存在下游信号通路抵抗的效用下降,不过这个因素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糖皮质激素来说,已知的研究表明,他的受体表达比较稳定,至少在两至三周内,不会明显的下调受体,从而引起成瘾。所以在这点上可以排除氧气和糖皮质激素成瘾的问题,也是他们与成瘾性药物的主要区别。4.与大脑中的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有关有人可能会反驳我,可能还是会存在成瘾的问题,他见过有人不停的吸氧不能对于氧气的依赖。这个其实是心瘾的问题,从机制上是来说与多巴胺的反应性相关。这有回到前面药物耐受性的问题,只不过主题从外源性的毒品换成了内源性的多巴胺吧(除了多巴胺外,脑内的内啡肽和强啡肽也可能参与了这个过程)。如果这样就怪罪氧气和糖皮质激素就太无辜了,毕竟如表扬、赌博、SM甚至洗手都会引起心瘾性的行为成瘾。重要的是心理上开导,从机制上了解问题的实质与机制,这就是培训过的登山队员就没有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也是这个帖子的意义所在。最后的结论便是:吸氧和使用糖皮质激素(甚至按照规定使用止痛药)本身并不会引起成瘾,如果有成瘾性的行为可能是心瘾,重要的是心理开导并认识问题的实质和相关机制。p.s.其实,其他药物的成瘾性问题,也可以用这种逻辑进行推理论证。aigziwrote:我高反很严重,严重到自己认为自己要把命丢在山上的地步。但记忆是很残酷的东西,我现在只能回忆一点点碎片。问:因为那一次的高反太厉害了,导致我至今再也不敢上高山了。能不能以你的医学知识针对我的情况帮我分析一下?多谢!zhujie1225:有的人容易出现高原反应是因为个人的颈动脉窦化学和压力感受器的阈值决定的,简单说先天决定了。但并不是说从此不能上高海拔了。设计良好的行程适应会改变很多。....而脑水肿的特点,而且来势可能和快,是意识模糊、喷射样呕吐、视乳头水肿(眼睛发胀)。上班后,进一步介绍如何急性处理。zhujie1225:一位没有临床经验的登山者在缺氧、寒冷、狂风的高海拔山区,根据书上看到的临床上常见脑水肿症状,来判断周围的登山者有没有高海拔脑水肿并不现实。其实有更简单的诊断方法:近期有海拔爬升,且有下列二者之一的情况:o具AMS症状,同时,步态不稳or意识改变,oro步态不稳tandemgait+意识变化,不管有无AMS症状。检测运动失调的简易方法。为了测试是否运动失调,以一足跟紧贴另一脚尖,一下一下“丈量”地上的直线(交警检查是否酒后驾驶亦用此法,呵呵);另一方法是卧在地上用脚跟沿另一小腿滑动,正常情况下,动作应该很顺畅。严重的话,患者连系鞋带等小动作甚至拿水杯都有困难。假如出现运动失调,便应假定患上高山脑水肿。AMS中文就是急性高山症AMS是由一组主观症状构成的诊断名称,诊断标准:近期有海拔爬升,必须有「头痛」加上下列症状至少其中之一:o肠胃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o疲惫衰弱o头晕头昏o入睡困难高山病的发生率与下列因素有关:1.海拔高度增加。2.上升速度太快。3.负重劳累、寒冷。4.个人遗传素质。但只要高度够高,上升速度太快,没有人能幸免。在山下的体力好坏,与是否容易患高山病无关。有道理,高原反应的症状的确与颈动脉窦化学和压力感受器有一定的相关性。该感受器是身体的警告系统,预防身体的异常情况发生。在高原适应过程中,该感受器的阈值应该也在不断调高。而个人的阈值有差异性。该感受器的启动直接引起迷走神经的兴奋。而迷走神经能使气管、支气管的平滑肌痉挛,并使支气管黏膜分泌物增多,堵塞支气管,造成缺氧及哮喘发作。|*造成呼吸困难的原因之一*|迷走神经兴奋还可使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收缩,造成供血不足,而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轻度的可能引起胸闷或者心前区不适*|同时使血液流动减慢,使脑血管形成血栓。|*轻度引起眩晕,或者记忆力减退*|迷走神经会使胃的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胆囊收缩,胆汁、胰液分泌增加,使肠绞痛,胃溃疡、胆胰疾患容易发作。|*轻度引起呕吐或者胃炎或溃疡发作*|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也是引起咳嗽反射的主要原因。|*加重呼吸困难的症状*|此外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可能会加重胰岛素的分泌,会进一步引起低血糖,而加重高原反应引起的能量和营养问题。的确与高原反应有一定的一致性。至于“低原反应”或者是“醉氧”是客观存在的。我从珠峰下来,次日抵达加德满都,同样有这样的感受。从现在的得到的资料看,大概是这样的,另附实例一个。世居高原者或移居高原者,由高原下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疲乏无力、困倦、嗜睡、食欲亢进、体重增加、下肢浮肿等,在医学上称之为“低原反应”“低原综合症”或“脱适应”。原有高原病者,在到达平原地区的3-4个月之内可使症状和体征部分或全部消失,但在四个月之后,部分病人已经消失的症状和体征又重新出现,体力也不如以前;高原高血压者的血压在降至正常范围后,又有上升或时高时低。其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如何克服这种“脱适应”?请注意以下各项要点:(1)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2)根据现有条件、身体状况和个人的爱好,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进行满长跑、游泳、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可避免因多食、嗜睡、少动而引起的体重过度增加。(3)饮食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避免高盐、高脂肪饮食。对原有慢性高原性心脏病者或有浮肿者应限制盐的摄入。高原世居居民到平原后更要注意节制饮食,尽量少饮啤酒,以免因脂肪在体内过分堆积而引起肥胖。(4)在初到平原地区时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5)若在炎热的夏季进入平原,要特别注意防止中暑。还在继续讨论中……||楼主,探讨的够详尽呀!高原反应,是人的生理体现,一般人无法避免.我在高山攀登的心得是:多喝水,小动作,慢节凑,还有心理上完全放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土不服吃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