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与其跟傻子一样贱活着、不如快乐德梦见死去的人还活着,有木…

var sogou_ad_id=731545;
var sogou_ad_height=90;
var sogou_ad_width=980;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高清书籍〉人活着究竟为什么-尼采.pdf 26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高清书籍〉人活着究竟为什么-尼采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熟悉尼采 ,起源于他那句石破天惊的话 : “上
帝死了 !”一个敢于向上帝发起挑战的人 ,我以为
至少可以称之为勇者。事实上 ,尼采充满悲情色彩
的一生恰恰是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他是一个
特立独行的勇者。
说尼采特立独行 ,是因为他生于宗教家庭中 ,
日后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反基督教人士 ;在女人堆里
长大 ,日后却成为坚决的反女性主义者 ;受叔本华
哲学思想影响 ,最后又抛弃叔本华哲学思想 , “自
立门户”。他按 自己的意愿 ,特立独行地活跃在历
史的舞台上 ,在哲学的世界里一路高歌。
正因为尼采的特立独行 ,所以 ,尼采也成为了
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由于观点
和立场不同 ,人们对他的作品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不仅如此 ,由于尼采在作品中采用了独特、强劲、
充满隐喻和矛盾 ,甚至是疯癫似的独白形式 ,因而
经常遭遇误解。
那么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尼采以及他的思
首先从正面来说 ,尼采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哲学
家。他将哲学的深邃、诗歌的浪漫、音乐的感动、
心理学的精细和语言学的广博融为一体 ,自成一
家。对20世纪的哲学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欧
陆哲学 ,虽然以分析哲学为主的英美国家要到20世
纪后半期才开始注重他的作品。尼采最重要的贡献
之一在于他企图揭发社会的既有价值观的本质 ,尼
采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形塑人类行为上扮演
的角色这一点 ,也大为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家 ,如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奥地利心理学家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说中重视心理力量的部分也
是受到尼采权力意志说的影响。
尼采不仅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 ,他的影
响所及还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 ,尼
采所提出的
“上帝已死”成了存在主义的中心论
点 :若没有上帝 ,那么就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
律。以及若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 ,那人类应该
如何 自处的问题。
其次 ,从反面来看 ,尼采的有些思想是需要我
们谨慎对待的。比如尼采浓厚的贵族情结和对个人
意志的过分强调 ,导致其过于激进的理论倾向 ,主
要表现有反民主倾向。
无疑 ,尼采的
“超人哲学”作为一种英雄主义
学说 ,有其颇为可取的一面。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
英雄 ,因为在知识、智慧和胆略起决定作用的特殊
时代下 ,一个英雄或杰出人物往往胜过千军万马。
但是 ,尼采的
“超人哲学”所反映的英雄主义又是
极端的、褊狭的。尼采认为普通人都是粗制滥造的
产品 ,主张由
“高等人”统治世界。试想 ,假如真
像尼采所主张的那样向庶民开战 ,天下必定大乱 ,
英雄也就难以成为英雄了。尼采说 : “人应该生活
在山顶。”假如
“超人”或
“高等人”是人类之山
的山峰 ,而山峰要摒弃它赖以高耸入云的山体 ,这
不是很可笑吗 ?
“超人哲学”导致了尼采对贵族政治的极力推
崇 ,这就决定了尼采的反民主倾向。尼采主张
“高等人”统治世界 ,希望建立
“一个以最严酷
的自我训练为基础的庞大的新贵族社会 ,在那里 ,
有哲学思想的强权人物和有艺术才能的专制君主的
意志 ,要给千秋万代打下印记”。这样的主张显然
是与历史大潮悖逆的。
此外 ,尼采一直被众人无法接受的另一原因 ,
是他对女性的鄙夷态度。
这最典型地体现在他对女人的态度上。他
说 : “男人通过训练来战斗 ,女人应当训练来供战
士娱乐。其余一概愚蠢。”他在
《查拉图斯特拉如
是说》里借老妪之 口说 : “你去女人那里吗 ?别忘
了你的鞭子 !”他把女人当作劣者和弱者来鄙视
的 ,这样的观点显然有违人权平等。
当然 ,对待尼采 ,我们需要的不是辩论他的对
与错 ,得与失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去理解 ,去探
索 ,去研究他的言行 ,他的智慧。
抱着这样的主旨 ,我们撷取尼采智慧的灵光 ,
将其一生中的闪光点整理成文 ,集文成书。我们近
“莽撞”的行为绝无冒犯先人之意 ,更无亵渎之
心。实以秉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帮助读者更轻松
地去了解其思想的宗 旨行事。
全书分为五卷 :卷一 ,洞悉人性的真相 ;卷
二 ,明了道德的谱系 ;卷三 :明晰是非善恶 ;卷
四 :做一个超越 自我的人 ;卷五 ,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德天下——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德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德,双人旁,二人为仁,双人有德。道是自然界的一切万物,德是我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应遵循的本心行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人为什么应该善良、应该当好人做好事?人为什么应该有德?  德是个社会性概念,它有别于法律。它是用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它用是非、好坏、善恶等概念作出判断。人有德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而协调处理的前提是要作出是是是非、是好是坏、是善是恶的判断。  人有德,首先是人自身利益的觉醒。在一个社会中,行善总比作恶好,好人总是比坏人更令人尊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说话办事理应遵循当下的道德规范。人正是通过在社会中的道德体验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并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以便于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人有德,其次是基于传统和法律。毋庸置疑,人的行为,一直受着传统和法律的支配,而且这些传统和法律激励着人们要做个有德之人,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会遭受传统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一正一反、一扬一抑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认识,又反作用于传统和法律。  人有德,其实是人的共同需要。我们都希望生活和谐、家庭和睦、日子和美、朋友和善,我们都向往自由、幸福、美满,我们乐于享受友情、亲情、爱情。而这些,都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基础之上,彼此之间失去了信任、忠诚、仁爱,我们就会生活于恐惧、孤独之中,面临被欺骗、被残害的危险。  所以说,大家都做个有德之人,就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提振我们的生活信心。自己开心,他人快乐,何乐而不为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唯有我们行为的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那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德呢?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道德中把“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作为“治天下”的策略和为人的准则,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这八个字,大家耳熟能详,但又博大精深,其本真意义、全部内涵未可全知,而且随着历史的进步其意义又不断发生着延伸和扬弃,笔者就是想抛砖引玉,将这八个字分章说论,说清说不清先说着,论述深不深先论着,先把内心涵养起来,并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我们每做一件善事,道德水准就会得到一次升华。“勿以小善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的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德之人。
  “夫孝,德之本也”。孝字,老字头,子字底,你把老人当小孩看,就像老人当年疼你爱你一样,时刻想着老人饿了吗,想吃什么了,冻着了吗,是不是该加衣了,你就做到最基本的孝了。但就这最基本的“孝”,很多人也没有做到,何谈更高层面的“孝”: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时下,一些人喂养宠物比赡养父母上心,关心宠物冷暖比关心父母疾苦上心。君不见,大街上常有子女对长辈大声吼骂,却对怀抱之物温润有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仅是你能赡养父母,你们家的马、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  儿女有钱了给父母买车、买房很容易做到,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孝敬父母什么最难,“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据报载,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便生硬的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间好好呆著,别到处乱跑。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个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子脸色很臭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晚上12点,老母亲从七楼跳下自杀了。  我们对周围的人很容易做到和颜悦色,对领导甚至点头哈腰,但往往会对跟自己最亲的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动粗无礼、怠慢逾矩。因为我们总以为,不管我们如何折腾,他们也不会离我们而去,“打断骨头连着筋”呢,怕什么!只听说有子女离家出走的,哪听说过父母离家出走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以为再怎么样他们也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不像同事、朋友,关系没有那么牢靠。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功利心在作祟,善于经营关系,而懒汉于经营家庭,对利我的人很在意,而对长辈却失去了应有的敬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传统文化里真正意义上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许你感到父母的工作不够体面,但你有没有想到这正是你赖以生活、成长的基础?也许你感到父母的能力不够强大,但你有没有想到的你的担当在哪里?也许你感到你跟父母意见难于统一,但你有没有想到你的站立点也会出现问题?  所以,“色悦”难在何处?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在处理某件事情时,如果你流露出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七情六欲,人之常情。你有不开心的时候,就要想到父母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刻。感情是互动的,关心是相互的。于是,“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准。  “色悦”,就是要经常对父母微笑,对他们保持一种敬重的态度,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每天认认真真看着母亲的眼睛,跟母亲多交谈几分钟,多一个拥抱,多一份亲昵,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她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好脸色不用花钱去买,不用向谁去借,也不用交学费去学,更不需要什么力气。举手之劳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还是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十跪父母恩》吧,知恩才会懂得报恩,才会督促我们不忘时常想一想:我今天对父母“色悦”了?多一次色悦,父母就多一份幸福,多一份康乐!  十跪父母恩:  一跪:十月怀胎娘遭难,一朝落地娘心宽;赤身无有一根线,问爹问娘要吃穿;夜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  二跪:倘若有病请医看,情愿替孩把病担;东拜菩萨西拜仙,焚香抽签求仙丹;孩儿病情得好转,父母方才展笑颜。  三跪:学走恐怕跌石坎,常防火与水边边;时时刻刻心操碎,行走步步用手牵;会说会走三岁满,学人说话父母欢。  四跪:八岁九岁送学堂,望儿发奋赛圣贤;衣袜鞋帽都办全,冬穿棉来夏穿单;先生打儿娘心酸,拂袖掩面泪擦干。  五跪:父母真情比海深,为孩花钱不心疼;早起晚睡赚钞票,自己不舍花分文;莫让孩儿差别人,恨把黄土变金银。  六跪:儿女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孩身边;常思常念常许愿,望孩在外多平安;倘若音信全不见,东奔西跑夜不眠。  七跪:养儿养女一样看,十七八岁结姻缘;烧香问神求灵签,力出尽来汗流干;花钱多少难算尽,为了儿女把账欠。  八跪:成家立业儿女安,父母操心仍不断;千辛万苦都受遍,父母恩情有千万;如若生儿娘不管,儿女焉能有今天。  九跪:父母心系儿女身,操心操到病满身;满头青丝变白发,脸起皱纹肢变形;儿女回家笑常在,嘘寒问暖忙炒菜。  十跪:父母年老得病患,谁请医来药谁煎;二老能活几多年,儿女团圆有几天;父母百年闭了眼,几多儿女在身边。
  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但现实中让我们看到的一些现象并不“自然”。  一次外地出差,正赶上同学老赵的母亲去世。老赵的父亲去世得早,母亲节衣缩食才把五个儿女拉扯大。母亲离开了人世,作为长子的他负责操办母亲的丧事。“母亲生前曾经表示过,自己的葬礼不要铺张浪费,简简单单就可以了。但是有些亲戚和几个弟弟、妹妹认为,母亲为我们操劳一辈子,葬礼不能办得马马虎虎,不然无法和亲朋交代。”为此,老赵决定为母亲办个风光的葬礼。  他在村口的空地上花了一万多元请人搭了一个巨大的灵棚,又花钱请来风水先生帮忙办理丧事。按照当地风俗,要停灵9天。其间,子女们要守灵,其他的亲朋好友要陆续前来祭奠。每天三顿要设流水席请亲友和干活人的吃饭,还要请人唱戏、请锣鼓班子吹打、请“法师”做道场……  灵堂的里里外外都摆满了花圈和纸扎,便宜的一个300元,贵的一个近千元。粗略算了算,仅这些纸糊的物品一共就要两万多元。而所有的这些在逝者下葬后都会付之一炬。  这些纸糊的物品,就是纸扎,纸冥器。旧时迷信,以为人死后进入冥国,随葬器物可以供死者在阴间使用,于是有了冥器。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纸冥器逐渐流行。人们用竹篾、芦苇、高粱秸扎成各种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纸,饰以剪纸,为死者焚烧。随着社会文明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这种迷信色彩的陋习本该摒弃,但是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这些东西不但没有被摈弃,反而花样翻新、“与时俱进”。小时候看到的纸人、纸马、纸彩电、纸家具,如今都“过时”了。今天看到的让我开了眼界,祭祀时有“豪宅”“豪车”,还有“iPhone”“iPad”。朋友给我讲,这些还不算什么,一些“孝顺”的儿孙,会为老爷子扎制纸“二奶”,为生前爱打麻将牌的老太太扎制纸麻将桌子,为避免三缺一的“棘手”事情发生,一些儿子还在老人的纸麻将桌前,扎制齐牌友。  老赵讲,不算墓地和棺木,他为母亲的葬礼大约花费了17万元。不仅把母亲一辈子积攒下的钱全部花光,子女们每个人还又掏了一万多元。据了解,在当地这种规模的葬礼也就是中上等的水平,还算不上豪华。  在儿时记忆中,过去办丧事,最多请个喇叭队,吃点便饭,淳朴的乡邻互相帮忙,丧事隆重而简朴。现在不同了,有歌舞表演队、戏剧表演队、声乐队、运输队、花圈队、纸活队等等应有尽有。在农村往往是一家死人,全村举丧,丧葬事宜的办理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由村干部全程参与丧事活动的整个过程,操办一次丧事前前后后最少也得七天,有的甚至十几天。办一次丧事的花费少说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有许多农民观念陈旧,认为埋葬长者不能吝啬,只有办得体面,才能尽到孝心,所以宰猪杀羊,从中午闹到日落,抬大棺、放长鞭、花圈纸扎排成行、披麻戴孝烧纸钱、浩浩荡荡抬棺出葬。闹腾得越红火,越觉得尽了儿女的孝心。一家如此,家家效仿。因此出现了“薄养厚葬”的陋习。追求‘豪华’和‘体面’,不仅为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与资源的双重浪费。  “好面子,怕被人说不孝”,这是人们厚葬厚祭的从众心理;“生前没好好孝顺,希望老人在天国风风光光”,这是人们厚葬厚祭的补偿心理。“厚葬厚祭”之风,在某种程度上,也缘于人们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解,认为只有“厚葬厚祭”才能体现孝心。  只有“厚葬厚祭”才能体现孝心吗?非也。对于孝道,孔子早就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老人生前、死后都可以体现孝心,而非只有“厚葬厚祭”才能体现孝心。在当今精神和物质都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倡导“薄”葬,这同样是对逝者的尊重。已故国家领导人******、******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倡导并率先垂范实行现代文明的丧葬方式,将自己的骨灰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随着文明风气的兴盛,树葬、草葬、花葬等绿色殡葬方式也相继推出,所以,在老人在世的时候,作为晚辈的子女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勤孝敬、厚赡养,让他们走得平静、走得安详,这比死后耗费大笔资财办丧事要有意义得多。“厚葬”不如“厚养”。  什么是厚养?现在在农村有一种普遍现象,房子越豪华的家庭里面住民越少,大多是老人独守空房。子女都强调工作忙,忙于挣钱、忙于应酬,对待老人就是反正房子给你盖得好好的,给外人一看,“我多孝顺”。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孝,也不是真正的厚养。厚养,是指长辈健在的时候要多多的孝顺,给他们好的生活使他们安度晚年,让老人在晚年吃好穿好,有病很好地治疗,使其居安食美,心畅神爽,颐养天年。特别是在父母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时,更应善待他们,充分满足其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需要,象当初父母珍爱自己那样去厚爱他们,赡养他们,使其安度幸福的晚年,走完人生之途。这是中华优良传统关于子女如何对待父母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和态度。  清唐甄《潜书》云:“今有厚养之士,节食,远色,导气,服药,身无疾病,可以长年。”现在生活富裕了,如何使老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厚养;如何使老人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是厚养;如何使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才是厚养。大街上、广场上、纳凉处,老人推着儿童车聊天散步的大有人在,年轻人推着耄耋老人溜弯儿的却不常见。父母有好吃的都会想着我们,我们呢?我们要向“怀橘遗亲”的陆绩、“哭竹生笋”的孟宗学习!天冷了不要忘了加衣,这是父母常给我们的嘱咐,我们呢?我们要向“扇枕温衾”的黄香、“恣蚊饱血”的吴猛致敬!父母为了子女求学可以工作不要,我们为了父母安度晚年敢于舍弃一切吗?我们要向“弃官寻母”的朱寿昌、“乳姑不怠”的崔山南拜教。“孝”字怎么写,老字头,加一个儿子的“子”。你把老子当成儿子看,你就做到了孝。自己的子女含在嘴里怕烫了,拿在手上怕化了,夏天怕热着,冬天怕冻着。谁把这个心用在老人身上,谁就是个大孝子。  孝是德之本,顺是心之敬。我们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孝老爱亲是我们做子女的本分。弘扬传统,秉持厚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孝是传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现在怎么对待老人,将来子女也会怎么对待我们。  节是做人的根本,俭是立世之气节。长辈们一生坚守勤俭,我们理应坚持节俭办丧,厉行新风,不要毁了父母一辈子坚守的节俭之风,更不要让老人有后顾之忧,要让老人轻松去极乐世界享受天伦之乐。
  男的为讨女的开心,从家里偷偷拿出居民户口簿,与女方到民政局办理了结婚手续。这个例子反过来也经常有。这是电视剧里经常有的“狗血”剧情。子女这样做对吗?是孝吗?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是幸福的婚姻吗?日后双方会生活会快乐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就是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父母逼迫自己做了不情愿的事,自己就反其道而行之,也逼迫父母做不情愿的事,这是违逆。  什么是孝?孝的核心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真正的孝是父慈子孝。  作为长辈,应该摒弃老旧的封建观念。“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在封建社会,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生存准则,这样的准则在一些长辈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这个被普遍信奉的准则里,“君”、“父”,对臣子、对子女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不存在什么“同事情谊”、“父子情谊”。父亲不满意,就可以打孩子,也不需要孩子犯错,什么理由也不需要,只要我是你的父亲就可以,甚至是名义上的父亲也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现在打骂孩子的少了,因为他太“形式”,容易激怒周围人的反感。但一些家长并没有从精神层面接受社会的改变。觉得自己既然生了你、养了你,我就是你的“天”,出于文明,我可以不打你、不骂你,但我仍可以决定你的一切,你选择什么样的路、交往什么的样人,必然我说了算,不然就侵害了我的家庭权威。  诚然,这种封建社会的几千年的人生观,不是几年、十几年就可以改变过来的。但这都不是根本理由,作为长辈,要自觉转变角色,主动更新观念,与时代接轨,与文明同步。遇事多以平等的姿度、平和的心态、平稳的语态与子女交流,以势压人不如以理服人,以气凌人不如以情感人。  同时,“报恩”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儿女确实应该感谢父母的抚养,但报答父母的抚养,不意味着父母就可以决定子女的一生。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由父母任意处置。当下,有的父母打着关心的旗号偷看孩子的短信、邮箱,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孩子与成人一样,彼此人格是平等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在别人身上可以,放在自己身上就忘了这条古训。孩子也有隐私权,父母侵犯孩子的隐私也是违法的。不能动辄以“不孝”去评价子女,这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因为在孩子的世界观里“孝”是很重要的道德标准,骂孩子“不孝”就是骂孩子不道德,反而会激起他的逆反心理。  作为子女,应该报恩于父母。父母悉心抚养我们,甚至用一生来爱我们,并对我们报以极大的期望。作为子女,如果让父母伤心、失望,显然是大逆不道的。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作为子女,孝顺老人也应该是无条件的。现实社会中,有的看到老人已经无利可图,就开始嫌弃老人,有的看到老人有房有存款,就假以关爱,这些都应该令人唾弃。只有发自真心的孝,才是真孝。子女结婚时,哪个住的不是新房,为了让子女住上新房,父母可以倾其所有。在时下农村,“新三大件”有房、有车、有存款已经逼得父母喘不过气来,作为子女能感同身受吗?但当父母老时,却只能住在阴暗潮湿的小房子里,作为子女,你想过吗,假如有一天我们老了,该怎么办?  作为晚辈,遇事要多一点换位思考。两辈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而且这两个时代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处事方式上,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我们不能苛求父母用我们的方式来处理和看待一切事情。但要始终记住一条: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无价的,不求回报的。只不过有时他们爱的方式我们接受不了,他们有时给予我们的爱太多我们承受不了。要试着走进父辈的心里,感受到他们哪个年代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他们哪个年代的思想境界,感受到他们哪个年代的价值追求,做到这些,也许他们做的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我们就释然了,他们一些看似无理的要求,我们也能有效地与他们沟通了。  请记住,请时刻记住,父母是用来孝顺的,是用来赡养疼爱的,就像他们时刻疼爱我们一样。我们可以向他们撒娇,但不可以拿他们出气;我们可以向他们请教,但不可以笑他们无知;我们可以嫌他们爱管嫌事,但不可以说他们“没事闲的”。对长辈们讲话,要像春风般温暖,绝对不能像秋风般凌厉。  
  “悌”,竖心旁,加一个兄弟的“弟”。彼此心中有兄弟就做到了“悌”。其实,悌道不应仅局限于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更应延伸到姐妹、朋友。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做到对长辈孝,对同辈悌,我们就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但现实生活中,兄弟反目、姐妹成仇的报道比比皆是,天天见诸报端,实在为人不嗤。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做哥哥的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就是悌道。说起悌,不得不说说“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东汉时人,他有六个兄弟,数他最小,据说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有一天,父亲请他们兄弟几个吃梨,哥哥们都一下子拥到了桌子边,只有孔融静静地在一旁等着。父亲让孔融先挑,孔融走到筐边,拿了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你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大的应该给哥哥们吃,我最小,当然吃小的。”父亲连连点头称赞。长大后,孔融仍然保持着谦让的高尚品德,成了深爱百姓爱戴的好官。  好故事不管年代多远,它始终都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悌”字单从字面理解,就能看出古人造字之用心:悌,从心,弟声,弟弟有心,敬爱哥哥,尊重兄长,兄弟、姐妹之间才能友爱。说得多好、多深刻啊,而且也不乏感人肺腑的生动例子。  宋朝的郑德圭、郑德璋兄弟两人,天性都非常的友爱孝顺,两人一齐读书,晚上也同睡在一块儿。而德璋的个性刚正不阿,做人不够圆融,得罪了仇家;仇家就设计陷害德璋,因而被官府判了死罪,马上官兵就要来家里拘捕德璋了。德圭知道弟弟是被人陷害的,感到十分的悲伤,就假装对弟弟说:“他们本来是要陷害我的,跟你无关啊!我只要前往官府自首,那么真相就会大白了;如果你去官府投案,那就死定了啊!”德圭说完了,就前往官府去自首,德璋就追赶著哥哥,兄弟两人在路上相持不下,顿足抱头大哭,都抢著要先去官府受死。德圭就默默的设计,阻止拖延弟弟前往官府受刑,自己就趁着黑夜先去了官府。德璋第二天发现哥哥不见了,就再追哥哥,一直追到了广陵。这时候,德圭已经死在监狱里面了。德璋见到哥哥的尸首,伤心痛哭得昏死过去。德璋把哥哥的尸体火化之后,就背着哥哥的灵骨,返家安葬,并且守在哥哥的墓旁好几年。每次德璋哭的很伤心的时候,乌鸦和许多鸟儿都飞到德璋的身旁,听他哭泣,而且还不吃东西。德圭的孩子年纪很小,德璋抚养哥哥的孩子,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的认真。  古人的楷模行为有时真让当下一些人汗颜。  一户刘姓人家,兄弟两人本还亲近。当父亲去世,只留下母亲一人孤苦伶仃时,便在如何赡养上起了分岐。哥哥讲,因为父母一直在弟弟家住,所以现在母亲应该继续住在弟弟家,自己可以支付赡养费。弟弟说,现在只剩母亲一人,应该在两家轮流吃住。因问题相持不下,兄弟两人大打出手,气得母亲中了风。这下兄弟两人更觉得母亲是拖累了,谁也不愿往前进一步。两个儿媳妇看见两个儿子都如此,在照顾婆婆时也不尽心,不久老人就去世了。兄弟不和,真是家庭之祸。兄弟之间彼此失去了尊重和恭顺,失去了应有的道德约束和做人原则,试想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他会用真心对待朋友和同事吗?这样的人当疏之、远之、弃之。  兄弟不和,也是邻里之灾。在某农村,李氏亲兄弟因分家成了前后院的邻居。哥哥住在前院,弟弟住在后院。为了遮荫,弟弟在院墙角种上了桐树,几年后,桐树长大长高了,就超过了哥哥的房子。哥哥相信风水,坚决不干,认为这会给自己招来灾祸。两人协商不通,哥哥就带上斧头要去砍树,弟弟也不依不饶。好心的邻居前去劝架,哪知哥哥像疯了一样,挥舞斧头乱劈,将邻居砍成了重伤。虽然哥哥也因此受到惩戒,但为一棵树又何致如此?兄弟是用来相互帮扶的,怎能相互伤害?是邻三分亲,更不能因此伤及无辜,这不成了畜牧了吗?在淮阴地方有位做官的人,他有两个儿子,从小兄弟俩就不合,两人一年都见不到一次面。后来哥哥病危,就请人叫弟弟到病床前面,牵着他的手跟他说:“我十九岁就结婚了,年轻的时候,也没有得到妻子的爱,到了三十八岁,父母亲就过世了。所以我的晚年,也就没有父母之爱了,这辈子相聚在一起最久的,只有我们兄弟二人,但是我们俩一生都不合,我今天才开始感到后悔和觉悟,然而我的一生,却是快要走完了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听听这位即将死去的哥哥对他弟弟所讲的话,我们有何感触?现在还在闹矛盾的兄弟、姐妹、朋友们,你们又有何感想?  推己及人,推理于社会,“入则孝,出则悌”的道理需要时刻谨记。一个人在家里尊敬父母、爱戴兄长,到了社会上也一定要谨慎处事、有礼有节,像对待父母兄长一样对待领导和朋友。这是在小时候我们接受的最基本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岁数大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就忘了,或者被世俗的偏见改变了我们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还是请记住古人说的这句话,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优秀积淀,它是我们优良传统的接延赓续,它永远不会过时,只会越来越发出更耀眼的道德光辉和真理光芒。
  世上的恩怨多由钱起,家庭的灾难多因贪致。如何处理钱财问题,检验着一个人的悌心和孝道。“财物轻,怨何生”?把财物看轻了,相互间的怨恨从哪里产生呢?《弟子规》道出了其中玄机。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家有两兄弟。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两人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十几年过去了,卜式的羊群繁殖到了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这时弟弟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了,于是卜式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汉朝的时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有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经过世了。兄弟三人就讨论,将父母遗留下来的财产,平均分做三份,每人一份,连家中堂前种的那棵紫荆树,也决定要把它分为三份,而且明天就要动手。说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决定之后,这棵紫荆树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之后,感到非常的震惊,就跟两位弟弟说:“树木同株,听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份,所以才憔悴枯萎了啊!难道我们人却不如树吗?”田真说着说着,忍不住悲从中来,哭了起来。兄弟三人因此就决定不分割紫荆树了。这棵树一听到田真兄弟说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过来。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再也不分家了。从此兄弟财产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邻居们都称赞:“田真兄弟一家真是孝门啊!”兄弟因分财而合,因轻财而名,因为他们顺应了大道,自然感动了“自然”,连植物都钦佩服臣,更何况我们有血有肉的人乎?  明嘉靖年间,河北宝坻有个叫杨威的人。他哥哥杨成很有钱,临死拿出一千两银子,流着泪交给他,说:“我儿子现在还太小,还不懂事,弟弟你把它收下,等我儿子长大了,你分一半给他。”杨威假意答应了,等侄儿长大了,却不给了。杨成的妻子就到县令张大人那里告状,这没有证据的事,张大人也不好判决。这时,正好抓了一群盗贼在旁边。盗贼见到杨威,就叫喊着说:“这个人一向都很穷,现在突然就发财了,一定同我们一样,是抢来的。”杨威连忙说:“我的钱是我哥哥死的时候寄放在我这里的,怎么会是抢的呢?”县令笑着说:“是老天爷派这些强盗来给你哥哥作证人啊。”于是,把那笔钱全部判给了他侄儿。杨威不但什么没捞着,还落得个臭名。像这样的兄弟岂能托终!  有人说,亲兄弟明算帐,就是告诉我们兄弟之间要把话说在明处,帐记在细处,别因说不清道不明的财物问题而发生分岐,最后连兄弟都没得做了。大家都说钱财乃身外之物,但当钱财真砸到自己身上,还能那么坦然吗?兄弟朋友之间,如果真把钱财看得太重,那肯定关系不会牢靠,彼此也不会行走太远。看淡钱财和名利应该是每个人的毕生追求。  张士选是五代时候的人,从小父母就过世了。等到他长大了,长辈中只剩下叔父一个人了。叔父有七个儿子,有一天叔父就对张士选说:“你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我应当将家产一分为二,你一分,我一分,你觉得这样分公平吗?”张士选说:“叔父,我不忍心您家的七个儿子,七个人才共分一分的财产,叔父您可以把家产分做八分啊!”叔父坚持不肯这样分,张士选也坚持不肯那样分。当年张士选十七岁,就被推荐进京城参加考试,同时被推荐参加考试的有二十几位。那时有位精通相学的术士指着张士选说:“今年高中状元的,就是这位少年啊!”同辈的人听到了,都啼笑不已,并且还反驳相士的说法。相士说:“做文章这件事情,不是我所能够了解的。但是这位少年,满是积了大德的气象,这一定是他做了大善事的缘故,所以我才敢断定他今年必定高中状元啊!”果然张士选考中了状元。  钱财犹如身上的行囊包袱,只有你把它看轻了,该放下时才能放下。兄弟同属天伦,喻作手足,父母生兄弟,意在有照应,平时生财气,必定两分散,本应享天乐,终成一孤单,岂不悲哉!
  人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是人的依赖心、私心很重,生怕自己多干,生怕自己吃亏。映射到时下,有时一对老人子女越多,生活得越不幸福,养老赡养越成问题,反而只有一个子女的生活得还幸福一些。究其原因,是当下很多人忘了“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的古训,并且产生了畸形的攀比心理:你少付出我也少付出,你不管我也不管,谁也不肯主动向前多走一步。  在东北一个家庭,有兄妹四人,父亲去世得早,是母亲一人把他们拉扯大的。大儿子因为继承了祖屋,就承担了赡养老人的责任。二儿子觉得自己没享受到父母恩赐,从不给老人一份钱也心安理得。三儿子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妻子管得严,从未尽到做子女的责任。最小的妹妹感到自己是出嫁的姑娘,是泼出去的水,也很少回家侍奉母亲。大儿子家境也不好,要和媳妇常年出外打工,只剩老母只身在家,眼看母亲无人照料,其他兄妹没有一人主动伸手帮忙。母亲年事已高,看着有四个子女,却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后经居委会调解,才为他们家制定了一个轮养协议,但母亲的心肯定伤得“倍儿凉倍儿凉”的。父母毕竟把他们拉扯大也不容易,帮他们娶妻养子、盖房种地,耗去了一生的精力,到头来自己的娃却如此对待自己,怎能不难过、不伤心?一家人都要学会为对方着想,学会换位思考,特别是兄弟姐妹之间,更要有主动尽孝、相互补位的意识。一个球队强弱,重在实力,关键更在相互信任和团结协作。中国女排姑娘里约奥运会光荣夺冠,赢的赢是这个道理。一家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兄弟姐妹就好比是手足四肢一样,父母如同身躯,身躯与四肢能互相搭配,这样才是健全。这也就是常形容的骨肉是一体,手足是一体。所以自古以来,兄弟就要彼此相互友爱、相互提携,长大成人之后,更要相互的帮助。我们一生中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如果一直有个亲人在身边,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帮助你;当你不开心时,可以安慰你;当你拥有喜悦时,可以和你共同分享,那是多么快乐的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外出谋求生计和成功的越来越多,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们作为别人的朋友和兄弟又应该怎样对待他人的长辈呢?  杜环是明朝的一名官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可怜的母亲,他的儿子不知下落,她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杜环得知后,决定先赡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她儿子的下落。后来,这位母亲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并没有接走他的母亲。而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这位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这个例子不常见,但这个理常在。当朋友或兄弟的亲人、长辈因病住院,或其家庭遭遇重大变故,而本人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能回家尽孝时,我们作为朋友或兄弟,应该主动靠上去关心照顾,并给予一定的资助。友不在,己即到,这即是一种人文关怀,更是体现兄弟情谊的人间大道。就像歌曲《深深的兄弟情》中唱到的那样,“兄弟兄弟我的好兄弟,一生不变是我和你那一份情谊,有福同享有难一起承当,携手并肩何惧暴风雨,一身正气的男儿顶天立地,无惧无畏深明大义,来生还要和你做兄弟”。  晋朝的王览,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王祥,王览对这个兄长很尊敬。王祥侍奉后母非常孝顺,而后母却对王祥非常不好,经常打王祥。王览看到了,就流着眼泪抱着哥哥哭。后母刁难王祥,王览就与王祥一起去做。王祥娶妻后,后母对王祥和他的妻子更为严厉。每一次母亲惩罚大哥,王览都带着妻子过来帮忙,尽心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化解危机。  王祥的道德学问日益提升,后母起了个坏念头,因为王祥的名声越好,往后她的恶名就越昭彰。于是就在酒里下了毒,要给王祥喝,被王览发现,情急之下把毒酒夺过来自己要当场喝下去,替哥哥去死。这时后母立刻把酒打翻在地,恐怕自己亲生的儿子被毒死。见此情形,后母也很惭愧,心想,我时时想致王祥于死地,而我的儿子却用生命来保护王祥!兄弟之情终于感化了后母,当场后母和两个兄弟抱在一起痛苦流涕。可见唯有德行、唯有真诚能化解人生的灾难。后来王祥和王览都在朝廷里当官。有一位大官叫吕虔,送给王祥一把传家之宝的佩剑,告诉他,拥有这把宝剑的人子孙会非常发达和荣显。结果,王祥回去之后马上把宝剑给了弟弟。史书记载,王祥和王览的后代九世都官至公卿。  天下有不是的子女,也会有不是的父母和长辈。当父母明显偏心和偏向一方时,另一方要怀着大度的心态、忍让的姿态,求同存异,一心向和,用实际行动和爱来感化父母、教化兄弟,切不能以恶报恶、以坏对坏,那样事情只会越来越糟,感情只会越来越薄,家庭只会越来越散,生活只会越来越惨。  看看《一棵树》的故事吧,看了之后,大树就会在你心里生根发芽,直到你也变成一棵大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树。一位小男孩,天天到树下来,他爬上去摘果子吃,在树荫下睡觉。他爱大树,大树也爱和他一起玩耍。  后来,小男孩长大了,不再天天来玩耍。  一天他又来到树下,很伤心的样子。大树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说:“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要玩具,可是没钱买。”  大树说:“很遗憾,我也没钱,不过,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来卖掉,你不就有钱了?”  男孩十分激动,他摘下所有的果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然后,男孩好久都没有来。大树很伤心。  有一天,男孩终于来了,大树兴奋地邀他一起玩。  男孩说:“不行,我没有时间,我要替家里干活呢,我们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帮忙吗?”  “我没有房子,”大树说,“不过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统统砍下来,拿去搭房子。”  于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树枝,高高兴兴地运走去盖房子。看到男孩高兴大树好快乐。  从此,男孩又不来了。  大树再次陷入孤单和悲伤之中。  一年夏天,男孩回来了,大树太快乐了:“来呀!孩子,来和我玩呀。”  男孩却说:“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扬帆出海,轻松一下,你能给我一艘船吗?”  大树说:“把我的树干砍去,拿去做船吧!”于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树干,造了条船,然后驾船走了,很久都没有回来。  大树好快乐……但不是真的。  许多年过去,男孩终于回来,大树说:“对不起,孩子,我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了,我的果子没了。”  男孩说:“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苹果了。”  大树又说:“我再没有树干,让你爬上来了。”  男孩说:“我太老了,爬不动了。”  “我再也没有什么给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树流着泪说。  男孩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感到累了,什么也不想要,只要一个休息的地方。”  “好啊!老根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坐下来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来,大树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这棵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小时候,我们喜欢和爸爸妈妈玩……长大后,我们就离开他们,只在需要什么东西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到他们身边。  无论如何,父母永远都在那儿,倾其所有使你快乐。你可能认为这个男孩对树很残酷,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对待父母的方式。  人生确实如此,请朋友们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  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所以:人不在,己应到
  忠,就是心中有责任,专注于一个中心。你觉得对父母有责任,你就会主动尽孝,绝不悖逆;你觉得对妻子有责任,你就会爱护疼爱,绝不寻欢;你觉得对组织有责任,你就会忠实坦承,绝不隐瞒;你觉得对国家有责任,你就会视死如归,绝不背叛。你觉得对人民有责任,你就会一心为公,绝不懈怠;你觉得对信仰有责任,你就会坚决捍卫,绝不践踏。
  忠诚有很多种,值得人们付出忠诚的事物也有很多。但是任何一种忠诚,都必须有着合理而明确的目标,而且还要讲究科学的方式,否则这样的忠诚就会与善良的初衷相违背。缺少理智的忠诚,虽然有着良好的初衷,但是却没有人能够承受得起如此只重过程而不顾结果的忠诚。  一家报纸报道,有一位喝多了酒的老人在散步时,不小心掉进了某一化肥厂旁的水沟里。之后当一些好心的路人试图下水沟救那位老人时,老人养的一只狗纵身跳进水沟,而且朝着准备救助的人们狂吠。它瞪着一双眼睛,不让任何人接近老人。  那只狗十分雄壮和凶猛。为了不激怒这只已经急红了眼的狗,人们只好暂时放弃救助老人的行动。人们不知道这只狗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不让人们去救助它的主人。就在路人无计可施之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了。在围观的群众里面,有人提出,可能这只狗以为别人想要伤害它的主人,所以它才不想让别人接近老人。  于是围观的人群都自行散开,以免进一步激怒那只狗,同时有一些人赶快就近寻找一些救助工具,还有一些人则去打电话报警,希望警察能够驱走这只护主心切的狗。  正在这时,人们看到那只狗用尽力气将老人从水沟中拖出。因为老人的身体有些重,而且又不醒人事,所以狗拖起来很是辛苦。为了把主人“救”出水沟,那只狗一会儿紧紧咬住主人的胳膊,一会儿又用力地撕扯主人的大腿。离事发地点较近的一些人看到老人的身体已经被狗咬伤了多处。  焦急的人们想要阻止那只狗的行为,可是却差一点遭到狗的猛烈袭击。而且人们发现,周围的人越是接近老人,那只狗的行为就变得越发狂躁,老人因此面临的危险也就越大。人们只能看着老人被狗拖拉和撕扯着。过了一会儿,人们看到,那只狗居然将老人拉出了河沟。  看到奄奄一息的老人,周围有人想将他马上送到医院救治。可是这只狗仍然坚守在老人身边不让任何人救助,无论周围的人用什么东西引诱,这只狗都不肯走开。  当接到报警的警察赶到出事地点时,那只性情凶猛的狗依然“不屈不挠”地守在老人身边,而且仍旧以一副凛然不可侵犯之势与警察对峙。看到已经被狗在拖拽的过程中撕扯得血肉模糊的老人,无奈之下,警察只好先将那只“誓死保护主人不受侵犯”的狗打死。之后,随同警察一起赶来的医护人员迅速将老人抬到医院,可是老人最终还是没能得救,原因是失血过多,耽误了救治的最佳时机。  人人都说狗是最忠诚的动物,但却也是最愚蠢的动物。此为愚忠。  人也有愚忠的。  愚忠之一:明知有违原则偏而行之,不忠于组织。不管是不是对的,只要领导说的就去执行;不管合不合规,只要上级布置的就去落实,过于唯上而不唯下,凡事犯唯“命令主义”。看上去,此等人不可谓不忠,办事不可谓不漂亮,领导不可谓不欢心,但他们践踏了法律,蔑视了规则,造成的后果就是逼着好人变成坏人,劣币驱逐良币,久之就会习非为是、习以为常,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愚忠之二:明知有违初心偏而行之,不忠于内心。为了讨好领导,讨好上级,讨好同事,不惜卑躬屈膝、甜言蜜语,忘了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为了升职加薪,为了打通关系,忘了自己还是一个立着的人,把忠诚变成了献媚、搞成了媚俗、生出了铜臭,反而把本应忠于自己的内心的做人底线给扔了。  愚忠之三:明知有违民意偏而行之,不忠于人民。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一切有违民意的行为就是在跟历史作对,在跟发展为敌。为了执行上级的指示,而忽视民意、甚至置民意于脑后,逆潮流而动,都是不可取的。企业商人不调查市场,产品就不会有销路,一个组织不体恤民情,生命力就不会坚强,一个团队不善纳谏,凝聚力就会大打折扣。民意大于天,切不可违之。
  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诚的表现。  “为人谋而不忠乎?”曾子每日反省自己,“别人托付的事情,是不是忠实尽力地办到了?”作为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做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能为子女作榜样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如果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察照自己“忠诚”的程度,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谈到忠诚,岂能忘记岳飞,他是忠诚的典范——精忠。宋钦宗年间,岳飞目睹金人入侵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积极鼓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四字为训。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自此,20岁的岳飞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涯,后位至将相。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统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在宋金议和的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后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三十功名臣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至此始,岳飞精忠报国的励志故事流传至今,感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守土开疆、跃马飞扬。  战场上的忠诚是来不得半点虚分的,需要无限的忠诚,不掺任何杂质的忠诚。它是靠坚定的信仰、严格的纪律、深入的教育日积、点滴而成,非一朝一日之功。  战场,离军人最近,我们生活在平常日子中的人们,感受最多的还是生活中的忠诚,那生活中的忠诚又源自于哪里呢?  比如对一个企业来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在员工与企业共同合作、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忠诚不是企业所要求或规定出来的,而是在彼此忠诚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看,企业的忠诚更应该做在前面,企业用自己一些忠诚的具体行为来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这才是平常所讲的提高员工忠诚度的真正内涵。  来自企业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说,企业与员工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员工尊重企业,企业也要尊重员工,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企业尊重员工,时刻把员工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那么员工肯定对企业感恩戴德;否则,如果一个企业藐视员工,只是把员工当做赚钱的工具,对员工“视之如草芥,弃之如敝履”,那么员工永远不会有忠诚之心。  来自企业的信任。信任是员工与企业建立合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基础。失去了信任,员工与企业之间只能算是貌合神离,甚至根本就无法走到一起合作。这种信任不仅体现在对老员工,对新员工尤其重要,甚至试用期间的员工也要给予基本信任,这种信任与否,往往影响到员工个体和企业团队对企业的忠诚度。  来自企业的关爱。员工与企业之间,并非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而是应该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诸如企业对员工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帮助等,这些都会使员工从感动到感恩。企业从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到对家庭的帮助,以致有时候对员工错误或过失的人性化处理,这一些细微的关怀更能俘获员工的“忠诚”。  来自企业的信誉。企业的信誉对员工的影响相当重要,良好的信誉会让员工相信企业、依靠企业、献身企业。说到信誉,最起码的一点就是讲诚信,要一诺千金,要说到做到,首先要及时兑现员工的待遇,在不违规的情况下,绝对不能任意克扣员工的待遇。偶遇资金困难拖欠待遇,也要开诚布公,跟员工充分沟通,赢得员工的谅解,并说明确切的兑现时间。关于信誉,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企业在业界和社会上评价,这些都关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与否、忠诚与否。  来自企业的重用。每个员工都希望自己在企业里是个“人物”,他们总渴望自己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企业里有所作为、出人头地。大概每个员工从内心里都希望得到企业的充分认可,他们希望自己被安排到合适的部门和岗位上,以便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才智,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企业和总裁的赏识和重视。在企业里,员工得到了重用,就会萌生感恩之心,才会忠于职守,忠于企业。  来自企业的待遇。优厚的待遇是吸引员工的磁铁,也是员工安身立命的前提。这些待遇包括基本工资、奖励、提成、补助、股份、房补、车补、保险、福利等等,优厚的待遇才能使员工“既来之,则安之”,将全部精力投放到本职工作当中,心无旁骛,积极主动,发挥潜力,一心一意将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来自老总的魅力。有魅力的老总,总是能够凝聚员工,提高士气,带领员工攻城略地,克敌制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屡建功勋、成就大业。有魅力的老总,会使员工感觉有奔头、有希望,起到员工激励的作用,哪怕是面对困难也无所畏惧,因为员工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老总一定有办法带领员工战胜困难、夺取胜利!员工总会敬畏有魅力的老总,也会忠诚魅力老总所领导的企业。  来自企业的理解。士为知己者死,在企业里亦是如此,一个企业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员工,理解员工所想、所说、所做、所需,尤其要理解员工面临的苦衷、困难,并能与之充分沟通,然后协调或帮助员工解决困惑,那么员工将会把企业当做“知己”。特别注意,企业千万不能在员工“失败”时,将员工贬低得一文不值,而是要伸手拉员工一把,帮员工分析得失,找出原因,鼓励员工士气,使员工走出困境迈向成功。企业理解员工,真正懂得员工的心,员工自然会忠于企业。  忠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就有“以心换心”的说法,在现在的企业里也是如此,没有平时忠诚的养成,在关键时刻、特殊时期、危难面前,这个集体就会骤然失去凝聚力,轰然坍塌。如果企业对员工真心以诚相待,员工肯定会用忠诚之心来回报企业。对企业如此,对一个团队、一个组织是同样的道理。军队就是一个特好的例子。一部人民军队的历史,就是一部贯彻党的意志、执行党的任务、实现党的纲领的历史。每名官兵都自觉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把崇高的使命化为自己的责任,把有效的执行视为天然的职责,从而创造了奇迹。  附: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臣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对朋友要忠诚,朋友之间相互要讲义气,这永远是人们的美好追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豪迈之情,撼天动地,为了兄弟情谊,三人后来更是演绎了一出出千古流传的美好故事……  水浒英雄,纳投名状,结拜称兄弟,这一拜,忠肝义胆,生死相许,誓不分开,永不背叛,108条好汉就是108个好兄弟。水泊梁山,忠义堂上,万古传诵的,是他们对朋友的忠诚和义气!  “义气”一词在《辞源》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然而如今在不少人眼中,“义气”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畸变,狭义地成了“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义气是讲原则的,如果不辩是非,不顾后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种义气就是一种无知和盲从,是与现代文明社会极不相容的。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如果与心术不正的所谓“朋友”纠缠不清,自己就可能陷入一个不辨东西的迷魂阵里,从而害人害己。  一些人常把“好哥们讲义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哥们儿两肋插刀在所不辞”等“豪言壮语”挂在嘴上,无不表露出对哥们兄弟的仗义,对友情的忠诚。据近日《苍梧晚报》报道,为帮朋友出气,初中生赵某在别人唆使下,用螺丝钉绕着一辆迈腾汽车划了一圈。最终,他因故意毁坏财物罪,被法院判处罚金5000元。小赵的理智已被“义气”绑架,是非观念已被“哥们”感情取代,不分情由地为朋友铤而走险,视法律为无物,难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历史上,关羽是一个被极度推崇的人物,是“义气”的代名词,在民间的影响无人能比,但也要正确学习、正确效仿、正确看待,不能让义气披着“忠诚”的外衣,让自己为名所累、为“义”所绊。  关羽生前仅为蜀汉一大臣,死后被历代一路追封,从北宋末的“武安王”到元代的“武安英济王”,再到明代的“关圣帝君”,终于在清代顺治年间达到事业的巅峰时刻——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宋初,赵匡胤并不对关羽感冒,把他赶出了庙堂,随着南宋的偏安,关羽的地位大大提高,这正与《水浒》前期成书处在同一个时期,在作为“义”的代名词与《水浒》宣扬的忠义距离接近,作者不仅写出了关羽的后代关胜,还写出了关羽的精神的后代朱仝,虽然关胜是梁山第五名好汉,但关羽由于水淹七军杀死了满宠,满宠的后代随邓艾平定蜀汉时,为报杀父之仇,尽杀关羽后代,实际上关羽的血统上是没有后代的,精神后代应该是很多很多,不幸的是好人朱仝成为其中一个。  朱仝,济州郓城县人,富户出身,原为郓城县马兵都头。梁山英雄中位列第十二名,朱仝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人称“美髯公”,这是朱仝引以为豪的,也是他的精神依托,朱仝身长八尺四五(约合今天的1米84),也是面如重枣那个目若朗星啊,人人都说他长得像关羽,他也学关羽留起了虎须髯,长一尺五寸,喜欢被人称为“美髯公”,它不仅外貌学习关羽,在性格上也处处学习关羽,表现在他仗义疏财,结识江湖好汉,学得一身好武艺。关羽提倡的“义”在他这里成为生活的唯一,不自觉中成为一种负担。  朱仝由于外貌貌似关羽,朱仝就以为自己是关云长再生,以关羽提倡的“义”为生活准则,义薄云天,为朋友两肋插刀却不计得失,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工作作为实践“义”的平台,分不清哪是正确哪是错误,迷失在江湖义气中,也迷失了自我,迷失了做人职责,迷失在黑白两道分不清主次中。黑白两道是指主流社会与叛逆群体,前者以官府为主导,后者则是心怀叵测的江湖。一个“义”字是二者妥协的着力点。“义”字使黑白两道的距离无限接近。它冲淡了政府的核心价值观法律秩序。以朱仝官吏身份,只要依照法律秩序办事,他是不会走进给主流社会对抗的角色,但是,由于朱仝不自觉的把自己当作了关羽的化身,感染上了“义”字的病毒,虽然分不清关羽的“义”是兄弟之义还是江湖义气,当抢劫生辰纲之案暴露的时候,面对自己的同事和熟人,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他先是放走了晁盖,后来又放走了宋江,再后来,朱仝又冒死放走了雷横。这些,都是那个举足轻重的“义”字在所累。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本是人之常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朋友所做的违法违纪的坏事也可以姑息纵容、迁就包庇。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拥有哥们义气,因为我们需要找到感情倾诉的出口,需要有人在我们心情失落的时候安慰我们,但是哥们义气终究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真正的好哥们,不是在他违法时帮他“将错就错”,而是应该陪在他身边,帮他改邪归正,踏上正途,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友情。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应该讲法讲德,而不是讲“义气”。“义气”时下的解释应该理解为:由于个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甚至牺牲自己某些利益的狭隘思想,是一种封建社会的道德意识。但是若是真正的义气,必然是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做为朋友必与他一起挺身而出,而不是萎缩在某个角落,听凭事态发展!当朋友有困难时,无论如何也要帮朋友走出困难。义气,应该是没私心的友谊,是最纯洁最美好的东西。  朋友之间要忠诚,但决不要那种带有封建味道的“义气”。
  人言为信,说出去的话就好比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做人就是要诚实,不欺骗,言而有信,即便不能像季布一诺那样,也要做到做不到的不说,说到的尽量做到,这才是为人之根本,成事之根基。
  人人都知道诚信的重要,人人也都想做个诚实守信的人。诚者,信也,信者,诚也。信为人之言,既如此,所以说话就要特别注意,特别是涉及做出承诺时。  秦始皇嬴政的父亲叫嬴异人,年轻的时候在赵国充当人质。当时,赵国有个叫吕不韦的富商,他想利用嬴异人提高自己的地位。为了巴结嬴异人,吕不韦送给嬴异人一个美女做妻子,这个美女就是嬴政的母亲。后来,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嬴异人回到秦国,做了秦国的国君,立嬴政为太子,封吕不韦为丞相。  嬴异人死后,嬴政继位当了国君,后来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嬴异人的亲生儿子,他的生身父亲是吕不韦。按照当时的规定,嬴政不是皇室子孙,不是真龙天子,不但不能继承王位,还要被处死。嬴政为了保住王位,就把所有知道事情真相的人都一一给杀了。最后剩下的是大臣樊於期,樊於期知道嬴政要杀他,就逃到燕国避难,住在朋友荆轲家里。  樊於期深知这个秘密一旦传出去就会引起整个秦国的****,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于是他决心保守秘密。  后来,嬴政让燕国交出樊於期的人头。樊於期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主动找到荆轲要他向秦国献出自己的人头,以免秦国找借口发动战争。他在死前对荆轲说:“轲要他向秦国献出自己的人头,以免秦国找借口发动战争。他在死前对荆轲说:“见到秦王后,你告诉他,我没对任何人说过后宫的秘密。”  嬴政要燕国交出樊於期的人头只不过是个借口,他早晚还是要攻打燕国的。为了阻止秦国发动战争,燕太子丹决定以送樊於期人头为名刺杀嬴政,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荆轲。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被嬴政用剑刺穿了胸膛,在临死的时候他对嬴政说:“樊於期让我告诉你,后宫的秘密他没对任何人说过。想不到秦国这样不讲信义的国家,还有樊於期这样舍生守信的人啊。”  秦王非常后悔当初迫害樊於期这样一个正人君子。  虽然秦王对樊於期不义,但樊於期还是做到了从国家利益出发,舍生取义,真是大丈夫。生活中,也许你无意中发现了同学或朋友不为人知的个人隐私,如果说出来,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自尊或情感,你能做到守口如瓶吗?言宜慢,有些话该说不该说,必须忖度再三。有人说,什么是好话,话到嘴边不说咽下去,想说时再咽下去,连咽三次再说出去的话才是好话,才是管用的话。常常说,话到口边留三分,就是这个道理。很多话说出来可能就是对别人的一种伤害,有时三缄其口,也是最好的守诺。  言宜慢本身就包含着对诚信的重视,因为要守诚信,所以才要慎言、慎行。山东琅琊王氏家族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跨越了许多劫难,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培养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35个宰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被称为“中华第一望族”,靠的就是“言宜慢、心宜善”这六字家规。仅仅是“言宜慢”3个字就让这个王氏始祖王吉在险恶的官场上顺利地渡过各种难关,10年间从一名知县成为朝廷重臣。  “言宜慢”,是公元前77年王吉从七品知县调任昌邑王府中担任五品中尉时从一个老人那里得到的秘笈。昌邑王刘贺虽然是汉武帝的嫡孙,却荒淫无度喜怒无常,身边聚集的全是一些溜须拍马的小人。在这样险恶的官场中,王吉当然会感到非常忧愁。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指点他走出迷津的老人,送给了他“言易慢”3个字。凭借着这3个字,王吉居然渡过了一次次惊险,在官场上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被汉宣帝刘询任命为谏议大夫,成了朝廷重臣。  说话,体现着一个人的智慧。特别是年轻人,由于人生经验不足,经常在说话上吃亏。《论语》中,孔子讲了这样一句话:“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没轮到你讲话时,你抢着说,这就犯了“躁”的毛病。孔子一日曾与几位侍坐的弟子闲谈,让他们谈谈志向。子路性子急,孔子话音未落,他就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套。可子路万万没想到,他这一通情感流露,却让孔子转身就赏了他一声冷笑,这热脸可是大大地贴上了凉屁股。  这就告诉我们,说话是一门艺术,一定要谨慎。历史上因为说错话而得罪人、甚至付出惨痛代价的人不胜枚举。言宜慢,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经过认真思虑再出口,这样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谨慎、稳重和冷静,练就我们成熟大气的人格,为打造我们的诚信品质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胡雪岩是中国近代著名徽商,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政治家。胡雪岩自幼家境贫穷,靠帮人放牛为生,少年时去杭州做了几年钱庄学徒,在此期间他很注重自己的信誉,结交了五湖四海的朋友。  有一次,胡雪岩偶然结识了家道中落的候补官员王有龄。当时王有龄的父亲死在浙江任上,由于为官清廉,妻儿有家难归,滞留杭州。王有龄希望到京师活动官职,却苦于没有资金。得知王有龄的情况,胡雪岩很是同情他的遭遇,于是主动允诺给王有龄筹措五百两银子,帮助他上京补缺。可是,当胡雪岩话说出口时,才发觉自己身无分文。为了能够筹集到这五百两银子,胡雪岩只好挪用了他在任职钱庄的一笔死账,把这些钱借给了王有龄。  银子是筹集到了,胡雪岩也兑现了对别人许下的承诺,自己却被老板解雇了。为了王有龄,胡雪岩赔上工作。为了生存,胡雪岩只好四处打工。多年以后,受过胡雪岩恩惠的王有龄由粮台升任杭州知府,再升任浙江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并负责浙江省的粮食采购。但是,王有龄没有忘记胡雪岩的恩情,为了报答胡雪岩当日的恩情,他就让胡雪岩经手官方的购粮,进而利用购粮的公家资本,发展自己的钱庄事业。正是胡雪岩有如此的信誉,才成就了他名垂青史的功绩。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太太,一贫如洗。她东拼西凑地开了一家零件批发商店,多年之后竟然腰缠万贯。何以至此?因为她坚信“一毛钱”中有诚信,即每盒零件只赚一毛钱。有一次,买方算错了钱,老太太立即转了几趟车,亲自把钱送还。如今,这位文盲老太太依旧过着多年前的清苦日子,依旧坚持“一毛钱”的诚信,丝毫未因富裕而“昏头”。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有的人对诚实守信的人很不待见,嫌其太老实,说人家是“大傻冒”。嘲笑人者必被人嘲笑,其实,有时人生就应该有那么一股傻劲、一股犟劲,只要坚持做自己,必定会取得最终胜利。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落人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军官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过了半个小时后到达终点,却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恩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也觉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是因为诚信他取得了最终胜利,平时生活中,诚信已然重要,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更为重要。
  有诚信的人才有威信可言。  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妻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大家常常一说到诚信,都是讲对朋友要诚信,其实对亲人诚信更为重要,对亲人都不讲诚信的人也很对朋友讲诚信。曾子虽然失掉一头猪,但却获得了诚信,赢得了威信,这样言出必行的教育方法,对子女来讲非常重要。一个人是先信你这个人,再信你这个人讲的理。现在一些父母对子女的许诺动不动以工作忙为由,忘得一干二净,而对自己对没做出什么惩罚,这样的长辈哪有威信可言?你讲的道理再正确,子女们也会持怀疑态度。久而久之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反正说了可以不算,不守诚信也不会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孩子就会习非为是,把不守诚信当成了普通事,岂不悲哉!  有威信才足以立威严。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诚信才足以立威信,有威信才足以立威严。反之,就“啪啪”了。同理,诚信也是立业之基,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也不会有多么起色的事业。  有威信威严的人才有威望。  周成王乃是西周的国王,姓姬,名诵。周成王的父亲周武王去世的时候,周成王年纪尚幼,便由他的叔父周公旦摄政。  周成王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与自己感情十分要好的小弟弟叔虞在王宫中的一棵捂桐树下玩耍。  这时候突然一阵秋风刮来,梧桐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这阵风过去之后,地上落了很多梧桐树叶。  贪玩的周成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树叶,用小刀切成一个“圭”(当时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持物),并将它随手送给了叔虞,同时,开玩笑地说:“我要封给你一块土地,喏,你就先拿着这个吧!”  听到周成王这么说,叔虞十分高兴,便蹦蹦跳跳地拿着这片周成王用梧桐树叶做成的“圭”,跑到他们叔父周公旦面前,述说了这件事。  当时周公旦仍然代替依然年龄幼小的周成王执掌国政,听到叔虞告诉自己的这番话,便立即换上礼服,赶到宫中去跟周成王道贺。  看到周公旦前来道贺,早已经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的周成王感到十分不解,他问道:“叔父,为何你要特地穿上礼服,前来向我道贺呢,不知道所贺的是何事啊?”  看到周成王这么问,周公旦面带微笑地对他解释道:“我刚刚听说,你巳经册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发生了如此大事,我又如何能不赶来跟成王道贺呢?”  听周公旦这么说,周成王才想起来这件事,便说:“哦,原来是这件事啊!”接着忍不住哈哈大笑说道,“刚才,我不过是和叔虞开玩笑的,并没有想真的册封他啊!”  没想到周成王的话刚刚说完,周公旦马上就收起了笑容,沉下脸来对周成王说:“不论是谁,说话做事都要以‘信’为重;如今你贵为天子,说话更不能如此随便,如果你事事都像开玩笑一样,如此一来,天下的老百姓怎么会信赖你呢?如果你总是不顾信义,随意许诺,然后又将自己说过的话当做玩笑,那么,你还有什么资格做一国之君呢?”  听了周公旦的这番话,周成王感到十分惭愧。于是,周成王即刻作出决定:册封叔虞于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成为后来晋国的始祖。  国王的威望必来自诚信,一个出尔反尔的一国之主,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业。对国王如此,对一名普通领导干部亦是如此。言出必遂,是最好最有力最有效的领导方式,也是对群众最好的服务态度。这样的领导干部在群众中才有威望,人民群众才会实心踏地地跟着他共同致富,共谋小康,共图大业。
  礼者,敬人也,礼多人不怪。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尊重对方为要,又同时要保持自尊。没有“敬意”的礼是虚把式,没有“爱意”的礼是假动作,没有“心意”的礼是空形式。
  “礼是敬敬我身影笑相迎  礼是雅雅出风情好风景  礼是净净我言行行致远  礼是静静我心灵心相映  花儿脸上开礼从笑中来  头儿点一点礼从爱中来  手儿牵一牵礼从心中来  有朋自远方来乐开怀……”  歌曲《礼》中的歌词道出了礼之根本、礼之内涵。没有“敬意”的礼是虚把式,没有“爱意”的礼是假动作,没有“心意”的礼是空形式。尊老敬贤如果没有真心实意,那就是功利性的、令世人唾弃的。  近日,一段“小区内一对男女殴打老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网友称事发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兴安花园小区内,打人者是老人的儿子和儿媳。视频显示,一名男子与一名女子推搡着一位年约60的老妇,女子还连续掌掴老人的脸,随后男子将老人摔倒在地,两人一起对老人拳打脚踢。其间,多人上前阻拦未果。父母受到孩子如此待遇,着实令人揪心。事情发生后,当地有关部门及时介入,身为公务员的儿子孙某与儿媳尚某被停职并接受调查。据该县纪委最新发布的通报,涉事夫妻均被开除党籍,丈夫被从科员降为办事员。  这样的事不禁令人想到几年前引起关注的深圳公务员打骂父母的新闻。当时,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到深圳帮儿子带小孩,没承想得到的竟是儿子的辱骂和殴打。甚至,父亲的衣服被撕破,左肩膀被咬得鲜血直流。而这些伤口的制造者面对记者询问时,却以“家庭矛盾”四个字回应,并称“你们还要管啥,反正都这样了,无所谓了”。其父绝望的表情与肩膀上的伤痕,都仿佛在追问,这还是那个令父母骄傲的儿子吗?  公务员夫妻殴打老人一事曝光后,施暴者孙某和尚某的公务员身份引起了大众的关注。网友“绳木先生”表示,对自己的母亲都能下手,谈何为人民服务?没有孝心,不具备干部素质,不能当干部!微博网友“山中田野”认为,母亲有再多的不对之处也绝不能动手。孙某某的一位同事说:就是平民老百姓打父母都让人接受不了,更别说是公职人员和党员了。他俩身为党员,连尊敬父母都做不到,平日里还如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这种人就应该尽早从队伍里清除出去,进一步纯洁队伍。  国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规定“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虐待老年人或者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由有关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党内有关准则条例亦规定“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对有丧失党员条件,严重败坏党的形象行为的,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公务员应该模范遵守法律规定,带头遵守伦理道德,党员干部更应如此。孙某和尚某的行为,显然有违党纪国法,影响恶劣。当地有关部门迅速作出惩处,这样的处理速度和力度值得赞赏。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人,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文明传统切莫忘记。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陈仲举说:“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敬贤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秋吃月饼,本是传统习俗。前些年,由于公款送月饼之风盛行,月饼越做越高档、包装越来越豪华,有的月饼自称“晶美金黄金月饼”或“金镶水晶千足金月饼”,导致“送月饼的人不吃月饼”、“每逢中秋必堵车”等怪现象的出现。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佳节,历史悠久,且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特别是关于“月”方面,不仅要祭月、赏月、拜月,还要吃月饼、互赠月饼,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然而,如今过中秋,送月饼,却渐渐滋生出奢侈风,月饼也被冠上天价的名号。据媒体报道现下传统的莲蓉、五仁、豆沙馅儿被鲍鱼、鱼翅、燕窝等“豪华馅料”所取代,原先普通的包装盒也变成“黄金的盒子,铂金的绳”,有的月饼礼盒里还搭配了红酒、大闸蟹甚至纪念币、金条。在这些奢华的礼盒里,月饼仅仅成了过节送礼的一个借口而已。天价月饼背后,暗藏利益输送,权钱交易,而月饼则成了官场堂而皇之的贪腐挡箭牌。  究竟是天价月饼让官场变了味?还是官场促成了天价月饼的畅销?这需要辩证看待,******以来,中央针对四风问题早早三令五申,每年逢年国际各级官网头条刊文,提醒各级官员切莫在天价礼品或天价xx的诱惑下,动摇党性原则,不少人也因做不到令行静止,继而锒铛入狱或免职下马,这种典型违规违纪案例屡见不鲜。但这却没能从根本上,警醒个别官员惯性行贿或受贿,而四风恶习也随着油然生成,从这种现象上看,天价月饼之所成天价,确实有官员促成的因素。  可从月饼推销的市场上看,过中秋人人都要吃月饼,近年来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升,在社会人为的作用下,月饼市场也逐渐形成了攀比的怪圈,这与中国人传统文化中好面子的观念离不开。正是这种观念,也间接导致了月饼愈发离奇的贵,称之为天价也不枉然。由此看来,天价月饼的形成不单单是官场四风恶习延伸的产物。  归根结底,无论社会市场经济如何影响月饼市场,也不能拿这个作为天价月饼让官场变味的借口。如何不让天价月饼变官味,这是耐人寻味的思考。尽管******以来,腐败形势得到了彻底扭转,官员腐败也成过街老鼠,但对四风问题,还是有个别干部,抱着问题不大的心态,屡屡以身试法。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  所谓奢靡,一般是指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求过分享受。即古人说的“暴殄天物”、“害虐丞民”。奢靡同正常消费和享受的区别在于,一是大大超越当时普通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二是无度地挥霍社会财物而不能物尽其用。  通观历史上的奢靡现象,有两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搞奢靡的人多是有权势的人,或政治上权柄在握,或经济上富可敌国,或两者兼而有之,“既贵且富”。二是盛世更容易出现奢靡之风。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连天子都不能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拉的车,将相乘牛车,百姓无积蓄,统治者就是想奢靡也没有条件。因此,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推崇“寡欲”、“无为”,在生活消费上极力保持节俭。而一旦到了所谓的盛世,情况就大一样了。财富多了,环境相对安定,享乐思想必然滋长。  历史上因奢靡而亡国丧身或被赶下台的统治者不胜枚举。尧的儿子丹朱,是有记载的奢靡第一人。他依仗自己有个好爸爸,整日整夜地“高消费”,结果为人们所不齿。禹教民有方,却教子无道。禹的孙子太康继承了帝位以后,奢靡成风。《尚书酚菹氖榉五子之歌》说:“太康身居高位却不理政务,贪淫女色,沉迷游猎,嗜好饮酒没有节制,纵情歌舞不知道满足。”太康这样腐化堕落,老百姓能不造反吗?于是,老百姓就把太康赶下了台。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一天,看到了女儿写的这样一篇作文: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了。我像一只久圈在笼中的小鸟等到了笼门开放的时刻,欢快地跑出教室,准备到操场去玩。  我们的教室在三楼。正当我下到二楼时,看见一群四年级左右、穿着校服的小女孩正兴致勃勃地在走廊里踢那些五颜六色的塑料毽子。她们大概还不知道自己堵塞了“交通”,仍在那里踢个起劲。我不满地皱了皱眉头,因为学校不止一次地强调不能在走廊里踢毽子。就在我这么想时,忽然用余光发现:有一团翠绿色的“不明物体”正向我飞来!我吓了一跳,猛地抽身向后一闪。那团东西总算没有砸到我,但也不偏不倚地落到了我的臂弯里。我顾不上庆幸没被砸到,赶忙低下头去看自己臂弯里的“不明物体”。原来那是一只翠绿色的新塑料毽子!我顿时火冒三丈,但碍于大庭广众,只好在心里抱怨道:“这么缺德,把毽子往别人身上踢……要是让我抓到他,哼哼……”我抬起头,正准备找出“真凶”,忽然看见眼前站着一位个子不高,头发束成一个稍微有些凌乱的马尾辫,穿着校服的小女孩。她看见我手里拿的毽子,眼里掠过一丝不安。  “对不起,姐姐,是我不小心把毽子踢到了你身上,真对不起啊……”不用说,这女孩就是毽子的主人了。她说完后,两手一直不住地搓揉校裤的两侧,上嘴唇紧咬下嘴唇。  我本来还想奚落她两句,可看到她的认错态度如此诚恳,又怎么好意思?心中不满早已烟消云散的我,一脸笑容地对小女孩也对自己说:“没关系!”一场可能产生误会的冲突就这样避免了。  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我想,这就是礼貌待人的力量——它能化解一切矛盾,架起人与人之间理解的桥梁,使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上小学时,我也有一次亲身经历。一天,我高高兴兴地骑着一辆自行车出去玩。到了一片空旷的广场,我就“忙活”开了。当我到拐弯时,丝毫没有减慢速度。在那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死去的人还活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