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中医看的书籍医

我想让小孩子从小(3、4岁)就开始学中医,应该怎样培养?_百度宝宝知道退休后,我说:老师,我想学中医!
如果你退休了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呢?且看一位退休企业高管“成功转型”为一名“准中医师”的故事。
学习中医,曾经离我好像很遥远。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中医药和养生的概念与知识,但都仅仅限于一些零碎的印象,中医学依然是另外一个深奥难懂的知识体系。
然而,仅仅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我已经可以自信地给别人讲解中医理论,可以为自己保健身体,可以为家人处方治病,能够管理好自己与家人的健康。这一切都得益于在正安学院的学习,特别是中医一年通的课程系统学习。学习的收获还包括一个退休企业高管成为一名“准中医师”的社会角色转换。中医学知识将会伴随我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在新的维度里重新认识大自然
正安学院的老师们都是知识渊博、循循善诱,在老师们的启迪下,中医学的知识框架逐步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看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宝库。
老师教导我们运用“取类比象”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让我们学会观察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直观地认识了藏象、经络、病因等中医学的理论。
中医学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着眼,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与器官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影响,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二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普遍应用的诊疗规律,就是从疾病过程中找出疾病的客观规律,务使求得症状和病因的统一,遵循观察症状、决定病因、商讨治法、然后处方用药的步骤治病。
中医学有与中华文化同源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它们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不同于西方科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掌握自我管理健康的本领
学习中医最明显的收益,就是能将学到的知识直接体验在自己的身上,且能收到非同一般的健康效果。经络课是最先让我直接体验中医知识疗效的途径。
经络学说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各个方面,与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等理论相互辅翼,阐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对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经络课程的老师采用了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在自己身上寻找经络穴位,体验穴位的反映,从而认识经络,进一步学习掌握经络理论。
由于按照老师指导在课上和课后进行自我经络梳理,我全身的气血得到有效调理,身上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排毒现象,随后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身体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刮痧等一系列课程让我掌握了更多的医疗知识。大凡与我身体状态有利的诊疗方法,我都会把自己作为临床对象,认真地练习体验,逐步积累了许多调理身体的好办法。现在,我觉得自己无论在心理、生理、体能各方面,一点都不亚于年轻人,随着学习中医的深入让我对管理好自己健康的自信心满满的。
有了守护家人健康的能力
守护好家人的健康是我学习中医的初心。
岳母年近九十,中风偏瘫一年多。今年深秋后,天气咋寒咋暖,老人体弱者特别容易感受寒邪。一天,家人告急,老岳母病了,不知如何处置。只见老人两眼无神,中午和晚上的两顿饭均呕出,舌淡、苔白、脉细,有低热。老人还有几种基础性疾病,如果在过去,家人肯定急忙张罗送她去医院了。
我沉住气仔细观察辨证。老人家应该是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正气不足只能发低热。我给她艾灸了大椎,汗出,选用了家庭最常用的保济丸(口服液),入夜时服第一次药。临走交代家人让老人家夜里醒来按时服药,饿了喂粥水。
保济丸为治湿邪侵袭机体引起的感冒、泄泻、呕吐等的有效中成药。方中藿香芳香辛散,解表化湿兼能止呕,苍术、橘红、白芷解表散寒,燥湿宽中,厚朴燥湿除满,下气和中,共为主药。菊花、白蒺藜、薄荷解表祛邪,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神曲、谷芽醒脾健胃,葛根升清止泻,天花粉生津以防阴液受伤,另配钩藤既起清透作用,又可防脾虚肝盛而生风,共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可起解表、祛湿、和中之功。
第二天探视老人家,她眼睛透露出神采,又可以和我们说笑了,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看似简单的一次处方解决了大问题,我对中医的思维方式又有了新的认识。
推天道明医理是深入学习的思维方法
在大自然中,“风调雨顺”是人类祈望的天地和谐环境。同理,一个健康的人就是一个和谐的人,人体和谐应该“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曰平人也”
(王冰)。因此,中医治病的实质是:去掉太过与不及,解决失和。失和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因素。失和实际上就是与天、地、人失和。有余(太过)损(泻)之,不足(不及)补之,这就是以平为期。所以,中医的治法,暗合天道,故为长久之道(刘力红)。
学习中医从“难”到“不难”,关键在于掌握规律,掌握规律就是“推天道”。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们完成了中医学的基础学习。师傅带进门,修行靠自己。在今后的继续学习中,我必须运用推天道明医理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明医理。
——编辑:丁香 / 摄影:油麻菜——
【授课老师】
★潘毅教授★
正安文化特约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正安中医一年通》课程主讲老师。
潘教授习医从医3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多年沉潜医易相通之道,致力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原味中医研究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有《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一书。
潘教授讲课旁征博引,深受学生喜爱,曾荣登2009年全国医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2010年各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是中医一年通学员眼中的“男神”。
【上课时间及地址】
中医一年通上海集中班一共28天,224课时(45分钟一课时)
上课时间:日-7月25日,8月23日-8月29日,12月13日-12月19日,日-1月16日。(上午9:00-12:00;下午14:30-17:30)
上课地址:上海(具体地址待定)
中医一年通同时也在广州、深圳开设周末班,深圳班5月21日开课,开课后仍可报名。
正安学院电话:020-
梁老师 电话/微信 &
焦老师&电话
青璇老师&电话
深圳班子轩老师 电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如何学好中医,我的体会
小弟也是中医,虽然在临床上越来越像西医,但是依然热爱我们的中医事业,中医是我们的根呀,我依然坚信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贝。首先,我们要问一下,为什么现代的真正懂中医的明医越来越少了? 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西医把我们的市场抢走了,大家都看西医去了,中医市场自然萎缩,所以中医师锻炼实践的机会少了。第二方面是中医学产生和生长的环境变了,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哲学基础,不利于中医的存在与发展。所以我认为学好中医首先要从这两个方面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第一,中医来源于临床,所有的疗效都是用实际的病人作出来的,不是靠在动物身上去评判他的优劣,这样逆道而行,不是中医的发展规律。所以要加强临床的实践,从实践中提高自己,同时跟不同的中医老师学习,拓展自己的临床思维,然后以后才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可以从历代名医中找到这样的规律。第二,认真学习古代的哲学思想,这样对你学习古代医籍,理解古人尤其是历代名医的医学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古代的哲学体系形成了古代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古代天文学、古代汉语、农业、军事、治国之道等等都是和中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我们生活在西方科技文明下的中国人学习中医将是十分必要的。学习中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的追求、探索。希望老祖宗的这点好东西,别让我们糟蹋了。俺斗胆来两句,老爸也是中医工作者,从小时候就教育俺,老爷子说了“想学好中医没有别的,就是个背,等你背会了,再慢慢理解”而且老爷子就指点了4本第一本:药性赋白话解第二本:汤头歌第三本:医学三字经第四本:濒湖脉学感觉还可以,受益非浅,大家可以借鉴一下我的体会:一是要读经典,如内难金匮伤寒,理解中医的基本体系与思维方式.在一段时期的工作实贱后再又反过来几遍,每次会有不同的体会;二是要背方歌,手里要有可出手的东西,要知道用药用方的道理,而不要根据西医病名来拼凑药味(如见血栓性疾病一概活血化淤);三是要看医案,面对复杂病例,看高手是怎么想的;四是能有机会跟上一个大家抄抄方;要学现代医学,加深对疾病的理解,不要搞某些欺世盗名的所谓科研;最后,当一个混日子中医太容易,欺世盗名也太容易;当一个真正的好中医太难,耐得住寂寞也太难了!!我的体会:学习中医还是需要一定的重复。因为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除了祖传的,从小耳濡目染,多数人以前从未接触。我记得大一学中医基础时,虽然是努力听课,可是始终有一种不知老师在说什么的感觉。两节课下来,看看书就觉得奇怪――两页纸老师怎么讲了两节课?而后来翻看课本时发现好多字根本就写错了,简直好笑!而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学习中医需要一个反复的重复的过程!
开始的时候甚至需要一定死记硬背!这种记忆很深刻!中医有所为有所不为西医很重要,中医很有特色,中医的学习是要多读书,多运用的,没有在临床上干过,用过,没有看过中医药特效的过程很难用好中医,可以说中医是个精致的学科,要在实际中不断体会,多多的看书,不要说的那么复杂,上面有几位老师讲的对,先把该学的东西学好以后再说,中医和西医各有长处,不要连西医每看懂,中医没学透的时候就轻易的去评价其优劣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是学习中医的后辈,在这里看过各位前辈的帖子,受益匪浅。如何学好中医,一直是我们后学者探讨的问题,然而就是因为我们过于思考,以致于本科五年慌废了学业。硕士三年,让我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却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连惯的中医思维,而艰难地走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作为初学者,我觉得什么也不要想,只要一头扎进医书中,打好基础,自己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起自己的中医思维,比听一百声讲座还要有用。所以我觉得要学好中医,一是坚实的基础,二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其他的条件都是次要的。我觉得好多人,都跑题了,关于中西医那个好的争论太多了,作为这个板块,咱们中医人可以不谈了,重点还是谈怎样学习领悟她,来共同促进我们学业的进步,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
下面有一点浅见:
首先要提出一个是“多读书”,有读医书而不为医者,没有不读书而为医者。其次,“勤临证”,只有此两途这方面的实例太多太多。 所读之书,如孙真人言:具而学之尽善尽矣,当年,秦伯味,受业上海丁甘仁时,丁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当时他很不理解,但临证十数年后,才体会老师的用心之苦。章次公老能够将红楼梦中的方子用到临床中,现在的广西刘力红及其师,能够从文字、风水、八卦、周易得到启发。这些都是读书的好。对于经典著作,我曾遍访我身边的有很好中医临床疗效(每次门诊量在30个以上,并且单纯靠中药,不参加任何西药,偶尔有中成药)的老师(学校的)、医生(医院的)以及门诊(私人的或家传的)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持否定观点。相反,我问了一些博士,特别是临床的,大多数说没有用。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些人,许多连经典的句子读都读不通顺,我不敢奢望他们用,及体悟。我的观点,如果你是认真学习内经的并切实实践的,那么可以谈谈你的感受,如果,你不知道内经是什么一回事,请不要妄评其好坏。前段时间在福州开的”临床优秀青年研修项目“湖南的熊继柏,北京的王洪图都讲了内经理论的临床应用,很有启发意义,他们举的例子,好几个是各地最有名的西医院校的附属医院治疗不好然后请会诊,而治疗好的。上面都是讲读书,但最重要的是临证在临证中去辨别真伪,并促进成长,这里仅举几个例子上海中医大老院长,程门雪老,早年推天士,随临证读书增多,晚年独推张子和;早年推从方小,辨证精确,晚年对兼备之大方,情有独终。同时上海的裘沛然老,早年对景岳之论不屑一顾(熟地治痞),后经过临证的碰壁,试用,反思,现在对之得心应手。另外,他对炙甘草溏得应用也很好了明证了经典得作用。再如,山东得张鸣鹤老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老是不好(不巩固),后从新翻阅古文献,并从中受到启发,解决了这一难题。最近,我跟随国家一批名老中医得嫡传弟子(家传,没有学历),发现科班出身得、学习西医知识得我们,在中医诊病中,思维运用上,差别很大。西医放弃得手术她去会诊,但凭中药搞定;西医明确诊断得16岁患心肌炎得学生,但凭中药半年后上学(平均每贴药2元左右),目前,我亲见2例患者,一个是SLE的,一个是尿毒症的(西医多次劝她透析)此两人依靠中药,已经存活5年了,现在没有什么任何不适(尿毒症的患者肌肝老是下不来,但不影响生活,也无症状及不适)因为亲眼看到所以有信心,亲自用过有效有的没效所以促我去思考现在最忌讳的就是,一看没有效,就归咎于中医药不行,而不是去归咎于自己的理、 法、方、药,这太可怕了,是亡中医的根源。我在大一学中基的时候,发了“神经”,跑去看《内经》,发现了大观园,后来又读《伤寒》等一些古籍,直到现在,还感受颇深,启发颇多。不是说中基有什么问题,只是觉得中基没有告诉我理论的源泉,没有向我讲明怎么样去思考“证”。读过古籍以后才有所明了。建议大家有时间多读一些经典才好。juquanshuiwen 讲得好to:ruimaolin
我很遗憾你对中医的理解如你所说,不客气的说是根本还没有理解中医真正的含义。比较赞同ranxu888 的观点。作为学针灸的你,如果不能把中医辨证的思想融入针灸,你永远只停留在简单扎扎穴位的基础上,不可能有什么大的造化。中医现在的发展受西医影响太大,中医现在所处的环境(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好比***当年被困于井冈山,国民党横行的时候。中医现在不能谈什么发扬光大,当务之急是继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中医终会走出现在的低谷,会有她光明的一天。看到有这么多支持中医的同道,我备受鼓舞,听颜老(颜德馨)说过:现在搞中医需要的是献身精神!在现在整个社会处于浮躁、畸形、动荡的时候,能不能静下心来,需要的是信心和毅力。
大家可以看看吉老(吉良晨)的一番话: 从医50余载,对中医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对于当前中医教育的现状,吉老倍感忧虑和困惑,他力陈中医界种种怪现象:“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学士、硕士、博士,竟然不能在临床第一线看病,更别提疗效;中医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居然大多不愿意从事中医工作;有的人为了晋升提职拼命学西医。”   吉老激动地说:“这算是什么中医继承人?所以不单是中医后继乏人,而更可悲的是后继乏术,这是难堪的中医教育啊!”   究其原因,吉老认为中医教育与临床脱节是一大因素。吉老提到他颇为推崇的医圣张仲景:“后汉时大疫流行,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却弃官行医,为老百姓解除疾苦。所创《伤寒杂病论》乃中医学辨证论治***,成学习中医必读之经典,对每一位中医来说都非常有教育意义。现在的医学院毕业生,有几个能完整背诵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   其实,中医人才的匮乏是名老中医们共同的困惑。“这是国家中医教育必须改革的重大问题。”吉老通过和所带学生打交道,也感同身受。“中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出真正高明的中医人才,是明医而不是空有虚名的‘名医’。只有这样,才能光大中医事业,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共勉!!对于中医,我个人认为有个好老师手把手的带徒是必不可少的,只凭上课时讲得和在医院里实习见过的病历,实在是少得可怜。偏偏中医不像西医,对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运用自如。现在连快退休的中医院的主任在把脉时都千篇一律,一个脉滑数就把所有患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包括在内,所以有人说过中医治不好也治不死,虽然本人义愤填膺,但,哎,没办法,不过,我还真见过只凭把脉就把患者各脏腑哪里不舒服说得十分准确的医生,真让认佩服,希望能多些这样医术精湛的大夫,也希望自己这初出茅庐的晚生后辈能碰到这样的名师,无论现实中还是网络中,希望n年后,在中医界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1关键是病因,把病因搞懂了,中医就入门了.2对广义中医的概念,它的长处是治病吗?3了解历史(必须)本人中医本科也毕业近二十年,几乎一直在临床一线,虽也曾小硕、老博,但只为点科研而已。中医谈脉诊常说“心中明了,指下难明”,试问若心中不“明了”,“指下”能明么?首先要心中了了――背诵古籍:笔者实习跟一省内名医,要求我一周背一部古董内经伤寒不说,它如本草、心悟、脉经、医宗金鉴类共近二十部,背不下来,不客气,老人不是当病人的面训斥、就是罚你站着侍诊,感觉如何。有人说背现在教材,个人愚见不背,君不见里面有多少自圆其说的水分又有多少临床能用的,若你古文不行不能背医宗金鉴,哪也背4版及以前的教材。“指下”能明,多临床多体会,有心人才会成为一个“明”中医而不是“名中医”,人老了都是一个老中医。若你临床5年后发现内经有用,哪说明你中医快入门了,加油吧。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用中医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反复临床验证。如此反复,应当可行。我也有多年中医临床史,在学习上也时有进步、时有迷茫。近年自感有所获,也就上来乱说一些:自感基础是一定要的,辨证也一定要的,但每次正确的辨证也确难,有时也感辨证无误,可难见效,是辨证有误(也可能水平差)?但自感近年有所悟,也就在临床大有起色。本人的方法:对每个病寻找基本病机的主方,然后辨证运用它。如咳嗽肺气上逆,为主要病机,选用一个降肺气明确有效的基本方,然后根据寒热虚实、六淫不同、四季所异运用,让人心中明确有底,可以明确告诉病人多久有效,有效就能在病人心中建立信心。如发热的治疗,寻找一个明确有退热作用的主方,然后辨证运用。曾治一第九因子缺乏的血友病,在出血后发热,当时经多种检查排除感染,也经多种抗生素或西医它法治,高热不退。家属请我会诊,见大出血后,面色晃白加高热,元气大虚必定。所以大剂参芪加白虎,二剂退热,病家称奇,自也喜出望外。实也是此法佐证。该法难在寻求主病机的主方,但给中医学习有个较明确学习方法,也有一个心中明确的治疗方法,但不可一概求全,有许多疑难杂症无主方可寻。上论以求抛砖引玉,大家共探之。对于如何学好中医,我的体会是(虽然我现在学得并不咋的):1、熟读经典,对于中医临床来说,熟悉《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有方条文是很实用的,当然,要上一个层次的话,熟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均是很有益处的;2、多读书,我认为学习初期要多学习各家医案医话,特别是八十年代老中医写的,我本科时候读过一二十本(具体是多少本不记得了),当时虽然不能理解太多东西,但到后来我出来后看病,有时有顿悟的感觉,我想可能跟我多看医案医话有关,脑海里有依稀的印象。我主张看明清时期至八十年代前的医案,一是比较容易看懂,二是这些医案医话较现在的真实。3、多跟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一定的思维,跟师最主要的是学习思维,多一种思维对自己临床就是多一个思路,这样就不容易走入套路。我觉得刚开始谁都不是名医,都不能说一次开方就准,所以思维扩展很重要,对于自己所看的效果不好的病人就不会手足无措。4、多临床,经验是慢慢积累的,没把我不要紧,不试一试是不知道的,所以要克服刚开始怕临床的想法,抓住机会多试一试,当然这当中得多读书,多思考。5、戒浮躁,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包括我也做不好)。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做医生更是如此。以上是我的一点点体会,请同道指教。温故而知新,没有继承就没有真正的中医的存在了,还谈何中医的发展学习呢?学好中医一定要重视经典、注重继承,临床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上海近代名医章次公先生的治学经验可资借鉴。真长
知识求助,紧急!急 我今年二十五岁,因在高一时因在胸前长了痤疮,我用手撮了它之后,就渐渐的长了疤,而却越长越大,到了大一的时候已经长了2.*3CM了,去医院看医生说这是疤痕疙瘩,世界顽症!还没有什么治疗方法怎么办啊?我很苦恼现在怎么做的都无济于事,现在已经长了七年了!越来长的越大,又诱发了好多小的,天气一热,又痛又痒!就象蚂蚁咬我的心一样!我现在痕痛苦!我总是抱着希望!可我又总是失望?我在这里发现大家都是医学的高手!虽然我知道这里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但是我想各位朋友如果有这方面的消息告诉我,求求了,谢谢lfling1 wrote:本人中医本科也毕业近二十年,几乎一直在临床一线,虽也曾小硕、老博,但只为点科研而已。中医谈脉诊常说“心中明了,指下难明”,试问若心中不“明了”,“指下”能明么?首先要心中了了――背诵古籍:笔者实习跟一省内名医,要求我一周背一部古董内经伤寒不说,它如本草、心悟、脉经、医宗金鉴类共近二十部,背不下来,不客气,老人不是当病人的面训斥、就是罚你站着侍诊,感觉如何。有人说背现在教材,个人愚见不背,君不见里面有多少自圆其说的水分又有多少临床能用的,若你古文不行不能背医宗金鉴,哪也背4版及以前的教材。“指下”能明,多临床多体会,有心人才会成为一个“明”中医而不是“名中医”,人老了都是一个老中医。若你临床5年后发现内经有用,哪说明你中医快入门了,加油吧。一周内把90卷1000多页的《医宗金鉴》背下来,说得也太夸张了。恐怕吴谦在世也做不到。不要说一周内背下来,即使是看,也未必看得完。中医界的人要么轻视经典,要么存在一种浮夸风。zhongguo我曾经深爱着中医,现在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不过也曾迷惑过,苦恼过,我们需要理论创新啊,必须走中医现代化这条路,老祖宗的东西还不能丢,不管中的西的,治好病的就好,现在涛声依旧了我是十七年的西医内科医师,十七年的行医实践我得出的结论是:不少内科病的疗效(抗生素例外)
好的汤药好过中成药,中成药好过西药。我在重学中医!我爱人生:试到附近医院请医师给你局部注射“皮质激素”。我读大学本科学的是西医,在临床工作三年后,发现中医的优势,开始自学中医,继而读了中医的硕士,硕士毕业后从事中西医的临床工作,对中西医有一些肤浅的了解。觉得西医固然是不错,但是西医毕竟还有很多缺陷,还有很多西医无能为力的病,如肿瘤、高血压病、糖尿病、类风湿疾病等西医都不能根治,花费大,病人痛苦多,治疗方法有缺陷,而中医在这些疾病上都有自己的一些优势。中医看似用简单、原始的望闻问切去诊病,没有西医的B超、X光、CT、MR等确凿,所以有时让人难以置信。中医难以继承,难以形诸语言,中医与个人的修为关系密切,比如脉学,精通脉息并能凭脉辨证用药的人就少之又少,就是中医学院的教授们也不例外。学习中医难,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在学习了很多名医的经验之后,对某一病,可以找出大堆的验方,可是疗效却并不满意,所以古人道: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这是因为辨证的功夫不到,也是因为自己的修为不够。中医的境界好比是佛家的禅,儒家的中庸,道家的道。中医不是一些原始的经验的堆积,而是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可以领悟而难以言传,象佛家“拈花微笑”的故事。中医的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啊,又是很现实,很平常的东西,就像和尚说禅就是吃饭睡觉。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贯穿医道的就是阴阳,而阴阳就是最最平常的东西,可是真正懂阴阳的人有多少呢?中医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和精神,是数千年不朽的传奇。 支持你朋友!顺便“鄙视”一下版主,难道不能从这位朋友的体会中悟出点什么吗?如果您一上来就学中医,可能不会有这样的体会,不知道是如何难能可贵!没有苍生大医的品性和极高的悟性,甚至“善缘”,怎么会自己开悟呢?!如何学好中医呢?现代是时代变化了,人们追求的是外在的物质,而中医是需要返观内省、格物致知的东西,是需要大智若愚的人,可是这种人如今太少了,很少有人肯下真功夫,包括我自己也被物质利益所左右。1、有人肯日日涵泳在中医的典籍中,数十年如一日,象如数家珍般熟悉中医的典籍吗?2、为了学脉学,有人肯日日体会手指下的感觉,数十年如一日吗?3、为了学中医,有人肯放弃名誉地位,四处寻找名医执弟子礼吗?4、我们每天花在用中医的方法思考中医的时间有多少呢?5、有人肯为了找针灸的感觉天天在自己身上扎针的吗?6、当今世界,能忍受孤独寂寞,心无旁鹜的人还要多少呢?从历代名医的经历我发现了学中医的方法,就是舍弃勤奋无他法,我自愧学习中医没有下苦功,因为我知道学好中医只能过苦行僧的日子。我曾经想寻求严师问道,却苦不能得,没有一个严师来骂我,以身作则,我难以放下我自己,不过真的找到那天,可能我已放弃物质利益,超脱我自己了。 看到这一段,我自己好像觉得眼眶有点异样。真心朋友,不建议您放弃目前的一切,虽然说最后我们都必须两手空空去见马克思。不敢说作您的老师,但愿能够成为朋友,我愿足矣!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建议采取如下措施,比较可能对中医事业有利,也有利于学生学好中医。1、改变现在中医学院培养制度,让同学们先去学5年西医,在临床干3年,如果他觉得可以,就可以了,不必再学中医。如果他很苦恼,那可以让他实验下学中医。报考一个中医硕士,也就是说中医必须硕士起步;2、改变目前中医大夫诊费太低的局面,让病人的选择决定医生的生活质量,而不是所谓领导决定。3、全社会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要有法制保障,从立法上保障中医药的法律地位。并且无端攻击中医者必须负法律责任,付出代价。中医是在学中体会到该如何学的,每个人可能有不同途径,要知道这是正常的,本来如此。领导宽容一点,心胸开放一点,许多事情会更好办的。光是求学之人苦苦求索也不是回事儿。凭什么人家费了那么大劲儿,到最后过着苦日子?那谁还好好学?你 退出来看,给自己个机会此中确有初谙其韵者,吾道不孤,幸甚,幸甚哈哈哈哈哈中医不是“科学”坦言之,中医目前不是中国的主流医学。现代医学已经在中国根深蒂固,不可撼动,越在大的医院,这种体会就越明显。有时候觉得中医就像京剧,不会在大范围内流行,也不会消亡。我觉得中医是一条腿,系统地学过中医往往会在临床给你很多灵感,这是西医或是西学中所不能体会的。但是,一定要学习西医,因为现在,西医是做医生的基础。中医西医都是一种手段,无所谓的拥护,也无所谓的优劣,就像广告,只买对的,不选贵的。西医从来就没有人说自己是现代医学的拥护者,要拥护一样东西,本身就证明它是弱势,只要有心,多思多做,中医还是有前途的。喜欢胡适的一句话: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在努力学习中,虽觉迷茫。谢谢前辈们的心得!中医是古老医学,中医的学习方法,要借鉴古代医家的方法,要做到以本为本,注重学习经典,然后在此基础上创新。继承才有发展。
您的位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中医看的书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