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对肠蠕动慢的影响

生姜甘草汤 【范文十篇】
生姜甘草汤
范文一:中 医
  IG MDAR HA oE EINL NF
  IC  
析 朴厚 姜生 半 夏 甘草
参 人 的汤 床 临运用
黄 增 强 
(河 南卫生学省校 河 南安
4 阳05) 5 0 0 
明辨 脾虚 气 】腹胀滞 满证,  ̄ 1 用 ,- 半
夏甘 人 参 草 汤疗治疗效 极 佳。
4 生  姜【
键词J 厚 朴 姜 半生 甘夏草人
虚脾   胀腹  满关   【
图分类号中l
9 R     
61   I
 I文 编号章l 17
0—4 (0
0  1  6 4
7 22 0)O b0 7--
厚朴 生半 夏甘姜 人草
参出 汤 《 自寒论? 太
病脉阳 证并治 》
:发云后 汗, 胀满 ,者朴生 姜半夏
甘草 参人 汤方 。  第之6 “ 腹 厚 ” 本 为汗 后脾条 虚气滞腹 满治证
。病阳 发汗后
太, 损脾 胃伤之 ,气司运 
化脾主大 , 腹汗脾后虚
运,输无权, 内生 阻
气遏机, 痰湿
滞 ,生  胀则 满辨。证要点
于在脾 虚证
部 腹胀满为
中虚 实 有, 属 因  “”
“” 单与 纯的脾 虚不证 同
,宜治厚 朴 生姜半夏甘
草人参 汤 
消胀除故 满 、泄并 行,
践 实 ,中 与 机相之同 证候的
  补床临 病 无凡芫
,何 皆 用可之,
能 收到并较好的 效 疗。  
近1 周感觉
腹部腹 胀痞 满胃
不,振, 不畅 ,
多食亦  餐食 欲便 虽少大
感胀满 ,在晚尤更甚上 , 实为痛 苦。自 四用消, 泻后腹丸胀故。 前如 
。患 面者萎 色 ,黄 容憔悴 ,
形舌质 红 , 淡 苔腻自, 捧腹
舌, 手两 称口 憋
胀欲 裂 忍, ,受饮食 。 其腹 , 如鼓
, 痛。难以
胀 无腹压 切其 , 脉  脉濡 弱
弱、 从 脉喜手捧腹
夜晚,加 重
腹,胀 下后 攻 腹 胀不 惟减 反益不甚分 析 , 其胀 虚属,
乃脾胃 弱虚 ,便 知而
运 此 无化 力 湿浊之气 ,凝聚不散, 气机痞 塞所致
厚。朴 姜生半夏甘草 人 
当 参汤用 健脾温运
,中除宽 满
夏、 g1炙草
5 0、半 5、
、6党参l
g g 、o茯苓 g 1煎 服水,
剂 二诊 。 5,:2 药后
觉 气 向下自行
本证属 脾虚因滞之气腹
满 , 当疗健脾 温运
,中满除。
治法若 治 宽 其 单
补 益 用 ,湿助增 之 满 弊 用行;气消胀 ,
气,则有 单
又 其满难 恐消
消,补兼 施,
厚生朴 半 夏甘姜草 人 参汤。 方 药选精
, 当故宜用 本 制方  严
谨, 颇 具 意深。方 中重
用厚味 苦朴性 温善于下
气散 ,行   配除 燥伍脾湿 ,
胀 , 泄消 满以温辛之生 姜 、 半夏, 通 阳
胃,滞中气, 开结 
宣散 行 逆降豁痰 ,
两与厚者朴为
,伍 辛降 ,开 行阳气 ,泄满消 胀作 更用 。强苦 温
使但 因 所之治 胀乃脾满 气虚所滞致,
只消不补 ,
则脾气若难复
,气难消更 ,邪   故
、甘 补气草益 助脾运化 以 滞 消。 全方 消兼 补施, 重
在行   气 除而 。满配
伍 ,如此对
虚气滞脾 之 腹满胀, 能收 消而不伤 , 不滞
之 补  而功。然 而,
若不方 通过 床临实
会 它的妙用
本 。实 因本难方 虽是 补  脾满消之剂 ,但配伍
行气满消之 大药健脾于 气之益药
对脾虚 ,气滞腹之 
解便腹胀 而已轻,
N继3 腹胀 全,消 , 剂服改参白术散 苓 月巩固疗1
 效 年, 后查未 发 复 1 。   例3李
, 某,岁2, 生
。饮 食不因 节,
腹患泻 半 余月 ,经治 
虽 止 , 停出腹现 胀, 不 言堪。中
西医治久 不愈 ,
但 泻 苦来遂 余求诊  治 。其面 黄体 察瘦 , 乏 疲力, 满 如 ,鼓 晚以上 甚 更, 神腹胀
每倦 怠 少 ,   大食便不爽
,白腻浊,
缓沉 力无。舌 苔
, 析儿初起 伤患 
伤,脾 胃 ,及致 失脾健 ,运湿浊
生 内,阻遏 机 气,气 壅机
滞, 属虚中 夹
,正 与厚朴 姜半 生甘夏草人 汤参相 证 ,同 腹滞胀为 主。 气以用厚  朴生 姜半 夏 甘草人参 汤健脾 温运
。 l:g 姜生2
、宽 拟 厚朴 o 、
  半夏 lg片炙 草
3 参、 、 o、 g 党茯苓 l
水煎服g,剂 。 o,
不, 满寓治有宜标,急 治本宜之缓意所。 在方之用此 贵,药在味量用的 
,方厚本 朴、 生姜 、 夏用
半 ,人参、 甘草
量较 小用,
泻下消化之不稀臭大甚便多 腹,胀满之随渐消 并,思食。饮已中药 病
人参健 ,脾 而丸 病。 续 愈 改剂用 
讨论  胀 腹证 一 ,虚 有实之分
当辨之 。明 胀者 虚 以弱脾中虚 为
多,  有伴少食不
, 晚化甚 胀 溏 , ,等虚 标本实症状
。 夜 便弱 脉不一可 见 腹
辅,以补 明辨 “
虚  和“ 滞 的从 。 主厚朴
、姜 、若 生
半  夏得 太轻 ,用参 得 用重 ,反本末
倒 , 置 如此人 岂获效 。 能掌握 经想 方要 之用
仲制景方之 理, 不可不 究 。  
,便用、朴枳 硝、黄等攻下、 ,结会致果者更虚虚
,胀者益 甚。临 床 实践 证
,厚生朴姜夏甘半草人 参汤脾对虚气滞 之腹
确消补系 兼施
之 剂 。 现良今用 以治疗
急性或慢 性 炎胃
,胃肠外道科 手 术后、 慢性
 例 1 刘
男性  ,岁8, 部
素来。 脾胃不 好
, 有部 胀满腹。
2干 时  近 因
饮不佳 食,腹 满加 胀,重每 到 晚上或晚多点食,
则满 胀不平能卧,
诸 医 消或 补 , 月或余, 经
竞不治见效
。经诊 查 , 食不 欲振 , 伴有食入 不化
大便 溏 泻,
白,厚 。腻断 脾 为气虚 滞之胀 满,以 该
方 ,  朴 投苔
2姜 半 g夏 g2 4、4、
4、 炙甘 6 草 参、 6
煎, ,服 5 服 人 gg水 病剂 即
化良、 胃肠不功失调能等, 而见脾症气滞作胀者 虚,只 要之得当用,
都能  到收意满的果效。  
获 愈 , 疗极 佳效 。   例
王2 , ,2岁 ,某
师患重 感。咳 ,嗽 男4
经教西 药治 ,疗 复良
【 收稿 日 期J 02 -0- 0    08 8
C 2AIF
RIN M E A I R 
AM T E外中医疗 HN  
  CD LT
范文二:2
 《 溪 一  
,更易导致不
反良应生 ,产 可因能阻断巴多受胺体, 使胆 碱能体相受对 亢而  进3
2   3  .超常用 分析 药 :  3. 2
1  无适证用应 药: 适无证应药用 表为现无 药用征 而开指处具方 用  使导锥致体 系外应反。诊 断脑损伤 为,用药 奥拉 西坦注
液 射+毗拉西
坦氯 钠注射 化 ,液等
,等此类 用药 段存 手严重在的在潜危险, 无形
了 药物的 , 不量仅不 增 会 药 , 其物质为实用滥药物。本在次查抽中体具表现为:
诊,断 心律为失 开 具贝雷拉钠唑溶胶囊 肠, 雷拉唑钠贝肠胶溶为质囊泵子制剂抑 ,通 过异性抑  特加疗 , 还会加效不重 反 应良, 增 加 患者 的
经 负济 ,担医
生开 具 药时物应避 免 此类
  常 ,制 壁细胞 胃H + 一+KA 一 T酶P统 系而阻 断酸胃 泌分
,应适于 溃 疡胃
十、二指肠  错溃误
。 反流性 管炎食、
一 卓综合艾征, 而对心律失常并无疗 。   3 效 . .22 . 4
联合 药用适宜 不: 临床上联 合用药
目的要主是 增强效 疗、降 毒性  疡低 、和 减 少副 作用延缓及 药性的耐生发,
在 而床上临多药很 联物合并未合
, 导理致药物  
4 结总  处 的方质量水反 平映医生的 工作态度
、师 药审的把核关能力 、 医
院管 理的强 度疗
良反应不多增 。等在次本查抽处方中
, 型典不的 合联合理用 药例 为子活 菌 制剂 与抗 菌药物用联 ,如 歧双杆三菌活菌肠溶联囊胶 与孢 头克洛 缓释胶囊联合应  及
疗水平医。 全安、 有 效、 经济 、
理的合用使药是 医物人员 应务尽的职责
,药师 的 价 而在 帮助了于少病多 人, 药师合理是用药 的要主力量 。 
,用 者合二用降前低 的疗效 者,因此
, 者需二合要 时两用 可间隔药 3小 时 服。用头 孢 不在值于调配了 多张处方 少 注意知,识 更新 ,的 一进 提步用 高药水 平。  针氨羟苄片 阿奇与霉素胶囊服 同 ,孢头羟氨 片属苄G一内 胺酰 类为繁殖 期杀剂菌, 阿   医与药生师应加学 习专业知识技能 强,医师与 药应能师同讨共论
确保,患用药安者全 , 共同负合理担用 奇霉 素
囊属大环内酯胶速类抑效剂菌, 使
菌细速迅 处静止于 状态
二,者 合用 使后者  对不理用药处合 方,难 以 充分 挥发其繁殖抑期菌用作而出拮抗现。 能一种药
治物 的愈 病 医疾不应师  加药 责任的
 。 用另 外一药物 种 在,联用合药 也应时该高重视其合理 度 有效、、 经 等方面济问题  
  厚朴姜生半 甘草夏人参 汤 ”方证会体
(  江浙义省 乌 市 医中院医 
江浙  义乌   3 2
2 000 )  【
要 】 摘  朴 生姜半夏甘厚草人参出汤自
伤寒论》 《 由,半夏、厚 朴、
生、姜甘草 、 人 组成。具参健有 温脾运, 散滞 除 满 效。原用功于治 疗发汗后腹 胀症。笔满 从者方该  临床
谈对谈该方方证体的会   。【关 键词 】 
朴厚姜生半夏草甘人汤参 ; 方证
 【 中分图号类
】 2 R 28   【文献标 识 】码A  
文章 【号 】编2 0 9 5 —6 8
0 214 ) O 8
  应朴以虚 以补 虚为主明。此 乎,宗其义
,其效法, 则 可得心手地扩应本大方应用 范 的 围,且 收到“ 一常剂 ,知 3 -0已
的效果”   厚朴。生半姜甘夏人草汤 出 自参《 伤寒 ? 辨论太阳病 脉并证 》治篇 。
第 6条云6:  
、 典三型案例  “发 汗 后,腹 胀满者 , 朴生厚 姜半甘 草人夏汤 参之 。方” 本 条为 后 汗虚脾气滞腹
证满 1  、 者 , 患王 ,某女
, 63岁,
2 1 03 l 年月O诊就,
主 “诉上腹 胀 痛, 嗳 气反酸 2  年治。“ 发 汗后 ,表 虽解邪腹而满胀 , 汗者 多阳 , 伤气滞不行 也, 是 不可 徒以 , 补之 则补余” 。
胃诊断镜慢为性缩萎 性炎 胃 经西, 奥药美唑 片拉治疗等 ,未效。近
来日 诊 , 就  愈气窒,
亦不 可径攻 以, 之攻 则阳 益伤。” [ 1 ]
、 姜夏半 、甘草
、 参人 组 。成刻
下: 面萎黄色
感全身,乏 力 ,纳 ,差上腹 胀 部痛 时有,嗳反气酸
大,便溏稀 , 淡 红苔舌 该 选方非常药当 精 制方 十分,谨 ,严 伍颇具深配意 方 中君。 以味苦 性之厚温
于白腻虚滑脉。治以:
消胀除 、 补满泄并
,行处方:
朴 2 0   厚 , 生姜 2 0gg , 半 夏1 2 g ,
炙 甘  下行气 散 除,中滞胃而气脾 , 泄燥满消胀 最宜 ;
以辛臣 之温 姜生、 半夏
,前者 宣 通 散草6
人 参  3 g
焦,三 1仙
  g0, 服
剂7后 ,腹 胀痛轻 , 食 欲增加 , 减嗳气无反酸, 再服 7   阳
, 行中滞气 , 胃后者结豁痰 开 降胃中逆气,,
者两厚朴为伍 与,苦 辛降开
,阳温气行 ,
剂 , 个月后2 随 ,访 症得愈 。  达到浊降升清,
泄使满胀消用作强。但更因所治 之胀乃满脾虚 滞气 所致
若只,消不   语 按: 为此脾 虚弱 ,胃运 化无 力,湿 之气凝聚浊不 , 痞散塞 降升之路
故,而胀 为 为 补,则脾气
邪气易于复 ,聚故佐以 甘补气益脾 , 兼草和诸药调; 由于 甘草 中补
之 嗳从。 全乏力 身 脉象虚滑 , 知其胀,属 虚
, 而实滞非。
当补 治中健脾
,胀消化 。湿  力待弱 , 故 较使少量人以参增其作用强,
虚脾气滞之腹胀
, 则能收 消而满 脾一运 ,复诸 证 皆除
。  伤不,
补不滞而之功虚。 胀的病感觉是人喜
按, 实胀是拒
, 以按虚为主 者
多,满微   而 、2 者患 ,华某
,男 , 0岁 ,4有 “胃 术后 ”癌 病史 1O年 , 近
自日腹觉胀 满 ,食 呆 间  不, ,胀 自以应补为虚 主, 佐 理气 ;以 以为滞者 , 主满 而多且胀 , 又 当以为 主消, 佐以 补有 气 , 少嗳气矢 , 舌淡苔薄
脉细弦白投。厚朴 姜生 夏半甘草人参汤
川: 朴、 半制 、 炙 夏
。虚本厚朴 方 、姜生、
半夏量用较大
,人 、参 甘草用量
小 较 显,然 是消为 以, 主补以为甘草各 l
克 0 生姜、3片、 党 参l 5克 ,
7 。药剂 院腹后胀 减满
, 继轻服 原 方。治调三
如绍。 下 
。本方 是脾为受伤气 运失 转常所引 起腹的 胀满 症设 ,而并 不能通 治其 他 胀 症腹 月, 食欲增
腹,除。  胀状 。应 注该意:
厚朴 、生 要姜量而等且用 要大 ,量 参 草用量宜 、小
( : 81)
, 反则 胀之满 按
语:胃 水为之海 各, 营之根养。 本仓被胃切 以中气不足致, 脾不健土 。厚 朴生 难 除
今 古 用运 
半姜甘草党参汤可健中夏土
、气滞 、 疏痞满除 ,消 不伤 ,而 补而不。腻故获尔 效。 
、四 小  结
伤寒歌《括
云》“厚 半朴姜斤斤 ,半一
二草也须分参, 半 夏 半善升除满 , 脾
内经》 帝[  j 云: 寒 气生浊 ,热 气清生, 清气
在 下 则,生泄飧
浊,气 在 上, 生腹则
 方此 真 ” 。方为本消兼施补之 剂 , 良景仲虽为
然 ,有是证 则 胀用此。 阳反作阴
, 病逆从之也 。朴厚姜生半夏甘草 人 参汤治疗 腹的胀满
,应该是气  
是 方, 要只是脾气虚所致之滞腹胀满 , 之用有 皆良。效代 医前对此家有早验体
,如 正满胀, 发汗以后
浊气随,上引起 而, 升不当 ,升改 不 降降,
浊之气 积阴 胃脘于部 ,而 使 周凤 所歧 : “ 说遇虚脾胀作者 , 辄 借 用之 而。虚脾 夹积,
泻泄 不 节 投 ,犹之 特效 。有”
 胃脘满胀。 朴生厚姜夏甘草半参汤是为脾人气受伤转 运 常失所引起的腹胀 满症 而  孟王英 还特别 指出:
古今治“ 乱者 霍 从 未,及此论方
, 余每用 之以 奇 奏迹。”
其 ,实不 设,
运转胃脾 枢之, 从 使而部腹胀得消满。 方轻 重配全伍, 共成
三 补 消之法 , 攻补 七少 疗脾 胃不治 、和中 气机焦升降调 失效方的
亦, 从多此化 方裁来 而现今用。以 治疗兼 施, 堪 是称虚中 夹实证之治 范。典  急 或性慢性 炎胃、 肠 转 扭 、肠胃 外道手科后、 慢术消化不 良性 胃肠功能、失等 调, 症 而考文参  献脾见虚滞气作
胀 者, 只用要得 之,当 加得减宜
,都能到收满 的效果意。
本证属虚方实
[ 1 尤]泾在.伤
贯珠寒集[ M]
上.海: 上 海 科学 术出技社 ,版
1 97 8 :3
7 夹 杂之 证。虚而 实 与, 孰多 孰 少, 又斟 当酌 而用之 。故临床上
运 本用方时须
明辨[ 2 ] 傅景华
,陈心 .智 帝黄内经 素问 ,中医古
出版 社籍 , 0 0 2 3 7 , “  虚 ”“ 与” 滞主的 。对从 脾 虚于气之腹 滞满 ,胀 以虚为者 ,主 微多满而
析《黄帝 内经 》与 医中科学 
男刘    王彬 波   通
贵  州   阳贵   5 5
  贵 中阳医 学院 二第附属
院医   州贵 
5 5 0 0 03
图分类号】 R
【  献标文码】识 A   【 文编号章
5 -6 85
1 4 1 008
《  黄 内帝》 [经  ]
的书成 ,开创
了中医独学特的 论 体系 ,理 定奠 了 医临床各科  中尿排
j   垂 ;即 指囊 阴, 囊 内有 睾 ,睾 称又 “ 卵” “ 丸或 ” , 生殖是 之精 产生 的 地《
灵篇 枢?刺节真邪
中》 说 “ 茎、: 者 ,垂 中之机身, 阴 之精侯,
液津道 也之”。 后 然的 论基础 , 虽然理其中 关男有科 想 的思容内见散该 于书
5O余 篇 1 的 00条 文多中献
  ,,方其 识 到认仅不 外内两部男分性器官互性相 用 作 互相, 影 , 共响同完 成性活 动和 生殖  但其 从方多面反映 内了经时有代关中医男科 学的 究成研就。
 生 育功能
而,指且 男出性器性与官其它器官相 系而联是不 孤立 , 的并两者且通 过经 1
内经《》与男性生 理剖  解相络互联系 以。上 明男性说器官性过经络与通 肝脾 胃等肾脏腑及督脉冲接联系。  直1 . 1 男 性性 器 官1
. 2男 性
《 经》 内先指 首出男性性器官的正 常 发育
不仅 ,要备先天具 条 件, 需还赖依后 天 《  经》 认为内 , 子为 男阳,男者 ,
阳 , 气有也 余血而 不足。在 性理生上,
两个 著显  摄的营养物质入的养 。其充 , 次将男性性器分内官外两和部 分,内生 殖器指 的是
内经《》以 岁 八一个为年 龄阶分 段期述 描了性男
生  , 蛰藏之本封 , 之精处 ”的肾, 其受五脏 腑精六微物的质充 ,养 化 生天并葵进 一促成 步特征包
括 第性二 征生殖 和育发 ,育发衰和 的老生理变化程 过。二十四三至 十岁左 右 42— 3 岁O 右时左发 育成 是生殖之精 的 成 。外生生器殖由茎 、 垂 两部分组 成 茎, 阴茎 指 ,其三大功 包能括 精排 、  殖
.、 — .—
53 - --
范文三: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有两种情形腹胀满,一种是虚胀,一种是实胀,虚胀的病人感觉是喜按,实胀是拒按,我们可以按天枢穴,实胀就是大便堵到了,虚胀是肠子的瓦斯气在里面,就是肠气很多在里面,所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人吃下去以后,病人会一直在嗝气,一直在放屁,然后肚子就消掉了,所以虚胀的时候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如果是实胀的时候就是承气汤证。有一种人是平常大便就不太好,发汗发太过的时候,肚子真的大便干掉了就是实胀;还有一种就是肠胃虚弱的人,平常就不爱吃。津液一发,肠胃都空掉,没有津液,都是肠气在里面,就是虚胀。
我们也可以问小便、小便淡白是虚胀;小便很黄是实胀。小便为什么加厚朴?厚朴能够宽肠降逆除气,所以病人会放屁,实胀一放屁,大便就下来了,虚胀就不会,虚胀会一直在放屁,让嗳气从放屁排出来;因为病人本来就太虚了,一发表,脾的功能就弱掉了,厚朴入脾,能健脾,能去脾的湿,但是厚朴去脾湿没有白朮强,厚朴去脾湿的时候,能利用脾湿来润肠,不像白朮让脾脏的湿干掉了,所以肠如果干掉了,厚朴可以润肠,可以增加肠里的黏液,让肠子蠕动,再加生姜,生姜能让胃很快的恢复;为什么人参甘草?因为病人的肠胃都虚掉了,把肠胃的津液补回去。为什么加半夏?降逆用的,不加半夏的话,气冲不出来,后面全部都是降逆、开胃、健脾的药;常常老太太,肚子很大,是虚胀,肠子总是有问题,放屁很多,可以用这汤方,如果是实胀就用承气汤攻出来。承气汤证还有两种特别情形,一种是大便如鞭,因为大肠的内壁被燥屎遮蔽住了,所以大肠不吸收水分,因此下利,但是这种病人天枢穴会拒按,而且下利臭秽,另一种,大便如鞭状,那是因为大肠的通道被燥屎给堵住了,只剩下一个很小的通道,因此大便从很小的通道挤出来,所以像一条长长的鞭子一样。这些在后面讲承气汤的时候,还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斤洗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厚朴用三四钱,就不得了了,生姜开三片就好了,生半夏胖子开三钱,普通开二钱,害他的话,半夏拿掉;人参一钱;平常炙甘草不开多,一二钱就够了,后面的炙甘草汤开到五钱一两都有,那是需要,这里不用开太重,因为炙甘草很甜,会增腻。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范文四:【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8-02  生姜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三:由生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治肺痿,咳唾涎末不止,咽燥而渴。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运用本方为主治疗一些慢性疑难疾病有时有出其不意的疗效,现就报告笔者所治数种疾病于下,以飨读者。  1  慢性咽喉炎  刘某,女,47岁。邛崃市临邛镇人,日初诊。主诉:自觉咽喉疼痛10年,疼痛时有时无,反复发作,难有愈时。患者于10年前因外感出现咽喉疼痛,服西药外感症状消除,仍留咽喉不适现象。经服中药自觉不适现象消除,不久又出现咽喉疼痛。如此反复,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治疗,症状仍不能完全解除。三天前,因空调温度过低,出现身紧、头微痛、头昏、咽喉疼痛,自述咽水时亦痛。服西药除咽喉症状仍存外,其余症状皆消除。今诊,查咽喉壁微红,但皮色见白嫩,饮食二便尚可,脉沉细,苔白质嫩,边有齿痕,诊断为慢性咽喉炎。遂处以生姜甘草汤加减:生姜50g,炙甘草20g,桔梗20g。2剂,1日1剂,水煎分2次服。病人服1剂,症状大减,4剂病除。随访3月,后外感2次,咽喉疼痛均未复发。  按:慢性咽喉炎属祖国医学“咽痹”、“喉痹”、“咽痛”范畴。咽痛之证,西医将其局部充血、水肿均称炎症,近世部分中医也亦步亦趋,谓属热而投大剂寒凉。但无论何证,临床所见寒热均有,一律投以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品,热证自然获效,寒证则适得其反。本例患者咽喉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每出现症状即投以西药抗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之品,开始治疗基本有效,但随着病程的延长,过服寒凉之品逐渐伤及阳气,病人正气逐步亏损,故而再按热证治疗则少效。今当以温阳益气祛寒以治之故处以生姜甘草汤温肺气散寒邪利咽喉。方中生姜为主药,除温肺散寒还有升腾阳气的作用,使凝结咽喉之寒气,从外而出。炙甘草补益肺脾之气,协助生姜温肺散寒的作用。桔梗宣肺利咽散结,诸药合用,正中病机,故而使疾病迅速消除。  2  慢性过敏性鼻炎  殷某,女,48岁,邛崃市临邛镇人。日初诊。主诉:反复鼻痒鼻塞不适20年。20年前因外感出现鼻塞流清涕,头痛,身不适,服中西药治疗,症状消除。以后逐渐出现遇寒遇风鼻痒鼻塞流清涕,晨起为甚。先多以外感治之,效果逐渐不明显,后经五官科诊断为慢性过敏性鼻炎。今天气变化,又出现鼻痒鼻塞流清涕现象。查鼻内肌膜淡白肿胀湿润。脉细苔白质淡。诊为慢性过敏性鼻炎。辨证为肺气虚寒,卫表不固,鼻窍壅塞。处以生姜甘草汤加减:生姜75g,甘草20g,葱白7根,红糖30g。7剂。日1剂,水煎,先煎生姜、甘草,待沸后加入葱白,药沸后15分钟滤药,连煎2次,混合再烧开即加入红糖,分3次服。3月25日二诊:自述服药后全身发热,身体以前冷感消除,随之症状基本消失,信心大增。继服3剂,症状完全消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慢性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鼻病。《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本病主要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治疗当以温肺益气通利鼻窍为主。故以生姜甘草汤温肺通窍,方中生姜温肺升阳,炙甘草补肺脾之气,红糖甘温益气,葱白引药入鼻,诸药合用,共奏温肺益气通利鼻窍之效,使多年沉疴因此而愈。  3  颈椎病  赵某,女,42岁。邛崃市高埂镇人。日初诊。主诉:颈背疼痛不适,反复发作2年。2年前,患者出现颈背疼痛,伴转侧不是,后颈重着感。遂到本地医院求治。服中药(药不详)及针灸、推拿。治疗1月后,疾病基本痊愈。后每于天冷、阴雨天气及劳累后复发。且冬春季节更易发作,甚为苦恼。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治疗更加困难,疗程逐步加长而不能彻底治愈。遍求中西医治而鲜效,经人介绍前来我处治疗。初诊所见:颈背疼痛,转侧不是,后颈重着感,伴头晕、畏寒、怕风,已发作月余。同时见神疲、小便清长、夜尿增多,脉沉细,苔白质嫩,边有齿痕。诊为颈椎病。采用针灸配合TDP照射局部治疗1周,效果不显。遂配以中药内服治疗。处以生姜甘草汤加减:生姜50g,甘草20g,桂枝15 g、党参30 g、大枣20 g、川芎20 g、鸡血藤30 g,肉桂10 g,苡仁30 g。3剂。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11月22日三诊,症状大减,停针灸及TDP,效不更方,继服7剂,症状全消而告愈。  按: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颈痛”范畴,与“风”、“寒”、“湿”有关。《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本案患者始发病时正气尚足,风寒湿邪不甚,故常规治疗易显效。但由于病人体质及多方面原因,而致反复发作,逐渐出现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邪着而不去。致常规治疗不能见效。故而思得温肺肾之阳,得阳气鼓舞,风寒湿邪更易驱除。遂处以生姜甘草汤合桂枝等治之。方中生姜甘草汤温肺益气,桂枝、鸡血藤、川芎和营解肌、活血祛风通络,同时配苡仁以建脾除湿止,诸药合用,共奏其效。
范文五:[摘要] 目的 探讨在伴有胃肠道症状的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应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改善胃肠蠕动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带有胃肠道症状的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47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口服,对照组采用莫沙比利片口服,疗程20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38%。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老年;缺血性中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莫沙比利;胃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dding or decreasing Houpo Shengjiang Banxia Gancao Renshen soup on the improv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of patients with senile ischemic stroke accompanied by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Methods 47 patients with senile ischemic stroke accompanied with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who wer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Houpo Shengjiang Banxia Gancao Renshen soup, which were taken orally, while patients of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mosapride. The course of both groups was 20 day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of patients from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88.46%, whil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52.38%. The grades of symptoms and vital signs of patients from both groups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grades of symptoms and vital signs of patients from treat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patients from control group an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presented in the intergroup comparisons(P  [Key words] Senile; Ischemic stroke; Houpo Shengjiang Banxia Gancao Renshen soup; Mosaprid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中风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可分为缺血性脑中风(脑血栓形成、脑梗死)和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以老年患者居多[1]。有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无论在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易发生便秘,发生率高达50%以上[2]。大部分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特别是偏瘫卧床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下降,蠕动减慢,容易引起腹胀、便秘、反流、窒息、肠内营养摄入不足而影响康复,甚至危及生命[3]。   临床在处理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腹胀、便秘等情况时,不乏用大黄、芒硝等峻下之品或入煎剂,或敷脐,或灌肠;或多用莱菔子、神曲、麦芽、鸡内金等消导之物;治疗时重用峻下者伤脾胃,重用消导之物则耗气。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在体质的辩证上虚实夹杂,天癸竭,脾肾等各脏已虚,又多有瘀血痰浊先阻于经络,在用药的选择上需兼顾虚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属消补兼治之方,本研究选用该方调节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胃肠功能,观察疗效并报道如下。
  治疗上,西药多选用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等胃肠动力药物,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酪酸梭菌活菌片等调节肠道菌群药物,或二甲硅油片等消除肠胀气等药物。中成药有四磨汤、午时茶颗粒、厚朴排气合剂、苁蓉通便液、理中丸等等。用中药汤剂治疗时,选方则见仁见智。如邓秋分[9]用新加黄龙麻仁汤治疗老年中风后便秘。苟成钢[10]用星蒌承气汤加中药敷神阙穴,结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郑桂棒[11]用增液承气汤治疗卒中后腹胀便秘。   关于腹胀的中医论述,郝万山在伤寒讲稿里是这么描述的:“腹胀者,分虚、分实或虚实夹杂。一是虚胀:特征为腹满时减、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减轻,治用理中汤类温中散寒。二是实胀:特征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按之痛”,治用承气汤类通泻里实。三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证属虚中夹实,腹胀满一般多表现为上午轻,下午重,傍晚尤重,但胀满发作的时候不喜温按。在病机上以脾气虚弱为本,痰湿阻滞、气机不利为标,属虚实夹杂。”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腹胀便秘进食量下降等症状从病机上讲多为虚实夹杂[12]。在诊疗过程中选择一个适合该类人群使用的方子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3.2 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方属消补兼施之方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条文见第六十六条,条文如下:“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该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组成,病机是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气机阻滞。“发汗后,表邪虽解而腹胀满者,汗多伤阳,气滞不行也,是不可以徒补,补之则气愈窒,亦不可以径攻,攻之则阳益伤”[13]。故治疗上消补兼施、补泄并行,脾气恢复,运行功能正常,则腹胀满可消。发汗后说明病人有虚,一有体虚的存在,二是提示致虚之由。故泄后、吐后、术后、产后等虚性体质,都有应用本方的机会[14]。   该方原方剂量: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厚朴、生姜、半夏这三者量大,行气消补,以厚朴为君,微苦性温,行气燥湿,宽中消满,善于下气,除胃中滞气。臣以生姜,半夏,生姜味辛温,宣散通阳,行胃中之滞气;半夏辛温,开结豁痰,降胃中逆气;两者与厚朴为伍,辛开苦降,温阳行气,使泄满消胀之力更强;因所治胀满乃脾虚气滞而成,故消中加补,佐以甘平之甘草补气健脾,并调和诸药。然甘草补中之力不足,用少量人参增强其作用。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方证见:腹胀满,心下痞硬,食欲不振,腹胀以饭后为甚,或呕吐,精神疲惫,肢软无力,苔薄白,脉缓。本方证所见实证腹胀满,是以有形痰湿阻结,气机壅滞为主;虚证表现为便溏、神疲,还有食后腹胀、欲寐、矢气频频但无臭味、肠鸣频作、大便成形,但次数多或排便不畅、平时食凉物易便溏或便意感强等。   古代医家对该方的认识如下。成无己:“发汗后,外以解也。腹胀满知非里实,由脾胃津液不足,气涩不通,壅而为满,与此汤和脾胃而降气”[15]。周凤歧:“遇脾虚作胀者,辄借用之,而脾虚夹积,泄泻不节,投之犹有特效”。《伤寒尚论篇》:“移此治泄后腹胀,果验。”《张氏医通》:“治胃虚呕逆,痞满不食”。清代医家缪遵义论述本方:“立方大意,泄胀满之心,偏多于辅正,方中叙药之次第,即可见也。首用厚朴,苦温以泄中焦之胀满,阳微则饮聚,此用生姜、半夏,辛通开泄,浊阴自散,三味用至半斤,重其权也,继用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以稍助其止气,是意不在补,不过为厚朴之佐使耳”(《伤寒方集注》)[16]。   现代医家拓宽了该方的治疗范围及病种。日本医家山田光胤将本方的应用概括为:①用于胃的蠕动和胃液分泌极度低下、腹中气与水停滞、心下腹部胀痛,饮食即吐,大便不通之证。②用于发汗、下利、中风、腹部手术之后容易引起的胃下垂、胃扩张、肠胀气、急性胃肠炎、急性吐泻等。③本方可转用于脑溢血或胃切除术后的食物在消化道通行障碍等。(《汉方处方应用的实际》)。日本医家藤平健次先生将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应用腹虚肠满者、呕逆痞满不食者、伴嗳气吞酸诸症、胃(肠)下垂症、臌胀症、肠梗阻、伴吐泻的感冒、腹部手术后的排便不畅、中风后的腹满等[17]。黄煌在经方100首里提示该方可广泛应用于泄后、吐后、术后、产后等虚性体质。推广到现代临床,妇女产后、患者胃肠道手术后、脑梗死以及急性感染治疗后腹胀纳差的患者都属于该方的可能应用范围。常钢[18]将该方用于治疗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胆囊炎等以脾虚气滞为主的疾病;郭宏强等[19]将该方加减治疗肝癌患者尤其介入术后的腹胀。曹生有[20]将该方加减治疗便秘、胆囊炎、前列腺炎;田健[21]将该方联合奥曲肽注射液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王彦军[22]用该方加味治疗腹部手术后腹胀。程涛[23]将该方用于治疗肝癌晚期腹胀。   3.3 与他方的鉴别   在临床上用该方需与他方鉴别。他方或用于实证,或用于虚证,亦有用于虚实夹杂之证,在治疗时应进行充分的证的观察。   用于实证的方有:大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等。大承气汤证腹痛,以肚脐为中心膨满坚实,按之有底力,腹满持续不减,按之不濡,兼伴有大便燥结,腹痛,苔厚脉实有力者,为阳明腹实、燥实内结证;小承气汤为大承气汤轻症,势缓者;厚朴三物汤药物组成同小承气汤,但重用厚朴,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用于里实气滞,积胀俱轻。厚朴七物汤由桂枝汤去白芍,加厚朴三物汤而成,治疗外感表证未解,里实已成,腹满,大便不通,发热,脉浮而数;临证可调配桂枝、大黄、厚朴等各药的剂量以改善方子的寒温属性。调胃承气汤见便秘,腹有燥结,或蒸蒸发热,或头痛,或谵语,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大柴胡汤证剧烈呕吐,心下部拘急,疼痛,痞满,或胸胁苦满。   用于虚证的方有:大建中汤、小建中汤、人参汤、四逆汤、附子粳米汤证等。大建中汤用于中阳衰弱,阴寒内盛,腹中虚寒痛,不可触,或呕不能食,舌苔白滑,脉细紧。小建中汤用于虚弱体质,腹痛,温按则痛减,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手足烦热,小便自利者。人参汤即理中汤,主治自利不渴,不欲饮食,病后喜唾涎沫。四逆汤见腹胀满虚证,腹满时减,喜温喜按,按之濡软,兼伴有大便不利,口淡不渴,苔白舌淡等。附子粳米汤见雷鸣切痛,水饮在胃而呕。
范文六:人在幼儿时期,都会有口水过多的情况,北方人管这个叫流哈喇子,虽说幼儿涎液过多,属于正常情况,但实际上,它也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因素是因为随着新生儿慢慢长大,唾液也逐渐增多,再加上小孩子口腔浅,也不太会及时吞咽过多唾液,因此便出现流涎的情况,但程度不会太重,所以不必过于担心。如果是病理性的,家长就要及时给孩子诊断治疗了,这就是中医里所说的“流涎症”。   流涎症即流涎不收,又叫做滞颐,是小儿口水过多,经常流出口外的一种症状。它的诊断依据是,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除了涎液不断,浸湿两颐和胸前外,幼儿口腔内和嘴角周围还会出现小米粒大的红疹,或是发生溃疡、糜烂等,同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那么脾脏虚冷涎多,就要多给患儿吃一些有温和健脾作用的食物,比如虾、羊肉、韭菜、花生、核桃等。只有把脾的阳气升起来,就像雨后水洼地只有经过阳光的照耀才能变干,体内多余的水湿之气经脾阳运化才能除去。我们可以煮点生姜甘草汤给孩子喝。用生姜3片,甘草9克,两者加水300毫升,文火煎至150毫升,给幼儿频频饮服,每日一剂,连服5~7日。生姜辛而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可以止涎唾,在这里起主导作用;将甘草搭配进来,是因为甘草性味甘平,清热生津益气,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使生姜温而不燥。这样二者就有了一个温润行气、化燥祛涎的功效。   但相对于脾脏虚寒导致的流涎症,有的患儿却是由于脾胃内里积热造成的,但具体来说是分型的,要加以辨证才能取得治疗效果。脾胃积热表现出一系类热证的特点,有流涎黏稠,双颊肤色红赤、痛痒,口角红赤糜烂,面赤唇红,啼声响亮,小便发黄,大便秽臭或燥结等。而一直流黏稠的口水,就是由于脾胃湿热之气向上熏蒸造成的。这时要吃一些清热养胃、泻火利脾的食物,像绿豆汤、丝瓜汤、梨汁、西瓜汁就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试试这道青果石斛茶。新鲜橄榄7只打碎,鲜石斛9克,二者一同加水400毫升,用文火煮成150毫升,给幼儿频频饮服,每日一剂,连服5~7日。用于脾胃积热,清除壅滞熏蒸于口导致的小儿流涎症。   在治疗的同时,家长还要做好护理措施。比如要及时擦拭幼儿口腔周围浸湿的皮肤,每天要用清水及时清洗,让孩子的脸部和颈部保持干爽,防止换上湿疹。如果出现湿疹和糜烂,要及时去医院诊治。最重要的一点还得提醒大家,就是不要总等问题出现了才去心疼孩子,急着找方子、看医生,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管好孩子的脾胃。      你还可以尝试的其它小偏方      1. 桑白皮10~20克,加适量水,大约一碗左右,煎至水剩一多半,分2~3次给幼儿口服,每日一剂,连服5日为1疗程,1~2个疗程即可。用于小儿脾热流涎。   2.取鲜桑白皮适量榨汁,涂于幼儿口中,一日数次。
范文七:生姜甘草汤为主治疗慢性疑难疾病的体会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8-02
生姜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三:由生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治肺痿,咳唾涎末不止,咽燥而渴。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运用本方为主治疗一些慢性疑难疾病有时有出其不意的疗效,现就报告笔者所治数种疾病于下,以飨读者。 1
慢性咽喉炎
刘某,女,47岁。邛崃市临邛镇人,日初诊。主诉:自觉咽喉疼痛10年,疼痛时有时无,反复发作,难有愈时。患者于10年前因外感出现咽喉疼痛,服西药外感症状消除,仍留咽喉不适现象。经服中药自觉不适现象消除,不久又出现咽喉疼痛。如此反复,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治疗,症状仍不能完全解除。三天前,因空调温度过低,出现身紧、头微痛、头昏、咽喉疼痛,自述咽水时亦痛。服西药除咽喉症状仍存外,其余症状皆消除。今诊,查咽喉壁微红,但皮色见白嫩,饮食二便尚可,脉沉细,苔白质嫩,边有齿痕,诊断为慢性咽喉炎。遂处以生姜甘草汤加减:生姜50g,炙甘草20g,桔梗20g。2剂,1日1剂,水煎分2次服。病人服1剂,症状大减,4剂病除。随访3月,后外感2次,咽喉疼痛均未复发。
按:慢性咽喉炎属祖国医学“咽痹”、“喉痹”、“咽痛”范畴。咽痛之证,西医将其局部充血、水肿均称炎症,近世部分中医也亦步
亦趋,谓属热而投大剂寒凉。但无论何证,临床所见寒热均有,一律投以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品,热证自然获效,寒证则适得其反。本例患者咽喉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每出现症状即投以西药抗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之品,开始治疗基本有效,但随着病程的延长,过服寒凉之品逐渐伤及阳气,病人正气逐步亏损,故而再按热证治疗则少效。今当以温阳益气祛寒以治之故处以生姜甘草汤温肺气散寒邪利咽喉。方中生姜为主药,除温肺散寒还有升腾阳气的作用,使凝结咽喉之寒气,从外而出。炙甘草补益肺脾之气,协助生姜温肺散寒的作用。桔梗宣肺利咽散结,诸药合用,正中病机,故而使疾病迅速消除。
慢性过敏性鼻炎
殷某,女,48岁,邛崃市临邛镇人。日初诊。主诉:反复鼻痒鼻塞不适20年。20年前因外感出现鼻塞流清涕,头痛,身不适,服中西药治疗,症状消除。以后逐渐出现遇寒遇风鼻痒鼻塞流清涕,晨起为甚。先多以外感治之,效果逐渐不明显,后经五官科诊断为慢性过敏性鼻炎。今天气变化,又出现鼻痒鼻塞流清涕现象。查鼻内肌膜淡白肿胀湿润。脉细苔白质淡。诊为慢性过敏性鼻炎。辨证为肺气虚寒,卫表不固,鼻窍壅塞。处以生姜甘草汤加减:生姜75g,甘草20g,葱白7根,红糖30g。7剂。日1剂,水煎,先煎生姜、甘草,待沸后加入葱白,药沸后15分钟滤药,连煎2次,混合再烧开即加入红糖,分3次服。3月25日二诊:自述服药后全身发热,身体以前冷感消除,随之症状基本消失,信心
大增。继服3剂,症状完全消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慢性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鼻病。《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本病主要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治疗当以温肺益气通利鼻窍为主。故以生姜甘草汤温肺通窍,方中生姜温肺升阳,炙甘草补肺脾之气,红糖甘温益气,葱白引药入鼻,诸药合用,共奏温肺益气通利鼻窍之效,使多年沉疴因此而愈。
赵某,女,42岁。邛崃市高埂镇人。日初诊。主诉:颈背疼痛不适,反复发作2年。2年前,患者出现颈背疼痛,伴转侧不是,后颈重着感。遂到本地医院求治。服中药(药不详)及针灸、推拿。治疗1月后,疾病基本痊愈。后每于天冷、阴雨天气及劳累后复发。且冬春季节更易发作,甚为苦恼。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治疗更加困难,疗程逐步加长而不能彻底治愈。遍求中西医治而鲜效,经人介绍前来我处治疗。初诊所见:颈背疼痛,转侧不是,后颈重着感,伴头晕、畏寒、怕风,已发作月余。同时见神疲、小便清长、夜尿增多,脉沉细,苔白质嫩,边有齿痕。诊为颈椎病。采用针灸配合tdp照射局部治疗1周,效果不显。遂配以中药内服治疗。处以生姜甘草汤加减:生姜50g,甘草20g,桂枝15 g、
党参30 g、大枣20 g、川芎20 g、鸡血藤30 g,肉桂10 g,苡仁30 g。3剂。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11月22日三诊,症状大减,停针灸及tdp,效不更方,继服7剂,症状全消而告愈。 按: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颈痛”范畴,与“风”、“寒”、“湿”有关。《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本案患者始发病时正气尚足,风寒湿邪不甚,故常规治疗易显效。但由于病人体质及多方面原因,而致反复发作,逐渐出现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邪着而不去。致常规治疗不能见效。故而思得温肺肾之阳,得阳气鼓舞,风寒湿邪更易驱除。遂处以生姜甘草汤合桂枝等治之。方中生姜甘草汤温肺益气,桂枝、鸡血藤、川芎和营解肌、活血祛风通络,同时配苡仁以建脾除湿止,诸药合用,共奏其效。
范文八:生姜、甘草“泻心汤”论寒热错杂痞证从半夏、
冯露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摘要][关键词]
广州)510405
生姜、甘草三“泻心汤”的角度,分析原文,结合实践,探讨《伤寒论》中寒热错杂痞证的病名、成因、治试从半夏、
泻心汤;痞证;寒热错杂证伤寒论;
疗及用药规律,感悟经典之魅力,启发思维,指导临床。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951X12-0005-03
DiscussiononPinelliaHeart-DrainingDecoction,GingerHeart-DrainingDecoctionand
LicoriceHeart-DrainingDecoctionTreatingBindingColdandHeatEpigastricFullness
(TheFirstClinicalMedicalCollegeof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Guangdong510405)[Abstract]
Thispaperexploresthename,causes,treatmentandmedicationruleofBindingColdandHeatepigastricfull-
nesssyndromeinTreatiseonFebrileDiseasesfromthetuberofPinelliaHeart-DrainingDecoction,GingerHeart-DrainingDecoctionandLicoriceHeart-DrainingDecoction,accordingtoanalysisofthetextandcombinationwithpractice,inordertofeelthecharmofclassics,inspirethethoughtandguidetheclinical.
[Keywords]syndrome
TreatiseonFebrileDHeart-DrainingDEpigasBindingcoldandheat
寒热并存的理论根源,源于《内经》,详于《伤寒论》。《灵枢·师传》篇曰:“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有“胃欲寒
《伤寒论》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之特点[1]。中涉及
的寒热并存方证甚广,例如表寒里热,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等。笔者试从半夏泻心汤类证的角度探讨寒热错杂痞证的治疗、成因、病名及用药规律。
悟痞证治疗1读经典原文,
半夏泻心汤类证包括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证,其内容涉及149、三泻心汤主治寒热157及158条。
错杂痞证,病位在中焦,涉及脾胃肠,主症“心下痞,呕吐,下利”。
“伤寒五六日,1.1半夏泻心汤证原文149条云:
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组成。众所周知,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虚实错杂痞证的代表方。从本条原文可清晰的得知痞证的成因、鉴别与治疗。此条原
第一[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46
·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吴少祯.诸病源候论·卷之十[21]隋
九·积聚诸病(凡六门)·六、伏梁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巢元方著;宋白杨校注.吴少祯.诸病源候论·卷之三[22]隋
十二·痈疽诸病上(凡一十六门)·一、痈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王叔和撰;梁亚奇校注.脉经·卷四·诊百病死生诀第[23]晋
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58
·王叔和撰;梁亚奇校注.脉经·卷八·平五脏积聚脉证[24]晋
第十二[M].北京:学苑出版社,
·杨上善撰注;李云点校.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六·[25]唐
寒热·痈疽[M].北京:学苑出版社,
(收稿日期:
编辑:湘泉)
发病应为少阳病,
医者失察误下后,形成了结胸、痞证两种变证。为何会形成两种变证?可以是体质、环境、气候等不同所造成的。为何变证偏偏为结胸与痞证?笔者认为,仲景将两者列在同一条文,是寓临床鉴别意义的。结胸和痞证皆可见痞,但结胸为心下痞满而硬痛,乃有形实邪结聚胸膈,临床以疼痛为主症;痞证之痞,为无形气机壅滞中焦,唯有痞满堵塞不舒,按之不硬不痛。理论上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然临床痞证却实为难辨,有单纯痞满而不痛者,有痞而按之疼痛者,有痞硬而按之不痛者,有痞硬而按之疼痛者,与结胸易混淆。
查半夏泻心汤所用药物,更为精当,以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为法。方中用半夏、干姜与黄芩、黄连组成药对,辛开苦降以调整脾胃之升降,寒热并用以清热温中。李时珍曾盛赞药物运用之寒热相伍:“此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
更用人参、炙甘草、大枣,补虚调中,兼顾脾胃之不足。此外半夏又可降逆和胃以止呕,消痞散结以除痞;芩连还可止泻而厚肠胃。由用药可知,仲景治疗脾胃病,是十分重视调理脾胃气机的。盖脾胃为人体气机之枢纽,若升降有序,邪气自然无停留之所。后世治疗脾胃病,也多遵循此法,效果颇佳。观此方药用量轻重,古今争议颇多。对于药量的换算,今人多赞同东汉1两约合今之14g,1L约为今之198.1mL。这样算来,半夏泻心汤中药量甚大,如甘草可用到42g。故大多数医者认为仲景用药量较大,然笔者认为,与服法、煎法结合起来估算,其用量并不大。其一:仲景方仅煎药1次;其二,本方更要求“去滓,再煎”,不仅可使药性合和,还可使服药总量减少;其三,其服法要求日三服,“三”为一约数词,即少量多次频服之意,平均看来,1次饮药量并不多,因而每味药的药量也随之减少。并且,以现代药理研究为据,少量多次频服可使一天之内的血药浓度维持在较平稳的状态,从而持久发挥药效。纵观《伤寒论》,“去滓,再煎”的方剂总共有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7首方,无一不和脾胃病有关联,且7首方的服药次数均为日三服。故笔者大胆的推测,此为仲景留给后世医者治疗脾胃病的宝贵经验。笔者推崇治疗脾胃病时,用药量应轻,以轻清之力调理升降之序。全因脾胃位处中焦,升降有序,重之恐伤脾胃,药不达效,然轻之却可使药效柔和,脾胃较易受纳,药显其效。此道理就犹如常人吃饭,饭味重、食量大时,一次、两次可以刺激肠胃,促进饮食;然而久
了,会日渐纳少,甚至纳呆,饭后不久还有泛酸嘈杂
之感,口气也很重;若饮食清淡,吃七分饱,虽开始感觉食之无味,但日子久了,却吃之愈香,饭量可能不会增加,食后却较舒服,口气清新。药食同源,道理也应该相似。但毕竟是一家之言,临床还应与疾病的性质结合,用量该重时,切勿轻之。纵观此条文,其临床意义即是,治疗疾病时,应动态的观察发病的整个过程,深究病因病机,对于脾胃病,更应注意用药的性味,药量的精当,以及煎法服法,方可促进疗效。1.2生姜泻心汤证与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都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因此,生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与半夏泻心汤证联系紧密。半夏泻心汤为治疗寒热虚实错杂痞证的基础方,此痞证虚实无所偏颇,笔者认为,若实邪偏重,便发展为生姜泻心汤证;若脾虚更盛,则发展为甘草泻心汤证。寒热错杂痞证的典型症状为“心下痞、呕吐、下利”,由生姜泻心汤证的代表条文157条可知,此证为发汗不当后之表邪内陷,寒热错杂,脾虚运化不健,水气内蕴,胃弱不能腐熟水谷,食滞中焦,故除了三大典型症状外,还兼有干嗳食臭,心下痞满而硬,腹中肠鸣等证。水气实邪偏重,故加生姜四两以宣散水气,和胃止呕,温补中阳。除干姜用量减为一两半,其药用量、用法及煎法、服法皆与半夏泻心汤同;由甘草泻心汤证的代表条文158条可知,该证为多次误下后导致脾胃受到重创,正虚邪不盛,故其下利日数十行,下利物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因中阳虚甚,无力腐熟水谷,及心下胃脘堵塞不舒,痞满而硬较突出,使人心烦不得安,乃气机阻滞较重,无力伸展。能形成此种病证,患者平素必脾胃较弱。故加大炙甘草用量至四两,意在补益脾胃,脾胃功能恢复,自然能升降气机,痞硬自除。
寒热虚实错杂痞证随其偏实偏虚而成生姜泻心汤证与甘草泻心汤证。仲景详审病机,给予随证治疗,加减用药甚简。有水气食滞者便加生姜,脾胃偏虚者重用炙甘草。这就提示医者临床治疗疾病时不在于对经方加减药味的多少,而更推崇用药精当,用量精准。若一次加减药味过多,会致药效不专,难以获效。笔者曾治疗一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临床表现为口腔多发性溃疡,红肿疼痛明显,伴口臭,夜寐多梦,便秘、3日1次,舌尖红、苔薄白,脉稍数。辨为阴虚火旺证。用黄连阿胶汤合白虎汤加丹参、玄参、茯苓、生地黄、西洋参等,全方用药竟达20多味,服药7剂,效不显;再诊时觉得用方太冗繁,索性只用黄连阿胶汤合白虎汤原方药味,服5剂药后,患者口臭明显减轻,
大便通畅,效不更方。10剂后患者虽似有口腔溃疡,
但红肿疼痛不显,且原有溃疡面缩小,溃疡形成及消退的时间间距明显缩短,患者痛苦缓解。故体会临床使用经方,应抓住基本病机,不宜过多加味,必守经方之法。
2名为“泻心”,实为“泻胃”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皆以“泻心”冠名,其意为何?有医家将泻心的含义理解为:其一:所治证候皆以“心下痞”为主症;其二:心属火,泻心即泻火、泻热。三泻心汤证的病位与心有无关系?古代多数医家认心是指心下胃脘处(中焦脾胃肠)。盖“心下”位居胸腹之间,地处中州之脏,乃脾胃所主,为人体气
机的交通枢纽[3]。然据文献记载,
也有认为泻心汤的心”就是指心。如柯韵伯据甘草泻心汤“不曰理中仍为泻心者”,得出“以心烦痞硬,病本于心耳”,认为病
位在“心”[4]
。并根据五行相生之生理关系,“火生土”,即心与脾胃的相生关系,使得临床心病与脾胃病的关系甚为微妙。如心肌梗死与胃痛的关系,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往往胃痛,最终却发现是心肌梗死。再者,据现代临床学研究,“泻心汤”涉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病种,故名之为“泻心”即心)是有其临床意义的。然笔者颇赞同前者之说,一者:其病机、病症与脾胃相符;二者,临床多将三泻心汤用于治疗脾胃病,对于其获得的临床收益也无可厚非。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三泻心汤”,尤其是半夏泻心汤对于浅表性胃炎等多种胃病有明显的抗炎抑菌作用[5],对于缓解“心下痞、呕吐、下利”等症疗效显著。笔者认为心即心下,应是古人对胃脘的另一种称谓,一种临床上位置相近或相关的概括,又或是一种整体观念的体现。故其名为“泻心”,实为“泻胃”,而“泻胃”也应理解为调理脾胃肠。3寒热错杂痞证成因
关于寒热错杂痞的成因,根据《伤寒论》之149条、157条、158条、131条及151条文,有发汗不当及误下之说。原发病皆为太阳病之伤寒或中风,发汗后,表证虽罢,却损伤脾胃;太阳病或少阳病误下后,表邪入里,而导致脾胃不和。临床亦有不经发汗、误下,于发病时直接伤及脾胃,导致痞证,其患者必有脾胃宿疾。为什么会致寒热错杂?全因遇太阴脾土,邪易寒化,遇阳明(胃)燥土,邪易热化,邪阻气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壅滞中焦,发为以“心下痞、呕吐、下利”为主证的三泻心汤证。又《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道实,阴道虚”,即脾脏发病多为虚证,胃腑发病多为实证,最终形成寒热虚实错杂之痞证,病机颇为
复杂。痞证可为一独立疾病,也可为他疾之兼证,临
床较多见于内伤杂病。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盖无形气机壅滞中焦,升降失司,故致病者自觉心下胃脘处痞塞不舒,按之不硬不痛。然心下痞的临床表现比较多样化,若兼实邪,如生姜泻心汤,也可表现为痞满而硬。应灵活看待,利于鉴别。再者对于多样化的人体,探究痞证之成因,思维应更为发散,《伤寒论》对其论述较简单,却执简驭繁,给后世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
4寒热错杂痞证之用药规律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为“心下痞”而设,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同施为配伍特点,药皆用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炙甘草。痞乃无形之气壅滞中焦,为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所致。然辛温药属阳,能升散阳气、开发腠理(升清);苦寒药属阴,
能清解通降、沉敛下行(降浊)
,再兼补益药甘补缓急,共奏辛开苦降,以调理中焦之升降;寒温并用,以和解脾胃之寒热;补泻同施,以促脾胃虚实平和之用。痞证之病机为无形气机壅滞中焦,治疗却不用一味理气药,唯调其寒热,补虚泻实,更体现了仲景“治病
本文从分析半夏、
生姜、甘草三泻心汤证入手,探究寒热错杂痞证的治疗、病名、成因与用药等,侧重于理论探讨,有许多务虚的东西,需日后的实践来加以验证,方能上升为理论。笔者自知临床经验匮乏,但认为要想光大中医,应该从经典入手。《伤寒论》乃中医之四大经典之一,将理法方药贯穿始终,若能读经典,诵经典,最终达到彰经典,体会古方经方之深意,再回归临床,将获益匪浅。
[1]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69[2]任小宁.方剂寒热并用配伍规律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09:5
[3]岳新立.略论
《伤寒论》寒温并用法[J].河南中医,-11
[4]王晓飞,傅元谋《.伤寒论》
寒热错杂痞的辨证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32
[5]王付.学用半夏泻心汤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通报,2011,
[6]燕东,孟淼.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829
[7]董正华.伤寒论治病求本观初探[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
(收稿日期:
编辑:湘泉)
范文九:光 明医 中20 1 1 年 4月
6卷 第4 期
M Ap r i l   2
10 1 . V
o l 2   6 .4  
17 ?5 
和桃核 等仁有润
作 用肠 食的物 。  
2 .3 . 3
  当多饮 适  每水天 早
杯一 温  开水 蜂 蜜水或 ,平
时也 应多饮 水
口渴 管与否。  
2 3 . .4适 当活
  动据 根 患 的者身体 情 况 商
通便汤 的基本
芍 甘 、草 白术 和 ,是  药甘芍 汤草加
上术白 。现 代 研 究表
明 习 惯 , 便秘性 多系
结肠紧 张 力减
弱、蠕 动 迟
引起缓( 称
力 性  便秘 ) 少 , 数病 例系 由结肠
紧力 张 强 引 过起(
之痉 为 挛性 便秘 )
。理药 研究
: 白 芍 和甘草  
各 自 都  有 缓平 解 滑痉 挛 肌的 作用 , 而芍
汤对 肠 草道 具 
3 5做 .腹 部按
属 坚 持家给
患 做者 部按 摩腹,
 顺序: 右 下腹一 右 上腹
左一上腹一 左 下腹
力量。 适度,
3~ 次 a5r
.6 保 持乐 观 的情绪
可 不滥用 泻药 
. 2 疗4效
标 准 治与 疗结
  2 .果4 .
1 疗 效 准 标效 显 服 :药后 能顺
便 , 无且排
有双 调节向作用
,低 浓度 时
现兴奋状 态 ,
而且 芍 药 甘
用   白;术 对肠
双 有向 节 调 用作
当,肠管 兴 奋  时呈 抑
呈 兴奋 作 用  近 些。 关  年于芍药甘 草汤 和
白 治术疗便秘
的临 报床道也
不 。少  中 医认 为,
便 秘 要主 由 热 燥内 结、 气
气 阴 阳血亏 
虚所 起 , 引病因主要 有食失宜 饮、情
失 志调或 机 体 虚
弱, 证 候有 虚
卧 床人老的 顽固   性
以多虚证为 主
本 。 重用方生 自 芍 益阴 养 血
、 润  燥 肠 为滑君药
,化 湿 行
津  而通为臣,便 生甘草除 胃 之积
,泻清火 心 并, 随证 化 裁
 配合它 药
奏共 滋 阴养 血、
气益 温、 润肠 通便 
之效。阳  
 (n, % )  [
1 ]   黄惠昌.
药甘草芍治疗老汤年 性功能 性便 秘84
[ J ] .例中
2 0 01 ,12
1 51.  
: 药用后 无 便
排现象, 也 无 排 便欲望 。
. 24治 疗
果  结治疗 组 3 9 中 ,例 服药
1天 显效1
, 天2显效 l
例2, 3天 显
效 6例 , 合计
效 3 6显 ,例总  有效
7 . 5;%对 组照3
例 中 9 ,服药1
显效 天例3。 2
天  效显 例8
,计显合 2效 9 例, 有 总 效率7
4 %治 疗。组与 对照 组 比较存
在 著显性 差
1) , 表见1 。而且 ,
经临床 观察
明 , 坚 持 证每周服
  自拟用通 汤便1~
剂 2 ,要辨 证只准确 ,
用得 当药,
持大便 通 畅, 排便 常。  
正 1 表 疗 组 治与 对照
疗 组 效比较
表 [ 2 , 3,5
 ] 学高敏
.药 中 [ M]学.
北京 : 国 中中 药 出版医 社, 2 0
21:  5
4 2 5 0 8,
[ 4   赵和 ],冯晓 .纯慢性便 秘应用药 甘草汤芍 析 分 J[]
药  学学报 大 ,2
(6 2) : 2
( 文校对 : 王世本勋
收稿 期 日:
—0 8—0 26)
厚 朴   生 姜半夏
0例 0赵
鸿 汉  田 
关 键:词 朴厚姜生半甘夏草人汤参; 腹胀;中医 药法疗 
69 / j . is s
0 1 03—
891 4 .
2011 .
0 . 04 50
文章 编号 : 1
4(2 0 1 1 )
《 伤寒 》论六十六条
“:发 汗后
腹,胀满 ,者
朴 厚生 姜 半夏甘 草 参 汤人
” 方 该 是 汗为后脾 阳被
1  一 般资   料1 0 例 0中 , 7 5男 , 女例25 例;
中其 50  
以 上 l例5,
40 ~ 8岁4 5 例 0,3
~ O 3岁93 0
例 , 2~ 0 
气壅滞腹 胀
年放 近胆 广应推用
疗 胀 满, 无论
病 新 久之、 病
,无 不 效 验。 兹 就1
00例临 床 数 据 及 典型  病
讨案论 于下
 者作位单 :河 南焦作市第三人医院民(焦作 4 5
4 07 2
23岁 5例
; 病程 长
3者至1 0年
,短者 3个 月
 药 多达 3 O余 剂最 付,
少 的最 剂6。
1  . 2 疗效 观察  以 四 诊
八 、为 纲诊 依疗据
以 自。 症觉  状 消 ,失 一年后 再访
未发复者 为 痊愈 。有
效:服药 虽 有
明中 医 2
年月 第42
C J MGCM   A pr
1 10 .V o
终彻未瘳 ; 无效
多:高 龄属
后 ,天 衰 , 败 药病进不 
2 解  结果 
浮肿度, 大便
,干面色 自
l 白6,舌 、淡 剥、苔六
虚脉 大 不 
重 按 及。诊
断: 腹( 胀脾 胃阳
、 虚机气壅滞型)。
治 则   :脾 健 胃 ,益温
阳行 气 。宜
朴 生 厚 半姜 夏甘
愈 9例 2, 好 5例转 ,
效 3无例。 总
方 :朴厚1 5 g , 半
,炙 甘草1 0
红参,1 2
外( ,包  先 用 冷水浸
润1 0小后时用刀 切
片薄, 以 润浸之原汁用  
。2 病 举案例
, 6男2岁 ,
焦 平光作厂
文火 煎 后成 一 并药它饮 之 ) , 生 姜
1 g5( 拍 碎放
剂,  水煎
次 2分服。 19
86年 2月
52日二诊 ,
脘 腹胀满   大减,
有亦 好 转,
有 力 ,唯饮食  欠
佳 , 今用仍原
方 加焦三 仙 各 2 0 g 、 6剂
, 煎水 2,次分
休退工 人 于 。1 97 0年
因患痢 经疾治
, 愈 后腹 胀 。遗曾  
在 厂 医本院及 市各 级医 用 中西院 药疗治, 效
果一般, 时 
时重 , 已十轻余年。于 1 9 8 0年
1月 0 1日延 3余诊 治。   临 床表
脘 腹 塞膜 满胀, 食 后 及夜 间
叩之  鼓 如 矢气,频 多
,纳 差乏力 , 大便 干,
舌质 淡 苔薄、,
脉 虚大不 及 重
。诊 断按:
腹胀( 脾 气虚
弱、 气机 滞型壅
9 18 年6 月 228 三 诊 日精。 神
、 饮食 倍增,
尽鼓 指能,
搏动力有, 将又原
继方 服 6 
。  胀腹与
腹胀鉴单别
腹单胀 亦 名
鼓“ ,胀 ” 形其 成 
则: 脾健 调 中,
消 。胀厚朴宜生 姜半 夏 甘草人参 
川:厚朴1 5 g
2参0 g , 炙 甘 草
, 鲜 生 姜1
放入 碎)。3 剂, 水
煎, 次 分服 2  。
8 96年l
。诊自述 :
“ 进药1剂 开 始 
情郁结 、 酒志 过色 度 、 食 饮不节等。其
临床表现 是 以
部膨腹胀如 鼓, 皮 色 黄苍 ,
络脉暴露为特
。征历代 文
觉舒 服 , 剂服两 排完气更
,多 剂3服完
欲,加 证诸转好 ” 。
由 病于程 较
其 舌脉 后
以又 原   1 方0剂巩 固善 后 收 功  
献论 较 多述 ,
故余不赘述
腹 胀是 以。脘 腹胀 满膜,
后午 至  晚较傍甚,
, 香乏力 ,腹部
但满 按 之 
虚 则不硬满, 温
揉慰按 或 矢
气便 后觉 舒服
之象 。征  
例 2 : 病蔺某某
,, 2 3岁女 ,系 河
三处 工 建 人
(顶 平山市) 。 于
198 0年
)作 亲探, 母其  带 女于1
0 年9 月1 0延日余诊
:述患腹 胀 满  
2. 腹 胀的原 因
大,抵 由 汗 、于 、 吐劫 伐 下
, 或恣 食生 冷重 腻油,
余年, 在 平顶
市 州 各医 多院次
医治 未愈 。
” 临   表床 现:腹 部
胀不 满适 ,
纳呆乏力 , 食 后 则 胀满 尤 甚 ,体形
消 瘦, 白 带多
,大 溏便呈状糊
,色面咣白 ,舌
而  淡 , 苔白,
六沉缓 脉 无力。诊
:断 腹 胀 (脾阳
型 )。则 :治 健运 阳、 脾胀除 消满 。
者 ,致 脾阳 愈虚 , 总之是
阳被伤中 故 。王之
: 太“阴 病 ,当
满 , 是腹
中伤”也。  
.2 3病 理与方药 分 析
述原 因 脾致 
阳 不虚 运 能化 转 ,输 机气塞壅, 清浊 之
当,升不 得升
当 ,降不 得 降结 ,
行 散 之 。《 素问故 ?阴阳应 象 大论 》
  则膜 胀 。生 ” 太阴脾
( 土 )乃至 阴之 脏
喜,燥恶湿, 得阳自  
g 2 ,半夏 1 0
参1 5g ,
炙 草 甘l og ,
鲜姜 1 生 5g(
拍  碎放入
、煎 水 ,2分次服 。
年0 月9 14
日 诊二 服 。药 3 ,剂肠 蠕 动
功能 增强
矢气, 多腹较胀
满 消失 , 食 欲
增加 , 觉 自 力 有。  诊其脉舌,
又 以原方继服 6剂
以其后善 至 。 91 82年 见 
运,今 脾 阳不 振 , 中
失阳运 , 虚 壅气遏则脘作胀腹。满  厚 朴生 姜半夏甘 草人
参汤是 正 扶运温 、宣
阳通 、气行 气 
施 的稳 妥 良 剂 先 ,圣
景仲 药用精 细 , 组 方   巧 妙,治病 卓效 ,
方厚中 朴 味苦
,辛 温性,宽
胸膈 ,利  开 滞下 又气 平善 气 胃 除而胀
, 无论满实、 虚寒 热
, 问其女 余体身状
况如 何 , 她 说 “ :自从服 了 你的 药
物后  , 身一 直很 好体, 未
在 在现平 顶山 工作
。 ” 病例   :3 袁 某某,
女, 4 岁6
,焦作 系建筑 市材料厂 工
  。1人9 7 7
年风 患湿 痹
,证 曾 多次 住 院治疗 旧病
新 又 加 ,病久 之, 病 情 日重
, 活生 难 以自理 ,经 介
天钱称来之 “
散 之之 药 神也
, 故为 药 。君
阴 通 , 阳利而通阴窍阳,故
为以臣 。炙 甘 
、草 人 参 补中, 扶
升 阳以 治正疾
亦合 符 塞 “因  用”塞 治法 之。诸 药 合 标用本 同
治 ,是 虚 以 满消, 病自  
除 ,临 证用之 , 立 功效见。   f 本
:对 汝裴艳 收 日稿 :期2 0
1—0 0一9O1
19 8 6年
月 2 18延 余诊 日治。
胸膈:闷, 膨胃  脘
腹及 部满 , 胀暮 人尤甚
, 气矢舒,则呃 逆频
 扬 , 不不思欲 食,
心 慌 气 而 短喘 , 动则加,重 力乏 肢, 体
范文十: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虽然都是治疗心下痞的汤方,但因证候不同、程度不同、病因不同,用药自然也有些差异,治疗范围也略有不同。
从证候上来说,半夏泻心汤证最简单,仅是心下痞,生姜泻心汤证在此基础上多了心下痞且硬,干哕,嘴里有异味,肠鸣而下利的证候,甘草泻心汤在此基础上多了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肠鸣而下利,且下利次数多的证候。
从程度上来说,半夏泻心汤证为最轻,其次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为最重且急迫。
从病因上来说,虽然均是误治而来,但误治引起的结果却不同,半夏泻心汤证的心下痞为“心下”水火无形之气产生的热气与里虚脾之阳不足的寒气相争相阻,即是热气与寒气相阻,自然没有有形的物质产生,只是心下胀满不硬;生姜泻心汤证的心下痞硬为“心下”水火无形之气与脾之寒气,再加上胃有停水宿食,停水宿食为有形物质,三者相争相阻,因此心下胀满且硬,兼在上(干噫食臭)在下(雷鸣下利)的证候;甘草泻心汤证的心下痞硬而满为“心下”水火无形之气与脾之寒气,再加上胃空(缺乏津液),致使“心下”之水火无形之气乘虚而入于胃,客气上逆,胃被此邪气充满,因此心下胀硬而满,兼在上(干呕,心烦不得安)在下(雷鸣下利,日数十行)。
从用药上来说,生姜泻心汤比半夏泻心汤多了一味生姜,甘草泻心汤比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少了一味人参,炙甘草被置换成了甘草。
用治疗范围上来说,这三个泻心汤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胃肠疾病的治疗,虽然如此,其治疗的重点和范围却不尽相同。如某种胃病,半夏泻心汤主要治疗胃胀且不硬;生姜泻心汤主要治疗胃反酸,口有异味,干哕,胀而且硬兼肠鸣下利;而甘草泻心汤主要治疗胃有烧灼感,干呕,心烦,安静不下来,胀硬而且满兼肠鸣下利次数多。
同样治疗某种胃病,半夏泻心汤证突出的是胃胀,生姜泻心汤证突出的是胃胀而硬,反酸有异味,甘草泻心汤证突出的胃胀硬而满有烧灼感。刚才讲到,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里治疗狐惑证,因其没有表证,所以加了人参,狐惑证指的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疾患,由此得知,不管是口腔溃疡、胃溃疡,还是前后阴溃疡等,只要有甘草泻心汤证,用甘草泻心汤方治疗就能痊愈,所以我们治疗疾病时不要局限于某一种疾病名,最重要的是证候,只要有其证候,不管什么病名均可用其汤方治疗。所以,在临床上,这三个汤方可不仅仅用于胃肠疾病,对于肝胆疾病、皮肤病、妇科病、性病、乃至精神类疾病等。又或者是某种肿瘤等疑难杂症,只要有其证,使用其汤方,必定事半功倍,而且还会出奇制胜,正所谓知此知彼,百战百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肠不蠕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