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湿疹可不可以用吴茱萸汤烧水洗澡啊?...

&&所属分类 &&
  中药吴茱萸,别名又叫做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等。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的功效  【炮制】 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  1.《本草通玄》:"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2.《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性味】 辛苦,温,有毒。  1.《本经》:"味辛,温。"  2.《别录》:"大热,有小毒。"  3.《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归经】 入肝、胃经。  1.《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2.《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能主治】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1.《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2.《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3.《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4.《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5.《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6.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7.《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吴茱萸&吴茱萸的作用:  1.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去皮)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仁存堂经验方》)  2.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服。(《兵部手祭方》)  3.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  4.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5.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三两,六两,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6.治头风:吴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根。(《干金翼方》)  7.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筹分。为末,炼蜜丸悟子大。每热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8.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仁存堂经验方》)  9.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10.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11.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鸡鸣散)  12.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局方》夺命丹)  13.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圣惠方》)  14.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15.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16.治湿疹: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共研细末备用。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全展选编?皮肤科》)  17.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诸疮亦治之。(《古今录验方》)  18.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19.全身发痒。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20.冬月感寒。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21.呕吐、胸满、头痛。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22.心腹冷痛。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23.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24.妇女阴寒,久不受孕。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25.胃气虚冷,口吐酸水。用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26.转筋入腹。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泻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泄。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吴茱萸、黄连、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戊己丸"。又方:用川黄连二峡谷、吴茱萸二两(汤沁七次),同炒香,分别研为末,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汤送服黄连丸;白痢,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赤白痢,两丸各用十五粒,米汤送下。此方名"变通丸"。又方: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以百草霜二两,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以白芍药末二两,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五十丸。赤痢,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白痢,以米汤送服茱芍丸;赤白痢,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积块。用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30.牙齿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风疹。用茱萸煎酒涂搽。  32.痈疽发背。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  33.寒热怪病(发寒发热不止,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敲起来发铜器声,日渐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发服。
  1.治疗高血压病  将吴茱萸研末,每次取0.6~1两,用醋调敷两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小时后血压即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的敷2~3次即显示降压效果。  2.治疗消化不良  取吴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调成糊状,加温至40℃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约0.5厘米厚),将4周折起;贴于脐部,用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经治20例,痊愈18例,好转1例,无效1例。初步观察,本法有调节胃肠功能、温里去寒、止痛及帮助消化等作用。对胃畅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效果较好,对细菌感染所致的腹泻配合应用抗菌素可产生协同作用。  3.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  吴茱萸研末,用凡士林调成30%(甲种)和20%(乙种)两种软膏;再取30%吴茱萸软膏和等量氧化锌软膏调匀,配成复方吴茱萸软膏(丙种)。对亚急性和一般慢性湿疹,及阴囊湿疹在亚急性期或早期者,采用乙种软膏;对多年慢性阴囊湿疹则采用甲种软膏;婴儿湿疹采用丙种软膏。局部搽药,每日2次。对神经性皮炎先搽甲种软膏,再配合热电吹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然后用比皮损略大的胶布块贴牢。据82例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观察,对湿疹初期及亚急性湿疹疗效较好,治愈时间员短者3天;对一般慢性湿疹,治愈时间最短者10天;对多年呈苔藓样变的慢性湿疹无效;婴儿湿疹11例,除两例无效外,余均在7~15天内临床治愈;阴囊湿疹初期效果明显,患病多年近于苔藓样变者无效;神经性皮炎19例,均为轻型及限局性患者,配合热电吹风比单纯涂药者疗效显著。又有用10%吴茱萸糊膏局部涂抹后,再以艾熏20分钟,治疗限局性神经性皮炎14例;结果治愈4例,显著进步7例,好转3例。治愈病例一般治疗4~6次。此法止痒效果显著。  4.治疗黄水疮  将吴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调制成10%软膏,局部涂擦,每日1~2次。擦药前先用温水洗净患处:治疗12例,一般4~6次即愈。  5.治疗口腔溃疡  将吴茱萸捣碎,过筛,取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双侧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用量:1岁以下用0.5~2钱,1~5岁用2~3钱,6~15岁用3~4钱,15岁以上用4~5钱。治疗256例,有247例治愈。一般敷药1次即有效。  【备注】 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下气、开郁。近年来临床实际上践,亦用本品治蛲虫病。临床实践学认为吴茱萸有明显的止痛、止呕作用。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1.驱蛔作用  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较显著作用;对蚯蚓、水蛭亦有效。  2.抗菌作用  吴茱萸煎剂(100%)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琼脂挖沟平板法)。10%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1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3.中枢作用  大量吴茱萸对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等。日本产吴茱萸醇提物有镇痛作用,用兔齿髓电刺激法证明,10%醇提物静脉注射0.1~0.5毫升/公斤有镇痛作用。静注0.2毫升,镇痛效力和安替匹林或氨基比林(各用1%2毫升)大致相等。而在寒冷时,比此二药为强。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1~0.5毫升/公斤,对家兔亦有镇痛作用;1~2毫升/公斤可使兔体温轻度升高。单用10%吴茱萸属植物醇提物0.5~2.0毫升,也能使兔体温上升。从另一种吴茱萸属植物Evodia xanthoxyloides F.Muell提出生物碱,其盐酸盐对小鼠有镇静催眠作用,但可使大鼠体温下降,还能对抗樟脑等对大鼠或小鼠所致的惊厥作用。  4.其他作用  吴茱萸属植物10%醇提物,给兔注射0.5~1.0毫升,血压有短暂而轻微的升高,呼吸轻度兴奋,增加颈动脉血流量。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2~0.5毫升/公斤静注,兔血压无显著变化,呼吸略增大;用0.02~0.1%对离体蛙心作用不明显,蛙下肢血管灌流,一般也不明显,先有扩张后收缩;对离体兔肠,初有短暂兴奋,后麻痹;对离体兔子宫,开始有兴奋作用。Evoxine毒性低,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皮下注射为705毫克/公斤,静脉注射为135毫克/公斤。吴茱萸的成分,如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有相似的镇痛、升高体温、轻度影响呼吸与血压的作用。吴茱萸次碱的分解产物芸香碱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吴茱萸因碱在小鼠有抗ColumbiaSK病毒作用。  从E.xanthoxyJoides中所得之生物碱,与茵芋碱相似,能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提高脊髓反射的兴奋性,松弛小肠平滑肌,提高横纹肌张力,在若干方面与麻黄碱之作用相似。
吴茱萸的食用方法
  吴茱萸丸1   功效:治肾经虚损,恶风多汗,面色浮肿,腰膝疼痛,形色憔悴,并宜服之。   处方:吴茱萸、、白茯苓(去皮)、(去芦)、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粟(酒浸),各半两;附子(炮.去皮脐)、芎?,各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二十丸,空心用弊汤送下,日进二次。   来源: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吴茱萸丸2   功效:温胃降逆,主治虚寒呕哕。   组成:吴茱萸(炒)30克 橘皮(洗)60克 附子(炮,去皮、脐)   用法: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白饮送下20丸。   来源:《全生指迷方》卷四。      吴茱萸丸3   功效:主治因食热及饮冷水过多,上气胸满。   组成:吴茱萸3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泽泻3分,白术3分,赤茯苓3分,木香半两,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来源:方出《圣惠》卷四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八四。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20丸,以温生姜汤送下,日3-4次。      吴茱萸丸4   功效:主治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   组成:木香 青皮各0.6克 白僵蚕 姜黄 泽泻 柴胡各1.2克 当归身 炙甘草各1.8克,益智仁 人参 橘皮 升麻 黄耆各2.4克 半夏3克 草豆蔻仁 吴茱萸各3.6克 麦芽面4.5克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30丸,温水送下,细嚼亦得。勿多饮汤,恐药速下。  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异名:木香利隔丸(《兰室秘藏》卷中)。      吴茱萸丸5   功效:主治虚冷痰癖疝,食不消,心腹痛,气弱不欲食,虚?羸瘦。   组成:吴茱萸10分,紫菀3分,白薇3分,乌头10分(炮),桂心6分,前胡5分,芍药5分,细辛5分,芎䓖5分,黄芩5分。   用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酒送下,日3次。稍加之。   来源:《外台》卷七引《深师方》。      吴茱萸丸6   功效:主治水气,心腹鼓胀,上气喘息。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甘遂半两(煨令微黄),甜葶苈3两(隔纸炒令紫色),椒目1两半(微炒去汗),赤茯苓1两半,槟榔1两,皂荚1两(去黑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以利为度。   来源: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三。      吴茱萸丸7   功效:主治妇人子宫久冷,妊娠数堕胎。   组成:吴茱萸(汤洗10遍,焙)3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3两,高良姜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麸炒黄)1两半,白术2两。   制法:上为末,用干柿20个,以好酒浸令软,研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10-15丸,空心、临卧温熟水送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吴茱萸丸8   功效:主治脾脏冷气积滞,醋心呕逆,宿食不消,腹脏虚鸣,时时疼痛。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神曲1两(炒令微黄),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1两,人参半两(去芦头),桂心1两,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诃黎勒1两(煨,用皮)。   禁忌:忌生冷。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来源:《圣惠》卷五。      吴茱萸汤1   功效: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组成: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吴茱萸汤2   功效:主治产后肺感寒,咳嗽不已。   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分,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1分,当归(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吴茱萸汤3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组成:当归 肉桂 吴茱萸 丹皮 半夏(制) 麦冬各6克 防风 细辛 藁本 干姜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吴茱萸汤4   功效:主治卒心痛。   组成:吴茱萸5合,桂1两。   用法: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处方来源: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吴茱萸汤5   功效: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参 白茯苓 白芷 广陈皮各等分   用法:上锉为末。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吴茱萸汤6   功效:主治伤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烦闷绝。   组成: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大枣5个,甘草1分(炙微赤,锉),生姜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用法:上锉细。以水2大盏半,煎至1盏半,去滓,分3次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二。      吴茱萸汤7   功效:温阳运脾,理气消胀,主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组成:吴茱萸(汤淘,炒) 厚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来源:《宜明论方》卷一。      吴茱萸汤8   功效: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   组成:吴茱萸(炒)1钱半,桔梗、干姜(炒)、炙草、半夏(制)、细辛、当归、白茯苓、桂心、陈皮。   用法:生姜为引,水煎,热服。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吴茱萸汤9   功效:主治霍乱,呕吐酸水,气结心下。   组成: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白术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荜茇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槟榔(锉)2两半,人参1两半,大黄(锉,炒)2两。   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茹弹子大,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      吴茱萸汤10   功效: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组成:吴茱萸1升,1升,小麦1升,1两,人参1两,桂心1两,大枣10个,生姜8两。   用法: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来源:《千金》卷十六。      吴茱萸饮   功效:主治产后中风腹痛。   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4两。   用法:每服半两,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吴茱萸酒   功效:散寒、消炎、退热。主治小儿各型感冒。   配方:吴茱萸、明矾各15克,白酒适量。   制法:将前2味共研细末,入白酒调和成泥膏状,制成药酒饼2个,备用。   用法:外用。取药酒饼敷患儿两足心或手心,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来源:引自《药酒汇编》。临床验证均效。      吴茱萸散1   功效:温中散寒,主治小肠虚寒,小腹刺痛,或绕脐结痛,身出冷汗。   组成:吴茱萸7.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芎?30克 干姜15克(炮裂,锉)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附子22.5克(炮裂,去皮、脐)   用法:上药捣为粗散。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      吴茱萸散2   功效:主治气淋,腹胀不通。   组成: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赤芍药半两,桂心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桃白皮半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细辛半两,真珠末1分,雄黄1分(细研)。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加真珠、雄黄末各1字,搅令匀,更入酒半小盏,煎2-3沸,放温,食前服之。   来源:《圣惠》卷五十八。      吴茱萸散3   功效:温中祛寒,健牌燥湿,主治肠痹。寒湿内搏,腹满气急,大便飧泄。   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5克 肉豆蔻仁 干姜(炮) 甘草(炙)各15克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高良姜各60克 缩砂仁 陈曲(炒) 白术各30克   用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散。每服3克,空腹时用粥饮调下。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      吴茱萸散4   功效:温肝降逆,主治奔豚气,或吐或汗出,发时气上冲心,闷乱,不省人事。   组成:吴茱萸 槟榔 木瓜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生姜汤调下。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医林方》。      吴茱萸散5   功效:主治胸痹,咽喉噎塞,不能下食。   组成:吴茱萸30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半夏30克(汤洗七遍,去滑) 白术30克 鳖甲3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澜) 赤茯苓30克 前胡30克(去芦头) 青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烙) 京三棱30克 桂心30克 厚朴3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热) 槟榔30克 枳壳15克(麸炒微黄,去瓤)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5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大枣3枚,煎至1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      吴茱萸粥   功效:补脾暖胃,温中散寒,止痛止吐。适用于虚寒性痛经以及脘腹冷痛、呕逆吞酸。   材料:吴茱萸2克 粳米50克 生姜2片 葱白2茎   制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后下吴茱末及生姜、葱白,同煮为粥。   用法:每日早晚服用。3――5天为一疗程。   来源:《食鉴本草》      五味子吴茱萸丸   功效: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主治脾肾虚寒之久泄久痢,症见腰酸肢冷、神疲乏力、不思饮食、五更泻等。   组成:肉豆蔻60g,补骨脂120g,五味子6Qg,吴茱萸(浸炒)+30g。   制法:研为末,生姜240g,红枣100枚,煮熟取枣肉,和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6―9g,每日1――2次,空腹或饭前温开水服下。   出自《证治准绳》      吴茱萸根浸酒   功效:主治产后缺乳、产后虚弱,大便秘结,呕吐涎沫,头额冷痛,蛲虫瘙痒。   配方:吴茱萸根(粗者)1尺,麻子50克,陈皮70克,酒1公斤。   制法:将吴茱萸根切碎、捣陈皮、麻子为泥,然后拌入吴茱萸根,用酒浸1宿后,慢火上微煎,去渣,贮瓶。   用法:分作5份,空心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      吴茱萸丁香汤   功效:温中补虚,降浊止呕。适用于肝胃虚寒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   组成:吴茱萸9克,党参5克,生姜20克,大枣6枚,公丁香(后下)3克。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2次,取药汁3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早、晚温服。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
吴茱萸的禁忌
  【禁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③《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吴茱萸图片
&&&&&&&&吴茱萸1&&吴茱萸2&吴茱萸3&&&吴茱萸4&&吴茱萸5&&吴茱萸&
下载次数:0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声明:中药一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切勿模仿及使用,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中药一号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
暂无同义词
超级管理员
最近编辑者
浏览次数: 5398 次
编辑次数: 1次哪些民间偏方能治疗湿疹? 治疗湿疹民间偏方15招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整合
在生活中,无论疾病的大小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预测的危害。(),这类疾病在生活中是大家常见的,可是有些患者却小觑了它所带来的危害,对这个问题不是很上心。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一下民间有哪些治疗()的偏方!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湿疹五大症状特点
1、瘙痒性:其特点是持续性瘙痒,依靠分散注意力也无法解决,安静下来时,瘙痒会加剧,形成阵发性加剧、持续性瘙痒的状态。
2、渗出性:湿疹,顾名思义,会有渗出液,否则,不流水不易诊断为湿疹。另外,当湿疹处于慢性期时,皮疹部位可能表现得比较干燥,但在急性发作的过程中,仍会有渗出液。
3、迁延性:湿疹容易反复发作,从一部位迁延到另一部位,而且症状不易消除。如果湿疹在急性期治疗不当,会转为慢性湿疹,此时若处理不当,又会导致其急性发作。
4、多形性:湿疹表现出的皮疹是多形态的,可分为原发疹与继发疹。原发疹中有丘疹、水泡等,继发疹中有糜烂、渗出等,病人通常同时发生原发疹与继发疹。
5、泛发性:湿疹可以发生于全身任一部位。
湿疹的危害:
1、影响生活:
慢性湿疹若发病未及时治愈,可迁延长达数月甚至若干年,晨起或临睡前瘙痒加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心理状态,病人常因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失去治愈的信心。
2、危及生命健康:
慢性湿疹常因搔抓形成糜烂面,继发感染可形成脓包局部淋巴结肿大。慢性湿疹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病变,迁延不愈。有些湿疹患者由于经久不愈,服用药物过多引发全身性疾病,特别是对肝、肾危害最大,重者危机生命。
3、诱发其他疾病:
慢性湿疹可诱发除了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外比较少见的像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是传染性斑块有一些小朋友如果对食物或是环境中的某样东西过敏,有时也会加重湿疹的症状。
民间偏方治疗湿疹
1、苦参研末,紫皮大蒜掐烂成泥外敷患处,1日3次。冶慢性湿疹效佳。
2、乌贼骨适量研细粉,散敷湿疹处,每日数次,适用于有渗出者。
3、紫草油:紫草9克,用香油适量炸焦,待油成紫色捞出紫草即可,每日数次,用油涂患处 。
4、青黛、滑石粉、赏柏各15克,冰片9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糊状,外涂患处,1日 3次。治疗急性湿疹有良效。
5、枯矾10克,炉甘石30克,冰片6克,苦参15克,共研细末备用,外敷患处,1日2次,治疗()有良效。
6、蒲黄研末,将粉直接撒在湿疹处,外用纱布包扎,1日1次。
7、吴茱萸100克,研细末,加肤轻松软膏调糊状,外敷湿疹处,1日3次,一般用1次痒止,用6-15天可愈。
8、滑石、炉甘石各50克。冰片lO克,艾叶15克。共研末,装入广口瓶内备用,撒在湿疹上,外用消毒纱布包扎。
9、文蛤散:文蛤100克,川椒50克,轻粉3克。将文蛤打成细块,炒至金黄,入川椒同炒至 黑色,以起烟为度,入密封罐内封存。第二日加入轻粉,共研细末。香油调搽。
10、包云膏:松香末60克,硫磺末30克,研匀,麻油拌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卷成如指头粗条 ,用线扎紧,再入麻油中泡1天,取出。用火点一头,下用粗碗接着。布灰陆续剪去,取所 滴药油,浸冷水中一夜,外搽用,尤适合伴局部感染者。
11、茄子1个,雄黄、枯矾各15克,先将茄子挖一个小孔,将上药灌入孔内后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将茄子烤软,枯矾、雄黄渗透到茄肉内,再将茄子放患处轻轻磨擦5~t0分钟。一般边擦边止痒,治急性湿疹有良效。
12、黄丹15克,冰片6克,氧化锌20克。共研末,调香油外涂患处。1日3次。
13、蛇床子、大黄、苦参30克,枫球15克,黄柏12克,水煎外洗患处,1日3次,每次外洗30分钟即可。一般用1次急性湿疹即消。
14、土豆洗净,切碎捣烂,敷患处,用纱布包扎,每昼夜换药2~3次。
15、鸡蛋馏油:鸡蛋7个,煮熟取蛋黄,锅内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将蛋黄内油熬出,待蛋 黄呈焦糊状即可,取油频涂患处。
湿疹用药注意事项
1、瘙痒剧烈时,不要用过热的水洗患处,可用3%硼酸水溶液湿敷,待渗出减少后,可用促收敛的15%氧化锌糊剂。
2、服用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物,可出现嗜睡、困倦等不良反应,因此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不宜服用。
3、使用皮质激素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浓度使用。此类药物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理化性质,取决于浓度。浓度高,效果好,但不良反应也大;浓度低又不能达到治疗目的。例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的浓度为0.1%,醋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的浓度为1%,氢化可的松软膏(乳膏)的浓度为0.25%。此外,使用该药涂抹的面积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不宜太长。一般每周总用量不应超过20克,持续时间不能超过2周。
3、除使用上述非处方药外,还要注意暂时不要吃海鲜及辛辣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饮食宜清淡。
4、在现有湿疹皮损处出现黄色或浅褐色硬痂,或充满浓液的水疱,应去医院就诊。
温馨提示:引起湿疹的原因很多,在明确诊断前切不可擅自用药,发现湿疹时,最好到专业的医院去检查和诊断。
原标题:湿疹危害甚大 民间有偏方治疗湿疹
编辑:杨阳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家庭医生在线整合,版权归属原作者]
万家健康频道官方公众号微信号:健康在合肥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每天都有精彩!
8684人关注
2632人关注
1月20日,万达茂酒吧街时代小雅餐厅携手万家奉送20桌 ...
2017贺新年安徽少儿画展募捐活动正式开启!只要你家宝...
采购年货是每个中国家庭的传统习俗!年货可以鲍参翅肚...
拍张照片,告诉大家你的家乡有多美!安徽的亲们,赶...
1月9日,根据安徽省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安徽省多地市再次出现雾霾天气,...
短信快捷登录
合作账号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万家账号
发送验证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茱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