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 为啥诺贝尔奖医学奖总颁...

  屠呦呦采取的是现代医学的分析方法,只不过是以中医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据说当初为了找到青蒿素,试验了多少万种的中药,中医在寻找青蒿素的过程里面并没有起什么作用。
楼主发言:53次 发图:
  大家要分清楚。
  电脑的产生也跟中国没关系。你还用不?跟台湾人一个病。意识形态挂帅。。宁要社会主义草,也不要资本主义苗?
  逻辑不通,前后矛盾,神经病
  傻逼不解释,智商太感人
  台版大多数科学素质较低,可以理解。但是要谨记我的话。
  1961年5月,美国派遣军队进驻越南,越南战争爆发。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1967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是其中一位。  1969年1月,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参加了“五二三项目”。  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也四处走访老中医,她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  但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都不是最好的。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日,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五二三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973年,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五二三项目”办公室于是决定: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中草药成分化学结构的确定,是天然药物化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能为研究具有新结构类型的新药提供先导化合物。这就是化学家们的事情了。  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结晶,寻找能够解开其结构的有机化学家,但最初找到的人并不是周维善。  受命于危难之际  周维善回忆说,他们刚开始找到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梁晓天研究员。  “但当测定青蒿素结构的任务找到梁先生时,他因手上有工作,抽不出时间。”周维善说,“后又找到我们有机所的刘铸晋教授,他也安排不出时间。由于该单位有人知道我在捷克科学院有机和生化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时曾从事过结构测定,故而就找到了我。”  大约在1973年3月,当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同志找到周维善时,他刚从“五七”干校回来,正在做军工研究。对是否接手青蒿素的工作,很犹豫。“一是因为当时&文革&还在进行,做基础研究要受到批判;二是这个结构不容易做,怕做不出来。但他们说,这是抗美援越的工作,很重要。再加之我对结构研究甚感兴趣,所以就答应下来了。”  做这项工作一个人不够,他找当时在甾体组工作的吴照华参加。吴照华曾是黄鸣龙实验室的助理研究员,跟随他从军事医学科学院来到有机所。两个人组成了青蒿素组,周维善任组长。  尽管承担的是军工任务,周维善仍然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他说:“当时工宣队还在有机所,我受到他们不止一次的训斥,说修正主义科研路线在我身上回潮了。有一天,在我们过去的老饭厅里突然贴满了批判我做青蒿素结构是&修正主义科研路线回潮&的大字报,我内心非常苦闷,想放弃不做,但又不甘心。这时,我在有机所路边遇到前副所长边伯明,他轻声对我说,&老周,你不要怕,做下去。&现在回想起来,我顶着压力,和同志们能完成结构测定,与老边的鼓励分不开。”  结构论文专利  要了解化合物的结构,首先要测它的分子式和分子量,确定其类型。  “确定分子量需要高分辨率质谱仪,但我们没有,当时只有一个60兆的核磁共振仪和红外光谱。于是,就不得不用测定分子量的最古老方法,即樟脑冰点降低法,但重复性不好。”周维善说,“后来打听到北京某部有高分辨质谱仪,请该单位做出质谱后,才把分子量定了下来,再结合碳氢分析数据把分子式确定下来,这是一个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我们也证明它是一个倍半萜类化合物。”  下一步就是通过对各种光谱数据的解读,将各个结构单元拼凑起来,也就是说,要凭借大脑将42个原子的结构想象出来。问题是,42个原子有相当多种可能的结构,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结构呢?这需要靠化学家的尝试、直觉和想象。  在质谱的分析中,他们发现一个特殊的碎片峰M+32,这明显说明分子中存在两个氧原子连在一起的情况,但它们是怎么连在一起的呢?  “为了分析这个M+32峰,我们费了多少脑筋啊!查资料、与同事讨论、与学生讨论。走在路上想,晚上睡觉也在想,有时半夜睡不着,就起来翻书,一直想啊、想啊,头发都想白了。”  这时,有机所甾体组的吴毓林也对青蒿素产生了兴趣。“他常到隔壁我们的实验室来看看,也提出意见。”吴毓林的妻子李英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她也参与了“五二三项目”。  1975年4月,李英到成都参加全国“五二三项目”中医中药座谈会。在这个会上,梁晓天报告了另一种抗疟药鹰爪素的结构中也有一个M+32峰值,首次宣布这个峰值是一个过氧基团。李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吴毓林,吴毓林又将它告诉周维善。“这时,我们就知道青蒿素中的这个峰也应该是一个过氧基团,并立即开始做实验来证明。”周维善说。  周维善小组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氧化和还原反应,最终测定出青蒿素的结构。这是一个罕见的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结构,而且,这个药物的分子中不含氮,突破了60多年来西方学者对“抗疟化学结构不含氮(原子)就无效”的医学观念。青蒿素的结构被写进有机化学合成的教科书中,奠定了今后所有青蒿素及其衍生药物合成的基础。  结构测定的工作在1976年就基本结束了,因为卫生部保密的要求,3年后,论文《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才发表在1979年5月出版的《化学学报》上,但没有申请专利。  按照国际惯例,如此重要的药物化学结构应该先申请专利、再发表论文。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种种原因,当时的中国没有专利制度,从政府官员到科学家,基本上都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这是一个遗憾。  合成竞争成功  青蒿素的结构做出来后,北京大学的有机化学家邢其毅教授对周维善说:“你的结构是做出来了,但我还不能相信,你要把它合成出来,而且合成出来的物质与天然产品一样,我才能相信你的结构是对的。”  其实,在青蒿素的结构测定完成之时,周维善已经考虑到了它的合成,他说:“因为这个结构是根据光谱数据解读出来的,也是由光谱数据证明的,还是一个相对构型,究竟对不对,还需要通过实验全合成了,证明对了,才能说这是青蒿素的绝对构型,这才是最后的证明。”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制定的科技规划中提出了青蒿素的全合成。作为结构测定的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承担了该项任务,1979年初,周维善、许杏祥等组成攻关小组,开始了历时5年的探索之路。  许杏祥的加入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他1965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报考了上海有机所的研究生,被分配到黄鸣龙的实验室,成为黄鸣龙的最后一个弟子。不久后,“文革”爆发,黄鸣龙成为反动学术权威和漏网右派,研究工作的权利被剥夺了,许杏祥就开始跟随周维善工作。  青蒿素合成之初,正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际。瑞士罗华制药到中国考察,并到上海有机所访问,周维善向他们详细介绍了青蒿素的结构。不久后,周维善的小组就获知瑞士也在做青蒿素的全合成。  一场竞争开始了,但实验相当困难。  许杏祥说:“青蒿素是一个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分子式C15H22O5,15个碳中7个是手性碳,罕见的过氧以内型的方式固定在两个四级碳上而成&桥&。显然这一奇特结构的全合成是极具挑战性的。首当其冲的当然要数过氧桥的架设,研究实践已证明倍半萜骨架上手性碳的构建同样艰辛。”  1982年,年近花甲的周维善对组里同志说:“青蒿素不全合成成功,我决不退休!”  在青蒿素的全合成设计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加入过氧基团,在试过多种方法后,许杏祥提出以青蒿酸代替香草醛作为合成的起始物。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周维善说,“经组里同志,特别是许杏祥和朱杰的细心努力,青蒿素的合成终于实现了,合成的青蒿素与天然青蒿素完全一致,那天是日,全组同志真是无比高兴。但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完,要继续完成双氢青蒿酸的全合成,这样才称得上青蒿素的全合成。”  一年后,即1984年初,他们实现了青蒿素的全合成,他们的论文《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结构和合成的研究》发表在1984年第42期的《化学学报》上。  1977年,青蒿素项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成果奖;1987年,青蒿素全合成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最有效的抗疟药”
  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她细细琢磨这段记载,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看清楚,是东晋哦  我不打脸,只打你屁屁
  @曼彻斯特双熊 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都不是最好的。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日,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U Can U Up. No Can No BB
你行你上,不行就閉上你那臭嘴  
  @曼彻斯特双熊   一个是试验、一个是经验,二者非但不矛盾,而且还可以结合互补。  非此即彼,岂不偏执?
  你是你爸当初那一哆嗦的2亿分之一,没有你爸哪有你?对不对?  假如当初你是个失败的精子又被你妈排出去了,你说你爸可能不是人,这是符合逻辑的。  你现在是个人,你爸也是个人,这就是必然联系。
  好好去了解下,她是看到一本中医医书上说青蒿可治疟疾,才开始实验的  
  按照楼主的思维。  楼主能从她妈肚子里生出来不一定说明楼主他爸是个人类。
  中医就是科学的一部分。  楼主不了解中医,也不了解科学。  是个智障人士,降低了中国人的平均智商,是在令人可气。
  逢中必反的绿蛙
  中医是实践,根据中医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可以少走弯路,再加上现在的科学方法,简直是人类的福音。  
  不是中医不科学,而是以现在的西方的科学技术还不能诠释中医。  看中医要从中国特有的玄学+世界现在的宇宙学一起去看。  因为现在的太阳系是由一颗老太阳爆炸后所产生的,太阳系里的所有东西的物质都由那颗老太阳所产生。所以在这里天人一体就有了科学观的支持。再往下分,太阳系中的天体行动未必不会影响到人类。要知道月圆之夜,紫禁之巅,大家的失眠率都高点。。。
  用中医方法观察台湾年轻一代的状态,确实不是很乐观。
  遗憾的是,得奖的科学家还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袁隆平也不是院士,只是工程院院士。。。。
  你可以说它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它是使用了现代西医或生物技术的产物,但你无论如何无法否认,青蒿,是中药,是中国应用了几千年的中药古方,而中药和中医是不分家的,中医看病之后开的就是中药治疗,不懂中药又如何做中医?提纯加工青蒿素的技术可能是现代生物技术,但总不能说跟中医毫无关系。难道本草纲目和千金方就不是中医著作就不是中医了?这个跟中医的关系是脱不开的!
  sb弱智的逻辑
  中医对疟疾成因分析不合逻辑:不知本,何以治本?  中医治疗疟疾从根源上来看就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在对疟疾成因的分析中,史料如是记载:中医认为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中将其称为"疟气"。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中医认为,在中国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感受疟邪之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疟邪与卫气相集,人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  现代医学对疟疾的描述却是清楚细致、合乎逻辑的:疟疾是人经过蚊子叮咬之后感染疟原虫引发的一种虫媒传染病,其临床表现是寒战、发热发痛、肝脾肿大等。这是由于疟原虫在人体肝脏内寄生孵化,成熟之后进入人体血液破坏免疫细胞导致。
  最初中医将研究对象弄错:青蒿并不含青蒿素  1969年为研发抗疟疾药物,北京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加入项目,屠呦呦任科研组长。首先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并收集地方药志及中医研究院建院以来的群众来信,寻访老大夫总结实际经验等,汇总了植物、动物和矿物等2000余种内服外用方药,从中整理出一册《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声名远扬的青蒿。  在药物筛选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很差,甚至还不及胡椒有效。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重视。这是因为:对能够治疗疟疾的青蒿,中医典籍中所记载绝大多数为错谬,首先传统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学名为黄花蒿的具有抗疟作用,而学名为青蒿的没有任何抗疟作用。其次绝大多数中药用煎熬等高温方法配制,实际上青蒿素在温度高于60度时就完全分解了,不可能对疟疾有任何治疗作用。  唯一幸运的是,唯一一个对青蒿使用正确的《肘后备急方》治疟验方对青蒿素研究有了启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但,这只是一个验方并非中医药方,是根据一些医生长期治疗某种疾病总结出来的方子,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复方配伍的理论无关。
  从《本草纲目》到《疟疾论》:几乎没有治疟方提到青蒿  中医对青蒿的使用方法,唯一有正确记录的是《本草纲目》,其中提到要使用"新鲜的或阴干后研成粉",而《本草纲目》其实又是引用了《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此外,《本草纲目》中提到的不仅有青蒿,还有黄花蒿,李时珍误以为治疟疾的是青蒿,而非黄花蒿。在清朝的韩善徵所著《疟疾论》(1897年刊行),在当时为辑述疟疾较为全面之专书,所列治疗的古方12个,无一提及青蒿;今方31个,其中2个提及青蒿,且都是汤药——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青蒿含有青蒿素,经过煎煮其活性也遭破坏,对治疗疟疾无效。一个简单的事实呈现在面前,从晋代到清朝,治疗疟疾的数十个药方,极少提及青蒿。提到青蒿的,也被中医的用药方法自我消灭掉了。
  青蒿被中医发现后,其实对疟疾治疗作用不大  从《肘后备急方》成书到发现青蒿素的一千六百余年来,中医对付疟疾的状况并没有任何改善,仍处于一种 "束手无策"境地。其中所记载的所谓"青蒿一握",含有的青蒿素是非常有限的,青蒿素在肠胃中易被分解,吸收较差。因此直接用青蒿对付疟疾显然不行,药效不够,新鲜的也不便保存、运输。  历史资料中,有对中国历朝疟疾防治束手无策的案例记载。其中,明万历时期在东南志区有过大范围的流行,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江西的永新、永宁、福安等地出现大范围流传,造成永宁、福宁"死者无算";永新"死者不可胜纪"的严重后果。而在1693年,清康熙帝患疟疾,当时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后服用由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而康复,康熙皇帝斥中医"南方庸医"。在1950年,统计显示全中国有疟疾病人3000万,当时每年病死有数十万,位五大传染病之列,中医并没有起到任何治疗或预防的作用。
  突然想到楼主是来打黑中医的人  
  化学研究和提纯工艺,让青蒿素得以开枝散叶  对青蒿素进行化学结构的确定,是天然药物化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能为研究具有新结构类型的新药提供先导化合物,这就是化学家们的事情了。在确认有效的药材后,后续过程没有用到中医理论也不需要中医参加:化学家和医学家登场。他们分离出青蒿汁中的各种成分,再逐个试验。  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种"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化——生产工艺"的设计,一直到作成药片摆到柜台上。在中医记载中,对青蒿的使用是"熬汤",温度超60度之后对治疟有效的青蒿素分解失效。在1971年下半年,的确是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乙醚的沸点为34.6度),提取物抗疟作用率达95%到100%,这一方法对证明青蒿粗提物有效性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用乙醚提纯的过程,与中医无关。
  对青蒿素治疟原理分析,也是通过化学实验确定证明  青蒿素是中国药学工作者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有机研究所和北京中药所的具体工作人员这期间做了大量反应,确定了青蒿素过氧的存在,也证明了过氧是青蒿素抗疟的活性基团;青蒿素的钠硼氢还原反应给青蒿素的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可能;青蒿素的碱处理反应为后来青蒿素的定量分析提出了方法,而这一些贡献在一份鼓吹中医对青蒿素研发的档案中,都不曾被提起。
  我们来不想说的  楼主的出生其实一点都不科学  完全是个意外  本来我想射墙上的,没来得及拔出来  其实楼主你和你父亲一点关系都没有  完全是我的过错,我忏悔
    2008年全球疟疾感染者分布图:每年有5亿人感染疟疾,其中有100万不幸死亡。
    中医从源头上就无法对疟疾作出病理分析,不知本更无法治本;而现代医学分析疟疾是虫媒传染病是有依据的,符合逻辑的。
  楼主是科学家吗?一个不是科学家的人在大谈科学?有什么说服力啊?什么是中医?什么是西医?什么是现代科学?什么是现代仪器设备?什么是科学理论?什么是科学方法?中医能进步吗?中医能与时俱进吗?中医有糟粕吗?中医有精华吗?中医几百年前跟西医比怎么样?现代科学是西医吗?西医是现代科学吗?还是西医借着现代科学?什么才是中医楼主能给个定义吗?什么是西医?楼主权威吗?楼主是哪根葱?说话跟放屁有区别吗?  
  是的,不是国籍是中国的,就是中医,看到有些人因为屠得诺奖就吼中医厉害,我就想笑,她研究的范畴其实还是西医,当然我不是看不起中医,中医也是中国的国粹,也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只是就事论事而已,不能混为一谈。
    现代医学确定疟疾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虫媒传染病。
  不是,没人说过有关系的啊,你激动毛?  
    研究证实,在中医典籍中记录的"青蒿"其实并无任何抗疟作用;很多国家已开始培育黄花蒿用于提炼青蒿素。
    对能治疟疾的青蒿,中医典籍中所记载绝大多数为错谬,首先传统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黄花蒿有抗疟作用。
    黄花蒿在全球多地都有,但只在中国重庆酉阳生长的黄花蒿被发现含有的青蒿素最高。
  2011年度拉斯克奖公布获奖名单,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并提炼出用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临床医学奖"。一位中国人摘取有着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美誉的拉斯克奖,把一种植物青蒿推到世界面前,有舆论称这是为反中医论者给出的最好证明;而实际上,青蒿素的研制跟中医的关联极其微弱,青蒿因为错误的煎熬方法导致价值尽失,一度被中医当无用垃圾扔掉。有人对此形容说:一群科学家在中医垃圾堆里发现了宝贝。
  有人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青蒿素与中医的关联:"一大群科学家,走进一间老祖宗留下的房子,翻箱倒柜试图寻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最后在屋后的垃圾堆里发现了宝贝,后来还有证据表明,这个宝贝不是屋主的,是一个房客偶然留下的,并被屋主丢弃了的。"在寻找青蒿素的过程中,与其说中医参与了,不如说中医实际上只是一个研究对象而已。
  握个手,楼主
  楼主说的有道理。。
  反中医的都是妄想,中药有药品管理法管理,明确说明中药必须按照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中医与中药本就是一体。你要废除中医,就需要人大来修法将药品管理法重新修订废除中药,这是无视中药独占中国药典第一部50几年的事实。要知道中药无论饮片还是成药早在53年第一版药典就收入了,50多年修订数次只有保护没有删除的可能。你们如此诋毁中医药居心何在
  楼主粟子挺高啊。得奖和你个sB有关系吗。
  人家自己都说了是中国传统医学送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楼主说的没错,但是标题很容易让大家误认为你是鄙视中医的,这可能冒犯了一些中医支持者。不过还是要恭喜咱们科学家获诺奖。
  中医和其他什么藏医,蒙医,苗医什么的都应该被称为传统医学,是现代医学研究提炼的材料。当成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的确不妥。
  我来支持一下楼主  中西医的说法本身就是命题错误,这是错误的把医学融入东西方文明的内涵里  医学是自然科学,中医应该更多去糟粕,国人很多人不懂医学,会迷信中医药  举几个例子  不知道压强,不知道帕斯卡和毫米汞柱如何诊断高血压  不知道葡萄糖分子式,如何诊断糖尿病  没有显微镜,如何诊断微生物感染性疾病  要知道这些病是有隐匿性的  中医方剂对这些病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就是不符合循证医学  那么,中医是不是一无是处呢  肯定不是的,比如  三七总甙对血管的作用  用协和的学者说:不反对中药制剂,问题是要提成分子单体,经过循证论证  所以,中医应该作为历史,融入世界医学大熔炉,汲取精华  如果没有中医的说法,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医学也就没有西医的命题  都是我们自找的,是我们曾经自卑的表现。
  老祖宗的经验实践加上现代高通量的分离纯化筛选技术,前景很好哦。我一直觉得自然进化得到的东西要比有机合成出来的强大,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
  反中医的,你们有本事就去人大呼吁修法废除中医,要记住中医药受卫生部管理,同时药品管理法节制。要废他先改现行法律,在民间叫的在凶没用。蒙骗不懂法的网友是在作孽!!!很多人不知道中医药都是有独立的执业系统,和西医是平等的。有执业医师就有执业中医师,有执业药师就有执业中药师,都有法律法规规范行业,不是乡野的巫术!!!
  饶毅:如何评价不是院士的屠呦呦  【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抱歉,标题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且,读者可以看到,本文介绍的工作并不适合用院士与否来评价,所以题目应该被批判。本文作为非正规博文一周后,题目将改回以下正文的标题。正文目前作为征求意见稿,也将适当修改后发表于正式刊物,这相反于我平时一般先正式发表后请科学网置于博客的习惯。  在科学界,我有双重身份:正在实践的科学家和对历史与现实的评论员。第二身份包括我对科学史的兴趣。以前以介绍其他人研究过的科学史为主,近年对感兴趣较长的中国近代科学史,我通过和北大医学部张大庆老师和研究生黎润红的合作,获得了一些史料、正在写文章。如何呈现本文要讲的工作,也得益于“GSK终身生命科学成就奖”评奖委员会的同事们的讨论,他们是鲁白、傅新元、马红、王小凡。  因为最近我第一身份出现一些情况,引起了出乎我意料的关注,为了避免继续过度解读,而将其中无意义的部分转化为较有意义的事情,我为本文加上目前对我博客感兴趣的外界人士可能注意的标题。  本文主旨是希望中国重视一些在国内做出了杰出工作、而未获适当承认的科学家。本文要介绍的两位人物年龄都较大,其中一位还在病中。他们做出的贡献,在我(作为科学的评论员第二身份)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这是和题目的联系。同时,我认为如果考虑中国“国家最高科学奖”,其委员会需要做好功课,至少了解到本文的层面,而不是因为争议搁置考虑。  我希望,有比较多的人,从各方面使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为世人所知。如果我们大家努力使他们能在有生之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才是我第一身份导致的小事件通过第二身份而带来的意义。  饶毅  【以下为正文】  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在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药物,能否改善现代人类的健康?在中国,有些人可能不认为只是问题,而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中药尚未成为主要的药物来源。  对于中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思潮。一种认为中药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后毫无作用,另一种认为中药不能按照现代科学标准来评判、而有中药特殊的标准。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发现,非常清晰地肯定中药仍有益于人类,一个古老的传统还含有很大的潜力改善健康。  回顾对它们的研究过程,可以看到极端思维的错误,而理性的思维,常常看起来是中间道路,却是合理的、也是进步的必由之路。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项工作都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遵循现代科学的标准。他们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无数儿童和成人的生命。  两个药物都来源于中药,而且碰巧是两位年龄接近的科学家于1970年代初期发现。在大型“523任务”研究抗疟疾药物过程中,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在以个体科研小组模式自由探索性地研究中药抗癌作用过程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亭栋是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治疗作用的主要发现者。  在屠呦呦和之前,陈克恢曾于1920年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短期工作,期间用中药做出重要发现,特别是他对麻黄素功能的研究,闻名中外。在到协和工作以前,陈克恢留学美国留学获得很好的科学训练。在协和工作以后又回到美国,在学术界和药物工业界,特别是药理学界,陈克恢蜚声国际。  1950年代后中国闭关锁国二十多年。在北京工作的屠呦呦和哈尔滨工作的张亭栋都没有可以和陈克恢相比的训练背景。他们分别在1950年代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他们在从事关键发现时期的工作条件也远非理想。1960年代中后期和1970年代初期,中国正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热潮中,是中国历史上奇特的阶段。在经历了有些中国人把人斗人的劣根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几年、在将中国科学院和大学有经验的科学家和教授纷纷被批斗、关牛棚和靠边站后,到1970年代初,大学、科研机构很多人都无所事事,甚至每天工作时间主要是看只有4版的《人民日报》等报刊,有些女科学工作者当时也加入上班打毛衣的行列,科研经费和科研课题更是很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竟然有人做出重要的发现,而且堪称中国近代可能最重要的两项药物发现,其记录迄今未被大量投资药物开发的今天中国医药界所超越。  肯定和认可屠呦呦和张亭栋的工作,回顾他们的工作,不仅对于他们有意义,而且本文希望能够刺激其他人更仔细的研究、以期总结有益的经验和值得汲取的教训,促进今后中国的医药更快更好的研究和对自然的有效探索。  青蒿素和屠呦呦  现在不少人知道青蒿素(artemisinin)的作用。它是起效最快的抗疟药,可以在一线使用,也是在对其他常用药物如氯喹出现抗药性情况下,可以改用的药物。当然,青蒿素并非无缺点,也不是可以替代所有其他抗疟药的唯一药物。但是,它确实治疗了很多病人,有时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在结构上,青蒿素完全不同于其他抗疟药,是全新的一类药物,迄今国内外仍然试图寻找更好的衍生物,以便改进疗效、减少抗药性。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仍然是研究的问题。  对于青蒿素的发现,知道的人也不少,但有较大争论。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屠呦呦是否可以作为其代表人物。  “523”任务,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应越南的要求、也考虑中国南方的疟疾问题,而开始的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其组织起始为日,那是文革中开会都怕找不到安稳地方的时代。组织的主要协调办公室一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参与的单位遍布全国很多地方,北京、上海、云南、山东…,人员至少几百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规模合作项目,其中有很多人的集体起了作用。但是,是否有代表人物?谁是代表人物?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于1969年被召集加入“523任务”。  “523”计划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制造已有西药的仿造品、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在中药里面,不同课题组试了很多中药,包括药效较强、但副作用较大的常山。不仅古代中药书上,就是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民间都有使用青蒿的记录。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课题组的余亚纲梳理过可能的抗疟中药,共808个,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青蒿提取物有60%~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屠呦呦给课题组提供了筛选了多个中药的清单(矿物药:黄丹、雄黄、硫黄、皂矾、朱砂等;动物药:鼠妇、地龙、蛇蜕、穿山甲、凤凰衣等;植物药:地骨皮、甘逐、黄花、菱花、鸦胆子、青蒿、马鞭草等)。屠呦呦课题组也观察到青蒿的效果,但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取物效价仅30-40%。1971年,屠呦呦本人的一个关键作用是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100%,这一方法的提出立即导致发现青蒿的高效性。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务的会议上报告这一结果,获得大家注意,但并未成为唯一的重点,会议总结时组织者建议“鹰爪要尽快测定出化学结构,并继续进行合成的研究;仙鹤草再进一步肯定有效单体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搞清化学结构;青蒿、臭椿等重点药物,在肯定临床效果的同时,加快开展有效化学成分或单体的分离提取工作”。
  屠呦呦课题组工作其后集中于青蒿。倪慕云先试图获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后钟裕蓉成功地获得青蒿素结晶,她们取得分子式。由屠呦呦课题组成员携带青蒿素,以其他课题组(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为主分析青蒿素分子、解析青蒿素结构。在获知屠呦呦小组1972年结果的情况下,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都分别进行青蒿的提取工作,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独立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并分别命名为“黄花蒿素”(山东)和
“黄蒿素”(云南)。1974年,黄花蒿素和黄蒿素都被认为都是北京的青蒿素。
  虽然青蒿素历史有很多争论,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获得青蒿素的钟裕蓉,也无疑是屠呦呦课题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公开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作用以后进行的。
  有关青蒿素的历史回顾很多,本文仅限于明确一个问题:屠呦呦确实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其他课题组和科学家,确实起了很重要作用,屠呦呦的工作有前人的基础,也有她课题组人员起很重要作用。肯定她的作用并不埋没其他人的作用。应该有更详细的历史记载,让人们知道“523任务“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的贡献。
  @曼彻斯特双熊 按照你的逻辑,爱迪生寻找灯丝,找了上万种材料一个一个试,连柱子头发都试过了,最后才找到,看来爱迪生也和物理科学毫无关系。楼主可以跪安了。
  逻辑不通,前后矛盾,神经病
  楼主,我家旺财的智商都比你高啊
  大家争论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应该吧争论焦点做最优搭配。这件事证明了一个中国知识界100多年前提出的前瞻性理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草药药理博大精深,对自然界的实物性质,功能,药效的分析做了翔实科学的理论基础。而西医在精加工,药物材料解构分析测试上又能辅助于高效快捷。这本来就是中国医学科学家一贯中西合璧所走的路。而且越来越有所建树。不知有何争论?网友在争论也与科学家的具体研究无关,我们只要祝贺就好了。唯一有益的讨论是怎样让大家对中国所有领域所取得的科学成就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用水浸泡挤压,服用其汁。指明不加热,亦非传统熬制中药方法。  云南白药比较有名吧 日本汉方
  很多人不珍视中医药学的价值,中药学是什么就是本草学。古时没有成系统的植物学和动物学。本草学就是包含了这些内容,不然本草纲目不会有这么高的地位。日本人早就看上本草学的价值,大量收集中医经典尤其是罕见医书。本草纲目的金陵版在民国时日本人弄了好几部,当时文人重宋版,因为本草纲目是明刻,书商乐于出售。造成大量资源流于东洋。解放后也就中国科学院等几个少数科研单位还有金陵版,而且都是非初刻且有残缺的。现在某些投机分子想搞废医存药,无非是走老路,丢的是中国人的脸
  说得对,对中医药最好的传承就是用现在方法开检验他,而不是盲目迷信它  
  学习。
  楼主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一神教吗?它中医不能变?  
  诺贝尔奖颁给你好了,以你这种治学态度,一辈子研究不出成果  
  诺贝尔奖委员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顶起。
  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日前在美国纽约举行。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  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屠呦呦说的中医古代文献就是东晋葛洪在罗浮山创作的《肘后备急方》。”在《肘后备急方》中,葛洪就提到了如何治疗疟疾,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就是从青蒿中提炼出来的。据媒体报道,《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2015年诺贝尔奖委员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看看人家的论文发到什么杂志上:   1 .屠呦呦,楼之岑.半边莲的生药学研究.见: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0.   2 .屠呦呦,银柴胡.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3 .屠呦呦.中药鉴别经验的学习心得.中医杂志,1962,(6):32-35.   4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2 .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简报).中药通报,):31.  15. 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艾叶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药通报,):31-32.  16 .吴崇明,屠呦呦.白莲蒿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通报,):34-37.   17 .屠呦呦,尹建平,吉力等.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Ⅲ).中草药,):8-9.   18. 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邪蒿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草药,):2-3.   19. 屠呦呦,朱启聪,沈星.中药青蒿幼株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通报,):35-36.   21 .屠呦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74-177.   22. 屠呦呦.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中药通报,):2-5.   24 .屠呦呦,陈妙华.苦杏仁的炮制研究.中药通报,):23-28.   25. 屠呦呦,张衍箴,张定媛等.青蒿.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   26 .尹建平,屠呦呦.南牡蒿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9,20 (4):5-6.   -----------------------------------------------   看到没有?人家发的论文,半数以上是发到中医中药杂志上的。请楼主解释一下,要是跟中医中药没关系,她干嘛发到这样的杂志上?
  @曼彻斯特双熊 哦,你了解这么清楚一定是你发明的行了吧 ,有种人真是不可理喻,别人在那做爱享受,旁边的人如楼主非要说姿势不对,管你JB事啊
  一个学中医的,研究中医几十年的人的研究成果居然和中医没关系?西医能发展为什么中医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进步就不能改良就不能利用高科技?1600年前的治疗方子现在被现代的技术分析提取改良怎么就不是中医了?你为什么吃汤圆吃米粉这种改良的食物你干脆回到原始社会吃米粒去。  
    请楼主解释下,这个是肘后备急方,备急所用之方,是垃圾?是垃圾的话,古人还这么慎重其事将其记录?没让它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  屠呦呦自己也说是从此方中获得灵感,上面写得很清楚应该如何使用此药。就被你视而不见?  如果是中国人,你这样昧着良心,只为几美分而毁损我国伟大的医学,你究竟能无耻到什么地步?
  据说当初为了找到青蒿素,试验了多少万种的中药,中医在寻找青蒿素的过程里面并没有起什么作用。  @@@@@@@@@@@@@@@@@@@@@@@@(分割线)  楼猪2B呀,青蒿素要从陈皮中提取么?青蒿类的植物有上万么?葛洪都已经找到答案了,难的是青蒿素的100%提纯,和工业化生产。
  @曼彻斯特双熊   是从数千种中药配方中获取的有关信息,怎么无关?  是从数千种中药配方中获取的有关信息,怎么无关?  是从数千种中药配方中获取的有关信息,怎么无关?  是从数千种中药配方中获取的有关信息,怎么无关?  是从数千种中药配方中获取的有关信息,怎么无关?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洋奴又崩溃了
  @曼彻斯特双熊 谁规定过中医药不能用现代科技不能现代化?如果按此逻辑,西医也不等于现代医学!~
  学习。
  @曼彻斯特双熊 青蒿前面是热提取,后面看中药书,才发现是取汁,不是用汤熬药。这才想到青蒿不能用高温 你个SA屌
  楼主又犯了和楼主批判中医经验逻辑错误的经验逻辑错误,这是平方吧.
  /video/_336586.shtml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研究青蒿素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全球华人喜大普奔。在昨天的诺贝尔医学奖颁奖现场,有记者提问:“可以说这是诺奖第一次颁给中国传统医学吗?”组委会则回应:“我们并没有颁奖给中国传统医学,而是颁给了一个受到中医启发的人。”  观察者网小编咨询中医药领域专业人士也得到相同的观点,医学界普遍认为:青蒿素的研发主要是植物化学领域的成就,媒体在解读时应该避免盲目鼓吹中医中药。专家指出,中医药是人类医学事业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中医药若要发挥更大的贡献,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突破的重要方向是“方剂组学”(Fangjiomics)。  方剂组学指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治理论的引导下,结合现代组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化学生物学、多向药理学和网络药理学等多学科技术, 贯通“疾病-证候-靶点-方剂(中药复方)”多个环节,跨越单靶点研究模式,从层次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角度探索临床常用方剂的网络药理机制,从离子通道、微粒、信号通路揭示了联合治疗复杂性疾病的优势以及探索发展基于辨证论治的临床证候药理学。  中医药可以视作一个源自临床经验的庞大数据库,但数据库内的信息逻辑具有相当的随机性和无序性,方剂组学就是藉助“组学”的研究方法论来核实其中的“序”,去解释中药方剂这种有效成份不止一个,而且存在协助、抑制、抵销毒性等复杂相互关系的混合物。“组学”的核心包括高通量获取数据和计算器分析,得到的结果是一个网状的结论,它是一项繁重的基础性研究,已经不仅限于从药方分离纯化出某种化合物,而需要将其中的蛋白质、核酸等成分全面地纳入考虑。在这一领域获得突破,医学界才能从心所欲地应用中医药验方,发挥这份宝藏的巨大能量。  中药方剂讲究对症下药,讲究搭配,而青蒿素研究这类分离有效化学成份的研究,是很传统的西方化学药筛选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和学者开始重视这类对天然产物的,其分支学科是植物化学。讨论中医药切忌“神化”中医药,盲目鼓吹所谓“胜利”,医学界更应重视保存、保护中医药临床应用的经验,厚积薄发,为有能力解开中医药秘密的那一天准备着!
  为什么说青蒿素是对中医药理论的否定 ( 15:15:00)转载▼  青蒿素实际上是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一次较为彻底的否定,理由如下:  1.“5.23项目”各小组均从历代中医典籍和民间偏方中收集了大量的抗疟方,如屠呦呦小组搜集了808种,云南小组搜集了4300种,结果却是无一有明显疗效。这直接否定了中医最看重的疗效。  2.青蒿素只有在化学提纯后才有效,这否定了传统的中药炮制理论。  3.判定青蒿素是否有效的方法是采取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这否定了中医主要以个体症状学改善的疗效判断方法。  4.对青蒿素作用机理的研究否定了中药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等理论。  5.使用青蒿素时不需要任何中医理论,这否定了中医最引以为豪的辨证论治理论。
  再跟中医脑残粉们说一句,屠哟哟一直以来做的工作,就是你们天天抵触反对,每次听到就要骂街的验药.人呐,不能精分,验出青蒿素就说中医伟大光荣正确,验出马兜铃酸就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一直都特赞成把中药方子都拿出来一个个验过去,可你们又说这方子是国之瑰宝,保密八百多年了~价值八万多亿~啧啧~~
  那你跟医学界有关系喽
大陆人能得奖
台湾贱畜就是得不了
你个吃屎货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大精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