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力争于丹论语心得调侃

我为何要写《论语之旅》――致读者的信
  两千五百年来注释《论语》的书,大多灰飞烟灭。
  依然有人前仆后继地写。一些文人感悟出的《论语》变成了“心灵鸡汤”,把国人对四书五经的胃口高高吊起。一尝,分明是满满一口味精汤。
  最终我捧起这本两千五百年来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书,背了起来。花半年背完全部《论语》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近一万六千个“之乎者也”,总算是真正地喝了这碗千年老汤。一个字:浓!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我相信一定有非常多的人,想或者愿意去轻松阅读《论语》的。我写的《论语之旅》,会带你在“春秋”大地上旅行,从这次旅行中去读懂《论语》,去感悟《论语》。
  《论语》不好读,很多地方是无序的,上下不连贯,有的句子若无历史知识的铺垫,几乎跟看天书一样。为了易读,我重新结构《论语》。吃喝玩乐谁都会,谁都喜欢。你可以跟我一起,看看孔子到底是如何吃、如何喝、如何玩、如何乐的。从这些读起,我相信谁都愿意读下去,直到《论语》的最深妙处,在有趣、感动中知道孔子有多么的伟大!
  《论语之旅》分初级篇和中级篇。初级篇是轻松的,无须了解太多历史知识。中级篇涉及春秋历史和孔子生平,我力求使一些深奥的章节通俗易懂。每一章【原文】,先是【解译】(本人参考多种《论语》书籍后所作的注释),然后是我的【秋游】(随笔,本人笔名“秋叶飞起”),阐述我对那一章的理解。
  《论语》想说的,最重要的是“克己复礼”,如何一步步使一个人,从“修己以敬”的君子,到“修己以安人”的仁人,最后到“修己以安百姓”的圣人。当然,从古至今能修到君子的,已是很了不得的人,不要谈仁人,更不要谈圣人了。圣人是什么人?
  圣人是为天下人谋幸福的人。孔子就是那个为天下人谋幸福的人。
  所以《论语》是圣人之书,是中国人的《圣经》。
  我们中国人,如果连自己的《圣经》都读不懂,那么如何为我们的内心祈祷呢?又何以让我们的心灵安宁、理想放飞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48张
  目录  初级篇  吃  
  喝  穿  坐、行  游玩  唱歌、弹琴  音乐及音乐鉴赏  诗歌及诗歌鉴赏  驾车、射箭  骂人  打人  开玩笑  人分三、六、九等  古代意义上的小人(一)  观过知人  亲亲相隐  古代意义上的小人(二)  现代意义上的小人  少贱多能  智商分四等  学而知之  君子谋道  孔子的老师  为师之道  见贤思齐  古人的称谓  孔门十哲  “回”死子恸  死生有命  有教无类  对待鬼神的态度  人之所欲  君子之向往  高山仰止  聪明子贡  绝顶颜回  大气冉求  十条干肉  最好的学生  孝道  慎终追远  汶上闵子骞  词达不巧言  视其所以  慎言  三省吾身  性相近、习相远  与人相处  危行言逊  君子相交  利口覆邦  一言兴邦
  初级篇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旅行。   旅行可以是身体的,更可以是精神的。  一本好书从头到尾就是一次精神的旅行,特别是一本千百年来被称为圣人之言的书。《论语》当之无愧。  初级的旅行往往是一次泛泛的旅行,行程要简单,风景要好看,还得要:不累。  这次旅行从何说起呢?就从吃、喝、玩、乐说起吧!  “食不厌精”,这个成语恐怕中国人都知道。中国人没有不喜欢吃的,再普通的人家都会有一道自认为拿得出手的菜。
  吃  1. 乡党篇·笫八章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xì)。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解译】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饭放久变味了,鱼肉腐烂了,不吃。食物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节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饮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面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秋游】  孔子是个美食家,而且是个大美食家。  “食不厌精”指粮食不嫌舂得精,后世之人用它来形容对饮食的讲究,在孔子的战略指导下,创造了灿烂的中华美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最了不起的成就。  “脍”,是切细的鱼、肉。有学者说,“脍”是生鱼片或生肉片。据《松江府志》记载:“须入九月霜降之时,将鲈鱼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橙花叶相间。细切和脍,拨令调匀,并要配香菰(茭白),不仅味佳,而且色美。”指的就是古代著名美食“鲈鱼脍”。《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后世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今天北方某些少数民族还有生吃羊肉片和牛肉片的喜好。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色恶”、“臭恶”,指食物变质的几种状态,老夫子“不食”。  “失饪,不食”,烹调不当,不吃。比如该清蒸的红烧了,吃不出那一分本味,不吃;该红烧的水煮了,吃不出那一分火候,不吃。当然更多的时候,咸了,或淡了,不吃。  “不时,不食”,老夫子好吃时令的东西。冬天,在炭火的映照下,涮几片肥瘦相间的羊肉,暖暖身子;夏天,在知了的鸣叫下,喝一碗井水镇过的绿豆汤,解解暑气;春天,在春风的沐浴下,吃一盘新鲜采摘的嫩笋,舒舒筋骨;秋天,在冷月的散淡下,品一对九雌十雄的大闸蟹,去去燥火。  “割不正,不食”, 肉切得不方正,看着不舒服,老夫子不动筷子。  “不得其酱,不食”,比如吃大闸蟹,上来的不是镇江香醋,老夫子也一定不会动手。吃大闸蟹,若没有手上的那一点镇江味,定然无趣的很。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食气”,应读成“食饩(xì)”,指米粮等食物。喜欢吃肉的朋友看好了,老夫子他也好肉,可一定不过量。你说吃得科学不科学?  “唯酒无量,不及乱”,老夫子的酒量极好,据说,孔子从来没有喝醉过。“不及乱”说明孔子即使喝高了,脑子还很清醒,不会亲自去驾车,那可是要压死人的!  “沽酒市脯,不食”,从市面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也许从“春秋”开始就有假冒伪劣产品。“市脯”里加了防腐剂(类似福尔马林、敌敌畏、一滴香),“沽酒”是掺水的“沽酒”或假“沽酒”,否则老夫子为何不吃呢?  “不撤姜食”,有“饭吃好,姜食不撤”的意思。古人吃饭,桌上放姜食,有说当零食,有说能提神,老夫子吃好饭也吃点姜,但不多吃。鲁迅先生觉得孔子晚年有胃病,要暖胃。  所有句子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唯酒无量,不及乱”,我还真是第一次听到,喝酒能喝到“无量”!可不“海”了去?老夫子竟然还能守着君子之风,真是不得了!了不得啊!  《子罕篇》中也提到过孔子的喝酒。
  喝(一)  2. 子罕篇·笫十六章  【原文】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解译】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办理丧事不敢不尽力。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秋游】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简单的说,在外公干尽力,在家事亲尽心。  “丧事不敢不勉”,孔子有一段时间靠给人家办理丧事赚点外快。古代给人操办丧事是个高尚的职业。  “不为酒困”,紧跟“丧事不敢不勉”出现,未免有些唐突。作一句读,可能引起误解。大多数版本的《论语》,两句之间是“逗号”,我把它断为“句号”。  《述而篇》第九章,提到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不曾吃饱,也就不会喝高。“不为酒困”当独立成段。  从古到今,“为酒困”的人数不胜数,为酒丢美人的,有;为酒丢家庭的,有;更有甚者,为酒丢江山!  《战国策?魏策》记述了鲁共公在梁王魏婴宴席上的一段祝酒辞。名曰祝酒,其实是劝酒,“从前,帝女叫仪狄酿酒,味道很美,就进献给禹,禹喝了,觉得很甘美,于是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他说:‘后世必定有因为饮酒而亡掉自己国家的人。’”  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终成历史上以酒亡国第一人。周公以此为鉴,颁布重典《酒诰》,告诫臣属不能“荒湎于酒”,此为中国酒禁政令之始。  我有一哥们,特喜欢喝酒,一喝就高,一喝就“困”,妙的是,喝醉了走的时候,绝对不会忘记他那个放钱的包。有一次,收好五万营业款,小绅包放不下,多余的一万元顺手搁外套内袋里。第二天,酒醒,一看边上的包,笑。翻身起床,想出门,外套找不到了!  孔子喜欢喝酒,但不会为酒困,更不会为酒傻到以身“殉国”,最近几年喝死的公务员到阴间应该好好读读《论语》。  孔子喝高了会如何?没人知道。《论语》中有一句话,各家有各家的解释,有的解释简直莫名其妙。我倒觉得,此句若用在孔子喝高后的状态,再妙不过!
  喝(二)  3. 雍也篇·笫二十五章  【原文】  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解译】  孔子说:“酒杯已经不像酒杯了,酒杯啊!酒杯!”  【秋游】  “觚”:古代盛酒的器皿。  我以前喝醉的时候,经常对着酒杯狂叫“酒杯啊!酒杯!”似醉非醉,对着酒杯喊酒杯,心里却是“望美人兮天一方”。如此境界,甚妙!  老夫子喝高后,对着酒杯叫酒杯,心里想什么,没人知道!但境界一定比我高!  后世的文人士才,接过孔子的酒杯,“把酒问青天”,使得“觚不觚”觚出了高远的境界和情怀。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曹操“对酒当歌”,王羲之“一觞一饮”,李白“花间一壶酒”,欧阳修“一饮千钟”,苏轼“一樽还酹江月”,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各位“骚人”无不发扬老夫子的“觚不觚”精神!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其中最妙的一句是:“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挥”什么啊?挥“觚”啊!挥酒杯啊!“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吃、喝都在行,那么穿呢?“礼乐”是孔子极力提倡的。一个知礼的人一定是个懂得穿衣的人。至于孔子知礼到哪种地步,因为要涉及他的生平、地位、年代,有点烦人,放到《中级篇》再说。  下面一段关于孔子穿的部分,看着比较难懂,解译过来却比较好懂,而且相当的有趣。我们竟然可以一窥老夫子平日的穿着,甚至宽衣。
  穿  4. 乡党篇·笫六章  【原文】  君子不以绀(gàn)緅(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zhěn)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缁(zī)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mèi)。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解译】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居家衣服。夏天,穿粗或细的葛布单衣,但出门一定穿件外套。冬天,穿黑羊羔皮袍,配黑色罩衫;穿白麑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衫;穿黄狐裘皮袍,配黄色的罩衫。在家闲居穿的皮袍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要盖小被,长度超出身体一半。用狐貉的厚毛皮作坐垫。除了服丧期外,都要有玉佩戴。非上朝或祭祀的衣服,一定裁去多余的布,省料节俭舒服。不穿着黑羔羊皮袍和礼帽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朝服去拜见君主。  【秋游】  君子者,首先要看着像君子,犹如西方之绅士,穿衣必然得体。“衣、食、住、行”,排第一位的是“衣”。君子不能打赤膊上大街,也不能穿睡衣溜园子。  “君子不以绀緅饰”,鲜艳的色彩,映衬美人,却贬俗君子。“绀”,深青透红;“緅”,黑中透红。“绀”和“緅”是两种接近紫色的颜色。君子“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指居家衣服,当然上朝例外,今天依然。正式的场合,领导总是穿身黑西装,打根红领带。在家若穿身红的睡衣,这个男领导一定很另类。  “袗”,单衣叫袗。“絺绤”,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葛布俗称“夏布”,顾名思义,夏天穿的布料。古人的生活,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葛布质地细薄,清凉透风。好的葛布,织成后“弱如蝉翅,重仅数铢”。唯一的缺点,透风是透风,可也透光了,有点类似今天的透视装。故要“表而出之”,表是外衣,要穿件外衣才能出门。  古人的裘皮大衣,毛向外,要穿件与之颜色想配的罩衫。黑配黑,白配白,黄配黄。今人的裘皮大衣,若毛向外,一定不会再套件罩衫,显摆的就是那身“毛”。  “亵裘长”,在家闲居穿的皮袍要长一些,身子骨可以更加暖和。“短右袂”,右边的袖子短一些,便于写字、看书和做事。可有个问题,洗碗的时候如何办?是撩起左边的袖口吗?不雅啊!只能说佐证了那句古语:君子远庖厨!  “寝衣”,有说是睡衣,也有说是小被。“小被”,我以为是小憩时的被子。古代大被叫“衾(qīn)”。“小被”既然是睡觉用,总还是要更长一些才不至于着凉,故“长一身有半”。  用狐貉的厚毛皮作坐垫,屁股一定很舒服。屁股一舒服,脑袋也舒服,此时用笔,文思泉涌。孔子的文笔好,看来跟坐垫也有某种关系。  “去丧,无所不佩”,丧服期满后,该佩的玉还得佩起来。“玉”在古人服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于君子。《礼记》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在古代,精神的意义要远大于物质的意思。现如今,“君子无故,钱不去身”。可钱又不能贴身上,于是,凡大腕(社会地位相当于古代的君子),腕上必有一豪表。越粗的手腕,表的厚度越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帷裳”,上朝和祭祀的礼服,很宽大,很飘逸,只是费布料,不环保。所以老夫子提出,平时的衣服省点布料,为减排做贡献,曰“杀之”,减少、裁去的意思。  “羔裘玄冠”,黑衣服黑帽子,古代用做吉服,吊丧要穿白,跟现代正好相反。如今的吊丧,是一身黑,黑西装(女的黑套裙,或黑礼服),黑西裤,黑皮鞋,讲究的再戴副黑墨镜。讲究的人越多,躺着的爷身份就越高。我在电视里,看到过有位躺爷,竟然也戴副黑墨镜,与周围团着转的,上下左右,人前身后,相互映衬,真的妙极!   “吉月”,前人有很多种说法(农历每月初一,或正月,或吉利的月份),我取其一。“必朝服而朝”,见君主,必穿服朝。  总结一下老夫子的穿,两个字:讲究。夏天求个凉,冬天求个暖,出门求个范,在家求个宽。老夫子讲究时尚,讲究搭配,黑羔羊皮袍,配黑罩衫;白麑鹿皮袍,配白罩衫;黄狐裘皮袍,配黄罩衫。寝衣要长一点,坐垫要厚一点,佩玉要多一点,整个一老资。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把这条拿出来批斗没有,估计也没几个人知道。  “狐貉之厚以居”,狐貉的厚毛皮垫屁股下,一定很舒服。坐垫考究,坐的地方当然也要讲究。
  仅仅是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直白的翻译,对历史背景毫不相干,还不如自己另写一部论语。
  先谢过sjjingyi951,我序中有“初级篇是轻松的,无须了解太多历史知识。中级篇涉及春秋历史和孔子生平”!
  坐、行(一)  5. 乡党篇·笫十二章  【原文】  席不正,不坐。   【解译】  坐席放得不端正,不坐。  【秋游】  据马未都先生说,中国人是唯一改变过起居习惯的民族,早期的先人均席地而坐。我们所熟知的“筵席”一词,由“筵”和“席”构成。古人将铺在下面的大席子称为“筵”,将每人一座的小席子称为“席”,合起来就叫“筵席”。  《礼记》有“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意思是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外有张席子,于是出现“主席”这个词。英语中相应的词是“chairman”,再翻过来就变了味,成“主椅”了。  中华民族大约在东汉到唐代,慢慢地坐到了椅子上。“席不正,不坐。”说的是规矩,席子要摆正才坐。  今天也一样,家里的椅子摆得不正,看着别扭,坐着不安。  孔子吃穿讲究,出行也就当然。
  坐、行(二)  6. 先进篇·笫八章  【原文】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guǒ)。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解译】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有没有才,也都是自己的孩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自从我做了大夫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秋游】  颜渊就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也最喜欢的高徒。“才不才”的“才”指颜回,“不才”指孔鲤。后世之人往往谦称自己为“不才”,比如我会对别人说:“不才写了本《论语之旅》。”   孔子三千弟子,颜回排第一。智商高,悟性高,反正什么都高,就是寿命不高,英年早逝,孔子痛心不已。  颜回家里比较穷,老爸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见自己儿子只有棺,没有椁(套在棺外面的大棺材,古人讲究,要内外两棺材,现代人都省了,就弄一塑料盒子,把灰一装,完事),想请老师把车子卖了,换个椁。孔子跟颜路说,我儿子死的时候,也是有棺而无椁,不是我不爱颜回,自从我做了大夫后,是不可以步行的啊!  孔子做过大夫,“大夫”是什么?我们后面会具体讲。  简单的说,大夫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部级。部级干部都有车,“不可徒行也”。部长把车卖了,走路去上班,原因却是给死去的儿子买骨灰盒,成何体统?孔子说的话相当于这个意思。  “不可徒行也”道出孔子出门是不走路的,基本坐车。为什么说基本呢?
  坐、行(三)  7. 乡党篇·笫二十章  【原文】  君命召,不俟(sì)驾行矣。   【解译】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行走过去了。  【秋游】  估计孔子住的地方离国王宫殿比较近,快走几步路就可到。驾个车、备个马,总还要磨蹭点时间。领导召见,慢腾腾不好,至少不礼貌。  孔子不走路倒不是矫情,没有劳动人民的本分,而是碍于当时的礼节。做大夫的出门坐车,如同当今的局长要坐别克君威,一样的意思!  说过“吃、喝、行”,再来谈“玩”。孔子是个大玩家,“礼、乐、射、御、书、数”,无所不会。六艺中,至少“乐、射、御”可以和玩挂钩。
  游玩  8. 述而篇·笫六章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解译】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立足,以仁为凭藉,游乐于(礼、乐等)六艺”。  【秋游】  “道”、“德”、“仁”都不简单,我们放后面说。  “游”并不等同于“游玩”的游。“六艺”中的“礼、书、数”,可能比较枯燥,但“乐、射、御”,一定很有乐趣。  “乐”,指音乐。“乐趣”这个词,由“乐”而来,由“乐”而趣。  “射”,指射箭。现代人拿个鼠标在网上C S(一种射击游戏),不亦乐乎,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古人。古人拿的是真家伙,射的也是真家伙。  “御”,指古人驾驶马车。马车有一种颠簸感,当驷马奔腾,尘土飞扬,未必比不上如今开宝马的刺激。孔子是个中高手,我们会慢慢说。  “六艺”在古代,即是艺术,又是技术,男子成年前都要学,不纯粹为玩。“礼、乐、书、数”是文,“射、御”是武。  古代也有纯粹的玩意,比如,下棋、玩牌。  古今中外,吃饱饭没事干的人,一样多。对于这种人,老夫子不劝他学“六艺”,直接劝他下棋、打牌。
  游玩(二)  9. 阳货篇·笫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解译】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秋游】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吃饱了撑着,会撑出病。孔子的观点,玩总比傻呆着好。  “博弈”,中国古代的两种棋艺。“博”,是六博,已失传,不过“博”的精神留传至今。“弈”是围棋,在古代就是一个玩意。两千五百年后,也不知怎么,变成高智商者玩的东西。围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身体欠佳者,还得吸个氧。是我们比古人退化了吗?有科学证明,现代人的精子数是真少了,只不知这脑细胞如何?  《论语》中没说孔子是否会下棋和玩牌,但提到了钓鱼和打鸟。  别看钓鱼和打鸟,有讲究!
  游玩(三)  10. 述而篇·笫二十七章  【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yì)不射宿。   【解译】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秋游】  “纲”:提网的总绳。这里作动词用。“纲举”则“目张”,鱼网上的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也就都张开。  “弋”:用带有绳子的箭来射鸟。  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一段话中表露无疑。  2010年秋季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题,是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文章: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孟子的老师的老师是谁?若有同学把“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九个字写进去,再发一通感慨,作文拿个九十分,绝对没有问题。
  《国语·鲁语上》有一篇《里革断罟匡君》,说的是鲁国有个叫里革的太史,看到鲁宣公在泗水深处下网捕鱼,就割断国君的网。理由是夏天的时候鱼正在产子,“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贪得无厌啊!  人类应当如何与自然共处呢?当“鸟兽孕,水虫成”,古代掌管鸟兽禁令的官“兽虞”就出来,禁止大家上山网罗鸟兽。当“鸟兽成,水虫孕”,古代掌管川泽禁令的官“水虞”会出来,禁止大家小网下水。  古人难道就不用大网捕鱼吗?里革说:“要等到大寒转暖之后,冬眠在土中的虫类苏醒振动起来,管理河水禁令的官,才整理网钩,捕捉大鱼,捞取鳖蜃。”  里革并告诉鲁宣公“古之训”:山上不砍重生的嫩条,湖泽里不采伐还没有长成的草木;捕鱼禁捕小鱼,要让小鹿等幼兽好好成长;保护小鸟、鸟卵,杀虫不要把有益于人类的幼虫全部杀掉。所有这一切,都是“蕃庶物也”,是为了使自然界的万物繁殖生长!
  我生于1967年,小时候,东海的大黄鱼,长江的刀鱼(江刀),每年时令的时候,总还能一膏谗吻。现如今,江刀近乎绝种,大黄鱼已成“大熊猫”。据说,长江里的鲥鱼也快被吃没了。   鱼都吃了几千年,可怎么的就没了呢?更有甚者,日本捕鲨船捕了鲨鱼,竟然割掉鱼翅,把奄奄一息的鲨鱼返丢海里。此种行径,仅仅为满足人类的贪梦。孔子一定不齿,我也一定不齿(不动牙齿)。  孔子对动物尚且如此,对人自然更具恻隐之心。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历来有争议,关键在最后的“句逗”。可以标“!”,也可以标“?”,意思差之千里。  若标“!”,说明孔子从根本上反对殉葬制度。“俑人”,也是人,至少看着是个人,看着像人的泥巴埋地里陪葬,老夫子看不下去。  若标“?”,说明孔子从根本上反对活人殉葬制度,泥巴可以另当别论。
  好文章就要坚决的顶啊!!!!!!!!!!!!!,非常的受益啊
  感谢pankunge兄!
  鉴于《论语》是一部经书,易细读深味,不适囫囵粗吞,本人力争每晚发一章,有事或不定,望各位同好谅之。
  本人谢顶,哈哈!
  11. 乡党篇·笫十七章  【原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解译】  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道:“伤人了没有?”再问马。  【秋游】  大多原文都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相应的解译是: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道:“伤人了吗?”没有问马。马棚失火,孔子第一反应,有没有伤人?体现老夫子本能的人道主义情怀。  后面三个字“不问马”,历来有争论。朱熹说“贵人贱畜,理当如此”,后世很多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韩愈认为“圣人岂仁于人,不仁于马”。故有断句为:“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先问伤着了人没有,问完这事再问马;还有一种断句为:“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孔子与看马厩的人有一问一答,答了没伤人后,孔子再问马。  我以为孔子钓个小鱼、射个小鸟都心怀仁慈,马那么大的个子,且在古代无论在公在私都是重要的财产,孔子“后问马”一说,比较可靠。我从韩愈说。  《论语》中令我对孔子形象有涣然改变的,老夫子竟然是个超级歌唱爱好者。
  唯酒无量 不及乱:酒量没有大小,别喝到乱性的程度就好。人禀赋不同,有人可以喝一斤半斤,有人滴酒就醉,不必统一强求,不乱就好。不以量为衡量之标准,而以各自能力来区分,圣明啊。
  兄所言甚是,喝酒有“度”,方为高士。《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对威王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韝鞠鯱,待酒於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後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可见太史公有浪漫的情怀,但更具情怀则是“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上溯之,孔圣人也!
  唱歌、弹琴(一)  12. 述而篇·笫三十二章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解译】  孔子与人同歌,如果别人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一起唱。  【秋游】  他人“歌而善”,唱得好,孔子“必使反之”,一定请人再唱一遍,“和之”,跟着唱。这句话最重要的一个字是“必”,可以看出孔子是多么的热爱唱歌,多么的热爱生活!  孔子唱歌什么样子?没人见过。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让人停下的那个动作,再想象他跟着一起唱的场景。老人家是否会边唱边摇晃着头?头上的麻冕是否会一起“和”着而动?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孔子不但喜欢唱歌,还擅长弹琴。
  又见秋叶兄之美文,待细品。如椽大笔该在此处着墨,方见先生功力。若尚有暇余,小吃评点不妨偶尔为之。自兄离开天涯吃版,我很少再去,觉无趣。
  养肥了,慢慢地品,呵呵
  若秋叶是一片叶,则日月兄之笔就是一缕风,定会让这片叶(贴)子飞起。
  pankunge兄是《论语之旅》捧场第一人,秋叶铭记。咱们都是从吃版交起的朋友,这不,我这也是从“吃”开始写《论语之旅》。“养肥了”,自是可“慢慢地吃”,呵呵!
  唱歌、弹琴(二)  13. 阳货篇·笫二十章  【原文】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解译】  (鲁国人)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秋游】  这段话说出孔子会弹瑟。  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先秦便极为盛行。古籍中最早记载见于《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说明瑟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孔子擅鼓瑟,用来为诗歌伴奏。在当时,孔子鼓瑟独成一家,号称“孔门之瑟”,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皙都会弹瑟。  孔子故意让孺悲听到他弹瑟,是想教这孩子懂礼貌。我们只能猜测,孺悲在礼数上做错了什么?孔子的方式比较绝,非但不见,还要故意让人难堪。老夫子真有意思,现代人敢如此做,怕也没有。  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伟大的人,必有其特立独行的一面。  孔子弹瑟弹得好,击罄(qìng)也击得铿锵有力。《论语》中有一段关于孔子击罄的描述,那段比较难懂,到《中级篇》再说。孔子击罄,跟的乐师叫“击罄襄”。
  倪青恬184:谢谢捧场!
  出门旅游前留爪,下周回来再拜读!
  六十二亿恒河沙:感谢你出门前还惦记着,我会慢慢地发,等待有缘的人陪伴这帖子远行……
  又见阿秋的帖子,这次的场合扯得比较大,是真的要干了。我性格比较急,喜欢囫囵吞枣,好短平快,这次静下心来接受再教育,看看阿秋解释老祖宗关于吃的理论。上海吃版的三个30吃让我觉得老第应与周立波同脸谱,结果却酷似韩正,遗憾上海吃版不会老第似的文章出现了。
  欢迎老赵!《论语之旅》以吃为“砖”,真正的“玉”在后面,呵呵!
  音乐及音乐鉴赏(一)  14. 微子篇·笫九章  【原文】  大(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táo)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解译】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边。  【秋游】  大师即太师,古代乐官之长。这批乐官的名字非常奇特,什么“亚饭干”、“三饭缭”、“四饭缺”,都饿得慌!如同当今搞乐队的人,脸比较奇特一样。几个人四处奔散,估计国家乱了,礼不要了,乐也就可以散了。  从古到今,大凡朝代动乱,都会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弃礼乐而不顾。唐朝“开元”后期,国家遭受“安史之乱”,由盛而衰。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有一句诗:“梨园子弟散如烟。”  “反右”及“文化大革命”就不要说了,梨园子弟哪里只是“散如烟”?该跳的都“入于河”、“入于海”,往事如烟吗?《往事并不如烟》(1)……  “击罄襄”在未“入海”前教会孔子击罄。从《论语》中,我们知道孔子至少会两门乐器。  遥想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何等诗意满怀!  一个会唱歌,能弹琴,而且是能演奏很多种乐器的人,对于音乐的鉴赏力也一定非常高。
  (1)《往事并不如烟》是章诒和女士写的回忆录。书中描写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劫难的中国知识分子,其中特别提到很多梨园子弟在那几场政治运动中的苦难。
  膜拜楼主
  欢迎新朋友天山风景,“膜拜”两字愧不敢当,让我们一起膜拜孔子吧!孔子的《论语》为《四书五经》之首,是中华文化之根,我只是力尽所能,浇上一瓢水而已!
  音乐及音乐鉴赏(二)  15. 八佾(yì)·笫二十三章  【原文】  子语鲁大(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从之,纯如也,皦(jiǎo)如也,绎(yì)如也。以成。”   【解译】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和谐展开。继续则是,音调纯正,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秋游】  “始作,翕如也”:古代音乐开始,先奏金、鼓钟。“翕”意为合、协调,音乐和谐展开。  “从之,纯如也”:“从”是纵的意思,慢慢地,钟声既作,八音展开,音乐开始纵情肆意。  “皦如也”:“皦”是清晰明白、音节分明的意思,高潮来临,各种音响此起彼伏,扑面而来,“金革匏土”,各为其音,震人心魄。  “绎如也”:“绎”是连续不绝的意思,观看过“钱塘江大潮”的人都有感受,大浪滔天,其势汹涌,后浪翻滚,一拨接着一拨,逐渐才能平息,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以成”,最后,声音戛然而止,空气被音乐凝固,心灵却随着大潮远去……  简直是交响乐普及讲座的精粹汇聚之语。早年我曾经热爱古典音乐,会反反复复聆听海菲兹拉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现在想来就是孔子说的这种感觉。  美妙的音乐,能把你的心拉伸到旷野、大海、高山,“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论语>的解读因时不同,因人而异。四书之首是弟子们成就的,孔夫子其实是曾参版的孔丘。圣人是凡人的希骥,是想做而做不成,能做但不愿做的,毕竟人生苦短,百年而己。故,对<论语&也罢,对孔子也罢,尽管拿耒说事,说今天的事,说自已的事,不必拘谨。
  日月兄所言甚是,《三字经》云:“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论语》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依杨伯峻先生版本),后世有无数解读,我只是抛出一块砖,想把《论语》这片玉引出它的幽暗光芒,让更多的人能一睹而已。
  音乐及音乐鉴赏(三)  16. 泰伯篇·笫十五章  【原文】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jū)》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解译】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雎》作结束,美妙的音乐充盈着双耳。”  【秋游】  “乱”:乐曲的终结。  师挚是前面提到的太师挚,“太师”或“师”是乐官的官氏,“挚”是名。《关雎》是诗歌的名字,后面说到诗的时候会讲。诗歌诗歌,古代的诗都可以唱,古代没有录音机,传下来能唱的诗几乎绝迹。这段话,我估计,孔子听了一场古代的音乐会,从太师挚的独奏,到最后压台的《关睢》交响乐,让他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好的音乐岂止充盈双耳,有时候简直震撼心灵。那种让你心灵发颤、身体发抖的音乐,能忘了物我的存在,忘了肉的滋味,甚至可以短暂地忘了人生……  搞过音乐的人知道,旋律一出,听的人身体起鸡皮疙瘩,这音乐一定棒!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可见,好的音乐,“洋洋乎盈耳”。若其为高山奏,必有泰山味;为流水唱,必有长江情。善听之人闭目冥想,眼前一定是高山峻崇,流水细长。  不过,音乐从古到今都有其不可逾越的悖论。越是好的音乐,善听之人则越少。后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吕氏春秋·本味》,“知音”一词由此而来。)  《楚辞·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zhǐ),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一定曲高和寡。  孔子对音乐的鉴赏力高,对音乐的痴迷也非常深,痴迷到什么程度呢?  “三月不知肉味!”
  多年来之看不回,今天是被折服了,敬仰~!
  哪里哪里!ylt321兄客气了!
  音乐及音乐鉴赏(四)  17. 述而篇·笫十四章  【原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解译】  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竟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说:“没想到《韶》乐达到了如此的境界!”  【秋游】  “肉”味是什么味道,想来大家都知道。没“肉”吃是什么味道,三月不吃就会知道。吃“肉”三月不知肉味,恐怕只有孔子知道,一般人吃不出来!  老人家比我厉害,我听Roger Waters现场演唱会,只不过三小时遗忘人生……  把音乐跟肉想一块,孔子是原创,只能说明,老爷子是艺术家。艺术家几乎都喜欢吃,苏轼也是顶尖的艺术家,孔子原创了“肉”,子瞻就退而其次写“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不俗的子瞻留下了一道最俗的名菜:东坡肉。  孔子在另外的场合也赞叹过《韶》这部音乐。就好像你若问我这世界上最不知肉味的唱片,我一定会说是Roger Waters的《The Walll》和《Amused To Death》。
  音乐及音乐鉴赏(五)  18. 八佾篇·笫二十五章  【原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解译】  孔子谈到《韶》乐,说:“是完美的,又是完善的。”谈到《武》乐,说:“是完美的,但不完善。”  【秋游】  《韶》是虞舜的音乐,《武》是周武王的音乐。“虞舜”即舜帝,其国号为“有虞”,故人们又称他为虞舜。这句话说的是音乐,但又不完全说音乐。  孔子有所指,舜是受尧的“禅让”而称帝天下,周武王是靠武力征伐而夺取天下。至于为何后一种音乐或后一种行为就等而次之,只有读完整部《论语》,才能理解。  《论语》中有些话,若不了解历史背景,可能比较费解。我们的《论语之旅》会慢慢地、轻松地触游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再真正地理解并感受《论语》的伟大!  孔子说《韶》既美且善,说《武》只美不善,老人家一定鉴赏过许许多多的音乐,有过比较后才得出。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周乐》,详细记录了春秋时代的盛乐。是一篇我国古代描述舞乐的杰出之作。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周乐,对《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豳(bīn)》、《秦》、《魏》、《唐》、《陈》、《郐》、《小雅》、《大雅》、《颂》、《象箾(xiāo)》、《南籥(yuè)》、《大武》、《韶濩(hù)》、《大夏》、《韶箾(xiāo)》分别做了或简或繁,精彩无比地描述,最后见到舞《韶箾》,评论说:“德至矣哉!大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所谓“观止”,即看到这里达到顶点,有“无以复加”之意。《古文观止》的“观止”两字,就来自此篇文章。  季札最后所观的《韶箾》,即孔子所听《韶》乐。  孔子在齐国闻《韶》,大约在公元前516年前后,而季札在鲁国欣赏到《韶》乐,是在公元前544年。由此可见,上述所有美乐,孔子也许都听过。
  我也顺便说一下我听过的乐队和歌手,有许多我甚至深情演绎过。P.P.M(彼得、保罗和玛丽乐队),John Denver(约翰·丹佛),Elvis Presley(埃尔维斯·普雷斯利),Bob Dylan(鲍勃·迪伦),Eagles(老鹰乐队),Eric Clapton(埃里克·克拉普顿),Jimi Hendrix(吉米·亨德里克斯),The Beatles(披头士乐队),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U2(U2乐队),Queen(皇后乐队),Metallic(重金属乐队),Sting(斯汀),Dire Straits(恐怖海峡乐队),Nirvana(涅槃乐队),Sinead O'Connor(西尼德·奥康娜),Pink Floyd(平克·弗洛伊德乐队,Roger Waters是乐队解散前的灵魂)等等,等等。否则我如何说得出Roger Waters的音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呢?  “春秋”时代,“乐”既是听觉、视觉、心灵的体验和感悟,更是人们行为、道德的体现和展示。“礼”并不单纯是“礼”,“乐”也并不单纯是“乐”。
  "顺便说一下"较解译、秋游更出彩。先有陈述,再做铺垫,点睛出彩在于笔锋一转,才是真正要说的话。可谓,有道之士善假于物也。
  顺便说一下,日月兄的点评,如淡云后的皎月,时而照亮这片在夜中独飞的帖子,呵呵。
  上海30吃也是顺便说一下?阿秋的感悟也太深了,信手拈来一个小馒头,也让读者感觉是吃了大餐,论语的效果有如此出彩?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说到底,“吃”真的是顺便说一下。
  音乐及音乐鉴赏(六)  19. 阳货篇·笫十一章  【原文】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解译】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秋游】  “玉”是玉器,“帛”是丝绸,有句话叫“化干戈为玉帛”,重修于好、礼尚往来的意思。可见“玉帛”在古代是重礼。“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玉,是美丽的石头,却又不仅仅是石头,玉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演绎中,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个没有间断的文化。  最早的玉,可以追溯到内蒙古兴隆洼出土的八千多年前的玉器。最著名的史前文化,属五千多年前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都是一种图腾崇拜,简单的说,玉是一种礼器。红山文化的玉器中,鸟和龙的造型为多,最著名的是C型龙和玉猪龙,令人匪夷所思的是,1908年发现红山文化的,居然是个叫鸟居龙藏的日本人。良渚文化的玉器以玉璧和玉琮为多,“璧圆象天,琮方象地”,可见两者都是尊贵的礼器。  丝绸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中国科学家发现的最早丝绸织品,是五千三百年前大汶口时期的出土文物。丝绸作为一种礼物,大家能理解,但把丝绸与礼仪相提并论,就有点费解。  细想的话,丝绸织成的衣服,有图案和颜色。这图案和颜色,不就和礼仪搭上关系了吗?封建帝王时代,老百姓可不能绣条龙在身上,那是要被砍头的。就是现在,你也不能穿件红衣服去参加追悼会吧?那是要被扁头的。  孔子一针见血道出礼的精神实质,也就道出了乐的精神实质,从而道出了“礼乐”的精神实质。  “礼乐”远非一句话能够说得清楚,在古代,“礼乐”后面要跟上两个字,“制度”,既然是制度,一定比较繁,繁的东西我们都放《中级篇》说。
  说句题外话,我到上海博物馆玉器展厅,站在四、五千年前先人雕琢的精幽美玉前,有时会屏气凝神,感觉不复用言语形容,惟有一声“叹”字滋润在心头……
  音乐及音乐鉴赏(七)  20. 泰伯篇·笫八章  【原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解译】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立身于学礼,性情所成在音乐。”  【秋游】  孔子认为,学诗是修养的开始,性情的所成最后在音乐,可见音乐在当时的地位。如今,音乐课是当之无愧的副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整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后世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和《元曲三百首》都遵循着《诗三百》的旧制。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三百五篇,即《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都能演奏歌唱。
  行文至此尚未接地气,似陷前人备述之窠臼。秋叶君如欲一展身手,须放开手脚,借题发挥,顺便说几句。否则仍跳不出如耒之掌,仅增自称一家之说,贻笑大方矣。
  脱“前人备述之窠臼”,难也!但《论语之旅》,并非以阐述《秋游》为目的(文才也有限,鄙人习文,尚且仅三年有余),而以化《论语》无序为有序,以使更多人(中华大地,能读懂《论语》者万之恐怕不能有一)能进入《论语》的世界。秋叶只是抛出的那块砖而已,一家之说,也非敢自称。只是这样的写法,比较能使初学者入门,况前人非曾备述。
  诗歌及诗歌鉴赏(一)  21. 为政篇·笫二章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解译】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秋游】  孔子把《诗经》“一言以蔽之”,三个字:思无邪。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绝对“思无邪”。  到了李太白,就“思有邪”。颂“谢安”一十八首诗,“妓”大概占八个。不过还好,李白的头衔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既然是浪漫,若整天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可不要憋死!还作得出“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关于诗,孔子对儿子有所谓“庭训”。如今法庭上也有“庭训”,听的人是原告、被告,还是法官?听得进听不进?不得而知!
  题外话,中学时语文课上老师讲解《诗经》,用了此句,是当年我唯一记得的《论语》。因为老师讲解时,我正好在盯着一个女同学看,“思无邪”……
  依然是题外话,《论语》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除几章有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外,几无一句废话。否则后世那么多文人才子贤人包括皇帝,也不会吃饱了没事干去熟读、去背诵、去用心体味、去照经行事;否则后世的中华文化也不会因此而如此璀璨!
  我也顺便说一下我听过的乐队和歌手,有许多我甚至深情演绎过。P.P.M(彼得、保罗和玛丽乐队),John Denver(约翰·丹佛),Elvis Presley(埃尔维斯·普雷斯利),Bob Dylan(鲍勃·迪伦),Eagles(老鹰乐队),Eric Clapton(埃里克·克拉普顿),Jimi Hendrix(吉米·亨德里克斯),The Beatles(披头士乐队),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U2(U2乐队),Queen(皇后乐队),Metallic(重金属乐队),Sting(斯汀),Dire Straits(恐怖海峡乐队),Nirvana(涅槃乐队),Sinead O'Connor(西尼德·奥康娜)  -----------------------------------------------------------------  Sinead O'Connor去年12月8日结了第四次婚。  
  欢迎windowhotmail,我最喜欢的女声,只有一个:Sinead O'Connor,空灵、飘逸,现场演绎更是完美无缺,看看她在“Wall-Berlin 1990”大型露天音乐会上演唱的"Mother",连Roger Waters都忍不住微笑点头。
  听Sinead O'Connor,唯“洋洋乎盈耳哉!”真的,空气会凝固!
  诗歌及诗歌鉴赏(二)  22. 季氏篇·笫十三章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解译】  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啊。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前庭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能有好的言辞。’我回去就学《诗》了。还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了。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了三个收获:听到了关于《诗》的道理,听到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到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秋游】  “鲤趋而过庭”引出“庭训”一词,指父亲对儿子的教诲,泛指家庭教育。做父母的,若对儿女有期望,最好去看看《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孔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最多给两次庭训,而且问答都很简约:“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  现在的爸爸逮着儿子,问最多的是:“作业乎?”若儿子答“未也。”爸爸也干脆:“不作业,无大学”,无大学呢?无工作。无工作呢?就无饭喽!真的如此吗?  “不学诗,无以言。”从孔子对孔鲤(伯鱼)的“庭训”中知道,学诗是为了说话“溜”。  古代的诗既可以诵,又可以唱。诵、唱的时候还得用标准的语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孔子那个年代叫“雅言”。
  潜水员来冒泡了. 如果当年读书时老师能这样讲解,我大概会对这些经典更有兴趣
  凯西_唧唧歪歪来啦,为兄是真的高兴!
  此贴有一阵给我的感觉,如孤独的旅人,在黑夜中潜行……
  首先,向秋兄致敬。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还有老兄这样能沉下心来,钻研先贤圣典到如此深度,不容易啊。。  提个小建议,我觉得满篇佳作就这样一下呈现,有点快了,让人来不及消化。  是否能展开专题讨论呢?
  tommyzh兄客气了,鄙人在此先谢过。天涯的“煮酒论史”不才也是刚来,路径不熟。这几天抛了几块砖,就是为引出tommyzh兄等贤玉,汝等一来,这专题的讨论自然而展,小弟的帖子也自然蓬荜生辉,呵呵。
  铜壶煮:欢迎,你这一声“顶”字,如黑夜中照亮孤独潜行旅人的点点灯光,鄙人在此谢过!
  题外话,古之皇帝,如康熙等,先师庙祭奠,行的是三跪九叩大礼!
  孔子的年代,没电,没油,所以他在和自然的交往中,感悟的都是对生命的一些基本的准则。  现在的人,在红尘中昏头转向的时候,如果好好对照这些基本准则,就不至于太离谱。  秋兄的这篇文章让大家能方便的一日三省,善莫大焉。。。
  “感悟的都是对生命的一些基本的准则。”tommy兄所言甚是,祖先留下的瑰宝既然能称之为“经书”,其必然对人、对事、对天有深刻的理解。“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照着做,人生直道;照着做,家国直道;照着做,天下直道。
  诗歌及诗歌鉴赏(三)  23. 述而篇·笫十八章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解译】  孔子有时用雅言,读《诗》、《书》,行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秋游】  孔子平时谈话用鲁国的方言,诵读《诗》、《书》和赞礼时,用当时的普通话(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春秋末年的雅言,可能是古代的河南话或山西话”)。  我平时讲话用上海话,读诗的时候用普通话,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势磅礴,读来不禁令人血脉贲张,遐想无限。若用上海话一念,则鲜血逆流,气势打成2折,磅礴覆盖薄雾,遐想归于阁楼。  《诗》最大的用处在孔子眼里,显然是为了说话“溜”,但诗又不仅仅是为了说话“溜”。
  吴方言保留了不少古音,如果吟诵古诗的话,会比普通话更有味道吧?
  凯西_唧唧歪歪,你这个问题既是反问,也是正答,一个字“妙”!吴语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吟诵古诗,当然味道。前面提到过的高士季札,说的就是吴语。上海方言,应该也属吴语一系,我生于斯,长于斯,爱上海,也爱上海话。但调侃嘛,还是以身作则比较好,呵呵!
  班门弄斧了,惭愧
  哪里啊!你引出的是有益的话题……
  前几日到苏州踏青,入沧浪亭,闻一阵吴侬昆婉和着脆笛幽声,从临清池处飘散而来,倒是应了园林的景致。总觉得昆曲一定要在苏州的园子里听,那种慢一拍的意境,与园子里的水波、花香、竹摇、风声,舒缓到心里,“咿~咿~呀~呀~”,噢哟,“米道赞得来,唔啥咸话好讲!”
  题外话,季札的先祖泰伯,是吴国第一代君主,等《论语之旅》渐入佳境,会提到他。
  每年春秋两季的周末朱家角课植园会上演园林实景版《牡丹亭》,张军主演,虽课植园比不上苏州的园林,但依然还有有慢一拍的意境。
  上海周边,我最喜朱家角,不过对它的感悟及不上恒河沙女士,恒女士笔下的朱家角,有“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之意。
  与张军老弟,在90年代中期有过小小缘分。时经济浪潮裹卷,张老弟(戏曲学校将近毕业,大约17、8岁)有退出戏曲艺术之意,鄙人曾经劝说过他。没想他如今已成大牌,往事如烟……
  诗歌及诗歌鉴赏(四)  24. 阳货篇·笫九章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解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想象,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社会民情,可以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讽刺时弊。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秋游】  《诗经》的作用,大致是孔子归纳的“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作为一部经书,它的包罗万象和对人的教化意义。  “可以兴”的“兴”,是诗的表现手法之一,简单点说:即景生情。“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是打比方,比喻之意,朱熹谓之“以彼物比此物”。如《硕人》的“凝脂”,喻美人之肤。“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朱熹谓之“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关关雎(jū)鸠,在河之洲”,以一对水鸟“兴”起后面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一对水鸟引出一对男女。  《诗经》分为风、雅、颂。《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等15个地区采集得来的土风歌谣,谓之十五国风。  周南是第一《风》。
  作者:秋叶飞起 回复日期: 13:30:51  回复
  题外话,中学时语文课上老师讲解《诗经》,用了此句,是当年我唯一记得的《论语》。因为老师讲解时,我正好在盯着一个女同学看,“思无邪”……  哈哈哈
秋叶之笔太传神了。
  现在的老师讲解《诗经》“思无邪”这个句子的时候,眼睛瞄着漂亮女生。
  秋叶对论语的解读,简洁明快,言简意赅,准确达意,如清秋的天空明净高远。
  天山风景兄客气了,严复先生的“信、达、雅”,是秋叶的向往,但笔力欠缺,不意处望兄指点。
  作者:天山风景 回复日期: 20:41:18  回复
  现在的老师讲解《诗经》“思无邪”这个句子的时候,眼睛瞄着漂亮女生。---------------------------------------------------------------------  天山兄是在感怀,我亦在旧文中有过一声叹:“我真真怀念从前,从前可以很远,远到春秋,也可以很近,近到80年代。”
  作者:天山风景 回复日期: 20:41:18  回复   现在的老师讲解《诗经》“思无邪”这个句子的时候,眼睛瞄着漂亮女生。---------------------------------------------------------------------  天山兄是在感怀,我亦在旧文中有过一声叹:“我真真怀念从前,从前可以很远,远到春秋,也可以很近,近到80年代。”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华大地沉渣泛起,天地昏暗,
  诗歌及诗歌鉴赏(五)  25. 阳货篇·笫十章  【原文】  子谓伯鱼曰:“女(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解译】  孔子对儿子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像站立在横着一堵墙的前面!(后面什么也看不到了)”  【秋游】  “女”同“汝”,你。读rǔ。  眼前横着一堵墙,墙后面的东西一定看不到。《周南》是第一堵墙,《召南》是第二堵墙,你得把它们看穿,才能看到更后面的墙。  《关雎(jū)》是周南的第一篇,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它是第一堵墙的第一块砖,是你最先看到的那块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段话,端的是:古琴轻柔,流水似愁,回望眼眸,一醉方休。
  诗歌及诗歌鉴赏(六)  26. 八佾篇·笫二十章  【原文】  子曰:“《关雎(j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解译】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秋游】  孔子的点评非常到位。  乐要有“窈窕淑女”,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哀要能“寤寐求之”,而“求之不得”、“展转反侧”。不要学李太白,老想“携妓东山”。  《诗经》的十五国风,十雅,五颂(1),合起来正好是二十五堵墙,三百多块砖。  把砖和墙看穿,不容易。《诗经》不是那么好学的,非但不好学,学不以致用,等于没学好。
  (1)《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其中大雅包括三“大雅”,有《文王之什》、《生民之计》、《荡之什》,共有詩三十一篇。小雅包括七“小雅”,有《鹿鸣之什》、《南有嘉鱼之什》、《鸿雁之什》、《节南山之什》、《谷风之什》、《甫田之什》、《鱼藻之什》,共有詩七十四篇,大小雅合计詩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周颂包括三“周颂”,有《清庙之什》、《臣工之什》、《闵予小子之什》,共有诗三十一篇,鲁颂包括《駉之什》,共有诗四篇,商颂五篇,颂合计诗40篇。
  题外话,鄙人在偶然中通背了《论语》,说不定在另一个偶然下,会去通背《诗经》,呵呵!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丹论语心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