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好无聊都感觉好无聊哦

已收藏本页面
天天好无聊啊
哥也一样,陪我聊聊旅游
天王盖地虎,
那你发河面和无聊有关系么
天天无聊,干你屁事
无聊了跳里面洗洗
咱俩聊会!
后才能发表评论
你可能喜欢的图片笑话
最受欢迎的爆笑笑话每天都觉得很无聊,我是有心理问题吗? - 壹心理
每天都觉得很无聊,我是有心理问题吗?
发表于 11:55:14
文:小轻|微信公众号:realqingxinji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关于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明确这里被讨论的“无聊”。第一种是偶尔的无聊。这种无聊很正常,毕竟生活的主题是平凡,再有趣的事情,你做上一万遍,也会变得没那么激动人心。第二种是每天都很无聊,无聊到觉得干什么都没什么意思。这种无聊就比较成问题,会进化成一种无意义感,对人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从弗洛伊德时代开始,心理冲突就始终是一个话题。各种矛盾心态,负罪感、被惩罚感……都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分析点。在弗洛伊德后来的追随者中,关注防御机制的ego学派和尝试把单人咨询变成双人关系的客体关系学派开始扩充弗洛伊德的观点。尤其是客体关系学派开始尝试更多的关注人对他人的需求,和他人对人的反应。很多关于如何应对关系、如何面对他人的话题开始越来越多的在动力学取向的治疗中被关注到。但是这其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却没能得到广泛的重视,那就是无意义感。很多学者都观察到了这样一种情绪,那就是没有内疚的抑郁情绪(guiltlessdepressivefeeling)。要解释没有内疚的抑郁情绪,就要首先从有内疚的抑郁情绪说起。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什么都不想做,但是心里好忐忑啊,别人都在努力的干点什么,只有我在浪费时间,这让我感觉很内疚。这种抑郁情绪多伴有自责、内疚和强烈的心理冲突。无内疚抑郁情绪是没有这样强烈内心冲突的抑郁体验。举例说明:依然没有干劲,但是并不是很自责;感觉很多事情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经常感到一种很强烈的无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努力,也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这种无聊的感觉后来被人描述为内在空的感觉(emptiness)。这种内在空的感觉,看上去像是对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般的人畜无害,但实际上虽然它不会让人感到内疚,却会让人感到一种和内疚很接近的但是不太一样的感觉,即羞耻(shame)。这里所谓的羞耻感,是一种“我比别人差,我没有什么价值”的个人体验。设想一下每天都无所事事的你,面对着周围上课、实习等忙不停的同学,也肯定会产生“我比别人差,我不如他们,我好没用”之类的对于自我的低评价。这种自我价值感低的感觉还会带来焦虑、沮丧、低落等负面情绪。最终影响人面对困难时候的选择,带来主动回避、否认现实、甚至自我隔离等负面应对方式,简单的说,就是会让人越来越宅,越宅越没信心。既然是每天都觉得无聊才会造成无意义感,那么是不是每天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比如说多刷刷剧打打游戏之类的,就可以避免这种无意义感呢?事实上,这个逻辑是反过来的。并不是由于无聊的积累而让自己产生无意义感,而是自己本身就很难在很多事情上找到意义,因此才每天都觉得无聊。也就是说你多刷剧只能让你有点事情做,并不能改善你的内在意义感。事实上这种无意义感,和你具体做了什么关系不大。它的出现是由于现实的你和理想中自己之间的空白所产生的。也就是说,现实中的我,并不能让自己感到“我很棒”,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会带来生活中的无意义感。也许现实中你已经考入一所一流的大学,拥有不错的成绩,可是这一成就并不符合你心中对于自己“不会犯错、没有恐惧”的高大全设定,所以尽管外人看来你很光鲜,你自己却依然难免感到生活无聊。换句话说,无论现实的你有什么成就,只要没有达到内心的理想,就会滋生无意义的感受。这种无意义感,主要来源于父母对待孩子的常见问题——忽视。这种忽视,指的并不是物理上的缺乏照顾,而是心理上的缺乏欣赏和支持。让孩子能发展出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对事情能够主动找到稳定的意义并且积极前进,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父母能够做到基于孩子的真实样子给予巨大的欣赏。巨大这个形容词是为了表示程度,仅仅“做的不错下次努力”的敷衍是没什么大用处的。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这样一种感受:我的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他们欣赏独一无二的我。这里的关键不在于父母夸奖的声音有多大,而是这种夸奖应该基于孩子的真实情况;不能是虚假无用的鼓励或者敷衍。这个条件的满足,就像是给一个四驱车充满电一般,能让孩子感到“我是有好的潜质的”。这种充满电的状态能够让孩子有勇气去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同时去积极探索。第二个条件:家长能够也展现出来足够的“优秀”,同时愿意引领孩子一起应对生活中的挫败和焦虑。第一个条件给了孩子足够的电力,那么第二个条件就要指导孩子如何前行了。这种指导指的不一定是具体该怎么做,而往往更多的是一种积极面对困难和面对自我发展限制的态度。如果家长能在这里以榜样的身份展示给孩子如何勇敢面对挫折,如何学会承受和积极化解失败,孩子就能建立起对失败的正常理解,进而顺利积极地学会找到生活的意义。相反的,如果家长的反应是“反正我也不会,你自己搞吧”“你问那么多干嘛,不会自己看书吗?”的直接忽视,或者是“你可千万不能输,输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的间接忽视(通过一味地鼓吹成功,而忽视孩子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失败的需求),孩子就会产生沮丧感和自我怀疑,长久以往,丧失面对失败的信心和勇气,最后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厌倦和无意义。这里必须多强调一点,其实间接的忽略远比直接的忽略来的更加可怕。尤其是这种观点:你学习不好就是因为你不努力,你做不到就是因为你不努力。过分的强调努力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自大的表现,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人应该什么都能做得到”的全能感,在这种全能感的驱使下,孩子会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无法面对真实的生活,最后只好主动砍掉对一切的兴趣,产生毫无意义感了。那么怎么才能真正的战胜这种无意义感呢?简单来所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首先要尝试清楚的认识和理清父母曾经的忽视,以及它们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无论是第一个条件没能满足让自己产生的低价值感,还是第二个条件没能满足让自己感到的无能力感,都需要首先被自己清楚地看到,并且把他们在内在和自己的自我认识分离出来。也就是说要首先意识到这些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让我感到的,而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这种分离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意识上的认识,而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体验,体验过往经验给自己带来的负面感受。当情绪能被体验到的时候,人才能真正的感到这个事情的真实性。接下来就是重新找回自我,尝试以自己为中心构建生活。这部分主要是在分离后,尝试重新把自我需求、自我价值感放在首位。按照自己期待的价值感和自我需求去在生活中构建合理的、能让自己产生这些感受的方法和途径。和前文一样,要达到这一点不仅仅是意识上要认识到,更加在情感上要体验到。不仅在意识上要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更要体会到自己不被尊重时的痛苦,不被谅解时的悲伤,让自己能够在情感上确切的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做到行知合一,开启构建自我的大门。今日讨论你认为无聊是不是心理问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认知行为取向咨询师
我只是一个陪伴者,陪伴着你拥抱内心深处另一个自己。
已咨询 113
250.00元/50分钟
好评率100%
メ終極の幻想每天都觉得很无聊,没有生活原动力,觉得活着没意思,感觉做什么都没意思,没工作也不想上班,我该怎么办? - 知乎14被浏览5962分享邀请回答0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天向上好无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