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压到眼睑炎及内眦的时候会有闪光感...

做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眼角为什么会有闪光感?这种现象能否消除掉?_百度知道
做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眼角为什么会有闪光感?这种现象能否消除掉?
提问者采纳
人工晶体和眼底视网膜都会造成,复查的适合给主治医生反映一下您的症状,有目的的检查下。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检查一下看看,及早上医院。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
眼科常见的10种疾病诊断与治疗
眼科常见的10种疾病诊断与治疗
相关文档推荐
共57个文档积分:1300分
共50个文档积分:2500分
共50个文档积分:2500分
共33个文档积分:1700分
猜你喜欢行家文档推荐
26929人查阅
24672人查阅
24779人查阅
24093人查阅
25545人查阅
24763人查阅
13614人查阅
13271人查阅
12779人查阅
13693人查阅
15087人查阅
12274人查阅
深圳市一览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粤ICP备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
所需积分:60分我的下眼睑里长了个小小的白白的包,不痒但是会有点压痛感,请问这是什么叻?_百度知道
我的下眼睑里长了个小小的白白的包,不痒但是会有点压痛感,请问这是什么叻?
但是一直没什么起色,现在连左眼也有了~有点压痛感这个小包已经长了几个星期了,以为它自己就会好,很难受,是下眼睑眼角的位置,请哪位高手帮帮忙啊~告诉我这是什么病,看东西时间久一点就会痛痛的,而且以前是右眼有,很小白白的一点~以前一直没注意
提问者采纳
去看医生吧,别在这瞎问了,有点疼,是不是在睫毛附近。如果不肿你快滴消炎的眼药水,把那些分泌物取出来,最后不行就得做个小手术,如果眼睑里面有包了。别让它发炎你应该去看医生了,如果是那可能是霰sa粒肿,不知道肿不肿。不过我得过,就是你的睑板腺堵了
提问者评价
谢谢啊~我回去看医生的
其他类似问题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下眼睑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估计是白内障的先兆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
全身疾病可以引起眼部的并发症,眼部的异常临床表现又可以反映全身疾病和其严重程度。哪些全身疾病可以引起眼部表现?眼部又会出现哪些异常临床体征?本章就引起眼部并发症的常见全身疾病进行了阐述,学习本章有助于掌握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的眼部表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Sjogren综合征的眼部表现以及药源性眼病等;了解肾脏疾病、血液病、以及神经科、儿科和皮肤、口腔科疾病的眼部表现。
第一节 概 述
眼与全身性疾病的关系极其密切。许多全身性疾病或全身用药会引起眼部并发症,或出现眼部特殊的改变,如全身性血管病、代谢性疾病、传染病、皮肤病等都可能引起眼部损害;许多眼病又可以反映全身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状况,如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葡萄膜炎等。由于眼球的特殊解剖位置——位于体表,可以在直视下观察到眼前段、眼底视网膜和血管的变化,因此通过对眼部的检查,有助于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调整用药,以及了解全身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对全身疾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全身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以及全身用药治疗时,要考虑到可能引起的眼部并发症,进行定期的眼部检查。而全身病的及时诊治对预防和治疗眼部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眼局部用药也可以引起全身反应或并发症,严重者可以致死。因此眼局部用药时也要考虑到患者的全身状况,了解患者的全身疾病史对于选择适宜的眼局部用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内科疾病的眼部表现
一、动脉硬化与高血压
&&& 1.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
(arteriosclerotic retinopathy)
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一般包括老年性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等。老年性动脉硬化多发生在50~60岁以上,为全身弥漫性动脉中层玻璃样变性和纤维样变性。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损害大动脉和中动脉,也可累及小动脉,最常见于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在眼部多累及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神经内段、视盘筛板区及视盘附近的主干动脉。小动脉硬化是对血压缓慢而持续升高的一种反应性改变,常与高血压同时存在。
眼底表现:眼底所见的视网膜动脉硬化为老年性动脉硬化和小动脉硬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血管和全身其它血管系统的情况,又称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①视网膜动脉弥漫性变细、弯曲度增加、颜色变淡、动脉反光增宽,血管走行平直;②动静脉交叉处可见静脉隐蔽和静脉斜坡现象;③视网膜,特别是后极部可见渗出和出血,一般不伴有水肿。
2.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hypertension retinopathy, HRP)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它又分为缓进型(良性)和急进型(恶性),70%有眼底改变。眼底改变与年龄、血压升高的程度、病程的长短有关。年龄愈大、病程愈长,眼底改变的发生率愈高。
视网膜动脉对高血压的反映是血管痉挛、变窄,血管壁增厚,严重时出现渗出、出血和棉絮斑。临床上根据病变进展和严重程度,将HRP分为四级:
Ⅰ级:主要为血管收缩、变窄。视网膜动脉普遍轻度变窄,特别是小分支,动脉反光带增宽,有静脉隐蔽现象,在动静脉交叉处透过动脉看不到其下的静脉血柱;Ⅱ级:主要为动脉硬化。视网膜动脉普遍或局限性缩窄,反光增强,呈铜丝(copper
wire)或银丝(silver
wire)状,动静脉交叉处表现为:隐匿合并偏移(Salus征),远端膨胀(静脉斜坡)或被压呈梭形(Gunn征),并可呈直角偏离(图20-1);Ⅲ级:主要为渗出,可见棉絮斑、硬性渗出、出血及广泛微血管改变;Ⅳ级:Ⅲ级改变基础上,伴有视盘水肿和动脉硬化的各种并发症。
2急进型HRP 多见于40岁以下青年。最主要的改变是视盘水肿和视网膜水肿,称为高血压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hypertensive
neuroretinopathy)。同时可见视网膜火焰状出血、棉絮斑、硬性渗出及脉络膜梗塞灶(Elschning斑)。
高血压患者除了出现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外,还可出现视网膜静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运动神经麻痹、视网膜动脉阻塞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等。
二、糖尿病&&&&
糖尿病是(diabetic
mellitus)由多种病因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常见全身病。我国20~75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约3.21%。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很多,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白内障、晶状体屈光度变化、虹膜睫状体炎、虹膜红变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其中DR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与糖尿病的病程、发病年龄、遗传因素和控制情况有关。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30岁以前诊断糖尿病的病人,10年后DR约占50%,而30年后约占90%。10%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9年左右发生眼底病变。血糖控制好的比控制不好的发生DR要晚。肥胖、吸烟、高血脂、妊娠、高血压、肾病等可加重DRP。
(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
视网膜微循环异常是DR的基础。早期的病理改变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底膜增厚、周细胞丧失、毛细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代偿,随后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损害,血液成分渗出、毛细血管闭塞。由于广泛的视网膜缺血引起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其中,慢性黄斑囊样水肿和新生血管引起的并发症,如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是造成视力下降或丧失的主要原因。
在病变早期,一般无眼部自觉症状。随着病变发展,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和视野缺损等症状,最终导致失明。
&&& 1.非增生性DR
以往称为单纯性、背景性(图20-2):主要表现为:①
微动脉瘤:是临床上最早出现的、比较确切的DR体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小圆点状,常出现于眼底后极部,尤其在黄斑区,多分布在颞侧。②
视网膜内出血:位于毛细血管静脉端,视网膜深层,呈圆形斑点状或火焰状。③
硬性渗出:位于视网膜内丛状层和内核层之间。呈蜡黄色点、片状,边界比较清楚,最常见于后极部。硬性渗出环的中心含有微动脉瘤,累及黄斑部时,可出现大片星芒斑。黄斑的硬性渗出是严重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④
视网膜水肿:初起水肿位于外丛状层和内核层之间,进一步累及内丛状层和纤维层,最后达视网膜全层。临床上表现为视网膜肿胀变厚,呈不透明外观,黄斑水肿表现为囊样,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黄斑拱环扩大。&&&&
随着病程和视网膜缺血的发展,血管变化更明显,如静脉呈串珠状或腊肠状,动脉变窄,类似于分支动脉阻塞;出现棉絮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ntraretinal
microvascular abnormalities, IRMA);这些预示将有新生血管形成,因此也称为增殖前期DR。
2.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on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图20-3)最主要标志是新生血管形成,可发生在视盘上或其附近,也可在视网膜,主要沿血管弓生长。新生血管位于视网膜表面,多数突出于内界膜之外与玻璃体接触。表现为视网膜大血管附近卷曲的细血管网。在多数患眼没有玻璃体后脱离,新生血管与玻璃体皮质相粘连,并长入玻璃体,其周围有纤维增生。这种粘连和新生血管膜收缩,能引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也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视网膜前出血和玻璃体出血。&&&&&
中度或重度的视盘新生血管,伴有或不伴有玻璃体出血;轻度视盘或盘周新生血管,伴有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前出血,也是PDR的高危因素。有关DR的分期标准见第十四章视网膜病。
(二)糖尿病性白内障
参阅晶状体病。
(三)屈光不正
血糖升高时,患者由正视可突然变成近视,或原有的老视症状减轻。发病机制为血糖升高、血液内无机盐含量降低、房水渗透压下降,导致房水渗入晶状体,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血糖降低时,又可恢复为正视眼,当阅读时又需要配戴老化镜。
(四)虹膜睫状体炎
多见于青少年型糖尿病。
(五)虹膜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糖尿病虹膜新生血管的发生率为1%~17%。而在PDR可高达65%。原因是广泛的视网膜缺血,诱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产生。表现为虹膜上出现一些细小弯曲、不规则的新生血管,多位于瞳孔缘,并发展到虹膜周边部,又称虹膜红变。房角的新生血管阻塞小梁网,或牵拉小梁网产生粘连,引起继发性青光眼。
(六)成年发病的糖尿病与开角型青光眼有相关性
糖尿病患者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高眼压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升高。目前认为由于糖尿病累及小血管,使视神经对压力相关的损害更加敏感。
(七)眼球运动神经麻痹
糖尿病是其常见原因,可出现眼外肌运动障碍和复视,如外展神经麻痹或动眼神经麻痹。一般可以逐渐恢复。
&&& (八)其它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泪膜稳定性的降低、球结膜小血管迂曲扩张并有微血管瘤、角膜知觉下降、视乳头病变和星状玻璃体变性等。
&&& 三、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分为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前者多发生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后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两者均可引起眼部变化。
急性肾小球肾炎除表现为眼睑水肿外,常伴有因高血压引起的眼底病变(图20-5)。包括视网膜血管痉挛、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等。这些病变为可逆性的,可因疾病的痊愈而恢复正常。
慢性肾炎50%以上有眼底改变,伴有肾功能不全者约75%、尿毒症几乎全部有眼底改变。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细,呈铜丝状或银丝状,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压迹,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弥散性、灰白色水肿、硬性渗出;视网膜出血和棉絮斑以及视盘充血、水肿。这些病变在全身病变好转后,可逐渐缓解。本病预后差,当出现视盘水肿和视网膜棉絮斑时,预后更差。
慢性肾功能不全还可以出现角膜带状变性和白内障;肾透析者视网膜水肿明显;肾脏移植患者因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发生白内障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综合征等。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因心内膜有炎症性赘生物,脱落时会发生病灶转移或机械性血管阻塞。偶有眼部并发症,且严重。可出现眼睑和皮下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其中心部常呈灰白色;球结膜下点状、线状或火焰状出血点;虹膜睫状体炎或伴有前房积脓的内源性眼内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等。出现脓毒性视网膜炎(septic
retinitis)时,视盘附近有视网膜出血和渗出,出血大小、形状不一;渗出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白点状,单独存在或位于出血斑中央(Roth斑)。视盘充血和水肿,一般不超过3D。
&&& 五、血液病
&&& (一)贫血
贫血(anemias)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临床症状。贫血在眼部可表现为视力下降、视力疲劳或视野缺损等症状。眼底改变的轻重取决于各类贫血的严重程度,起病的急缓和个体反应。轻度贫血眼底可正常,如果血红蛋白浓度或红细胞计数降低到正常的30%~50%,则可出现眼底变化。最常见的体征是视网膜出血,通常呈火焰状和圆点状,也可为线状或不规则状,多位于后极部。视网膜血管颜色变淡,动脉管径正常或稍细,静脉迂曲扩张、色淡。视网膜有棉絮斑,偶尔可见硬性点状渗出(图20-4)。视网膜水肿表现为眼底色淡或视网膜呈雾状混浊,可局限在后极部或整个视网膜。视盘色淡、水肿。恶性贫血可出现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或视神经炎外观;或表现为视神经萎缩,可致失明。镰刀细胞样贫血可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它表现包括结膜苍白,球结膜出血,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瞳孔反应迟钝等。
&&& (二)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s)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感染、出血和贫血、肝脾肿大及全身脏器损害等症状。常有眼部表现,可引起视力下降或失明,偶有视野缺损、夜盲和眼球突出等症状。
1.眼底改变:视网膜出血,典型的为Roth斑、视网膜深层点状出血或浅层火焰状出血,也可见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渗出较少见。视网膜结节状浸润,多见于白细胞大量增加并有不成熟白细胞的患者,是预后不良的指征。视网膜血管改变,表现为静脉血管迂曲、扩张。慢性白血病患者周边视网膜可见微血管瘤,少数有周边血管闭塞和新生血管。急性白血病患者因视盘浸润、水肿,同时伴有视盘出血,而发生视神经病变。
2.眼眶浸润:多发生于幼儿。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因眶内组织受白血病细胞浸润,造成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上睑下垂、结膜充血水肿等,在眶缘可触及坚硬的肿物,称为“绿色瘤(chloroma)”或称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眼眶浸润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3.眼前段:最常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表现为自发性结膜下出血、自发性前房出血、假性前房积脓、虹膜浸润和肥厚,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4.角膜溃疡、玻璃体混浊、继发性青光眼及眼前段缺血等,较少见。
(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rubra
ver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数显著增加。当红细胞数超过600~630万/mm3以上,或血红蛋白超过170g/L以上时,可出现眼部表现。视力正常或短暂模糊,夜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可见闪光感、飞蚊症、畏光、视力疲劳及复视等症状。视网膜血管改变包括:静脉迂曲扩张,呈紫红色或紫黑色;动脉管径也扩大;视网膜出血、渗出较少见,出血多为浅层,是由于血液粘滞度增高引起循环障碍所致,可表现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其它改变包括:眼睑皮肤呈紫红色;结膜血管扩张充盈,可见小出血点;浅层巩膜血管扩张;虹膜血管扩张,组织变厚,隐窝和皱襞变浅或变平等。
&&& 六、结核病
结核病是(tuberculosis)由结核杆菌引起全身多脏器的炎性改变。偶有眼部并发症,可累及除晶状体以外的眼部所有组织。
1眼眶结核少见。常发生于40~50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是由泪囊、眼球、视神经、鼻窦等感染所致。患部有疼痛感、流泪和眼球突出等症状。眼睑和球结膜水肿,睑外翻;眶骨壁上下缘隆起,晚期形成冷脓肿并有瘘管和死骨形成。对形成脓肿者,早期可切开引流、取出死骨、搔刮窦道。对睑外翻者,可行矫形手术。
2眼睑结核由眼睑皮肤损伤的直接感染,或体内结核灶蔓延及经血液播散而成。初期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结节,以后逐渐形成溃疡及瘘管,经久不愈。溃疡痊愈后,常形成瘢痕引起睑外翻。局部治疗的目的是杀灭细菌、促进愈合。可用3%硼酸软膏、5%白降汞软膏或紫外线照射、局部病灶切除等。
3泪器结核以结核性泪腺炎多见。
4结膜结核较少见。多为青年人,常为单眼。因患者的免疫状态不同而有多种表现:1、结核瘤:开始表现为急性结膜炎,急性期后发展为结核灶;2、结膜寻常狼疮:少见。病变处结膜一致性增厚,可见红斑,红斑中可见小溃疡;3、疱疹性结膜炎。对以上局部病灶,可行切除、烧灼或紫外线照射。
5角膜结核多继发于邻近组织病灶。年轻女性多见,易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1、结核性角膜溃疡:类似匐行性角膜溃疡;2、角膜基质炎:最常见;3、泡性角膜炎;4、深层中央性角膜炎:与病毒性盘状角膜炎相似。治疗;局部应用链霉素、黄降汞眼膏及散瞳。
6巩膜结核多继发于邻近病灶,也可因对结核蛋白过敏而发生。表现为表层巩膜炎、巩膜炎、前巩膜炎及后巩膜炎。
7结核性葡萄膜炎是内因性葡萄膜炎的原因之一。可表现为肉芽肿性虹膜睫状体炎、多灶性脉络膜炎、慢性结核性全葡萄膜炎。
8视网膜结核较少见。可能是全身粟粒状结核的一部分,或从邻近组织继发。男性常见。表现为:①视网膜结核结节:和脉络膜结核同时存在;②结核性视网膜炎:可见黄白色渗出病灶及出血,静脉扩张等;③结核性视网膜静脉周围炎;④结核性视网膜动脉炎:罕见,视网膜动脉上可见白色渗出物及结核性脉络膜炎的表现。
9视神经结核 少见。表现为球后视神经炎或视乳头炎。
七、维生素缺乏
1维生素A缺乏 角膜软化症,见第八章角膜病。
2维生素B1缺乏可发生脚气病,7O%伴有眼部异常,角结膜上皮改变可表现干眼;严重时视神经萎缩,视力丧失。
3维生素B2缺乏表现为酒糟鼻性角膜炎,角膜缘周围新生血管形成,晚期整个角膜被浅层和深层的新生血管侵袭。可有脂溢性睑缘炎和结膜炎等。
4维生素C缺乏眼睑、结膜、前房、玻璃体、视网膜和眼眶等部位都可发生出血。还易发生白内障。
5维生素D缺乏常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眼眶狭窄、眼球突出、眼睑痉挛、屈光不正和低钙性白内障。但如摄入过量,可出现角膜带状混浊等。
八、结节病(sarcoidosis)
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慢性肉芽肿疾病,累及肺、肝、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等器官。多发生于20~40岁。25%~50%可出现眼部并发症,且较严重。以葡萄膜炎最常见,表现为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和脉络膜炎。多为慢性肉芽肿性,也可为急性或慢性非肉芽肿性。视网膜和脉络膜上可见黄白色结节、静脉血管旁白鞘、视网膜周边新生血管形成、黄斑囊样水肿、视盘水肿和新生血管。眼睑皮肤、眼眶、睑结膜、球结膜和眼外肌结节、泪腺肿大等。也可发生角结膜干燥症。
第三节 外科疾病的眼部表现
&&& 一、颅脑外伤
常由于外伤部位、暴力的程度、受伤方式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眼部表现。
1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常有顶骨或颞骨骨折,以脑膜中动脉主干损伤产生的颞部血肿最多。如不及时手术多导致死亡。本病的一个重要体征为瞳孔改变。外伤后几分钟,同侧眼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持续数分钟;然后瞳孔进行性开大,对光反应消失。1~2h后呈高度僵直性开大。此时,多可挽救病人生命。如果一侧或双侧瞳孔开大、僵直达30min以上,很少有存活者。此外,眼部还可表现出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幕上硬脑膜外血肿合并广泛脑挫裂伤时,可见视网膜前出血。
2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多因外伤引起颅内小静脉的破裂所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眼部表现为同侧瞳孔开大;轻度的颅脑损伤患者眼底多无变化,较重者常出现轻度视盘水肿、视网膜水肿,静脉充盈等变化;眼球运动神经麻痹。
3颅底骨折(fracture of skull base)
双侧眼睑、结膜、眼眶皮下淤血(“熊猫眼”征)。颅前凹骨折还可有眼球突出或眼眶皮下气肿。颅中窝骨折可引起搏动性突眼,动眼神经麻痹的体征。
4颅骨骨折(skull fracture)
常同时伴有视神经管骨折。骨折片可压迫视神经引起失明。患者在受伤时常处于昏迷或衰竭状态下,易忽略眼部体征,最终发生视神经萎缩。因此,对颅脑损伤者,应特别注意双侧瞳孔的改变。如发现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则表明该侧视神经受损,应及时作X线或CT检查,发现视神经管骨折,可考虑手术,如急行视神经管减压手术,以挽救视功能。
二、几种与外伤有关的视网膜病变
(一)远达性视网膜病变(Purtscher's retinopathy)
因车祸、地震、房屋倒塌等所引起的,对头胸腹部的急性挤压伤或粉碎性骨折,可引起一眼或双眼的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在视网膜和视盘周围常见棉絮斑、出血和水肿,以及视盘水肿或玻璃体出血。通常,视网膜内出血散布于黄斑周围,脂肪栓子造成的棉絮斑一般较小,常位于较周边区。荧光造影显示小动脉阻塞及渗漏。并伴有眼睑和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发病机制可能为:因系统性组织严重损伤,激活补体,颗粒细胞凝聚,白细胞栓子形成;局部的视网膜血管损伤,引起补体介导的白细胞凝聚和阻塞。挤压性损伤或长骨骨折,可引起类似的视网膜表现。
在没有外伤的情况下,其他一些疾病凡能激活补体的,也可引起类似的眼底改变。因Purtscher视网膜病变原描述为与外伤有关,这种病变则称为"类Purtscher视网膜病变"。例如,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还有胶原血管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分娩。
(二)Terson综合征
由急性颅内出血引起的玻璃体、内界膜下或玻璃体后出血。机制不清,推测引起了眼内静脉压急剧升高,造成视盘周围和视网膜血管破裂。约2/3的蛛网膜下出血伴有眼内出血,约6%有玻璃体出血。多见于30~50岁,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少有视网膜脱离。
(三)Valsalva视网膜病变
腹腔内压力(如咳嗽、呕吐、举重、大便用力)突然升高,可使眼内静脉压上升到足以使黄斑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位于内界膜下,通常较小,偶有1~
2PD,视力仅稍有下降,预后好,出血在数月内自发消退。应注意的鉴别诊断有:①玻璃体后脱离,可引起出血或巨动脉瘤;②周边部视网膜裂孔或小动脉上的动脉瘤。
三、面部疖肿及体内深部脓肿
面部疖肿(furnncle),特别是危险三角区的化脓性感染,处理不当或自行挤压时,常使脓毒性栓子进人面静脉、内眦静脉,经眼静脉进人海绵窦,引起海绵窦静脉炎、海绵窦血栓或颅内化脓性感染。
体内深部感染或脓肿可因败血症引起转移性眼内炎或球后脓肿。
第四节 儿科疾病的眼部表现
&&& 一、麻疹
母亲妊娠头3个月内感染麻疹(measles),可引起新生儿白内障和色素性视网膜病变。麻疹患儿初期表现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皮疹出现后1~
2周内,可引起双侧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为视盘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黄斑区星芒状改变。麻疹的主要后果之一是迟发性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其中50%可引起眼部损害,表现为幻视或皮质盲;眼球运动障碍;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视网膜炎及坏死性视网膜炎等。部分患儿因高热引起消耗增加,导致维生素A缺乏出现角膜软化。
二、流行性腮腺炎
妊娠期妇女如果患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则生出的婴儿会有小眼球、小角膜、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及眼球震颤、视神经萎缩等先天异常。
儿童感染腮腺炎,眼部可表现为滤泡性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炎或葡萄膜炎、青光眼、眼外肌麻痹、泪腺炎及视神经炎。视神经炎是伴随脑膜炎和脑炎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通常为双侧。
三、急性细菌性痢疾
患有急性细菌性痢疾(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可因脱水而引起眼睑皮肤干燥,维生素A缺乏导致角膜软化,高热或毒素引起皮质盲。中毒性痢疾可出现视网膜动脉痉挛、视网膜水肿,少数有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或视神经炎。
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以往曾称为Terry综合征或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retrolental
fibroplasia),但后者仅反映了该病的晚期表现。孕期34周以下、出生体重小于1500g、生后吸氧史,发生率约60%,孕期更短或更低出生体重者,发生率可达66%~82%。
【病因】未完全血管化的视网膜对氧产生血管收缩和血管增殖而引起。正常视网膜血管约在胚胎36周发育达到鼻侧边缘,40周时达到颞侧缘。此期内暴露于高浓度氧,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闭塞,刺激纤维血管组织增生。
【病程与分期】各期变化见表20-1。此外,视网膜后极部血管扩张、扭曲,称为"附加"病变,预示急性进展。
【治疗】ROP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因此应对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及时检查,对高危者应每周检查。在第2~3期可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凝固无血管区。第4~5期,行玻璃体手术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视力。
第五节 神经与精神科疾病的眼部表现
一、脱髓鞘、锥体外系和脊髓退行性疾病
&&& (一)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
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多发生于25~40岁。特点是多发病灶、缓解与复发病程。以视神经、脊髓和脑干等为好发部位。常有眼部表现,可出现一眼或双眼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中心暗点)。50%病例发生球后视神经炎。通常可在数周内大部分恢复,但易复发。视神经损害较重者有视神经萎缩。眼肌麻痹表现为病变侧眼内收不足,向外注视时出现单眼水平性眼球震颤。视网膜静脉周围白鞘,小静脉阻塞、表现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此外,还有中间葡萄膜炎、眼球震颤、上睑下垂、Horner综合征和偏盲等。
(二)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
又称Devic病,是先后或同时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一种脱髓鞘疾病。可表现为急性视神经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由脊髓炎引起的截瘫。视力多急剧下降至光感或完全失明,巨大中心暗点或视野向心性缩小。偶伴有眼外肌麻痹。
(三)震颤麻痹
又称帕金森病,是一种锥体外系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多发于50~60岁。眼睑痉挛、瞬目和眼球活动减少,视野外侧缩小或向心性缩小。可有球后视神经炎或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小动脉硬化。动眼危象见于脑炎后震颤综合征,表现为阵发性眼球向上偏斜。
二、脑血管疾病
(一)脑动脉阻塞
因损害部位不同,眼部的表现也不同。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阻塞:表现为患侧眼一过性黑朦或持续性失明;双眼出现病灶对侧的同向偏盲,或患侧全盲及对侧眼颞侧偏盲。患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底可以无改变,或表现为视盘和视网膜颜色略淡,视网膜动脉细。
大脑中动脉阻塞表现为病灶对侧的同向偏盲,无黄斑回避;也可呈下内偏盲。大脑后动脉阻塞表现为病灶对侧同向偏盲,有黄斑回避及皮质盲或象限盲。基底动脉阻塞表现为瞳孔缩小,第Ⅲ、Ⅳ、Ⅵ脑神经麻痹。
(二)颅内动脉瘤
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可发生于颅内动脉的任何部位,好发于颈内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表现为自觉眼眶及额部疼痛,复视,视力减退,眼球突出等。眼睑充血肿胀,下睑外翻,球结膜水肿,静脉怒张,结膜下出血斑。双侧瞳孔不等大。眼底改变表现为视盘水肿,视网膜静脉怒张、弯曲,视网膜出血。病程长者可见同侧视神经萎缩。可有眼球搏动。因脑神经损害可致眼球运动障碍。动脉瘤如压迫视交叉与视神经交界处的外侧,可出现同侧眼鼻侧暗点或缺损,对侧眼颞上象限视野缺损。如动脉瘤压迫一侧视交叉,使视交叉向对侧移位,出现双鼻侧偏盲。
(三)颅内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脑神经麻痹;视网膜小动脉狭窄或节段性收缩,视网膜静脉充盈、扩张,视网膜出血或前出血,严重者出现视盘水肿。
2.脑出血80%的脑出血发生在基底节附近。①如为壳核、外囊出血,可表现为瞳孔不等大,双眼同侧偏盲,视盘水肿等。②丘脑出血时,瞳孔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垂直方向运动障碍,双眼向下或鼻下方凝视。如出血迸人第三脑室,两眼向瘫痪侧凝视,视盘水肿,少见偏盲。③脑室出血时,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双眼同向运动麻痹,视盘水肿。④脑干出血:表现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或减弱。极重者,瞳孔散大或不等大。双眼球固定于正中位,Ⅴ、Ⅵ、Ⅶ、Ⅷ脑神经麻痹。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或双眼球摆动。一侧或双侧上睑下垂等。
(四)静脉窦血栓
包括:①海绵窦血栓:可有视力下降,眼眶疼痛;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结膜巩膜静脉明显扩张、弯曲;眼球突出;眼底视盘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及视网膜出血;脑神经麻痹等。②上矢状窦血栓:视力下降、甚至黑朦,复视;一侧或双侧外展神经麻痹;偏盲,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
&&& 三、颅内肿瘤
额叶、枕叶和颞叶的肿瘤、脑垂体瘤及小脑肿瘤等可有两大类眼科表现。①颅内压增高引起原发性视盘水肿,晚期出现视神经萎缩。②视野改变,与肿瘤定位有关。额叶肿瘤表现为向心性视野缩小,伴患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盘水肿,称Foster-Kennedy综合征。颞叶肿瘤表现为同侧偏盲或上象限盲。枕叶肿瘤表现为对侧同向偏盲,常有黄斑回避。
&&& 四、颅内炎症
&&& (一)脑炎
眼部可有眼痛、畏光等症状。脑干和枕叶、颞叶病变时,可有上睑下垂、眼球震颤、眼外肌麻痹,睑闭合不全;结膜炎、角膜知觉迟钝或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病情严重者眼底可表现为视盘充血、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动脉明显变细,后极视网膜水肿。少数有视乳头炎、视神经萎缩及皮质盲。
&&& (二)脑膜炎
眼球运动神经受损引起眼肌麻痹,结膜炎,角膜浅层溃疡和实质层浸润。有时可见视神经炎、视神经视网膜炎或视神经萎缩、转移性眼内炎或全眼球炎等。昏迷者发生暴露性角膜炎。呼吸衰竭时有瞳孔异常,早期瞳孔缩小或时大时小,继之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五、精神病
&&& (一)癔症
有双眼复视,视野缩小;畏光、异物感,眼球或眼眶剧痛,色觉异常,并可有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眼睑痉挛、调节痉挛或调节麻痹等。癔症性失明又称精神盲,因强烈精神刺激,视皮层视觉投射区出现局部性抑制所致。这种抑制并不均匀和完全,有时仍能看到物体,甚至可以看书读报等,但可看不到前面大的物体。癔症患者的所有症状在暗示下均可加重、缓解和消失。因此,可采取暗示治疗。
&&& (二)伪盲
某些情况下可见。可通过行为学、平片验光、视觉电生理检查诊断。
第六节 妇产科疾病的眼部表现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PIH)
以高血压、水肿和蛋白尿为特征。眼部可发生眼睑皮肤和结膜水肿。球结膜小动脉痉挛、毛细血管弯曲及结膜贫血等,这些血管改变较视网膜血管改变为早。重症者球结膜小血管可呈蛇行状,一般产后6周左右逐渐恢复正常。眼底视网膜小动脉功能性痉挛和狭窄,继之动脉反光增强,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黄斑星芒状渗出,视网膜水肿、出血和渗出;严重者产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或视盘水肿。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在分娩后数周内可自行复位。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或小动脉硬化者,说明心、脑、肾等全身血管系统均受损害。
第七节 口腔科疾病的眼部表现
一、炎症性疾病
由龋齿引起的齿槽脓肿,可引起眼部对细菌毒素或组织蛋白分解物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角膜炎、葡萄膜炎、眶蜂窝组织炎或眶骨膜炎及骨髓炎。拔牙后感染,可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化脓性眼内炎或眶蜂窝组织炎。
二、下颌瞬目综合征
下颌瞬目综合征(Marcus Gunn jew-winking Syndrome)又称Marcus
Gunn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上睑下垂和下颌的共同运动,由先天性三叉神经与动眼神经中枢或末梢有异常的联系所引起。多为单侧。当张口和下颌向左右活动时,睑裂发生不同的变化,上睑提起,睑裂开大甚至超过健眼;闭口时上睑又恢复下垂位置。咀嚼时,眼睑随下颌的咀嚼运动不停地瞬目。部分性眼肌麻痹,内斜视。轻度无需治疗,重症可手术。
第八节 耳鼻喉科疾病的眼部表现
一、炎症性疾病
(一)中耳炎中耳炎累及内耳时,在眼部引起眼球震颤;严重的化脓性中耳炎可有化脓性乳突炎,致颞骨岩部的岩尖炎,表现为眼球后痛,外直肌麻痹,称Gradenigo综合征。
(二)扁桃体炎可有虹膜睫状体炎或全葡萄膜炎,伴急性结膜炎或角膜溃疡。
(三)鼻窦炎易扩散至眼部,引起眶蜂窝组织炎、眶内脓肿、眶反应性水肿和眼球突出等。
&&& 二、肿瘤
(一)鼻窦肿物可直接侵入眶内或波及眼外肌,引起眼球突出和运动受限。如上颌窦肿物使眼球向前、上突出,下转受限;额窦肿瘤使眼球向前、下突出,上转受限;筛窦肿物使眼球向前、外突出,内转受限;蝶窦和筛窦后组肿物使眼球向正前方突出,可伴视盘水肿及视神经萎缩。
(二)鼻咽癌有眼部表现的占25%~42%,患者多因眼部转移症状而到眼科首诊。可有第Ⅲ~Ⅶ脑神经及视神经受损,因肿瘤经颅底破裂孔等处侵入脑部所致;眼球突出,因肿瘤进入眼眶引起;还可有眼外肌麻痹、斜视及Horner综合征;因三叉神经受损引起麻痹性角膜炎或溃疡。
第九节 皮肤与性传播疾病的眼部表现
&& 一、麻风病
leprosy)是由麻风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大约50%以上麻风病人有眼部损害且表现严重:秃眉、秃睫、倒睫、眼睑闭合不全、上睑下垂、下睑外翻、泪囊炎、卡他性结膜炎。角膜表现为点状角膜炎、神经麻痹性角膜炎、暴露性角膜炎及深层角膜炎等。可有虹膜睫状体炎,虹膜表面可见结节或孤立性麻风结节,以及见于晚期活动性瘤型患者的巩膜炎。
&& 二、性传播疾病
&& (一)淋病(gonorrhen)
是由淋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偶见眼部表现,但较严重。主要表现为超急性结膜炎伴有大量奶样分泌物(见结膜病章)。还可引起眶蜂窝组织炎、新生儿淋菌性眼炎。
&& (二)梅毒 (syphilis)
是由梅毒螺旋体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眼部表现为角膜基质炎、虹膜睫状体炎或葡萄膜炎。先天性梅毒患儿还可见孤立或多灶性脉络膜视网膜炎,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双眼发病,弥漫性,呈椒盐状眼底(pepper
fundus),即有散在细小的蓝黑色斑点和同样大小的脱色素斑点。周边或全眼底散在片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及骨细胞样色素沉着。
可有视神经炎、视神经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因脑血管梅毒侵犯脑神经所致的斜视,或上睑下垂。瞳孔异常表现为Argyll
Robertson瞳孔,双侧瞳孔缩小,不等大,不正圆、反射性瞳孔强直,无光反应而有调节反应与集合反应;对扩瞳剂反应差。二期梅毒患者偶见单纯性结膜炎、巩膜炎和眶骨骨膜炎。
第十节 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眼部表现
&& 一、肝豆状核变性
&&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又称Wilson病,由于铜的代谢障碍所致,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发生于10~25岁。主要病变为基底节变性、肝硬化和肾脏损害。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ring,K-F环)为特征性眼部表现。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缘处有1~3mm宽的色素颗粒组成的环,呈棕黄色或略带绿色,位于角膜后弹力层及附近组织内,色素环与角膜缘间有一透明带。晶状体前囊或囊下葵花状混浊。可伴有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及夜盲等。
&& 二、白化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为眼与皮肤黑色素沉着减少或缺乏的一组疾病。眼部表现为视力低下(通常为0.1),眼球震颤,虹膜苍白可透光,眼底少色素,黄斑部形成不全等。突出的症状为畏光。其中眼白化病属性连锁隐性遗传,皮肤仅表现为色淡,是先天性眼球震颤的重要原因。
&& 三、粘多糖贮积病
&& 可见角膜混浊、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
第十一节 眼与全身性免疫异常
全身以及局部免疫功能紊乱均可造成眼部严重的损害。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所引起的免疫应答常常累及眼部组织,往往表现为长期的、慢性地、反复发作的组织损害,严重者可使眼内组织损毁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盲目。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is,SLE
)一种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病。多见于20~40岁女性。偶见眼部损害,表现为眼睑皮肤可见微隆起或萎缩的红斑、色素沉着或脱失。睑缘干燥有鳞屑。可发生继发性干燥综合征、边缘性角膜溃疡。约15%的患者出现眼底改变,表现为视盘充血和水肿、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在急性期,视网膜后极部因缺血还可见棉絮斑,缓解期消失;也可见视网膜出血和水肿,视网膜动脉或静脉阻塞。发生眼部损害者可影响视力,但如能及时抗狼疮治疗,多数可以逆转。
二、Sjogren综合征
Sjogren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是指与诊断明确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并存的干燥综合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 简称pSS)
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4%,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为1:20~1:9;发病年龄多为40~50岁。该病病因至今不清,目前认为是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征是全身多发性干燥症,包括眼部、皮肤、粘膜、泪腺、口涎腺及其它排泄管腺存在分泌障碍。眼部表现为眼干燥感、刺痛、异物感、灼热感、痒感及眼睑开启困难和少泪等症状;眼睑皮肤干燥或轻度水肿;结膜干燥、充血;角膜干燥,上皮剥脱,角膜点状、线状混浊,荧光素染色阳性;泪膜破裂时间变短;
泪液分泌试验≤5mm/5min;Adie
瞳孔等。其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自身抗体和高球蛋白血症。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替代疗法,眼部治疗参见第六章第三节。
三、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损害横纹肌。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多见,也见于幼儿和小儿。90%病例有眼外肌受累。80%~90%的成人患者以眼睑下垂、复视为首发症状。可两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晨起及睡眠后减轻,午后及疲劳时加重,双侧常不对称。可累及一眼的某些肌群,而另一眼累及其它肌群。严重者眼球固定不动,眼睑闭合不全。诊断主要根据:①受累肌的无力表现具有晨轻、下午或傍晚重,休息后可以恢复,劳动后加重的特点。②作受累肌的反复运动,如闭眼、睁眼,可出现暂时性瘫痪。③对可疑病例可肌注新斯的明0.5~1.0mg,15~30min症状明显缓解。④胸透或胸片了解胸腺情况。
四、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称艾滋病。常发生于性混乱和同性恋、静脉注射毒品、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者,也可见于儿童。在本病的不同时期均可累及眼部,引起视力损害或丧失。
1微血管病变球结膜微血管管腔不规则、节段性血柱、毛细血管瘤、小动脉狭窄等;视网膜棉絮斑,后极部片状、火焰状出血及Roth斑,毛细血管瘤及血管白鞘等;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和渗出。
2眼部感染 ①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②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③眼带状疱疹:可为首发症状,表现为皮疹重、病程长,常合并角膜炎、葡萄膜炎;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视网膜炎或急性视网膜坏死;⑤角膜炎:表现为单纯疱疹性、真菌性、细菌性;
⑥眼内炎:多为真菌性。
3眼部肿瘤 ①卡氏肉瘤(Kaposi's
sarcoma):肉瘤位于眼睑、结膜、睑板腺、泪腺、虹膜或眼眶等部位。以下睑、下穹窿部为最早发生的部位。肉瘤呈暗红、青紫或鲜红色,扁平斑状、片状、结节状或弥漫性,孤立或多发性。②眼眶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4神经性眼部异常有脑血管性并发症时,第Ⅲ、Ⅳ、Ⅵ脑神经障碍,引起上睑下垂、眼肌麻痹、视盘水肿、视乳头炎、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偶见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或继发性青光眼。
五、Wegener肉芽肿
Wegener肉芽肿(Wegener
granulomatosis)是一种少见的特发性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累及多系统,如呼吸道、肾脏、肝、脾、心脏、胃肠道及周围神经和皮肤血管等。眼部病变不常见,但较严重。表现为结膜炎、巩膜炎、周边部角膜溃疡、葡萄膜炎、眶假瘤、泪道阻塞、泪囊炎、视网膜周边动脉炎等,15%~20%
有眼球突出,少数病例可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第十二节&& 药源性眼病
许多全身药物可以引起眼部病变,如影响眼压的全身应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氯胺酮(ketamine)、琥珀酰胆碱(succinylcholine)、抗胆碱能药物(anticholinergics)、海洛因
(haroin)、大麻(marijuana)、托吡酯(topiramate)、氨苯磺胺(sulfonamides)、乙酰唑胺
(acetazolamide)
等。引起白内障的全身应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氯丙嗪。引起角膜病变的全身应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氯丙嗪、乙胺碘呋酮等。引起眼底病变的全身应用的药物有氯丙嗪、洋地黄、乙胺丁醇、氯喹、羟氯喹、奎宁、避孕药等。眼科医生应该掌握全身用药对眼部的影响和干扰,从而更好地指导患者选择药物、合理用药。
一、糖皮质激素
长期局部、眼周、吸入或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均可引起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对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更敏感,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对于一些个体可以引起眼压的升高,但比局部应用者发生比例要少。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青光眼(corticosteroid-induced
glaucoma)的临床过程和表现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似,但只有少数患者有临床意义的眼压升高。其机制与小梁网部房水流出阻力增加有关。由于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可以发生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过程中的任何时间,因此在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定期监测眼压。由于氟氢缩松(fluorometholone,FML)、利美缩龙(rimexolone,Vexol)、甲羟松(medrysone,HMS)、氯替泼诺(loteprednol,Lotemax)等糖皮质激素对眼压升高的影响要比强的松龙和地塞米松小,在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疾病时可以选择对眼压影响小的药物。同时也应注意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过高的患者,如Cushing综合征患者也可以引起眼压升高,但通常在切除了引起糖皮质激素生成的肿瘤或增生组织后,眼压即可恢复正常。
此外长期全身应用还可引起白内障,诱发或加重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如角膜上皮不完整,局部应用可引起真菌过度生长。治疗全身性血管病时,全身用药与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有关,甚至形成泡状视网膜脱离。
&&& 二、安定药
&&& 氯丙嗪
(aminazine)
长期(3~10年)、大剂量(500~1500mg/d)服用,可引起眼部损害。1.眼睑:蓝灰色或紫色,结膜暴露部分呈铜棕色;2.角膜:下半部内皮或实质层可见类似晶状体的混浊;3.白内障:表现为前囊、前囊下灰白色小点沉着或浅棕色混浊;4.视网膜:可见色素紊乱和黄斑色素变化。建议控制用药剂量在400mg/d以下。
三、心血管系统药物
&&& (一)洋地黄
(digitalis)
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和减慢心率等作用。少数患者服用后可出现视物模糊及视物变色,物体被视为黄色、绿色、红色或雪白色等;也可有畏光或闪光感;少见的尚有弱视和暗点,可能与球后视神经炎有关。
&&& (二)胺碘酮
(amiodarone)
为抗心率失常药。大多数服用者可引起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层小点状沉着,呈旋涡状,其严重程度与日用量有关,&20mg/d者较轻。角膜病变在治疗中不断扩大,但很少影响视力,停药后可完全消退。
&&& 四、抗结核药
&&& 1乙胺丁醇
(ethambutol)
少数患者长期应用后可出现视神经炎(每日用量超过25mg/kg)、视交叉受损,后者引起双颞侧偏盲。停药后可恢复。
&&& 2利福平
(rifampicine) 眼部表现有:有色泪液,呈桔红色、粉红色或红色泪液;渗出性结膜炎;睑缘结膜炎等。
&&& 五、抗惊厥药
托吡酯(topiramate,
Topamax)是一种氨基磺酸单糖,用于抗癫痫和抗抑郁治疗。使用该药的部分患者可引起急性发生的高度近视(&6D)和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症状为突然的视力下降,双眼疼痛和头痛,通常在应用托吡酯后一个月内发生。眼部检查可见屈光度改变、均匀一致的浅前房和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微囊样角膜水肿、眼内压升高(40~70mmHg)、房角关闭和睫状体脉络膜渗出或脱离。其发生机制是由于睫状体脉络膜渗出引起悬韧带松弛,从而导致晶状体虹膜隔明显前移,引起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高度近视。治疗是立即终止该药的应用,同时应用抗青光眼药物降低眼内压。通常在停药后24~48小时内可以控制继发性青光眼;1~2周内近视可以恢复。
&&& 六、避孕药
有报告某些敏感的个体,口服避孕药可诱发或加速眼血管阻塞疾病或视神经损害。但很难确定因果关系。建议此类药物仅用于健康的、没有血管性、神经性或眼的疾病的女性。
&&& 七、抗疟药
&& 1氯喹 (artrichin)
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总剂量超过100g或服用超过1年,可引起眼部损害。30%~70%的患者角膜上皮或上皮下有细小的灰白色小点,呈环形沉着,但仅引起轻度视物模糊,一旦停药即可逆转。因此,轻微的角膜累及不是停药的指征。氯喹也可引起少见的更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引起中心视力下降,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眼底表现为黄斑色素沉着,外围以环形脱色素区,外再围以色素沉着,呈"靶心"状,晚期血管变细、视神经萎缩呈蜡黄色。氯喹对视网膜的损害为不可逆性,且有蓄积作用。因此应用该药前、用药中和用药后必须进行视力、色觉和眼底的常规检查,必要时还应检查视野。
&&& 羟氯喹
(hydroxychloroquine)
作为抗过敏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扁平苔癣,也可以引起与氯喹相同的眼部并发症,但较氯喹引起的不良反应轻,因此应用时也要进行常规眼科检查。
&& 2奎宁 (quinine)
有时仅用一次剂量即可引起双眼视力下降;视野改变为向心性缩小,偶可发生全盲,一般情况下,视野缺损可部分恢复,但也可为永久性缺损。早期可发生视网膜水肿,视神经萎缩为晚期表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睑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