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对南宁药用植物园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

用中药给植物“治病”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兰州交大一项生物农药技术实现产业化_播报天下_贵阳网
更多资讯就在贵阳头条
&&&&&&>&&&&&正文
用中药给植物“治病”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兰州交大一项生物农药技术实现产业化
来源:中国甘肃网&&
摘要:该技术由兰州交通大学科研团队根据我国传统中医药配伍原理,应用中药现代化研制技术手段,以唇形科中药材为原料历经20余年自主创新研发而成。该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将对我省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国家级绿色蔬菜、水果及中药材生产基地,培育富民产业发挥积极作用。
原标题:用中药给植物“治病”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兰州交大一项生物农药技术实现产业化
中国甘肃网3月27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记者 秦娜)
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由兰州交通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创新型植物源生物农药5%香芹酚水剂生产线日前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近亿元。该技术利用中药给植物“治病”,实现了营养、防病和杀虫三重功效,它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将从源头上有效解决因化学残留带来的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问题。
该技术由兰州交通大学科研团队根据我国传统中医药配伍原理,应用中药现代化研制技术手段,以唇形科中药材为原料历经20余年自主创新研发而成。目前,该技术系列产品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技术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先后获得农业部生物农药新药正式登记,及工信部核准颁发的生产批准证书。今年2月,创新型植物源生物农药5%香芹酚水剂的产业化项目获得2015年度甘肃科学技术专利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了解,该技术产品杀虫防病广谱,应用效果已达到世界一线化学农药水平,可取代“高毒,高残留”化学合成农药用于防治农业病虫害,使农产品“绿色、无残留”,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该技术产品还能显著调节农作物生长,提高抗寒抗冻能力,促使农产品早熟并延长采摘期。
兰州交大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所长沈彤介绍,自2008年以来,5%香芹酚水剂已在甘肃、新疆、陕西、四川、福建等省份的马铃薯、酿酒及鲜食葡萄、蔬菜、中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上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防病虫害、增产、提质效果明显。其中,对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白粉病防治效果显著,增产达到20%左右;对酿酒葡萄霜霉病和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可使其含糖量提高2度左右。该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将对我省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国家级绿色蔬菜、水果及中药材生产基地,培育富民产业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3月31日,记者从贵阳铁路公安处了解到,贵阳铁路公安处于...3月31日下午,贵州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第三...预计贵阳市范围日(00时~23时)空气质量指数 ...3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文新调研“贵山秀水忆乡愁”...3月31日,市政协举行十一届三十三次常委会议。市政协主席...
对前述人员作为主创人员参与制作的电影、电视剧、广播电 ...昨日(30号)包贝尔包文婧于巴厘岛举行浪漫婚礼,徐铮、 ...判令三个营销号连续三天在各自新浪微博首页置顶发表致歉 ...“凤姐”罗玉凤在微博上发布一碗水煮青菜的照片称“求包 ...近日,网曝SNH48成员程文路入团前曾吸毒,29日下午,SNH4...
在率领葡萄牙2-1击败世界排名第1的比利时后,C罗并没有时...权威篮球媒体ESPN运用数据模拟演算,得出了东西部球队进 ...2015-16赛季CBA联赛电视转播分析报告出炉,央视体育频道 ...赛季斯诺克中国公开赛进入到第二轮争夺,15岁小...凌晨2:45,一场重要国际热身赛德国主场4-1大胜意大利,就...
白色T恤搭配裙装青春靓丽,搭配阔腿裤、超长喇叭裤摩登时...四大国际时装周已经结束了,海报编编也完整地回顾了四个 ...时尚达人连衣裙穿搭街拍造型  以黑白灰为主的单色连衣 ...古驰 (Gucci) 2016 早秋系列广告形象大片  古驰 (Gucci...午间温暖、早晚稍凉的早春季正是“乱穿衣”的奇妙时节。 ...
大数据分析与儿童健康的结合已经是一个广受欢迎的课题,在医疗等领域也多有成果。[]
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于7月8日至10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贵州省委副书记、论坛省服务保障领导小组组长谌贻琴3月30日...[]当前位置:
中药民族药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科研创新团队
&科学技术处
中药民族药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科研创新团队依托于贵阳医学院药学院中药学学科群、贵阳医学院天然产物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及贵州省特色重点实验室,沈祥春教授作为团队带头人,凝聚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对中药民族药资源具有浓厚兴趣的多学科中青年研究人员,立足贵州省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以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导向,以创新药物研究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基础研究为核心竞争力,结合贵州地方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的需求,以中药民族药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为核心研究内容,形成了四个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中药民族药效应机制及安全性评价、天然药物质量控制技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民族药资源品种品质研究、中药民族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
一、团队特色优势
本团队以中药民族药的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实现中药民族药的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为主要目标,为巩固提高学校在该领域的整体学术实力与地位,构筑了独具特色的优势。
(1)形成探索性和前瞻性民族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民族药研究的共性问题,集中药与民族药、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基础与应用、创新与转化的综合优势和多学科技术手段,形成探索性和前瞻性民族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品质性效用五位一体的研究模式探讨民族药用药规律,采用多指标生物效应评价体系,从不同层次追踪效应物质基础,探讨最佳生物效应的效应物质群,提高中药民族药的附加值,促进民族药的现代化,实现中药民族药的优效配置与合理利用。
(2)建立品质基源-物质基础-生物效应-的创新研究平台:通过生物信息学、计算机分析技术和方法,对海量中药民族药信息数据进行挖掘、分析;针对代表性的民族药,建立适合传统病症与现代医学模型的多种模式生物模型评价体系;采用现代分析集成技术与现代系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开展物质基础-生物效应相关性研究,从而揭示基源-物质基础-生物效应的科学内涵。
(3)集群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优势:本团队通过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Texas A&M HSC等学校开展国内外及不同学科的跨学科合作,为中药民族药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必需的平台与条件。
(4)凝聚多学缘、多学科的优秀专业人才:本团队汇集了包括民族药活性、分子生物学、中药学、中药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在内的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实验室1人以及助教3人,共18位成员,是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骨干,是一支负有使命感、发展、创新的团队。
二、团队成员
(1)团队带头人:沈祥春教授
药学博士,中药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Texas A&M HSC 神经药理学与治疗学系高访,主要从事中药民族药活性与机制的研究工作。2009年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1年以第一获奖人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以第一获奖人获得贵州省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2012年以第二获奖人获得贵州省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World Journal of Meta-Analysis》、《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贵阳医学院学报》等杂志的编委,以及二十余个杂志审稿专家。承担国家级、省级以及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10余项,研究经费达300.0余万元,在SCI收载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30篇,获教学科研成果奖3项,发明专利1项。
(2)团队骨干:
1. 江滟教授
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细菌的代谢演变机制、流感病毒致病性及民族药效应机制和抗菌肽干扰的科研工作。入选贵州省第9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3篇,作为主编出版教材1部。目前主持在研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已完成省科技厅项目1项和1项院级项目。2012年以第一获奖人获得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2. 覃容贵教授
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药学等学科的教学以及中药资源开发利用、质量评价等方面科研工作。主持省级科研课题4项,院级科研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研究论文十余篇,申请国家专利两项。2011年获贵州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3. 陶玲教授
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研究。目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5篇;以第一获奖人获得贵州省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第三获奖人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三获奖人获得贵州省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目前在研纵向科研项目4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项,已经完成鉴定结题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1项。
4. 罗喜荣教授
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研究及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主持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贵州省科技基金、贵阳医学院基金项目3项,参加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贵州省工业攻关、贵州省农社攻关等项目10余项,已发表论文20多篇。
5. 陈妍副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药理活性及机制研究。博士期间入选2010年度博士生拔尖人才培育计划(2010BPY04)。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学技术基金1项,贵阳医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1项。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7篇。其中一篇2013年发表于《blood》,影响因子9.775。
6. 龙庆德副教授
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贵州省植物学会理事、省中药现代化评审专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2003年获院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院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08年获贵州省教育厅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获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获得成绩
(一)科研项目
本团队从2011年至2013年以来总共承担各类项目44项,共计经费688.2万,其中国家自然基金5项(200.0万)、教育部基金3项(70.0万元),省科技厅基金24项(249.2万)、贵阳市基金项目1项(10.0万元)、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2项(5.0万元),企业联合项目2项(92.0万元),其余项目7项(62.0万)。
(二)申请专利
本团队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1. 大蝎子草临床新用途。(Zl.x,2011年)
2. 重组鼠β-防御素3多肽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ZL.7,2011年)
3. 鼠β-防御素1的重组质粒、多肽及其用途与制备方法。(ZL.0,2012年)
4. 防天麻退化的选育方法。(ZL 2.7,2013年)
5. 九头狮子草解热有效石油醚部位、制备方法及其在治疗高热上的应用。申请号:.7,申请时间:2012年。
6. 阿司匹林脂微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4,申请时间: 。
7.山楂在制备治疗高尿酸血症、痛风、肾功能不全药物中的应用。申请号:.6,申请时间:。
(三)获奖情况
本团队共获得获科技成果奖4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贵州省医学会二等奖1项,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并且民族药标本馆获得贵州省科普基地及贵州省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
(四)发表论文
本团队于2011年至2013年以来,共计发表论文65篇,其中SCI论文18篇,核心期刊47篇。其中SCI最高影响因子为9.775。
(五)人才培养情况
(1)青年教师培养情况
江滟老师作为本团队博士后,获得国家博士后基金;贵州省优青称号;获2012年贵阳市科技进步等奖。张彦燕讲师在带头人指导下于2012年获得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第十一届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奖。
(2)学生培养情况
近三年培养获得学位硕士研究生23名,在读硕士14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贵阳市或贵阳医学院创新课题5项;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6人次获贵阳医学院优秀研究生论文奖。6人次获贵阳医学院优秀本科论文奖。本团队培养的药学2000级彭佼和临床2004级肖婷婷分别被香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录取为博士。本团队培养的本科生获得大学生挑战杯国家三等奖1项,挑战杯省2等奖1项,校级1等奖1项。获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最受欢迎十佳论文”。2014年大学生“创青春”创业大赛贵州省铜奖1项,学校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14年1人获得日本宫崎大学博士录取。
四、科研创新
本团队紧密结合我省制药产业发展的需求,按照中药民族药表征的“品质性效用”特性,形成四个明确的研究方向:(1)中药民族药效应机制及安全性评价、(2)天然药物质量控制技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3)民族药资源品种品质研究以及(4)中药民族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科研创新工作。阐明中药民族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有效指导中药、民族药的合理用药;明确药效物质基础、发现活性化合物的方法为明确药效物质基础、确定质量控制指标奠定了基础;建立以民族药种质资源,为民族药分类及种质资源库构建研究提供新的技术与方法;建立具有现代先进释药系统的中药民族药技术特征。
五、天然药物的研究成果
(1)艳山姜挥发油对心血管疾病保护作用的研究
(2)氧化苦参碱(OMT)可通过抑制calpain和凋亡诱导因子信号途径保护醛固酮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并通过TGF-β1-smads信号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主办单位:贵阳医学院科学技术处 通信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贵阳医学院 &邮编:550025
联系电话:CopyRight (c) 2012贵阳医学院 科学技术处 版权
Processed in 0.015 second(s), 2 queries, Gzip enabled植物性药物研究和应用综述 - 百度文库
植物性药物研究和应用综述
植物性药物研究和应用综述
[摘要]:植物对健康有个密不可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发现植物资源是药品原料的一个巨大宝库,据美国杂志报导 ,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共同发起的一个国际讨论会,科学家们探讨了如何加强从植物中提取有用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以及如何保护对人类健康有益的植物免遭全球性破坏的问题 。在讨论会上发言的一位科学家指出 ,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全部药物中,有大部分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关键字]:植物性 药物研究 可持续发展
1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渊远流长, 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一直到清末, 我国的医药卫生体系一直是由中医药所支撑, 中草药资源是其基础。 直到现今, 中草药资源仍然和西药并存, 为人民的卫生健康作出贡献,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机。几千年以来, 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在传统的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但长期以来, 药用植物资源主要以野生采集, 手工加工为主, 还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至今为止,仍然有 80%以上的药用植物资源依赖野生采集, 其农业现代化程度极低。这种涸泽而渔的产业越来越不适合当今社会日益增加的需求,这同时也破坏了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1 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研究
植物中众多的化学成分有许多已阐明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 其中不少已用于临床。这些成分中有的已可用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进行合成。但尚存在的问题是: 这些成分在植物体内是怎样形成的? 是由何种物质、经过什么新陈代谢途径形成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许多植物学、 生物学、植物化学、生化学的研究工作者从可能的新陈代谢过程, 生物化学反应等多方面地进行推测这些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成过程, 这就是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学说(BiogenesisBiogenetic Origin)[7]。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研究主要是研究各类成分在体内生物合成的途径, 各种酶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中间产物的化学并测定它们的结构。生源的研究有多种设想与途径, 因而也形成了多种学说, 如异戊二烯法则、醋酸学说等已普遍应用于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及其途径。随着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发展, 生源研究的进展也更为迅速。植物体内各种成分的生源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植物本身必须的营养物质如糖类, 脂肪、 蛋白质等成分的新陈代谢途径, 一类是植物次生物质, 如生物碱、 甙类、 萜类等成分的新陈代谢途径。有关这些代谢途径的学说很多, 其中不少还是设想, 例如认为醋酸酯一丙二酸酯(Acetate-Melonate)途径合成脂肪酸、 酚性化合物、 蒽醌等成分, 3, 5- 羟基- 3- 甲基戊酸酯( Evaluate)途径合成萜类、 甾类等成分, 莽草酸( shikimicacid)途径合成芳香族氨基酸、 有机酸及其他化合物; 氨基酸途径合成生物碱 等成分。由于植物成分的本身种类和结构变化多样, 加上在这些成分生物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中间产物的化学结构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植物成分的生源研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的工作[8- 10]。
1.2 中药复方研究
贡献者:callpanda中药现代化:让药植所成了香饽饽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的研究所实施中药现代..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药现代化:让药植所成了香饽饽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的研究所实施中药现代化”专项课题组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_药用植物研究所_网站首页
药用植物研究所招聘职位
招聘职位尚未发布或已过期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简介
[药植所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8月。总所设在北京,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下设云南、海南、广西分所,共占地5000余亩,是世界上三大药用植物专业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国内顶尖的从事中药研究专业机构。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研究。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项目中,承担着中草药种质资源保存、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制定与实施、中药材标准对照品的研究、中药资源普查等重大科研任务。人才招聘,上聘才网
药用植物研究所联系方式
电话号码:010-
详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北路 151 号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相关企业招聘
企业校园招聘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宁药用植物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