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喜欢一个人,,但因为我不听话我总是一个人让他生气..我不…

阳光心态 金正昆 心态这个问题.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人是有思想的.人和兽的一大区别就是人有感情.有思想.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个与别人和睦相处的能力.这就需要一种心理状态的平衡. 我喜欢开玩笑.脾气不太好.但我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大爱生气.虽然脾气不好.但是轻易不生气.为什么呢? 我喜欢讲两句话:第一句是.我从来不拿别人折磨自己.意即善待自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阳光心态 金正昆 心态这个问题,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人是有思想的,人和兽的一大区别就是人有感情,有思想。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个与别人和睦相处的能力,这就需要一种心理状态的平衡。 我喜欢开玩笑,脾气不太好,但我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大爱生气。虽然脾气不好,但是轻易不生气,为什么呢? 我喜欢讲两句话:第一句是,我从来不拿别人折磨自己,意即善待自己。说实话,在人际交往中,别人给你脸色看,别人非议你,这种事情常有。平心而论,哪个背后不说人,哪个背后无人说?类似这样的事情你要想得通。别人骂你两句,你就会死吗?别人说你两句,你就不活了吗?如果对方提的意见和建议是对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我认为我没有错,而且实践证明我没有错,我何必把对方的非议当真呢?古之先贤尚且有人非议,圣人也难免被人诟病,何况我等凡人?别人有时候给你脸色看,可能是有原因的。有时候我回家,我老婆就给我脸色看。是不是因为她心情不好呢?给我脸色看就给我脸色看吧,骂我两句就骂我两句吧。我经常给自己台阶下,骂我是看得起我,是她爱我。别人想让她骂,还没有机会呢。有时候,你要善于给自己一个自我调整的机会。 我讲的第二句话是,我从来不拿自己折磨别人,意即善待别人。当你折磨别人的时候,你必遭报应。你对人家不好,人家凭什么对你好?人际交往是互动的,拥有一种健康、阳光的心态,是利己利人的。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哲学家,研究交际哲学的,是个美国人。他跟我讲,有的时候,从宏观角度看,人真的很不容易。他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就按81岁算吧,他把人生分为三段。前一段,就是1岁到27岁,这个阶段叫“没有自由阶段”,也就是无自由阶段,关键词是“”。别人管你,爸爸妈妈管你,老师管你。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让你睡,你不敢站;让你穿开裆裤,你穿不了关裆裤;让你上幼儿园,你不敢逃学。总之,比较压抑。好不容易到了中间这一段,27岁到54岁,大学毕业了,找到工作了,这个叫什么呢?叫“为别人活阶段”。关键词是“”。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家有口。上有老人,需要你赡养;下有小孩子,需要你培养。你必需委曲求全,干一些不想干的工作。广义上讲,是为社会作贡献;狭义上讲,就是养家糊口。好不容易到了最后一阶段了,54岁到81岁,熬出来了,孩子被你养大了,老人也被你送走了,差不多了。然而却不好了,不好在哪里呢?体力和精力不支,智力也衰退,身体也不佳,在疾病的折磨中,在世人的逐渐疏远中,凄惨地离开人世。这一阶段,他称之为“淡出社会阶段”。关键词是“”。 我们要学会笑对人生,开心每一天。其实,要宏观地看待一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一个真正有教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这样的话,有助于你拥有一种阳光、健康的心态。&&&&&&&&&& (选自《格言》2007第六期) 18.在文中、、处填入“责任”“被控制”“边缘化”三个词语,正确的顺序应为: (&&&&&&&& )(&&&&&&&& )(&&&&&&&& )(3分) 19.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 &&&&&&&&&&&&&&&&&&&&&&&&&&&&&&&&& &&&&&&&&&&&&&&&&&&&&&&&&&&&&&&&&&&&&&&&&&&&
20.文章以第一人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论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
&&&&&&&&&&&&&&&&&&&&&&&&&&&&&&&&&&&&&&&&&&&
21.本文论述的主体部分是什么结构,这样安排结构有何作用?(4分) &&&&&&&&&&&&& &&&&&&&&&&&&&&&&&&&&&&&&&&&&&& &&&&&&&&&&&&&&&&&&&&&&&&&&&&&&&&&&&&&&&&&&&
22.按文中所讲,你现在处于人生的第一阶段——“没有自由阶段”,请你结合这个阶段的特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怎样才能拥有“阳光心态”。(4分) &&&&&&&&&&&&&&&&&&&&&&&&&&&&&&&&&&&&&&&&&&&
&&&&&&&&&&&&&&&&&&&&&&&&&&&&&&&&&&&&&&&&&&&
&&&&&&&&&&&&&& &&&&&&&&&&&&&&&&&&&&&&&&&&&&&
& 18.“被控制”、“责任”、“边缘化”。& 19.只有善待自己并善待别人,才能拥有阳光心态。& 20.语气亲切,更有说服力。& 21.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这样安排,使论证更有条理。& 22.从学生生活的任一方面举例均可。举出例子即可。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阳光心态金正昆  心态这个问题,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人是有思想的,人和兽的一大区别就是人有感情,有思想。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个与别人和睦相处的能力,这就需要一种心理状态平衡。  我喜欢开玩笑,脾气不太好,但我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大爱生气。虽然脾气不好,但是轻易不生气,为什么呢?  我喜欢讲两句话:第一句是,我从来不拿别人折磨自己,意即善待自己。说实话,在人际交往中,别人给你脸色看,别人非议你,这种事情常有,平心而论,哪个背后不说人,哪个背后无人说?类似这样的事情你要想得通。别人骂你两句,你就会死吗?别人说你两句,你就不活了吗?如果对方提的意见和建议是对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我认为我没有错,而且实践证明我没有错,我何必把对方的非议当真呢?古之先贤尚且有人非议,圣人也对难免被人诟病,何况我等凡人?别人有时候给你脸色看,可能是有原因的。有时候我回家,我老婆就给我脸色看。是不是因为她心情不好呢?给我脸色看就给我脸色看吧,骂我两句就骂我两句吧。我经常给自己台阶下,骂我是看得起我,是她爱我。别人想让她骂,还没有机会呢。有时候,你要善于给自己一个自我调整的机会。  我讲的第二句话是,我从来不拿自己折磨别人,意即善待别人。当你折磨别人的时候,你必遭报应。你对人家不好,人家凭什么对你好?人际交往是互动的,拥有一种健康、阳光的心态,是利己利人的。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哲学家,研究交际哲学的,是个美国人。他跟我讲,有的时候,从宏观角度看,人真的很不容易。他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就按81岁算吧,他把人生分为三段。前一段,就是1岁到27岁,这个阶段叫“没有自由阶段”,也就是无自由阶段,关键词是“[甲]”。别人管你,爸爸妈妈管你,老师管你。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让你睡,你不敢站;让你穿开裆裤,你穿不了关裆裤;让你上幼儿园,你不敢逃学。总之,比较压抑。好不容易到了中间这一段,27岁到54岁,大学毕业了,找到工作了,这个叫什么呢?叫“为别人活阶段”。关键词是“[乙]”。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家有口。上有老人,需要你赡养;下有小孩子,需要你培养。你必需委曲求全,干一些不想干的工作。广义上讲,是为社会作贡献;狭义上讲,就是养家糊口。好不容易到了最后一阶段了,54岁到81岁,熬出来了,孩子被你养大了,老人也被你送走了,差不多了。然而却不好了,不好在哪里呢?体力和精力不支,智力也衰退,身体也不佳,在疾病的折磨中,在世人的逐渐疏远中,凄惨地离开人世。这一阶段,他称之为“淡出社会阶段”。关键词是“[丙]”。  我们要学会笑对人生,开心每一天。其实,要宏观地看待一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一个真正有教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这样的话,有助于你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态。1.在文中[甲]、[乙]、[丙]处填入“责任”、“被控制”、“边缘化”三个词语,正确的顺序应为(& )、(& )、(& )。2.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以第一人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论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论述的主体部分是什么结构,这样安排结构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按文中所讲,你现在处于人生的第一阶段——“没有自由阶段”,请你结合这个阶段的特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怎样才能拥有“阳光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怎么能管住老公,我老公很懒又爱打麻将和同学玩,去年上半年没上班经常打麻将有一次他打麻将输钱了我没说他叫他明天别去打了陪我他都答应陪我了可还是去打麻将,我怀孕七八个月还经常带着女儿,我抱着女儿去看他打麻将我看他一次牌都没胡我就叫他别打了后来他输钱了没打了居然还发火说是我吵他他才输钱的,他就一两天没理我,去喝酒的时候他不拉着我的手他自己一个人走我刚好走过去的时候就放爆竹烟花我就怕,他却一个人走不管我,然后我就生气自己一个人骑车回家了。我觉得只要他想做的事我就管不了觉得他还有点自私。怎么才能管住他让他少打麻将,少打台球
还有好男人不是管出来的
没救了,我要是你我就离婚了
这样的男人你还给他生二胎?
你老公还是个孩子性格,女儿你给他带,反正不上班,你这二胎也太辛苦了吧!你们是拆二代,还是富二代不工作,一家几口怎么生活
真服了,这样的男人没有一点责任心,你还要生二胎?你们一家的开销从哪儿来的?啃老吗?
问题没解决?
去同龄帮里和姐妹们讨论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讲道理的家长是“问题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学佛网
&讲道理的家长是“问题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发布:如是&[ &]&& 日期: 16:02:00&&
  尹建莉:讲道理的家长是“问题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我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长一听,恍然大悟,对啊,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就这件事,孩子不过是想变个花样走楼梯,家长却不体恤孩子,这么微小的一点童趣都不给孩子,对这么简单的尝试都不能容忍,这和家长所说的给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我曾看到一则新闻,广州番禺张中良夫妇收养了10个孤儿,孩子做错事,张中良与妻子不会责骂他们,也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完成对一个道理的认识。比如,有一次,张中良让家中的小女儿慕恩带着眼睛看不见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为何慕恩将美春一个人丢在了外面,独自回来了。张中良知道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小慕恩做了一个体验: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让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从此以后,慕恩变得特别懂事。这一个细节,足以让我们对张中良夫妇更加敬佩,他们也许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对教育的理解却那样透彻,没有对孩子的真爱,是不可能有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理论上人们都认可,可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念头总是如何劝说孩子,如何给孩子讲道理。比如我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年轻父母们详细陈述了老人带孩子如何包办溺爱,导致孩子有许多毛病,后面提出的问题却是:“这种情况下,我如何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改正缺点?”也有不少家长,他的孩子遭遇了学校老师的冷暴力,导致孩子厌学。家长不去想办法向学校反映,解决老师的问题,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师沟通的努力,却来问我“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不再厌学”――这样奇怪的逻辑经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对,伤害了孩子,却把改造的矛头对准孩子,指望动动嘴皮子,说点什么,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状态,这怎么可能呢?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所以他们对孩子表示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方式,最容易让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自己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孩子经常很固执逆反,不管家长怎么说,就是不听。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周围又不时地有人对他说,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让他做什么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长,包括很多学校老师,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经常脱不了这样的套路: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每当我在不同场合引用卢梭这句话时,总是会引起别人的疑问和困惑: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除了生气或感化他,还有什么方法呢?难道不要教育他吗?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当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有位妈妈,从孩子一岁半时,开始每晚给孩子刷牙,可小家伙怎么都不配合,任凭妈妈讲多少道理都没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战争,总是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后来,这位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孩子有一个很喜欢的小熊玩具,妈妈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说:“宝贝,小熊这么长时间没刷牙,牙疼了,长龋齿了,你帮它刷刷牙好吗?”孩子很乐意地接过妈妈准备好的牙刷帮小熊刷起来。给小熊刷完牙后,妈妈表扬孩子刷得好,并说:“小熊真乖,给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后问孩子:“宝宝想不想让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会好好配合妈妈刷牙?”孩子高兴地说好,史无前例地配合妈妈刷牙。这样几天下来,孩子再也不厌烦刷牙了。  还有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一是爱哭。问我怎么办。我让他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  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可以一起解决。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家长有些吃惊,很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是按着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家长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长也都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了东西方先哲们的观点: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讲道理孩子不听,不妨换个做法  孩子有时候确实会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给家长带来麻烦。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不要轻易下论断,说孩子“不听话”。家长当然可以直接给孩子讲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说法。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有位妈妈说在儿子3岁前,她上卫生间不注意关门,孩子经常跟进来。后来她觉得孩子越来越懂事了,让他看到自己蹲马桶的样子不好,就不再允许孩子跟进来,孩子不听,非跟进来不可。妈妈很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总没什么效果,妈妈只好强行把门闩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着门,哭得声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从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妈妈去卫生间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着,或正在看电视,妈妈想悄悄地溜进卫生间时,他不知为什么总能发现,会马上丢下正做的事,冲过来高喊“不让妈妈上厕所”。这位妈妈非常发愁,每天上厕所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较量,感觉真是累人。  我对她说,既然前面已讲过道理,没用,就不要再讲,换一种方法,用问问题的方式来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效果也许更好。我建议她问孩子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不让妈妈去卫生间,那你觉得妈妈尿裤子里好还是尿马桶里好?”大多数孩子第一问就可解决问题,他们会很快判断出来,尿裤子不好。孩子一旦给出这个答案,多半不会再阻拦妈妈去卫生间。个别孩子,因为和家长为这事拧巴了挺长一段时间,可能会故意别扭着回答,说尿裤子好,那么接下来家长问第二个问题。  “你喜欢妈妈高兴,还是喜欢妈妈不高兴?”一般情况下,孩子肯定会选择喜欢妈妈高兴。就像父母本能地会爱孩子,孩子也会本能地爱父母,愿意讨好父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几乎很少有孩子会选择要妈妈不高兴。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对第一个问题重新做一下选择。如果孩子重新做出正确选择,要真诚地表示出愉快,肯定孩子非常懂事。然后让孩子在外面等着,并给他一个期待,让他看看一会儿妈妈出来后,是高兴的还是不高兴的。  对一个幼儿来说,只要有一两次,他体会到正确选择的快乐,看到妈妈因为自己的选择而高兴,正面心理得到强化,问题多半就解决了。万一你的孩子实在是特别,到这里还不行,固执地选择要妈妈不高兴,那继续问第三个问题。  “你希望妈妈只是今天不高兴,还是明天也不高兴?”我几乎不相信哪个幼儿会继续选择让妈妈不高兴,只要他选择了明天要妈妈高兴,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按前面的套路来解决。最意外的是孩子继续选择明天也不让妈妈高兴,妈妈在第二天可以接着问同一个问题:妈妈今天因为不能正常上卫生间不高兴了,你希望明天妈妈高兴吗――家长问话的态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诚。夸张的口气会误导孩子,让他以为这只是个游戏,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以延长游戏时间;当然更不能表示出生气,那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坏,刺激其负面心理。只要孩子感觉妈妈内心没有恨意,他绝不可能一直要妈妈不高兴。  这位妈妈后来告诉我,她问到第二问,问题就解决了,很有效。  工作中我见过一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确实让人感觉棘手。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生活,总会发现根源在于家长的固执。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不管大事小事,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劝说孩子服从,让弱小的孩子举起想法的白旗。如果有人告诉他说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他会觉得被冒犯、被挑衅,非常生气。他们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孩子,而孩子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投降”中,心理逐渐被打垮,如果没有阅读或其他思想导师扶植其精神之树成长,思想就会逐渐萎缩或变态,思维方式慢慢变得畸形。  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首先丧失倾听的兴趣,发展出超过常人的防御心理,同时产生“道理免疫力”,哪怕这个道理本身很有道理,他也本能地排斥,严重的甚至会发生道德免疫力;其次,独立意识丧失,不能对一件事进行诚实、深入的思考,失去正常判断力,思维流于肤浅和平庸;第三,心态变得苛刻,对理解他人没有兴趣,兴趣只在如何用自己的观点征服对方,占据上风――这样的人生活中常见,他们和“他人”几乎没有共同认可的观点,几乎从来不能在一件事上持有相同的看法。  有人说不要滥用药品,他就说生病了还是要吃药的,不能一概而论;有人说孩子不能打、要尊重,他就说孩子和孩子不一样,有的孩子是需要打的;甚至有人说60岁以上妇女不适宜穿高跟鞋,容易扭伤或摔倒,他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说不穿高跟鞋的老人也有摔倒扭伤的……我老家管这种偏爱抬杠的人叫作“杠房出生的”。表面看,这些人说话总是一分为二,又全面又客观,其实他们只有两种观点:你的观点,我的观点。并且前者总是错误,后者总是正确。“杠房出生的人”其实思辨力特别弱,原因是他们的能量不能用于真诚的思辨上,主要用于不停地反抗别人的话语上,一生也往往在这种无端的消耗中庸碌地度过。而这样一种心理,如果不自知,会通过言传身教,产生代代相传的恶习。  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  做“不讲道理”的家长,并非完全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这里另有3条建议。  第一,“讲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给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必须首先确认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长,比如有的家长明明自己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斤斤计较,向我讨教的问题却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他不要在意分数?  把“如何说”仅仅理解为一种说话技巧,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终不得要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处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一样,语言所到之处,也应该是一个人观念所到之处。与其向别人讨要说话技巧,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第二,避免向孩子灌输庸俗价值观。  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家长自己站位不高,却热衷于向孩子传达一些并不高明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经验。比如有的家长暗示孩子不必在学习上帮助别的同学,给别人讲题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被别人超过。生活就是竞争,别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后了。孩子从这些所谓的人生道理上,学会了小钻营、小算计,却学不到大胸襟、大情怀。这样的“讲道理”,实际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视野和胸襟,束缚限制了他的发展。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如果感觉自己的高度不够,不知道该如何说,什么也不说总比胡说好得多。  第三,切不可把“不讲道理”做成“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很直接,三句话不对就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更有些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却在事后美化自己的行为。例如,打了孩子,然后又深情地讲“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通过煽情来为自己的行为找遮羞布。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矫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层面的不讲理。  “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作出行动。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绕口令了――这就是教育的道理。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总是一个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